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三模生物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 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仪器。图甲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图乙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是清水
B. 将图乙中的⑦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C. 图甲中通过转动③和⑤来调节视野的亮度
D.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①和④放大倍数的乘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
【详解】A.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口腔上皮细胞如果放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因此为了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需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A错误。
B.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不到1元,欢迎访问。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乙中的⑦物像在视野的偏右上方,向右上方移动装片,该物像会向左下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B错误。
C.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⑤遮光器和⑥反光镜。当外界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小光圈;当外界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大光圈,C错误。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①目镜和④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D正确。
故选D。
2. 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酵母菌细胞、血细胞玻片标本后绘制的图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是遗传的控制中心,⑤只能控制有害物质进出细胞
B. 图丙中的细胞与甲、乙中的细胞相比,没有细胞壁和液泡
C. 图乙所示的生物可用于乳酸发酵
D. 图丙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止血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核、③是细胞质、④是液泡、⑤是细胞膜,解答即可。
【详解】②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⑤细胞膜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故A错误;图丙中的血细胞属于动物细胞与甲植物细胞、乙中的酵母菌真菌细胞相比,没有细胞壁和液泡,故B正确;图乙是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不可用于乳酸发酵,乳酸发酵应的乳酸菌,乳酸菌是细菌,故C错误;图丙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具有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血小板具有止血的功能,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掌握动植物细胞及酵母菌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3. 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一节肢动物
B.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鲈鱼和鲸鱼一样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C. “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
D.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龟和蛇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甲或鳞片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
【详解】A.蝉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中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A正确。
B.鲈鱼属于鱼类,用鳃呼吸,鲸鱼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B错误。
C.“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C正确。
D.龟和蛇都属于爬行动物,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甲或鳞片,适应陆地生活,D正确。
故选B。
4.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如图一表示大豆气孔的两种状态,图二表示大豆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7月下旬某晴天,研究人员对山东某地大豆的相关生理过程进行了测量,结果如图三所示。下列关于大豆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结构主要存在于图二的③中,图二中的①受损会降低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
B. 叶片发黄最可能是图二的②中叶绿体减少所致
C. 12点时大豆叶片中的气孔处于b状态的数量增多
D. 图三所示大豆的生理活动只发生在叶片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一中,a气孔张开,b气孔关闭;图二中,①叶脉、②表皮、③叶肉、④气孔。
【详解】A.图一结构是气孔,主要存在于图二的②表皮中;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可以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因此,图二中的①叶脉受损,会减少水分的运输,从而降低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A错误。
B.叶片发黄最可能是图二的③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减少所致,B错误。
C.在夏日中午12时,由于阳光过强,气温较高,大豆植株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使得蒸腾作用降低而关闭了一部分气孔。所以,气孔处于b关闭状态的数量增多,C正确。
D.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因此,图三所示的光合作用只发生在含有叶绿体的叶片等处,而呼吸作用可发生在所有的活细胞处,D错误。
故选C。
5. 某同学在学习了与动、植物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后,做了以下实验,其中理解和操作正确的是( )
A. 图一装置中,烧杯①内溶液为酒精,目的为溶解叶绿素
B. 图二装置可验证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C. 图三广口瓶中为萌发的种子,则实验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图四用湿棉絮的目的是保证小鱼正常呼吸,并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答案】C
【解析】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A.图一装置中,烧杯②内溶液为酒精,把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再放入大烧杯(内有①水)隔水加热,一方面避免酒精直接加热而发生的危险,另一方面可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叶片变成黄白色,A不符合题意。
B.氧气有助燃作用。向装置二中装入适量萌发的种子,置于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打开瓶盖,将燃烧的小蜡烛放入该装置中,可观察到小蜡烛熄灭。该实验说明: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瓶中氧气,B不符合题意。
