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原卷版)
展开热点指引
热点概述
——狭管效应
——焚风效应
——大湖效应
名师解读
热点集训(40分钟)
【狭管效应】
狭管效应,又称峡谷效应或颈束效应,是指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在城市中,高大的建筑之间也会因“狭管效应”产生局地强风现象,通常被称为“狭管风”或“穿堂风”。
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山脉东侧山脚下的达坂城就是一个存在天然“狭管效应”的地区,达坂城的西部是高大的天山山脉,往东是博格达山,从西两侧的山脉都呈西北东南走向,并呈平行状分布,达坂城所在的地区形成了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峡谷。造成达坂城风力强劲的原因还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达坂城地理位置靠近冬季风的策源地,本身风力较大,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于亚洲高压,距离达坂城较近,产生的影响较大。其二是达坂城深居我国内陆地区,距海十分遥远,属于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表植被荒芜,以荒漠自然带为主,地表摩擦力较小,对于风力的减弱十分有限。所以,本身风力强劲地表摩擦力较小,加上“狭管效应”的影响,使得达坂城成为了我国最著名的“老风口”,同时也意味着达坂城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风能资源。达坂城风区的面积超过2000平方千米,有1500平方千米的区域具备风力开发条件,被称为“中国风电事业的摇篮”。
【焚风效应】
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人们最早发现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焚风效应最为显著。同一时间,在迎风坡(山南)的意大利米兰往往是大雨如注,而在山北的瑞士却是碧空万里,干热难熬,呈现出明显的“山前山后两重天”的景象。另外,南美洲南部大陆东侧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也与焚风效应有关。在世界上,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和南美的安第斯山等地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在我国,焚风现象也到处可见。如在天山南北、秦岭脚下、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大小兴安岭、太行山下、皖南山区、台湾的中央山脉等地都能见到其踪迹。焚风现象在我国西南峡谷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云南怒江谷地自然环境具有热带和亚热带稀树草原特征,这显然与焚风效应有密切关系。总之,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有焚风出现,甚至在更低的山地也会有焚风出现。
焚风强烈时,其气温迅速升高,空气湿度降低,能使农作物枯萎、树木叶片焦枯、土地龟裂,甚至会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灾害;在高山地区还可以使大量积雪融化,造成洪水泛滥;有时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焚风有时也能给人们带来益处。如北美的落基山,冬季积雪深厚,春天焚风一吹,不需多久,积雪就会融化,大地长满了茂盛的青草,为家畜的饲养提供了丰富的草场资源,因而当地人把它称为“吃雪者”。程度较轻的焚风,能使当地热量增加,使玉米和水果的成熟期提前。
【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在接触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时,会吸收水面释放的热量和水蒸气,导致冷空气的温度升高。随后,这些增温增湿的空气会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湖泊,海洋表面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在大湖效应中,冷空气在经过湖面时,温度较低的部分会下沉,而较暖的空气则上升,这导致了空气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形成了云和降水。
具体来说,大湖效应下的降雪通常发生在夏季吸收大量热辐射的地区,随着大陆气团的冷却,极地气团向南移动并在大陆上空相遇湖面。此时,温度极低的风与相对温暖的湖面接触,导致下部空气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随着冷空气的下沉,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成雨滴或雪花。这种天气现象特别常见于秋季至冬季期间,尤其是那些风力较强的时候。
这情形以在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沿岸的降雪最为著名。其他水域,如某些海和湖也会产生大湖效应,产生面积较小的雪带。比如美国东海岸的雪带,冬季,以魁北克为中心的高压区使大气顺时针环绕流动,使极地气团向南经大西洋到达北美海岸,其间穿越墨西哥湾暖流温暖水域,为美国东海岸带来降雪。雪虽是大西洋而非湖泊带来,也被称为大湖效应降雪。美国犹他州的大盐湖,加拿大的哈德逊湾和圣劳伦斯湾都会产生大湖效应暴风雪。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自然界中的各种要素的奇妙组合,给自然界带来了多种可能。地理中存在很多种效应,例如教材中常见的热岛效应,大湖效应等。各种效应都是多种元素在特定的时空下所形成的,其成因、影响都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因此在复习本部分知识时要注意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多角度进行剖析。
备考复习时可以选择不同情境、不同尺度的案例:一是宏观角度,即四大圈层间的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运动等过程;二是中观角度,如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植物的指示作用、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等;三是微观角度,如结合具体自然环境(城市绿地、河流等)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要能够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热点集训06 常见的“地理效应”
