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一日三餐中早餐很重要,不仅要营养均衡,还要健康美味。常见的早餐有:粥、牛奶、鸡蛋、豆浆、蔬菜沙拉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蔬菜沙拉中的多糖都能被人体消化为葡萄糖,从而被细胞吸收
B. 牛奶中的钙、铁等元素被吸收后,可以参与构成细胞中的某些化合物
C. 煮熟的鸡蛋破坏了蛋白质的肽键,易被人体消化
D. 用斐林试剂检测豆浆中的糖类时,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其含有葡萄糖
【答案】B
【分析】有机物的鉴定方法: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蔬菜色拉中的纤维素无法被人体消化,A错误;
B、无机盐可以参与构成细胞中的某些化合物,B正确;
C、煮熟的鸡蛋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容易被人体消化,没有破坏蛋白质的肽键,C错误;
D、用斐林试剂检测豆浆中的糖类时,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其含有还原糖,不一定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B。
2. 溶酶体所含的水解酶是由附着型核糖体合成的。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溶酶体吞噬消化分解一部分细胞器来获取能量,该现象为细胞自噬;休克时,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酶向组织内外释放,多在肝和肠系膜等处,引起细胞和组织自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自噬后的产物均以代谢废物的形式排出细胞外
B. 溶酶体是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其膜蛋白的含量和种类与高尔基体膜的相同
C. 休克时,测定血液中溶酶体水解酶的含量高低,可作为细胞损伤轻重程度的定量指标
D. 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说明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CD
【分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细胞膜的功能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膜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性是流动性。
【详解】A、细胞自噬后的产物,一部分以代谢废物的形式排出细胞外,另一部分被细胞再利用,A错误;
B、溶酶体是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膜功能主要与膜蛋白的含量和种类有关,溶酶体膜与高尔基体膜功能不一样,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就有差异,B错误;
C、休克时,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酶向组织内外释放,所以测定血液中溶酶体水解酶的含量高低,可作为细胞损伤轻重程度的定量指标,C正确;
D、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D。
3. 某甲虫的有角和无角由一对等位基因F、f控制,已知雌虫均为无角,雄虫有基因F则为有角。为判断某只雌虫的基因型,现有若干只有角雄虫和无角雄虫。下列实验方案及预期的结果和结论合理的是( )
A. 选择有角雄虫和该只雌虫交配,若子代出现无角雄虫,则该只雌虫的基因型为ff
B. 选择有角雄虫和该只雌虫交配,若子代雄虫全为有角,则该只雌虫的基因型为FF
C. 选择无角雄虫和该只雌虫交配,若子代雌虫全为无角,则该只雌虫的基因型为ff
D. 选择无角雄虫和该只雌虫交配,若子代雄虫全为无角,则该只雌虫的基因型为ff
【答案】D
【分析】测交是指让未知基因型的个体与隐性类型相交,以测定未知基因型个体的基因型,目的是判断基因型,判断是否是显性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详解】A、有角雄虫的基因型为Ff时,雌虫的基因型为Ff或ff时,子代均会出现无角雄虫,无法判断该雌虫的基因型,A错误;
B、有角雄虫的基因型为FF时,雌虫的基因型为FF、Ff或ff时,子代雄虫均全为有角,无法判断该雌虫的基因型,B错误;
C、由题已知,无论哪种基因型的雌虫均为无角,选择无角雄虫和该只雌虫交配,若子代雌虫全为无角(基因型为FF、Ff或ff),无法判断该雌虫的基因型,C错误;
D、选择无角雄虫和该只雌虫交配,若子代雄虫全为无角,说明该雌虫不含F基因,该只雌虫的基因型为ff,D正确。
故选D。
4. 我国科学家利用红鲫鱼(2n=100,RR,字母代表染色体组)与团头鲂(2n=48,BB)进行育种,首次实现在脊椎动物中将不同染色体数目的亲本杂交形成多倍体(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形成杂交多倍体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B. 杂交种1不育,因此对自然环境中的鱼类资源干扰较小
C. 推测杂交种2可能产生了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的配子
D. 杂交种3的获得说明杂交种2与团头鲂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D
【分析】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2、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3、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指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详解】A、形成多倍体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成倍的增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由题图可知杂交种1是三倍体含有红鲫鱼的2个染色体组和团头鲂的1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而不育,因此对自然环境中的鱼类资源干扰较小,B正确。
C、题图中杂种3(5n=172,RRBBB)是由杂种2(4n=148,RRBB)和团头鲂(2n=48,BB)杂交产生的,由此推测杂交种2可能产生了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的配子(4n=148,RRBB),并与团头鲂产生正常的配子(n=24,B)相结合而产生杂种3(5n=172,RRBBB),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而杂种3(5n=172,RRBBB)含有红鲫鱼的2个染色体组和团头鲂的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而不育,所以杂交种3的获得说明杂交种2与团头鲂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5. 科考人员对泰山不同海拔高度的鸟类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鸟类的进化及分布图(数字代表不同物种的鸟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该地区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
B. 该地区鸟类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鸟类与鸟类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
