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温馨提示:
1.本卷共10页,共7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中的答案将无法批阅。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Zn-65 S-32
一、选择(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天工开物》记载:“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体现了黄金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A. 延展性B. 导电性C. 导热性D. 金属光泽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稀释浓硫酸B. 倾倒液体
C. 称量固体D. 点燃酒精灯
3. 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4. 下列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变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B. 物质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 温度降低到以下水结成冰不能自由流动——温度降低水分子静止不动
D. 1滴水中大约有1670亿亿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5. 钛和钛合金的抗腐蚀性能远优于不锈钢,用途比较广泛。如图中为钛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示意图,其中理解正确的是
A. 该元素为金属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2
B.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26
C. 金属钛可以用符号表示
D. 钛原子的质量为47.87
6. 乙基雌烯醇是一种参赛运动员禁用的兴奋剂,其化学式为C20H32O,下列关于乙基雌烯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乙基雌烯醇是氧化物
B. 乙基雌烯醇由20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 乙基雌烯醇中C、H两种元素质量比为15∶2
D. 乙基雌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8g
7. 我国为航天大国,火箭发射成功率世界领先。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的化学式为N2H4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1
C. 燃烧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D. 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
8. 如图是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得到140g溶液
B. 4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3.9%
C. 60℃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10
D. 将60℃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液质量不变
9.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是
A. 提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含少量)
B. 除杂:海水通过蒸馏,能得到纯净水
C. 验证:某物质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说明此物质是碱
D. 鉴别:用点燃的方法鉴别涤纶线与羊毛线
10.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 某纯净物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该物质属于酸
B. 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如果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C. 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能放出气体,则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D. 某溶液加入氯化钡,得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是碳酸盐的溶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28分)
11. 南宋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
(1)使用油灯时,部分油会因受热蒸发而减少。从微观角度解释油蒸发的原因:油受热后______。
(2)夹瓷盏省油是因为其具有如图所示的双层结构:下层盛水,上层盛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参加燃烧反应的反应物只有油B. 下层水吸热,减少了上层油的蒸发
C. 水会因蒸发而减少,需定期补充D. 油的减少只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变化
(3)近年来,我市开展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垃圾分类回收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某地街头垃圾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标示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
②废旧电池应放入______(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桶中。
(4)神舟十七号宇宙飞船乘组携带“宫保鸡丁”制作原料有鸡胸脯肉、黄瓜、油炒花生米、干辣椒、油、盐适量、调料等。宫保鸡丁相对匮乏的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有: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12. 战国时期脱碳窑遗迹的发现,证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冶铁技术。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与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现代炼铁高炉处理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要先除尘除硫,然后通入氨水中,生成碳酸氢铵。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战国的铁制品到现在很少有遗存的原因:______。
13. 某工厂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设计了一种 “捕捉”CO2的减排方案,流程如下:
(1)吸收器中NaOH溶液要从顶部进入喷洒而下,目的是___________。
(2)分离器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有CaO + H2O=Ca(OH)2、___________。
(3)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在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
14. 科学家曾研发的“人工树叶”在光照条件下放入水中就能不断产生气泡,将水转变为氢气和氧气。如图是“人工树叶”工作时化学原理的微观示意图。
(1)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甲、乙、丙表示下同)
(2)图甲、乙、丙中,属于纯净物的图例是______。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填微粒名称),写出该反应的微观实质:______。
(4)利用人工树叶制造氢气的优点是:______(答一条)。
15. 12月18日甘肃地震中,照明无人机点亮救援的每个黑夜,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再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芯片是无人机的核心部分,制造芯片要用到单晶硅,以下为制备单晶硅主要工艺流程。
(1)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其中硅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2)进入流化床前,粗硅要先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单晶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则构成单晶硅的微粒是_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4)高温还原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5)整个制备过程必须在无氧气环境中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
16. 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速溶茶泡腾片溶解后可快速得到茶饮料,实验小组同学对影响泡腾效果及茶饮料香气和滋味的因素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泡腾片是与水混合后能释放出大量而呈泡腾状的片剂。
②速溶茶泡腾片的主要原料:茶粉、柠檬酸、碳酸氢钠、甜蜜素和香精等。
③甜蜜素和香精属于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饮料时的最大使用量。
