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试卷(一)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835493/0-171770428423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试卷(一)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835493/0-17177042842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试卷(一)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835493/0-171770428432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试卷(一)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⒉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下图为2024年2月27日某时刻王老师在淮安某公园拍摄的照片,地表有少量积雪。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拍摄该照片时的朝向( )
A. 东南B. 西南C. 正南D. 西北
2. 想要拍摄到同样的树影朝向和长度,选择的合适时间是( )
A. 5月末B. 8月末C. 9月末D. 10月末
3. 此后一个月内,在该地点同时刻拍摄时( )
A. 太阳变高,树木影长变长B. 太阳变低,树木影长变长
C. 太阳变高,树木影长变短D. 太阳变低,树木影长变短
位于西班牙西北部内多,海拔约1300米,西侧地势较低,三面环山。下图为该村传统民居,其外观呈圆形,墙壁主要由石头垒成,内部有木架支撑,上部覆有黑麦秸秆和茅草。完成下面小题。
4. 房屋低矮,门窗较小,屋顶呈锥形的主要原因( )
A. 防寒保暖,利于雨雪滑落B. 减少占地,抵御强风天气
C 夏季隔热,便于通风散热D. 安全防卫,躲避外族入侵
5. 推测甲建筑的主要用途及其立柱顶部扁平的圆形石块功能( )
A. 粮仓;防止鼠害B. 卧室;方便上下C. 储物;晾晒物品D. 圈舍;增强支撑
下图是2024年5月8日14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6. 未来图中锋面所在的气压系统最可能移向( )
A. 澳大利亚方向B. 加拿大方向
C. 乌克兰方向D. 印度方向
7. 受图示锋面过境影响,甲站点天气变化特点是( )
A. 风速总体增大B. 气温略有下降
C. 气压持续上升D. 晴转暴雨天气
8. 甲、乙两站点的气温和露点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B. 海陆分布
C. 植被覆盖D. 洋流性质
下图中虚线为等高线(单位:米),实线为地层界线。完成下面小题。
9. 推测图示区域最大高差( )
A. 248B. 288C. 365D. 400
10. 图中大规模构造运动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D1之前B. K之后C. P2之前D. T1之后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流流向自西南流向东北B. 有过地壳抬升现象
C. T1和J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面D. 河流处的构造地貌为背斜谷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不同生态系统储碳能力不同,一般是森林草甸大于耕地灌丛。下图为粤东北山区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不同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2000—2010年耕地储碳量的变化主要源于( )
A. 灌丛减少B. 常绿阔叶林减少C. 高山草甸减少D. 针叶林减少
13. 2000-2020年该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生态环境恶化B. 耕地面积大幅减少
C. 用地结构调整D. 草地储碳能力下降
14. 为增加当地土壤碳储量,合理的做法是( )
A. 退湿还草B. 弃草增林C. 减少耕地D. 秸秆还田
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中部山脉的东侧山麓地带是苹果的主要产地,主要采用矮化密植、无套袋栽培,果树中间预留标准化的通道,机械化水平较高。果树在挂果季节用纱网覆盖,苹果成熟采摘时通过共享租赁的形式,由第三方技术公司提供机器人进行服务。下图为华盛顿州苹果种植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用纱网覆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减轻冰雹危害 ②预防寒潮侵袭 ③增强光合作用 ④防止飞鸟琢食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6. 与我国苹果套袋种植不同,影响美国苹果很少套袋的主要因素是( )
A. 环保政策B. 田间管理C. 生产成本D. 病虫害控制
17. 机器人能昼夜不停地按照既定路线进行自动化采摘,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GIS、RSB. GIS、GPSC. RS、GPSD. RS BDS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但由于长期不合理垦殖和外力侵蚀的影响下土地退化严重。下图为吉林省年等降水量线和地形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吉林耕地主要分布在( )
A. 西北部B. 南部C. 中部D. 东部
19. 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退化严重的季节及主要原因( )
A. 春季 风蚀B. 冬季 风蚀C. 秋季 雨蚀D. 夏季 雨蚀
20. 玉米秸秆整株覆盖还田可能给当地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