C.种子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图三广口瓶中为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使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C符合题意。
D.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前,需用湿润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分包裹起来,并露出尾部。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正常情况下,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易观察到毛细血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对此,某同学做出了归纳,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
A. 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这样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有利于运动、捕食和防御
B. 鸟体表覆羽,前肢变为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与其飞行功能相适应
C. 蜥蜴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是它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主要原因
D. 青蛙能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能真正适应陆地生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从扁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特点来答题。
【详解】A.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相比于辐射对称,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得动物的运动更准确、迅速,利于捕食和防御,A正确。
B.鸟体表覆羽,前肢变为翼,有气囊辅助肺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与其飞行功能相适应,B正确。
C.蜥蜴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C正确。
D.青蛙能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生殖发育离不开水的限制,不能真正适应陆地生活,D错误。
故选D。
7. 在生物圈中,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下列是常见的几种微生物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真核生物的是图中的A、B、C、D
B. 图中的单细胞生物有 A、D、E
C. 环境条件适宜时,生物D 常进行出芽生殖
D. 生物E 营寄生或营腐生生活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A是细菌,B是青霉,C是蘑菇,D是酵母菌,E是病毒。据此答题。
【详解】A.A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B是青霉,C是蘑菇,D是酵母菌都是是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故A错误。
B.A细菌和D酵母菌都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生物,而E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单细胞生物,故B错误。
C.D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条件适宜时一般进行出芽生殖,在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足时一般进行孢子生殖,故C正确。
D.E病毒只营寄生生活,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故D错误。
故选C。
8.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下列饮食建议与可预防的疾病对应不合理的是( )
A. 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坏血病
B. 适当多吃猪肉、鸡肉——白化病
C. 适当多吃胡萝卜、猪肝——夜盲症
D. 适当多吃海带、紫菜——地方性甲状腺肿
【答案】B
【解析】
【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人类的疾病有显性基因控制的,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就是显性遗传病;也有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如血友病、白化病等。
【详解】A.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水果、新鲜蔬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白化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不能通过饮食来预防,B错误。
C.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鱼肝油中,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故夜盲症患者可常吃动物肝脏、鱼肝油、胡萝卜,C正确。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人体必须从外界获取一定量的碘。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以补充碘,故可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D正确。
故选B。
9. 如图为人体内部分血液流动示意图,X代表器官或结构、A、B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中流静脉血,B中流动脉血,则X可以代表肺
B. 若A、B中都流静脉血,则X可以代表右心房、右心室
C. 若X为肾小球,则A中流动脉血,B中流静脉血
D. 若X为肾脏,则B中血液的尿素和氧气含量都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A.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发生了气体交换,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若A中流静脉血,B中流动脉血,则X可以代表肺,A正确。
B.若A、B中都流静脉血,X代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一部分,则X为右心房、右心室,B正确。
C.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只起过滤作用,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氧气含量不变,两端连接小动脉,若X为肾小球,则AB是小动脉,都流动脉血,C错误。
D.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营养物质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所以,肾静脉和肾动脉的血液相比,成分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氧气、葡萄糖、尿素和无机盐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因此,若X为肾脏,则B中血液的尿素和氧气含量都减少,D正确。
故选C。
10. 为全面推动郓城县安全教育工作,杜绝学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发生,我县各学校组织收看《别让青春凋零在水中》警示教育片。其中溺水窒息阻断了呼吸全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
