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義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超然客公众号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基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D.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
    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4分)
    5.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4分)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暗红的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鳃风箱一样呼嗒呼嗒地翕动。通常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磨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年轻时的吉喜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光锐的牙齿嚼着雪亮的鳞片和嫩白的鱼肉,发出奇妙的音乐声。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泪鱼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唉,泪鱼也要来了,多么不是时候……”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当然这里没有人遭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获的。泪鱼不同于其他鱼类,它被网挂上时都活着,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匀称玲珑。将这些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她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它在初雪中显得那么消瘦。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别看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却是阿甲姑娘心中的偶像。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
    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想,一个渔妇如果不会捕鱼、制干菜、晒鱼干、酿酒、织网,而只是会生孩子,那又有什么可爱呢?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吉喜的歌声像炊烟一样在阿甲渔村四处弥漫,男人们听到她的歌声就像是听到了泪鱼的哭声一样心如刀绞。他们每逢吉喜唱歌的时候就来朝她讨烟吃,并且亲切地一遍遍地叫着“吉喜吉喜”。然而吃完她烟的男人大都拍拍脚掌趿上鞋回家了,留给吉喜的,是月光下的院子里斑斑驳驳的树影。超然客公众号
    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在吉喜的接生史上,还没有一个孩子是在泪鱼到来的这天出生的,从来没有过。她暗自祈祷上帝让这孩子在黄昏前出生,以便她能成为逝川岸边捕泪鱼的一员。天色灰黑的时候,吉喜觉得心口一阵阵地疼了。她听见渔村的狗正撒欢地吠叫着,人们开始到逝川旁生篝火去了。吉喜点亮了蜡烛,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天完全暗下来了,逝川旁的篝火渐渐亮起来,河水开始发出一种隐约的呜咽声,那种不需月光照耀就横溢而出的悲凉之声已经从逝川上游传下来了。
    夜越来越深了,胡刀已经从逝川打上了七条泪鱼。他抽空跑回家里,看他老婆是否已经生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所包围。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吉喜沉静地等待第二个孩子的出世。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产妇呼吸急促起来,这时又一颗成熟的果实微微显露出来。
    吉喜回到她的木屋,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
    子夜之后的黑暗并不漫长,天有些冷了,吉喜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感觉那网沉甸甸的。当网的端头垂头丧气地轻轻显露时,吉喜蓦然醒悟地拉上来的又是一片空网。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逝川对岸的山赫然显露,吉喜听见水面发出“啪啪”的声响,那是泪鱼入水时的声音。吉喜的嗓音嘶哑了,她很想在逝川岸边唱上一段歌谣,可她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发声了。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用黑土地常见的“泪鱼”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神秘之境,讲述阿甲渔村的传奇故事。
    B.“逝川”不仅是主人公吉喜一生悲剧命运的参照,而且也表达了中国人的传统时空观。
    C.小说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成功塑造了吉喜这样一位坚韧不拔、勤勉善良的女性形象。
    D.小说结尾通过上天馈赠给错过时机的吉喜十几条泪鱼,印证了作者对苦难的温情表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泪鱼”作为小说的线索,隐喻着吉喜苍凉悲伤的人生,是吉喜的形象化身。
    B.小说中交织着亦喜亦悲的多种声音和迷幻色彩,强烈冲击着读者的听觉视觉。
    C.第5段“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的比喻,描写了泪鱼从逝川上游哭着出现的状态。
    D.小说现实与回忆交替,借助虚构的现实达到了小说表达的含蓄与节制,完成了小说的意境创造。
    8.小说第12段写到“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第13段写到“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请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吉喜的歌声。(4分)
