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67975/0-171859249681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67975/0-171859249685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67975/0-171859249688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当前的文本生成算法普遍使用了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模型,与其他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不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信息,仅需要在无监督的模式下进行学习就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自主阅读大量的文本,即所谓的预训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需求,给它一些现成的文本对模型进行微调。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可以模仿某个特定作家的文风。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创造性。
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情节的构建,即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事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例如,Make Believe是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因此,如何在机器写作中自主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情节,仍然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具体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它又具有一些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机器写作在这一文类创作上的难度。例如,创作时,科幻作家经常创造一些新的名词,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rge Wells)创造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v)的“心理史学”“时空竖井”,到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二向箔”,等等。这些词汇,有的是将两个普通词语连接在一起,有的则是完全新造的词汇。这种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且不说完全新造的词汇,就是如“时间机器”这样将“时间”和“机器”进行简单连接的构造,机器写作也无能为力。换句话说,写作程序的阅读学习过程,不仅没有增加其创造性,反而是一种对创造性逐渐压制的过程。
再者,如果一个作品中引入了若干项设定,这些设定之间还应该彼此协调、相互支撑,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建构。可以说,在科幻作品中,世界建构是与情节设计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项整体性架构,是体现科幻作品惊奇感的核心依托。对于作品所涉及的新奇世界的设计,在凸显其惊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还要使其与故事情节、人物等要素相贴合。因此,世界建构是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者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而这显然也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包括叙事生成模型所无法完成的。
说了这么多,那是否意味着科幻创作——特别是科幻作品的世界建构,是无法由程序和算法来承担了呢?倒也不用如此悲观,只不过我们需要特别设计一套用于科幻作品世界建构的算法,再将其整合进现有的叙事生成算法和文本生成模型中。就笔者的创作经验来看,在世界建构的某些环节,机器学习的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科幻作家在对虚构世界的自然环境进行推想时,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考察某一设定会对该世界的哪些部分造成显著影响。在《重力使命》(Missin f Gravity)里,哈尔·克莱蒙特(Hal Clement)描写了一个重力极大的星球所具有的生态,科幻电影《阿凡达》(Avatar)则展示了一个富含常温超导矿物的星球所呈现出的奇特景观。当然,这种算法同样需要和科幻作家合作,才可以真正完成世界建构的工作,但有了它的帮助,科幻作家们无疑会轻松不少,而且很容易在机器学习得到的关联网络中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总体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机器写作还无法在小说(特别是科幻小说)这类文体上替代人类创作。但正如柯洁在与AlphaG的棋局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棋路一样,科幻作者们也完全可以和机器携手写作,并且在机器算法所产生的叙事情节和世界设定中,激发出新的创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惊奇场景和绝妙故事。
(摘编自刘洋《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机器写作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要先通过预训练再根据需求进行微调来完成。
B.能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的小说往往不会流于平淡。
C.机器写作往往压制了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使之无法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D.在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家创造了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无法完成的世界建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的分析,证明了人工智能算法能生成逻辑性强的故事。
B.文章第三段以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为例,论证世界建构是创作科幻作品的核心依托。
C.文章末段以柯洁与机器人对垒作类比,论证机器写作长时间内还无法超越人类创作。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写作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机器写作能生成合乎语法规范的小说,甚至可以模仿作家的文风,但缺乏戏剧性和创造性。
B.不具备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机器写作程序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这个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C.相较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科幻小说的创作既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也要制造惊奇感。