A. 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 ④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中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①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肺泡里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A.人体呼吸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溺水阻断了呼吸全过程中的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环节,导致了人体不能与外界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因而会影响肺的通气,进而影响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造成人体缺氧,严重的会危及生命,A正确。
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这样,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溺水身亡的原因是水阻断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而不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B错误。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从肺泡摄取的氧气运送到组织,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溺水身亡的原因是水阻断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而不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C错误。
D.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利用气体扩散原理,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因此,动脉血流经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组织细胞里,同时,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溺水身亡的原因是水阻断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而不是组织内的气体交换,D错误。
故选A。
11. 人体的器官在正常状态下都有不间断的血液流动。下列模式图中的数字表示代表血管,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③中的血液营养丰富的静脉血,经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
B. 与⑤中血液相比,⑥中血液的尿素、无机盐等物质减少
C. ②中的血液来自肺动脉,其中血液的含氧量高于①
D. ⑦将脑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心脏输送至肺部毛细血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①肺静脉、②肺动脉、③小肠静脉、④小肠动脉、⑤肾动脉、⑥肾静脉、⑦脑静脉、⑧脑动脉。
【详解】A.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主要场所,从③小肠静脉中流出的血液,其血液为营养丰富的静脉血,A正确。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不重吸收尿素,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由输尿管随排出。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成分发生明显的变化是尿素减少,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无机盐减少。所以,与⑤肾动脉中血液相比,⑥肾静脉中血液的尿素、无机盐等物质减少,B正确。
C.②中的血液来自肺动脉,血液中含氧低,是静脉血,C错误。
D.⑦脑静脉将脑产生的CO2经过上腔静脉回心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输送至肺部毛细血管,D正确。
故选C。
12. “守道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是交通警察的职责所在。根据下列图示分析交警执勤的行为,说法错误的是( )
A. 刘警官看到一辆行驶不稳的汽车由远而近驶来,主要是由图甲中2晶状体的曲度调节
B. 他迅速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司机看到手势后将车停下,属于条件反射
C. “请出示你的驾驶证、行驶证”,随着刘警官声音的响起,司机通过图乙中4耳蜗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D. 进一步检查车辆时,刘警官不慎被车后备箱内尖锐物品刺到手指,他立即缩手,则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e→d→c→b→a
【答案】D
【解析】
【分析】(1)图示甲表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角膜,2晶状体,3玻璃体,4视网膜,5视神经。(2)图示乙表示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鼓膜,2听小骨,3半规管,4耳蜗。(3)图示丙表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反射弧包括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抠、d传出神经、e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A.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2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4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A正确。
B.司机看见交警靠边停车的手势后,是对手势这种信号的刺激做出的一种反应,此反射过程中,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复杂(条件)反射,B正确。
C.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4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司机听到声音,是由于4耳蜗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C正确。
D.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用图丙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a→b→c→d→e,D错误。
故选D。
13. “你打新冠疫苗了吗?”成为流行的问候语,接种疫苗可提高人体对相应疾病的抵抗能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接种疫苗可刺激身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 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可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C. 接种新冠疫苗属于计划免疫,大面积接种疫苗的目的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D. 接种疫苗后应注意清淡饮食,多喝水,避免劳累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人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抗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原是指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详解】A.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可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
B.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可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能够与该病原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B正确。
C.计划免疫就是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接种新冠疫苗属于计划免疫,大面积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疫苗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疼痛、红肿、头疼等不良反应,应注意休息观察,清淡饮食,多喝水,D正确。
