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期中测试卷01-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专练(人教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5898067/1-17192961912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中复习】期中测试卷01-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专练(人教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5898067/1-171929619129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中复习】期中测试卷01-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专练(人教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5898067/1-17192961913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中复习】期中测试卷01-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专练(人教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5898067/0-17192961879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中复习】期中测试卷01-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专练(人教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5898067/0-171929618796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中复习】期中测试卷01-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专练(人教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5898067/0-17192961880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中复习】期中测试卷01-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专练(人教版)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部内容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1~3题。
1.秦岭—淮河一线是哪两个地区的分界线( )
A.丙和乙B.甲和丁C.甲和乙D.乙和丁
2.丁地区地广人稀的根本原因是( )
A.位置偏僻B.气候干旱
C.经济落后D.地高天寒
3.丙地区地表植被景观自东向西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
【答案】1.C 2.D 3.B
【解析】1.读图可知,甲为南方地区,乙为北方地区,丙为西北地区,丁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确定两个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因此排除A、B、D,故选C。
2.读图可知,丁地区是青藏地区,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区域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高寒,是地广人稀的根本原因,位置偏僻气候干旱和经济落后都不是根本原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读图可知,丙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形成该景观变化的原因是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到海陆位置影响很大,降水稀少,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纬度位置、地形地势、人类活动都非主要因素,排除A、C、D;故选B。
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据此,完成4~5题。
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成功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下列事件不能体现我国大国担当的是( )
A.土耳其发生地震后,我国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
B.高度重视国际文明对话与遗产保护工作
C.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D.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
【答案】4.B 5.D
【解析】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2017年以来,我国稳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2022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1年我国就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不属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故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故选B。
5.土耳其发生地震后,我国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帮助受灾国家重建家园,体现我我国大国担当,故A项正确;我国高度重视国际文明对话与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世界各国重视国际文明与遗产保护工作,故B项正确;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能够体现我国大国担当,故C项正确;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是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最终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不能体现我国大国担当,故D项错误;故选D。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六》,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环境和事物影响的认知。图示意“橘”和“枳”。读图,完成6~8题。
6.材料中“淮南”和“淮北”中的“淮”指的是(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C.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D.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7.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导致两地“水土异也”的最有可能的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风土人情D.生活习惯
8.和“南橘北枳”现象原理类似的诗句为( )
A.东北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