①春季地温回升慢 ②土壤蒸发变多 ③病虫害增加 ④土壤淋溶作用减弱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西十高铁(西安至十堰)陕西段于2021年12月20日开工,计划2026年6月20日竣工。西十高铁建成后,与已开通的武汉至十堰高速铁路相接,西安至武汉到达时间将由5小时缩短至2.5小时。下图为西十高铁线路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修建西十高铁遇到的最大难度是( )
A. 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大B. 沿线地区森林茂密
C. 高铁线路要穿越山脉D. 沿线山区冻土发育
22. 保障西十高铁顺利建设的最重要条件是( )
A. 技术和资金B. 交通和建材C. 劳动力和政策D. 电信和通信
23. 西十高铁开通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 )
①缩短区域时空距离 ②提升沿线城市等级
③加强区域文化交流 ④促进沿线矿产开发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2月16日起,我国经历了一场自北向南的寒潮,北方多地经历大到暴雪, 南方多地出现冻雨,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材料二 下图为2024年2月19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气压形势图。
(1)描述甲地天气系统气流运动状况并在图上绘制南京的盛行风向。
(2)有气象学家指出北方积雪量大会加强冷气团势力,请用所学知识解释此观点。
(3)分别从政府和民众角度提出应对南方冻雨的措施。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省淮安市岔河镇所产大米以其香、软、糯久负盛名。岔河大米选取优良品种进行种植,种植土壤主要来自白马湖清淤工程的湖底淤泥,种植过程采用稻虾种养模式,产销过程标准化管理,全程质量控制。
材料二 图1为岔河镇地理位置图,图2为“稻虾共生”模式过程图。
(1)简析岔河镇稻米生长的优势区位条件。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岔河稻虾共生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3)从产业融合角度,提出岔河大米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林波波河流域位于非洲西南部,全长1750多公里,流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流经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四个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人口超过1800万,25岁以下年龄段人口比重大,居民生计以工矿业、灌溉农业、畜牧业等为主,水资源问题和粮食问题突出,大部分地区较贫困。流域境内有多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丰富但动物分布密度较低。
材料二:2000年2-3月连续降水加上飓风登陆,导致流域中下游出现非常严重洪灾,河口处大量红树林死亡,沿岸居民生计困难。2010年开始,当地社区居民在外部支持下开始种植红树林,逐渐恢复当地生态环境。
(1)从观赏野生动物角度,说出到此地开展生态观光旅游的最佳季节并分析原因。
(2)说明入海口处河流两侧红树林的恢复对沿岸居民的影响。
(3)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提出国家间跨境保护的主要具体措施。
地理试题(一)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⒉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下图为2024年2月27日某时刻王老师在淮安某公园拍摄的照片,地表有少量积雪。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拍摄该照片时的朝向( )
A. 东南B. 西南C. 正南D. 西北
2. 想要拍摄到同样的树影朝向和长度,选择的合适时间是( )
A. 5月末B. 8月末C. 9月末D. 10月末
3. 此后一个月内,在该地点同时刻拍摄时( )
A. 太阳变高,树木影长变长B. 太阳变低,树木影长变长
C. 太阳变高,树木影长变短D. 太阳变低,树木影长变短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2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总体位于偏南方。结合图中积雪的位置可知,以树为中心,积雪的方向接近正北方,因此摄该照片时的朝向为西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想要拍摄到同样的树影朝向和长度,选择的合适时间应与2月27日关于二至日(12月22日或6月22日)对称,因此为10月末,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此后一个月内,直射点往北移动,因此在该地点同时刻拍摄时太阳高度变大,树木影长变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
位于西班牙西北部内多,海拔约1300米,西侧地势较低,三面环山。下图为该村传统民居,其外观呈圆形,墙壁主要由石头垒成,内部有木架支撑,上部覆有黑麦秸秆和茅草。完成下面小题。
4. 房屋低矮,门窗较小,屋顶呈锥形的主要原因( )
A. 防寒保暖,利于雨雪滑落B. 减少占地,抵御强风天气
C. 夏季隔热,便于通风散热D. 安全防卫,躲避外族入侵
5. 推测甲建筑的主要用途及其立柱顶部扁平的圆形石块功能( )
A. 粮仓;防止鼠害B. 卧室;方便上下C. 储物;晾晒物品D. 圈舍;增强支撑
