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
    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第1页
    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第2页
    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第3页
    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解析版)第1页
    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解析版)第2页
    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6讲 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6讲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第6讲名家散文精讲-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名家轶事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刚开始学习创作小说的时候,喜欢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写得非常漂亮,喜欢让人物用诗意的语文交流,而且富有哲理,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很“玄”,以显得有深度、深刻。沈从文先生看了这些作品,对汪曾祺说:“你这是两个人在对话吗?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沈从文先生的意思是,这些对话写得不像是真人在说话。
    《立论》鲁迅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台上预备作文,向教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教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很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原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你瞧!多么啊育!哈哈!Hehe!he,hehehehe
    知识点一:散文语言风格
    知识梳理
    一、语言风格
    散文的语言特点: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
    1、坦诚而慧达的剖白
    史铁生在平凡的语词中,寄予了慧达的内涵,并且感情细腻,文字细腻,表述细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省悟过程,显得自然朴实,情理并茂。史铁生的散文是心语的直接流动,不是摆出庄重面孔的训导者,也不是高居于上的思悟者,更不是争强好胜的辩论者。他散文的语言是心曲的叹唱,情感上毫无做作之态和粉饰之意,坦诚而又意蕴深刻,在与人交流的同时,又自然地以其慧达启人心性。
    2、亲切而凝重的倾诉
    史铁生散文的语言从自己的亲历体验和人们普遍的所思所感出发,用语平易,选象通俗,却贴切自然,恰切地表现了精辟的内涵;语气亲切,而又有凝重之意。
    《好运设计》的开头作者写到:“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呆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你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甚至是设计一下)自己的来世。你不妨试试。”
    3、严谨而悖向的幽默
    史铁生的散文倾向于探索人生哲理,它的语言相对严谨,文中却又不乏时来的幽默诙谐,并且文中多以具象喻理示情,寄寓哲思,语言便形象而又促人反省和思悟。
    史铁生散文的用语虽不像专业论文那样严密,但他认真执著的探求姿态又让其散文的语言确切深刻,显现了严谨之风,如对心灵与大脑、观点与立场、喜欢与爱等关系的本质性表述,体现了他比较严谨的思辨性。
    二、语言特点
    1、诗化美
    (1)各种奇妙的比喻。最为人称道的如《荷塘月色》里用“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荷塘上的“光与影”,用音乐美来比喻香的风和月光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前无古人的。
    (2)独特的想象,为构造一美妙意境,作者有时真可谓煞费苦心。如在《阿河》里描写优美的别墅周围环境这样写道:“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3)语言的诗化和跳跃的节奏上。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用联翩而至的排比戛戛发问,感情之水如陂塘明渠,曲折明畅,让读者为之吸引、为之感染,而且通篇句子短促,大致押“e”韵,使全文声韵和谐,琅琅上口,通脱透明,惹人深思。
    2、口语化
    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当然,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绵总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3、朴实清新
    动词的出奇制胜、叠字叠词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散文活泼自然的韵味。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春风秋露,夏月冬雪,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如叮咚的山泉,啭鸣的黄莺,余音缭绕,袅袅不绝;如冰山雪莲,长白人参,外表质朴,觅之而实难得。 秦牧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以内容广博,文笔细腻,情趣盎然,风格独特而饮誉文坛。在他的散文中,人们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产生出一种感奋向上的精神。这种以知识、情趣、思想三者结合而别具一格的特色,赢得了读者的热爱与赞美。
    知识点二:名家散文
    知识梳理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1、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
    作者不论是述说人生,还是描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既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美质的发现,也是作者感情激荡、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这种感悟的特点,首先是它体现着作者的个性。也就是说.作者披襟剖心,真诚道白,让读者从文中见出作者本人的经历、个性、趣味、爱好、志向、学识、修养。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暖冬日照下的地形地势、积雪的山、清明的水。作者是“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他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外来人”“客居者”新鲜、独特、丰富的感受(或许这种感受是济南本地人习以为常的,以至于感受力“钝化”了)。
    其次,作者的感悟包含或暗示着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体验。因此,作者的感悟要保持个体的真实性,又不陷于个人心灵的“狭隘”圈子,而寻求与读者心灵的直接、广泛的沟通,以期获得读者的共鸣。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描写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生活,表现一个普通的日本教师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经历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读者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国人作为弱国于民备受异族人的欺侮的悲惨现实。
    2、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