C. ②③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相同,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D. ①⑤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说明海拔高度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演化方向无影响
【答案】A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生物的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由图可知,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会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是该地区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A正确;
B、该地区鸟类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鸟类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B错误;
C、分析演化图示可知,四个物种中②③由同一物种形成不同物种的时间最晚,其亲缘关系最近,但其生活的区域不同,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也不相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种群,C错误;
D、由图可知,①⑤的亲缘关系比较远,说明海拔高度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演化方向具有一定影响,D错误。
故选A。
6. 重庆火锅的特点是“麻、辣、烫”,它们都是通过人体脑神经中的三叉神经形成的感觉,其中麻是一种震动感,刺激的是震动感受器,一定范围内震动频率的大小与震动感受器产生兴奋的强度呈正相关,如图是部分三叉神经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辣椒素与辣椒素受体结合后在大脑产生“麻、辣、烫”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B. 刺激舌头的震动频率在一定范围内越高,三叉神经膜外Na+内流量越少
C. 在移到体外的三叉神经刺激点受到刺激时,电流计c的指针一定会先左后右各偏转一次
D. 三叉神经a点在传递一次神经冲动后K+内流、Na+外流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答案】D
【分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过程:(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辣椒中的辣椒素和口腔中辣椒素受体蛋白结合刺激了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膜外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产生神经冲动将信号传到大脑后,大脑经过分析后得出了热觉与痛觉的混合感觉,该过程无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不是反射,A错误;
B、麻是一种震动感,刺激的是震动感受器,故在一定范围内震动频率的大小与震动感受器产生兴奋的强度呈正相关,而兴奋的强弱与神经膜外Na+内流量呈正相关,B错误;
C、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产生兴奋并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如果在体外刺激三叉神经能产生兴奋,则在刺激点先产生动作电位,即膜外电位由正变负、膜内电位由负变正,然后兴奋向左右两边传导,当兴奋传导到a点时,此处膜外电位由正变负,电流计c的指针向左方向(正电位b点向负电位a点方向)偏转一次,兴奋继续向右边传导到b点,膜外电位由正变负,此时a点处膜外电位已由负恢复为正,这时电流计c的指针向右方向(正电位a点向负电位b点方向)偏转一次,C错误;
D、三叉神经a点在传递一次神经冲动后K+内流、Na+外流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D正确。
故选D。
7. 肿瘤细胞能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T淋巴细胞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为细胞a后,细胞a的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
B. 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为细胞a时,还会产生记忆T细胞
C. 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D. 图中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程序性死亡
【答案】B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等;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免疫自稳: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免疫监视:即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详解】AB、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为细胞a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a的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B正确;
C、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C错误;
D、图中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程序性死亡,D错误。
故选B。
8. 某研究小组在长白山北坡700~2600m的海拔范围内,沿海拔梯度每间隔50~100m设置样地,对该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海拔地段中,群落内的优势物种可能有所不同
B. 过渡群落中的所有物种都是相邻两个群落所共有的
C. 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数随海拔升高均呈下降趋势
D. 高山苔原中不存在乔木和灌木,这可能与温度等有关
【答案】B
【分析】优势物种是群落中占优势物种;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
【详解】A、不同海拔地段中,由于温度、光照等因素不同,群落内的优势物种可能有所不同,A正确;
B、过渡群落中可能既有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也有其特有的物种,B错误;
C、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海拔升高,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数均下降,C正确;
D、表中显示,高山苔原中不存在乔木和灌木,这可能与温度等有关,D正确。
故选B。
9. 水生蔬菜生态系统通过使用养鱼池的淤泥和水来构建水生蔬菜的种植床,养鱼池的水经蔬菜根系的吸收、过滤和微生物降解后,再次回流至养鱼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鱼粪经微生物降解后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被蔬菜利用
