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32470/0-171766217243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32470/0-171766217254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32470/0-171766217261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因为中西方之间在民族精神方面存在差异。
B. 西方悲剧注重情节的发展一悲到底,往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局来展现戏剧冲突严峻、残酷、不可调和的特征。
C. 在中国的悲剧中,人的悲剧是由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而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
D. 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的目的并不相同。
B. 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缺失个体自主意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现存总体秩序的束缚。
C. 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式结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戏剧冲突,这是我们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事实。
D.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中国,人则能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
3.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的一项是( )
A.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
B. 《牡丹亭》中杜丽娘对柳梦梅倾心,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最后起死回生,与柳梦梅永结同心。
C. 《雷雨》中所有矛盾集中爆发后,周萍开枪自杀,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独自悲痛中忏悔,只有大海得以出走。
D.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为了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数抛入江中,以投江维护自己的尊严。
4. 下面是中西悲剧对比一览表,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中西悲剧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悲剧多书写反映孝道、爱情、冤案的故事,表现平民生活的烟火气。
B. 西方悲剧主人公多对现存秩序不满,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为目的,体现出重批判的精神。
C. 中国古典悲剧中正义的伸张常靠别人的帮助,是因为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的损失。
D. 西方悲剧塑造“非完美型”主人公形象,易于展现人性,表现情爱、妒忌、背叛等主题。
5. 请结合课文及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性的。
【答案】1. C 2. D 3. A 4. C
5. 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
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形成的原因,不仅有神的意志,还有人自身的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错,根据材料二中“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可知,“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不等于“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梁祝二人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体现了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
B.《牡丹亭》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不属于悲剧。
C. 大海的出走也是父子相仇的表现,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
D.杜十娘投江而死,是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因为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的损失”错,强加因果,原因是中国传统悲剧是平民的戏剧,平民是弱者,需要道德的保护。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从“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可知,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 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
从“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从“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可知,观众出现了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那一天,我们进入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可是总不开口。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轻风徐来,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让“我”多年后仍不能忘怀。
B. “呆板着脸”“总不开口”“呆呆的”等神态描写,表现出村庄的房东大嫂对战争已经麻木的情绪。
C. 小义开始叫“大哥哥”,后来称“叔叔”,对小鲁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D. “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村庄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用比拟手法,写出时间的流逝,也增添文章的灵动气息。
B. 本文用带有抒情性的语言,表达了一个老战士对手握枪杆的峥嵘岁月的怀恋,整体呈现浪漫主义风格。
C. 本文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动作、语言等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 左轮枪子弹的数量由“六颗”到“五颗”的变化,反映“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了后文的故事。
8. 文中有不少关于“枪”的场景,赋予“枪”不同的内涵,请说出三种内涵,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与之相比,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有何不同?这样安排对本文的主题表现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B
8. ①“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如小鲁为没有枪而脸红;
②“枪”是抵抗敌人、保卫群众的武器,如“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
③“枪”是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如“我”毫无畏惧地开枪战斗;
④“枪”是斗争精神传承延续的象征,如“我”接过牺牲的营长的枪。
9. ①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②这样的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③突出表现了勇于战斗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表现出村庄的房东大嫂对战争已经麻木的情绪”错误。“呆板着脸”“总不开口”“呆呆的”等神态描写表现了房东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麻木呆滞,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整体呈现浪漫主义风格”错误。本文虽然有一些抒情性的语言,但整体呈现的是写实主义风格,不是浪漫主义风格。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儿子认为军人都应该有枪,小鲁虽然是一名军人了,可他还没有枪,因而脸红,这里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
“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这里的枪是实指,指一枝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
“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这里的枪是虚指,不是指真实的枪,而是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当“我”接过营长的那只枪,也就意味着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传承,这里的枪是斗争精神的传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方式的能力。