    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社会风云的一角,写名士凡人的一些片段事迹,抒写一缕情思,传达某种趣味。有人说散文姓“散”, “散”就是散淡散漫、自由灵活。这种自由灵活,表现为在服从内容需要的前提下,写法不拘一格,任意起止,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我们读过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它们无一不是精思巧构、自然顺畅而又奇妙独异之作。因为作者对所写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得以实现。
    如细致探究,具体情况又各显不同。就结构而言,千变万化,文无定法。有的比较讲究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就笔法而言,细小处落笔,诗意盎然。散文作家的笔墨,总是在对人物事件的细微处、局部的精描细绘处见出精彩的。如朱自清的《背影》抓住父亲背影这一细节大做文章,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不厌其烦地写来。正因为有这样的精描细绘,后面的“我的眼泪又来了”“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样的抒情语句才有出处,才落到实处。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其中对“像一条瀑布”的“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藤萝景况描写细致生动,淋漓尽致,占据了大量篇幅,分外引人注目。这些描写是抒情的起点或依托,是情思遐想得以飞动飘扬的缘由,是作者由小见大、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深刻哲理的基础。有人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这诗意就从这种精描细绘中来。
    就语言而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看看这样的句子: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虽然平自如话,但写得很动情,很有韵味,有一种自然流动的节奏。有时作者也特意锤炼一些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分外引人关注。
    例题精讲
    到石码去
    舒婷
    = 1 \* GB3 ①世上大约没有人能记起他出生的那一天人间以什么样的面目迎接他。可我虽然满月之后就离开石码,再也没有回去过,但那一天的情景却完整无损地留在我的记忆中,而且一年比一年丰富细致。
    = 2 \* GB3 ②沿海一个小小的渔镇,螺号吹出一股一股沁凉的晨雾(前句平实陈述,后句诗意传情,“晨雾”可以由“螺号”吹出,全是诗歌笔法)。爸爸出差去了,临时租借的住房又潮湿又空旷,除了粗砺的石条窗透过几线光亮,再有就是那敞开着的小门,门前几级苔痕斑斑的石阶接上路面。可以看见几双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脚趾虎虎地张开,褐色的宽裤管带起腥味的风。鱼尾甩动的大箩筐辚辚地拖过条石街,到处是闪闪发亮的鳞片。
    = 3 \* GB3 ③阳光渐渐炽热起来,石街像一条流动的火河。临时请来帮忙的渔妇靠在门框上,被正午的倦意侵袭,渐渐打起盹来。
    = 4 \* GB3 ④妈妈的床缩在大房子的最深处,垂着蚊帐,像一艘落下帆的小船,泊在荒凉的海边,涛声时高时低(以“船”喻“床”,又以海涛传声,具“鸟鸣山更幽”之静美。作者把诗意带入现实,虽是荒凉,却令人沉醉。)。
    = 5 \* GB3 ⑤外乡、独处,又怀着一个不安分的小生命。她好幻想又多愁的气质足够让她在阵痛的间歇中体味处境的寂寞和神秘。也许她想起外婆家她的清净的卧室,风百无聊赖地翻动遗忘在钢琴上的乐谱,自鸣钟一下一下地测量着岑寂,枕边那一册《聊斋志异》犹夹着多少狐仙和鬼异的故事呀,在她们那一帮教会女生中,她时常拿这些故事吓唬吱吱叫的姑娘们,其实多半首先吓唬了她自己。
    = 6 \* GB3 ⑥突然一阵风,凉凉的(妈妈一直这样强调,而且声明她决没有睡着),烛焰低抑,一个黑糊糊的影子隔着蚊帐撞往妈妈怀里。妈妈大惊,猛地撩起蚊帐,只见那渔妇靠在门框睡得正熟,一只黑猫蹭过她厚实的赤脚,一窜上了街。蜡烛快燃尽了,小小的火焰犹如一面小旗,飘动、展开、垂落……(1)
    = 7 \* GB3 ⑦我在那天下午出生,妈妈那天看见了什么,谁知道呢,但从此我便有了“精灵儿”的绰号。
    = 8 \* GB3 ⑧满月之后,绸缎庄老板把他的三小姐和外孙女一同接回大都市。我那常在地方小报上发点歪诗的爸爸,抱着他的鬈发黑黑、肤色雪白的“精灵儿”,在花园回廊上大叫:女神,我的女神。尽管后来女神长成了丑八怪,但父亲对我的溺爱有增无减,原因也和我的“精灵”有关。走在街上专挑沟沿、栏杆走,和男孩子去钓鱼,上树,吊在龙眼树上偷嘴,都有我的份。尤其我们的家在政治风云中遭难之后,妈妈遇事总得和我商量,在她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夸我也好,骂我也好,常是一声“精灵鬼”。
    = 9 \* GB3 ⑨有一天我要填履历表了,妈妈告诉我籍贯要写泉州。什么?我明明出生在石码嘛!(2)泉州我随爸爸去过,我一点儿不喜欢。籍贯在泉州是多么暗淡呀。
    ⑩而我的石码镇白天有慷慨热烈的阳光,存在石缝,流在海滩。到了晚上就发酵成浓浓的酒香。清冷的月芽儿像一弯快镰,收割一簇一簇浪花,波涛哧哧笑着,纠缠着苍白的石阶。码头边泊着小小的渔船。透过船篷是红红的灯,看得见古铜色的脊梁护卫着一窝甜甜的梦,梦中的渔家孩子像黑鳗一样扭动着。啊,咸味的梦和大海息息相关。
    ⑪让我籍贯一栏藏着我的渔镇吧,今天填乡音如缕,明天填南由一管。我在我自己的热爱中,吮吸爸爸妈妈的回想,丰满了我出生的那一块热土。
    ⑫过了许多年,我在一些场合认识了不少石码人,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去玩,并且告诉我,再也没有那条石街了,都成了柏油路,那种古堡似的老房子怕也不在了,甚至鱼也少了,现在镇上的主要经济是工厂。
    ⑬终于有一天,我把一张六角钱的船票端详了许久。六角钱,这么简单,一艘突突突弥漫着汽油味的小机轮就能把人带过三十二年辽阔的怀想,抵达梦之湾吗?
    ⑭三十二年,小镇的人与事也在我的思念中成长与凋谢。我常想那一只那么残酷地掴我屁股蛋的蒲扇大手,现在一定像老树皮那样搁在膝上,还会有孩子愿意听他讲陈年烂芝麻吗:三十多年前,有位爱抹眼泪的“先生娘”在这儿养了个哭不出声的“精灵儿”……街角的碗匙敲击乐,还一样有节奏地诱惑行人夜归的脚步吗?但卖鱼丸汤的定不是那爱咳两声的老头,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了。虽然那胡椒味儿,那葱花香,是我在胎里就熟悉的。
    ⑮我的手一松,绿色的船票顺着波涛一耸一耸漂走……
    ⑯让那新建的公寓大楼替代我那秘藏无数鬼魅传闻的老房子吧;让渔民综合企业公司孵出一批一批羽毛斑斓的青年和姑娘吧;……让所有的孩子都出生在那样一个热烈、明朗、高速度的现代化都市吧!
    ⑰只是在我的感情里永远有一扇开着的小门,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那天的阳光、那条市声喧喧的条石街和一个“精灵儿”三十二年绵绵的眷念。
    1984年11月
    (选自《今文观止鉴赏辞典》,有删减)
    1.仿照示例,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并围绕这个词,整合本文的相关内容。(2分)
    示例:完整无损——32年了,门前苔痕斑斑的石阶、街上腥昧的风、闪闪发亮的鳞片、靠在门框上熟睡的渔妇、“我”出生那天的情景,在记忆里完整无损。
    (备选词语:“精灵儿”;木屐;永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舒婷是当代著名诗人。诗人写散文,格外诗意盎然。请品读第⑥、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写上批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⑩或笫⑮段中选择一处,设计一个有助于理解本文的问题,并提供答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题目是“到石码去”,但作者最终还是没去。请结合文意,探究题目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示例:“精灵儿”——“精灵儿”一个绰号,秘藏着“我”出生的情景,满含着父母对“我”有增无减的溺爱与信任。木屐——32年了,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石条街的情景,印在“我”记忆深处;可也许有一天,它将被皮鞋替代。永远——“我”对石码镇的记忆,虽然有的成长,有的凋谢,但“我”对石码镇的感情永远都在。
    (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相近即可。)
    7.(1)示例①:紧跟三个动词,呈现一个画面,对比喻作进一步描述,满是诗情画意。
    示例②“飘动”“展开”照应前文“凉凉的风”,“垂落”又与“燃尽”照应,精炼优美,颇具匠心。
    示例③:比喻本身并不新奇,妙在后面的三个动词。时间的流逝,化静为动的手法,诗意的描述,尽在其中。
    (2)示例①:对石码的爱,在“率真”的反应中刹那呈现。
    示例②:无需更多言语,石码之爱,一问一叹,足矣!
