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5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学生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5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学生版+解析)01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5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学生版+解析)02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5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学生版+解析)03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5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5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学生版+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但乡土社会不是人治,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1.(3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维持社会秩序时所根据的规范,靠传统来维持。
    B.乡土社会中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与法律没有差别,有时比较野蛮。
    C.教化养成了人的敬畏之感,“克己复礼”意味着“礼”是人们在敬畏中被动形成的。
    D.普通所谓人治,是基于个人好恶的统治,违背人治的惩罚要由国家权力加之于个人。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当时人们认为西洋是“法治”而我们是“人治”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以旧小说里杀人祭旗为例,证明了礼的部分内容在现代看来可能很残酷的观点。
    C.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礼治”和“法治”的不同。
    D.本文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特点、形成的原因等内容,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条理性强。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和土地都很少变动,因此经验更容易累积起来形成传统。
    B.礼治社会中,礼有甚于道德,人们如果失礼,将可能遭受比有违道德更严厉的处罚。
    C.在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礼治”社会的效力不容易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
    D.礼是我国的传统,孔子也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因此礼治比法治、人治更适合于我国。
    (本题21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l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4.(3分)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凋谢diā 一椽chuán 平仄zè 浑浑沌沌tún
    B.点缀zhuì 落蕊ruí 驯鸽xún 潭柘寺tuò
    C.细腻nì 秋蝉chán 落蕊ruǐ 廿四桥niàn
    D.颓废tán 鲈鱼lú 陪衬cùn 椭圆形tuǒ
    5.(3分)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A.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6.(3分)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扫帚的丝纹”,以及“秋蝉的残声”“秋雨凉风”等景物,都是为了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B.文中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反而更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C.“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直抒胸臆的话,把作者对故都之秋倾注的深情,表达得极为充分。
    D.文中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
    7.(4分)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8.(4分)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
    9.(4分)本文写景颇有特色,请鉴赏分析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写景文字。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10.(3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D.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中:合乎。
    11.(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寡人之于国也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
    D.①蛟龙生焉 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12.(3分)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列举事例的论证方法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4.(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寻觅”的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词人想抓住点什么作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词人直接抒写了寂寞难耐的苦楚,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C.上阕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D.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15.(6分)词人借由“守着窗儿”调动多种感官表现细腻敏感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6.(本题12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直接描述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点明从师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个新坑、3000多年前的丝绸、500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①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使得我们对古蜀国知之甚少,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我们看到无数网友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我们要做的,②不只是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更要唤醒沉睡的文明,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
    17.(3分)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8.(3分)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都有语病,请修改。
    19.(本题5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近日,“时代楷模”钟扬同志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青年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也掀起学习钟扬热潮。据统计,截至4月1日,《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关于钟扬报道的阅读量已达2837万、点赞9.4万个、留言7441条(若加上秒拍、腾讯等渠道,合计阅读量达4500万)。
    大家表示,钟扬同志先进事迹感人至深,我们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立德树人、爱国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牢实现中国梦的初心和梦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0.(本题5分)下面是某校生物社团负责人小杜给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袁爷爷: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水稻界的王者,您能够光顾我们生物社,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贵社的发展提供指导帮助,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生物学精英们恳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敬祝安康!
