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材料三:
    近30年,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并配有所谓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古建筑群却在毁灭性消失。“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倒是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直言,“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难觅心灵的归宿。”
    面对城市“千城一面”的尴尬,作为城市面貌与灵魂塑造者的中国建筑师们,似乎难辞其咎。“建筑设计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建筑师不仅仅需要接受技术层面的教育。建筑创作是否有丰富的建筑语言,取决于建筑师本身的文化修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曹嘉明认为,“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缺少丰富的设计语言,没能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应依靠建筑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熏陶。
    在中国,与“千城一面”相对应的,是大量山寨建筑及奇特建筑的不断兴起。阜宁的“悉尼歌剧院”、苏州的“大秋裤”、沈阳的“大铜钱”……这些年涌现出的“建筑创新”,不断成为被市民吐槽的热点。
    “建筑创新的三大动力是人的审美疲劳、创作环境的改变和创作者的自我批判。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不是去模仿建筑大师的作品,而是去感知他们的精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说。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在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大浪潮里面,总觉得自己像个被雇佣的打工者,这主要源于设计师本身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人文关怀,特别是关爱弱势群体,维护公共利益。其实设计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设计会感动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摘编自《“千城一面”与山寨建筑遍地,谁来塑造有灵魂的城市》,“人民网”2013年8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中国建筑中“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的灵活性。
    B.中国的古典建筑,大到宫殿庙宇,小到亭台水榭,都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着共同的特色。
    C.我国长城是古典建筑中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完美结合,也是局部和整体和谐统一的典范。
    D.随着古建筑群逐渐消失,中国城市建筑便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变得没有了灵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房子多有显著的轴线,主要的房屋一般向南,常在庭院或天井种植树木花草,这在李泽厚看来都是源于中国人的理性精神。
    B.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布置并联系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就是中国建筑上所说的“文法”。
    C.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具体到建筑内部则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展现出一种与人和生活的亲和力,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D.追求建筑创新,会导致山寨建筑的泛滥和奇特建筑的大量兴起,最终将导致中国传统建筑的“词汇”和“文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以“词汇”和“文法”为喻,从重要的概念入手,目的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说明中国建筑的构成原理。
    B.材料二按照总分结构,从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出的理性精神,由表及里,层次清晰。
    C.材料三从现象入手,多次引用权威专家的言论,意在客观地分析现代建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都使用了“往往”“一般地”“似乎”这类的词语,这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分寸感。
    4、建筑师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的传统才能塑造有灵魂的现代城市建筑?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下面两个选段中分别表现出了上述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哪些具体特征?请简要说明。(6分)
    (1)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2)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开满窗户的山坡
    刘亮程
    县上给村里拨了廊坊保护款,每家补贴1.8万元,要求把旧窗户和门都换成塑钢的。村里半数人家住拔廊坊,这种早期汉民居住的老房屋,因为廊檐往外拔出来一两米,有立柱支撑,形成廊,取名拔廊坊。住拔廊坊的人家得了补贴,好多旧木窗木门被拆后扔在一边。也有人家把拆掉的木门窗又换回来。
    我们连买带捡收集了好多旧木门窗,堆在书院里。最先的打算是用这些旧木门窗,把书院朝马路的那段院墙围起来。原来的院墙残缺不整,到处是豁口和窟座。我想把破院墙拆了,做一个最别致的院墙,名字叫村庄纪念墙。大概方案是:收来的每家的旧门窗,用墙垛单独隔一个单元,门朝外,门楣上有这家的姓名和来历。每个门上配一把锁,钥匙发给那家人,什么时候他们想进书院,或是想进自己家的老门了,就拿钥匙打开。
    几十户人家的门窗连成一个长长的墙,看过去户挨户住了许多人家,每户人家的门窗都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漆色不一样,漆掉光后木头的老旧还是不一样。
    我给村里这些人家留了一扇门,这样书院就成了全村人的。他们可能也不会来开那个已经扔掉的门,那扇门里再也没有他们一样东西。但也不一定,在某个夜里,某人被月光喊醒,穿鞋出门,拿着我给的钥匙,梦游似的行到书院墙根儿,找到镶嵌在院墙上他家的旧木门,开锁,推门,可他怎么也推不开。①他不知道我从里面也上了锁,那锁的钥匙在我这里。他推窗户,也推不开,窗户也从里面锁住。他爬窗户上往里望,一院子的月光树影。
    我这样想的时候,仿佛在替另一个人做梦。一定有人会做这样的梦。如果我真的把这些旧木窗做成院墙立在路边,全村人都会因它而做梦。我也会一个一个地梦见他们。每个窗户曾经都是一家人的眼睛,他们扒着窗户往外看时,他们在村庄的内部。我有可能从这些旧门窗里窥见他们的生活,在有月光的夜晚,那些从来关不严实的门缝、变形的窗框里走掉的人声,仿佛又回到屋里。我在每一个窗户后面停下来,爬窗户朝外望,我会看见这一户人家曾经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张望。我会看见他们所看见的,把他们再一次遗忘。
    这个想法让我激动了半个冬天和一个春天,我想等夏日天长了再动手做这件事情。那时候,从天亮到天黑,有17个小时,足够人把好多想法变成现实。可是,没等到夏天,我的这个想法就被另一个想法取代了。
    一日,沟上头的老郭来书院找自己的旧木窗,我们50块钱买他的,他要买回去。我问老郭,你把这个破窗户拿回去干啥?
