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重庆第四十九中学、江津二中等九校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4章、选择性必修3第1章~第 3 章第 2节。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一鲸落而万物生”,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形成的生态系统,是深海“绿洲”之一、鲸落中有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鲸的软组织,有蠕虫、甲壳类生物啃食鲸尸等,还有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鲸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仅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B. 蠕虫、硫细菌都是分解者
C. 因海底无光照,鲸落中没有生产者
D. 蠕虫等生物啃食鲸尸维持物质循环正常进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 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加速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循环中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其基础原理是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C. 发展低碳经济、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 生物圈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等于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即达到碳中和
3. 果园生草法指是人工全园种草或果树行间带状种草的方法,所种的草可以是优良多年生牧草(用于养牛、羊等牲畜),也可以是能够除去不适宜种类杂草的自然生草(不良杂草能产生某些化合物,对果树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利用果园生草法管理的果园生态系统中相邻3个营养级部分能量的分配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良杂草可向果树传递化学信息
B. 营养级 a 与营养级c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C. 据图分析,营养级 b每年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等于5.45×104kJ
D. 果园中自然生草和不良杂草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
4. 生态足迹是一种测定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学指标,可定量判断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生产资源的土地及水域面积
C. 国家经济发展越快,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就越小
D. 低碳生活方式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可以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
5. 我国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获得通过,这意味着我国正式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将有力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在维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的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可能均得到了提高
B. 建立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最有效的方法
C. 在非生物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要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首先应增加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
D. 保护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6. 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可在自然环境中被分解成直径小于5mm 的颗粒,称为微塑料。微塑料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且较难分解的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的微塑料会随着自然条件或人类活动而发生迁移,且会对土壤中的多种生物造成毒害,过程如图所示。调查发现,水鸟体内微塑料的浓度远高于鱼体内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微塑料吸附在植物根部可能会抑制根系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B. 微塑料不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C. 生活中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有利于降低微塑料污染
D. 微塑料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且难排出,会沿食物链传递而富集
7. 传统发酵技术是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留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酿酒过程中密封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B. 制作泡菜时坛口要密封,主要是为了避免外界杂菌污染
C. 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时,馒头松软与酵母菌产生的酒精有关
D. 在制作腐乳的过程中,毛霉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8. 青霉素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早期从青霉菌中提取的量少,价格昂贵。如今利用发酵工程技术进行工业化生产,产量大大提高。下列关于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青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培养青霉菌时,可将培养基调至酸性
B. 利用射线处理青霉菌,有利于提高青霉菌突变频率
C. 若生产得到的青霉素产量不高,则是细菌污染造成的
D. 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会影响青霉菌的生长和代谢物的形成
9. 为修复被 DDT 污染的土壤,可按下图程序选育能降解DDT 的细菌(已知DDT 是一种含碳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 DDT的培养基不透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长期使用DDT 的土壤中才含有能降解 DDT 的细菌
B. 从用途方面来看,该实验所用培养基均为含有 DDT选择培养基
C. 将未接种的已灭菌的平板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可以判断培养基是否灭菌合格
D. 菌落直径与透明圈直径的比值越大的菌株降解 DDT 的能力越强
10. 马铃薯 Y病毒(PVY)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马铃薯、烟草等重要经济作物的病害,每年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选育高品质马铃薯的流程如图所示(PVYN-CP 是马铃薯Y 病毒坏死株系的衣壳蛋白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和过程③依据的原理均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 方法一中,甲常选用茎尖,原因是其具有抗病毒的特性