D.电影《流浪地球》在对末世危机进行世界构建时,以种种反套路设置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
【答案】1.C 2.D 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机器写作往往压制了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使之无法迸发出创作灵感来”强加因果,根据第三段“写作程序写作程序的阅读学习过程,不仅没有增加其创造性,反而是一种对创造性逐渐压制的过程”和第五段“这种算法同样需要和科幻作家合作……但有了它的帮助,科幻作家们会轻松不少,而且很容易在机器学习得到的关联网络中迸发出创作灵感来”可知,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证明了人工智能算法能生成逻辑性强的故事”以偏概全,第二段“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的故事冲突”,且“人工智能算法能生成逻辑性强的故事”并不是本文要证明的观点。
B.“论证世界建构是创作科幻作品的核心依托”张冠李戴,第三段刘慈欣的例子说明科幻作品需要创新。
C.“论证机器写作长时间内还无法超越人类创作”说法错误。最后一段“但正如柯洁在与AlphaG的棋局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棋路一样”是论证“科幻作者们也完全可以和机器携手写作”。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个问题将会得到解决”无中生有,第三段只提到“这种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且不说完全新造的词汇,就是如‘时间机器’这样将‘时间’和‘机器’进行简单连接的构造,机器写作也无能为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关键词之一是“传承”。它也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致敬。
最开始,观众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探寻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趣。
不过,在一些观众看来,《只此青绿》整体风格很唯美,但故事性和戏剧冲突不是那么明显。徐珺蕊解释,《千里江山图》中几乎没有人物,去查画家的生平,资料也很少,“给他虚构一些故事很容易,但我们不想这样做。既然要致敬这幅作品,就要致敬作品背后蕴含的精神。”
“另外,从我们古典文学来看,古人很喜欢写诗写词,包括散文和赋在内,这些文体本身都不那么强调剧情矛盾,很多都是心理上的逻辑,是一种思想或者意识流的表达。”徐珺蕊说。
她回忆,剧本当时五易其稿,写得很细致。剧目中几乎所有工种都做了许多“加法”,努力做功课、尝试创新,希望最后表现给观众的,是一种精准、高级而不冗杂的“减法”状态。
(摘编自《中国新国网》,《舞蹈待到〈只此青绿〉为何能火?编剧分享创作细节》)
材料二:
一直以来,科技与舞台艺术都有着紧密的联结,在舞台美术方面有着尤为突出的体现。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机械臂、全息影像、裸眼3D、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让舞台美术拥有了更多、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实践手段。过去难以实现的舞台想象如今借助科技不断成为现实,舞台美术也逐渐从衬托表演走向参与表演,在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实现氛围的营造和意境的传递。
戏剧的核心是文本,对于舞台美术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将戏剧的文本转化为视觉语言,完成一个解码再编码的过程。观众在演出中看到的每一次光影变幻,都是科技在舞台上的一次展翅。科技是艺术的一只翅膀、舞台美术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在舞台上展现中国式的审美与表达,融入属于我们的文化光素,建立属于我们的舞台语汇和审美体系。
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并不矛盾,要找到使他们有机结合的方式,不断为舞台提供新表达,更新讲述故事的方式。面对这些新技术、新形式以及新的创作模式,创作者需要合理运用,通过吸收、借鉴、消化、创新,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彰显舞台艺术更多魅力,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摘编自《人民日报》,《科技助力,展现中国式审美》)
材料三:
一般认为、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如何兼顾“跳好舞”和“讲好故事”这两方面,是舞剧创作者面对的挑战,
创造性运用传统舞蹈资源始终贯穿于中国舞剧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舞讲求“形神劲律”“圆流周转”,这种形体文化蕴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中国民族民间舞则以其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舞蹈形体和编排提供丰厚资源。深入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宝库,总结规律、活化传统,这是展现中国舞剧民族文化辨识度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舞剧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手中往往刻上不同的时代烙印。通过注入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可以让原有的主题与故事焕发新的光彩。譬如在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创作中,有同名动画和电影珠玉在前,如何再出新意?创作者将全剧结构分为上下两堂课。第一堂课是当代小学生在课堂上认识龙梅和玉荣,草原英雄小姐妹身处的历史现实和时代氛围让孩子们感到新奇:第二堂课则是孩子们受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触动、鼓舞后,校园内外发生的深刻变化。舞剧让两代人的心灵在“课堂”中碰撞,一个老故事被激活,奉献精神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更丰富的阐释。
既吸收借鉴现代艺术形式,又深植传统艺术沃土,是舞剧创作的重要经验。《大红灯笼高高挂》吸收京剧水袖等元素,使以“足尖艺术”著称的芭蕾舞上身动作更加丰富细腻,精妙传达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这一舞剧整体呈现的中国审美、中国风格,在国际演出市场颇受欢迎。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创作方向,不仅让讲述中国故事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也为世界舞剧创作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舞剧在传承创新中绽放光彩》)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写的诗词散文和赋本身都没有多大的剧情矛盾冲突,所以作为诗剧的《只此青绿》故事性和戏剧冲突也不明显,重在表达思想或意识流。
B.《只此青绿》剧本做了许多“加法”,又删减了五次,最后把剧目以一种精准、高级的“减法”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体现了创作者的匠心。
C.科技手段在戏剧表演中的运用不能本末倒置,如果观众看完一台舞剧,只记得舞美的绚丽夺目,只谈论技术的眼花缭乱,那么这部作品很可能是失败的。