【答案】6.C 7.B 8.D
【解析】6.“淮南"和“淮北”指的是淮河以南和以北地区,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故C正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同时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排除ABD,故选C。
7.读资料可知,“淮"指的是淮河,淮南、淮北分别为我国南方、北方地区,导致两地“水土异也”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候,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8.“南橘北枳"体现的是南、北方地区气候不同导致的差异,A选项体现的是不同地区天气的不同,B选项体现的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C选项体现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D选项体现了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排除ABC,故选D。
结合“黄土高原位置及景观图”,完成9~10题。
9.下面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黄河下游,水土流失严重B.全部位于陕西省和山西省
C.西至乌鞘岭,南到秦岭D.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第二级阶梯
10.窑洞与自然环境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黄土透气性强,通风散热,窑洞内四季如春
B.当地冬冷夏热,窑洞内冬暖夏凉
C.黄土厚度大,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
D.当地降水少,气候干燥,容易开挖
【答案】9.C 10.A
【解析】9.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A错误;黄土高原的范围包括山西、陕西的大部分,宁夏、甘肃、青海等一部分,B错误;北起长城,南到秦岭,西至乌鞘岭,东至太行山,C正确;位于太行山以西的第二级阶梯,D错误。故选C。
10.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窑洞顶部和墙壁厚而坚硬,不容易传热,使得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适宜人们居住,A错误,B正确;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C和D正确。故选A。
坚守“红线”,粮安天下。河南古称“中原”,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现在的河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生猪生产基地,“国人厨房”。下图为“河南省地形图”和气候资料、冬小麦生长条件简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11~12题。
11.河南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大粮仓,农垦历史悠久。下列选项不是河南省种植小麦的优势条件的是( )
A.该省平原面积较大,耕地较充足,土地平整、肥力好
B.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小麦生长
C.有黄河水提供灌溉水源,水源充足。
D.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农田多以水田为主
12.华北平原的春旱是指出现在3-5月的干旱,下列工程或措施合理且可以缓解河南春早的是( )
A.使用图中从丹江口水库向北经过郑州引水工程的水源
B.大量无节制抽取使用地下水,致使地面沉降
C.大水漫灌,自流灌溉,这样灌溉的效果好
D.利用现有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向河南农田引水
【答案】11.D 12.A
【解析】11.河南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大粮仓,主要得益于该省平原面积较大,耕地较充足,土地平整、肥力好,A正确;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适合小麦生长,B正确;有黄河水或地下水提供灌溉水源,水源充足,C正确;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农田多以水田为主,这是南方地区,而河南省是北方地区,农田多以旱地为主,D错误。故选D。
12.缓解华北平原的春旱的措施是使用图中从丹江口水库向北经过郑州引水工程的水源,A正确;改变灌溉方式,采取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BC错误;利用现有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向河南农田引水,D错误。故选A。
沪昆高速铁路由上海虹桥站至昆明南站,全长2252公里,设计时速为350km/h(长沙南站以西300km/h,预留350km/h),是中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速度等级最高、经过省份最多的高速铁路。下图为沪昆高铁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上海某中学生利用暑假从上海乘高铁到昆明,沿途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
A.风吹稻田,阵阵稻香B.沙尘飞扬,遮天蔽日
C.风吹草低,遍地牛羊D.椰林遍布,热带风光
14.长沙南站以西设计时速较低,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云雾天多,能见度低B.沿途地势起伏较大
C.沿途多野生动物栖息地D.冬夏温差大,铁轨热胀冷缩
【答案】13.A 14.B
【解析】13.上海乘高铁到昆明,经过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种植水稻,风吹稻田,阵阵稻香能看到,A正确;沪昆高铁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看不到沙尘飞扬,遮天蔽日,B错误;风吹草低,遍地牛羊西北地区能看到,南方地区看不到,C错误;椰林遍布,热带风光在我国海南地区能见到,沪昆高铁不经过海南,D错误。故选A。
14.云雾对高铁的行驶影响较小,A错误;长沙南站以西经过云贵高原,地表崎岖,沿途地势起伏较大,B正确;沿途多野生动物栖息不影响时速,C错误;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温差不太大,D错误。故选B。
2023年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贯通,深中通道全长24千米,工程采用“东隧西桥”的方案,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该工程通车后,深圳到中山的行车时间缩短至半小时。读下图深中通道位置图和“东隧西桥”示意图,完成16~17题。
15.规划深中通道首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技术B.历史C.政策D.经济
16.深中通道东段采用海底隧道,其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建设难度B.保留水面航道C.保障隧道通行D.减少建设投入
17.下列关于深中通道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快深圳人口迁移到中山工作B.完善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交通网络
C.促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D.缩短珠江两岸的通行距离和时间