C. 对外植体进行消毒通常用酒精处理后直接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
D. 过程②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需要限制酶和DNA 聚合酶的参与
11. 为探究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的影响,用合成培养基、添加了血清的合成培养基分别培养癌细胞、正常细胞,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细胞时,环境应该是无菌、无毒的
B. 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时间和细胞类型
C. 相比于正常细胞,有无血清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更小
D. 培养细胞时,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12. 为研究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科研人员制备了抗巨噬细胞表面标志蛋白CD14的单克隆抗体。下列有关制备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要用CD14多次免疫小鼠,以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B.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体现的原理有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增殖、染色体数目变异等
C. 第一次筛选后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均能产生抗CD14 的单克隆抗体
D. 对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时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13. 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胚胎干细胞(4CL 干细胞)注入食蟹猴的桑葚胚以获得嵌合囊胚,部分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育出的嵌合体猴,其单个细胞的遗传物质是4CL 干细胞与猴细胞的遗传物质之和
B. 桑葚胚时期的细胞一般都具有全能性
C. 植入胚胎前通常需要对代孕母猴注射相关的激素促使其超数排卵
D. 嵌合原肠胚阶段进行胚胎分割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嵌合体猴
14. 某研究团队利用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和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了小鼠生殖细胞,然后将一个极体注入修饰后的次级卵母细胞(类似受精作用),最终创造出“孤雌生殖”的小鼠,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外培养卵母细胞时,需将培养皿置于只含CO2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B. 修饰后的次级卵母细胞中H19 和Gtl2 基因的转录可能会受抑制
C. 移植后的囊胚进一步扩大,会导致滋养层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
D. 推测孤雌小鼠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15. PCR 技术是模拟体内DNA 的天然复制过程,在体外扩增DNA 分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图中引物为单链DNA片段,它是子链合成延伸的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PCR缓冲溶液中一般要添加Mg2+,因为解旋酶需要Mg2+激活
B. 设计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之间因碱基互补配对而造成引物自连
C. 在第四轮循环产物中开始出现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目的基因
D. 理论上第3 轮循环需要消耗引物 14个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月见草的花朵艳丽且能分泌花蜜,鹰蛾和蜜蜂是其主要传粉者(可吸食月见草的花蜜)。为探究月见草能否对传粉者做出回应,某研究团队用扬声器在月见草上方重复播放不同声音,检测花蜜浓度,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对照组(不做声音处理)、高频组(高于自然传粉者翅膀振动频率)、中频组(介于低频和高频之间的振动频率)、低频组(自然传粉者翅膀振动频率)。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鹰蛾和蜜蜂属于_____。鹰蛾和蜜蜂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
(2)传粉者翅膀振动频率会为月见草提供_____信息,引起月见草分泌花蜜,花蜜、花粉等食物吸引更多传粉者,由此可见,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答出2点)。
(3)实验结果表明,传粉者产生_____时,月见草分泌花蜜最多,吸引更多的传粉者。当有传粉者出现时,植物附近出现其他传粉者的概率增加9倍,月见草和传粉者之间存在着_____调节。月见草和传粉者生存策略的形成是_____的结果。
(4)月见草花朵有多种花色,体现了_____(填“遗传”“物种”或“生态系统”)多样性。粉花月见草是新传入重庆的外来入侵物种,研究人员对自然生长、刈草(割草、除草)翻耕人为干扰2种不同类型的生境对粉花月见草种群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不断刈草翻耕地段的粉花月见草种群生物量较大,从种间竞争关系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
17. 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中某些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形成了营养缺陷型菌株,该菌株在工业生产上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用无菌绒布轻盖在已长好菌落的原培养基上,然后不转动任何角度,“复印”至新的培养基上)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细菌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④代表培养基,A、B、C、D表示操作步骤,甲、乙为菌落)。回答下列问题:
(1)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是_____,B为扩大培养,从物理性质角度判断,培养基①为_____培养基,C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
(2)图中培养基除了含有主要营养物质,一般还需要将培养基pH调至_____性。①②③④中属于选择培养基的是_____。
(3)用无菌绒布盖在②上,然后“复印”至③和④中,此“复印”操作相当于微生物培养中的_____操作。“复印”的操作顺序是_____(填“先复印③再复印④”或“先复印④再复印③”),原因是_____。
(4)利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不同培养基中同种菌株的接种位置相同。为了完成对初检的氨基酸缺陷型细菌的鉴定,实验人员应挑取_____(填“菌落甲”或“菌落乙”)进行接种培养,并进一步鉴定。
18. 通过细胞核移植获得重构胚,再从早期发育胚胎中获取胚胎干细胞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A是体细胞,细胞B往往是处于_____期的卵母细胞。
(2)与方法一不同,方法二是_____;用电刺激或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处理重构胚的目的是_____。
