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5 变异、育种、进化 原卷版-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微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
展开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的潜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基因上某一个位点的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进行观察。但镰状细胞贫血导致相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却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判定个体是否患病,进而推知其基因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
细胞的癌变
①撞变相关的基因
原癌基因: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心需的,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稠胞癌变。
抑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洞亡,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②癌细胞的特征
a.能够无限增殖。→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
b.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一般会形成球状,细胞核体积增大。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发生分散和转移。
基因重组就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类型:1.染色体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2.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2、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 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4.育种方法的识别
(1)根据操作过程识别育种方法
①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育种材料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
②只有杂交或杂交、自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
③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单倍体育种。
④只有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育种方法——多倍体育种。
⑤加上其他生物基因的育种方法——基因工程育种。
(2)根据基因型的改变确定育种方法
对于某些图解,可根据基因型的改变进行育种方法的判别。如图所示:
根据基因型的变化可以判断:“aabb×AABBeq \(――→,\s\up7(①))AaBbeq \(――→,\s\up7(②))AAbb”为杂交育种,“aabb×AABBeq \(――→,\s\up7(①))AaBbeq \(――→,\s\up7(③))Abeq \(――→,\s\up7(⑤))AAbb”为单倍体育种,“AABBeq \(――→,\s\up7(④))AaBB”为诱变育种,“aabb×AABBeq \(――→,\s\up7(①))AaBbeq \(――→,\s\up7(⑥))AAaaBBbb”为多倍体育种。
5.关注育种方法
(1)原核生物不能运用杂交育种,如细菌的育种一般采用诱变育种。
(2)花药离体培养不等于单倍体育种,前者终点是单倍体幼苗,而后者终点是染色体加倍后的正常植株。
(3)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而单倍体育种中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而不能处理萌发的种子。
(4)动植物育种的区别
(5)育种年限的要求及计算
①对植物来说,要获得植株则比获得种子多一年。
②对跨年度的植物(如小麦),则比不跨年度的植株(如豌豆)要多一年。
6.准确选取育种方案
一、单选题
1.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不能向两极移动,会形成微核,通过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其游离于细胞核之外。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对正在分裂的细胞发生作用而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微核的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B.观察和计数微核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
C.微核的形成属于染色体变异
D.在细菌细胞增殖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微核
2.他莫昔芬(Tam)是一种治疗乳腺癌的药物,长期使用 Tam 的患者的癌细胞系 R 相比初次使用Tam 的患者的癌细胞系 C,死亡率明显下降,氧气消耗速率降低,葡萄糖摄取速率显著提高,有关细胞系 R 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可能对 Tam 产生了耐药性B.乳酸产生量升高
C.线粒体数量增多D.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多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B.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是可遗传的变异
C.一个物种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就是一个基因库
D.环境既可能起选择作用,也可能起诱变的作用
4.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R、r+和r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初次调查时存在两种基因型的红花植株
C.基因突变导致黄花色植株的出现,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调查期间花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形成了新物种
5.影响人工分类发展到自然分类的理论基础是( )
A.拉马克的进化论B.达尔文的进化论
C.孟德尔定律D.细胞学和胚胎学
6.抗药性昆虫的出现,说明了( )
A.杂交优势B.生物器官有用的进化,无用的退化
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生物发生了定向变异
7.从 胚胎发 生上看,人的 上肢、马的前肢、鸟的翼 都是 由胚胎 时期的前肢芽发育而来,但出现了不同的适应结构。这一现象为进化提供了( )
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D.古生物化石证据
8.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前诊断中的羊水检查是为了诊断孕妇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B.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的,因而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一定有该病患者
C.调查人类遗传病发病率应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并在患者家系调查
D.人类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但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9.下列具体事例能反映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B.养鱼怕鱼塘长水葫芦
C.苔藓总是长在背阳面
D.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1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新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
B.饲养金鱼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生物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D.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明显差异可导致生殖隔离
二、非选择题
11.水稻育种工作者发现一种苗期耐盐突变体M。用野生型亲本B和耐盐突变体M杂交产生F1,F1苗期在盐胁迫下都表现为枯萎死亡,与野生亲本B性状一致。根据资料及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的抗盐性状为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2)SNP是指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该种差异可被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为确定抗盐基因的位置(位于Ⅱ或Ⅲ染色体上),科研人员用SNP1m、SNP2m、SNP1B、SNP2B四种SNP标记(四种标记的碱基序列不同)对突变体M和野生型亲本B的两对非同源染色体(Ⅱ号和Ⅲ号染色体)进行分子标记(标记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突变体M和野生型B进行杂交获得多株F1。将F1自交所结的种子播种于有盐胁迫环境中,获得耐盐的多株F2幼苗。