    生物社团 小杜
    2019年4月10日
    21.(本题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 ①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22.(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湖北的一次作文竞赛中,超过两成的学生在《家长的“陋习”》一文中抱怨“他们的陪伴太少了”:在杭州,一所学校专门设立“抬头日”,希望家长每个月能有一天放下手机,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媒体聚光灯下,家长们纷纷吐槽:陪写作业产生焦虑症,天天“累成狗”;沟通出现代沟,也是缺少陪伴导致的。家长的陪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代人陪伴一代人,生活中这样的陪伴必不可少。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围绕“陪伴”这个主题写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特未来的某一天开启,给那时的父母或自己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00字左右。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1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7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五、情景默写(共12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6分)
    七、作文(共60分)
    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解析版)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但乡土社会不是人治,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1.(3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维持社会秩序时所根据的规范,靠传统来维持。
    B.乡土社会中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与法律没有差别,有时比较野蛮。
    C.教化养成了人的敬畏之感,“克己复礼”意味着“礼”是人们在敬畏中被动形成的。
    D.普通所谓人治,是基于个人好恶的统治,违背人治的惩罚要由国家权力加之于个人。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当时人们认为西洋是“法治”而我们是“人治”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以旧小说里杀人祭旗为例,证明了礼的部分内容在现代看来可能很残酷的观点。
    C.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礼治”和“法治”的不同。
    D.本文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特点、形成的原因等内容,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条理性强。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和土地都很少变动,因此经验更容易累积起来形成传统。
    B.礼治社会中,礼有甚于道德,人们如果失礼,将可能遭受比有违道德更严厉的处罚。
    C.在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礼治”社会的效力不容易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
    D.礼是我国的传统,孔子也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因此礼治比法治、人治更适合于我国。
    【答案】
    1.A
    2.C
    3.D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与法律没有差别”理解错误,两者有差别,第二段最后说“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从维持规范的力量方面来看,二者是有差别的。
    C.“‘礼’是人们在敬畏中被动形成的”理解有误,原文的观点为“人服礼是主动的”,且“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D.“违背人治的惩罚要由国家权力加之于个人”错误,违背法治的惩罚才由国家权力加之于个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多处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角度”错误,文章并未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手法,也并未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论证。文章分析了“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但二者不构成对比。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因此礼治比法治、人治更适合于我国”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无法推论出“因此礼治比法治、人治更适合于我国”的结论,而且“法治”和“礼治”各有特点。
    故选D。
    (本题21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l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4.(3分)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凋谢diā 一椽chuán 平仄zè 浑浑沌沌tún
    B.点缀zhuì 落蕊ruí 驯鸽xún 潭柘寺tuò
    C.细腻nì 秋蝉chán 落蕊ruǐ 廿四桥niàn
    D.颓废tán 鲈鱼lú 陪衬cùn 椭圆形tuǒ
    5.(3分)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A.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6.(3分)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扫帚的丝纹”,以及“秋蝉的残声”“秋雨凉风”等景物,都是为了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B.文中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反而更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C.“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直抒胸臆的话,把作者对故都之秋倾注的深情,表达得极为充分。
    D.文中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
    7.(4分)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8.(4分)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
    9.(4分)本文写景颇有特色,请鉴赏分析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写景文字。
    【答案】
    4.C
    5.B
    6.D
    7.“蓝色或白色”都属于冷色调,而“淡红”色为暖色调。作者喜爱牵牛花的冷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冷寂之感。
    8.对比,更加烘托出对故都的秋的思念。
    9.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中。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浑浑沌沌”中的“沌”应为“dùn”。
    B.“落蕊”中的“蕊”应为“ruǐ”;“驯鸽”中的“驯”应为“xùn”;“潭柘寺”中的“柘”应为“zhè”。
    D.“颓废”中的“颓”应为“tuí”;“陪衬”中的“衬”应为“chèn”。
    其中,“沌”为多音字。 沌[zhuàn] 用于地名。如:沌河,水名;沌口、沌阳,地名。均在湖北。 沌[dùn],如“混(hùn)沌”“混混沌沌”。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枣子颗儿”是本体,“橄榄”“鸽蛋”是喻体,本句把“枣子颗儿”比喻成“橄榄”“鸽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A.没有比喻,“比如”后面是列举例子。
    C.没有比喻,没有喻体。
    D.没有比喻。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的理解鉴赏能力。
    D.“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错。文中没有描写北国的“残荷、秋叶”,另外,作者描写北国的枣树、秋蝉,只是为了表现一种悲凉的心境,选项说“凄凉、憔悴、沉沦”定位过低、负面情感过重。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描写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秋,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作者以情寓景,把自己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之中。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因为淡红是暖色调,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气质、审美追求都不符,因而他认为“最下”。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图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红、黄、橙等“暖色”,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审美观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冷寂之感。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内容作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从而更加烘托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思念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是视觉描写,给人静寂的感觉;“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的寂静无声、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此处运用了听觉、嗅觉、触觉描写。作者此时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落蕊”尽去,只留下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种清净、空闲之感,非淡泊、沉静的心不能体察,潜意识里包含了作者一层悲凉的情绪。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10.(3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D.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中:合乎。