D.中国舞剧的艺术内核是叙事,所以舞剧创作者一方面要展现舞蹈艺术身体语言特征,另一方面也要着力丰富舞剧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舞剧《敦煌》中“飞天”舞段,把敦煌舞的典型姿态“三道弯”化于芭蕾的开绷直立,既有中国舞蹈独特韵味,又将民族审美与时代旨趣融于一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舞台设计采用地面转台和空中圆弧机械动作,并与演员、投影等紧密配合,共同营造出“《千里江山图》活起来”的惊艳之感。
C.舞台剧《对话·寓言2047》,把最新技术和传统艺术融合,实现了中国传统音乐、舞蹈与激光、机器人、无人机等现代科技的混搭,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D.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运用XR(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技术)、CG(计算机动画)等手段在摄影棚里拍摄了一周,又剪辑了20天,最终呈现了一幅三维动态的《富春山居图》。
6.怎样才能让中国舞剧更受观众的欢迎?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剧目主创团队提出三条合理建议。
【答案】4.C 5.A
6.①主创团队要潜心艺术,精益求精,为观众呈现出独具匠心的作品。
②既吸收借鉴现代艺术形式,又植根传统艺术土壤,拓宽表达空间,以中国式的审美与表达吸引观众。
③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打造一流的舞台效果和绝美的视听体验,彰显舞台艺术更多魅力,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④着力挖掘舞蹈艺术的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推出更多触及观众内心、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古人写的诗词散文和赋本身都没有多大的剧情矛盾冲突,所以作为诗剧的《只此青绿》故事性和戏剧冲突也不明显,重在表达思想或意识流”强加因果,从材料一中“在一些观众看来,《只此青绿》整体风格很唯美,但故事性和戏剧冲突不是那么明显”“从我们古典文学来看,古人很喜欢写诗写词,包括散文和赋在内,这些文体本身都不那么强调剧情矛盾,很多都是心理上的逻辑,是一种思想或者意识流的表达”可知,“古人写的诗词散文和赋本身都没有多大的剧情矛盾冲突”与“作为诗剧的《只此青绿》故事性和戏剧冲突也不明显,重在表达思想或意识流”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B.“又删减了五次”说法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五易其稿”意思是修改了五次。
D.“中国舞剧的艺术内核是叙事”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提到“戏剧的核心是文本”,材料三第一段说“一般认为,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舞台艺术合理运用科技,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展现中国式审美。
A.舞剧《敦煌》只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舞台艺术并没有融合科技。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体现了舞台艺术合理运用科技,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展现中国式审美。可以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C.体现了舞台艺术合理运用科技,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展现中国式审美。可以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D.体现了舞台艺术合理运用科技,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展现中国式审美。可以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她回忆,则本当时且易其稿,写得很细致。剧目中几乎所有工种都做了许多‘加法’,努力做功课、尝试创新,希望最后表现给观众的,是一种精准、高级而不冗杂的‘减法’状态”可知总结出:主创团队要潜心艺术,精益求精,为观众呈现出独具匠心的作品。
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并不矛盾,要找到使他们有机结合的方式,不断为舞台提供新表达,更新讲述故事的方式”可以总结出:既吸收借鉴现代艺术形式,又植根传统艺术土壤,拓宽表达空间,以中国式的审美与表达吸引观众。
从材料二最后一段“面对这些新技术、新形式以及新的创作模式,创作者需要合理运用,通过吸收、借鉴、消化、创新,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彰显舞台艺术更多魅力,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可以总结出: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打造一流的舞台效果和绝美的视听体验,彰显舞台艺术更多魅力,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从材料三最后一段“既吸收借鉴现代艺术形式,又深植传统艺术沃土,是舞剧创作的重要经验。”“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创作方向,不仅让讲述中国故事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也为世界舞剧创作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可以总结出:着力挖掘舞蹈艺术的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推出更多触及观众内心、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城三月
萧红
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在榆树还没变黄之前,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翠姨一听就得病了。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里摆上了书桌,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姑娘,一齐念书。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
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她活不久了。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没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总是先前瘦,嫁过去就要胖了。
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了。
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
翠姨后来支持不了,躺下了。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这种消息,翠姨听了病就更加严重。
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
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就在里边说:“请进来。”
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手,翠姨就突然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哭起来,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
哥哥没有准备,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同时听得见外边已经有人来了,就要开门进来了。