故选C。
14. 如图是植物体的器官或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②③④⑤组成种子的胚B. 图甲中的⑥将来发育成根
C. 图乙中的⑨将来发育成茎D. 图丙中的b和c可以使根不断长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甲中,①种皮和果皮,②胚乳,③子叶,④胚芽,⑤胚轴,⑥胚根。
题图乙中,⑦生长点,⑧叶原基,⑨胚轴,⑩芽原基。
题图丙中,a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d根冠。
【详解】A.在一个完整种子中,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包括⑥胚根、④胚芽、⑤胚轴、③子叶四部分,A符合题意。
B.种子萌发时,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枝芽的结构中,⑦生长点可以使芽轴不断伸长,⑧叶原基将来发育成幼叶,幼叶将来发育成叶,⑨芽轴将来发育成茎,⑩芽原基将来发育成侧芽,C不符合题意。
D.根尖是根生长、分化、吸收最活跃的部位,根能长长主要是因为根尖c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和b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的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生命得到延续和发展,下图是与生物生殖发育有关的示意图。有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D→A→C 可代表果蝇的发育过程
B. ①胚盘是鸟类胚胎发育的部位
C. ⑦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场所
D. ⑤能够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①胚盘,②卵黄,③卵白,④卵壳;⑤卵巢,⑥输卵管,⑦子宫,⑧阴道。据此答题。
【详解】A.若图中A、B、C、D表示昆虫的不同发育时期,则果蝇的发育时期可表示为:D受精卵→A幼虫→C蛹→D成虫,故A错误。
B.②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①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故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⑦子宫是人体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故C正确。
D.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其中⑤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故D正确。
故选A。
16. 某种家鼠的短尾类型杂交,子代总是出现2/3的短尾和1/3的正常尾,无一例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短尾与正常尾是一对相对性状,短尾是显性性状
B. 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某基因组成的短尾个体在出生前死亡
C. 子代中正常尾类型杂交,所得后代中短尾与正常尾的比例是3:1
D. 让短尾个体和正常尾个体杂交,子代中正常尾个体所占比例是1/2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因此可知短尾是显性性状,正常尾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型为Aa,遗传图解如下:
子代总是出现2/3的短尾和1/3的正常尾,说明AA个体会死亡。
【详解】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因此可知短尾是显性性状,正常尾是隐性性状,A正确。
B.子代总是出现2/3的短尾和1/3的正常尾,说明AA的短尾个体在出生前死亡,B正确。
C.正常尾是aa,杂交产生的后代全为正常尾,C错误。
D.由题干可知:让短尾个体Aa和正常尾aa个体杂交,遗传图解如下:
子代中正常尾个体所占比例是1/2,D正确。
故选C。
17. 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米勒模拟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B. 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是推断生物进化过程的重要证据
C. 生物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D. 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它们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答案】A
【解析】
【分析】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假说比较多,大部分学者认同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详解】A.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A错误。
B.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顺序,B正确。
C.生物遗传变异(属于内因)和环境因素(属于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C正确。
D.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D正确。
故选A。
18. 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表示上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值,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进入到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 箭头①⑤⑥⑦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循环利用
D. 一般情况下,⑥为②的10%~20%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⑤⑥⑦表示分解者分解的能量。
【详解】A.①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A错误。
B.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③流向分解者、④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所以②>③+④,B正确。
C.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③为②的10%~20%,D错误。
故选B。
19. 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题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B. 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C. 图中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 甲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甲分解者、乙生产者、丙丁消费者、①光合作用、②③呼吸作用。
【详解】A.图中①能吸收二氧化碳,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故A正确。
B.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固定的太阳能,故B错误。
C.图中乙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释放二氧化碳,表示生产者;丙丁能产生二氧化碳,丙以乙为食,丁又以丙为食,它们构成了捕食关系,属于消费者,因此,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故C正确。
D.所有的箭头都指向甲,甲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故D正确。
故选B。
20. 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利用酵母菌制作泡菜
B. 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
C. 低温保存食品是为了杀死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