(3)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可将早期发育的胚胎分为桑葚胚、囊胚等阶段,图中E表示的是_____阶段,其中结构2是_____,胚胎干细胞具有_____为成年动物体内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并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甚至个体的潜能。
(4)通过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可以培育出用于移植的人造器官,但胚胎干细胞必须从胚胎中获取,这涉及伦理问题。为此,科学家通过体外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获得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称为_____。
19. 毛角蛋白Ⅱ型中间丝(KIFⅡ)基因与绒山羊的羊绒质量密切相关。获得转KIFⅡ基因的高绒质绒山羊的简单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过程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时,需要将KIFⅡ基因连接在_____与_____之间才能使基因得以表达,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导入成纤维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
(2)在过程②中,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皮肤组织块,其目的是_____,然后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培养瓶中培养,需要贴附于某些基质表面才能生长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沉降到瓶底后先后会出现_____和_____现象。
(3)如果要提高胚胎的利用率,可对过程④获得的处于囊胚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_____处理,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是_____。
(4)经检测,KIFⅡ基因已成功导入绒山羊中,现欲检测KIFⅡ基因在转基因绒山羊中是否成功表达,需要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检测的步骤是_____。
20. 血管为肿瘤的增殖和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E蛋白是人体内抑制血管生长的因子,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潜在药物。某科研小组欲用图1所示的质粒构建E蛋白基因表达载体,让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E蛋白,图1中质粒上的。AmpR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E蛋白基因上缺少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为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的自身环化并保证连接的方向性,需要在两种引物的_____端分别添加_____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然后利用该对引物进行PCR 扩增E蛋白基因,使得E蛋白基因两端成功加上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引物的作用是_____。
(2)在基因工程操作中,大肠杆菌是运用最广泛工程菌,原因是_____(答出2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前,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_____。
(3)图1中质粒上的。AmpR和TetR一般充当基因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其作用是_____。利用质粒上的标记基因,结合微生物的培养,可以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大肠杆菌而获得成功转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则应将重组质粒导入_____(填“不抗氨苄青霉素抗四环素”“不抗四环素抗氨苄青霉素”或“不抗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受体大肠杆菌中。生境类型
种群生物量/(g·m-2)
自然生长
585.16
刈草翻耕
620.72
重庆高二生物学考试
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4章、选择性必修3第1章~第 3 章第 2节。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一鲸落而万物生”,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形成的生态系统,是深海“绿洲”之一、鲸落中有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鲸的软组织,有蠕虫、甲壳类生物啃食鲸尸等,还有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鲸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仅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B. 蠕虫、硫细菌都是分解者
C. 因海底无光照,鲸落中没有生产者
D. 蠕虫等生物啃食鲸尸维持物质循环正常进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鲸落的整体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鲸落的意义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有一定的重要地位。首先最直观的,它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其次鲸落为许许多多的底栖生物提供了复杂的生活环境;另外鲸落促进了海洋上层有机物向海洋中下层的运输;最后鲸落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促进了一些新生物种的产生。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C、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形成的生态系统,蠕虫啃食鲸尸,属于分解者;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C错误;
D、蠕虫等生物啃食鲸尸维持物质循环正常进行,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2. 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加速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循环中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其基础原理是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C. 发展低碳经济、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 生物圈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等于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即达到碳中和
【答案】D
【解析】
【分析】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主要)、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碳元素返回大气中二氧化碳库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详解】A、碳循环是指C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碳循环中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正确;
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B正确;
