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第1页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第2页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动感单车”是一项简单易学且能够使全身得到锻炼的有氧运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骑行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B.骑行中机体的O2、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C.骑行时间过长细胞会产生大量的乳酸,而使血浆的pH明显下降
    D.线粒体中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骑行的进行
    2.如图甲、乙、丙表示三种细胞,A、B、C代表细胞生活的三种液体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细胞通过A、B、C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B中含有气体,乙细胞不一定消耗和产生气体
    C.A、B、C的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其中的某些离子有关
    D.C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
    3.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就叫神经元
    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
    C.主动运输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元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基础
    D.反射弧中感觉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轴突传给感受器
    4.人看到恐怖画面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表现为心跳加快、脸色发白、大汗淋漓、全身不自主颤抖等。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血管中枢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皮肤血管收缩,脸色发白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产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
    D.看到恐怖画面后全身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
    5.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下丘脑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6.一位30岁男性患者,2天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此时白细胞增多,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B.发病期间患者会因为腹泻出现脱水,因此血钠浓度升高
    C.服用抗生素后症状缓解,抗生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患者的体温升高可能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7.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
    ② 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
    ③ 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
    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
    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8.下列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遭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温度适宜降水丰富的地区,树木多为伞形树冠状乔木
    C.年轮形成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节,这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D.环境中的杀虫剂DDT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其扩散具有全球性
    9.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郁闭度增加,加拿大一枝黄花和一年蓬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有所差异
    B.三种植物中,刺儿菜的光补偿点最低
    C.由表中数据可知郁闭度是影响草本植物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三个种群密度变化的差异主要是不同植物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不同所致
    10.某同学用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IAA和乙烯利分别处理大豆下胚轴,并检测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生根效果,得到下表所示实验结果。据表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所用的IAA属于促生长的植物激素
    B.实验证明低浓度IAA促进生根,高浓度IAA抑制生根
    C.作为预实验,可推测I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应在10-100μml/L
    D.由结果得50μml/L的IAA与100μml/L的乙烯利的混合液最有利于大豆下胚轴生根
    11.某校生物科研小组研究某区域的生态系统,得到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然后又采用不同体积的样方来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最多为N
    B.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V3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D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结果会偏低
    D.若图1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摄取的两种生物的生物量相等,则E每增加4kg生物量,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200kg生物量
    1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规格为16中格(400小格,0.1mm3)的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检测四角上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4×109个/mL
    B.盖盖玻片之前,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统计结果会偏大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获得充足氧气
    D.该实验需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13.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
    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
    D.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14.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缺少一个由甲到大气中的CO2的箭头