【进行实验】
实验1:将不同比例的碳酸氢钠与柠檬酸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片。分别取相同质量的片剂加入到等量的水中,对泡腾效片果进行打分,记录如下:
实验2:根据实验碳酸氢钠和柠檬酸的最佳配比,以及下表数据配制速溶茶,并分别取与等量的水混合,对其香气和滋味进行综合效果评分,记录如下:
【解释与结论】
(1)泡腾片与水混合后,柠檬酸与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式为______。
(2)由实验1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3)设计实验2-1、2-2、2-3的目的是______。
(4)研究甜蜜素含量对速溶茶香气和滋味影响的实验是(填序号)______。
(5)你对食品中添加甜蜜素和香精的建议是: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17分)
17.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以漂洗丝帛的工艺。大意是先将干燥的木头烧成灰(含),用其灰汁浸泡丝帛,再加入石灰即可。下图为模拟该法制取氢氧化钾的工艺流程。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反应②过程会______(放出/吸收)热量,反应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3)“漂洗丝帛”是指洗去衣物表面的污渍,该工艺中起去除污渍作用的主要物质是______。
(4)工艺中所烧的木头是干燥的。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湿木头不易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18. 在古代,井代替江河,聚拢着人气和城乡的繁荣。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的人们使用井水。化学实践小组的同学对当地井水的使用情况及硬度、水垢的成分、合理利用进行项目式学习。
(一)调查井水的使用情况及硬度探究
(1)调查显示部分家庭还在使用井水,井水属于混合物,主要用于饮用和浇灌菜园。请你举出生活中含“水”字的混合物:______(2个)
(2)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井水是含有氯化钠:______。
(二)探究水垢的成分
【提出问题】有同学发现家里用井水烧水,一段时间后水壶底部会附着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当地井水中含有较多的、等离子,在加热时会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均不溶于水;氢氧化镁溶于酸时无气泡产生,当加热至时会分解成两种氧化物。
【作出猜想】
(3)猜想1:水垢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猜想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
猜想3:水垢的主要成分是和。
(4)实践小组取水壶底部的少量水垢洗涤、干燥后,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中。
(5)实验1产生气泡,其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6)写出操作2中有水珠生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三)井水的合理利用
(7)同学们了解到,可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某硬水水样进行软化,其原理如题下图所示,树脂的作用是除去硬水中的______(填离子符号),在生活中也可以用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8)为了除去水壶中水垢,应选下列物质中的______(填字母)。
A. 盐水B. 料酒C. 食醋D. 洗洁精
(9)离子交换后的水不能当蒸馏水使用的原因是: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5分)
19. 为测定实验室某粗锌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向粗锌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请根据图示信息计算:(样品中杂质不参与反应)
(1)实验中产生氢气的质量是______g。
(2)该粗锌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临港区2024年初中学业考试适应性训练模拟题七
化学
温馨提示:
1.本卷共10页,共7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中的答案将无法批阅。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Zn-65 S-32
一、选择(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天工开物》记载:“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体现了黄金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A. 延展性B. 导电性C. 导热性D. 金属光泽
【答案】A
【解析】
【详解】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是在描述黄金可以被压制成薄片,说明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故选A。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稀释浓硫酸B. 倾倒液体
C. 称量固体D. 点燃酒精灯
【答案】C
【解析】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的瓶塞应该倒放,不符合题意;
C、称量氯化钠固体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分别放两张等质量的纸片,并且注意“左物右码”的原则,符合题意;
D、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不应该用两个酒精灯去对火,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除去一氧化碳中少量的二氧化碳,点燃,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但没有除去杂质,反而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不能达到目的;
B、加入过量的铁粉,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除去过量的铁和反应生成的铜,可除去杂质,故B能达到目的;
C、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氮气和氧气均与氢氧化钙不反应,均无明显现象,无法鉴别,故C不能达到目的;
D、氯化钙溶液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D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B。
4. 下列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B. 物质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 温度降低到以下水结成冰不能自由流动——温度降低水分子静止不动
D. 1滴水中大约有1670亿亿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乒乓球里空气中分子的间隔变大,而分子种类不变。A错误。
B、物质热胀冷缩,分子间隔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
C、世界上所有物质都在不断运动,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结成冰,水分子依然在运动,C错误。
D、1滴水体积较小,1滴水中大约有有1670亿亿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D正确。
故选:D。
5. 钛和钛合金的抗腐蚀性能远优于不锈钢,用途比较广泛。如图中为钛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示意图,其中理解正确的是
A. 该元素为金属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2
B.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26
C. 金属钛可以用符号表示
D. 钛原子的质量为47.87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钛的信息示意图,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钛字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而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所以钛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2,A正确;
B、根据钛的信息示意图,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钛原子的中子数为47.87-22≈26,B错误;
C、根据钛的信息示意图,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元素符号,即该元素符号表示为Ti,C错误;
D、根据钛的信息示意图,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所以质量是1个碳-12原子质量的倍,不是47.87,D错误。
故选:A。
6. 乙基雌烯醇是一种参赛运动员禁用的兴奋剂,其化学式为C20H32O,下列关于乙基雌烯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乙基雌烯醇是氧化物
B. 乙基雌烯醇由20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 乙基雌烯醇中C、H两种元素质量比为15∶2