B. 该系统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C. 种植床中的微生物在维持该系统高效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D. 该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详解】A、鱼粪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降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可被蔬菜利用,但能量不能被蔬菜利用,A错误;
B、该系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B正确;
C、种植床中的微生物能够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降解污染物,改善水体质量,在维持该系统高效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正确;
D、该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协调,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D正确。
故选A。
10. 近期感染支原体的人数较往年有明显增加。检测支原体常用的方法为:配制支原体培养基(含酵母浸粉、葡萄糖、琼脂等),灭菌并冷却至50℃,加入适量的小牛血清和青霉素,倒平板;将待检样品接种于平板后与空白平板一起培养。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酵母浸粉、葡萄糖均为支原体提供了碳源和氮源
B. 临床上可以用青霉素类药物有效治疗支原体肺炎
C. 小牛血清既可提供特殊营养物质又可起酸碱缓冲作用
D. 接种的平板有菌落生长即可表明待测样品中有支原体
【答案】C
【分析】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有的微生物还需要特殊的营养物质和条件,如维生素、生长因子等。
【详解】A、酵母浸粉、葡萄糖均为支原体提供了碳源,但葡萄糖不能提供氮源,A错误;
B、青霉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但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所以临床上不能用青霉素类药物有效治疗支原体肺炎,B错误;
C、血清可以补充合成培养基中缺乏的物质,小牛血清既可提供基础培养基中没有的特殊营养物质,血清中还含有缓冲物质,起酸碱缓冲作用调节pH值,C正确;
D、接种的平板有菌落生长,可能是真菌形成的菌落,D错误。
故选C。
11. 通过植物细胞工程对光果甘草进行培养以获得药物甘草西定,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③通常先在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例高的培养基中培养
B. 过程④常用射线或化学物质处理即可获得大量所需的突变体植株丙
C. 过程⑥中甘草西定可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应将愈伤组织细胞悬浮培养
D. 所得三种植株中乙和丙的遗传信息与甲相同,植株丁和甲是同一物种
【答案】C
【分析】根据图分析,过程①为接种外植体,②为诱导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③为诱导再分化,④为诱变育种,⑤为植物体细胞杂交。
【详解】A、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值高时,利于生根,该值低时利于生芽,过程③是再分化,需先生芽,再生根,所以需要先在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例低的培养基中培养,A错误;
B、过程④为诱变育种,常用射线或化学物质处理的是愈伤组织,经筛选,并进一步培养才能获得大量所需的突变体植株丙,B错误;
C、过程⑥中甘草西定可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应将愈伤组织细胞悬浮培养,即植物组织培养,C正确;
D、所得三种植株中乙和丙的遗传信息不一定与甲相同,因为植株丙是诱变育种得到的,遗传信息可能会发生改变;植株丁经过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和甲不一致,所以不是同一物种,D错误。
故选C。
12. 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下列实验中的操作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中,采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B. 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用斐林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C. 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判断尿素分解菌的分解能力
D. 在谷氨酸发酵中,通过控制发酵条件为中性或弱碱性来积累谷氨酸
【答案】D
【分析】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诱导融合。
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颜色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因此,可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A、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中,不能采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原生质体融合,采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A错误;
B、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斐林试剂检测使用时需要加热,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反应产物,B错误;
C、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判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能力,C错误;
D、在谷氨酸发酵中,通过控制发酵条件为中性或弱碱性来积累谷氨酸,D正确。
故选D。
13. DNA分子的碱基具有吸收260nm波长光的特性。当DNA两条链碱基紧密连接时,吸光度偏低;两条链分离时,吸光度升高,因此DNA变性可通过DNA溶液对260nm波长光的吸光度来检测。肺炎链球菌DNA的变性曲线如图所示,吸光度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熔解温度(T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热会破坏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使DNA变性
B. A、T碱基对所占比例越高的DNA,变性曲线中Tm值越高
C. 加热至约70℃时DNA两条链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分离
D. 利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时需要先将DNA变性
【答案】D
【分析】DNA变性的本质原因是:DNA双螺旋分子结构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疏散,双链裂解变成单链,进行解链反应,解链后即称为DNA变性。
【详解】A、加热是使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疏散,双链裂解变成单链,进行解链反应,使DNA变性,A错误;