    老郭说,他在山坡上挖了一个洞,做猪窝,想在洞顶上装一个窗户,这样猪就能看见太阳了。
    这样猪也能看见星星了。我随口说了一句。
    我知道老郭挖猪窝的那片山坡,就在他家对面,坡上黑洞洞的有好几个猪窝。老郭和别人不一样,竟然想给猪洞安一个窗户。
    他的想法启示了我,我突然想到用这些收购来的窗户,把一座山上安满窗户。那个山坡下原是一所废弃的小学,靠山面水,山坡上是麦田,麦子翻山越岭生长向远方。我上下远近地打量这座山,想着把它用旧窗户镶嵌起来该多有意思。我无法把整座山镶起来,我收集的窗户也不够,我只是想把山的下部用窗户一层层镶起来,镶到几十层,窗户里装上灯,从河对岸看,整个山坡的麦地开满窗户。到夜晚,整座山因为亮着的窗户而悬空起来,看上去仿佛许许多多的人家住在半空。我会把这些窗户主人的名字留在窗框上,有一天他们从地里回来,找不到门,或者门锁的钥匙丢了,他们找到窗户,朝里看,全是厚厚的土,是麦子扎的根须。
    这个想法也破产了,原因是我根本干不了多少事情,书院建设就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耗了进去。想想我刚来这个村庄时我有多大的心劲儿啊。我到菜籽沟那年,和村里签有70年的独家旅游开发经营权,作为乙方的我,承诺在村里建一座书院,用收购的几十个老宅院,邀请艺术家入住作为其工作室,建成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利用自己和艺术家们的知名度,让这个不为人知的村庄成为中国的名村。那时我50岁刚出头,想在这个村庄干一番大事。但是仅仅过了几年,那个开发村庄做旅游的打算被我忘记了。那个合同也早被扔到一边。
    现在,山坡下那块地方仍荒着,村里把地卖给一个老板,说是投资开客栈。老板怎么会把钱投在这个一百年也收不回本钱的项目上呢。只有我这样的人,会为一个梦投资,为一个天真的想法和冲动投入。②四年前我51岁,人过50岁,心还在40岁,时常冲动地用40岁的心驱动50岁的身体。
    我心里有建一个书院的劲儿。③在那个山坡上开满窗户的劲儿,也一直在心里攒着。窗户也在书院院墙边攒着,风吹雨淋,一年年腐朽。一直等它们朽到窗框散架,完全不能用,这要不了多少年。那时我散步走过它们身边时,会做何感想呢。
    我确实是一个适合想事情的人,我想的许多事情写成了书。在我想过的所有事情中,在菜籽沟一座山上开满窗户这件事,在我心里早已经无数次地完成了。某日天色渐暗时我开车路过,朝河那边的山坡望去,看见满山坡的窗户依次亮起来,从山根一直亮到山顶。
    那个曾经想在山坡上开满窗户的我,已经远去。仅仅过了四年,许多事情便不用去实现了。④其实这是多好的事。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提到菜籽沟村特色民居拔廊坊及县里换门窗的要求,由此切入处理旧门窗和文化保护这两个关联话题。
    B.“我”的第二个梦想是给山坡装上窗户,这个想法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是一种精神皈依,但“我”却对它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C.“我”在菜籽沟村建书院,建艺术家村落,在处理旧门窗的设想方面富有创意,是一个有浪漫情怀和有使命感的作家。
    D.小说多次提到“我”要在门窗上留主人的姓名和来历,目的是让村民想念“旧家”时更好辨识,体现“我”的细心周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我”将门从里面上锁与前文中“给每个门上配一把锁”,这两个“锁”字的含义相同。
    B.句子②表面上写“我”的激情与冲劲,实则含蓄地写出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力不从心的慨叹。
    C.句子③中的“攒”是“我”的一种心理状态,写出了“我”对在山坡上开满窗户这一想法的执著。
    D.句子④是“我”在心里无数次完成梦想后的自我宽慰,隐藏的则是现实中没有完成梦想的深深遗憾。
    8.“那个山坡下原是一所废弃的小学”这个段落,体现了“在菜籽沟一座山上开满窗户”这一梦想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有评论说,本文作者“有意抹去了小说和散文的边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辛辄补缺。上以此剸①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材料二: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②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注]①剸:专擅,统领。②孝惠:刘盈,汉高祖与吕后之子,高祖驾崩后继位,谥号汉惠帝,又称孝惠帝。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计户转漕A给军B汉王C数失军D遁去E何常兴F关中卒G辄H补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指土神和谷神,也可用来代指国家,文中加点处的“社稷”就指土神和谷神。
    B.“何素不与曹参相能”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意义相同。
    C.“毋为势家所夺”与“手之所触”(《庖丁解牛》)两句中的“所”字用法和意义相同。
    D.太史公,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这里指《史记》作者司马迁。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得到了秦朝的图册文书档案,这使沛公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情况和人们痛恨忧苦的事情。
    B.汉王与诸侯攻打楚军时,萧何镇守关中,侍奉太子。萧何经常上奏,汉王许可的就去执行,事事等着汉王的许可才做。
    C.汉王即帝位,按照功劳进行封赏,关内侯鄂秋认为萧何应当第一。皇上让萧何位居第一,恩赐他佩剑穿鞋上殿。
    D.太史公说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的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其地位冠盖群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
    (2)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14.萧何辅佐沛公(高祖)和孝惠帝时一向廉洁自律,这两则材料都有所体现。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其二)