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
“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报答她了……我现在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那家对我也很好,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祖父进来了。看了翠姨的热度,又感谢了我的母亲,对我哥哥的降临,感到荣幸。他说放心吧,翠姨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好了就嫁过去。
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说。”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
大街小巷,到处的鸣呜呜,呜呜鸣。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回来似的。但是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节选自《小城三月》,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内心。从“哥哥讲故事,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哥哥后来常常落泪”等细节,表明他们早已互相倾心。
B.病入膏肓的翠姨突然拉住了去看望她的哥哥的手,大声哭出来。这一“拉”和“哭”字写出了翠姨对哥哥的苦苦等待和怨恨。
C.小说以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翠姨短暂而又充满无奈与悲哀的人生,小城这一生活背景的落后,更显出她的人生的孤独感。
D.作者以儿童视角叙事:“我”的姨悄悄地爱上了“我”的哥哥,她很渴望这样的爱,可是没有人能意识到她心底的强烈爱情。
8.小说开头与结尾处,均选用“杨花”这一物象,请结合翠姨的一生,分析其表达效果。
9.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萧红的小说则善于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彰显悲剧独特的价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C
8.①内容上:“杨花”与“翠姨的一生”极具相似性之处:“杨花”四处漂浮,无力把握自己的方向;翠姨人微命轻,寄人篱下,不能自己做主,无力抗争;
②结构上:首尾呼应。小说故事始于春天,起于“杨花”,结束于春天,结于“杨花”,春依然,“杨花”依然,人却枉然,在对比中更显悲剧效果;
③主旨上:开头写杨花“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暗示翠姨的悲剧命运,结尾写“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表明春天易逝,也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
9.①用悲剧体现人生价值,能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有崇高美;
②翠姨的人生悲剧性在于有了女性生命意识觉醒却不为他人理解,走向灭亡;
③彰显生命价值,对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
④揭示社会矛盾,呼唤更高程度的民主、平等、自由;
⑤引起读者的思考,去叩问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早已互相倾心”错误,从“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可知,翠姨是一厢情愿,“哥哥”并不知情。
B.“对哥哥的……怨恨”错误,翠姨有对哥哥的等待,但没有怨恨。
D.“没有人能意识到她心底的强烈爱情”错误,“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可见,母亲对翠姨的爱情有猜疑。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内容上:用“杨花”象征翠姨,杨花无力把握自己的方向,只能随风飘飞,在空中飞舞飘荡;而翠姨的一生如杨花,“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她身世坎坷,寄人篱下,她喜爱哥哥,不愿出嫁,但最终无力抗争,只能凄然死去。“杨花”与“翠姨的一生”极为相似。
②结构上:小说于浓浓春意中开篇,又在骀荡春光中结尾,人物从春天里走来,又在春天里逝去,留给人们无尽的感伤,这恰如一曲春日的挽歌,既照应了标题,又首尾呼应,结构紧凑。“杨花飞起来了”杨花依然,而翠姨已经死去,两相对比,物是人非,表现翠姨死后的悲凉。
③主旨上:开头写杨花“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用杨花随处飘飞暗示翠姨的悲剧命运,结尾写“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表明春天易逝,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也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首尾呼应,营造了浓郁的感伤氛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用悲剧体现人生价值,能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有崇高美。全文把浓郁的悲哀和沉重的抗议放在春天轻松的气氛中,以乐写哀,更能让读者唏嘘感慨,从而思考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②翠姨的人生悲剧性在于有了女性生命意识觉醒却不为他人理解,走向灭亡。主人公翠姨采办嫁妆时她开心于受到的尊敬,后来勇敢要求读书,接触到新思想,向往文明生活,但是“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没有人理解她,最后走向死亡。
③彰显生命价值,对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小说叙述了翠姨短暂而又充满无奈与悲哀的人生,小城这一生活背景的落后,更显出她的人生的孤独感。作者用翠姨的死表达对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的意识。
④揭示社会矛盾,呼唤更高程度的民主、平等、自由。翠姨无力冲破伦理观念和时代、社会的束缚。尽管深藏对哥哥的喜爱,但无法明白表达,只能抑郁而死。
⑤引起读者的思考,去叩问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作者用自然的春象征人间的春,渴望如春天般温暖的社会环境,然而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样的想法仅仅只是一个理想而已。她在无法实现这一切的时候只有通过笔下人物的悲鸣进行呼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甚说之。以示翟翦,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翦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翦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①,后亦应之。此举重劝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虽以除患,愿闻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
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府库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听也。九日,叶公入,乃发大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夫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也;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也,何以异于枭之爱其子也?
