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青岛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青岛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01
    山东省青岛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02
    山东省青岛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03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青岛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少
    B. 红细胞中的O2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也不属于内环境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成分可以透过静脉端的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也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少,A错误;
    B、红细胞中的O2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也不属于内环境,B正确;
    C、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许多物质可以透过动脉端的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B。
    2. 如表为人体部分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物质组成和含量测定的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②是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③可能是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随之减少
    C. ④是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 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及表中数据可知:①是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多,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④属于细胞内液,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详解】A、①是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多,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③可能属于组织液,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组织液增加,B错误;
    C、④属于细胞内液,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等)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3.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图甲表示肝脏局部结构的内环境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人体体液中这几种成分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
    B. 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流到C
    C. 图甲中③④处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
    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①为淋巴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分析乙图: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
    【详解】A、①为淋巴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分析乙图: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所以图甲中①为淋巴液,对应于图乙中的B,②为细胞内液,对应于图乙中的D,③为组织液,对应于图乙中的A,④为血浆,对应于图乙中的C,A错误;
    B为淋巴液,其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能流到C血浆,B错误;
    C、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血浆运输到组织液,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组织液运输到血浆,所以图甲中③④处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错误。
    故选C。
    4.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骨骼肌形成多个突触
    B. 神经细胞均含有一条轴突和多条树突
    C. 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是由皮肤细胞和肌肉或腺体构成的
    D. 神经元的轴突就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神经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
    【详解】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分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进而可与骨骼肌形成多个突触,A正确;
    B、一般情况下,神经细胞含有一条轴突和多条树突,B错误;
    C、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冲动的过程的结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轴突是神经元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神经纤维,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D错误。
    故选A。
    5.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多于神经元
    B. 神经末梢是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
    C. 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D. 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细胞体这三个区域。
    【详解】A、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元以外的另一大类细胞,也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哺乳类动物中,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的细胞数量比例约为10:1,A正确;
    B、神经末梢是神经纤维的末端,包括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B正确;
    C、胶质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其作用仅是连接和支持各种神经成分,其实神经胶质还起着分配营养物质、参与修复和吞噬的作用,C正确;
    D、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树突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D 错误。
    故选D。
    6. 图甲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向右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接受a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后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B. ④和⑤所处状态是轴突膜上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结果
    C. a处在兴奋传到后开始合成神经递质,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 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开始大量开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b接受a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后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A错误;
    兴奋过后,动作电位会恢复为静息电位,故这时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内流,恢复静息电位,B正确;
    C、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膜电位为0,是由于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的,所以钠离子通道开放开始受到刺激,D错误。
    故选B。
    7. 以下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该实验无法说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②的实验结果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结果;②与④对照可以排除稀盐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直接原因不是稀盐酸而是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A正确;
    B、①与③的区别是是否去除神经,实验结果说明没有神经存在时胰腺能分泌胰液,但不能说明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调节,B错误;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的调节,C正确;