    11.(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寡人之于国也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
    D.①蛟龙生焉 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12.(3分)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列举事例的论证方法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10.C
    11.B
    12.A
    13.(1)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反省,就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子中含义能力。
    C.加:更。句意:手臂没有变得更长。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从;/于:介词,对于。
    B.则:连词,就;/则:连词,就。
    C.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承接。
    D.焉:兼词,于之;/焉:句末语气词。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运用列举事例的论证方法”分析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1)博学,广泛的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智慧;过。过错,过失。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即“利爪牙,强筋骨之”,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用为心思,由于心思;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4.(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寻觅”的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词人想抓住点什么作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词人直接抒写了寂寞难耐的苦楚,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C.上阕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D.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15.(6分)词人借由“守着窗儿”调动多种感官表现细腻敏感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4.A
    15.①“守着窗儿”感受天气“乍暖还寒”,通过触觉写出心绪不宁;②“守着窗儿”看到菊花铺地,通过视觉写出年华消逝的悲愁;③“守着窗儿”看到孤雁,通过视觉写出孤单凄凉;④“守着窗儿”听着雨声,通过听觉写出度日如年的苦闷;⑤ “守着窗儿”借酒浇愁,通过味觉写出愁绪之浓。
    【分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为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空虚,使她寻找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故选A。
    15.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乍暖还寒”是说“一时觉暖一时觉凉”。由此可知,词人借由“守着窗儿”感受天气的变化,通过触觉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烦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是说“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作者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通过视觉突出了自己当下的孤单凄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说“满地上落花堆积,菊花已经枯黄陨落,如今还有谁忍心去摘?”,作者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通过视觉写出了对年华消逝的悲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说“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词人“守着窗儿”听着雨声,通过听觉写出了此时度日如年的苦闷;“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说“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独自一人饮酒只会觉得分外凄凉。词人“守着窗儿”借酒浇愁,通过味觉写出愁绪之浓。
    16.(本题12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直接描述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点明从师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猿”“猱”“攀”“援”“作”“舫”“唯”“锲”“镂”。
    (本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个新坑、3000多年前的丝绸、500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①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使得我们对古蜀国知之甚少,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我们看到无数网友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我们要做的,②不只是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更要唤醒沉睡的文明,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
    17.(3分)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8.(3分)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都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17.B
    18.①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使得”;②语序不当(或者说不合逻辑),将“传承它们,发扬它们”和“唤醒沉睡的文明”调换。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运用“沉睡”“醒”两个词语赋予古蜀文化以人的形象,属于拟人手法。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两句诗人是说自己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该句修辞手法是:用典和比喻。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护”字赋予落红以人的行为。为拟人修辞手法。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了对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揭露了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比喻手法,诗人将节奏紧密、精湛无比的琴声比喻成大小珍珠落入玉盘时那清脆、轻重交织的声音。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
    ①“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使得我们对古蜀国知之甚少”的语病为成分残缺。句中介词“由于”和“使”的连用,淹没了主语,造成句子缺少主语。两个介词任意去掉一个。
    ②“不只是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更要唤醒沉睡的文明”的语病为语序不当(或者说不合逻辑),要先唤醒,才可以传承,发扬。将“传承它们,发扬它们”和“唤醒沉睡的文明”调换。
    19.(本题5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近日,“时代楷模”钟扬同志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青年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也掀起学习钟扬热潮。据统计,截至4月1日,《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关于钟扬报道的阅读量已达2837万、点赞9.4万个、留言7441条(若加上秒拍、腾讯等渠道,合计阅读量达4500万)。
    大家表示,钟扬同志先进事迹感人至深,我们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立德树人、爱国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牢实现中国梦的初心和梦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答案】近日,线上线下掀起了学习钟扬热潮,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题所给的语段是一则新闻,共有两段:第1段主要讲述了钟扬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也掀起学习钟扬热潮;第2段讲述了大家表示要以钟扬为榜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每一段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题中有字数的限制,因此在概括过程中可考虑对一些信息进行压缩合并,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青年学子”可压缩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20.(本题5分)下面是某校生物社团负责人小杜给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袁爷爷: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水稻界的王者,您能够光顾我们生物社,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贵社的发展提供指导帮助,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生物学精英们恳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敬祝安康!