    B.③④过程均可产生ATP,且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相同
    C.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及乙的数量都可缓解温室效应
    D.丙是动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并从中获得能量
    15.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在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
    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
    B.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C.池塘受到污染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
    D.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
    16.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体内的水分和血钠丢失量不同。右图是健康人早晨和下午不同时段、同等运动强度的锻炼条件,体内醛固酮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合成的一种类固醇
    B.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调节醛固酮的分泌
    C.运动时血浆醛固酮含量升高可能是血钠丢失多导致的
    D.早晨锻炼比下午锻炼更易导致血压升高
    17.人灵长类社会群体的最终大小受到被捕食压力和食物资源的双重影响。在没有人类干扰状态下,猴群大小的范围多数在15~50只之间,当猴群增长至一定大小时,会发生分群(由一个猴群分流成两个猴群,新的猴群将寻找新的领地)。研究人员对野生猴群大小变化展开相关研究,建立相应模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群前,种内互助逐渐增强,觅食竞争压力随之减弱
    B.野生猴群增长至一定大小时,由于种间竞争加剧因而发生分群
    C.人与猴群的互动可能导致猴群向人传播传染病,应限制游客的行为
    D.游客投食降低了景区猴群的被捕食压力,导致猴群超出正常范围仍不分群
    18.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斯他林和贝利斯取小肠黏膜和盐酸研磨,获取提取液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中,体现了“加法原理”
    B.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利用了“加法原理”
    C.沃泰默在探究胰液分泌调节方式的实验中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利用了“减法原理”
    D.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对细胞提取物分别用蛋白酶、DNA酶等处理,利用了“加法原理”
    19.植物的生长不仅受到激素调控,还受到光的调控,科研人员测定了野生型植株和光受体缺失突变体中ABA(脱落酸)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为探究光对植物生长的调控机制,突变体为对照组
    B.野生型植株的光受体是光合色素
    C.由图可知,野生型会比光受体缺失突变体长得更高
    D.表明光信号通过抑制植物体内ABA的合成进行调节
    20.“惊魂未定”指人或动物受到惊吓刺激后,兴奋在反射弧突触处发生复杂变化,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这将导致人紧张情绪久久不能平复,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LTP)。产生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有NMDA与AMPA两种谷氨酸(Glu)受体,其中NMDA被Mg2+阻塞;当突触前膜释放少量Glu时,AMPA介导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当突触前膜释放较多Glu时,Mg2+被移出,Ca2+与Na+同时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当突触后神经元内Ca2+浓度较高时,AMPA的数量与活性提高,反之则AMPA数量与活性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与不同种特异性受体结合
    B.依据以上机制示意图,LTP的发生属于正反馈调节
    C.不断重复某种刺激可增加受体AMPA的数量,降低神经兴奋的敏感性
    D.若阻断NMDA受体作用,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未诱发LTP,但出现了突触后膜电现象,该电现象与Na+内流有关
    二、读图填空题
    21.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是一种RNA包膜病毒。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首次进入人体时,B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但还需要第二信号,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疫苗是人类主动免疫的主要手段,流感疫苗一般建议每年都进行接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流感病毒表面有多种蛋白,如神经氨酸酶(NA)等。研究者通过体外实验统计不同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实验结果如下:
    ①实验中使用的对照抗体最可能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人。
    ②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正确的表述并排序)。
    A.将抗体分别与易感细胞混合,再加入流感病毒
    B.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再感染易感细胞
    C.检测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D.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含量
    ③图中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22.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如图甲所示。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海岸到外滩,红树林在不同的潮位线上分布着不同的种类(如图甲),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不同种植物生态位的分离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若植物a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a的频度最可能属于图乙_______________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b不是优势种,则b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红树林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图乙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61%—80%频度级的植物有4种,则该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种。
    (4)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处于相对稳定的群落可能会又发生演替。群落不断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有___________________条。
    (2)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a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