    D、该实验能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分泌的某种物质的调节,但无法说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8.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 促胰液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是由斯他林和贝丽斯发现并命名的,A错误;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坚持该调节是神经调节,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提出了体液调节的新途径,C正确;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传送到胰腺,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A。
    【点睛】
    9.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使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C. 甲亢患者体内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 体温降低能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产热,维持体温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A错误;
    B、由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故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B正确;
    C、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甲亢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故甲亢患者体内存在负反馈调节,C错误;
    D、体温调节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此过程胰高血糖素分泌不增加,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骨髓受损只影响B细胞的生成和成熟
    C. 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D. 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的自体癌细胞凋亡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
    (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
    (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出生后形成;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详解】A、吞噬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胞吞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骨髓受损不仅影响B细胞的生成和成熟,还影响T细胞的生成和成熟,B错误;
    C、胃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
    D、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的自体癌细胞凋亡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D错误。
    故选A。
    11. 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①预防接种乙肝疫苗②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③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④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⑤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病菌的黏附⑥皮肤的阻挡作用⑦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④⑥⑦B. ①③④⑤C. ①③④⑥D. ②⑤⑥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其中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①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人工主动免疫,①错误;
    ②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②正确;
    ③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属于特异性免疫,③错误;
    ④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属于细胞免疫,④错误;
    ⑤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病菌的黏附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⑤正确;
    ⑥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⑥正确;
    ⑦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⑦正确。
    故选D。
    12. 为研究辅助性T细胞对B细胞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表所示(“+”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将三组细胞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离心,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的抗体含量(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选用的B细胞,不需经抗原刺激
    B.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激活B细胞
    C. 在人体内激活B细胞,还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呈递
    D. 此实验产生的抗体不具有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A、实验选用的B细胞,需经抗原刺激,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A错误;
    B、据图可知,加入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甲组没有检测到抗体,说明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不能激活B细胞,B错误;
    C、在人体内激活B细胞,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C正确;
    D、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因此抗体具有特异性,D错误。
    故选C。
    13. 从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并且设计实验来探讨其中的原因,随后多位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B. 鲍森·詹森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通过胚芽鞘在黑暗中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
    D. 温特对比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
    2、对照实验必须有一个对照组,即保持原有状态不变,也可以说是空白组,其它的为实验组,而对比实验都是实验组,没有对照组。
    【详解】A、达尔文观察到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遮光部位在尖端时,胚芽鞘直立生长,遮光部位在尖端以下时,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结论为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A正确;
    B、鲍森•詹森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的胚芽鞘黑暗中实验,以排除单侧光照射的影响,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C正确;
    D、温特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温特的实验是对照实验而不是对比实验,D错误。
    故选D。
    14. 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显著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幼嫩的细胞和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B. 生长素的合成受基因组调控,反过来也可以调节基因组表达
    C.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受植物激素及环境因素是共同影响,但根本上是受植物基因组的控制。
    【详解】A、幼嫩的细胞和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成熟的细胞则比较迟钝,A错误;
    B、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B正确;
    C、番茄植株花蕾期去雄套袋,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子房,可得到无籽果实,遗传物质不变,若要得到多倍体番茄需用秋水仙素处理,C错误;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同一器官作用,最适浓度两侧的两种浓度作用效果可能相同,D错误。
    故选B。