    生物社团 小杜
    2019年4月10日
    【答案】①将“王者”改为“大家”或“专家”;②将“光顾”改为“光临”:③将“贵社”改为“本社”;④将“精英们”改为“爱好者”;⑤删掉“抛砖引玉”及后面的顿号。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第①处,“王者”是口头语,这是写给袁隆平院士的一封信,用语要正式。应改为“大家”或者“专家”。
    第②处,“光顾”适合经营性场合,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这里是感谢袁隆平院士的到来,应改为“光临”。
    第③处,“贵社”是敬辞,是对对方社团的称呼,这里是指自己的社团,应该用谦辞,改为“本社”。
    第④处,“精英们”是敬辞,这里是指本社社员,应该使用谦辞,应改为“爱好者”。
    第⑤处,“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是谦辞,不能用于对方。应将“抛砖引玉”及后面的顿号删去。
    21.(本题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 ①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答案】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陶渊明便是最看重理趣的 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 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主语必须是“他的诗”)
    【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
    本语段论述的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描绘对象以及诗歌反映出的文化内涵。语段第一句强调陶渊明是思想家,后又表明“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可推断第一个横线处要写的内容与陶渊明的诗的思想、理趣相关,因此可得“陶渊明的诗歌看重的是理趣”这样的句子,故可以填写“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第二处结合“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这是一个递进的语境,表明其诗歌与生活也是紧密联系的,又抓住“不是”这个关联词,可知后面句子应以“而是”领起,可以填写“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这样的内容;第三处结合后面的“有诗人的情趣”可知,主语应该是陶渊明的诗,可以使用关联词“既……又”,此处可以填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这样的内容。
    22.(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湖北的一次作文竞赛中,超过两成的学生在《家长的“陋习”》一文中抱怨“他们的陪伴太少了”:在杭州,一所学校专门设立“抬头日”,希望家长每个月能有一天放下手机,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媒体聚光灯下,家长们纷纷吐槽:陪写作业产生焦虑症,天天“累成狗”;沟通出现代沟,也是缺少陪伴导致的。家长的陪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代人陪伴一代人,生活中这样的陪伴必不可少。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围绕“陪伴”这个主题写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特未来的某一天开启,给那时的父母或自己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00字左右。
    【答案】【例文】
    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要对父母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父母。
    一段爱情,需要时间作催化剂,宽容作反应物,两者都要付出是反应的充要条件。如果只是一方一味地付出,那么爱情不会长久,因为它会计算回报率。一份友情,需要理解来浇灌,真诚来施肥,两者都要付出是培养的必要过程。如果只是一方在付出,而另一方只负责接受,那么我敢肯定友谊不会长久,因为它以报酬营利。一种亲情,不需要任何调料,它依旧能够让人欣赏品味,这种亲情叫大爱,这是一种无私的爱,不计任何得失的爱。能付出这种爱的只有父母,他们只想要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没有怨言。
    父母之爱,是一支古老的藤,承载着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父母之爱,是一片深情的海,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夏日里瑰丽的诗篇;父母之爱,是一条金丝带,让心相拥,让爱汇集。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妈妈给我讲过我刚出生时,奶奶是那种有封建思想的老人,她不喜欢女娃,就要把我丢掉,但爸妈没听奶奶的,带着我回到了妈妈的娘家照顾我养育我。小时候,爸爸总是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像一只携带幼崽的老鹰带着我飞,满脸疼爱。妈妈就在一旁唱着歌打着节拍,嘴里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像一道暖阳融化了我心中结起的小冰晶。因为有了“马马驾”,(在我们这里,这种游戏的方言叫“马马驾”)我的童年总是少不了欢声笑语。记得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我第一次来月事,当时的我并不懂这些。夜间我感到肚子疼就醒了,看到那抹红当时就吓哭了,就叫妈妈。妈妈赶来,当时也没反应过来,妈妈假装镇定,微笑地哄着我:“萌萌,别怕,妈妈和爸爸带你去医院。”可我知道妈妈怕了,我看到她的额头在冒汗。爸妈连拖鞋都没来得及换就急匆匆把我送到了医院,后来才知道搞了个大乌龙,虽然挺糗的,但我明白了爸妈是有多在乎我,有多爱我。
    自那以后,我就一直扮演着乖乖女的角色,因为我知道我唯一能替他们做的就是让他们少为我操些心。我明白我该感谢他们一直这么的付出。虽然我们并不富裕,但我们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因为父母在奉献,我在感恩。