    (3)下表为本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数据(单位:KJ·m-2·a-1),其中I—IV表示食物链中不同的营养级。表中生物类群V和能量X分别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生产者的同化量增加1000KJ·m-2·a-1,最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将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25.小鼠是病理和药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分析下列实验作答:
    Ⅰ.药物研究者发现精神类药品氯丙嗪对人体的体温调节可能存在副作用。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氯丙嗪的不良反应,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结果如下:
    注:低温处理是注射给药30分钟后放置在10℃的冰箱中,高温处理是注射给药30分钟后放置在30℃的恒温干燥箱中。
    (1)实验操作中将给药30min后的小鼠再转入相应温度的环境,目的是_____________。(2)由实验结果得出:氯丙嗪对小鼠体温平衡能力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
    (3)若要证明正常小鼠在低温和高温下的体温与室温下无显著差异,还应设置一组小鼠进行_____________处理,其余处理相同。
    Ⅱ.研究人员为验证小鼠的肥胖与“食欲抑制因子”有关,将两种体型肥大的小鼠A、B与正常鼠的皮肤连在一起以实现血液循环连通,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研究人员认为小鼠肥胖是因为缺乏“食欲抑制因子”或其受体,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测A、B小鼠肥胖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A、B小鼠采用相同方式
    相连,若出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可初步证明前述原因推测是正确的。
    三、填空题
    24.农业生产上利用生物学原理改善生产效益。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将香樟枝条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以探究促进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结果显示:与低浓度相比,高浓度下枝条的平均根长较短,因为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就会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合成。后者通常在植物体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农谚“玉米带上豆,上下一齐收”,这一情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植模式,通过群落复杂的空间结构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单独种植玉米,同等产量下这样能减少氮肥的使用,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玉米大豆本是同一季(生长期相同)的植物,请从生态位差异的角度介绍这种种植模式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3)某农场在确定水稻稳产的基础上发展了“稻萍鱼鸭”的生态种植和养殖农业。其中浮萍不仅作为鱼和鸭的饲料,而且吸收N、P能力强可净化水质,鸭子、鱼能吃有害昆虫并促进水稻生长。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理论上有_________。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该生态农业的显著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骑行时肌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其主要场所在线粒体,而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骑行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A正确;B、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B错误;C、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因此骑行时间过长细胞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但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下降,C错误;D、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内分解,需要在细胞质基质分解形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D错误。故选A。
    2.答案:D
    解析:A、A、B、C分别为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三者均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B为血浆,其中含有气体,在血浆中生活的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与Na+、Cl-有关,酸碱度与等离子有关,C正确;
    D、C为组织液,没有血浆蛋白,D错误。
    故选D。
    3.答案:C
    解析: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A错误;B、并非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如形成神经纤维树突外周没有髓鞘包裹,B错误;C、神经元产生和传导兴奋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等有关,而主动运输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元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基础,C正确;D、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反射弧中感觉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轴突传给神经中枢,D错误。故选:C.
    4.答案:D
    解析:看到恐怖画面后全身不自主颤抖属于条件反射,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激素a能降低血糖,则a为胰岛素,甲为胰岛,b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合成肝糖原,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乙为肝脏;胰岛素能够促进过程①②;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能够升高血糖,激素b(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血糖平衡的调节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完成的,激素b(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当血糖升高到正常范围后,会反过来减少激素b(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6.答案:C
    解析:A、白细胞是免疫细胞,患者白细胞数目增多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A正确;B、发病期间患者因腹泻出现脱水,体液减少,因此血钠浓度升高,B正确;C、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抗生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D、适当的体温升高容易激发人体内的免疫器官产生更多的免疫细胞,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因此患者的体温升高可能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D正确。故选:C。
    7.答案:B
    解析:A、胞外毒素是抗原,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致敏,A错误;