赵襄子攻翟而胜之,取尤人、终人。使者来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
(《淮南子•道应训》)
【注】①邪许,劳动时众人一齐用力所发出的呼声,即号子声。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B.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C.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D.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皆善之”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C.“患必至矣”与“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
D.“襄子方将食”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翟翦认为治国在于礼而不在于文辞,惠子制定的法令就如同“郑、卫激楚之音”,不如扛举重物时为鼓劲喊的号子那样实用。
B.田骈用道术游说齐王,但齐王认为道术并不能消除齐国祸患,所以希望田骈能说说和治理齐国有关的事情,田骈却不以为然。
C.白公胜没有听从石乙的建议,他既不愿意将府库内的粮食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也不愿意用火将这些一烧了之,最终身受其害。
D.赵襄子没有被连下两城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富有危机意识,从自然规律中看到国家兴亡之理,孔子认为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
(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答案】10.C 11.D 12.B
13.(1)不能为他人考虑,又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可以说是最愚蠢的了。
(2)现在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一天却攻下了两座城池,衰亡大概会到来了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田骈回答说:“我说的道术尽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运用到政事。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察我说的话的旨意,看能否从中领悟出些能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来。”
“臣之言无政”主谓宾俱全,中间不可断开,可以在宾语“政”后断开,排除AD。
“所谓”是所字结构,名词性,做“察”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善”:认为好,称赞。句意:这些各位年长的儒生都称赞法令制定得好。/“善”:善于。句意:善于借助外物。可见,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正确。
C.正确。都是“到达”的意思。句意:祸害必定会降临。/我没有到达过那里。可见,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
D.“含义相同”错误。“方”:正要,将要。句意:赵襄子正要准备吃饭。/“方”:当,正当。句意:当时正好攻破荆州。可见,两句中的“方”字含义不同。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B.“但齐王认为道术并不能消除齐国祸患”表述绝对化。原文是“道术虽以除患”,可见齐王认为道术可以消除灾祸,只是难以消除当前齐国的祸患,他更想听一些治理高见。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为人”,为他人考虑;“无以”,没有办法来……;“自为”,宾语前置句,“为自”;“至”,最。
(2)“无所积”,没有积累多少;“下”,(被)攻下;“其”,大概。
参考译文:
惠子(惠施)为魏惠王制定国家法律,制定出来后拿给各位年长的儒生看,这些人都称赞法令制定得好,惠子于是上奏给魏惠王。魏惠王十分高兴。魏惠王拿法令给翟翦看,翟翦说:“好!”魏惠王说:“好,可以施行吗?”翟翦说:“不可以。”魏惠王说:“好却不可以施行,为什么?”翟翦回答说:“现在那些扛木头的人,前面呼喊着口号,后面也同声应答。这是人们在扛举重物时为鼓劲而歌唱的歌声。现在难道没有郑国、卫国那样的高亢激越的乐曲? (有的)但就是不用它,就是因为它不如那种号子歌声来得适用。同样,治理国家,在于礼法的实际内容和有效性,而不在于这法令的文辞修饰如何。”
田骈用道术游说齐宣王,齐宣王回答说:“我所拥有的是齐国。道术可以消除灾祸(难以消除当前齐国的祸患),所以我倒希望听到一些好的治政高见。”田骈回答说:“我说的道术尽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运用到政事。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察我说的话的旨意,看能否从中领悟出些能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来。虽然我说的道术中没有关于消除齐国祸患的内容,但是天地之间、六合之内都可以用‘道’来陶冶变化,那你齐国的政事又何足道呢?”