B、A、T碱基对有两个氢键,C、G碱基对有三个氢键,A、T碱基对所占比例越高的DNA变性时需要的温度越低,即变性曲线中Tm值越低,B 错误;
C、加热至约70℃时DNA两条链同时分离, C错误;
D、利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时,需要先将DNA变性,使DNA双链打开,D正确。
故选D。
14. 下图表示植物细胞质分裂过程形成新的细胞壁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发生在分裂末期,实现了遗传物质的均等分配
B. 真菌、细菌等生物有丝分裂时,也有细胞壁的形成
C. 微管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对低温和秋水仙素敏感
D. 高尔基体小泡中含有固醇,小泡的膜可能形成新的细胞膜
【答案】C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示细胞中出现细胞板,发生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实现了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均等分配,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不均等分配,A错误;
B、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菌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B错误;
C、微管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对低温和秋水仙素敏感,秋水仙素和低温可抑制微管的形成,C正确;
D、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不含固醇,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 胰腺炎的发生与胰蛋白酶的过量分泌有关,临床上常用胰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研究发现,柑橘黄酮对胰蛋白酶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的高低与两者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呈正相关,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胰蛋白酶以胞吐的方式从胰腺细胞进入组织液,成为内环境的重要成分
B. 催化蛋白质水解时,胰蛋白酶比无机催化剂提供的活化能更多
C. 同一浓度下,低温时柑橘黄酮与胰蛋白酶之间的作用力较大
D. 本实验自变量是柑橘黄酮的浓度,各组使用的胰蛋白酶浓度应相同
【答案】ABD
【分析】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叫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
【详解】A、胰蛋白酶从胰腺细胞分泌出来之后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时,胰蛋白酶比无机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更多,B错误;
C、根据图示信息,相同浓度下,27℃时的抑制率比另外两个温度的抑制率高,由于抑制率的高低与两者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呈正相关,这说明低温时柑橘黄酮与胰蛋白酶之间的作用力较大,C正确;
D、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柑橘黄酮的浓度、处理的温度,为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各组使用的胰蛋白酶的浓度应相同,D错误。
故选ABD。
16. 在细菌中,与多种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表达受核糖开关的调控。核糖开关(如图)是一段具有复杂结构的RNA序列,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在革兰氏阴性菌中,有些基因的mRNA上具有THF感受型核糖开关,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知,Mg2+可以改变核糖开关的空间结构
B. THF可以通过抑制相关基因的转录来抑制基因的表达
C. 核糖开关与tRNA均存在氢键
D. RBS的下游区域中存在终止子,是翻译结束的位置
【答案】AC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详解】A、据题图可知,Mg2+与核糖开关结合后,核糖开关由去折叠状态转为开的折叠状态,其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A正确;
B、 RBS区是核糖体结合的位点,与翻译过程有关,故THF可以通过抑制相关基因的翻译来抑制基因的表达,与转录无关,B错误;
C、由题图可知,核糖开关存在双链区域, tRNA的“三叶草”结构中也存在双链区域,故两者均存在氢键, C正确;
D、终止子是基因非编码区的待定序列,RBS的下游区域中存在终止密码子,而不存在终止子,D错误。
故选AC。
17. 科研人员研究外施脱落酸(ABA)、多效唑(一种三唑类植物生长延缓剂)以及脱落酸+多效唑对水稻幼苗抗低温胁迫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A和多效唑单独处理均可提高水稻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B. ABA和多效唑在增强水稻幼苗抗低温胁迫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C. 多效唑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D. 题图中水稻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均是外施ABA和多效唑引起的
【答案】ABC
【分析】脱落酸:
产生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生理作用: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应用: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详解】A、将ABA和多效唑单独处理组的实验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可知,ABA和多效唑单独处理均可提高水稻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A正确;
B、低温条件下,与ABA和多效唑分别单独处理相比,二者联合处理时水稻幼苗地上部与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即ABA和多效唑在增强水稻幼苗抗低温胁迫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C、多效唑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起传递信息的作用,C正确;
D、水稻幼苗本身也可产生ABA等激素,从而导致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D错误。
故选ABC。
18. 传统制醋工艺是以霉菌、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等混合菌为主的固体发酵,如图是醋醅(微生物发酵的基质,由粮食等组成)的不同层面酵母菌、醋酸菌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发酵初期上层酵母菌增速最快可能与上层溶氧量更高有关
B. 酵母菌发酵产生的酒精为醋酸菌的生长提供碳源和能源
C. 醋酸的积累、营养物质减少是限制醋酸菌生长的密度制约因素
D. 传统制醋工艺菌种杂、发酵过程粗放、食醋品质不一
【答案】ABD