    (评分标准:共4分,每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
    8.示例:第⑩段:问题:本段运用了“浓浓”“吃吃”“红红”等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些叠词,从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加以修饰,富有音韵美、诗意美。
    第⑮段:问题: “一耸一耸”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写出船票漂走的状态,也暗含着“我”心理的起伏和对石码的思念。
    (评分标准:共3分,问题1分,答案2分。有助于理解本文即可)
    9.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
    第一层:完全没有读懂文意。(0分)
    示例(1):作者终究没有回去,题目中全是作者的失望之情。
    示冽(2):作者本就不想回石码去,对石码的感情已经凋谢了。
    第二层:认同“想回石码去”,但思维肤浅,理解停留在表面。(1分)
    示例(3):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的,那里有石条街、老房子。
    示例(4):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的,题目蕴含着想回去看看的愿望。
    第三层:认同“想回”或"没回"都蕴含作者情感,但思维较肤浅,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2分)
    示例(5):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題目中蕴含着作者对石码的思念。
    示例(6):作者之所以终究没回去,是因为作者对石码的变化感到失落。
    第四层:认同“想回”与“没回”都蕴含作者情感,且思维全面或既全面又深入,能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问题,形成有意义的联系。(3〜4分)
    示例(7):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但是石码已不是记忆里的模样,题目中,蕴含着作者对石码无尽的思念,又暗含着满满的失落。(3分)
    示例(8):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回不回去并不重要,因为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只有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石码,已嵌在记忆,装在心里。(4分)
    第五层:认同“想回”与“没回”都结含作者情感,思维全面、深入,能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问题,形成有意义的联系,并上升到诗意理解或社会意义的层面。(5分)
    示例(9):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回不回去并不重要,因为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只有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石码,已嵌在记忆,装在心里,即便记忆里的石码荒凉落后,也是让作者沉醉的热土。作者只是想让自己的心有所依归,归于她自己臆想的诗化而唯美的记忆里的心灵家园。
    示例(10):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回不回去并不重要,因为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只对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石码,已嵌在记忆,裝在心里, 沉淀为永远的心灵家园。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绪、情感,不仅仅属于作者一个人,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巩固练习
    小偷车夫和老头 = 1 \* GB3 ①
    萧红
    木柈 = 2 \* GB3 ②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象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象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象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啦?”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 = 2 \* GB3 ②柈:bàn,大块木柴
    1.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6分)
    3.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3分)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4分)
    【附】杨絳《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凡年过去了,我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A
    9.示例:“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和“又“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讨要木桦的奸猾,以及得寸进尺的贪婪。
    10.示例:前文的叙述描写非常简洁,这几句的描写却很细腻,使文章节奏繁缓有别。这段话还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火光冲破黑暗与寒冷,让人安心,炉火爆炸的声音欢快喜悦,窗上的蒸汽朦胧而温馨,“我”的脸被火光映红,是全文唯一的亮色。寥寥数语描绘的画面,表现了“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满足,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
    11.示例1: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杨绵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普良不幸的老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終于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写出自己的真实表现,她的愧作、反思令人敬佩。
    示例2:萧红的“愧”打动了我。萧红虽然自己处境艰难,但始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人为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难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助他们自责羞恨。当萧红对老无所养发出反问时,我感受到了她伟大的悲悯情怀。
    示例3: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一朝惊醒,深刻自省,是知识分子坦诚的表现。萧红面对弱者,伸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警醒自责,表现出最朴素真挚的道义相当。她们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听雨》,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朝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⑤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⑥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的认识,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⑦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过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直到垂暮之年,依然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大的愿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可以说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⑧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⑨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⑩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哪两个场景让作者“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请概括回答。
    2.请赏析第⑨段划线的句子。
    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3.文章多处运用“宕开一笔”(即先腾出几笔写其他无关紧要或相反的内容)的写法,试举一例并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4.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等的态度。结合具体内容简单说说,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一是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恢复了生机。二是小荷花在雨滴的滋润下蓄势待发。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荷花以人的情绪和动作,生动地写出小荷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生命力蓬勃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示例:①写听雨感到无量的喜悦前,先写解读吐火罗文应该是讨厌雨敲铁皮声的,使行文曲折,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写自己听雨想到的是麦子和小荷花前,先写雅士听雨想到的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能够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关心农事。 4.C 5.示例:①求知不止、治学严谨。如作者到了望九之年,依然“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②为人通达。如作者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关注民生。如看到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恢复了生机,作者感到兴高采烈。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⑧段“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可知,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恢复了生机的场景,让作者“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
    结合第⑨段“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可知,小荷花在雨滴的滋润下蓄势待发的场景,让作者“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分析可知,作者将小荷拟人化,“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赋予小荷花以人的情绪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荷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生长十分旺盛,表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宕开一笔的写法,一般作用是: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行文曲折有致,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对比突出文章主旨等。据此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结合第②段“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第③段“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可知,作者在写听雨感到无量的喜悦前,先写“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解读吐火罗文应该是讨厌雨敲铁皮声的,这样宕开一笔的写法使行文曲折,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第⑤段“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第⑥段“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第⑧段“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第⑨段“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可知,作者在写自己听雨想到的是麦子和小荷花前,先宕开一笔写雅士听雨想到的是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后文自己听写雨想到的是麦子和小荷花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关心农事,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情感即可。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听雨的快乐之情。
    A. 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B. 借梦境来抒发诗人至死不渝的报国志向;
    C. 表达了诗人对天降喜雨的喜悦之情。
    D. 表达了诗人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的感慨。
    故选C。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②段“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可知,作者对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结合第⑥段“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可知,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为人通达(不喜亦不惧);
    结合第⑦段“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第⑧段“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可知,作者关心天气,为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恢复了生机感到喜悦,可见作者对社会的态度:关注民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落价
    冰心
    ①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②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③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④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可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⑤小方真地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⑥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钙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当我们辞谢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只好由她。
    ⑦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⑧小方打断了我,说:“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⑨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选自《收获》1988年第5期,有删改)
    6.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方辞工做销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中省略号富含深意,请结合内容分析人物此刻的心理。
    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
    8.有同学认为画线句对刻画小方的形象意义不大,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阐述观点。
    9.小说以“落价”为题,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环境、手法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
    【答案】6. (1)小方进城做保姆; (2)小方按时探望; (3)小方送收音机 7.省略号表示语意难尽,小方从乡下进城,我们善良真诚地对待她,她在“我们”家感受和睦融洽的家的温馨,省略号里有对“我们”的感激和不舍,但是,为了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学习机会,她又不得不离开,省略号里有难以抉择的矛盾。 8.不能删去。从内容上而言,画线句的描写说明小方在外表上的变化之大,从衣衫褴褛的农村小姑娘变成了漂亮的城市女青年,鲜明的对比,也为小方思想关联和精神追求的变化埋下伏笔;从结构上而言,此处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有空常来走走”,引出下文我与小方的交流。(只回答能不能删除不得分。) 9.示例一:从情节上看,小方先想学习知识再到给我们买东西、最后说知识不值钱,实质上是她个人追求的落价;
    示例二:从主旨上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小方的言谈举止的变化体现了对轻视知识重视金钱的思想,以小方的变化揭示一种社会现象一:认为“知识落价”,引人深思;
    示例三:从人物形象上看,小方从淳朴善良的农村青年,乐于求知、积极追求上进的知识青年,到重视金钱而轻视知识的城市女青年恰好阐释了题目“落价”的现实问题。
    【解析】6.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
    根据首段“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得出:小方进城做保姆;
    根据第④段“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得出:小方辞工做销售;
    根据第⑤段“小方真地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得出:小方按时探望;
    根据第⑦段“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得出:小方送收音机。
    7.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
    根据“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和上文“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分析,句中省略号表示语意难尽。联系第③段中的“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可知,小方从乡下进城,我们善良真诚的对待她,她在“我们”家感受和睦融洽的家的温馨。所以省略号里有对我们的感激和不舍,但是,他又想上学,这就必须要多挣一些钱,为自己攒学费,所以她又不得不离开,省略号里有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删去。然后从结合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理由即可。内容上:结合“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分析,说明小方在外表上的变化之大,从衣衫褴褛的农村小姑娘变成了漂亮的城市女青年,与上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小方思想关联和精神追求的变化埋下伏笔;结构上,此处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引出下文我与小方关于“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的交流。
    9.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与内容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于小说内容是否与标题相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综合考虑,言之有理即可。文章写小方的事情,最终是为了引出文末的“落价”,所以说情节安排上是比较合理的。还可以从文章主旨及人物形象分析两方面去考虑。通过小方到我家来时的生涩,到后来的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后来对知识的贬低,都体现了小说以小见大的主旨。而小方这个人物是追求金钱,轻重知识的一个人群代表,是社会一角的缩影。
    童年的春节
    冰心
    ①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②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③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④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⑤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⑥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最先来到的自然是离我们最近的金钩寨的花会!
    ⑦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⑧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⑨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上拉的是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⑩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选自冰心《我的童年》)
    10.小语在阅读《朝花夕拾》时,想到了冰心的散文集《我的童年》,她重点选择了《童年的春节》来读,用思维导图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让我们一起来帮她完成吧!