    15.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有三种观点:一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作用增强;二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三是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增多。下图表示将玉米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作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b、c<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
    B. 若c+d=e+f=a,且e<f,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
    C. 若c+d=e+f=a,且e=f(乙、丁向光弯曲生长),说明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多
    D. 该实验还可以说明向光性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和向光侧产生了抑制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1、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2、燕麦胚芽鞘之所以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发生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3、假设一:若只是发生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则向光侧生长素含量比背光侧少,但总量不变,即c +d =e+f = a,且e<f。假设二:若只是发生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则生长素总量减少且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即a > b、c【详解】A、若a>b、c<d,可知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了,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A正确;
    B、若c+d=e+f=a,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没有被分解,且e<f,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B正确;
    C、若c+d=e+f=a,且e=f(乙、丁向光弯曲生长),说明两侧生长素含量相等,且总量也不变,即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多,C正确;
    D、该实验过程没有对抑制物质进行检测,仅据实验现象不能反映出向光性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和向光侧产生了抑制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点睛】
    16.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时,统计结果可反映其真实值
    B. 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其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段内必定会增大
    C. 年龄组成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D. 利用性引诱剂捕杀某种群中的雄性个体后,该种群的死亡率会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抽样检测法统计的结果仅仅是估计值,A错误;
    B、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很多,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段内未必会增大,B错误;
    C、年龄组成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C正确;
    D、利用性引诱剂捕杀某种群中的雄性个体后,可以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但不影响死亡率,D错误。
    故选C。
    17. 如图表示种群的特征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我国通过实施“二孩”或“三孩”政策可调整人口的④,一般不会影响⑤
    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其种群的⑤,可以明显降低①
    C. 所有生物的种群数量特征都包括①~⑤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D. 某种杂草在田野中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C
    【解析】
    【分析】(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据图分析①表示种群密度,②为出生率,③为死亡率,④为年龄结构,⑤为性别比例。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故④为年龄结构,⑤为性别比例,②为出生率,③为死亡率,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故①表示种群密度。我国实施“二孩”或“三孩”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调整我国人口的④年龄组成,一般不会影响⑤性别比例,A正确;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通过改变⑤性别比例来降低①种群密度,B正确;
    C、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题述所有种群数量特征,如雌雄同株植物没有⑤性别比例,C错误;
    D、某种杂草描述的是一个种群,其在田野中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正确。
    故选C。
    18. 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 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
    C.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 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详解】A、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如果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正确;
    B、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灰喜鹊大约有=48×43÷6=344只,黄鹂大约有=37×32÷8=148只,B正确;
    C、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C正确;
    D、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点睛】
    19.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B. 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采集、调查
    C. 采集的小动物只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D. 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
    【答案】D
    【解析】
    【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原理: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得昆虫等。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同土壤深度有着不同的物种生物,同一深度也有着不同种生物的分布,A错误;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错误;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错误;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确保小动物进行正常的呼吸,D正确。
    故选D。
    20. 某地棉田中发现了棉铃虫,它们取食棉花的花蕾、叶等。在引入某种蜘蛛后,棉铃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列能合理解释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
    A. 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则两个种群是共生关系
    B. 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
    C. 施用杀虫剂后,蜘蛛和棉铃虫的种群数量都减少,则两个种群是竞争关系
    D. 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先减后增,则两个种群是偏利共生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着食物链:棉花→棉铃虫→蜘蛛,引入蜘蛛后,蜘蛛由于食物充足大量繁殖,导致棉铃虫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由于蜘蛛数量过多,棉铃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
    【详解】A、若棉田中蜘蛛的数量快速增加,是因为食物充足而进行的大量繁殖,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A错误;
    B、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 ,B正确;
    C、施用杀虫剂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也会减少,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C错误;
    D、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来源不足,蜘蛛数目减少,当捕食者减少后,棉铃虫数量又增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B。
    21.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的是共生关系,图乙和图丙表示的是竞争关系
    B. 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详解】A、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A错误;