【答案】4. A 5. A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冬季可能较为寒冷,低矮房屋和小门窗有利于保温,减少热量散失,该地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锥形屋顶的设计有利于雨雪迅速滑落,避免积雪压垮屋顶,A正确;房屋低矮与减少占地关系不大,B错误;门窗小不利于通风散热,C错误;材料中未提及外族入侵的相关信息,D错误。所以选A。
【5题详解】
在农村地区,粮食是宝贵的资源,需要妥善保存,西班牙西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该建筑远离地面具有防潮的作用,扁平的圆形石块可以阻挡老鼠等小动物进入内部,起到防鼠的作用,故该建筑为粮仓,A正确;顶部的扁平圆形石块不利于上下,B错误;立柱顶部的扁平圆形石块并不适合用于晾晒物品,C错误;圈舍用于饲养动物,通常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和通风设施,而甲建筑的结构和位置并不适合作为圈舍,立柱顶部的扁平圆形石块与增强支撑无关,D错误。所以选A。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在世界建筑史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也较为鲜见。
下图是2024年5月8日14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6. 未来图中锋面所在的气压系统最可能移向( )
A. 澳大利亚方向B. 加拿大方向
C. 乌克兰方向D. 印度方向
7. 受图示锋面过境影响,甲站点的天气变化特点是( )
A. 风速总体增大B. 气温略有下降
C. 气压持续上升D. 晴转暴雨天气
8. 甲、乙两站点的气温和露点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B. 海陆分布
C. 植被覆盖D. 洋流性质
【答案】6 B 7. A 8. B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锋面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锋面往偏东方向移动,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最可能移向加拿大方向,B正确;澳大利亚位于锋面的南方,A错误;乌克兰位于锋面的西方,C错误;印度位于锋面的西南方,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图示锋面为冷锋,且等压线密集,锋面移动速度快,受锋面过境影响,甲站点风速总体增大,气温显著下降,A正确,B错误;该锋面形成于低压槽线上,因此受锋面过境影响,甲站点气压先下降后上升,C错误;甲站点是否形成暴雨取决于锋前的暖气团是否有充足的水汽,此时为5月份,结合图中甲站气温和露点气温的对比可知,此时空气水汽含量少,比较干燥,不能形成暴雨天气,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站点纬度高于乙地,而露点温度低于乙地,主要是因为甲距海较远,受陆地影响大,5月为春季,增温快,气温较高,且空气水汽含量少,露点温度低。而乙地受海洋影响大,增温慢,气温较低,且海水蒸发使空气湿度大,露点温度高。综上所述,甲、乙两站点的气温和露点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而与纬度位置、植被覆盖和洋流性质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冷锋过境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常伴有阴雨、刮风、降温天气。
下图中虚线为等高线(单位:米),实线为地层界线。完成下面小题。
9. 推测图示区域最大高差( )
A. 248B. 288C. 365D. 400
10. 图中大规模构造运动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D1之前B. K之后C. P2之前D. T1之后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流流向自西南流向东北B. 有过地壳抬升现象
C. T1和J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面D. 河流处的构造地貌为背斜谷
【答案】9. C 10. D 11. B
【解析】
9题详解】
图示区域最高处为400m-450m,最低处海拔为50m-100m,故图示区域性对高度为300m-400m,故图示区域最大高差365m,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T1之前的岩层大致平行分布,而在J处出现明显的的断层现象,所以图中大规模构造运动最有可能发生在T1早三叠纪之后的侏罗纪,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结合图中等高线,可知图中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A错误;由图可知地层T1、P2、P1、D2、D1出现不连续分布,出现断层,有过地壳抬升,B正确;T1和J之间存在断层,不存在平行不整合面,C错误;由图可知,河流处中间为比较新的T1早三叠纪,南北两侧为较老的的晚二叠纪、早二叠纪,中心新南北两侧岩层老,故河流处为向斜,D错误。故选B。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常成为山岭,但其顶部受张裂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凹陷(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常成为山谷或盆地,但其槽部因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易成为山岭。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不同生态系统储碳能力不同,一般是森林草甸大于耕地灌丛。下图为粤东北山区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不同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2000—2010年耕地储碳量的变化主要源于( )