    9.沈从文的《边城》是田园牧歌式文学的代表,彰显了自然美、人物美和人情美,迟子建的很多作品也有这种唯美倾向,请结合小说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材料一: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有删改)
    材料二:
    谢石既以相著名,尝游丹阳,见道姑行市中,执巨扇,其上大书"拆字如神”,石笑曰:“此术岂有胜我者?何物老媪敢尔!”呼之入室,书“石”字示之。姑曰:“为名不成,得召却退,逢皮则破,遇卒则碎。”石视之不乐,然心服其言。明日,访所在,无识之者,盖异人也。
    建炎中,石为利路一尉,武将王进邀之饮,使拆其名,石曰:“家欲走,若图事必败。”时进以谋叛结党欲发,不以其语为然。将起乱之夕,乳媪谕垣告官,逮捕下狱,始叹息曰:“悔不用谢石之言。”郡守疑石同谋,而知反不告,亦逮治,坐削籍黥配蓬州。后询王进乡里,乃沧州南皮,且起于卒伍,悉如道姑言。
    泊至蓬,因过天庆观,逢樵夫负薪憩门左,石兼能相术,熟视之曰:“神清、骨清、气清,得非神仙乎?”樵径前,挽发骂曰:“汝正缘口多坏了,今日尚敢妄说?”批其颊至再,乃去。旁人相惊,争拂石面,石问何为,则黥文已灭矣。郡即给据俾自便。
    《春渚纪闻》录云:“石初入京师,以拆朝字为十月十日大贵人之故得官。”别一说云:徽宗书“问”字,命一隶持往石密批于侧缄封之戒其到家方可发封。隶归奏,上启读,乃曰:“左为君,右为君,圣人万岁。”遂补承信郎。有道士闻其事,亦以“问”字占,石曰:“门虽大,只有一口。”道士愕然。盖他黄冠,唯童仆数辈。犹未以为奇,复书“器”字,倩俗人往占,曰:“人口空多,皆在户外。”于是大服之。
    (选自洪迈《夷坚志》,有删改)
    [注]《夷坚志》,文言志怪小说集。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命A一B隶C持D往E石F密G批H于I侧J缄K封L之M戒N其O到P家Q方R可S发T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熟视之曰”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
    B. “执巨扇”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执”字含义相同。
    C. “亦逮治”与“逮奉圣朝”(《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字含义不同。
    D. “且起于卒伍”与“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对天命是顺其自然的;洪迈的《夷坚志》是志怪小说,内容是虚构的,从选文看,对天命的认知有迷信的成分。
    B. 谢石以相术闻名之后,在丹阳得知一个道姑是位异人,便请她给自己测字,道姑给他测字之后,谢石虽然感到心中不乐,依然心服其言。
    C. 宋建炎年间,谢石先在利州为武将王进测字,后在蓬州替一个背柴的樵夫相面,虽然两次的预言都准确言中,谢石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D. 为表现谢石的测字本领,洪迈除了记录自己的见闻,还引用了《春渚纪闻》里的记载,通过一位道士的叹服来表现谢石技艺的高超。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术岂有胜我者?何物老媪敢尔!
    (2)时进以谋叛结党欲发,不以其语为然。
    14. 谢石给王进、徽宗拆字分别得到了怎样的结果?(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除架①
    (唐)杜甫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除架
    (清)沈德潜
    豆架高于屋,垂藤满院阴。清霜欺太早,弱蔓力难禁。
    自识荣衰理,元无爱恶心。呼童执斤斧,斫取一沉吟。
    【注】①除架:指瓜收后拆除瓜架的农事。超然客公众号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首联“已零落”“转萧疏”,以精辟的语言呈现时节变换的景象,“零落”与尾联“牢落”相呼应,结构谨严。
    B.杜诗颔联代瓜架传达心声:架子上开过花,结过果,见证了成长的历程,而此时藤蔓尚青,除架并不是好时机。
    C.沈诗尾联以动作和神态描写收束全诗,含蓄而悠远,与颈联通达的认知形成反差,体现了诗歌跌宕起伏的美感。
    D.两首诗均选择了典型意象,杜诗用“秋虫”“暮雀”,其悲可见;而沈诗用“清霜”并着一“欺”字,其怨自显。
    16.两首诗均见除架而有感,你认为二者所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 ”一句,吐露真情,表明诗人心中的无限愤懑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 。”足见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对郦道元石钟山的解释提出了质疑。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实地调查他发现:山下有很多不知深浅的洞穴裂缝,“噌吰之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发的。
    (4)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___________”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5)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 , ”。
    (6).杜甫《客至》“ , ”两句,着意描画,使人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
    (7)《兰亭集序》中能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视听乐趣的前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黄庭坚《登快阁》中“ , ”两句,会使人想起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黄庭坚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豁蒙楼的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石涛的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或许更能领略诗人当日的情思。
    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
    18.下列句子中的“心思”和文中加点处的“心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家人都欢天喜地的,可赵二妈满脸愁容,一肚子心思。
    B.客人们故意地和我说东说西,招我笑,我却没心思说笑。