    B、猞猁和雪兔之间为捕食,二者的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B错误;
    C、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图乙所示捕食关系,C错误;
    D、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可用图丙表示,D正确。
    故选D。
    22. 下列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的部分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
    B. 在以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次级消费者
    C. 部分动物在繁殖期通过某些行为吸引同种异性个体,有利于繁殖后代
    D. 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次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队太阳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信息传递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的,原因之一是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而不能全部流向下营养级,A正确;
    B、在以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处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繁殖期通过某种行为信息吸引同种动物交配有利于繁殖后代,C正确;
    D、绿色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利用有机物,需要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在被植物吸收利用,D正确。
    故选B。
    【点睛】
    23. 江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物网由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链接而成,捕食关系往往会使被捕食者数量变为零
    B. 食物网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图中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并不是都一样的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根据图示可知:浮游藻类→浮游动物→肉食性鱼、浮游藻类→鳙鱼→肉食性鱼、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浮游藻类→鲢鱼→肉食性鱼共有4条食物链。
    【详解】A、食物网由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链接而成,图中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认为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因此捕食关系往往不会使被捕食者数量变为零,A错误;
    B、食物网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
    C、某一营养级能量去路一般包括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以及未利用的部分,但最高营养级不会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图中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并不是都一样的,C正确;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D正确。
    故选A。
    2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C. 因为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分解者处于捕食链中的最高营养级
    D.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但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的CO2和无机盐可以为绿色植物所用。捕食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生产者是起点,终点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捕食者,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构成。
    【详解】A、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
    B、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利用,所以是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重要成分之一,B正确;
    C、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链中的一部分,C错误;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比如蚯蚓,但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比如硝化细菌是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25.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
    B. 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
    C. 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
    D. 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答案】B
    【解析】
    【分析】碳足迹: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
    B、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正确;
    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B。
    二、多选题
    26. 婴幼儿生长发育必需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因劣质奶粉中这些物质的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长期食用会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停滞、免疫力低下、表现为“大头”等不良症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奶粉中的营养成分可用于合成血浆中的解旋酶、抗体、血浆蛋白等物质
    B. 婴幼儿的小肠上皮细胞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中吸收葡萄糖
    C. “大头”婴幼儿的组织液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较少,细胞外液渗透压较低
    D. 婴幼儿蛋白质摄入不足,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平衡的破坏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
    (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氨基酸、血浆蛋白、甘油和脂肪酸等。
    (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产物:水分、二氧化碳和尿素等。
    【详解】A、奶粉中的营养成分可用于合成血浆中的抗体、血浆蛋白等物质,而解旋酶存在于细胞内,不能在血浆中找到,A错误;
    B、肠道中的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但人的小肠上皮细胞能直接从肠道中吸收葡萄糖,B正确;
    CD、长期食用劣质奶粉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即营养不良,会引起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细胞外液(主要是指血浆)渗透压降低,而不是组织液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CD错误。
    故选ACD。
    27. 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猫尾毛竖立的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可能是因为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由静脉回流至心脏
    B. 本实验不足以说明经静脉回流引起心脏活动加速的物质一定是由交感神经释放的
    C.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D.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竖立过程中一定没有发生胞吐现象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该交感神经支配心脏活动可能是通过分泌某种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起作用。
    【详解】A、据题意,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A正确;
    B、本实验缺少对照实验,不足以说明经静脉回流引起心脏活动加速的物质一定是由交感神经释放的,B正确;
    C、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结构不完整,C正确;
    D、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竖立过程中存在递质的释放,因此会发生胞吐现象,D错误。
    故选ABC。
    28.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分泌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控制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