    11.声音可以拉近我们与经典作品的距离。请你帮助小语,给文中画横线句做一个朗读设计,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温馨小贴士】朗读设计可以从重音、停连、语调、语速、语气等入手。
    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上拉的是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
    12.在品味文章语言时,小语、小文围绕文中画波浪线语句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句子,补全他们的对话。
    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13.《我的童年》与《朝花夕拾》都是大师的回忆性散文集,小语觉得将它们进行比较阅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请你与小语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1)走进目录,主题探究。
    A.玩乐之趣——《漫谈赏花和玩猫》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______——《童年的春节》与《______》
    C.遇师之恩——《我的老师》与《藤野先生》
    (2)聚焦情感,深入研读。
    抒发主观情感,是散文作者的写作目的之一。在《童年的春节》中,冰心就抒发了她丰富而饱满的情感,那么鲁迅在抒写自己的童年往事时,又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呢?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相关作品,说说你的发现。____________
    【答案】10.(1)福州的春节;(2)农人们来耍的花会;(3)姥姥家的糖、点心和花灯 11.示例一:福州姥姥家“最好的东西”是灯笼,而“我”又总能多得一盏灯,喜悦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朗读这个句子,整体语气和语速可以轻快些,读出小孩子过年的快乐感。“走马灯”“金鱼灯”“白兔灯”可以重读,强调对这些灯笼的喜爱与获得这么多灯笼的惊喜与激动。
    示例二:这一句应该用平静舒缓的语调来读,重音落在“屋墙上挂的是”、“上面的人物是”、“手里提的是”和“另一手上拉的是”上,并在这些地方适当停顿,语速较慢,这样就能强调小作者在提到这些灯时,是按照一定顺序娓娓道来的,说话条理特别清晰,透露着她的一丝喜悦。 12.示例一:我欣赏这句话的量词,你看“一筒一筒”形象地写出大烟火的体量大,“一条”“一点”准确地描述出了放鞭炮的过程,细致地描摹出小烟火的小巧简单,大烟火璀璨,小烟火明亮,交相辉映,实在好看得紧,有趣得紧,叫“我”十分欢喜与兴奋。
    示例二:我欣赏这句话中运用的叠词,你看“嗤嗤”和“点点”,读上去很有节奏感和音韵感,强调了放鞭炮这事的趣味性,使读者身临其境,童真童趣十足,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与激动。 13. 示例一:民俗之美; 《无常》/《阿长与》/《五猖会》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表达出了丰富而饱满的情感,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的美好生活,他是热爱与怀念的,对离开百草园,他是不舍与无奈的,对进入三味书屋学习与封建的教育制度,他是抗拒和批判的。但是可爱的同学与和蔼的老夫子,又让小鲁迅倍感亲切。在《狗猫鼠》中,他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在他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时,表达了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的强烈反感,对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批判。
    (示例二:节日之味;《五猖会》/《阿长与》示例三:人情之美;《阿长与》
    第一层次:
    示例一: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表达了他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怀念。
    示例二: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表达了他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与怀念,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无比的留恋与喜爱。
    第二层次:
    示例一: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美好生活是热爱与怀念的,但是对于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上学,他又是无奈与不舍的。
    示例二:鲁迅先生在《五猖会》中,对热闹的迎神赛会,他是期待的,是盼望的,是兴奋和激动的,他无比期待地想象着迎神赛会喜气热闹的场面和活动。但是父亲的出现却打消了我的这种念想,他逼迫“我”背诵《鉴略》,让“我”感到苦闷与无奈,导致到了最后,对于迎神赛会,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烟台的春节”可知,应填某一地的春节。结合第⑦段“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因此应填“福州的春节”;
    第二空,结合第⑥段“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可概括为“农人们来耍的花会”填空;
    第三空,结合第⑧段“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第⑨段中“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可概括为“姥姥家的糖、点心和花灯”填空。
    1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设计。
    朗读设计需从朗读感情的角度与内容理解两方面来设计,能体现语句特点、内容理解恰当即可。
    “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上拉的是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此句主要是表达了“我”过年时得到这些灯笼的激动兴奋之情。从整句的语调方面来看,要轻快,平缓,以体现“我”对过年的快乐感受;
    从重读方面来分析,“走马灯”“金鱼灯”“白兔灯”要重读,以强调这些灯笼的样式多,突出“我”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从停顿方面来说,“墙上挂的是”“手里提的是”“另一手上拉的是”后面可适当停顿一下,以显示对灯笼名称的强调,突出灯笼的特点,表达“我”兴奋自豪的心情。
    1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此句主要是表达了“我”对“滴滴金”这种小小烟火的喜欢以及燃放时的兴奋之情。可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如“一筒一筒的”很形象,写出大的烟火的个头大;“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的“滴滴金”,小巧简单,爆出点点火星,却非常好看,有乐趣。
    “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运用叠词,富有节奏感,把放“滴滴金”的过程描摹有声有色,令人如临其境,体现了作者从中得到无穷乐趣。
    13.本题考查内容探究。
    (1)《我的童年》与《朝花夕拾》中很多篇目的题材是相同或相近的。《童年的春节》描写了民间节日风俗,《五猖会》描写了童年时在乡间看迎神赛会的习俗,《阿长与》中描写也过年吃福橘等风俗,《无常》中描写黑白无常的情节等,都表现了回忆中乡间风俗的有趣,童年生活的美好。也可从节日、人情等方面列出其他内容相近的篇目。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要求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相关作品,分析鲁迅在童年往事中抒发的情感。可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篇,简要分析鲁迅在文中蕴含或抒情的感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在百草园中有很多乐趣,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在百草园中探索,表现了作者充满童真童趣,喜爱百草园,热爱自然,有求知的欲望;在三味书屋中“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可知,“我”在最严厉的书塾,趁先生不注意,“我”便画画儿,表现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索然无味,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和方式的不满。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一根缝补岁月的针
    包利民
    ①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母亲极严厉。
    ②读小学时,有一段时间我经常逃课,母亲发现后,便找到我,拽着红领巾把我拖到学校。有几次,还狠狠掐我,专挑腿根柔软的地方下手,掐得乌青一片,针扎一般,极疼。几番下来,我再也不敢逃课。我后来能够学习优秀、考上大学,与母亲的掐有着很大关系。
    ③不过,后来一对比,才发现,母亲对我的打骂根本不算什么。哥哥有一段时间极叛逆,那时他正读高中,母亲越是管他,他越反抗。而且他那时在县城住校,母亲有时候鞭长莫及。哥哥本来学习还是很好的,后来迷上了电子游戏,几乎不怎么上课,天天长在游戏厅里。母亲闻讯后,曾几次突然袭击,虽然打得挺狠,可是哥哥梗着脖子,一脸不服气。有一次,母亲终于爆发了。当时我是同母亲一起去的县城,哥哥并不再教室和宿舍,母亲便挨家游戏厅找,把正在奋战的哥哥当场擒获。
    ④我终于见到了母亲不打人的另一面。她拽着哥哥的衣领,就像当年拽我的红领巾一样,一直拖到学校。学校正是上课间操的时间,所有学生都在操场上做操。母亲就一直拽着哥哥上了领操台,这个举动把我震惊了,全校师生都停止了做操,看着这奇怪的一幕。母亲大声说:“这是我儿子,在你们学校上高一,我们家是农村的,他来城里不再像以前那样好好念书,整天出去玩儿,我打他、骂他都不管用。今天我当着大伙的面,就是想说,我这个儿子已经不会有出息了,以后我也不会再管他了,如果不信,你们都看着,看他以后什么样!”说完,母亲下了领操台,拉起我,头也不回滴走了。