    C.怎样绣?那姑娘的心思十分精巧,她的刺绣最栩栩如生。
    D.你不要白费心思了,我是一个讲原则的人,不能答应你。
    19.假如文中画横线部分中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最想暗诵哪两句诗?请写出诗句并说明理由。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诸多重要成就。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问题,( ① );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 ② )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作为( ③ ),浑盖之争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超然客公众号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大道之行,不责于人。——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②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③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提出解除痛苦的三个方案:第一,不要抱怨他人——就算自己当年很悲惨,但是你抱怨于事无补;第二,不要抱怨自己。抱怨是与过去有关系的,但是一点也没有用;第三,改变自己对生活的设想,才可以真正解除痛苦。
    上述经典名言,虽然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但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请你综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永春一中高二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18分)
    1.C(“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强加因果。)
    2.A(“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结合材料一第1段的“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是条件之一。)
    3.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
    4.(5分)
    ①承认中国确实以朝代和统治纪年,但指出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等分段时间:②指出史学家用通史、纪事本末体跳出朝代史框架,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③中国史学家重在揭示社会发展内在规律逻辑,是一种更深刻的时间意识。
    [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超然客公众号
    ②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
    6.B【解析】A“小说用黑土地常见的‘泪鱼’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神秘之境”说法有误。“泪鱼”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种虚拟意象,并非“黑土地常见的”。C“小说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说法有误。本文是诗化小说,整体风格平淡柔和,其矛盾冲突并不强烈。D“小说结尾通过上天馈赠给错过时机的吉喜十几条泪鱼”说法有误。“泪鱼”并非“上天馈赠”,而是村民们捕捞送给吉喜的。故选 B。
    7.C【解析】C.“描写了泪鱼从逝川上游哭着出现的状态”张冠李戴。结合前文“雪是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可知,这里描写的是初雪来临的情态。故选 C。
    8.(1)吉喜的歌声和泪鱼的哭声一样让人心如刀绞,说明吉喜是用歌声宣泄内心的孤独和苦闷。(或“两种声音的联结,象征着鱼就是吉喜的化身,吉喜的一生如同泪鱼一样悲伤”。)歌声也表达了吉喜对爱的渴望和生活的追求。(2)吉喜过了四十岁不再唱歌是岁月给了她沉静,给了她承受孤独的勇气,她用迎接一个个后代的方式唱出一曲曲生命之歌。
    9.(1) 自然美:日夜不停息流淌着的逝川、能发出呜咽之声的泪鱼与洁白的初雪共同构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北国乡土风情,表达了自然的灵动之美。
    (2)人物美:主人公吉喜年轻时漂亮、勤劳、能干,一生虽然孤独坎坷,却坚韧而善良,体现了人性之美。
    (3)人情美:面对哭泣的“泪鱼”,阿甲村的渔民抚慰、祈祷、放生,使其入水不再哭泣,这是对自然生命的讴歌;吉喜放弃了古老的“捕鱼”消灾的仪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体现了吉喜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热爱:当吉喜为自己的孤独和衰老手足无措时,却发现自己的木盆里已经被村民放满了泪鱼,表现了村民们的知恩图报。这些都表现了阿甲渔村的人情之美。
    10. E J M 句意:让小仆役拿着去找谢石测字,谢石把占卜结果隐秘地写在一旁,封好口,告诫来人到家后才能启封。
    【解析】“命一隶持往”,为兼语句,“隶”为前面的宾语,后面的主语,句子意思完整,其后断开; “石密批于侧”,状语后置句,“于侧”为后置状语,后面断开;
    “缄封之”,为承前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其后断开。
    11. D 【解析】
    A.代词,他;动词,到。句意:他仔细打量这位樵夫,说道/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B.动词,拿着。句意:手里拿着把大扇子/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
    C.逮捕;等到。句意:于是也把谢石抓起来治罪/到了晋朝建立。
    D.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前者是“从”,后者是“对”。句意:而且王进本人就是从小兵卒干起的/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故选D。
    12. B 【解析】B.“得知一个道姑是位异人,便请她给自己测字”错误,原文为“明日,访所在,无识之者,盖异人也”,测字后第二天才觉得她是位异人。故选B。
    13. (1)这种拆字的法术难道有人能超过我吗?哪里来的老太婆敢这样口出狂言!