D. 乙基雌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8g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乙基雌烯醇由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乙基雌烯醇是由乙基雌烯醇分子构成的,一个乙基雌烯醇分子由20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
C、乙基雌烯醇中C、H两种元素质量比为:=15:2,故C正确;
D、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故D错误。
故选C。
7. 我国为航天大国,火箭发射成功率世界领先。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的化学式为N2H4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1
C. 燃烧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D. 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甲是N2O4、乙是N2H4、丙是N2、丁是H2O,该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乙的化学式为N2H4,故A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2,故B错误;
C、该反应物中没有氧气,故燃烧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故C正确;
D、丁为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16=18,故D正确。
故选B。
8. 如图是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得到140g溶液
B. 4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3.9%
C. 60℃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10
D. 将60℃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液质量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向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得到的溶液的质量为:,A错误;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错误;
C、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C正确;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40℃,硝酸钾析出,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减小,D错误。
故选C。
9.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A. 提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含少量)
B. 除杂:海水通过蒸馏,能得到纯净水
C. 验证:某物质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说明此物质是碱
D. 鉴别:用点燃的方法鉴别涤纶线与羊毛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A、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KNO3 (含少量 NaCl) ,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B、蒸馏可以除去海水中的所有杂质,得到的蒸馏水属于纯净水,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某物质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说明此物质显碱性,不能说明此物质是碱,也有可能是显碱性的盐溶液,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D、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点燃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属于合成纤维,点燃会产生特殊的气味,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故选:C。
10.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 某纯净物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该物质属于酸
B. 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如果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C. 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能放出气体,则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D. 某溶液加入氯化钡,得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是碳酸盐的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H+的物质是酸,某纯净物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所以该物质属于酸,A正确;
B、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但是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反应是分解反应而不是复分解反应,B错误;
C、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C错误;
D、某溶液加入氯化钡,得到白色沉淀,则该溶液可能是碳酸盐溶液、硫酸盐溶液、AgNO3溶液等,不一定是碳酸盐溶液,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28分)
11. 南宋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
(1)使用油灯时,部分油会因受热蒸发而减少。从微观角度解释油蒸发的原因:油受热后______。
(2)夹瓷盏省油是因为其具有如图所示的双层结构:下层盛水,上层盛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参加燃烧反应的反应物只有油B. 下层水吸热,减少了上层油的蒸发
C. 水会因蒸发而减少,需定期补充D. 油的减少只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变化
(3)近年来,我市开展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垃圾分类回收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某地街头垃圾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标示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
②废旧电池应放入______(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桶中
(4)神舟十七号宇宙飞船乘组携带“宫保鸡丁”制作原料有鸡胸脯肉、黄瓜、油炒花生米、干辣椒、油、盐适量、调料等。宫保鸡丁相对匮乏的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有: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油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不断地运动到空气中 (2)BC
(3) ①. 塑料顶盖 ②. 有害垃圾
(4)糖类、水、无机盐、维生素
【解析】
【小问1详解】
使用油灯时,部分油会因受热蒸发而减少。从微观角度解释油蒸发的原因:油受热后油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不断地运动到空气中。
【小问2详解】
A. 灯芯具有可燃性,所以参加燃烧反应的反应物有油、灯芯,此选项错误;
B. 油燃烧放热,下层水吸热,减少了上层油的蒸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此选项正确;
C. 油燃烧放热,下层水吸热,水会因蒸发而减少,需定期补充,此选项正确;
D. 使用油灯时,部分油会因受热蒸发而减少,此过程无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大部分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此选项错误。
故选BC。
【小问3详解】
①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所以图中标示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塑料顶盖。
②废旧电池中含有有毒的金属,应放入有害垃圾桶中。
【小问4详解】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水、油脂、无机盐。宫保鸡丁富含的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油脂、无机盐,相对匮乏的营养素是:糖类、水、无机盐、维生素。
12. 战国时期脱碳窑遗迹的发现,证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冶铁技术。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与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现代炼铁高炉处理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要先除尘除硫,然后通入氨水中,生成碳酸氢铵。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战国的铁制品到现在很少有遗存的原因:______。
【答案】(1) ①. ②.