选择题:共3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热带气旋“弗雷迪”2023年2月6日形成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印度洋海城,向西横穿印度洋,先后登陆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和马拉维,在良好的环境下,“弗雷迪”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在生命史中经历6次快速增强过程(24小时内风力增强15米/秒)的热带气旋,也是气象观测史上最“长寿”的热带气旋。监测显示,“弗雷迪”轨迹长度达到1.2万公里,成为21世纪以来第一个完整穿越整个印度洋的热带风暴,“弗雷迪”在莫桑比克和马拉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读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弗雷迪”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是( )
A.夏季温暖广阔的印度洋面B.人类活动干扰小
C.热带气旋移动的路径较长D.地转偏向力较小
2.导致“弗雷迪”在莫桑比克和马拉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次生灾害是( )
A.雷电冰雹 B.暴雨山洪C.强风海啸D.反复登陆
3.弗雷迪”在中途得以不断加速,延缓其“生命”,主要是基于( )
A.摩擦力小 B.狭管效应C.温暖海洋D.温差增大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观测发现,城市雾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大气污染。下图示意近十年安徽省年平均大雾日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下列因素中,对安徽省年平均大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
A.河流分布B.下垫面性质C.夏季风D.纬度位置
5.安徽省长江沿岸西部年平均大雾日数较少,是因为该地区( )
A.距海远,水汽不足B.纬度较低,气温高
C.海拔高,凝结核少D.狭管效应,风力强
6.城市雾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大气污染,主要原因是( )
①气流流动性差②热岛效应显著③昼夜温差较小④污染物排放量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贡嘎山位于川西的横断山区,主峰海拔7556米,垂直高差极大,东西坡自然带类型均较多,但宽度大多较窄。下图示意贡嘎山东西坡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成下面7-8小题。
7.贡嘎山难以形成宽阔的自然带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降水较少 B.坡度陡C.热量不足D.风力大
8.实地调查发现,海拔1600米以下,常绿阔叶林带并未完全分布,多被河谷灌丛和草丛替代。与该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人类活动干扰 B.逆温现象多发C.狭管效应增温D.焚风效应显著
乌鲁木齐地区东南大风的形成与当地独特的地形和环流特征密切相关(当地也称焚风)。 图1为局部区域地形图,图2示意乌鲁木齐某次东南大风的发生过程中大气垂直剖面的气温变化。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9.地形对本次东南大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狭管效应作用明显②下坡风起加剧作用③主要由山风引起④位于山地背风坡
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
10.本次东南大风形成过程中,与当地海平面气温、气压变化最接近的是( )
A.① B.②C.③D.④
河谷地带本应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2流过的峡谷,却大多干旱少雨,甚至一派亚热带荒漠景象,它们被称为“干热河谷”。完成下面11-12小题。
昌都地区水系及主要峡谷分布图
11.按照地域分异规律,这些“干热河谷”的谷底应分布的植被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高山草原与草甸
C.亚热带草原 D.温带落叶阔叶林
12.“干热河谷”的成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C.热岛效应D.焚风效应
西双版纳地处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当地雨林区每年特定时期常有浓雾,这里还有着植被垂直分布的“倒置”现象(下图),在某些河谷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由亚热带类型转为热带类型。据此完成下面13-15小题。
13.材料中的特定时期及多雾的原因,正确的是( )
A.春季,季风转换时期,风力较小B.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带来水汽
C.秋季,此时降水较多,温差较小D.冬季,太阳高度较小,气温较低
14.森林浓雾长时间持续能够( )
A.增加大气降水 B.避免植物灼伤C.增加植物蒸腾D.改善土壤墒情
15.西双版纳海拔1600~1800米,再次出现雨林为主的植被,是由于( )
A.迎风地形,降水充足B.气流下沉,焚风效应
C.山谷地形,出现逆温D.地形平坦,利于储水
从山谷到山顶垂直自然带一般呈现乔木—灌木—草甸的渐变规律,但在横断山区的河谷地带,谷底是灌丛或荒漠草地,森林一般生长在山顶或半山腰,有地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倒置的垂直自然带”。下图为横断山区金沙江(28°15'N)两岸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16-17小题。
16.甲自然带为( )
A.荒漠带 B.针叶林带C.针阔叶混交林带D.落叶阔叶林带
17.金沙江河谷谷底多灌丛的主要原因是( )
A.谷底海拔高,热量不足B.谷底风力强劲,蒸发旺盛
C.受地形影响,出现焚风效应D.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太行山东麓在春、秋、冬季都经常出现焚风。下图为太行山及周边地形分布图和焚风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8-20小题。
18.焚风加热区位于图中( )
A.甲处、乙处 B.丙处、丁处C.甲处、丙处D.乙处、丁处
19.与太行山北段、南段相比,太行山中段不易产生焚风效应的关键差异在于( )
A.大气环流形势 B.植被覆盖率C.山脉走向D.地质构造
20.一天中,该地焚风最容易出现在( )
A.6时前后 B.12时前后C.16时前后D.20时前后
2023年12月20-22日,有“雪窝”之称的威海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冷流降雪,累计降雪量超过35cm,局部积雪超过50cm。据此,完成下面21-23小题。