C、碳中和时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发展低碳经济、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C正确;
D、碳中和时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的量,D错误。
故选D。
3. 果园生草法指的是人工全园种草或果树行间带状种草的方法,所种的草可以是优良多年生牧草(用于养牛、羊等牲畜),也可以是能够除去不适宜种类杂草的自然生草(不良杂草能产生某些化合物,对果树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利用果园生草法管理的果园生态系统中相邻3个营养级部分能量的分配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良杂草可向果树传递化学信息
B. 营养级 a 与营养级c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C. 据图分析,营养级 b每年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等于5.45×104kJ
D. 果园中自然生草和不良杂草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物群落;生态农业模式的原理是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
【详解】A、依据题干信息, 不良杂草能产生某些化合物,对果树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说明不良杂草可以产生某些化合物,进而向果树传递化学信息,以调节种间关系,A正确;
B、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依据图示信息可知,b属于第一营养级,a属于第二营养级,c属于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该同化量/上一的同化量,故营养级 a 与营养级c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5100%=20%,B正确;
C、营养级b每年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同化量-流入下一级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所以营养级b每年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111.0-15.0-41.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103kJ=(54.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103kJ,故营养级b每年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小于5.45×104kJ,C错误;
D、果园中自然生草和不良杂草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D正确。
故选C。
4. 生态足迹是一种测定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学指标,可定量判断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生产资源的土地及水域面积
C 国家经济发展越快,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就越小
D. 低碳生活方式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可以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A、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正确;
B、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B错误;
C、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快慢与生态足迹没有必然关系,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C错误;
D、积极的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从而降低生态足迹,D错误。
故选A。
5. 我国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获得通过,这意味着我国正式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将有力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在维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的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可能均得到了提高
B. 建立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最有效的方法
C. 在非生物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要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首先应增加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
D. 保护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详解】A、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的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如多种动植物)和遗传多样性可能均得到了提高,A正确;
B、建立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一种,就地保护是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最有效的方法,B正确;
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首先应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树立人们的保护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D正确。
故选C。
6. 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可在自然环境中被分解成直径小于5mm 的颗粒,称为微塑料。微塑料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且较难分解的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的微塑料会随着自然条件或人类活动而发生迁移,且会对土壤中的多种生物造成毒害,过程如图所示。调查发现,水鸟体内微塑料的浓度远高于鱼体内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微塑料吸附在植物根部可能会抑制根系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B. 微塑料不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C 生活中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有利于降低微塑料污染
D. 微塑料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且难排出,会沿食物链传递而富集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为生态系统的基石。
【详解】A、由图可知,微塑料能吸附在植物根部,进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物质交换和细胞呼吸,所以可能会抑制根系对土壤中水和无机盐的吸收,A正确;
B、据题干信息可知,微塑料会对多种生物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毒害,因此,微塑料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B错误;
C、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减少塑料的使用,这有利于降低微塑料污染,C正确;
D、微塑料属于难以降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难以排出,会沿食物链传递而富集,D正确。
故选B。