(2)铁易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且铁锈疏松多孔,对铁制品无保护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氨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战国的铁制品到现在很少有遗存的原因是铁易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且铁锈疏松多孔,对铁制品无保护作用。
13. 某工厂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设计了一种 “捕捉”CO2的减排方案,流程如下:
(1)吸收器中NaOH溶液要从顶部进入喷洒而下,目的是___________。
(2)分离器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有CaO + H2O=Ca(OH)2、___________。
(3)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在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
【答案】(1)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充分反应
(2)Na2CO3+Ca(OH)2=CaCO3↓+2NaOH
(3)NaOH、CaO
【解析】
【小问1详解】
吸收器中,NaOH溶液用喷淋方式加入,其优点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氧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分离器中,Na2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小问3详解】
由流程图可知,在该过程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氢氧化钠、氧化钙。
14. 科学家曾研发的“人工树叶”在光照条件下放入水中就能不断产生气泡,将水转变为氢气和氧气。如图是“人工树叶”工作时化学原理的微观示意图。
(1)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甲、乙、丙表示下同)
(2)图甲、乙、丙中,属于纯净物的图例是______。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填微粒名称),写出该反应的微观实质:______。
(4)利用人工树叶制造氢气的优点是:______(答一条)。
【答案】(1) ①. 丙 ②. 甲 ③. 乙
(2)丙 (3) ①. 水分子 ②. 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4)制氢成本低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即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三个图示的排列顺序为:丙→甲→乙。
【小问2详解】
甲图表示的是水分子分裂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不是纯净物;乙图中是两种不同的分子组合在一起,是混合物;丙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丙是纯净物。
【小问3详解】
水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依据此图可以看出,水分子先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从微观角度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为: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小问4详解】
传统上电解水制氢需要耗费巨大的能源,利用人工树叶制造氢气在光照条件下就能进行,所以优点是:制氢成本低。
15. 12月18日甘肃地震中,照明无人机点亮救援的每个黑夜,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再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芯片是无人机的核心部分,制造芯片要用到单晶硅,以下为制备单晶硅主要工艺流程。
(1)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其中硅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2)进入流化床前,粗硅要先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单晶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则构成单晶硅的微粒是_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4)高温还原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5)整个制备过程必须在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4 (2)增大接触面积(或加快反应速率等)
(3)原子 (4) ①. ②. 置换
(5)防止高温下氢气与氧气反应(或防止高温下硅与氧气反应,防止氢气爆炸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二氧化硅(SiO2)中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x+(-2)×2=0,解得x=+4,故其中硅的化合价为+4;
【小问2详解】
进入流化床前,粗硅要先粉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等;
【小问3详解】
单晶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金刚石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构成单晶硅的微粒是原子;
【小问4详解】
高温还原室中氢气和SiCl4高温下反应生成HCl和Si,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小问5详解】
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高温下可能发生爆炸,所以为了防止高温下氢气与氧气反应(或防止高温下硅与氧气反应,防止氢气爆炸等,整个制备过程必须在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
16. 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速溶茶泡腾片溶解后可快速得到茶饮料,实验小组同学对影响泡腾效果及茶饮料香气和滋味的因素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泡腾片是与水混合后能释放出大量而呈泡腾状的片剂。
②速溶茶泡腾片的主要原料:茶粉、柠檬酸、碳酸氢钠、甜蜜素和香精等。
③甜蜜素和香精属于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饮料时的最大使用量。
【进行实验】
实验1:将不同比例的碳酸氢钠与柠檬酸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片。分别取相同质量的片剂加入到等量的水中,对泡腾效片果进行打分,记录如下:
实验2:根据实验碳酸氢钠和柠檬酸的最佳配比,以及下表数据配制速溶茶,并分别取与等量的水混合,对其香气和滋味进行综合效果评分,记录如下:
【解释与结论】
(1)泡腾片与水混合后,柠檬酸与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式为______。
(2)由实验1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3)设计实验2-1、2-2、2-3的目的是______。
(4)研究甜蜜素含量对速溶茶香气和滋味影响的实验是(填序号)______。
(5)你对食品中添加甜蜜素和香精的建议是:______。
【答案】(1)H2O (2)碳酸氢钠与柠檬酸的质量比为1:1.4时,泡腾片的效果越好
(3)探究茶粉的含量对滋味和香气的影响
(4)2-1、2-6、2-7
(5)甜蜜素属于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饮料时的最大使用量,过量使用会危害人体健康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含有3个钠原子,11个氢原子,9个碳原子,16个氧原子,反应后有9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3个氧原子,3个钠原子,因此还缺少3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所以X为H2O,故填:H2O。
【小问2详解】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碳酸氢钠与柠檬酸的质量比为1:1.4时,泡腾片的效果越好,故填:碳酸氢钠与柠檬酸的质量比为1:1.4时,泡腾片的效果越好 。
【小问3详解】
在香精和甜蜜素的含量不变,变量为茶粉的含量,所以是探究茶粉的含量对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故填:探究茶粉的含量对滋味和香气的影响。
【小问4详解】
研究甜蜜素含量对速溶茶香气和滋味影响”,变量应是甜蜜素,其它的含量不变,则是2-1、2-6、2-7,故填:2-1、2-6、2-7 。
【小问5详解】
甜蜜素属于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饮料时的最大使用量,过量使用会危害人体健康,故不是甜蜜素的用量越大越好,故填:甜蜜素属于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饮料时的最大使用量,过量使用会危害人体健康。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17分)
17.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以漂洗丝帛的工艺。大意是先将干燥的木头烧成灰(含),用其灰汁浸泡丝帛,再加入石灰即可。下图为模拟该法制取氢氧化钾的工艺流程。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反应②过程会______(放出/吸收)热量,反应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3)“漂洗丝帛”是指洗去衣物表面的污渍,该工艺中起去除污渍作用的主要物质是______。
(4)工艺中所烧的木头是干燥的。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湿木头不易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过滤 ②. 漏斗
(2) ①. ②. 放出 ③.
(3)氢氧化钾##KOH
(4)湿木头中含水,水蒸发吸热,温度达不到木头的着火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操作a实现了固液分离,名称是过滤;
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小问2详解】
反应①为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②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会放出热量;
反应③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漂洗丝帛”是指洗去衣物表面污渍,该工艺中起去除污渍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氢氧化钾,因为氢氧化钾显碱性,能与油污反应;
【小问4详解】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湿木头不易燃烧的原因是:湿木头中含水,水蒸发吸热,温度达不到木头的着火点。
18. 在古代,井代替江河,聚拢着人气和城乡的繁荣。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的人们使用井水。化学实践小组的同学对当地井水的使用情况及硬度、水垢的成分、合理利用进行项目式学习。
(一)调查井水的使用情况及硬度探究
(1)调查显示部分家庭还在使用井水,井水属于混合物,主要用于饮用和浇灌菜园。请你举出生活中含“水”字的混合物:______(2个)
(2)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井水是含有氯化钠:______。
(二)探究水垢的成分
【提出问题】有同学发现家里用井水烧水,一段时间后水壶底部会附着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当地井水中含有较多的、等离子,在加热时会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均不溶于水;氢氧化镁溶于酸时无气泡产生,当加热至时会分解成两种氧化物。
【作出猜想】
(3)猜想1:水垢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猜想2:水垢主要成分是;
猜想3:水垢的主要成分是和。
(4)实践小组取水壶底部的少量水垢洗涤、干燥后,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中。
(5)实验1产生气泡,其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6)写出操作2中有水珠生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三)井水的合理利用
(7)同学们了解到,可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某硬水水样进行软化,其原理如题下图所示,树脂的作用是除去硬水中的______(填离子符号),在生活中也可以用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8)为了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应选下列物质中的______(填字母)。
A. 盐水B. 料酒C. 食醋D. 洗洁精
(9)离子交换后的水不能当蒸馏水使用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河水、海水(合理即可)
(2)取井水少许,加入被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井水中是含有氯化钠的
(3)CaCO3 (4) ①. 2 ②. 水珠生成
(5)
(6)
(7) ①. Ca2+、Mg2+ ②. 煮沸 (8)C