D. 利用青霉菌生产的青霉素可以杀死新冠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利用乳酸发酵可以制酸奶、泡菜等;利用酵母菌发酵可以制作馒头、面包或酿酒等;利用甲烷菌发酵可以生产甲烷。
【详解】A.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泡菜也是美味的小吃,制泡菜也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出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降低菜的品质,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比如:大肠杆菌能大量生产人的生长激素,其原理是把人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大肠杆菌体内,可以通过大肠杆菌生产生长激素,B符合题意。
C.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细菌、真菌繁殖很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并不是低温杀死细菌,C不符合题意。
D.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我们把这些物质叫抗生素,如青霉素就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抗生素,它是由青霉菌产生的能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特殊物质,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的疾病,对真菌和病毒它不起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卷5题,共计30分每空1分)
21. 菏泽市因地制宜成功建成多个草莓生产基地,开展休闲采摘,带动观光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了探究草莓的生理作用,甲组同学在温室大棚设计了图一所示的实验,将草莓植株暗处理一昼夜后,如图一装置连接好,移至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②,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_____取下叶片A和B,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变成蓝色的叶片是_____。实验后,他发现两个塑料袋的内表面都有水珠,这主要是由于草莓植株进行了_____导致的。
(2)乙组同学探究大棚内草莓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种生理活动。图二是夏季晴朗的一天大棚内草莓植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I、Ⅱ),图三为草莓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模式图。
①从图二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是从a点开始的,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_____点。
②图二中草莓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同的点是_____。图中d点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主要是由于植物叶片的部分_____关闭。
③结合图二和图三,请你为大棚种植户提一条建议,以增强草莓植株的生理过程A,从而提高其产量:_____。
【答案】(1) ①. 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②. A ③. 蒸腾作用
(2) ①. f ②. b、f ③. 气孔 ④. 增加光照强度、施气肥、延长光照时间等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农民合理利用植物的这三个生理活动可以提高产量。
【小问1详解】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②,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叶片A见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如淀粉,叶片A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B叶片不见光,没有产生淀粉,B叶片处理后不变蓝;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所以实验后,他发现两个塑料袋的内表面都有水珠,这是由于草莓植株的蒸腾作用导致的。
【小问2详解】
图二中,从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从b到f点的曲线,光合作用强度始终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一直处于积累状态,过了f点呼吸作用增强有机物开始减少,所以f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中午12点温度高,导致部分气孔关闭,光合速率下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结合图二和图三,可以通过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或者适当延长光照时间等方法提高产量。
22. 图示为人体部分器官和系统的关系,图一中序号①~③表示生理过程,图二是图一循环系统模式图,1-4代表心脏四腔,A-D代表血管,甲、乙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食物为运动提供能量,淀粉是主要供能物质,在_____开始被消化,最终在小肠被消化、吸收。小肠适合吸收的主要结构特点有_____(至少写出一点)。
(2)运动时,同学们需要大量的氧气,当深吸时,膈的变化是_____,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呼吸急促,是由于图二中的[C]_____(填血管名称)中有感受器,当血液中氧气浓度降低时,感受器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脑干,从而调节呼吸运动。
(3)运动时会加速血液循环,血液流经图一的②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是_____;外界氧气最终会到达骨骼肌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为运动提供能量。运动过后口渴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时,肾脏中_____作用会增强,请写出此结构中水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并流回心脏的路径:_____。
【答案】(1) ①. 口腔 ②. 长5~6m##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 ①. 膈肌收缩,膈顶下降 ②. 主动脉
(3) ①. 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②. 肾小管重吸收 ③. 肾小管→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肾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
【解析】
【分析】图一中①吸收、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③肺的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图二中①右心房、②左心房、③右心室、④左心室、A肺动脉、B肺静脉、C主动脉、D上、下腔静脉、甲肺部毛细血管网、乙全身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
【小问1详解】
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问2详解】
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呼吸急促,是由于图二中的[C]主动脉中有感受器,当血液中氧气浓度降低时,感受器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脑干,从而调节呼吸运动。
【小问3详解】
运动时会加速血液循环,血液流经图一的②后,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外界氧气最终会到达骨骼肌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为运动提供能量;运动过后口渴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时,为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肾脏中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会增强,会将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分重新吸收回到血液,造成尿量减少;肾小管中的水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并流回心脏的路径:肾小管→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肾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