7. 传统发酵技术是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留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酿酒过程中密封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B. 制作泡菜时坛口要密封,主要是为了避免外界杂菌的污染
C. 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时,馒头松软与酵母菌产生的酒精有关
D. 在制作腐乳过程中,毛霉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酵母菌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随着密封时间延长,受原料的限制,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先增加后相对稳定,A错误;
B、密封坛口主要是为了营造无氧环境,B错误;
C、馒头松软与酵母菌产生的CO2有关,C错误。
D、制作腐乳的原理之一是,毛霉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D正确。
故选D。
8. 青霉素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早期从青霉菌中提取的量少,价格昂贵。如今利用发酵工程技术进行工业化生产,产量大大提高。下列关于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青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培养青霉菌时,可将培养基调至酸性
B. 利用射线处理青霉菌,有利于提高青霉菌突变频率
C. 若生产得到的青霉素产量不高,则是细菌污染造成的
D. 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会影响青霉菌的生长和代谢物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详解】A、青霉菌属于真菌,培养青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A正确;
B、选育菌种时,可以借助诱变育种获取高产青霉素的青霉菌株,利用射线处理青霉菌,有利于提高青霉菌突变频率,B正确;
C、若生产得到的青霉素产量不高,可能是细菌污染造成的,此外,培养基的组成,温度和pH等也可能影响青霉素产量,C错误;
D、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会影响青霉菌的生长和代谢物的形成,适当的发酵条件有利于青霉菌的生长和青霉素的产生,D正确。
故选C。
9. 为修复被 DDT 污染的土壤,可按下图程序选育能降解DDT 的细菌(已知DDT 是一种含碳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 DDT的培养基不透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长期使用DDT 的土壤中才含有能降解 DDT 的细菌
B. 从用途方面来看,该实验所用培养基均为含有 DDT的选择培养基
C. 将未接种的已灭菌的平板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可以判断培养基是否灭菌合格
D. 菌落直径与透明圈直径的比值越大的菌株降解 DDT 的能力越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生长。
【详解】A、长期使用DDT 的土壤中,能降解 DDT 的细菌含量较多,并不是只有长期使用DDT 的土壤中,才含有该细菌,A错误;
B、从用途方面来看,Ⅰ、Ⅱ为含有 DDT的选择培养基,Ⅲ出现透明圈,为鉴别培养基,B错误;
C、将未接种的已灭菌的平板在相同条件下培养,若无菌落出现,说明灭菌彻底,否则,说明灭菌不合格,C正确;
D、菌落直径与透明圈直径的比值越小的菌株,降解 DDT 的能力越强,D错误。
故选C。
10. 马铃薯 Y病毒(PVY)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马铃薯、烟草等重要经济作物的病害,每年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选育高品质马铃薯的流程如图所示(PVYN-CP 是马铃薯Y 病毒坏死株系的衣壳蛋白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和过程③依据的原理均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 方法一中,甲常选用茎尖,原因是其具有抗病毒的特性
C. 对外植体进行消毒通常用酒精处理后直接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
D. 过程②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需要限制酶和DNA 聚合酶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详解】A、过程①和过程③均表示由离体的细胞发育成个体的过程,表示植物的组织培养,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
B、甲常选用茎尖,原因是茎尖所含病毒极少或无病毒,B错误;
C、对外植体进行消毒通常用酒精处理后先用无菌水冲洗,再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C错误;
D、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D错误。
故选A。
11. 为探究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的影响,用合成培养基、添加了血清的合成培养基分别培养癌细胞、正常细胞,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细胞时,环境应该是无菌、无毒的
B. 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时间和细胞类型
C. 相比于正常细胞,有无血清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更小
D. 培养细胞时,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哺乳动物多以36.5℃为宜,最适pH为7.2-7.4。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A、细胞培养时,应保持无菌、无毒的环境,A正确;
B、依据题图信息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血清和细胞类型,B错误;
C、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相比于正常细胞,由于血清对癌细胞的影响小于正常细胞,从曲线的差距可以看出,C正确;
D、培养细胞时,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D正确。
故选B。
12. 为研究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科研人员制备了抗巨噬细胞表面标志蛋白CD14的单克隆抗体。下列有关制备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要用CD14多次免疫小鼠,以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B.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体现的原理有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增殖、染色体数目变异等
C. 第一次筛选后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均能产生抗CD14 的单克隆抗体
D 对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时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详解】A、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首先应用抗原(此题中为CD14)多次免疫小鼠,以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A正确;
B、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B细胞和瘤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融合后产生了B-瘤细胞,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体现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然后进行克隆化培养,体现了细胞增殖的原理,B正确;