A. 灌丛减少B. 常绿阔叶林减少C. 高山草甸减少D. 针叶林减少
13. 2000-2020年该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态环境恶化B. 耕地面积大幅减少
C. 用地结构调整D. 草地储碳能力下降
14. 为增加当地土壤碳储量,合理的做法是( )
A. 退湿还草B. 弃草增林C. 减少耕地D. 秸秆还田
【答案】12. B 13. C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2000—2010年耕地碳储量增加,而林地碳储量减少,说明林地减少,耕地面积扩大;当地位于广东省,天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毁林开荒造成耕地面积增加,B正确。灌丛、高山草甸、针叶林不是广东省的地带性植被,分布较少,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2000—2020年该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是因为建设用地增加所致,属于用地结构调整的影响,C正确;生态环境恶化可能是森林、草地等减少,也可以是环境污染,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较大,生态环境整体上好转,A错误;耕地的储碳能力较小耕地面积较少的影响较小,且耕地面积减小可能导致森林、草甸等储碳能力较大的植被的增加,B错误;草地的碳储量减少主要是草地面积减小所致,不意味着其储碳能力下降,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退湿还草可能导致湿地破坏,湿地面积减小,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A错误;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弃草增林导致草地面积减小,B错误;减少耕地不利于粮食安全,C错误;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碳储量,D正确。故选D。
土壤碳储量是指一定深度的土层中土壤有机碳的储量。
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中部山脉的东侧山麓地带是苹果的主要产地,主要采用矮化密植、无套袋栽培,果树中间预留标准化的通道,机械化水平较高。果树在挂果季节用纱网覆盖,苹果成熟采摘时通过共享租赁的形式,由第三方技术公司提供机器人进行服务。下图为华盛顿州苹果种植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用纱网覆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减轻冰雹危害 ②预防寒潮侵袭 ③增强光合作用 ④防止飞鸟琢食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6. 与我国苹果套袋种植不同,影响美国苹果很少套袋的主要因素是( )
A. 环保政策B. 田间管理C. 生产成本D. 病虫害控制
17. 机器人能昼夜不停地按照既定路线进行自动化采摘,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GIS、RSB. GIS、GPSC. RS、GPSD. RS BDS
【答案】15. B 16. C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纱网覆盖可以有效阻挡冰雹击打果实,也可以防止飞鸟啄食,①④正确;网纱无法阻挡寒潮侵袭,也无法增强光合作用,②③错误,故ACD错误,选B。
【16题详解】
美国苹果主要采用矮化密植、机械化水平高,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苹果套袋和摘袋会极大增加劳动投入成本,无套袋栽培可减少投入成本,C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知美国苹果很少套袋是因为环保政策和田间管理,AB错误;苹果套袋可有效防止病虫害,但随着多年的套袋栽培,病虫害多数都已出现抗性,比如康氏粉蚧、黑点病和苦痘病等,以往针对套袋苹果的防治方法效果已经丧失大部分。现今已有不少新型药剂可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D选项说法不是主要因素。故选C。
【17题详解】
GIS可对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GPS和BDS能够提供准确定位和导航;RS可以完成远距离识别地物,可用于监测作物长势状况、病虫害信息等。机器人昼夜不停地按照既定路线进行自动化采摘需要进行定位、导航和数据处理,即GPS和GIS,因此ACD错误,B正确。
地理信息技术区别:遥感(RS):拍摄图像,获取“面”的信息,侧重“看”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定“点”的位置;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处理、储存地理空间信息,侧重“想”。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但由于长期不合理垦殖和外力侵蚀的影响下土地退化严重。下图为吉林省年等降水量线和地形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吉林耕地主要分布在( )
A. 西北部B. 南部C. 中部D. 东部
19. 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退化严重的季节及主要原因( )
A. 春季 风蚀B. 冬季 风蚀C. 秋季 雨蚀D. 夏季 雨蚀
20. 玉米秸秆整株覆盖还田可能给当地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
①春季地温回升慢 ②土壤蒸发变多 ③病虫害增加 ④土壤淋溶作用减弱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18. C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吉林西北部降水量不足400mm,降水不足,耕地不足,A错误;吉林南部和东部等高线相对密集,地势起伏较大,不适宜耕地分布,BD错误;吉林中部等高线相对稀疏,说明地形平坦,降水量在400mm以上,降水适宜,适合种植业发展,耕地面积较大,C正确。故选C。
