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docx
    • 答案
      答案.docx
    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第1页
    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第2页
    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第3页
    答案第1页
    答案第2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docx、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以圈地、祭祀为起源,到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基于对自然的获得和再现,人们赋予园林实用且宏伟的意义。而后,它又成为文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南宋中晚期,新儒学的发展开始影响艺术领域,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器”,在思维上注重综合观照和往复推衍。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园居生活在此时成为文人格物致知、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则“相所居前后左右山,天所予形,峥嵘耶,崔嵬耶,陂陀耶,坛曼耶,百尔屈奇,与二者仿佛”,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暧昧不清,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论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其中的“亭榭”与“渔钓”都是以人为主体而建构的场景及活动,确是“真山水”的标准。《林泉高致》又说道,山上架栈道,水上通舟楫,是山水“入画”的标准。由此可见,“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
    除了造园本身,有关园林的文字记载也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如园记。很多早期优秀的园林早已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园记即时地将园林意象书写呈现,通过文字结构展示了园林结构。园记的价值不止它所描述的园林物象本身,其关于园林考察方法的思考、园林兴衰的感悟以及“自然”山水观念的表达,以更清晰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山水文化建构的脉络。中国上千年的造园史,仅有一部晚明时期计成的《园冶》专门讨论造园技法。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古人从来不愿将园林作为仅通过技术手段即可获得的对象,园林超越了物质性和技术性可描述的范畴。园记书写者们将一切可提供美好想象的语汇给予了园林,这也成了“山水”文化得以在文本中建构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园林经历了从圈地、祭祀到成为文人生活布景、观照对象的发展过程,兼有实用意义和审美意义。
    B. 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器”,用之于我国古典园林,“器”即“诗情画意”,“道”即“园林”。
    C. “山水”指的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可体现出一种对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
    D. 园记作为园林的文字记载,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它能用文字呈现园林意象,展示园林结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这是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观念的生动例证。
    B. 中国园林艺术“诗情画意,山水精神”的审美追求源于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画观念,到南宋逐渐成熟。
    C. 宋代山水画论非常重视绘画中意味的表达,特别是“山水”观念,而技巧好差的评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D. 中国的园记,记载造园技法的不多,通过文字传达山水园林观念的居多,是因为具体营造技法很难描述。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是秋天赏荷听雨的绝佳处,其意境源自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B. 兰亭是东晋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有“崇山峻岭”“清流急湍”之景,王羲之曾邀友人在此集会,行“流觞曲水”之雅事。
    C. 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夺天工》,受其影响,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仍沿用古汉语词汇。
    D. 王维的辋川别业,因地而建,依山临水,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版“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
    4. 根据《东岩堂记》中观照自然的方式,下列选项最符合其层次推进顺序的一项是( )(3分)
    ①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赐与水曹郎。
    ②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③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A. ①④②③B. ④①③②C. ①④③②D. ④①②③
    5. 下面一段材料是《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请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古人的园林理念,谈谈你对宝玉这段话的理解。(6分)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①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②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④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①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②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①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②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③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④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①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②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③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④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
    6.对文本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部分第二段,把“地图上圆点大的地名”比作“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地名在现实中包罗万象、丰富浩大的特点。
    B.第一部分第三段列举了甘肃武威和凉州这两个地名,诗歌里的凉州,地名不再只是地名,诗词使其变得生动形象。
    C.第二部分第一段引用爱默生的名言,为下文“诗歌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结构严谨,起于地图上的地名,结尾与之照应,但有所升华,这“不竭涌流的泉水”仅指“诗歌一代代地传诵”。
    7.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8.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4分)
    9.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从“用词”“修辞”“句式”等方面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
    材料二: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①,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②闻西伯③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注】①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及武王A一奋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伯夷H乃不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笃”词义不同。