    爸爸妈妈,有时候看到你们为我那么劳累、那么辛苦真的好心疼,可我又不敢上前去告诉你们我有多心疼,只能一个人蒙在被子里默默地抽泣,悄悄地流泪。我知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乖乖听话,让你们省省心。我今年已经成年了,我也该长大了,你们为我付出那么多,我也总该做点什么吧!即使我知道你们不求回报,可我必须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伟大的爱。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材料的内容是关于家长陪伴学生考学的事情,所给的材料是孩子抱怨家长陪伴太少,家长吐槽陪作业产生焦虑症;沟通出现代沟,也是缺少陪伴。材料的关键词是“陪伴”。以“陪伴“为主题,“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尤为重要。本次写作属任务驱动作文,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如10年后生日时写给父母或自己、以“陪伴”为主题;同时写作上也有较大的自由空间,既可回忆有关陪伴的往事,表达真挚的情感;亦可谈父母陪伴的意义价值,或写“陪伴缺失”“不当陪伴”现象的原因及危害后果。等等。
    写作要求:围绕“陪伴”这个主题写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未来的某一天开启,给那时的父母或自己阅读。
    立意指导:“陪伴”这个词语可以用来指两个或多个个体在一起的随同状态,即实指;也可以用来指两种或多种事物互相依存、共生的状态,即虚指。写作时,既可用实指义,也可用虚指义。相比较而言,用实指义写文章更容易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用虚指义写文章更容易写深刻,立意上出奇制胜。
    “陪伴”的内容取材于家庭。就作文取材范围讲,个人成长中的情感,譬如亲情,考生能想到父母亲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陪伴。生活感悟,如智慧、忧愁、热爱、感恩、烦恼、劳累等,看似无形的东西,也可以聚焦心灵世界的感悟。两点要注意:一是既要写身边熟悉的事物和情感,又要写出新意来,不能人云亦云。譬如,写考前或成长中妈妈对自己的体贴,就很难出新意。因此就母爱的关怀而已,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同样写母爱,你可抓住母爱的一点,聚焦放大,写出自己的特色来。譬如写父爱,你可一直围绕父亲那双眼睛来写,写各个时期父亲那双眼睛的含义,尤其是提及父亲对你少年时期的训斥和体罚。这种素材有新意。一是既要抒情,还要有感悟。陪伴,能使自己的心灵涌现出一股感动,一股温暖,但是光有抒情还不够,还必须写出自己独到的感悟。如果学生在写作中总是赞美母爱父爱的伟大,写自己的感激之情,那么,仅仅抒发自己的情感。而陪伴之后,你得归纳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有了感悟,才提炼出生活的哲理。
    文体选择:1、选择记叙文体:讲述陪伴的故事,表达真实的情感。2、选择议论文体:谈陪伴的意义和价值,分析论证陪伴现象背后的原因。3、选择应用文体:给父母(孩子)的一封信,用书信体;答记者问式,一问一答,用访谈体;分类集中镜头,拟写影视剧本。
    【立意】
    1.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愿陪伴不曾缺席。
    3.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
    4.孩子最渴望的永远是父母的陪伴。
    5.成长路上,感谢你们的陪伴。
    【素材】
    1.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所以会在数学、物理两大领域取得成功,就与其幼年时父母在陪伴中及时发现他的天赋有关。有一次,他的父母让麦克期韦对着插满金菊的花瓶绘画,意外地发现画的竟是几何图形,药瓶是梯形、菊药是圆形,叶子是三角形,显露了他在数学上的天赋,于是加以培养,一举成名。
    2.陪伴的质量更重要。很多孩子的心愿是爸爸妈妈能多和他们说说话,而不是总问:“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这次测试考了多少分?”陪伴不仅仅是陪孩子学习,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劝导,也不仅仅是跟孩子呆在一块儿,更重要的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放下长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孩子交流;最大可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随时发现孩子的所想所需,让孩子享受到关爱,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3.我对她——我的妈妈,年轻时候的事全然不知,我是靠着几本厚厚的日记走进她的岁月。1990年的时候,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孩子的世界纯真无邪,孩子的笑能驱散一冬的阴霾,将来我要教我的孩子读书识字。”原来,早在那个时候,她就已经开始了对我的陪伴,以文字的方式。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1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7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五、情景默写(共12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6分)
    七、作文(共60分)
    相关试卷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09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09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临安春雨初霁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临安春雨初霁同步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高考真题,模拟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大连庄河高级中学高一初升高衔接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大连庄河高级中学高一初升高衔接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5初升高检测卷(课内基础卷)(学生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