    B、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B正确;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胸腺中成熟,而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这些蛋白因子可以加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
    D、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错误。故选B。
    8.答案:D
    解析:A、恢复起来越容易说明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越强,如恶劣的条件下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A错误;B、由于光照影响,一般在稀树草原上长着伞形树冠状乔木,B错误;C、年轮形成说明降水或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节,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C错误;D、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也能够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积累,环境中的杀虫剂DDT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其扩散具有全球性,D正确。故选D。
    9.答案:B
    解析:A、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少,而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均逐渐降低,A错误;B、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少,而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均逐渐降低,说明三种植物中,刺儿菜的光补偿点最低,B正确;C、由表中数据可知,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种群密度越大,受郁闭度的影响越大,因此郁闭度(光照强度)是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表中信息说明不同种植物对光照调节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换言之,三个种群密度变化的差异主要是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同所致,D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B、与对照组不定根数平均值相比,实验选用的IAA浓度都对大豆下胚轴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低浓度IAA能促进生根,高浓度IAA能抑制生根,B错误;C、分析表格数据,在50uml/L时促进效果最好,故作为预实验,可推测I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应在10~100uml/L,此后在该浓度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重新进行实验,进而根据生根情况确定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C正确;D、虽然该实验中50uml/L的IAA和乙烯利均能够促进大豆下胚轴生根,但实验没有探究两者共同作用,故据此无法判断50uml/L的IAA和乙烯利混合液对大豆下胚轴生根的影响,D错误。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在N或在N值上下波动,不会明显大于N,A错误;V2是物种数目达到最多时对应的最小样方体积,故调查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V2,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D种群密度时,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数量×重捕数)/重捕标记数,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分母减小则调查结果会偏大,C错误;若图1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摄取的两种生物的生物量相等,则E每增加10kg生物量,若求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生物量,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E增加10kg则消耗D25kg,D消耗B125kg,E消耗C25kg,C消耗A62.5kg,消耗B62.5kg,C消耗B312.5kg,共计消耗B125kg+62.5kg+312.5kg=500kg,D正确。
    12.答案:B
    解析:A、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4]×16×104×100=4×108个/mL,A错误;B、向血细胞计数板中滴加样液前应先盖上盖玻片,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若先滴加样液,统计结果会偏大,B正确;C、取样前需将培养液轻轻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D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A、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自身的呼吸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B、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种类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所以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不是最大值,B错误;C、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D、由图分析知曲线是从零开始,则该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故选C。
    14.答案:A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属于消费者,分解者要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A正确。③④过程分别是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这两个过程都可以产生ATP,但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不同,呼吸作用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化学能,光合作用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化学能,B错误。减少生产者的数量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C错误。消费者主要是动物,但某些细菌也属于消费者,D错误。
    15.答案:A
    解析: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是植物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不属于反馈调节,A正确;B、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甲的数量随之减少,两种鱼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属于反馈调节,B错误;C、池塘受到污染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属于反馈调节中的正反馈调节,C错误;D、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故选A。
    16.答案:B
    解析:A、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合成的一种类固醇类激素,A正确;B、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合成,肾上腺皮质受下丘脑-垂体-靶腺调控,B错误;C、运动时血浆醛固酮含量升高可能是血钠丢失多导致的,C正确;D、早晨锻炼醛固酮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保钠排钾),并使肾脏重吸收水的量增加,使血容量增加,因此比下午锻炼更易导致血压升高,D正确。故选B.