    (2)当时王进因为谋划着纠集党羽想要发动叛乱,根本不把谢石的话当回事。 【解析】 (1)“岂”,难道;“胜”,超过;“敢尔”,敢这样。
    (2)“结党”,纠集党羽;“发”,发动叛乱;“以……为然”,把……当作正确。
    14. ①王进:受牵连被削去官职,并脸上刺字发配蓬州;②徽宗:得到官职,被补官承信郎。
    【解析】结合“郡守疑石同谋,而知反不告,亦逮治,坐削籍黥配蓬州”可知,王进:受牵连被削去官职,并脸上刺字发配蓬州;
    结合“徽宗书……遂补承信郎”可知,徽宗:得到官职,被补官承信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或植杖而耘耔。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材料二:
    谢石以“相术”闻名后,曾经去丹阳游历,他在市面上见到一位道姑,手里拿着把大扇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拆字如神”,谢石笑着说:“这种拆字的法术难道有人能超过我吗?哪里来的老太婆敢这样口出狂言!”于是他招呼道姑来到自己房间,写了个“石”字给她看。道姑解道:“为名不成,得召却退,逢皮则破,遇卒则碎。”(虽然“名”与“石”字形相近,想出“名”却不成;虽然“名”与“召”两字相近,得到皇帝的召见却会很快离开;“石”碰上“皮”是个破,“石”碰上“卒”是个碎。)谢石看了这几句话闷闷不乐,但他从心里服气道姑所说的。第二天,他再去寻访道姑,发现没人认识她,谢石估计道姑是位异人。
    宋高宗建炎年间,谢石做利州路某县的县尉,武将王进邀请谢石喝酒,并让谢石给自己的名字测字,谢石说:“在家想跑出,如果你想谋划什么事,一定会失败。”当时王进因为谋划着纠集党羽想要发动叛乱,根本不把谢石的话当回事。将要起事的那天晚上,王进的乳母翻墙把他要叛乱的事告了官,于是王进被逮捕下狱,他这才叹息着说:“我后悔当初没听谢石的话。”郡守怀疑谢石是同谋,认为他知道王进要谋反却没报告,于是也把谢石抓起来治罪,结果,谢石被削去官职,脸上刺字发配蓬州。后来,谢石有机会询问到王进的家乡是沧州南皮县(应了道姑所说的“逢皮则破”),而且王进本人就是从小兵卒干起的(应了道姑所说的“遇卒则碎”),从谢石的经历来看,全都被道姑说中。
    到了蓬州之后,有一回,谢石路过天庆观,碰到一位樵夫扛着木柴在道观大门左边休息,谢石也会相面,他仔细打量这位樵夫,说道:“你这个人,神清、骨清、气清,你不会是神仙吧?”樵夫直接走过来,一把揪住谢石的头发,骂道:“你这个人就是因为多嘴把事情搞坏了,今天怎么还敢胡说?”说着话,樵夫开始轮番抽谢石嘴巴,而后走掉。旁边的人见此场景都被震惊了,他们争着去抚摸谢石的脸,谢石问怎么回事,原来,经过樵夫的抽打,谢石脸上的刺字竟然消失不见了。蓬州郡衙门于是给了谢石一纸公文,允许他自便了。
    《春渚纪闻》里有关谢石的记录这样说:“谢石当初去京师(东京汴梁),他因为测‘朝’这个字,解为‘测字者是十月十日(组成了‘朝’这个字)出生的大贵人’所以得到了官职。”另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徽宗写了一个“問(问)”字,让小仆役拿着去找谢石测字,谢石把占卜结果隐秘地写在一旁,封好口,告诫来人到家后才能启封。那小仆役回到徽宗那里交差,皇帝打开信的封口一读,原来写的是:“左为君,右为君,圣人万岁。”于是谢石得以被补官承信郎。有位道士听说此事,也写了个“问”字,去找谢石占卜,谢石说:“门虽大,里面只有一口。”道士对谢石所说的感到很惊愕。这意思大概是说道观里只有他一位是在籍的黄冠(有正式编制的道士),而道观里的其他人不过都是些童仆杂役。道士见谢石如此批语还没觉得有什么奇异,于是又写了一个“器”字,麻烦另外一位普通人拿着去找谢石占卜,谢石说道:“人口空多,都在门外。”于是这位道士对谢石深深地服气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15. B(“宁”表示反问, 意思是“不辞青蔓除”。)
    16.同:两首诗都写出了昔盛今衰之慨。(1分)异:①杜诗写花开,除蔓何辞,有功成身退之义;人生短暂,活出价值,有回味过往的宽慰。(2分)
    ②沈诗中明知荣衰之理,仍有除架的不舍。(1分)超然客公众号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17【答案】 1、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2、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3、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4、而庭阶寂寂 今已亭亭如盖矣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6、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7、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8、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8. B 【解析】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A.用在句末,表疑问。B.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C.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持续的状态。D.用在句中,表停顿。故选B。
    19. “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
    【解析】“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着眼点在“地方”,强调这个地方没有容留秋虫的条件,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 “秋虫不屑留的地方”着眼点在“秋虫”,“不屑留”说明秋虫都不喜欢这里,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
    20. ①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②反问: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
    【解析】“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运用比喻修辞,本体为“秋虫”,喻体为“乐师”,比喻词是“是”。句子以神妙的乐师喻秋虫,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就好比是音乐大师。 “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运用反问修辞,表达相反的意思,即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此处用反问的语气可以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