23. 袁隆平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据统计,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在我国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多养活8000万人。袁隆平院士毕生追求“禾下乘凉梦”。这个梦想,期待有科学追求的你去实现!请分析作答:
(1)水稻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_____。
(2)水稻的高秆和矮秆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组别_____可判断出高秆是_____性状。
(3)若控制稻秆高矮的基因用D,d表示,则组别乙的父本和母本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
(4)若组别丙的子代总数为868株,根据遗传规律推算,理论上数据m为_____株,m中与甲组父本基因组成相同的概率是_____。
【答案】(1)12条 (2) ①. 甲 ②. 显性
(3)dd、dd (4) ①. 651 ②. 1/3
【解析】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表中根据亲代与子代关系可知:甲组亲代都是纯合体,子代是杂合体,乙组都是纯隐性性状,进而可以推测丙组。
【小问1详解】
已知水稻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通常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成单存在,因此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
【小问2详解】
根据组别甲,父本为高秆,母本为矮秆,杂交后,子代全部为高秆,可判断出高秆是显性性状,父本为显性纯合子,母本为隐性纯合子。
【小问3详解】
根据组别甲知,矮秆为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基因组成为dd,组别乙的父本和母本都是矮秆,那么它们的基因组成分别是dd、dd。
【小问4详解】
矮秆为隐性性状,虽然甲组子代没有表现隐性性状,但必带有母本的隐性基因d,因此其基因组成是Dd。 若组别丙的子代总数为868株,根据遗传规律推算,理论上数据m为868×75%=651株,m中与组别甲的父本基因组成(DD)相同的概率三分之一。组别丙的亲子代遗传图解如下:
24. 图一表示某荒漠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c代表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_____(填序号)。
(3)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填序号)过程开始,请写出此过程的文字表达式_____。
【答案】(1) ①. 5 ②. 沙鼠或蝗虫
(2) ①. 二氧化碳 ②. 1、3、4、5
(3) ①. 2 ②. 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
【解析】
【分析】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小问1详解】
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一中共有5条食物链:青草→沙鼠→荒漠雕鸮,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蛙→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图二中乙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高,生物种类越少,体内有机物含量越少,图二中的食物链是乙→c→a→b,c为食物链中的沙鼠或蝗虫。
【小问2详解】
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燃烧后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参形式是二氧化碳;生物呼吸作用和燃料燃烧后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1、3、4、5。
【小问3详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过程2被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实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
25. 信鸽亦称“通信鸽”,是经过普通鸽子驯化而成。信鸽飞行速度快、耐力强,并且具有良好的导航能力,自古以来常被用于通信传书。“信鸽千里飞归老巢”,生物学家和养鸽专家对信鸽的归巢机能作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信鸽的导航定位与信鸽的嗅觉有关,而木犀草素溶液能麻醉信鸽的嗅觉。
(1)信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呼吸方式是_______。
(2)为了探究信鸽嗅觉与导航定位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以下实验,请你补充相关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①将1000只生长发育、生理状况、飞行能力等均相近的信鸽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甲组用____麻醉信鸽的嗅觉,乙组用等量的清水处理作为对照。
③在天气适宜情况下,选择不同距离放飞后,记录归巢时间,求平均值后计算出归巢速度,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
④根据探究的问题,结合曲线图,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放飞距离较近时,甲、乙两组差异不太明显(嗅觉丧失的鸽子在熟悉的环境下近距离放飞能够顺利归巢);放飞距离较远时,两组出现了明显差异,这一现象说明____。
⑤本实验选用许多只信鸽进行实验探究的目的是_____。
【答案】 ①. 双重呼吸 ②. 木犀草素溶液 ③. 信鸽的导航定位与信鸽的嗅觉有关,而且飞行距离越远,关系越大。 ④. 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详解】(1)信鸽属于鸟类,鸟的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以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供给充足的氧气。
(2)②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木犀草素溶液能麻醉信鸽的嗅觉,所以甲组用木犀草素溶液麻醉信鸽的嗅觉。
④根据曲线图和题干分析可知,当放飞距离比较近时,鸽子因熟悉环境,所以甲组和乙组的归巢速度差异不明显,但是放飞距离较远时,甲组(麻醉嗅觉)的归巢速度明显低于乙组,而且距离越远,差距越大,可以说明:信鸽的导航定位与信鸽的嗅觉有关,而且飞行距离越远,关系越大。
⑤实验过程中如果用比较少的信鸽做实验,会存在偶然性,比如信鸽身体状况不好等情况,会干扰实验结果,所以选用许多只信鸽进行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点睛】对照实验中一定要明确变量,对照组和实验组。组别
亲代
子代
父本
母本
高秆(株)
矮秆(株)
甲
高秆
矮秆
787
0
乙
矮秆
矮秆
0
882
丙
甲组子代
甲组子代
m
n
11,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11,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共8页。
06,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06,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3,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三模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03,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三模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生物圈中,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