    17.答案:C
    解析:A.由曲线可知,猴群较小时,抵御天敌能力低,被捕食压力大。随着猴群的增长,被捕食压力下降,觅食竞争压力逐渐增强,A错误;B.导致野生猴群分群主要原因是随着猴群增长,觅食压力增大,由于种内竞争加剧因而发生分群,B错误;C.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互动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C正确;D.游客投食行为改变了景区猴群的觅食竞争压力,进而影响了分群现象,D错误。
    18.答案:D
    解析:A、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取小肠黏膜和盐酸研磨,获取提取液注入血液中体现了”加法原理”,A正确;B、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利用了”加法原理",B正确;C、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沃泰默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用稀盐酸刺激小肠探究胰液分泌的实验,去除神经后进行观察,利用了“减法原理”,C正确;D、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对细胞提取物分别用蛋白酶、DNA酶等处理,利用了“减法原理",D错误。故选D。
    19.答案:C
    解析:
    20.答案:C
    解析:A、题干信息“突触后膜上有NMDA与AMPA两种谷氨酸(Glu)受体”,说明谷氨酸可与不同种特异性受体结合,A正确;B、题干信息“突触前膜释放较多Glu时,Mg+被移出,Ca2+与Na同时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当突触后神经元内Ca2+浓度较高时,AMPA的数量与活性提高,加速Na+进入细胞”,说明LTP的发生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C、不断重复某种刺激可增加受体AMPA的数量,使得神经细胞更容易产生兴奋,即增加神经兴奋的敏感性,C错误;D、若阻断NMDA受体作用,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未诱发LTP,但Na'可以通过AMPA进入突触后膜内,进而出现了突触后膜电现象,D正确。故选C。
    21.答案:(1)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流感病毒为RNA病毒易变异导致原来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失效
    (3)①从未感染过流感病毒也未接种过相关疫苗的人;②BD;③NA抗体能抑制病毒侵染细胞,浓度越高抑制越强,并D63强于D21。
    22.答案:(1)水平;种间竞争
    (2)81%-100%;种群密度小,分布范围广
    (3)50
    (4)生物种群仍然进行着繁殖和变化,同时外界环境也会改变,这些因素使群落又发生改变。(也可从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的活动干扰回答)
    23.答案:(1)乔木和草本植物;4
    (2)乙的同化量(或甲传给乙的能量)c
    (3)分解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39KJ·m-2·a-1
    25.Ⅰ.(1)前后对照看小鼠在新的环境温度下能否维持先前的体温
    (2)破坏体温调节的能力(或降低、抑制)
    (3)注射生理盐水并置于室温下
    Ⅱ.缺乏“食欲抑制因子”的受体;缺乏“食欲抑制因子”;A鼠摄食量无明显变化,B鼠摄食量明显减少
    24.答案:(1)乙烯;各个部位
    (2)间作;环境中资源的利用率根瘤菌与豆类植物共生,通过生物固氮增加了土壤氮肥;从空间位置上,玉米高大豆矮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从习性上,玉米喜阳大豆耐阴能一定程度减少对光的竞争;从N素上,玉米缺N而大豆因根瘤菌共生富含N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壤N肥的竞争。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能量多级利用、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废物资源化(或促进物质的多级利用或物质循环往复运动)
    解析:(1)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其合成部位是植物的各个部位。
    (2)“玉米带上豆,上下一齐收”,这一情境体现了间作种植模式;该模式通过群落复杂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环境中资源如光照的利用率;根瘤菌与豆类植物共生,通过生物固氮增加了土壤氨肥,故相比单独种植玉米,同等产量下这样能减少氮肥的使用;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空间位置上,玉米高大豆矮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从习性上,玉米喜阳大豆耐阴能一定程度减少对光的竞争;从N素上,玉米缺N而大豆因根瘤菌共生富含N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壤N肥的竞争,故“玉米带上豆,上下一齐收”具有又是。
    (3)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理论上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能量;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该生态农业的显著优点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能量多级利用、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废物资源化(或促进物质的多级利用或物质循环往复运动)。
    生理指标
    测定值
    正常值
    腋下体温(℃)
    38.9
    36.0~37.4
    白细胞计数(L-1)
    13.5×109
    (4~10)×109
    血钠浓度(mml·L-1)
    180
    140~160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只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IAA浓度(μml/L)
    不定根数平均值
    乙烯利浓度(μml/L)
    不定根数平均值
    300
    17.25
    300
    6.25
    100
    28.52
    100
    15.83
    50
    32.00
    50
    7.25
    10
    21.08
    10
    10.75
    0
    12.00
    0
    12.00
    生物类群





    同化量
    871.27×105
    15.91×105
    141.1×105
    1.21×105
    211.85×103
    能量X
    369.69×105
    2.81×105
    61.77×105
    0.62×105
    19.26×105
    能量Y
    501.58×105
    13.1×105
    79.33×105
    0.59×105
    192.59×105
    组别
    给药前的平
    均体温℃
    给药后30min的
    平均体温℃
    再转入相应温度的环境
    10min的平均
    体温℃
    20min的平均
    体温℃
    30min的平均
    体温℃
    40min的平均
    体温℃
    空白+低温组
    30.2
    30.5
    30.1
    30.2
    30.1
    30.1
    空白+高温组
    29.8
    30.5
    29.6
    29.1
    29.6
    29.5
    氯丙嗪+低温组
    30.1
    27.3
    24.8
    22.5
    21.0
    20.0
    氯丙嗪+高温组
    30.1
    27
    32.0
    32.2
    33.0
    32.2

    相关试卷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建议评分细则1docx、高一上期末生物试题定稿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