    B. 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胰岛素,我国是第一个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国家
    C. 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
    D. 激素作用的研究思路:摘除动物某内分泌腺→出现特定症状→注射某种激素→特定症状消失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详解】A、各种内分泌腺间具有复杂的功能联系,共同调节机体活动,包括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控制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等,A正确;
    B、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产生的,B错误;
    C、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通过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使血糖含量保持动态平衡,C正确;
    D、激素作用的研究方法一般是:摘除动物某内分泌腺→与未摘除的动物,相比较出现特定症状→注射某种激素→特定症状消失,D正确。
    故选ACD。
    29. 关于特异性免疫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 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有呈递抗原信息的作用
    B. 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杀死病原体,浆细胞分泌抗体杀死靶细胞
    C. 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被激活后都能分裂分化。前者分泌细胞因子,分化成记忆T细胞;后者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D. 注射过新冠疫苗获得免疫的人,3个月内再次接触相同的新冠病毒时,记忆T细胞可分裂分化成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
    【详解】A、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部分B细胞称为抗原呈递细胞,能够识别、呈递抗原,A正确;
    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靶细胞,释放病原体;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阻止其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B错误;
    C、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被激活后都能分裂分化,前者分泌细胞因子,分化成记忆T细胞;后者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其中浆细胞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C正确;
    D、注射过新冠疫苗获得免疫的人,3个月内再次接触相同的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过程,记忆T细胞可分裂分化成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D正确。
    故选ACD。
    假设下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B. ③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
    C. 琼脂块a、b、c、d、e、f、g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c>a=f>d=e>b=g
    D. 琼脂块a、b、c、d、e、f、g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f>a=b=d=e>g>c
    【答案】ABD
    【解析】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不感光,又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a、b中生长素量相等;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c中没有生长素,因此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A正确;
    B、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因此,在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情况下,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再向下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的琼脂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f多,g少;但如果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d、e中生长素量相等,因此如果检测到f>d=e>g,则③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B正确;
    C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七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关系是f>a=b=d=e>g>c,C错误,D正确。
    故选ABD。
    【点睛】
    31. 麻雀是雀科、麻雀属的27种(物种)小型鸟类的统称,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非常喜欢群居,秋季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冬季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窝产卵六枚左右,每年至少繁殖2窝。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某地区所有家麻雀、树麻雀和山麻雀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 麻雀群居时数量多,故季节变化不是影响其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
    C. 麻雀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是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之
    D. 麻雀虽生活环境隐蔽、复杂,但调查种群密度时仍需要采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库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2、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详解】A、家麻雀、树麻雀和山麻雀属于不同的物种,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冬季时麻雀群体较小,因此季节变化也是影响其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B错误;
    C、出生率高是决定麻雀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C正确;
    D、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一般采用不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就能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D错误。
    故选C。
    32. 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组成群落的生物的种类、物种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以及群落内生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根据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草原返青,秋天草木枯黄,这些都不属于广义群落结构的范畴
    B. 农田、鱼塘等群落结构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C. 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
    D. 群落的结构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处于动态变化中
    【答案】BCD
    【解析】
    【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详解】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春天草原返青,秋天草木枯黄,这是群落在时间上的配置,属于广义群落结构的范畴,A错误;
    B、在农田、鱼塘等群落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可以影响到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物质交换,所以人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B正确;
    C、群落的初生演替指的是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行为,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如由冰川泥、沙丘、海底火山等开始的演替,C正确;
    D、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群落内各种因素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中,D正确。
    故选BCD。
    33. 为了保护野生渔业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多地实行休渔和禁渔政策,渔民开始进行人工养殖。下图为某人工鱼塘中的食物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绿藻和水草固定的太阳能
    B. 鲫鱼占有第二、三两个营养级,螺蛳和鲫鱼只属于捕食关系
    C. 图中所有成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仅因为缺少分解者