【分析】醋酸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发酵初期,上层溶解氧的浓度高,因而上层菌增殖速度高于中层及下层菌,A正确;
B、酵母菌发酵产生的酒精(C2H5OH)是含碳有机物,为醋酸菌的生长提供碳源和能源,B正确;
C、发酵后期营养物质消耗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于醋酸菌生长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传统制醋工艺菌种杂、发酵过程粗放,没有经过严格的灭菌等环节,食醋品质不一,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60分。
19. 盐胁迫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及种植层,会对农作物造成盐胁迫,从而影响其产量。在盐胁迫环境下,番茄叶肉细胞的部分调节机制如图1所示。其中,①~⑩表示过程;I~IX表示物质分子。
(1)图1中,Ⅵ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过程⑨⑩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
(2)据图1推断,在盐胁迫环境下,番茄叶肉细胞排出Na+的方式为________。
(3)盐胁迫处理1周后,研究人员检测番茄叶肉细胞的相关指标,结果如表所示。
注:CK与S分别表示对照组和盐胁迫组;PGK为图1过程⑩的关键酶;cyt为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蛋白。
据表及图1推测,盐胁迫使番茄产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有 。
A. 气孔导度下降会使过程⑦⑧⑨生成的化合物减少
B. PGK含量降低使过程⑩糖类的合成速率下降
C. cyt含量降低从而导致过程⑨、⑩的速率降低
D. Mg2+浓度降低从而导致过程⑦、⑧的产物减少
(4)据图1推测,番茄叶肉细胞应对盐胁迫的“策略”可能有 。
A. SOS1磷酸化激活
B. SOS2和SOS3分离
C. NHX蛋白活性增强
D. HKT基因表达量增加
(5)研究人员探究了盐胁迫下,乙烯和茉莉酸对番茄胚根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据图2分析,概述实验结果是____。
(6)研究人员进一步针对盐胁迫影响番茄胚根生长的机制提出以下2种假设:
假设1:盐胁迫分别调控乙烯和茉莉酸的合成影响胚根生长
假设2:盐胁迫通过乙烯调控茉莉酸的合成影响胚根生长
针对上述假设,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取________的番茄幼苗若干,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正常条件下培养,乙组给予适宜浓度NaCl处理,丙组给予适宜浓度的NaCl和________处理,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各组的乙烯和茉莉素含量。预测结果:若乙烯含量乙组>甲组>丙组,茉莉素含量________,说明假设1正确;若乙烯含量乙组>甲组>丙组,茉莉素含量________,说明假设2正确。
【答案】(1)①. NADPH ②. 叶绿体基质
(2)主动运输
(3)BCD
(4)ACD
(5)盐胁迫会促进茉莉酸和乙烯合成,进而抑制番茄胚根生长
(6)①. 生理状况相同 ②. 乙烯合成抑制剂 ③. 乙组=丙组>甲组 ④. 乙组>甲组>丙组
【分析】光合作用:
(1)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NADPH和氧气,ADP和Pi 结合形成ATP。
(2)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成五碳化合物,同时ATP水解成ADP和Pi。
【小问1详解】分析题图,光反应过程,NADP+、e-和H+结合后生成了Ⅵ(NADPH)。过程⑨⑩属于暗反应的CO2固定和C3还原,发生场所为叶绿体基质。
【小问2详解】根据图1,在盐胁迫下,番茄叶肉细胞排钠需要载体蛋白协助,还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由此可知,在盐胁迫环境下,番茄叶肉细胞排出Na+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小问3详解】A、根据表格数据,盐胁迫组的气孔导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气孔导度下降,会使得进入细胞的CO2减少,因此过程⑨生成的化合物C3减少,导致C3还原时需要的NADPH和ATP减少,即⑦⑧生成的化合物增加,A错误;
B、根据表格数据,盐胁迫组的PGK(C3还原的关键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会影响暗反应,使过程⑩糖类的合成速率下降,B正确;
C、根据表格数据,盐胁迫组的cyt(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蛋白)与呼吸作用相关,呼吸作用下降,使得物质IX积累,导致过程⑨、⑩的速率降低,C正确;
D、根据表格数据,盐胁迫组的Mg2+与对照组显著下降,而Mg2+与叶绿素合成有关,其含量下降,会影响光反应即过程⑦、⑧的产物减少,D正确。
故选BCD。
【小问4详解】根据图1 ,盐胁迫下,番茄细胞的策略为使钠离子运出细胞或运进液泡,降低细胞质基质中钠离子浓度,主要通过SOS1磷酸化激活,为Na+排出提供能量,或者HKT载体蛋白排出Na+,即HKT基因表达量增加有利于排出盐离子,或者通过NHX将Na+运进液泡,ACD正确。
故选ACD。
【小问5详解】据图2分析,概述实验结果是盐胁迫调节下,NaCl+茉莉酸合成抑制组的胚根长度大于NaCl组,NaCl+乙烯合成组的胚根长度大于NaCl组,因此盐胁迫会促进茉莉酸和乙烯合成,进而抑制番茄胚根生长。
【小问6详解】针对上述假设,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取生理状况相同的番茄幼苗若干,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正常条件下培养,乙组给予适宜浓度的NaCl处理,丙组给予适宜浓度的NaCl和乙烯合成抑制剂处理,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各组的乙烯和茉莉素含量。预测结果:若乙烯含量乙组>甲组>丙组,茉莉素含量乙组=丙组>甲组,说明假设1正确;若乙烯含量乙组>甲组>丙组,茉莉素含量乙组>甲组>丙组,说明假设2正确。
20. 原产北美的少花蒺藜草是一种入侵杂草,目前已严重危害内蒙古草原等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植物多样性的情况,得到下表。图1为少花蒺藜草在不同生境中表型特征(小写字母不同表示结果差异显著;小写字母相同表示结果差异不显著)。
(1)上表和图1分别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
(2)表中常采用样方法获得,若想测算科尔沁沙地各物种种群密度,表中缺少的数据是________。在做样方调查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有________。
A.选择该地区物种密度较大的区域确定采集地1至6
B.在各采集地中随机选取多个样方
C.在各采集地中选取样方的面积大小一致
D.统计各样方物种数量,以数量最多的样方数据作为最终呈现数据
(3)表中少花蒺藜草与狗尾草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它们的生态习性相似,相互之间属于________关系。
(4)在少花蒺藜草入侵草原生态系统的初始阶段,其种群数量变化呈现________型增长模型,随后该地区部分伴生植物数量逐渐减少,这种群落演替为________演替。
(5)为探究少花蒺藜草适应入侵环境的机制,分别比较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少花蒺藜草和狗尾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叶绿素含量(Chl)的差异,如图2所示。