白公胜取得楚国的政权后,不肯将府库内的粮食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七天以后,石乙进见白公胜说:“我们现在得到的是不义之财,又不肯将不义之财布施给民众,我看祸害必定会降临。既然不肯布施给民众,不如用火一烧了之,千万别叫人家利用这些东西来害我们。”白公胜不听。到了第九天,叶公子高攻入楚都,立即将府库里的财物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依靠民众的向心力攻打白公胜,等到第十九天就彻底打败白公胜。这国家本不该白公胜所有而白公胜却想占有它,这可以说是最贪婪的了;不能为他人考虑,又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可以说是最愚蠢的了。白公胜的吝啬,与枭鸟爱养其子最后被长大的枭子吃掉又有什么不同呢?”
赵襄子派兵攻打翟国获胜,夺取了尤人和终人两座城镇。使者前来报告赵襄子,赵襄子正准备吃饭,听后露出忧虑的神色。他身边的人看到后就说:“一个早上就攻下两座城镇,这是人们所高兴的事。现在您反而显得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回答说:“长江黄河发大水,也不过三天就退下去了;狂风暴雨,太阳当头照,也都是片刻的现象。现在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一天却攻下了两座城池,衰亡大概会到来了吧!”孔子知道此事后说:“赵氏将要昌盛了。”取得胜利后反而忧虑、反思,这恰恰说明会进一步取胜和昌盛;而为了一点胜利就沾沾自喜则说明非但不会进一步取胜,还会导致失败。取得胜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胜利。贤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能保持胜利,并将所缔造的胜利果实传给后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①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由杭州在中国东南部的历史地位,引出与杭州紧密相关的西湖,同时引出了怀古思绪。于大处落笔扣题,气势十足。
B.“临堤台榭”承开头“多佳丽”三字而来,至“四山睛翠”一气直贯,从人为与自然两个角度展开对西湖风光的铺叙,寥寥几笔,写尽西湖之美。
C.“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三句将上片的怀古与下片的伤今联成一气,对后文进一步抒发感伤今古之情起到了过渡作用。
D.“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三句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写出了为百姓造福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将作者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15.“十里荷花”与“三秋桂子”在柳永的《望海潮》和本词中都有出现,它们在这两首词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不一样。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而本词中在突出湖山景色之美、展现西湖的“佳丽”外,更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对后文进一步抒发感伤今古之情起到了过渡作用”错误。“登临形胜”三句,一方面将上片的怀古与下片的伤今联成一气;另一方面又用“发挥英气”将“感伤今古”之情陡然刹住,为后面拓展新的词境留下余地。下文的颂扬与抨击政治态度明朗,气势磅礴,激荡人心,主要是“发挥英气”的内容,故而“进一步抒发感伤今古之情”说法有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
本词中以荷花面积之广,桂花香味之浓,四周群山之青翠来突出湖山景色之美。人为的与自然界的景物相结合和映村,极富地方特色地描绘出西湖的热闹景象和诱人的风光,真是名不虚传的游览胜地。以乐衬哀,引出下文的感慨之辞。虽然优美的湖光山色可供人游赏,使人快乐,感情受到陶冶,却又带来了使人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使百年南渡”四句,以“使”字领承上文,从其因果关系中,写出无数英雄豪杰沉溺在这种繁华、“佳丽”的欢乐之中,意志消沉,不图奋进,平生的豪情壮志,早已消磨在享乐之中,最后导致被元人灭亡的悲惨结局。这种倒退的历史现象,该是多么令人沉痛。作者借咏西湖风光,站在政治斗争的高度,总结出一条南宋亡国的历史教训。这激起人们的深思,也表达作者对南宋王朝政治腐败的愤恨。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一句,从假设的角度强调自己对所向往美德的无悔,“______________”一句,则夸张地表明了自己心志不因受挫而改变的坚定。
(3)李白《蜀道难》中,以侧面描写来表现青泥岭曲折盘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2)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以把在线直播变成“课堂”的能力,在实现个人转型并激发“粉丝磁场”后,成为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
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升温,网络直播行业________,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生活方式。众多网红纷纷入场,但也难免________,水平参差不齐。事实上,人们在一划而过的快浏览外,也希望有________的慢享受;在段子奇观的冲击外,也希望能有信息知识的增量。
高热度更需冷思考。从“调料的名称”讲到“霍去病封狼居胥”,从“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讲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信手拈来的引用,整饬华丽的骈偶,锦心绣口的比喻,董宇辉的过人之处可能不在于带货能力,而是内容生产。“知识+直播”的形式,不失为一次可贵的尝试。但从直播行业本身看,一时火爆不等于一直火爆,人们见证了太多网红的________。唯有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激发火花,才能突破同一种营销形式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军突起 泥沙俱下 从容不迫 昙花一现
B.方兴未艾 鱼目混珠 张弛有度 昙花一现
C.方兴未艾 泥沙俱下 从容不迫 惊鸿一瞥
D.异军突起 鱼目混珠 张弛有度 惊鸿一瞥
18.请将文中第一段话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17.A