C、第一次筛选后获得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抗CD14 的单克隆抗体,只有经过第二次筛选,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才能产生抗CD14 的单克隆抗体,C错误;
D、对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采用的是抗原—抗体杂交技术,D正确。
故选C。
13. 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胚胎干细胞(4CL 干细胞)注入食蟹猴的桑葚胚以获得嵌合囊胚,部分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育出的嵌合体猴,其单个细胞的遗传物质是4CL 干细胞与猴细胞的遗传物质之和
B. 桑葚胚时期细胞一般都具有全能性
C. 植入胚胎前通常需要对代孕母猴注射相关的激素促使其超数排卵
D. 嵌合原肠胚阶段进行胚胎分割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嵌合体猴
【答案】B
【解析】
【分析】胚胎干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胚胎干细胞,是高度未分化的细胞。如果进行体外培养,能够无限的增殖和分化。胚胎肝细胞还可以分化成多功能的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以分化成多种组织的能力但是无法独自发育成一个个体细胞。胚胎里的干细胞被称为一种“全能”细胞,可以分化成所有类型的细胞,并且携带生物体的全套遗传信息。
【详解】A、培育出的嵌合体猴,其单个细胞的遗传物质不是4CL 干细胞与猴细胞的遗传物质之和,而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单个细胞要么含有4CL的遗传物质,要么含有食蟹猴的遗传物质,A错误;
B、桑葚胚时期的细胞,尚未分化,一般具有细胞全能性,B正确;
C、植入胚胎前通常需要对代孕母猴注射相关的激素促使其同期发情,处于相同的生理状态,C错误;
D、原肠胚阶段,胚胎已分化,对其进行胚胎分割不太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嵌合体猴,D错误。
故选B。
14. 某研究团队利用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和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了小鼠生殖细胞,然后将一个极体注入修饰后的次级卵母细胞(类似受精作用),最终创造出“孤雌生殖”的小鼠,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外培养卵母细胞时,需将培养皿置于只含CO2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B. 修饰后的次级卵母细胞中H19 和Gtl2 基因的转录可能会受抑制
C. 移植后的囊胚进一步扩大,会导致滋养层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
D. 推测孤雌小鼠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时,一般置于95%的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A错误;
B、修饰后的次级卵母细胞经过了甲基化处理,属于表观遗传,碱基序列不变,但H19和Ctl2基因的转录可能会受抑制,B正确;
C、囊胚进一步发育,会导致透明带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C错误;
D、“孤雌小鼠”是由修饰后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结合后发育形成的,孤雌小鼠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D错误。
故选B。
15. PCR 技术是模拟体内DNA 的天然复制过程,在体外扩增DNA 分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图中引物为单链DNA片段,它是子链合成延伸的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PCR缓冲溶液中一般要添加Mg2+,因为解旋酶需要Mg2+激活
B. 设计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之间因碱基互补配对而造成引物自连
C. 在第四轮循环产物中开始出现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目的基因
D. 理论上第3 轮循环需要消耗引物 1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
1、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的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
2、PCR反应过程是:变性→复性→延伸。
【详解】A、PCR缓冲溶液中一般要添加Mg2+,因为DNA聚合酶需要Mg2+激活,A错误;
B、设计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之间因碱基互补配对而造成引物自连,B正确;
C、在第三轮循环产物中开始出现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目的基因,C错误;
D、理论上3 轮循环需要消耗引物 为2(3+1)-2=14个,则理论上第3 轮循环需要消耗引物的数量为[2(3+1)-2]-[2(2+1)-2]=8个,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月见草的花朵艳丽且能分泌花蜜,鹰蛾和蜜蜂是其主要传粉者(可吸食月见草的花蜜)。为探究月见草能否对传粉者做出回应,某研究团队用扬声器在月见草上方重复播放不同声音,检测花蜜浓度,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对照组(不做声音处理)、高频组(高于自然传粉者翅膀振动频率)、中频组(介于低频和高频之间的振动频率)、低频组(自然传粉者翅膀振动频率)。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鹰蛾和蜜蜂属于_____。鹰蛾和蜜蜂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
(2)传粉者翅膀振动频率会为月见草提供_____信息,引起月见草分泌花蜜,花蜜、花粉等食物吸引更多传粉者,由此可见,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答出2点)。
(3)实验结果表明,传粉者产生_____时,月见草分泌花蜜最多,吸引更多的传粉者。当有传粉者出现时,植物附近出现其他传粉者的概率增加9倍,月见草和传粉者之间存在着_____调节。月见草和传粉者生存策略的形成是_____的结果。
(4)月见草花朵有多种花色,体现了_____(填“遗传”“物种”或“生态系统”)多样性。粉花月见草是新传入重庆的外来入侵物种,研究人员对自然生长、刈草(割草、除草)翻耕人为干扰2种不同类型的生境对粉花月见草种群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不断刈草翻耕地段的粉花月见草种群生物量较大,从种间竞争关系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消费者 ②. 种间竞争
(2) ①. 物理 ②.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 ①. 低频振动(或自然传粉者翅膀振动频率) ②. 正反馈(或反馈) ③. 协同进化(或自然选择)
(4) ①. 遗传 ②. 刈草翻耕人为干扰可降低本地杂草的优势和种间竞争能力,进而促进粉花见月草的生长
【解析】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1详解】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鹰蛾和蜜蜂都只能利用有机物,属于消费者;分析题意,鹰蛾和蜜蜂可吸食月见草的花蜜,两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传粉者翅膀振动频率会为月见草提供物理信息;上述过程中花粉可在亲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低频组的花蜜浓度最高,说明传粉者产生低频振动(或自然传粉者翅膀振动频率)时,月见草分泌花蜜最多,吸引更多的传粉者;当有传粉者出现时,植物附近出现其他传粉者的概率增加9倍,说明存在正反馈调节;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月见草和传粉者生存策略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小问4详解】