    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即李聃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能而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已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
    B.颔联写诗人人至壮年却只能在国史馆工作,是因为他早年堕入晋贤狂放不羁的遗风,“惜”字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少无知的懊悔。
    C.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
    D.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
    16.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志”,而是先用“ , ”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谦虚地说自己对于“礼乐治国”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两句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表明孔子不认为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而认为公西华能做大事。
    三、积累与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老家的各村镇里,都有各自的高跷表演队。从正月初一一大早开始,就可披挂上街,正式演出,说到踩街,虽然和“逛街”仅一字之差,实际上是A 的。踩街就是腿上绑着高跷木桩行进在街道上,边走边表演。村与村之间大多路途不远,只有区区几里地的间距,地界相连,血缘相亲,尤其是节日里互相串门,关系 B_ 。
    ①高跷走村踩街,锣鼓阵阵,唢呐声声,高跷点地,花脸嬉闹……②这样的节庆活动村民争着参与,但表演队伍有人数限制,村镇里负责组织演出的是德高望重的老把头,他挑选演员的眼光犀利而独到。村民们都 C,但大多数都入不了老把头的法眼,说破了天也不成——村镇与村镇之间演出效果的比拼,那是代表着老少脸面的,一年就这一遭,一点也马虎不得。③踩高跷这活儿,一般人见了会头晕打战,真正要玩好,没个胆量是不行的。④表演人员用绑在腿上的五六尺长的木棍行走,既要不恐高,还得走得稳当直溜,关键时候还得翻身跳跃,表演出真功夫。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都”与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都是昨天这场雨,害得我们误了一天工。
    B.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
    C.饭都凉了,快吃吧。
    D.《人民日报》是人民的日报,应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
    20.“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俗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故乡众多的鸟中,给我印象最深、最令我喜爱的还是喜鹊。我自小生活在乡下,喜鹊多见,就如乡邻一样熟悉了,熟悉了便心生欢喜。这种鸟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肩部腹部是洁净的白羽,一双集灵气、喜气、仙气于一体的眼睛,镶嵌于黑白相间的头部。叫起来欢快清脆,不像麻雀,叽叽喳喳,吵得人心烦。
    记忆里,喜鹊在春天和冬天最常见,① 。这也许是夏天草木茂盛,喜鹊的行踪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吧。我以为好多鸟儿的巢都不及喜鹊的巢。比如斑鸠巢,多筑在大树主干一两丈高的斜枝处,不但潦草,② 。我就不止一次看见,村童爬上树去掏斑鸠窝,惊得斑鸠绕着树乱飞。而喜鹊就无此之虞,它们的果多在大树的顶端,村童爬不上去;就是爬上去了,也因树梢枝干太细,孩子们怕折断树枝,跌落在地,而不敢贸然爬上顶端去掏喜鹊窝。到了秋天,喜鹊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吃饱。吃饱了的喜鹊就在田野上,或者大树上鸣叫、嬉戏。只有到了冬天,③ ,加之天气太冷,它们才显得呆滞一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45个字。(5分)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但龙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是人们凭想象构思出来的。
    《庄子·列御寇》记载:“朱汗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朱汗漫”用了三年时间学到了宰杀龙的技术,他很得意,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
    以上材料对正在学习求知的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随着……中国城市建筑便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变得没有了灵魂”表述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一中“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体现了中国的建筑都延续古建筑而来的,古建筑群所蕴含的精神能够被继承、发扬,即使建筑群消失了,中国城市建筑也不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也不会变得没有灵魂。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常在庭院或天井种植树木花草,这在李泽厚看来都是源于中国人的理性精神”错误。由材料二中“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亲近自然山水已经越出了古典理性的范围,只是没有越出太多,因此,A将种植树木花草表述为源于理性精神是不符合文意的。