    ⑤哥哥就低头站在台上,狠咬着嘴唇,眼中全是愤恨。那以后,母亲果然再没去管过哥哥,哥哥周末也不回来,每次都是我去给他送生活费。哥哥沉默了许多,我也不敢问他还去不去玩游戏了。听说那次事件以后,校长震怒,要开除他,最终却还是留下了他。
    ⑥后来,母亲的威严又落在了姐姐头上,不过没有起到效果。那时姐姐正谈恋爱,我们都觉得那个小伙子人很不错,可母亲却不知怎么,就是瞅人家不顺眼,还说了一大堆她臆测出来的理由。那些理由连我们都不相信,更别说出于爱情甜蜜中的姐姐了。结果。不管母亲怎么样严厉或苦劝,都没能阻止姐姐和那个人进入婚姻的殿堂。在姐姐结婚前的一个夜晚,母亲坐在炕上缝补,姐姐就感叹道:“妈,我觉得你就像你手里的针,把我们扎得遍体鳞伤的!”母亲停顿了一下,并没有说什么。
    ⑦几年后,姐姐在痛苦中离婚。当年母亲的那些臆测理由,竟然都成了现实。那段时间,姐姐悔恨交加,每天都很难过。母亲一改往日的冰冷,带着姐姐四处散心游玩,还制造了一些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渐渐地,姐姐终于平复过来,快乐如初。
    ⑧前几年,大家都回老家过年,戴着老花镜的母亲正给我们的孩子缝制棉裤。我便忽然想起当年姐姐说过的话,觉得母亲有时真像一根针一样,狠扎我们的心灵。听我说起这些,哥哥却很动情地说:“妈真的是一根针,扎得我们的心很疼,让我们重新唤起勇气和力量。”我知道哥哥想起了被母亲拽到领操台上的往事,那时校长要开除哥哥,是母亲又去找到校长,将哥哥留下。哥哥一直都知道,所以他就真的改变了,并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⑨是的,母亲就是一根锋利的针,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有人在我们心上狠刺几下,让滚热的血流淌出来。而母亲更是用这根针,缝补着那些岁月,而我们就如她手上的那些布料,在承受针刺的过程中,都得以成为美丽的衣裳。而当我们有了坎坷时,母亲又会一针一线地为我们补缀那些伤口,把伤口变成美丽的花朵,就像现在幸福的姐姐。
    14.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1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你对“母亲是一根针”的深刻理解。
    16.文章开头即写“母亲极严厉”,题目可否改为“严厉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17.你认可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4. 经常逃学 再也不敢逃课,后来学习优秀、考上大学 被母亲拽上领操台当众亮相,又找到校长将他留下 不顾母亲反对恋爱结婚,几年后痛苦离婚 15.母亲是一根锋利的针,总能及时地刺痛我们,唤起我们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清醒;母亲是一根缝补岁月的针,一针一针将布料缝成美丽的衣服,一天一天将我们教育成才;母亲是一根补缀破洞的针,当我们遭遇坎坷,她又会一针一线缀合我们的伤口,让我们恢复如初。 16.不可以。“严厉的母亲”只能看到母亲严厉的表面,而事实上母亲的严厉背后暗藏着深厚的望子成才的爱子之心。母亲除了严厉也有慈爱的一面:她在校长要开除哥哥时去找到校长将哥哥留下;她在不听劝的姐姐结婚前的一个夜晚还在缝补;姐姐痛苦离婚她却一改往日的冰冷,带着姐姐四处去游玩散心;戴着老花镜仍在给我们的孩子缝制棉裤。 17.示例一:认可。母亲对我们很严厉,专门掐“我”最疼的地方,拉哥哥上领操台当众亮相,极力劝阻姐姐都是出于对我们的爱,希望我们有出息,过得好,我们后来的发展也很好地证明了母亲是对的。
    示例二:不认可。像哥哥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而母亲采取当众亮相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伤害到其自尊心,有失妥当,教育不能一味的讲究严厉,还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选用合适的方式方法。
    【解析】14.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人物”是“我”和“母亲的做法和态度”是“被母亲发现狠掐”的提示,找到②段“读小学时,有一段时间我经常逃课”,可概括为:经常逃学(课);
    (2)根据“人物”是“我”和“母亲的做法和态度”是“被母亲发现狠掐”的提示,找到②段“几番下来,我再也不敢逃课。我后来能够学习优秀、考上大学”,可概括为:再也不敢逃课,后来学习优秀、考上大学;
    (3)根据“人物”是“哥哥”和“成长事迹”是“沉迷游戏”的提示,找到④段“她拽着哥哥的衣领,就像当年拽我的红领巾一样……母亲就一直拽着哥哥上了领操台,这个举动把我震惊了,全校师生都停止了做操,看着这奇怪的一幕”和⑧段“那时校长要开除哥哥,是母亲又去找到校长,将哥哥留下”,可概括为:被母亲拽上领操台当众亮相,又找到校长将他留下;
    (4)根据“姐姐”是“我”和“母亲的做法和态度”是“一改往日冰冷,带姐姐四处游玩散心”的提示,找到⑥段“不管母亲怎么样严厉或苦劝,都没能阻止姐姐和那个人进入婚姻的殿堂”和⑦段“几年后,姐姐在痛苦中离婚”,可概括为:不顾母亲反对恋爱结婚,几年后痛苦离婚。
    1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⑨段“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有人在我们心上狠刺几下,让滚热的血流淌出来”,结合②段“母亲发现后,便找到我,拽着红领巾把我拖到学校。有几次,还狠狠掐我,专挑腿根柔软的地方下手,掐得乌青一片,针扎一般,极疼”、④段“她拽着哥哥的衣领,就像当年拽我的红领巾一样,一直拖到学校……”等可知,母亲是一根锋利的针意思是:总能及时地刺痛我们,唤起我们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清醒;
    根据⑨段“母亲更是用这根针,缝补着那些岁月,而我们就如她手上的那些布料,在承受针刺的过程中,都得以成为美丽的衣裳”,结合⑧段“我知道哥哥想起了被母亲拽到领操台上的往事,那时校长要开除哥哥,是母亲又去找到校长,将哥哥留下。哥哥一直都知道,所以他就真的改变了,并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上了大学”等可知,母亲是一根缝补岁月的针,一针一针将布料缝成美丽的衣服,一天一天将我们教育成才;
    根据⑨段“当我们有了坎坷时,母亲又会一针一线地为我们补缀那些伤口,把伤口变成美丽的花朵,就像现在幸福的姐姐”,结合⑦段“那段时间,姐姐悔恨交加,每天都很难过。母亲一改往日的冰冷,带着姐姐四处散心游玩,还制造了一些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渐渐地,姐姐终于平复过来,快乐如初”等可知,母亲是一根补缀破洞的针,当我们遭遇坎坷,她又会一针一线缀合我们的伤口,让我们恢复如初。
    16.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从结构上看,“母亲极严厉”是主谓结构,“严厉的母亲”是偏正结构;
    从内容上看,“严厉的母亲”只能看到母亲严厉的一面,“母亲极严厉”则表示不排除有母亲慈爱的一面,结合⑦“母亲一改往日的冰冷,带着姐姐四处散心游玩,还制造了一些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渐渐地,姐姐终于平复过来,快乐如初”姐姐痛苦离婚她却一改往日的冰冷,带着姐姐四处去游玩散心;⑧段“那时校长要开除哥哥,是母亲又去找到校长,将哥哥留下”在校长要开除哥哥时去找到校长将哥哥留下;⑧段“戴着老花镜的母亲正给我们的孩子缝制棉裤”戴着老花镜仍在给我们的孩子缝制棉裤等,可知,母亲除了严厉也有慈爱的一面;结合⑧段“妈真的是一根针,扎得我们的心很疼,让我们重新唤起勇气和力量。”可知,“严厉”的背后暗藏着深厚的望子成才的爱子之心。
    从搭配上看,“母亲极严厉”与“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构成意义完整连贯的句子;而“严厉的母亲”则与“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构不成语意完整的句子。
    因此,不能改。
    17.本题考查看法。开放题,可从认可和不认可中,选择一种观点结合内容谈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我认可母亲的做法。根据⑧段“听我说起这些,哥哥却很动情地说:‘妈真的是一根针,扎得我们的心很疼,让我们重新唤起勇气和力量。’”可知,虽然小时候,我们都不理解母亲,像哥哥“眼中全是愤恨”,像姐姐一样不停母亲的劝告,但经历过一番风雨后,我们都有所成就,生活快乐。并理解了母亲。可见,母亲的做法是有效的。
    示例2:我不认可母亲的做法。母亲的做法简单粗暴,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像“我”被“掐得乌青一片”,含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像哥哥“低头站在台上,狠咬着嘴唇,眼中全是愤恨”,最后导致孩子不听话,像姐姐“不管母亲怎么样严厉或苦劝,都没能阻止姐姐和那个人进入婚姻的殿堂”。
    窗前的杏树
    陈海强
    ①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抱着最后一箱子图书搬进这处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疑心看花了眼,于是出门抵近观察,结果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
    ②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小杏树还是那么认真地遵守着与春天的约定,早早便在春风中呼唤着我的注意。春分之后,昼渐渐长了,夜渐渐短了,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一连几日,我起床后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绽放的杏花。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
    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我自然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要零落成泥。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要紧的事情。有几天事情稍多,白日里误了时辰,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黑暗的背景前,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夜里有雨随风而至,晨起后从树篱上捡起几朵杏花,放在手心端详无需放大镜,花茎上毛茸茸的细节纤毫毕现。这才看清,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
