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讲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展开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为主,近三年主要考查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2.情境设计:材料载体形式多样,通过借助这一时期文献、图片、表格等形式,突出考查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解,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如(2023·广东卷,15)苏联模式;(2023·辽宁卷,15)苏联模式;(2023·1月浙江选考,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21·全国甲卷,3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22·湖南卷,1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21·山东卷,13)“苏联模式”——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核心考向: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及其评价
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1)背景: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突出。(2)内容
(3)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 阐释 · 核心概念
租让制指苏俄(联)为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森林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经营的一项措施,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2. 警示 · 易错易混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2)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2)改变多种所有制并存,实行单一的公有制;(3)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由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到排斥市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直接到间接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材料 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年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摘编自杨运中《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
材料阐释租让制实行的背景、内容。
(1)据材料概括列宁所制定的租让制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政府一定程度上对被租让的企业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被租让的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制定租让制的目的。
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1.唯物史观——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略了苏俄落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实情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原理。(2)新经济政策是从国情出发,允许私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间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历史解释——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
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 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材料一 1928—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材料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向共产主义前进。
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快速发展。材料二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出现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材料三反映了苏联模式下,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从上述图片中分别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利用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材料一图片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材料二图片反映了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重工业增长迅速,农业、轻工业增长缓慢。材料三图片反映了苏联模式下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历史解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唯物史观——全面分析“苏联模式”的影响
(2023·广东卷,15)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做法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1.史料实证——以油画形式考查列宁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背景(2023·1月浙江选考,16)如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们的抵制,社会矛盾激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D项正确;十月革命时未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卫国战争期间,余粮收集制为战争的胜利保证了粮食供给,排除C项。
2.生活情境——以苏俄义务劳动为切入点考查苏维埃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2022·江苏卷,15)如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C.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根据材料“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们义务劳动是为了加快战争的结束,推动苏俄的解放,C项正确;此时工业化并未开始,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不涉及农民,排除D项。
3.学习情境——以苏联机械制造业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苏联模式(2023·辽宁卷,15)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 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据材料可知,二战结束后,苏联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迅速恢复,产量巨大,体现了苏联对重工业的重视,故选A项;此时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未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排除B项;苏联农业集体化指1929—1933年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领先”说法错误,苏联拖拉机等机械制造产量高,是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结果,而不是工业生产技术先进的结果,排除D项。
1.[学习情境·新认知]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地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被计划经济体制取代具有必然性B.不符合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C.经济改革措施与政治目的相矛盾D.背离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衷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被停止是因为其没有解决快速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表明该学者认为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的社会是十分必要的,故选A项
2.[史料文本·新结论]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表。下述现象
(注:1卢布=100戈比)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C.适应了国家工业建设的需求D.提高了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苏联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发展需要的资金,这适应了国家工业建设的需求,故C项正确。牺牲农业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对农业的压制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及农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D两项错误。
3.[信息挖掘·新对比]依据下表关于“苏联模式”的认识,可以推断“苏联模式”
A.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B.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体制C.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D.是导致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材料中“专横官僚”“行政命令”“极权”等都是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体制的批判,B正确。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而苏联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模式的特点,而C、D是苏联模式的作用和影响,排除。
苏联经济建设公式十月革命后,列宁曾提出过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两个著名公式:一个是“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一个是“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摘编自陈永杰《推动共同富裕 民企担纲主力》
第23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23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经济政治,巴尔干半岛,世界霸权,同盟国,塞尔维亚,马恩河战役,二十一条,凡尔登战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备课ppt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马尔托夫孟什维克,列宁布尔什维克,继承与发展,分步解读,满足了人民的土地要求,列宁的反思,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文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列宁主义的形成,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主要内容,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背景,二革命进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