【答案】15.D 16.B 17.A
【解析】15.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线路布局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需要,所以规划深中通道首要考虑的因素是经济,D正确;技术、历史、政策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排除ABC。故选D。
16.修建海底隧道工程需要克服渗水、泥沙回淤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修建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AD错误;珠江口附近陆上交通线及航线密集,深中通道穿过了珠江口,修建海底隧道可以减少对珠江口原有交通线路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干扰航运,保留水面航道,B正确;保障隧道通行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故选B。
17.深圳经济发达,深中通道的建设,并不会加快深圳人口迁移到中山工作,A符合题意;深中通道的建设完善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交通网络,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缩短珠江两岸的通行距离和时间,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缩短至1小时以内,“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涌现出一大批“双城打工人”。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下列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B.②地的支柱产业是博彩旅游业
C.铁路干线③是京广线
D.该区多高层建筑和填海造地
19.粤港澳大湾区的这种“双城打工人”主要依赖于( )
A.丰富的信息B.精确的导航C.便捷的交通D.发达的旅游
20.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不包括( )
A.地理位置优越,海运条件好,对外经贸合作便利
B.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能带动广阔经济腹地的发展
C.矿产资源丰富,利于工业发展
D.国家政策支持
【答案】18.D 19.C 20.C
【解析】18.由图可知,图中①地是澳门,支柱产业是博彩旅游业,②地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AB错误;铁路干线③是北京到香港的京九线,C错误;该区经济发达,地狭人稠,多高层建筑和填海造地,D正确。故选D。
19.由题干可知,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缩短至1小时以内,“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这种“双城打工人”主要依赖于便捷的交通,故C正确;丰富的信息、精确的导航、发达的旅游不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这种“双城打工人”的依赖条件,ABD错误。故选C。
20.由图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有:位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海运条件好,对外经贸合作便利,A正确;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能带动广阔经济腹地的发展,B正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国家政策支持,D叙述正确;粤港澳大湾区矿产资源不足,C叙述错误。依据题意,故选C。
西北地区是我国东西距离最长的区域,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自然环境差异极大。下图示意从乙地到甲地地表景观的差异。据此,完成21~23题。
21.表示该区域地理特征的是( )
①气候干旱 ②高而寒 ③河流较少,主要为内流河
④河流较多 ⑤以种植水稻为主 ⑥以畜牧业为主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①③⑥D.①③④
22.下列描述符合当地状况的是( )
A.喝酥油茶和青稞酒B.房屋大多是坡屋顶
C.赛龙舟是娱乐项目D.唱悠远高亢的歌曲
23.关于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塞上江南依赖充足的大气降水
B.河西走廊的水源来自冰雪融水
C.塔里木盆地无法发展农业
D.内蒙古高原是乳畜业基地
【答案】21.C 22.D 23.B
【解析】21.根据题意可知,该地区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①正确;高而寒是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②错误;西北地区以内流河为主,河流较少,③正确;河流较多的一般为季风区不含西北地区,④错误;西北地区气候较干旱,不适宜种植水稻,水稻是南方地区粮食作物,⑤错误;西北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⑥正确,综上②④⑤错误,故选①③⑥,C。
22.根据所学知识点可知,喝酥油茶和青稞酒是青藏地区的特色,A错误;房屋大多是坡屋顶指的是降水较多,需要通过坡屋顶进行排水,B错误;赛龙舟是南方地区的传统娱乐节目,不是西北地区,C错误;唱悠远高亢的歌曲的地方一般是西北地区,D正确,综上ABC错误,故选D。
23.根据题意可知,西北地区气候特点是干旱,所以塞上江南依赖的不是充足的大气降水,应该是黄河水,A错误;河西走廊的水源来自祁连山上的冰雪融水,B正确;塔里木盆地可以发展畜牧业,C错误;内蒙古高原是畜牧业基地而不是乳畜业,D错误,综上ACD错误,故选B。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目前,成都至雅安段和林芝至拉萨段已建成通车,完成24~25题。
24.下列有关川藏铁路沿途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跨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B.沿线沙漠、戈壁广布,气候干燥
C.林芝至雅安段“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线路串联起了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25.川藏铁路绝大部分路段位于青藏高原,当地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干旱B.高寒
C.冷湿D.炎热干燥
【答案】24.C 25.B
【解析】24.川藏铁路地跨我国地势第一、二 级阶梯,地形崎岖,A错误。川藏线沿线没有大面积的沙漠,B错误。川藏铁路沿线的林芝至雅安段经过了横断山脉,地势险峻,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象奇观,C正确。川藏线没有经过长江中下游平原,D错误。故选C。
25.川藏铁路绝大部分路段位于青藏高原,该地区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高寒,故B正确。干旱是指西北地区,冷湿是指东北平原,炎热干燥一般是指热带沙漠地区,排除ACD。故选B。
第Ⅱ卷
解答题(共50分)
26.读图1北方地区示意图和图2东北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方地区地形以 和 为主,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该地能种植水稻的气候条件是 ,该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答一条)。