    D. 图中食物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轮虫属于消费者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详解】A、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绿藻和水草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
    B、据食物网可知,鲫鱼占有第二、三两个营养级,螺蛳和可以以鲫鱼为食,且两者都以水草为食,故两者属于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B错误;
    C、图中所有成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图中食物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轮虫属于消费者,D正确。
    故选ABC。
    34. 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标记(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鼠更易被鼬捕食,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
    B. 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0.3%
    C. 该耕地的碳(C)循环在植物、田鼠、鼬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D. 若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2、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A、根据标记(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公式可知,当标记的鼠更易被鼬捕食时,会导致重捕鼠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偏高,A错误;
    B、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传递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2.25×107/7.50×108=3%,B错误;
    C、该耕地的碳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完成的,C错误;
    D、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过度放牧会破坏生态平衡,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
    故选ABCD。
    35. 下列对各种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B. 林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C. 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
    D. 碳足迹表示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海洋和土地面积
    【答案】BD
    【解析】
    【分析】1、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推广节灌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2、土地荒漠化: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3、湿地减少:充分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如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等。
    4、森林减少: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详解】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A正确;
    B、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草地面积,B错误;
    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C正确;
    D、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森林面积,D错误。
    故选BD。
    三、填空题
    36. 下图表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及物质交换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中的液体,1、2、3、4、5物质交换的方向,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由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b与c的液体成分与含量基本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器官是人体的肝脏,当长时间没有饮食,血浆中血糖的含量是A端B端____________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含量上升。
    (3)当d液所在的管道受阻,c液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多”、“减少”、“不变”),如果长期营养不良,c液的量会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bcd ②. b(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c(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③. 低于 ④.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至少要答出胰高血糖素) ⑤. 增多 ⑥.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因蛋白含量减少面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流向c(组织液),c的含量增多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细胞内液,b为血浆,c为组织液,d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双向渗透,组织液单向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单向进入血浆。
    【详解】(1)b为血浆,c为组织液,d为淋巴,bcd共同组成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当长时间没有饮食时,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以补充血糖,所以B端血糖浓度高于A端。
    (3)d所在管道为淋巴管,若淋巴管受阻,则组织液不能渗透进入淋巴,导致组织液增加,如果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因蛋白含量减少,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流向c(组织液)增加,c的含量增多,从而形成组织水肿。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
    37. 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原纤维(NFT)缠结。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AD又称老年性痴呆的依据是__________。
    (2)AD的神经元纤维缠结使得兴奋在__________(填结构)传导(递)受阻,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AD记忆障碍可能与大脑__________损伤有关。
    (3)研究者设计针对β淀粉样蛋白的抗体,开发治疗AD的药物。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以志愿者为对象进行双盲实验(实验操作者、接受治疗志愿者均不知道是否施加药物或安慰剂)。此处的安慰剂是指__________,“双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免疫角度分析,β淀粉样蛋白的抗体作为治疗AD药物的机理是______。
    【答案】(1)老年人随年龄增长,AD发病率(加速)升高
    ①. 神经纤维、突触#反射弧 ②. 海马区和神经元间突触
    (3) ①. (β淀粉样蛋白的抗体)溶剂#生理盐水 ②. 排除人为及心理因素干扰
    (4)β淀粉样蛋白的抗体与β淀粉样蛋白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并通过溶酶体予以清除,以减少Aβ的含量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与题图: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其发病率随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而增加。AD病人的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原纤维(NFT)缠结,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不能正常传导兴奋而出现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
    【小问1详解】
    题图显示:老年人随年龄增长,AD发病率(加速)升高,而AD患者会出现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因此AD又称老年性痴呆。
    【小问2详解】
    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递)包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进行单向传递。AD的神经元纤维缠结使得兴奋在神经纤维、突触(或反射弧)传导(递)受阻,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可见,AD记忆障碍可能与大脑海马区和神经元间突触损伤有关。
    【小问3详解】
    依题意可知,以志愿者为对象进行双盲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施加治疗AD的药物,实验组的志愿者应施加适量的治疗AD的药物,而对照组的志愿者则应施加等量的配制针对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溶剂,此溶剂即为双盲实验中所述的“安慰剂”。 由双盲实验的含义(实验操作者、接受治疗志愿者均不知道是否施加药物或安慰剂)可知,“双盲”的作用是排除人为及心理因素干扰。