月见草花朵有多种花色,是同种生物内部不同特征,属于遗传多样性;分析题意,刈草翻耕人为干扰可降低本地杂草的优势和种间竞争能力,进而促进粉花见月草的生长,故不断刈草翻耕地段的粉花月见草种群生物量较大。
17. 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中某些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形成了营养缺陷型菌株,该菌株在工业生产上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用无菌绒布轻盖在已长好菌落的原培养基上,然后不转动任何角度,“复印”至新的培养基上)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细菌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④代表培养基,A、B、C、D表示操作步骤,甲、乙为菌落)。回答下列问题:
(1)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是_____,B为扩大培养,从物理性质角度判断,培养基①为_____培养基,C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
(2)图中培养基除了含有主要营养物质,一般还需要将培养基pH调至_____性。①②③④中属于选择培养基的是_____。
(3)用无菌绒布盖在②上,然后“复印”至③和④中,此“复印”操作相当于微生物培养中的_____操作。“复印”的操作顺序是_____(填“先复印③再复印④”或“先复印④再复印③”),原因是_____。
(4)利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不同培养基中同种菌株的接种位置相同。为了完成对初检的氨基酸缺陷型细菌的鉴定,实验人员应挑取_____(填“菌落甲”或“菌落乙”)进行接种培养,并进一步鉴定。
【答案】(1) ①. 提高突变率,增加突变菌株的数目 ②. 液体 ③. 稀释涂布平板法
(2) ①. 中性或弱碱 ②. ③
(3) ①. 接种 ②. 先复印③再复印④ ③. 防止将④完全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带入③基本培养基中
(4)菌落甲
【解析】
【分析】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培养细菌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小问1详解】
紫外线作为一种物理因素,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是提高突变率,增加突变菌株的数目。B为扩大培养,以提高目的菌的浓度,所以从物理性质角度来看,培养基①为液体培养基,②菌落分布均匀,故C所采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小问2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目的菌株为某种氨基酸缺陷型细菌,所以图中培养基除了含有主要营养物质,一般还需要将培养基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具有选择作用的培养基,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所以,依据菌落数目可知,属于选择培养基的是③(菌落数目更少)。
【小问3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复印”操作相当于微生物培养中的接种操作。依据第二小问,可知,培养基③具有选择作用,所以,为了防止将④完全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带入③中,所以“复印”的操作顺序为先复印③再复印④。
【小问4详解】
依据影印法培养的优点,结合培养基③、④,可知,菌落甲(③中消失)可能为氨基酸缺陷型细菌,然后挑取该菌落进行接种培养,并进一步鉴定。
18. 通过细胞核移植获得重构胚,再从早期发育的胚胎中获取胚胎干细胞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A是体细胞,细胞B往往是处于_____期的卵母细胞。
(2)与方法一不同,方法二是_____;用电刺激或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处理重构胚的目的是_____。
(3)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可将早期发育的胚胎分为桑葚胚、囊胚等阶段,图中E表示的是_____阶段,其中结构2是_____,胚胎干细胞具有_____为成年动物体内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并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甚至个体的潜能。
(4)通过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可以培育出用于移植的人造器官,但胚胎干细胞必须从胚胎中获取,这涉及伦理问题。为此,科学家通过体外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获得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称为_____。
【答案】(1)MⅡ (2) ①. 将细胞A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 ②. 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3) ①. 囊胚 ②. 内细胞团 ③. 分化
(4)诱导多能干细胞(或iPS细胞)
【解析】
【分析】胚胎发育过程:
(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
(2)桑葚胚:当卵裂产生的子细胞逐渐形成致密的细胞团, 形似桑葚时,这时的胚胎称为桑葚胚。之前所有细胞都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
(3)囊胚:胚胎进一步发育,细胞逐渐分化。聚集在胚胎 一端的细胞形成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沿透明带内壁扩展和排列的细胞,称为滋养层细胞,它们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
(4)原肠胚:囊胚孵化后,将发育形成原肠胚。原肠胚表面的细胞层为外胚层,向内迁移的细胞形成内胚层。随着发育的进行, 一部分细胞还会在内、外两个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这三个 胚层将逐渐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等。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细胞A是体细胞,取自该细胞的细胞核,然后与去除核的细胞B,进行核移植,形成重构胚,细胞B往往是处于MⅡ期的卵母细胞。
【小问2详解】
与方法一不同,方法二是将细胞A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然后用电刺激或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处理重构胚,以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E表示囊胚阶段,其中结构2表示内细胞团,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成成年动物体内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并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甚至个体的潜能。
【小问4详解】
通过体外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获得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叫做诱导多能干细胞(或iPS细胞)。
19. 毛角蛋白Ⅱ型中间丝(KIFⅡ)基因与绒山羊的羊绒质量密切相关。获得转KIFⅡ基因的高绒质绒山羊的简单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过程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时,需要将KIFⅡ基因连接在_____与_____之间才能使基因得以表达,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导入成纤维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