②检测这些耐盐的F2幼苗的SNP1和SNP2标记情况,若全部个体的SNP1检测结果为 ,SNP2检测结果为 ,则证明抗盐基因在Ⅱ号染色体上。
③若F2中全部耐盐个体的SNP1检测结果为大多数为SNP1m,有少量为SNP1B,SNP2检测结果为SNP2m∶SNP2B=1∶1,则说明 。
(3)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 类型。若Ⅱ和Ⅲ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该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 类型。
12.青蛙是研究胚胎发育、细胞凋亡的良好材料,雄蛙中有能持续长鸣叫的雄蛙(L)和短鸣叫时间的雄蛙(S)。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凋亡是一个 的过程,有人认为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受到损伤会使细胞停止分裂,导致细胞走向衰老和凋亡,由此推测,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能无限增殖而不易衰老凋亡的原因可能是 。
(2)选择发育状况相同的青蛙的胚胎细胞,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用含有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基进行培养,乙组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培养基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比例比较大的是 组,原因是 。
(3)从遗传学角度看,长鸣叫和短鸣叫构成了一对相对性状。研究者对雌性青蛙在交配过程中对雄蛙的性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雌蛙偏爱与L交配。研究者假设,雌蛙的这种交配偏好与选择配偶的优质基因有关。为此,研究者设计了下图所示的模拟实验,统计并比较FL和FS个体发育的一些指标,得到下表所示结果。
注:蝌蚪变态发育期较短更为有利。
①本实验在2015年和2016年进行重复实验,目的是 。
②实验结果 (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假设,判断依据是 。
③据模拟实验结果推测,在自然界中, 成为雌蛙对雄蛙进行选择的重要标志,这种选择有利于让具有 的雄蛙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
13.人类目前所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无子芭蕉)植株,下图是三倍体无子芭蕉的培育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无子芭蕉的培育主要运用的原理是 ,其无子性状出现的原因是 。
(2)在人工条件下,采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2n)的 可以获得有子芭蕉(4n),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 。
(3)有子芭蕉(4n)与野生芭蕉(2n)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物种,原因是 。
(4)若野生芭蕉(2n)的基因型是Aa,有子芭蕉(4n)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则无子芭蕉(3n)的基因型为Aaa的概率是 (用分数表示)。
14.甲图表示果蝇某正常基因片段控制合成多肽的过程。a~d表示4种基因突变:a表示丢失T/A,b表示T/A变为C/G,c表示T/A变为G/C,d表示G/C变为A/T。假设4种都单独发生。乙图表示基因组成为AaBb的个体细胞减数分裂某时期图像。丙图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所含DNA数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其中可能用到的密码子:天冬氨酸(GAC、GAU),亮氨酸(CUU、CUA、CUG、CUC),甘氨酸(GGU、GGG、GGC、GGA),甲硫氨酸(AUG),终止密码子(UAG、UAA、UGA)。
(1)甲图中过程①所需的原料是 ,②过程的场所是 。
(2)c突变发生后,转录出的mRNA编码的肽链是 。
(3)甲图中 种突变对性状无影响,其原因是 。
(4)导致乙图中染色体上B、b不同的原因属于 (填变异种类)。
(5)若要诱发基因突变,一般在丙图中的 阶段进行诱变(填字母)。
15.鸡的羽毛性状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腿型性状长腿(A)对短腿(a)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对长腿鸡杂交,F1雌性个体中有1/8的非芦花短腿鸡,雄性个体中有3/8的芦花长腿鸡。回答下列问题:
(1)若F1的A基因被甲基化修饰后会表现出中长腿性状,该现象称为 。
(2)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F1的雄性个体中b的基因频率是 ,F1自由交配后代出现非芦花短腿鸡的概率是 。
(3)已知鸡的无尾(D)对有尾(d)为显性,该对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各种基因型的无尾短腿鸡、无尾长腿鸡、有尾短腿鸡、有尾长腿鸡若干,请你从中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来探究A、a和D、d是否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不考虑变异、配子致死等情况)。
实验设计思路: 。
预期结果和结论: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处理
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用射线、激光、
化学药物处理
用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
基因重组,
组合优良性状
人工诱发基因
突变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
再用秋水仙素
优
缺
点
方法简单,
可预见强,
但周期长
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缩短育种年限,
但方法复杂,
成活率较低
例子
水稻的育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无子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植物
自交性状分离后筛选,可选用连续自交的方法获得纯合子
动物
只能选相同性状的个体相互交配(注意性别和数量),待性状分离后筛选,然后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合子
红花植株
白花植株
黄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6%
0
二次调查
38%
16%
46%
年份指标
2015年
2016年
蝌蚪存活率
FL高于FS
FL与 FS无显著差异
蝌蚪生长状况
FL与FS无显著差异
FL优于FS
蝌蚪变态发育期
FL短于FS
FL短于FS
微专题3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原卷版-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微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微专题3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原卷版-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微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题必备,规律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微专题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原卷版-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微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微专题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原卷版-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微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微专题1 物质的运输方式 原卷版-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微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微专题1 物质的运输方式 原卷版-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微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方式规律总结,胞吞与胞吐比较,影响物质出入细胞的因素,通道蛋白,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