    C“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中“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可见并无“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的意思;材料三中只说“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并没有说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D.“追求建筑创新,会导致……最终将导致中国传统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表述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三中“‘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缺少丰富的设计语言,没能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与“千城一面”相对应的,是大量山寨建筑及奇特建筑的不断兴起” 可推出“山寨建筑的泛滥和奇特建筑的大量兴起”“中国传统建筑的‘词汇’和‘文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和“追求建筑创新”并无因果关系,要考虑设计师自身因素。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由表及里,层次清晰”错误,材料二的三个角度没有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而是由内到外,由局部到整体。
    4.【答案】①从专业知识上,要让现代建筑有文化有传统,建筑师必须首先熟悉传统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在借鉴外来建筑文化的时候保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②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上说,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中国的建筑向来有以人为本的传统,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应该继续发扬,要有人文关怀,以适合人居为设计的标准(传承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理性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从材料一中“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来看,要让现代建筑有文化有传统,建筑师必须首先熟悉传统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才能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对古典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在借鉴外来建筑文化的时候保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这属于专业知识方面。
    ②从材料三中“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设计师本身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人文关怀”来看,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要有人文关怀,来设计适合人居为标准的建筑,这是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上说的。
    5.【答案】(1)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布局上往往左右均齐对称、中轴显著。文段1中,荣国府的穿堂、厅、上房位列中轴线上,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左右对称,连三间厅、五间上房也是对称的。
    (2)中国古典建筑讲求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阿房宫内建筑众多,各有特色,却都“钩心斗角”,与中心区域相呼应。中国的古典建筑重视亲近自然山水。阿房宫没有避开河流,而是让两条大河从阿房宫里穿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让山水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材料一中描述“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而荣国府“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两边穿山游廊厢房”这些都位列中轴线上,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左右对称,连三间厅、五间上房也是对称的。体现了材料二所说“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这一特点。
    (2)由材料二中“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来看,阿房宫内建筑众多,“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与中心区域相呼应,体现了“工于整体布局”这一特点。阿房宫让两条大河流从阿房宫内穿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让山水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体现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这一特点。
    6.D(3分)
    7.A(3分)