开篇前两段写现实,“……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先从梦境写起,写“我”因为没有一枝枪而遭到敌机的欺凌,引发了回忆;然后转入对十几年前经历的回忆“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接着又回到现实,“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到“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是小鲁的到来引发“我”对“一枝枪”的感慨;然后是回忆,“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到“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从现实转入鲁西南战斗的回忆,因为没有武器,宿营的村子一下子牺牲了七个人;再回到现实,“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接着回忆,“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到“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营长牺牲,“我”得到了营长的手枪;接着是回到现实,“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再次回忆,“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回到现实,“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再次回忆,“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到“他怕了,他胆怯了”回忆用这枝枪打敌机的场景;回到现实,“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写小鲁当兵离开。
由此可见,本文以“给我一枝枪”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叙述故事双线并行。一方面写和平年代,以时间为线索,写梦境,写现实;另一方面写战争年代,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对十几年前经历的叙述,线索清晰,行文多变而不乱。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勇于战斗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 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B. 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C. 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D. 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 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 张良为人精明。材料一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材料二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 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14. 材料二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14. ①以利相诱;②设疑兵;③攻其懈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开始臣是在下邳起家,和皇上在留相会,这是上天把臣托付给陛下。陛下采纳臣的计策,幸而有时还能有成效,臣希望把留封给我就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
“下邳”“留”是地名,分别做“起”和“会”的地点状语,应在“邳”“留”后断开;而“此”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CD;
“臣计”是“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褒扬”错,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有“美谥和恶谥”之分,故将“褒扬”改为“褒贬”。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没费一兵一卒”错, 原文是“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错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整个句子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所以”,……的原因;“出入”, 偏义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2)“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因”,趁着;“解”通“懈”,懈怠松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原文说到“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意思是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然后又说到“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意思是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感秦将。所以张良主张以利诱感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
原文说到“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意思是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所以张良还主张设疑兵。
原文说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意思是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张良认为只是将领反叛士兵们不一定听从,应该臣他们懈怠的时候袭击他们。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材料二: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桡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 马
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涕如霰。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岳阳楼》首联今昔对照,写早年耳闻洞庭湖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B. 《登岳阳楼》一诗摒弃对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壮阔浩荡,为抒情蓄势。
C. 《白马》首联中“空”字,与颔联中“可怜”“今谁见”相呼应,暗示白马主人可能在战争中遭遇不测。
D. 《白马》一诗构思巧妙,通过一匹受伤的白马引出人物,实则写战争;诗歌以虚写结尾,意味深远。
16. 两首诗末句都写到了诗人之“涕”, 请简析诗人流“涕”原因的异同。
【答案】15. D
16. 同:均有为国家动荡、战乱频生的悲痛而落泪。
异:①《登岳阳楼》诗是因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不禁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景凄凉而落泪。
②《白马》诗是为战死沙场的将士感到悲伤而落泪。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
D.“诗歌以虚写结尾”错误,原文“丧乱死多门,呜呼涕如霰”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将士战死沙场的同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同:
《登岳阳楼》:结合原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知,诗人此时心中想的仍然是北方边境的战争仍未止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靠着窗户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涕泗流”表达了诗人为国家动荡、战乱频生而落泪。
《白马》:结合原文“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可知,有匹白马从东北方向来到这里,鞍上无人,身上却贯穿着两只长箭。可怜那骑马的人呀,一身英雄之气,现在谁又能看见。最近,军中主将被人杀害,他是在半夜里死于军中叛乱。“涕如霰”表达了诗人为国家动荡、战乱频生而落泪。
异:
《登岳阳楼》:结合原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知,诗人此时年老多病,亲友没有音信,自己晚境凄凉,只能孤舟相伴,一想到这,凭轩遥望的作者不禁老泪纵横。诗人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
《白马》结合原文“丧乱死多门,呜呼涕如霰”可知,战乱期间,人们死法不一,想到这儿,我一边哀叹,一边泪下如霰。作者避臧玠之乱南下衡阳途中见到战乱中战死者,用诗歌记其事以哀之。“涕如霰”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无奈。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把战车千乘且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来营造轻松交谈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是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18. 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可忍,孰不可忍。
B. 《雷雨》的作者是曹禺。
C. 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
D. 这首诗是有意境,你真该好好品味一下。