    【小问4详解】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据此可推知,β淀粉样蛋白的抗体作为治疗AD药物的机理是:β淀粉样蛋白的抗体与β淀粉样蛋白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并通过溶酶体予以清除,以减少Aβ的含量。
    【点睛】本题以阿尔茨海默病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题干信息,明确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38. IgM和IgG是受抗原刺激后机体产生的两种抗体,血清中的IgM和IgG常作为诊断是否感染的指标。如图表示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机体产生抗体的一般特征。
    (1)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_____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_____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_____、_____和_____三大基本功能。
    (2)受抗原刺激后,_____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M和IgG。初次免疫主要产生_____抗体。两种抗体亲和力的大小不同,可能与_____有关。
    (3)人体感染某种冠状病毒3~5天后,可在血清中检测到IgM,量少且存在时间短;10天后可检测到IgG,量多且存在时间长,对某冠状病毒患者的四位密切接触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如下。
    注:“-”表示阴性,未检出相应抗体;“+”表示阳性,检出相应抗体。
    从检测结果推测,乙、丙、丁已被感染,理由是_____;其中,首先被感染的最可能是_____;不能判断甲是否被感染,原因是_____,故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来进一步诊断。
    (4)研究表明,某种冠状病毒还可以感染蝙蝠、骆驼等多种哺乳动物及鸟类,为避免病原体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你认为可行的策略有哪些?_____。
    【答案】(1) ①. 皮肤、黏膜 ②. 吞噬细胞 ③. 免疫防御 ④. 免疫自稳 ⑤. 免疫监视
    (2) ①. B(淋巴)细胞和记忆(B) ②. IgM ③. 抗体的空间结构
    (3) ①. 三人均已产生相应抗体 ②. 丙 ③. 可能感染时间较短,体内没有产生相应抗体
    (4)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不捕捉和食用野生动物,做好卫生和防疫工作等(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前两道防线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
    【小问1详解】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为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小问2详解】
    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由图可知,初次免疫时,IgM的浓度较高,即初次免疫主要产生IgM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两种抗体的亲和力大小不同,可能与二者的空间结构有关。
    【小问3详解】
    由表中信息可知,乙、丙、丁体内都有相应抗体,推测他们均被感染;由题中信息,“人体感染……时间长”,再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乙中检测出IgM和IgG,丙中只检测出了IgG,丁中只检测出了IgM,推测丙最先被感染,其次是乙,然后是丁;甲体内未检测出相应抗体,可能是甲没有被感染,还有可能是甲感染时间过短,体内还未产生相应抗体,若要确认甲是否被感染,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来进一步诊断。
    【小问4详解】
    为避免病原体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要做到少接触,多预防,如: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不捕捉和食用野生动物,做好卫生和防疫工作等(合理即可)。
    39. 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只有通过调查获知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才能准确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态,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如图为关于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乙纵坐标λ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
    (1)由图1可知,b点的含义是_____,d点的含义是_____。
    (2)影响该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_____。由图2可知,前4年该种群数量_____,第9年调查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_____。第_____年该种群密度最小,如果该种群维持第16~20年间的增长趋势,则该种群数量将呈_____型曲线增长。
    (3)在渔业上,人们总是希望每年获得更多的鱼,又不危及第二年鱼的产量,所以渔网的网目不能过小,否则影响来年鱼的产量,原因是_____(请从种群特征角度解释)。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因素在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5)请解释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1) ①.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 ②. 种群数量最大的点
    (2) 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②. 基本不变 ③. 衰退型 ④. 9或10 ⑤. “J”
    (3)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影响鱼种群年龄结构,从而影响未来鱼种群出生率,造成第二年鱼的产量下降
    (4)有害动物防治、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
    (5)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形成“S”型曲线
    【解析】
    【分析】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3、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分析图1:该曲线是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该曲线的K值是100,对应的点是d点;b点对应的点是K/2 ,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分析图2:0~4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小问1详解】
    图1该曲线是某种群增长“S”型曲线,该曲线的K值是100,对应的点是d点,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b点对应的点是K/2 ,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小问2详解】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该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分析图2:0~4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故前4年该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故第9年调查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在第9或10年该种群密度最小,在10~20年时λ>1,该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小问3详解】
    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影响鱼种群年龄结构,从而影响未来鱼种群出生率,造成第二年鱼的产量下降,故不应使用网目过小的渔网。
    【小问4详解】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因素在有害动物防治、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问5详解】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形成“S”型曲线。
    40. 科研人员为探讨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取玛河流域扇缘带弃耕20年以上的天然盐碱荒地,根据样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不同、综合物种和群落结构等因素,选择了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基本一致的白刺、绢蒿、花花柴、雾滨藜、梭梭和柽柳6种典型盐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般采用____________法对6个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在每个群落中应设置3个20m×20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采集5份土壤进行混合,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通过其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来衡量,其中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可作为微生物整体活性的有效指标。AWCD值的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如图所示,各群落土壤AWCD值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____________,最终进入缓慢平稳期。从整体来看,梭梭群落利用碳源物质的能力最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96hAWCD值分析,可知____________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位居第二。