(2)B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这里原有大片的沼泽荒地,过去被称为“北大荒”,后来通过开垦变成了“北大仓”,B地产生的生态问题是 ,但是国家又停止了的开垦,现在又让它“荒”了起来,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填序号)
A.保护耕地B.发展牧业
C.保护湿地D.植树造林
(3)读图2,经过CD的铁路线是 ,C是辽中南工业基地,其发展的资源条件是 。
(4)首都北京位于②华北平原上;该平原春季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该灾害发生的气候方面的原因是 ;③是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由于严重的 造成的。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取的措施是 。(填序号)
①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④开垦陡坡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⑤ 山脉,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其土地利用类型是 ;⑥ 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案】(1) 平原 高原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人少地多、机械化程度高
(2) 三江平原 湿地减少 C
(3)京哈线 矿产资源丰富
(4)春旱 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用水量大。 水土流失 A
(5)长白山 林地 太行山
【详解】(1)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图中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是我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这里种植水稻的气候条件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社会经济条件是人少地多、机械化水平高,农业技术先进等。
(2)B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这里产生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土壤肥力下降;近些年来,国家又停止了开垦,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故选C。
(3)经过A哈尔滨、C沈阳和D北京的铁路干线是京哈线,C是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资源条件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4)首都北京位于②华北平原上,该平原春季最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春旱,主要是由于该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用水量又大;③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取的措施是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而开垦陡坡地,扩大耕地面积会加剧水土流失,故①②③正确,故选A。
(5)由图可知,图中⑤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长白山,根据因地制宜原则,这里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⑥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是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27.北京城市规划强调一定要坚守住166万亩耕地保有量底线,其中150万亩作为永久基本农田必须用于粮食生产。下图为北京市地形及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市永久基本农田远离 ,主要分布在 (地形类型),种植的粮食作物以 为主。北京市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科研院所众多, 水平高;不利自然条件是 资源短缺。
(2)北京市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建议各区将连片20亩以上、质优、有良好灌溉条件的果园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因为这类土地具有 、 、水源充足的优势,可以保障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同时,提出坡度15°-25°的土地不适宜进行耕种,原因是北京市夏季 ,这些地区易出
现 (环境问题)。
(3)除永久基本农田外,北京市郊区的其它耕地可以种植 等,用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单项选择)
A.瓜果、蔬菜 B.大豆、甘蔗 C.茶叶 D.棉花
(4)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请你为北京市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稳定粮食产量分别提出合理建议 。
【答案】(1) 中心城区 平原 小麦 科学技术 水
(2)面积大 土壤肥沃 降水集中 水土流失
(3)A
(4)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两个方面合理即可)
【详解】(1)由北京市地形及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图可知,北京市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地区主要在于北京市周边地区,远离中心城区;北京市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平原地区;北京市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适合小麦生长;北京市科研院所众多,高校林立,科技水平高,有利于农业发展。但春季干旱,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
(2)“连片20亩以上的土地”证明面积大,“质优、有良好灌溉条件”证明这个地区河流泥沙堆积,土壤肥沃;北京市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集中,在坡度15°-25°的土地上,易出现水土流失。
(3)甘蔗主要种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故排除B;茶叶主要种植在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故排除C;棉花与瓜果、蔬菜相比经济价值低,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最适宜种植瓜果、蔬菜。故选A。
(4)为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稳定粮食产量需要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
2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台湾岛四面临海, 从台湾岛穿过,因此,台湾岛的气候特点是 ,四季常绿,到处呈现着迷人的热带和亚热带风光。
(2)从地形上看,台湾岛的西部多为 ,东部多为山地。山地东部降水量比西部 (选填“多”或“少”),主要影响因素是 。