    8.①山上开满窗户,“仿佛许许多多的人家住在半空”,浪漫唯美,寓意“超越庸常与劳苦,诗意地栖居”。②“把窗户主人的名字留在窗框上”,寄托了对逝去的旧事物的纪念。③“窗户里是厚土,是麦子的根须”,寓意“村民扎根故土,守住传统”。(5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9.①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兼具小说和散文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②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主体叙写“我”处理旧门窗的两个梦。③抒情性强,通过含蓄、独白式的语言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耐人寻味。④注重意境营造,如多次写到有月光的夜晚,营造朦胧幽寂的氛围,与梦境相契合。(6分,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四点6分)
    10.BEG[(原文标点)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11.C(两句中的“所”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者是“为……所”用法,表被动;后者是“所+动词”用法,构成名词性短语,意为“……的地方”)
    12.B(“事事等着汉王的许可才做”不合文意,依据原文“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可知,如果来不及上奏,就按适宜的方式施行,等汉王回来时奏报)
    13.(1)虽然陛下多次丢失崤山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常常保全关中来等待陛下,这是万世的功劳。(“亡”“全”“也”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亡,丢失;全,保全;也,表示判断)
    (2)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何如”“顿首”“恨”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何如,怎么样;顿首,叩头;恨,遗憾)
    14.①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府库去瓜分金银丝帛等财物,而萧何先去收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文书、地理图册和户籍簿并加以保存。②萧何购置的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时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萧何,是沛县人。汉高祖刘邦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他。高祖做了亭长,萧何又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做了沛公,萧何曾经担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存金银丝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去收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文书、地理图册和户籍簿加以保存。之所以沛公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情况,人们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图册文书档案。萧何以丞相身份接管留守巴蜀,镇抚谕告(境内的百姓),让他们供给军需粮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攻打楚军,萧何镇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制定法令规约,建立宗宙、社稷、宫室、县邑,经常上奏,汉王许可的就去执行;如果来不及上奏,就按适宜的方式施行,等汉王回来时奏报。(萧何)还统计户籍人口并转运粮饷来供给军需,汉王多次损兵折将逃跑,萧何经常征发关中士卒,立即加以补充。汉王因此把关中事务专门交给萧何。汉五年,已经杀掉了项羽,汉王即帝位,按照功劳进行封赏。关内侯鄂秋当时担任谒者,进言说:“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队没有现存的粮食,萧何从关中转运粮饷,供给不缺。虽然陛下多次丢失崤山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常常保全关中来等待陛下,这是万世的功劳。现在即使没有曹参这样的人一百个,汉又能损失什么呢?汉的获得不一定非等待他们才能保全。为什么要以一旦之功加于万世之功之上呢!萧何应当第一,曹参排在其后。”皇上说:“好。”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让萧何(位居)第一,恩赐他佩剑穿鞋上殿,进入朝廷时不必小步快走。
    材料二:
    萧何一向不跟曹参和睦,到萧何病重时,孝惠皇帝亲自去探视相国病情,趁便问道:“您如果故去了,谁可以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萧何购置的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时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他说:“我的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后代不贤能,可以不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取。”孝惠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
    (太史公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仰仗帝王的余光,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韩信、黥布等都已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他的地位为群臣之冠,声望延及后世。
    16.