(“**”表示不同植物同一处理具有差异显著性,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同一植物不同处理具有差异显著性, 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同一植物不同处理差异不显著性)
①图2的c图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少花蒺藜草光合作用的______阶段,该阶段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
②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干旱等自然因素干扰后,被少花蒺藜草入侵的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之入侵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原因可能是少花蒺藜草入侵导致该地区的________。
A.物种丰富度下降
B.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上升
C.其他伴生物种的数量下降
D.种间关系复杂程度上升
③据图2分析,少花蒺藜草与狗尾草适应干旱的主要机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A.通过提高POD活性抵御干旱胁迫造成的损伤
B.提高CAT活性加速H2O2分解来维持干旱胁迫下植物正常生长
C.延缓光合色素的降解抵御干旱胁迫造成的损伤
【答案】(1)物种和遗传(基因)
(2)①. 各物种个体数量 ②. BC
(3)①. 生产者 ②. 种间竞争
(4)①. J ②. 次生
(5)①. 光反应 ②. 光能→活跃化学能 ③. AC ④. AC ⑤. B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表中有针茅、糙隐子草、狗尾草、少花蒺藜草、锦鸡儿、冷蒿、狗尾草、少花蒺藜草等多种生物,属于物种多样性,而图1是少花蒺藜草在不同生境中表型特征,属于遗传多样性。
【小问2详解】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若想测算科尔沁沙地各物种种群密度,表中缺少的数据是各物种个体数量;在做样方调查时,应注意随机取样,在各采集地中选取样方的面积大小一致,并最终取平均值,即BC正确。
【小问3详解】表中少花蒺藜草与狗尾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它们的生态习性相似,竞争光照和资源等,相互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小问4详解】在少花蒺藜草入侵草原生态系统的初始阶段,由于没有天敌,食物资源等丰富,故其种群数量变化呈现J型增长模型;由于演替过程中具有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小问5详解】叶绿素属于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参与光反应过程,故图2的c图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少花蒺藜草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能量变化是光能→活跃化学能。被少花蒺藜草入侵的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之入侵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原因可能是少花蒺藜草入侵导致该地区的其他伴生物种的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种间关系复杂程度下降,AC正确。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少花蒺藜草的POD含量在不同程度下均升高,而CAT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叶绿素含量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有所升高,此后下降,说明少花蒺藜草可能是通过提高POD活性抵御干旱胁迫造成的损伤和延缓光合色素的降解抵御干旱胁迫造成的损伤,故选AC;与对照组相比,狗尾草的POD含量在不同程度下先升高后降低,而CAT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干旱程度增加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有所升高,此后下降,说明其是通过提高CAT活性加速H2O2分解来维持干旱胁迫下植物正常生长,故选B。
21. 研究发现,睡眠时大脑会释放促睡眠因子(PGD2)。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引发PGD2在脑毛细血管中大量积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过度分泌、抗病毒能力下降等,部分机制如图1所示。其中,VLPO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诱发睡眠;I表示免疫细胞;IL-6是一种促进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IFNA是一种抗病毒的细胞因子;①~⑩表示过程。
(1)据图1及相关信息推测,睡眠状态下,机体内含量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
(2)据图1及已学知识分析,当“促睡眠”的信息传递至VLPO时,该细胞的质膜上可能发生的变化有Na+-K+泵的活动________,Na+通道开放程度_______。
(3)研究发现,脑中还存在激发觉醒的神经元(TMN)。有学者提出“VLPO-TMN‘跷跷板’模型”,以解释机体在睡眠与觉醒之间的调节机制。据图1及已学知识推测,与上述调节机制类似的过程有______。
(4)据图1及相关信息,阐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患病毒性感冒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导致多种器官功能异常,进而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抗病毒能力下降。
(5)研究人员分别检测身体状况良好的志愿者在正常睡眠(睡眠时间为23:00~6:00)与睡眠剥夺(睡眠时间为3:00~6:00)两种情况下,体内IL-6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为进一步探究睡眠与IL-6含量的关系,以下推断与图2中的数据相吻合的有________。(填编号)
① IL-6的含量变化受昼夜节律的调控② IL-6的含量与白天疲劳程度呈正相关③ 白天IL-6的含量与夜晚睡眠时间呈负相关 ④ 夜晚深度睡眠质量与IL-6的含量成负相关
(6)选择正确的选项填入下表,形成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用来证实:睡眠剥夺造成的小鼠死亡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起的。
a、正常小鼠 b、正常睡眠 c、免疫缺陷小鼠 d、睡眠剥夺
【答案】(1)腺苷、PGD2、IL-6
(2)①. 加强 ②. 增大
(3)②③④
(4)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引发PGD2在脑毛细血管中大量积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过度分泌,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抑制IFNA基因的表达,同时促进IL-6基因的表达,IL-6分泌量过多
(5)③④
(6)①. c ②. d ③. c ④. 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研究发现,睡眠时大脑会释放促睡眠因子(PGD2),同时PGD2能促进IL-6的表达,VLPO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诱发睡眠,据此推测,睡眠状态下,机体内含量增加的物质是腺苷、IL-6和PGD2。