(3)台湾岛人口、城市多分布在 ,试分析自然原因 , 。(写出两点)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本区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河水补给主要来源于 。
(5)对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台湾省人们的农业生产或生活方式,写出差异并说明该差异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农业部门、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民居等方面对比,至少两点) 。
【答案】(1)北回归线 湿热
(2)平原 多 迎风坡,降水多
(3)西部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 河流较多,水源充足
(4)西北地区 干旱 塔里木河
(5)新疆以畜牧业为主,台湾以种植业为主;新疆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台湾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两熟到三熟;新疆以种植小麦为主,台湾以种植水稻为主等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岛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台湾岛四面临海,北回归线从台湾岛穿过,因此,台湾岛的气候特点是湿热。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地形上看,台湾岛的西部多为平原,东部多为山地。山地东部降水量比西部多,主要影响因素是东部位于迎风坡降水多,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带来的水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岛人口、城市多分布在西部;原因是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河流较多,水源充足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地区,本区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河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以畜牧业为主,台湾以种植业为主;新疆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台湾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新疆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台湾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两熟到三熟等。
29.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孕育了长江、黄河等众多大江大河。为认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了解藏族同胞民风民俗,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了一次从西宁乘火车到拉萨的雪域高原研学之旅。下图是青藏高原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一 探秘雪域高原
(1)从西宁前往青海湖的研学旅程中,向北遥望①山脉,其山脉名称是 ;对河流②的研学中,观察到该河流流入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一青海湖,因此判断河流②是 (选填“内流河”或“外流河”)。
(2)在野生动物的天堂三江源地区,找到了长江的源头是 (填数字);观察到能适应青藏高原独特的 气候的黑颈鹤,通过查询资料知道黑颈鹤是唯一生长繁殖在青藏高原的鹤类。
主题二 解码高原农业
(3)在青藏铁路沿途,常见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请你从形态特征等方面推测牦牛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 (至少两点)。
(4)在青藏铁路南端的雅鲁藏布江谷地,见到了当地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 和小麦。
主题三 寻访特色民俗
(5)在与藏族同胞交往中,发现藏民早晚将双手藏于藏袍袖中,中午脱下一只或两只袖子,系于腰间,该独特的穿衣方式与当地气候的关系是 。
(6)在当地特色民居 (填民居名称)住宿时,发现其多用石块砌成,窗小墙厚,门低矮。
【答案】(1)祁连山脉 内流河
(2)④ 高寒
(3)毛长皮厚、体矮身健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高原环境。
(4)青稞
(5)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6)碉房
【详解】(1)从西宁前往青海湖的研学旅程中,向北遥望①山脉,该山脉是祁连山脉,该山脉是青海省与甘肃省的分界线;②是黄河的支流--湟水,该河流流入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一青海湖,②湟水是内流河。
(2)在野生动物的天堂--三江源地区,找到了长江的源头是④沱沱河;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特点是高寒,黑颈鹤是唯一生长繁殖在青藏高原的鹤类。
(3)在青藏铁路沿途,常见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该畜种毛长皮厚、体矮身健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高原环境。
(4)青藏铁路南端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青稞和小麦,该地区农业主要属于河谷农业。
(5)藏民早晚将双手藏于藏袍袖中,中午脱下一只或两只袖子,系于腰间,该独特的穿衣方式与当地气候的关系是: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6)青藏地区的特色民居是碉房,其多用石块砌成,窗小墙厚,门低矮。
【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5 -(人教版): 这是一份【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5 -(人教版),文件包含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5-人教版原卷版doc、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5-人教版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4 -(人教版): 这是一份【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4 -(人教版),文件包含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4-人教版原卷版doc、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4-人教版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3 -(人教版): 这是一份【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3 -(人教版),文件包含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3-人教版原卷版doc、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测试03-人教版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