【19题详解】
乙地较甲地年降水量少,春季时乙地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未到达降水少,植被稀疏,风力大,风力侵蚀严重,土壤退化严重,A正确;冬季时甲乙两地都有积雪覆盖,土壤退化较少,B错误;夏秋季节甲地降水更多,受降雨侵蚀更严重,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玉米秸秆整株覆盖还田会阻挡地面接收太阳辐射,春季地温回升慢 ,地温变低,土壤蒸发变少,①正确,②错误;秸秆腐烂之后容易滋生病虫害,不利于农业生产,③正确;玉米秸秆整株覆盖还田会减弱雨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这是有利影响,不符合题意,④错误。故选B。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
西十高铁(西安至十堰)陕西段于2021年12月20日开工,计划2026年6月20日竣工。西十高铁建成后,与已开通的武汉至十堰高速铁路相接,西安至武汉到达时间将由5小时缩短至2.5小时。下图为西十高铁线路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修建西十高铁遇到的最大难度是( )
A. 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大B. 沿线地区森林茂密
C. 高铁线路要穿越山脉D. 沿线山区冻土发育
22. 保障西十高铁顺利建设的最重要条件是( )
A. 技术和资金B. 交通和建材C. 劳动力和政策D. 电信和通信
23. 西十高铁开通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 )
①缩短区域时空距离 ②提升沿线城市等级
③加强区域文化交流 ④促进沿线矿产开发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
【答案】21. C 22. A 23. D
【解析】
【21题详解】
西十高铁建设地区位于西安到武汉之间,纬度位置低,沿线山区无冻土发育,D错误;沿线人类活动较多,且森林茂密对修建高铁的影响较小,B错误;该区域属于季风气候区,自然环境差异不大,A错误;该地区河流多,且多山地,高铁线路要穿越山脉,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C正确;故选C。
【22题详解】
现代影响交通线路修建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保障西十高铁顺利建设的最重要条件是技术和资金,以保证高铁的顺利修建,A正确;交通和建材对高铁修建影响较小,可以通过技术和资金手段解决,B错误;该地区修建高铁有政策支持,高铁修建重要的条件在技术,而不是劳动力的多少,C错误;电信和通信对高铁修建影响小,高铁不属于通信设施,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高铁开通后区域之间的联系时间缩短,①正确;城市等级的影响因素较多,交通改善不能提高城市等级,②错误;高铁开通后区域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③正确;高铁主要是客运,对沿线矿产开发影响小,④错误;故选D。
在交通运输建设中,地形是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而技术因素则是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形对交通的限制越来越小。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2月16日起,我国经历了一场自北向南的寒潮,北方多地经历大到暴雪, 南方多地出现冻雨,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材料二 下图为2024年2月19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气压形势图。
(1)描述甲地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并在图上绘制南京的盛行风向。
(2)有气象学家指出北方积雪量大会加强冷气团势力,请用所学知识解释此观点。
(3)分别从政府和民众的角度提出应对南方冻雨的措施。
【答案】(1)水平方向:气流顺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东北风 如图:
(2)地面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增强;积雪覆盖地面,阻挡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进一步降低,加强冷空气势力。
(3)政府:加强冻雨预报预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路面撒盐,及时组织力量路面除冰; 普通民众:添衣保暖、减少外出;参与灾害预防和救援。
【解析】
【分析】本题以2024年寒潮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风向的绘制、气流运动情况、大气受热过程、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甲地向四周气压值降低,甲地所处的天气系统为反气旋,北半球反气旋水平方向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呈下沉。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的影响,分别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等。先过南京画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考虑该地在半球,北半球风向就画在风向右侧;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为30°-45°之间,即可画出南京的风向为东北风,如下图:
【小问2详解】
北方积雪量大,会增加地面积雪覆盖深度以及面积,新雪的反射率较高,对太阳辐射反射增强;积雪覆盖地面,阻隔了地面与外界空气的流通,阻挡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积雪融化时,会吸收热量,使得气温降低;气温进一步降低,加强冷空气势力。
【小问3详解】
政府:加强监测,加强冻雨预报预警,及时出示通知,提高公众的警觉;加强宣传教育,提醒公众冻雨的危害,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政府积极组织路面撒盐,及时组织力量路面除冰,减少事故的发生; 普通民众:查看天气预报,及时添衣保暖、减少外出,避免冻伤以及事故;积极参与灾害预防和救援。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省淮安市岔河镇所产大米以其香、软、糯久负盛名。岔河大米选取优良品种进行种植,种植土壤主要来自白马湖清淤工程的湖底淤泥,种植过程采用稻虾种养模式,产销过程标准化管理,全程质量控制。
材料二 图1为岔河镇地理位置图,图2为“稻虾共生”模式过程图。
(1)简析岔河镇稻米生长的优势区位条件。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岔河稻虾共生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3)从产业融合角度,提出岔河大米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答案】(1)自然条件: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生长;地处徐淮平原,地形平坦;土壤土层多为淤泥,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灌溉水源主要来自白马湖,水质好,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充足、廉价;市场广阔;平原面积广阔,地价低;
技术条件:选取优良品种,品质高,口感好;采用“稻虾共生”模式,化肥农药使用少,稻米品质高,绿色无污染;种植全程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保证稻米品质。
(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开发特色农产品(岔河大米、洪泽湖龙虾),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提高生产效率。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区域影响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利于社会安定和谐;改良土壤、改善水稻根系生产环境,增加稻米产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改善岔河镇的生态环境。
(3)加大对稻米生产企业的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建设稻米生产示范园区,鼓励稻米的加工;加大稻米生产加工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推进以“稻米”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加大宣传与推广,为稻米拓展销售市场。
【解析】
【分析】本题以岔河镇农业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的意义,农业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江苏省淮安市岔河镇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生长;该地区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且土壤多为淤泥,土壤较为肥沃,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该地区距离湖泊较近,灌溉水源充足,且水质较好,因此该地区所产大米香、软、糯,适宜水稻生长。同时该地区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稻米品质较好,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广阔;同时平原面积广阔,地价低;加上该地区加大科技投入,选取优良品种,大米品质高,口感好;该地区采用“稻虾共生”模式,化肥农药使用少,稻米品质高,绿色无污染;在稻米种植全程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保证稻米品质。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岔河稻虾共生模式是充分利用本地区区域优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农产品,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共生模式可以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提高生产效率;利用本地特色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知名度,加强区域影响力;稻虾共生模式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利于社会安定和谐;稻鱼共生系统可以改良土壤、改善水稻根系生产环境,增加稻米产量;同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改善岔河镇的生态环境。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岔河镇为进一步发展本地区稻米产业,政府可以加大对稻米生产企业的扶持,加大优惠扶持力度,培育本地区龙头企业,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在地区建设稻米生产示范园区,鼓励稻米的加工;加大稻米生产加工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促进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同时推进以“稻米”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宣传与推广,提高其知名度,为稻米拓展销售市场。