    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
    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赏析】
    《夜坐二首·其二》写在万马齐喑的社会环境中,诗人经邦治国的壮志不得实现,希望有朝一日能大展宏才。“沉沉心事北南东”,诗人之所以心事沉沉,正由于他关怀世事。“一睨人材海内空。”诗人睁眼一看,竟觉得海内没有人才。但是中国当时并非真的没有人才,与龚自珍同时代的林则徐、魏源等,都是难能可贵的济世之才。问题在清廷统治者不肯重用人才,把许多人才都埋没了,他们宠爱的大都是庸才兼奴才。这就难怪诗人为之愤慨了。诗人胸怀经时济世之才,屡次会试却都未被录取。直到近三十岁,才在内阁充国史馆校对官。诗中所谓“壮岁始参周史席”,即指此事。老子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诗人以周喻清,也隐以贤能而在下位的老子自况。对于自己贤能而处于下位的原因,诗人总结为一条:“髫年惜堕晋贤风”,意思是说他自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样狂放、倨傲的性格。在那样一个贿赂公行、拍马吹牛成风的社会里,根本不可能有他的进身之阶。句中用了个“惜”字,诗意就婉转、含蓄多了。
    “功高拜将成仙外”,诗人急于救亡图存,原不在乎像韩信那样居功拜将或像张良那样功后“成仙”,而是出于一种超乎这些之外的爱国理想。他为了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愿意竭尽自己的才智。然而人到中年,功业未就,只能将自己的才华消耗在回肠荡气的诗词中了。这两句典型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传统的事功观,即屈原的竭智尽忠“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和左思的“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咏史八首·其一》)的精神。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是说一旦死气沉沉的局面被打破,将会出现英才呈奇、宏愿大展的局面。参破禅关原义是参禅得道,悟彻佛教教理,这里借指统治者束缚人才的“关”。“美人”喻指才智之士,“剑”喻指才能。束缚人才智的关卡一旦被打破,那么人便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剑也能气贯长虹。由此可见诗人叹息人才的匮乏意在指责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限制。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
    18.【答案】(示例)A截然不同/迴然不同/大相径庭 B亲密无间C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若填其他成语,与语境相合亦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室,根据前文"说到踩街,虽然和'逛街!仅一字之差”及“实际上是”可知,此处应该形成转折关系,故可填“截然不同”“迴然不同”“大相径庭"等成语。B空,根据前文“地界相连,血缘相亲,尤其是节日里互相串门”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故可填"亲密无间”。C空,根据前文“村民争着参与”和后文"但大多数都人不了老把头的法眼” 这个转折关系,可以填“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等成语。
    19.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都”表示总括;A项,“都”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B项,表示“甚至”;C项,表示“已经”:D项,表示总括。故选D项。
    20.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意思是,对同一种事物,懂行的会了解研究,掌握事物的规律,发现它的精彩与内涵;不行的,只会凑凑热闹,见见稀奇古怪。与③处“踩高跷这活儿,一般人见了会头晕打战,真正要玩好,没个胆是是不行的”衔接紧密。①表现踩高跷的热闹,是“外行”的角度:②是表演队伍的组织,和俗语内容无关:③④是就踩高跷这活儿的具体内容来说,分析踩高跷的做法,这是“内行”的角度。据此分析可知,填人圆处最为恰当故选C项。
    21.【答案】示例)①夏天见到的似乎不太多,夏天似乎见得少,②而且危险/也极不安全/而且极不安全,
    ③因为缺少食物/因为食物较少(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文是“喜鹊在春天和冬天最常见”,后文“这也许是夏天草木茂盛,喜鹊的行踪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吧”是解释喜鹊夏天少见的原因,因此需要突出“夏天”和“见得少”,可填“夏天见到的似乎不太多”“夏天似乎见得少”。②处,语境是介绍斑鸠巢,前文是“不但草”应该和后文形成递进关系;由后文“村童爬上树去掏斑鸠窝惊得斑鸠绕着树乱飞”可知,斑鸠窝不够安全。因此可填“而且危险”“也极不安全“而且极不安全”。③处,语境谈的是喜鹊的状态,秋天,“喜鹊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吃饱”,冬天“它们才显得呆滞一些”原因跟食物有关,所以此处应该填“因为缺少食物”或者“因为食物较少”。
    22.【答案】(示例)①我喜欢喜鹊,②是因为我像熟悉乡邻一样熟悉喜鹊,③而且喜鹊长得好看,④叫起来也好听。(写出两点给1分,写出三点给2分,写出四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1分;表达准确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信息、变换句式的能力。第一段第一句是总领句,说的是“给我印象最深、最令我喜爱的还是喜鹊”。后面三个句子都是具体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喜鹊,第二句“喜鹊多见,就如乡邻一样熟悉了,熟悉了便心生欢喜”说的是自己熟悉喜鹊,因此心生欢喜;第三句写的是喜鹊的外表好看;第四句“叫起来欢快清脆”,从叫声写自己对喜鹊的喜爱。由此可得到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注意字数的限制,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压缩。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第一段告诉我们龙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是人们凭想象构思出来的;材料第二段引用了《庄子·列御寇》中的寓言,指出“朱平漫”用了三年时间学到了宰杀龙的技术,却无用武之地。材料引导广大青年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参考立意:
    ①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
    ②学习要讲求实效;
    ③要学习和掌握真正有用的本领;等等。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六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六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名著练习题,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