    ④或许,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株大柿子树。此树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儿拳头大小。
    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真切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维护树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观察后决定将这段枝杈锯掉,以免哪天掉落伤人。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旁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那在空中立体舒展的枝叶如今平平地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
    ⑥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儿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有段时间,我短暂地居家办公,便有了更多时间注意小杏树。我惊奇地发现,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有时候,我从小杏树下走过,看到小路上已经撒满落花,不禁担忧树上还能结几枚杏子。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哗哗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⑦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又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
    ⑧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时,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本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一位老人从小杏树下经过,正抬头张望新绽的叶芽。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杏树枝头风吹过的声响。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选自2022年04月06日《人民日报》)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路见证小杏树成长的过程,图文记录,感受它的外形美,领悟其精神美
    B.第②段划波浪线句子细腻传神地写出枝头杏花含苞待放情态,带给读者无限想象
    C.小杏树与周围树木相比,瘦弱不堪,称呼它“小”是因为“我”对它有怜悯之情
    D.本文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像小杏树这样努力成长的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美
    19.杏花成为青杏经历了哪些考验?请概括。
    20.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赏析加点词)
    (2)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赏析句子)
    21.第⑤段写大柳树被锯去旁枝这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文章写到“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小杏树有哪些生存智慧?请分析。
    【答案】18.C 19.①身处逼仄空间;②遭受鸟雀啄食;③遭遇风雨袭击。 20.(1)“盘踞”的意思是“非法占据”,在句中是形容杏花开得热烈奔放,这样用词,不仅没有贬低的意思,反而能表现杏花勃发的生命力。
    (2)运用比喻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写出杏花的外形与颜色,极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1.①写出了小杏树头顶出现的豁然开朗只是短暂的,强调了它生存空间常常被其他大树挤占,表达了作者对小杏树的真切关怀。②将小杏树与大树在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突出小杏树的顽强,也体现了小杏树的生存智慧。 22.①小杏树身处逼仄之地,年年赴春天之约努力开花结果,是一种适应环境、心无旁骛的智慧。②小杏树在风雨中临危不乱、气定神闲,是一种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智慧。③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草木的影响,这是万物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智慧。
    【解析】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第④段“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可知“我”称呼它为“小杏树”是因为与周围高大树木相比,它显得小。本项中“瘦弱不堪,称呼它‘小’是因为‘我’对它有怜悯之情”错误;
    故选C。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④段中“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可得:身处逼仄空间;
    结合第⑥段中“我惊奇地发现,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可得:遭受鸟雀啄食;
    结合第⑥段中“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可得:遭遇风雨袭击。
    20.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①“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用词生动。“盘踞”一词原义是“非法占据”,在“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这一语境中,“盘踞”形容一朵早开的杏花在高高的向阳枝头开得热烈奔放,占尽春光。“盘踞”一词,贬义褒用,不仅没有贬低的意思,反而更能表现杏花生命力之旺盛勃发。
    ②“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此句把杏花比作微缩的枝形吊灯,把花蒂比作瓶子,把赭色花托比作小提篮,连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写出杏花的外形与颜色,极富画面感,写出了杏花花形的美丽和色彩的诱人,结合文章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杏花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2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第⑤段中“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旁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可知大柳树被锯去巨大的旁枝,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但仅过了几个星期,它头顶空中的区域又被大香椿树和柿子树占领,可见小杏树头顶出现的豁然开朗只是短暂的,它生存空间依然被其他大树挤占了,表达了作者对小杏树生存空间被侵占的不满,表现了作者对小杏树的关怀之真切。
    结合第⑤段中“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可知,大风袭来,作者对小杏树非常担心,然而小杏树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却是临危不乱、气定神闲,通过对比突出了小杏树顽强的生命力,也体现了小杏树适应各种自然条件生存智慧。
    22.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⑤段结尾,“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具体表现可结合上下文分析。
    结合第④段中“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第⑦段中“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可得:小杏树身处逼仄之地,年年赴眷天之约努力开花结果,是一种适应环境、心无旁骛的智慧;
    结合第⑥段中“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可得:小杏树在风雨中临危不乱、气定神闲,是一种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智慧;
    结合第⑦段中“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可得: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草木的影响,这是万物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智慧。
    来自南极的植物
    季羡林
    ①小友唐师曾自南极归来。在北大为我举行九十岁华诞庆祝会的那一天,他来到了北大,身份是记者。他一见了我,在忙着拍摄之余,从裤兜里掏出来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什么东西,郑重地递了给我。信封上写着几行字:“祝季老寿比南山!南极长城站的植物,每一百年长一毫米,此植物已有六千岁。”
    ②这几行字真让我大吃一惊,手里的分量立刻重了起来,打开信封,里面装着一株长在仿佛是一块铁上面的“小草”。初看之下,觉得没有什么稀奇之处,这不就是一棵平常的“草”嘛,同我们这里遍地长满了的野草从外表上来看差别并不大。但是,当我擦了擦昏花的老眼再仔细看时,它却不像是一株野草,而像是一棵树,具体而微的树,有干有枝,枝子上长着一些黑色的圆果。我眼睛一花,原来以为是小草的东西,蓦地变成了参天大树,树上搭满鸟巢。树扎根的石块或铁块一下子变成了一座大山,巍峨雄奇。但是,当我用手一摸时,植物似乎又变成了矿物、是柔软的能屈能折的矿物。试想这一棵什么物从南极到中国,飞越千山万水,而一枝叶条也没有断,至今在我的手中也是一丝不断,这不是矿物又是什么呢?