    (3)已知雾滨藜是冰藜群落的优势物种,此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其他群落,且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测定结果显示冰藜群落AWCD值最低,从物种组成和土壤输入碳源高低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藜群落中雾滨藜渐渐丧失优势物种的地位,这个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
    【答案】(1) ①. (群落的)物种组成 ②. 样方 ③. 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或避免因取样的偶然性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2) ①. 升高 ②. 梭梭群落土壤的AWCD值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均最大 ③. 花花柴群落
    (3) ①. 该群落植株矮小,物种单一,因此对于土壤输入的碳源较低,所以微生物群落活性较低 ②. 次生
    【解析】
    【分析】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称为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
    次声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种子或繁殖体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应采用样方法对6个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在每个群落中应设置3个20m×20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采集5份土壤(0~20cm)进行混合,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各群落土壤AWCD值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最终进入缓慢平稳期。通过对96hAWCD值分析,梭梭群落土壤的AWCD值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均最大,可见梭梭群落显著高于其他群落,其次是花花柴群落,而白刺、绢蒿、柽柳群落差异不显著,雾冰藜群落显著最低。
    【小问3详解】
    雾滨藜是冰藜群落的优势物种,此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其他群落,且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测定结果显示冰藜群落AWCD值最低,从物种组成和土壤输入碳源高低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该群落植株矮小,物种单一,因此对于土壤输入的碳源较低,所以微生物群落活性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藜群落中雾滨藜渐渐丧失优势物种的地位,这个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点睛】本题以玛河流域扇缘带弃耕20年以上的天然盐碱荒地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特征、演替、实验探究等知识,考查了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41. 阅读以下 2 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20 年 1 月,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宣布从 2020年 1 月 1 日 0 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材料二、2021 年 5 月 17-30 日,即将在昆明召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是全球共同的重要议题。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有研究表明,多年来的高强度开发、粗放式利用让长江不堪重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诸多物种濒临灭绝,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白曁豚、白鲟、长江鲥鱼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位于长江食物链顶层的珍稀物种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亦岌岌可危。实施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1)科研人员为了监控长江中华鲟、江豚的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法;为进一步恢复其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提出人工辅助繁殖中华鲟、江豚再放生到长江水域的措施。该措施可以增加长江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多样性。
    (2)生态学家指出,《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对长江濒危物种江豚种群的恢复可谓是及时雨,具有积极的意义。请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阐述其中的缘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 1 点即可)
    (3)长江苦无鱼久矣,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 0. 15%,对中国人“餐桌”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对长江水质的净化及改善、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维系长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十年禁渔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4)为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围捕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大型本土凶猛肉食性鳡鱼。你认为该方案可行吗?请你对该方案作出判断,并用“收割理论”的主要观点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标志重捕 ②. 基因 ③. 禁渔计划,有利于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为江豚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使江豚获得更多能量;禁渔措施亦可避免被人类误捕误杀,从而降低江豚的死亡率,减少能量流向人类或流向分解者 ④. 间接 ⑤. 不可行,依据“收割理论”,鳡鱼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鱼类,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鱼类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解析】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1)中华鲟活动能力强,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人工辅助繁殖中华鲟、江豚再放生到长江水域可以增加长江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2)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为江豚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使江豚获得更多能量;禁渔措施亦可避免被人类误捕误杀,从而降低江豚的死亡率,减少能量流向人类或流向分解者,有利于江豚的数量的增加。
    (3)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长江水质的净化和改善、维持长江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均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收割理论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这样可以避免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依据“收割理论”,鳡鱼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鱼类,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鱼类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故该方法不可行。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较为基础。成分(mml·L-1)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
    47
    甲组
    乙组
    丙组
    B细胞
    +
    +
    +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记后放生)
    37(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标记)
    32(其中8只标记)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密切接触者




    IgM
    -
    +
    -
    +
    IgG
    -
    +
    +
    -
    相关试卷

    山东省青岛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不符合如图关系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Word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