(2)在过程②中,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皮肤组织块,其目的是_____,然后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培养瓶中培养,需要贴附于某些基质表面才能生长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沉降到瓶底后先后会出现_____和_____现象。
(3)如果要提高胚胎的利用率,可对过程④获得的处于囊胚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_____处理,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是_____。
(4)经检测,KIFⅡ基因已成功导入绒山羊中,现欲检测KIFⅡ基因在转基因绒山羊中是否成功表达,需要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检测的步骤是_____。
【答案】(1) ①. 启动子 ②. 终止子 ③. 显微注射法
(2) ①. 将皮肤组织块分散成单个细胞 ②. 细胞贴壁 ③. 接触抑制
(3) ①. 胚胎分割 ②. 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4)从转基因绒山羊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一抗体杂交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1、目的基因的筛选和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KIFⅡ基因是目的基因,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连接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才能使基因得以表达。成纤维细胞是动物细胞,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导入该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小问2详解】
在过程②中,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皮肤组织块,其目的是将皮肤组织块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培养瓶中培养,需要贴附于某些基质表面才能生长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沉降到瓶底后先后会出现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现象。
【小问3详解】
若要提高胚胎的利用率,可对过程④获得的处于囊胚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胚胎分割处理,但要注意对内细胞团进行均等分割。
【小问4详解】
在分子水平上,检测KIFⅡ基因在转基因绒山羊中是否成功表达,通常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
20. 血管为肿瘤的增殖和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E蛋白是人体内抑制血管生长的因子,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潜在药物。某科研小组欲用图1所示的质粒构建E蛋白基因表达载体,让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E蛋白,图1中质粒上的。AmpR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E蛋白基因上缺少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为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的自身环化并保证连接的方向性,需要在两种引物的_____端分别添加_____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然后利用该对引物进行PCR 扩增E蛋白基因,使得E蛋白基因两端成功加上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引物的作用是_____。
(2)在基因工程操作中,大肠杆菌是运用最广泛的工程菌,原因是_____(答出2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前,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_____。
(3)图1中质粒上的。AmpR和TetR一般充当基因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其作用是_____。利用质粒上的标记基因,结合微生物的培养,可以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大肠杆菌而获得成功转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则应将重组质粒导入_____(填“不抗氨苄青霉素抗四环素”“不抗四环素抗氨苄青霉素”或“不抗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受体大肠杆菌中。
【答案】(1) ①. 5' ②. EcRⅠ和BamHⅠ ③. 使DNA 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2) ①. 大肠杆菌结构简单,繁殖快,遗传物质少 ②. 使大肠杆菌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 分子的生理状态
(3) ①. 便于重组DNA 分子的筛选 ②. 不抗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为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的自身环化并保证连接的方向性,通常采用双酶切法,依据图1可知,应使用EcRⅠ和BamHⅠ进行酶切,由于E蛋白基因上缺少限制酶的识别序列,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从5'3',所以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在两种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EcRⅠ和BamH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然后利用该对引物进行PCR 扩增E蛋白基因,使得E蛋白基因两端成功加上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引物的作用是使DNA 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小问2详解】
基因工程操作中,大肠杆菌之所以作为工程菌,是由于大肠杆菌结构简单,繁殖快,遗传物质少;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前,须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之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 分子的生理状态。
【小问3详解】
质粒上,AmpR和TetR一般充当基因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主要是为了便于重组DNA 分子的筛选。由于重组质粒上含有完整的TetR标记基因,由于酶切,AmpR标记基因被破坏,为了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大肠杆菌而获得成功转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所以应将该重组质粒导入不抗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受体大肠杆菌中。
生境类型
种群生物量/(g·m-2)
自然生长
585.16
刈草翻耕
620.72
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教师版docx、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福州十五中等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福州十五中等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