【小问2详解】题意显示,VLPO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诱发睡眠,据此推测,当“促睡眠”的信息传递至VLPO时,该细胞的质膜上可能发生的变化有Na+通道开放程度增大,进而产生动作电位,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由于离子发生转运,因而Na+-K+泵的活动加强。
【小问3详解】研究发现,脑中还存在激发觉醒的神经元(TMN)。有学者提出“VLPO-TMN‘跷跷板’模型”,以解释机体在睡眠与觉醒之间的调节机制,即反馈调节机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据图1及已学知识推测,与上述调节机制类似的过程有②③④。
【小问4详解】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引发PGD2在脑毛细血管中大量积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过度分泌,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抑制IFNA基因的表达,同时促进IL-6基因的表达,题中显示IL-6分泌量过大,会导致多种器官功能异常,进而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抗病毒能力下降,因而更容易患病毒性感冒。
【小问5详解】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睡眠与IL-6含量的关系,结合实验结果可知,睡眠过程中体内IL-6的含量上升,睡眠时间正常情况下, IL-6含量在清醒状态下含量较低,而在睡眠剥夺情况下,即睡眠时间不足会导致清醒状态下 IL-6的含量再次上升,即表现为③白天IL-6的含量与夜晚睡眠时间呈负相关;④夜晚深度睡眠质量与IL-6的含量成负相关,题中数据并未研究IL-6的含量与昼夜节律以及疲劳程度的关系,即③④正确。
【小问6详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睡眠剥夺小鼠脑中的高水平PGD,会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循环系统,通过上调L-6等物质的水平,使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诱发炎症风暴,损伤组织器官,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实验的自变量是睡眠情况,因变量可通过观察小鼠的存活情况进行比较,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表中实验组应选择c免疫缺陷小鼠,并对其进行d睡眠剥夺处理,对照组选择c免疫缺陷小鼠,且进行b正常睡眠,预期结果应是实验组小鼠存活时间长,而对照组存活时间短。
22. ROQTI :uId: ROQTI …部分水稻品系的花粉育性会受到温度影响,低温时花粉败育,高温时育性正常,将其应用在杂交育种上可大大简化育种流程。
(1)水稻具有两性花,自然条件下自花授粉。将雄性不育系应用在育种中,其优点是能免去杂交过程中的________步骤。
(2)品系1是一种雄性不育系,品系2、3、4育性正常。为研究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杂交实验:
①由杂交一结果可知,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_。若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B1B1,A2A2B2B2,则F2中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通过基因型分析发现品系3、4与品系1的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B基因是不同的等位类型,品系3的B基因用B3表示。根据杂交二中的信息可知,F1能够在________温度范围内自交获得F2,F2在22℃的育性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32℃时的育性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
(3)上述品系1×品系4杂交后代在任何温度条件下均为雄性不育,将这一现象称为杂合雄性不育,能够应用在杂交育种过程中而不受温度条件限制。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了遗传组成与品系4基本相同的雄性不育系B1B4,过程如图2虚框所示。这一方法的缺点在于每年都需要回交并进行筛选。因此研究者借助品系3的育性特点进行了改良,过程如图2.请你完善图2中育种步骤,并说明育种方案改进后不需要每年筛选的理由⑤________。
【答案】(1)去雄
(2)①. F2中育性正常:雄性不育为 15:1,可知该性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受两对非同源非等位基因控制 ②. A1A1B1B1 ③. ≥27℃ ④. 雄性不育:育性正常=3:1 ⑤. 雄性不育:育性正常=1:3
(3)①. B1B3 ②. ≥27℃ ③. <27℃ ④. B1B1 ⑤. 植株甲可以自交繁殖出大量的纯种B1B1,与B4B4一次杂交即可产生杂合雄性不育株B1B4且不需要筛选
【分析】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育种过程一般有杂交、自交、筛选等过程。
【小问1详解】 水稻具有两性花,自然条件下自花授粉,雄性不育系低温时花粉败育,高温时育性正常,因此杂交过程可以免去对母本去雄步骤。
【小问2详解】①F2中育性正常∶雄性不育为15∶1,为9∶3∶3∶1的变式,因此该性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控制。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B1B1,A2A2B2B2,F1基因型为A1A2B1B2,F1自交得F2,F2中育性正常∶雄性不育为15∶1,因此F2中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为A1A1B1B1。
②根据杂交二中的信息可知,<27℃时F1雄性不育,≥27℃时F1育性正常,F1若想自交则需要为雄性可育,即需控制温度为≥27℃范围内自交获得F2。品系1的基因型为A1A1B1B1,品系3的基因型为A1A1B3B3,两者杂交产生F1基因型为A1A1B1B3,F1在适宜温度自交产生获得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1A1B1B1:A1A1B1B3:A1A1B3B3=1:2:1,基因型为A1A1B1B3的个体,<27℃时雄性不育,≥27℃时育性正常,因此表现型及比例为22℃雄性不育:育性正常=3:1,32℃时雄性不育:育性正常=1:3。
【小问3详解】 根据图2可知,B1B4和B4B4杂交,筛选B4B4和B1B3的个体,B1B3在<27℃时雄性不育,≥27℃时育性正常,因此需在高温下≥27℃时自交产生植物乙,植物乙的基因型为B1B1,与B4B4在低温下<27℃杂交可得到B1B4的雄性不育株。由于植株甲可以自交繁殖出大量的纯种B1B1,与B4B4一次杂交即可产生杂合雄性不育株B1B4且不需要筛选,因此育种方案改进后不需要每年筛选。即图中①为B1B3,②为≥27°C,③为B1B1,④为<27°C。
23. (11 分)基因SLC能控制合成5-羟色胺转运体(5-HTT蛋白)。机体缺氧可以诱导神经细胞PC12凋亡和5-HTT蛋白表达量升高。为探究5-HTT蛋白表达的变化对缺氧神经细胞的影响,科研人员构建了带有基因shSLC(其结构如图1 所示)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重组质粒(如图2所示)并进行了相关检测。shSLC通过转录得到的shRNA(如图3所示)可用于干扰基因 SLC翻译过程,而使其沉默。
(1)将图1中人工合成的大量A链和B链与缓冲液共同放入PCR仪中,经______和_______过程可得到shSLC.