    21.(3分) 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改对一处2分,改对两处3分:只找出错误,没有正确修改,不得分:意思答对即可。]
    22.(6分) ①在浑盖之争中得到了合理解答(解决)
    ②时间长、影响大(范围广) 超然客公众号
    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论争
    [每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五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大道之行,不责于人。——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②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③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提出解除痛苦的三个方案:第一,不要抱怨他人——就算自己当年很悲惨,但是你抱怨于事无补;第二,不要抱怨自己。抱怨是与过去有关系的,但是一点也没有用;第三,改变自己对生活的设想,才可以真正解除痛苦。
    上述经典名言,虽然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但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请你综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本题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遇事不指责于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事事非完美。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会苛责他人,这是一种修身处世的原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素质。
    第二则材料形象说明不要一味地责备别人对自己的不是之处,不要一味强调客观环境不利于自己。指责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带着敌意和负面情绪去抱怨对方。一个心智真正成熟人,要善于解剖自己,多找主观方面的问题和原因。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避免同类型的问题再次发生,才是有担当、有责任的表现。
    第三则材料是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提出的解除痛苦的方案。不要去抱怨他人,别人不会来改善你的生活;不要去抱怨自己,因为过去的生活已无法改变,事情已经发生,即便再责备也无济于事,只能是徒增伤痛。生活,并不因抱怨而改变;人生,并不因惆怅而变化。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而在自己手里。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放弃抱怨,才能解除痛苦,得到美好生活。抱怨没有用,只有改变,才能拯救自己。
    综合三则材料可见,写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与人交往的处世之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解决之道。写作时,可以先指出真实存在的现状。抱怨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习惯,不管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总能找到一些人或事来指责和抱怨。甚至明知是自己的错误,也习惯性抱怨而不是反省自身。
    再去深入分析抱怨者的心态以及习惯抱怨带来的影响。爱抱怨的这群人是习惯性爱发牢骚的人,是“惯性抱怨者”。他们通常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或身边的人都有不满的地方,往往认为自己的不幸和不满都是由于外部环境、他人或命运的原因所致,这种心态会导致人失去自我掌控的能力和责任感;他们往往持消极的心态,习惯看到事物的不足和问题,而忽略了其积极的一面,这种心态会让人感到焦虑和烦躁,久而久之会使自己沮丧和灰心丧气;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愿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而是选择抱怨和指责,这种心态会让人失去进取心和斗志。……总之,他们不满现状,却不愿改变自己的处境,或者害怕改变后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而是通过抱怨来推卸和逃避责任,获得安全感。
    还可以分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的正确处理方法。可以借助相关事例来论说,如节目《超级演说家》中崔万志的事例。也可以运用名言警句,如林逋《省心录》中的“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刘同的“抱怨深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白岩松的“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抱怨”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我们对问题和困难的处理,我们应当转变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遇事不怨天尤人,懂得反躬自省,这是对他人的尊重,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是自我修养的正确途径。
    立意:
    1.习惯抱怨是一种灾难
    2.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3.放下抱怨,拥抱未来
    4.摆脱抱怨的束缚,积极面对生活
    5.不要成为“惯性抱怨者”
    选项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相关试卷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pdf: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pdf,共2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