(9)离子交换后的水中仍含有氢离子、钠离子、阴离子,而蒸馏水属于纯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河水、海水、自来水中均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小问2详解】
根据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则可取井水少许,加入被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井水中是含有氯化钠的;
【小问3详解】
根据当地井水中含有较多的 Ca2+ 、 Mg2+ 等离子,在加热时会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均不溶于水);根据猜想2和猜想3,则猜想1为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
【小问4详解】
实验1:根据氢氧化镁溶于酸时无气泡产生,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向试管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固体溶解,产生气泡,说明水垢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不可能只含有氢氧化镁,则猜想2不成立;
实验2:根据结论猜想3成立,则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当加热至380℃时会分解成两种氧化物(氧化镁和水),加热试管B,且试管口稍向下倾斜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则说明有水生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只有氢氧化镁含有氢元素,则说明水垢中含有氢氧化镁,即可验证猜想3成立;
【小问5详解】
实验1产生气泡,即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其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6详解】
操作2中有水珠生成,即氢氧化镁加热至380℃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7详解】
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可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某硬水水样进行软化,其原理如图所示,树脂的作用是除去硬水中的Ca2+、Mg2+,在生活中也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小问8详解】
由上分析可知,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a、盐水与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均不反应,不能除去水垢,错误;
b、料酒与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均不反应,不能除去水垢,错误;
c、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可以与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能除去水垢,正确;
d、洗洁精不能用于除水垢,错误;
故选:c;
【小问9详解】
离子交换后的水还含有氢离子、钠离子、阴离子,而蒸馏水中不含有任何杂质,属于纯水,因此离子交换后的水不能当蒸馏水使用。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5分)
19. 为测定实验室某粗锌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向粗锌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请根据图示信息计算:(样品中杂质不参与反应)
(1)实验中产生氢气的质量是______g。
(2)该粗锌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答案】(1)0.4 (2)解:设锌的质量为x
x=13g
锌的质量分数=
答:该粗锌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86.7%。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氢气逸出导致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小,减小的质量即为氢气的质量,则氢气的质量=100g+15g-114.6g=0.4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选项
目的
操作
A
除去中的少量
点燃
B
除去溶液中的少量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C
鉴别和
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D
鉴别溶液和稀盐酸
分别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序号
碳酸氢钠与柠檬酸的质量比
泡腾效果得分
21
33
28
27
序号
茶粉/%
香精/%
甜蜜素
香气和滋味综合得分
10
0.5
3
78
12
0.5
3
87
15
0.5
3
85
10
1.0
3
72
10
1.5
3
67
10
0.5
4
85
10
0.5
2
72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向试管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猜想______不成立
2
加热试管B,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试管内壁有______
猜想3成立
选项
目的
操作
A
除去中的少量
点燃
B
除去溶液中的少量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C
鉴别和
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D
鉴别溶液和稀盐酸
分别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序号
碳酸氢钠与柠檬酸的质量比
泡腾效果得分
21
33
28
27
序号
茶粉/%
香精/%
甜蜜素
香气和滋味综合得分
10
0.5
3
78
12
0.5
3
87
15
0.5
3
85
10
1.0
3
72
10
1.5
3
67
10
0.5
4
85
10
0.5
2
72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向试管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猜想______不成立
2
加热试管B,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试管内壁有______
猜想3成立
44,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44,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共10页。
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