18.曾经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转型,把在线直播变成“课堂”,同时激发“粉丝磁场”,成为了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
19.三个“……的……”的结构,使句子的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信手拈来”“整饬华丽”“锦心绣口”集中表现了董宇辉深厚的知识素养,对董宇辉丰富的知识进行赞扬。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异军突起:比喻另一支新的力量突然出现。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此处语境是指网络直播行业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突然出现,应用“异军突起”。
第二空,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都混杂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根据下句“水平参差不齐”可知,此处语境是指难免好坏不同的人都混杂在一起,应用“泥沙俱下”。
第三空,从容不迫:镇定沉着,形容遇事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含褒义。 张弛有度: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比较会生活,兼顾严肃活泼,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潇洒自如。语境是说人们浏览网络时,希望有不慌不忙的慢享受,应用“从容不迫”。
第四空, 昙花一现:比喻事物像昙花那样一出现很快就消失。惊鸿一瞥:人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由上文“一时火爆不等于一直火爆”可知,此处语境是指网红只火爆一时就消失了,应用“昙花一现”。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方法是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本句主干句是“董宇辉成为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为了起强调作用,可以把“曾经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单独成句,接着介绍取得成绩的途径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转型”,然后介绍途径的具体形式,“把在线直播变成‘课堂’”和“激发‘粉丝磁场’”,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的……”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构,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达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信手拈来”的引用,“整饬华丽”的排比,“锦心绣口”比喻,董宇辉能够把修辞手法运用的如此熟练,说明他知识储备丰富,拥有深厚的知识素养,是对董宇辉丰富知识的赞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蚂蚁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强,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滩,①_。至于说到与人类的关系,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这是因为,②_。例如有些红蚂蚁专门鲸吞植物的根和茎,( )。然而,③_。据有关昆虫学家称,有一种竹筒蚁可食害虫60种以上。在我国的台湾和福建,利用竹筒蚁防治甘蔗螟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苏联科学家发现,有些蚂蚁是植物的天然保护者,因而他们正在对蚂蚁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对植物效果影响等进行研究。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使农作物枯萎死亡,甚至生长不良
B.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
C.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
D.农作物枯萎死亡,甚至生长不良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0.C
21.①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
②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③有不少蚂蚁是有益的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A.“甚至”表示递进关系,所以“枯萎死亡,甚至生长不良”语序不当。
B.根据前文可知,本句话的主语是“有些蚂蚁”,而选项的主语是农作物。
D.根据前文可知,本句话的主语是“有些蚂蚁”,而选项的主语是农作物;“甚至”表示递进关系,所以“枯萎死亡,甚至生长不良”语序不当。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说到全世界蚂蚁的个体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而且适应能力特别强,所以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滩都有它们的踪迹,可填“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
第二处,根据后文所举的例子可知,蚂蚁对人类造成了危害,所以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可填“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第三处,前文说到有关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而这里面的“然而”表示转折关系,并且后文说到了蚂蚁对人类的益处,所以很多蚂蚁对人类是有益的,可填“有不少蚂蚁是有益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庖丁解牛》)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选择题,古代诗歌阅读,混合默写,选择题组,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