(2)shSLC可以和经 AgeⅠ和EcRⅠ双酶切的载体相连的原因是______。对构建成功的载体鉴定时,最好使用_____(填“AgeⅠ”或“EcRⅠ”或“KpnⅠ”)完成酶切,然后通过凝胶电泳将酶切后产生的不同长度DNA片段分离出来,从而完成鉴定过程。若用A链做引物F1,B链做引物R1,其位置如图所示。另有引物F2和引物R2,鉴定构建成功的载体,一般利用_______(填“F1和R2”或“F2和R2”)进行PCR 并对扩增目的产物进行测序验证,使用所选引物的原因是____。
(3)表达载体转染PC12细胞后,可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____的表达进行鉴定;据图4分析转染shSLC组中5-HTT蛋白表达量____。
(4)检测发现对照组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率6.30%,缺氧24h后细胞凋亡率14.24%;转染shSLC 组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率6.38%,缺氧24h细胞凋亡率9.10%。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答案】(1)①. 变性 ②. 复性##退火
(2)①. shSLC含有AgeⅠ和EcRⅠ识别位点的黏性末端 ②. AgeⅠ ③. F2和R2 ④. 因为使用F1进行PCR 易形成发卡结构,可能导致不会出现目标产物
(3)①. 绿色荧光蛋白 ②. 降低
(4)正常条件下沉默SLC基因对细胞凋亡无影响,缺氧后沉默SLC基因的PC12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下降
【分析】1、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它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才能进行,需提供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同时通过控制温度使DNA复制在体外反复进行。扩增的过程是: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以单链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即将4种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的3'端,如此重复循环多次。
2、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1)根据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切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①应选择切点位于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
②不能选择切点位于目的基因内部的限制酶;
③为避免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和随意连接,也可使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但要确保质粒上也有这两种酶的切点)。
(2)根据质粒的特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①所选限制酶要与切割目的基因的限制酶相一致,以确保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②质粒作为载体必须具备标记基因等,所以所选择的限制酶尽量不要破坏这些结构;如果所选酶的切点不止一个,则切割重组后可能丢失某些片段,若丢失的片段含复制起点区,则切割重组后的片段进入受体细胞后不能自主复制。
【小问1详解】PCR的过程包括变性、复性和延伸,因此将图1中人工合成的大量A链和B链与缓冲液共同放入PCR仪中,A链和B链可作为模板链进行DNA复制,经变性和复性过程可得到shSLC。
【小问2详解】识图分析可知,shSLC含有AgeⅠ和EcRⅠ识别、切割后的黏性末端,载体经 AgeⅠ和EcRⅠ双酶切后产生了与shSLC相同的黏性末端,因此shSLC可以和经 AgeⅠ和EcRⅠ双酶切的载体相连。对构建成功的载体鉴定时,最好使用AgeⅠ完成酶切,酶切后可以产生带有基因shSLC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然后通过凝胶电泳将酶切后产生的不同长度DNA片段分离出来,分离得到带有基因shSLC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从而完成鉴定过程。根据图示和题意可知,一般利用F2和R2进行PCR 并对扩增目的产物进行测序验证,如果使用用A链做引物F1,A链中含有发卡结构区,因此F1进行PCR 易形成发卡结构,可能导致不会出现目标产物。
【小问3详解】根据图示和题意可知,表达载体中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作为标记基因,因此表达载体转染PC12细胞后,可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进行鉴定;据图4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转染shSLC组中5-HTT蛋白表达量降低。
【小问4详解】根据题意,对照组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率6.30%,缺氧24h后细胞凋亡率14.24%;转染shSLC 组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率6.38%,缺氧24h细胞凋亡率9.10%。据此可知,与对照在相比,正常条件下沉默SLC基因对细胞凋亡无影响,缺氧后沉默SLC基因的 PC12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下降。
样地编号
群落类型
海拔/m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面积/m3
物种数
面积/m2
物种数
面积/m2
物种数
1
红松针阔混交林
744
600
9
100
12
1
14
6
红松针阔叶树种与云冷杉组成的过渡群落
1085
600
8
100
11
1
15
13
云冷杉暗针叶林
1619
600
5
100
5
1
14
18
岳桦林
1888
600
2
100
3
1
9
27
高山苔原
2355
\
\
\
\
1
14
指标
组别
Mg2+(mg·g-1)
胞间CO2浓度(μml·ml-1)
气孔导度(ml·m-2·s-1)
PGK(U·g-1)
cyt(nml·g-1·h-1)
净光合速率(μml·m-2·s-1)
CK
4.7
356.0
0.43
70.1
166.3
8.3
S
2.8
335.4
0.12
36.2
53.7
3.5
采集地编号
主要伴生物种
1
针茅、糙隐子草、狗尾草、少花蒺藜草
2
锦鸡儿、冷蒿、狗尾草、少花蒺藜草
3
蒙古冰草、沙生冰草、狗尾草、少花蒺藜草
4
狗尾草、茵陈蒿、白草、少花蒺藜草
5
针茅、羊草 、狗尾草、少花蒺藜草
6
榆树、黄柳、狗尾草、少花蒺藜草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组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对照组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生物: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试卷(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南宁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生物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南宁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生物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2024届广西届南宁市高三二模生物试卷PDF版含解析pdf、2024届广西届南宁市高三二模生物试卷PDF版无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