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林波波河流域位于非洲西南部,全长1750多公里,流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流经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四个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人口超过1800万,25岁以下年龄段人口比重大,居民生计以工矿业、灌溉农业、畜牧业等为主,水资源问题和粮食问题突出,大部分地区较贫困。流域境内有多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丰富但动物分布密度较低。
材料二:2000年2-3月连续降水加上飓风登陆,导致流域中下游出现非常严重洪灾,河口处大量红树林死亡,沿岸居民生计困难。2010年开始,当地社区居民在外部支持下开始种植红树林,逐渐恢复当地生态环境。
(1)从观赏野生动物角度,说出到此地开展生态观光旅游最佳季节并分析原因。
(2)说明入海口处河流两侧红树林的恢复对沿岸居民的影响。
(3)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提出国家间跨境保护的主要具体措施。
【答案】(1)冬春季(7-10月旱季);旱季植被稀疏,从而更容易发现动物;旱季,缺少水源,动物被迫集中到没有干枯的河流或湖泊附件饮水。
(2)有利于鱼虾生长繁殖,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和经济来源;阻挡海水入侵地下水,缓解沿岸土地盐碱化;防洪蓄水,减少水旱灾害;减少对河流堤坝侵蚀,保护农田;净化水质。
(3)跨境保护,建立政府间的合作交流机制,对盗猎、盗伐林木加强执法;保障跨境迁徙通道的通畅;上下游,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栖息地的生态用水;对工矿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加强监测和治理,避免跨境水污染,保证动物的饮水安全;扩大宣传,增强边境公众保护意识。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非洲野生动物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野生动物的观赏、红树林的生态作用及跨境保护野生动物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林波波河流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由图2可知,7-10月南半球正值冬春季,此时热带草原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草木枯黄、植被稀疏,更容易发现动物;由于降水少,河湖水位下降,甚至干涸,动物被迫集中到没有干枯的河流或湖泊附件饮水,因此易观赏到成群的野生动物逐水源迁徙。
【小问2详解】
由已学可知,红树林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有利于鱼虾生长繁殖,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和经济来源;茂密高大的枝体和增加对风和海水的摩擦力,阻挡海水入侵地下水,缓解沿岸土地盐碱化;红树林沿海生态系统的根系能有效减少风暴潮和海浪冲击,保护沿岸地区免受洪水影响,防洪蓄水,减少水旱灾害;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同时减少海水对河流堤坝侵蚀,保护农田;红树林的根系可以过滤水中的污染物质,净化水质。
【小问3详解】
野生动物的跨境保护可以从政府合作、跨境迁移路线的通畅、跨境线路的水、草保护及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方面分析。跨境保护可以依据迁移路线,建立相关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从禁止违法行为,加强立法以及对盗猎、盗伐林木的执法等方面寻求合作;扫除野生动物迁移路线上的障碍,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及交通线,设立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保障跨境迁徙通道的通畅;野生动物旱季逐水草迁移,河流要加强全流域统一管理,合理分配上下游水量,保障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用水安全以保障野生动物的草类供应;对迁徙路线上的工矿业、农业及生活污水加强监测和治理,防治水污染,避免跨境水污染,以保证动物的饮水安全;扩大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从接触野生动物会有致病风险、生态系统物种缺失易引起生态破坏、甚至物种的灭绝,使人们摒弃错误认识,增强边境公众的保护意识。
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模拟(一)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模拟(一)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模拟(一)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模拟(一)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模拟一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模拟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