    ③我面对这一棵什么物,脑海里疑团丛生。
    ④是草吗?不是。
    ⑤是树吗?也不是。
    ⑥是植物吗?不像。
    ⑦是矿物吗?也不像。
    ⑧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说不清楚。我只能认为它是从南极万古冰原中带来的一个奇迹。既然唐师曾称之为植物,我们就算它是植物吧。
    ⑨面对这一个从南极来的奇迹,我不禁浮想联翩。首先是它那六千年的寿命。在天文学上,在考古学上,六千是一个很小的数目,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但是,在人类有了文化以后的历史上,在国家出现的历史上,它却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中国满打满算也不过五千年的历史。连那一位玄之又玄的老祖宗黄帝,据一般词典的记载,也不过说他约生在公元前26 世纪距今还不满五千年。连世界上出现比较早的国家,比如埃及和印度,除了神话传说以外,也达不到六千年。我想,我们可以说,在这一株“植物”开始长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国家。说是“宇宙洪荒”也许太过了一点儿,但是,人类的国家,同它比较起来,说是瞠乎后矣,大概是可以的。
    ⑩想到这一切,我面对这一株不起眼儿的“植物”,难道还能不惊诧得瞠目结舌吗?
    ⑪再想到人类的寿龄和中国朝代的长短,更使我的心进一步震动不已。古人诗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过去,人们总是互相祝愿“长命百岁”。对人生来说,百岁是长极长极了的。然而南极这一株“植物”在一百年内只长一毫米。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是周代,约有八百年之久。在这八百年中,人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动呀。春秋和战国都包括在这个期间。百家争鸣,何等热闹。云谲波诡,何等奇妙。然而,南极这一株“植物”却在万古冰原中,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约八毫米。周代以后,秦始皇登场,修筑了令全世界惊奇的长城。接着登场的是赫赫有名的汉祖、唐宗等等一批人物,半生征战,铁马金戈,杀人盈野,血流成河。一直到了清代末叶,帝制取消,军阀混战,最终建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⑫两千多年的历史,千头万绪的史实,五彩缤纷,错综复杂,头绪无数,气象万千,现在大学里讲起中国通史,至少要讲上一学年,还只能讲一个轮廓。倘若细讲起来,还需要断代史,以及文学、哲学、经济、艺术、宗教、民族等等的历史。至于历史人物,则有的成龙,有的成蛇,有的流芳千古,有的遗臭万年,成了人们茶余酒后谈古论今的对象。在这两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岁月中,赤县神州的花花世界里演出了多少幕悲剧、喜剧、闹剧;然而,这一株南极的“植物”却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两厘米多一点儿。多么艰难的成长呀!
    (选自《一花一世界》,有删改)
    2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4.品析文章第④⑤⑥⑦段,说说这几段文字在表达上的妙处。
    25.请将第⑩中的画线句“难道还能不惊诧得嘡目结舌吗?”改成陈述句。
    26.文中为何不止一次提到这片“植物”一百年只长一毫米?
    27.面对这株来自南极的“植物”,作者浮想联翩,发出感慨:“多么艰难的成长呀!”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想到了什么,感慨什么。
    【答案】23.示例:第①段交代了这株南极植物的来历,突显了这份礼物的珍奇,同时,引出下文关于这株植物的描绘和联想。 24.示例:第④⑤⑥⑦段表达上采用短句成段的方式,简洁明快,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突出强调了这株“植物”的神奇。且采用了排比、设问(写出其一即可得分)的修辞手法,层层推进,呈现了我思索、猜测的过程。 25.示例:惊诧得瞠目结舌。 26.示例:文章不止一次提到这株“植物”一百年只长一毫米,在反复中强调(反复强调)了这株“植物”的与众不同,突显了这株南极“植物”生长的艰难与不易。 27.示例:作者先想到这一株“植物”那六千年的寿命,文化、国家的历史同这株“植物”相比,实在是太过短暂了。再想到人类的寿龄和中国朝代的长短,两千多年的历史,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而这一株南极的“植物”却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两厘米多一点儿。人类历史风云变幻,热闹却短暂,而这微小的生命沉静而忍耐,却能穿越千年,令人不禁感慨自然造物之伟大,人类之渺小。
    【解析】23.本题考查首段作用分析。
    第①段“从裤兜里掏出来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什么东西,郑重地递了给我”“南极长城站的植物,每一百年长一毫米,此植物已有六千岁”交代了这株南极植物的来历,突显了这份礼物的珍奇;
    根据②段“这几行字真让我大吃一惊,手里的分量立刻重了起来”和下面的文字可知首段中的小小礼物引出下文关于这株植物的描绘和联想。
    24.本题考查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第④⑤⑥⑦段表达上采用短句成段的方式,四个段落的结构完全一致,加上设问和排比的修辞,简洁明快,增强了语句的气势;从内容角度看,体现了“我”当时脑海里的思索、猜测的过程,一连串的否定之后,疑团更重,突出强调了这株“植物”的神奇,引发了后文的种种联想。
    25.本题考查句子转换。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要保持句子意思不改变,一般步骤为:首先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其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最后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本句应该为:惊诧得瞠目结舌。
    26.本题考查语句作用。
    多次提及,即为反复,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片“植物”一百年只长一毫米,与其他植物的生长速度相比,极其特殊,突出了它的与众不同;
    “一百年”“一毫米”两个数字,突出了它的成长极其艰难与不易。
    27.本题考查内容提炼与概括。
    根据⑨段“首先是它那六千年的寿命……在人类有了文化以后的历史上,在国家出现的历史上,它却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在这一株‘植物’开始长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国家。说是‘宇宙洪荒’也许太过了一点儿,但是,人类的国家,同它比较起来,说是瞠乎后矣,大概是可以的”可知作者先想到这一株“植物”那六千年的寿命,文化、国家的历史同这株“植物”相比,实在是太过短暂了;
    根据⑪段“再想到人类的寿龄和中国朝代的长短,更使我的心进一步震动不已”⑫段“两千多年的历史,千头万绪的史实,五彩缤纷,错综复杂,头绪无数,气象万千”和⑪段“然而,南极这一株‘植物’却在万古冰原中,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约八毫米”可知作者再想到人类的寿龄和中国朝代的长短,两千多年的历史,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而这一株南极的“植物”却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两厘米多一点儿;
    根据⑫段“在这两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岁月中,赤县神州的花花世界里演出了多少幕悲剧、喜剧、闹剧;然而,这一株南极的‘植物’却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两厘米多一点儿。多么艰难的成长呀!”可知作者感慨人类历史风云变幻,热闹却短暂,而这微小的生命沉静而忍耐,却能穿越千年,令人不禁感慨自然造物之伟大,人类之渺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白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她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⑰“娘,”我哭着说:“我……”
    ⑱“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有删改)
    28.文章围绕“卖白菜”展开故事情节,请你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29.文章第⑦—⑭段刻画了一个老太太形象,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的用意是什么。
    3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下面的两个句子蕴含的意味。
    (1)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2)“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31.文章结尾说“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请你说说作者“心中依然沉痛”的原因。
    【答案】28. 自责 老太太挑白菜 “我”赌气多算老太太一毛钱 沉痛(懊悔) 29.文章刻画了一个挑剔、精明的老太太形象,一是用老太太的挑剔衬托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形感”,为下文“我”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30.(1)母亲为家境的贫穷、日子的艰难而忧伤,但泪水没有落下来,体现了她的坚强。
    (2)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时都没有流泪。现在却因为儿子不诚实,令她失望、惭愧、痛心而流泪,这体现了母亲善良诚实的品质。 31.①“我”深深地伤害了母亲。由于看不惯老太太的做法,“我”赌气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结果事情败露,白菜被退回,这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②“我”为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而懊悔、自责不已。因为“我”的不诚实行为使一向坚强的母亲非常失望和痛心,首次流泪,这也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
    【解析】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梳理概括。首先通读全文,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而心理变化是随情节推进而变化的。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对应原文内容,找到或总结出每一个情节中能体现“我”情感的关键词语即可。第①—⑤段,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写“我”的“不舍”;第⑥段,写“我”不小心摔白菜,“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写“我”的“自责”;第⑦—⑧段,写老太太挑白菜,“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写“我”的“厌恶”;第⑪段,写“我”赌气多算老太太一毛钱,“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写“我”的“气愤”;第⑮段,写白菜被老太太退回,“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写“我”的“懊悔”。
    29.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记叙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常是:作为线索人物;侧面烘托主要人物;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对老太太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如第⑦段“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塑造了一个挑剔的老太太的人物形象,面对她的挑剔,母亲一味忍让,如第⑨段“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二者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母亲的宽容与善良;结构上,因为老太太的挑剔,引出下文“我”对她的恶感,如第⑧段“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引出“我”多算她一毛钱,即⑯段“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0.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回答。