21.下列不属于威海“雪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南部陆地空气湿度大
B.渤海冬季产生的大湖效应
C.处于胶东半岛北侧海滨,背靠胶东山地丘陵
D.高空强冷空气经洋面南下时遇到了洋面上的暖湿空气
22.2023年12月威海出现近十年最大雪深的原因( )
A.对流运动旺盛
B.降雪期间偏北风势力弱,风速慢
C.12月上旬渤海地区晴天多,水温较高
D.准静止锋滞留时间长,降雪量大
23.此次特大暴雪对该地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有( )
①地面辐射增强,使农作物免受冻害 ②冬季积雪增加,延长春汛
③增加土壤墒情,提高产量 ④减轻病虫害,提高农产品品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指湖泊),从中得到水汽和热量,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左图为某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示意图)。受“大湖效应”影响,美国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暴风雪。完成下面24-25小题。
24.左图中( )
A.降水多少由①气流强弱决定B.②强弱受太阳辐射影响很弱
C.③降水过程类似暖锋过境D.④为受热后抬升的高空冷气流
25.右图中,出现降雪量最大月份和地点可能是( )
A.1月,甲地B.5月,乙地
C.9月,丙地D.12月,丁地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汽和热能,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沿岸大湖效应显著。下图为五大湖区域某月份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26-28小题。
26.图中五大湖区大湖效应最可能发生在( )
A.4月 B.7月C.10月D.12月
27.图中五大湖区因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现象时( )
A.气温高于水温,气温>0℃、水温<0℃ B.气温低于水温,且温度都小于0℃
C.气温低于水温,气温<0℃、水温>0℃ D.气温高于水温,且温度都大于0℃
28.推测图中五大湖区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主要分布在湖泊的( )
A.东岸、北岸 B.东岸、南岸C.西岸、北岸D.西岸、南岸
如图甲地区每年冬季由于受冷空气影响,形成了丰富的降雪。不过,神奇的是这一地区到了春季,只要温暖的风一吹来,厚达10厘米以上积雪会在一天内快速融化,当地人把这种温暖的气流称为“吃雪者”。据此完成下面29-30小题。
29.与“吃雪者”有关的盛行风及带来的效应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南季风大湖效应B.极地东风温室效应
C.东北信风热岛效应D.盛行西风焚风效应
30.甲地区主要的自然带及农业活动是( )
A.温带荒漠带、乳畜业B.温带草原带、放牧业
C.亚寒带针叶林带、种植业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种植业
二、综合题:共3小题。按照每小题的要求,完成作答。
3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新疆“红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蓬蓬勃勃,“红色产业”是该地区红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统称,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材料二 玛纳斯湖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玛纳斯河流域上游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致使玛纳斯河下游断流,玛纳斯湖干涸。自1999年玛纳斯河流域常年向下游输水以来,玛纳斯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玛纳斯湖湿地面积已超过100平方千米。
材料三 新疆达坂城远离海洋,但风能资源比较丰富。下图为新疆达坂城及其附近地区简图。
(1)试述新疆番茄色红、质优的重要自然原因及大力发展“红色产业”时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
(2)根据所学地理知识说明玛纳斯湖湿地对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3)结合新疆局部地区图,谈谈达坂城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2.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强烈的太行山焚风效应会对华北平原造成灾害。下图示意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形剖面(左)和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右)。
(1)概括太行山山麓焚风效应的季节变化特点。
(2)分析冬季太行山山麓焚风效应较强的原因。
(3)推测太行山焚风效应对华北平原造成的灾害。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1月中旬,美国多地雨雪连绵。11月16日开始,美国本土东北部多地普降大雪,围绕五大湖地区的各州刷新多项降雪记录,并造成交通瘫痪、基础设施损坏等灾害。有专家分析,“大湖效应”对五大湖地区暴雪起了重要作用。下图为2022年11月18日某时刻北美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图示时刻,丹佛的风速比底特律小。
(1)分析造成洛杉矶与查尔斯顿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丹佛风速比底特律小的原因,并在图中绘出底特律的风向。
(3)说明底特律在“大湖效应”影响下,此次降雪的形成过程。
专题07 清洁能源-高考地理热点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专题07 清洁能源-高考地理热点专项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粮食安全-高考地理热点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专题06 粮食安全-高考地理热点专项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2 国家整体安全观-【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这是一份02 国家整体安全观-【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