19. 复兴中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的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火中取栗”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
示例:“火中取栗”出自西方寓言《猴子和猫》,原意是说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结果取出后被猴子吃了,猫却因此被烧掉了脚上的毛。后用“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缘木求鱼 目无全牛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答案】18. D
19. (1)“缘木求鱼”出自《齐桓晋文之事》(或出自《孟子》)。原意是说爬到树上去找鱼。后来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2)“目无全牛”出自《庖丁解牛》(或出自《庄子》)。原意是说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后来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鸿门宴》(或出自《史记》或《项羽本纪》)。原意是说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面,酒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乘机杀死刘邦。后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20. ①用词精当。如“丢”“蹦”“倒”等词生动贴切,刻画入微。
②兼具视觉和听觉,具有现场感、画面感。“通红的”“砰的一声”“裂了壳的”,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
③多用短句。“一会儿”“砰的一声”突显声响之有力;用短句串起一系列的动作,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
④典雅用语和口语相结合。“生火盆”“使冷”“入口”“无比”用词典雅,与“抓”“倒”等口语相结合,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
A.“是”表示指代;
B.“是”表示判断;
C.“是”表示存在;
D.“是”表示强调,与原文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缘木求鱼”出自《齐桓晋文之事》“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认为用齐宣王的办法去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是不可能实现的。后来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目无全牛”出自《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认为自己最初解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之后,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西。如今,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形式。后来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一成语源自古代著名历史事件“鸿门宴”。当时,刘邦与项羽这两位英勇的豪杰在鸿门宴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心理较量。刘邦,人称沛公,他在这场宴会中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心生一计,他命令项庄,一位剑法高强的武士,在宴会上献艺舞剑。项庄的剑法精湛,每一次剑光闪烁,都让人心惊胆颤。然而,这并非单纯的剑法表演,范增的真正意图是借项庄之手,在舞剑的过程中趁机杀害刘邦。这一典故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某些表面看似无害,实则暗藏杀机的行为。就像项庄舞剑一样,表面上是展示武艺,实则是为了实施谋杀计划。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赏析句子可从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
(1)用词精当。“丢几个栗子”写扔栗子的动作很随意潇洒,“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的“蹦”形象地写出栗子从炭火里弹出来的状态,“在手里来回倒”中的“倒”写出怕烫手的样子,“丢”“蹦”“倒”等词生动贴切,刻画入微。
(2)具有现场感、画面感。“通红的”描摹炭火的颜色,“呯的一声”用拟声词写栗子烤熟炸裂的声音,“裂了壳的”写出栗子壳裂开的状态,这些词语兼具视觉和听觉,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
(3)多用短句。“一会儿”表示时间段,“呯的一声”突显声响之有力;短句间隔时间短,节奏明快,用短句串起一系列的动作,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
(4)典雅用语和口语相结合。“生火盆”“使冷”“入口”“无比”“乐事”用词典雅,有文言的简洁特点;而“抓”“倒”等是通俗易懂的口语词,两相结合,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粉丝号称“磁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三体》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看过《三体》的。由此可见_____A_______。
小说以人类探索外星文明为开始,①人类发出的信号被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②三体文明是一个比地球文明更高级的文明,③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④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星球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唯一的出路。⑤在接到地球发出的信号以后,他们立刻向地球派出庞大的三体舰队,人类危在旦夕。⑥在遭到三体舰队攻击后,⑦人类在风雨中筹划未来,在罅隙中求得生存,⑧可是作者最后还是一狠心让太阳系在维度打击中毁灭。
“宇宙社会学”是《三体》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人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文明都野蛮生长,它能够永远维续下去的唯一前提就是将其他文明消灭掉。
_____B_______?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外星文明只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但无论是否存在外星文明,小说都在提醒我们,人类不要执着于内斗,要把眼光投之于永恒的时空。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A“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 /《三体》的影响之大;
B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22. 序号:③;修改为: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
序号:④;修改为: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出路。/成为三体文明唯一的出路。
序号:⑦;修改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磁铁”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分看过《三体》的和没看过《三体》的,此处表总结,可见从“磁铁”角度总结,也可从《三体》角度总结,可填:“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三体》的影响之大;
B上文说到地球文明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消灭其他文明,此处提出的问题应该与外星文明有关,后文“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是与外形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可填: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成分残缺,缺少“经受”的宾语,可在“毁灭与重生”后面加上“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
④语义重复,“仅有的”和“唯一的”语义重复,应删去其一。
⑦逻辑不当,应当是先“求得生存”才能去“筹划未来”,故应改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导语:“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作品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曾激起我们的悲悯情怀,而现实生活中许多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更应得到深切关爱。
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更是善的表现。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关爱和扶助别人。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悲悯之心,那么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应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对比类目
中
西
悲剧的人物
多以平民为主
多以贵族为主
故事类型
孝道、爱情、冤案
宫斗、爱情、夺权、复仇
指导思想
传统伦理道德
基督教义
正义的伸张
别人的帮助
自己的奋斗
社会观
相信命运、因果报应
重批判精神
主人公形象
忠孝、善良完美型
非完美型
主题类型
忠、孝、节、义
情爱、妒忌、背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附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