    (1)结合上文第①段“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和下文第④段教育“我”的话“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分析可知,这里是指母亲为家境的贫穷、日子的艰难而忧伤,但泪水没有落下来,体现了她的坚强。
    (2)结合上文第⑯段“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和本句“你今天让娘丢了脸”可知,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而感到羞愧,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的善良诚实。
    3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读全文,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分析全文内容可知,是因为自己不诚实的行为而愧对母亲。根据第⑯段“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可知,交代了“我”的不诚实,根据第⑱段“你今天让娘丢了脸……”可知,这里写“我”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根据第⑲段“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可知,写出了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时都没有流泪,而“我”的不诚实却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首次流泪。“我”认为伤害了母亲,所以“依然沉痛”。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从来我的作品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未来,只是每一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②但是,没过多久,我惹出一些事来,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惟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着孩子搭车来了。
    ③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头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又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④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把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总是说着小女儿的可爱,逗着小女儿做好多本事给我们看。一到晚上,家里来人很多,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⑤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了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拉着小女儿跑,让叫我们爸爸,妈妈。后来,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⑥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搞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唰唰地流下来了。
    ⑦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着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32.文中的父亲为我付出了很多,请结合全文完成表格。
    33.请简要赏析下面句子。
    (1)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惟恐被撞翻了担子。
    (2)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
    34.记叙文线索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事件、物为线索,以行踪、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请找出本文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35.人们经常说:“母爱如春雨,细腻温柔;父爱如大海,广阔深沉。”读了本文,由此联想到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他们的爱都是深沉含蓄的,谈谈你对父爱新的认识。
    《背影》:“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答案】32. 照管女儿,认真批注我的作品又寄给我,劝我少喝酒 我的作品受到争议 恐慌 父亲陪我喝酒,鼓励我 33.①心理描写,运用比喻修辞,以及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既朴实无华,又生动形象,写出了“我”苦恼胆怯的心情。②神态、动作描写,把父亲不胜酒力,勉强入口,压抑很久却又不吐不快的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34.酒为本文的线索,把文本串联起来,开端父亲不让喝酒,然后又主动一起喝酒,最后自己留着喝剩的半瓶酒,酒又是本文主题的触发点、催化剂,父亲借喝酒,把内心的想法倾诉给儿子,才让儿子体会到了真正的父爱,把文本主题显现了出来。 35.示例:父爱不在言语表达,有时甚至会简单粗犷,但在最需要的时候会成为你坚强的依靠,停泊的港湾。父爱博大深沉,含蓄内敛。
    【解析】32.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文章第①段写我在城里工作,喝酒,父亲照管女儿,认真批注我的作品又寄给我,劝我少喝酒,我很羞愧;第②③段写我的作品受到争议,父亲担心我,借女儿的事来看我,我很恐慌;第④段写我瞒着父亲不解释,父亲悄悄流泪,我越发难受;第⑤-⑦段写我们一家人去田野散步,父亲陪我喝酒,鼓励我,我不再烦闷与沉沦。
    33.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
    ①句,“我很苦恼,也更胆怯”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因为“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苦恼和胆怯。
    ②句,“先喝了一口”“ 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是动作描写,“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结合“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唰唰地流下来了”可知,用这两种描写,具体细致地写出了父亲不能喝酒,但又勉强自己喝的情状,心里有话不吐不快的心思。
    34.本题考查文章线索分析。“酒”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第①段就写:“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写父亲不让我喝酒;但当我经历了挫折时,第⑤段写父亲在全家出去玩时,买来了酒,理解我,并劝导我,最后对我说:“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第⑥段写父亲强喝下一口酒,“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第⑦段写“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着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酒”,贯串起了全文,它是文章的线索;父亲劝我不喝酒,让我喝酒解烦,借喝酒告诉我道理,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因此酒又是主题的触发点、催化剂,让儿子更深地理解了父爱。
    35.本题考查对主题的理解。《背影》中的父亲送别我时,总共只说了四句话,只是默默地为我做事,嘱托茶房、忙着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再三嘱托、跨过月台买桔子等事件写出了父爱不在言语表达,但在最需要的时候会成为你坚强的依靠。
    文章第①段写父亲四处搜罗我的作品,却不告诉我,还是姨和我说的;父亲认真批注我的文章又寄给我;怕小女儿和“我”疏远,要送我女儿;劝我不要喝酒时,自责没有做好榜样,第④段“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都表明父亲并不是一个时时把爱挂在嘴上的人,父爱是含蓄内敛的;但父亲又是一座大山,他是儿子在经受挫折时的依靠,第⑤段父亲借喝酒才告诉我的道理,让我“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也表明了父亲的做法也许是简单粗犷的,但父爱却是博大深沉的。
    父亲的病
    鲁迅
    ①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②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③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④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⑤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⑥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⑦“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⑧“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词等
    (1)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2)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
    《我的童年》目录节选
    《朝花夕拾》目录节选
    目 录
    我和玫瑰花
    我的中学时代
    我入了贝满中斋
    童年的春节
    我的老师
    漫谈赏花和玩猫
    我梦中的小翠鸟
    我的一天
    我喜爱的小动物
    目 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人物
    成长事迹
    母亲的做法和态度
    影响或结果
    “我”
    ①______
    被母亲发现狠掐
    ②______
    哥哥
    沉迷游戏
    ③______
    发生改变,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上大学
    姐姐
    ④______
    一改往日冰冷,带姐姐四处游玩散心
    贫富过来,快乐如初
    故事情节
    “我”的心情
    母亲下决心卖白菜
    不舍
    “我”不小心摔白菜
    (3)_____________
    (l)_____________
    厌恶
    (2)_____________
    气愤
    白菜被老太太退回
    (4)_____________

    父亲为我做的事
    我的情感
    我在城里工作,喝酒
    ①______________
    羞愧
    ②___________
    父亲担心我,借女儿的事来看我
    ③__________
    我瞒着父亲不解释
    父亲悄悄流泪
    越发难受
    我们一家人去田野散步
    ④_____________
    不再烦闷与沉沦

    相关试卷

    第12讲 小作文之实用类文本写作-【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12讲 小作文之实用类文本写作-【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12讲小作文之实用类文本写作-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第12讲小作文之实用类文本写作-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1讲 古诗对比赏析-【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11讲 古诗对比赏析-【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11讲古诗对比赏析-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第11讲古诗对比赏析-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3讲 大作文之材料作文定立意-【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13讲 大作文之材料作文定立意-【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13讲大作文之材料作文定立意-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第13讲大作文之材料作文定立意-走向中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精准复习全攻略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