    B. “天下孰不病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词义相同。
    C. “欲夷纣者”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夷”词义相同。
    D. “太公相而成之”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中“相”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韩愈认为伯夷在商朝灭亡后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的行为,是为了坚守自己的道。
    B. 韩愈通过赞颂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的精神,批评当时士人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C. 王安石认为,韩愈写《伯夷颂》是依据司马迁观点,而司马迁的观点有失偏颇。
    D. 王安石通过推论,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4分)
    (2)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4分)
    14. 王安石认为司马迁、韩愈对伯夷的评价是片面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过方城寻七叔祖①旧题
    黄庭坚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②价,豫章③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
    【注】①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父。②康瓠∶破瓦壶,多喻庸才。③豫章∶大木,樟类乔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注力排南山的壮气豪情。
    B.“野马”“尘埃”指游动的雾气,叹息如今黄注的功业已烟消云散。
    C.五六两句对仗工整,语句深沉蕴藉,表达诗人对黄注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
    D.尾联描写了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的落寞悲伤。
    黄庭坚写了“眼”和“酒”,试分析其表达意义。(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鹧鸪”有和“鸳鸯”一样,表示归宿圆满、鸾凤和鸣之意。诗人也会借“鹧鸪”来描写女子的孤独落寞,如: , 。
    (2)天下的大江大河千回百转,历经多少曲折,最终都会奔流到海,我们只要坚定方向、锲而不舍,就一定能促进人生事业,这正应了辛弃疾《菩萨蛮》中的句子: , 。
    (3)《报任安书》中“ ”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 ”体现了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4)在园林艺术中,风雨云雪雾雷虹等气象与松竹花草等植物的结合可以丰富景观效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是如此,请你写出气象和植物相容相生而形成意境的两句古诗: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文段,完成18~20题。
    巴金在谈到写作《激流三部曲》的意图时说:“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命运可以很集中地反映出社会来。在高家这个大家庭里,可以看到专制主义的一切典型特征。《家》通过描写吃年夜饭的盛况,把封建制度的等级观念 ① 地表现出来。
    在两代人 ② 的冲突中,旗帜最鲜明、斗争最坚决的是觉慧,他看出了高家内部的腐朽和统治的不合理性,对现存秩序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和否定。作为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觉慧这个形象告诉人们:( )
    《激流三部曲》在结构上也是很有特点的:小说中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作者却安排得 ③ 。往往以事件为线索,把一个又一个的场面组织起来。每一部分的首尾都落在各部分的同一件事上,因而形成三部独立完整的著作,而整部《激流》又被这样一些相似的情节、场景前后呼应,就又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这就是《激流》的结构艺术。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唯一的出路是革命,追求个性解放,逃离家庭,仅仅是第一步。
    B. 唯一的出路是革命,逃离家庭,追求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
    C. 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追求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
    D. 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追求个性解放,逃离家庭,仅仅是第一步。
    20. 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他下课后就到图书馆去了。
    B. 他三天才来一次,你一天就来三次。
    C. 就字面上看,这个成语很容易让人误解。
    D. 我就知道他会来的,他果然来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天水“火”了,但坦率地讲,相比于淄博、哈尔滨等热门城市,天水的服务能力、容纳空间仍有差距。而且,随着假期临近, A 。这将是一场针对服务力的大考,既需要游客的包容、理解与配合,也敦促当地政府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提升服务能力。
    天水如何能将“流量”变“留量”,化“头回客”为“回头客”?首先,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服务工作,以缓解公共资源的紧张。政府应鼓励市民参与、动员街道社区,为游客营造宾至如归的温情氛围,提供友善诚信的情绪价值。
    其次,适时开展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开发解锁新的网红打卡地,向周边丰富的文旅景点引流。作为拥有多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应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补足交通短板,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 B 。同时,文旅部门应大力挖掘埋没在街头巷尾的“冷门”美食,推广更为丰富多元的天水小吃。
    最后,还要严格市场监管,严控价格质量,保持物美价廉的“金字招牌”。随着天水麻辣烫的爆火,使得许多网友担心,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伤害来之不易的口碑。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抽查巡查的频次和力度,最大限度保障游客权益,让天水麻辣烫持续闪耀发光。
    “淄淄”有味,“滨滨”有礼。网红城市的出圈看似遵循同样的道理,实则却不尽相同。天水麻辣烫的爆火,离不开当地数十年培育的特色农业产业,也离不开天水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希望天水这座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古城,能借麻辣烫这一国民美食破圈出彩,也希望更多被埋没光彩的小城,能够借助网络流量的热潮挖掘自身特色,实现振兴发展。
    21.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天水麻辣烫的爆火,使得许多网友担心,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毁掉来之不易的口碑。
    B.天水麻辣烫的爆火,让许多网友担心,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的情况,伤害来之不易的口碑。
    C.随着天水麻辣烫的爆火,许多网友担心,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的情况,毁掉来之不易的口碑。
    D.随着天水麻辣烫的爆火,使得许多网友担心,可能会出现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趁势哄抬物价,毁掉来之不易的口碑。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3.结合引号的用法,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内涵。(4分)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需要合理的质疑。质疑,可以激发思维,可以寻找真相,可以修正错误,可以促进创新……有时,质疑的合理性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读书如此,其他方面亦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高二语文docx、高二语文答案docx、高二语文答题卷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江阴某校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江阴某校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亿元,BE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