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部分学校联考(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崇明区部分学校联考(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默写句子。
(1)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求之不得, 。(《关雎》)
(4)公园里,老人们有的打拳,有的下棋;小朋友有的玩滑板,有的放风筝,老人小孩全都很快活,让人觉得《桃花源记》中“ , ”很应此景。
二、诗歌鉴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诗中“溯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每章都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描绘主人公反复追寻的情状。
B.全诗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
C.每章开头均以景起兴,用芦苇、霜露等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
D.三章从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释】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4.甲文作者是 (人名),是“ ”之一。
5.乙文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溪水像跳动的珍珠溅落到雪上,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没有什么不同。
B.青溪水像跳动的珍珠溅落到雪上,这就是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不同的地方。
C.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D.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就是和其他地方泉水不同的地方。
6.阅读上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表格(请用原文回答)。
7.甲乙两文都是游记,都借景抒情,甲文作者借小石潭周边景的特点,含蓄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乙文则通过青溪之景,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8.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9.第②-⑤段彼此不能互换的理由是什么。
10.运用文中所学的物候知识,解释诗人郭沫若的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好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华。”
11.根据选文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冬冷夏热,两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B.只要是近海处,比同纬度内陆春天更冷。
C.山地秋天乔木的落叶总是越往高处越早。
D.物候学就是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的总和。
土炕记忆
①在关中农村,土炕家家都有。我生在农村,土炕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可以说,涉世最初的温存是她给的。在我看来,土炕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无形。她的古朴、温情和神圣一直让我心存敬意……
②土炕是生命中心,乡村统领。
③记忆中,每天早上起床后,祖母总是用一把糜子秆做成的笤帚把土炕来来回回扫上好几遍,然后将暖床的被子铺得整整齐齐。待吃饭时,掀起被子,炕中间放一正方形木盘子,盘里的图案和油漆在乡下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浸泡得失了本色,越来越模糊。木盘里通常是两三碟小菜,一盘馒头。那时生活条件不好,物资相对贫瘠。餐盘里多以萝卜白菜为主,吃肉乃是年节盛事,平日里只能靠鸡蛋将就开荤。祖母炒鸡蛋时放油很少,炒出来的鸡蛋总会带一点焦黄。但对年幼的我们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炒鸡蛋出锅后,祖母通常会先夹一个鸡蛋馒头,然后从中间掰开,分给我和弟弟解馋。那略带焦糊的醇香令我记忆至今,每每想起,便觉得无限温暖。
④土炕是温暖港湾,浸染着童年朴素日常的温情。
⑤炕头最热闹的时候是每日睡觉前。媳妇娃娃热炕头,修来的福气呢!这不,忙碌了一天的大人都会早早上炕的,小孩子自然不例外,玩耍归来后顾不上认真洗脸就匆匆爬上土炕。尤其是寒冷的冬日,只要看一眼土炕,人们心中便会陡然升起一股子温暖。记忆中,飘雪的黄昏,父亲搬一张小方桌放在炕中央,我和弟弟拿出各自书本,临桌而坐,静静书写。母亲在一旁穿针走线,时不时停下手里的活,探过身来慈爱地看看我俩的字。父亲捧一本厚厚的书坐在炕尾慢慢细读。
⑥隔三差五,母亲也会把加了盖子的发面盆放到炕角发酵。偶尔,还有一小盆生的黄豆芽静静躺在热炕上。记忆中那一颗颗黄豆,出的芽弯弯扭扭,密密匝匝挤在一起,一天天变粗变长,惹得我和弟弟时常偷偷揭开盖子拿出来比比长短……。
⑦土炕是乡土文化的纽带,传递着浓浓的乡土暖意。
⑧逝去的岁月里,土炕一直是乡土生活的主角,沉浸着虽然苦涩但却弥足珍贵的人生百味。无论何时,温暖的土炕永远是农人的精神归依。
⑨小时候冬天特别冷,每年冬天,大多数小孩的手背、脚跟和耳朵都会被冻伤或生疮。因为整天跟在一群男孩子后面疯跑,我的双手也不可幸免地成为冻疮“沦陷区”。祖母便用土方给我疗伤:大雪纷飞时,用铁脸盆盛满雪,放在火炉上消róng后放入茄子根煮沸,待水温合适时浸泡患处。完了抹上凡士林,放到土炕上烙。盼了多少场雪,洗了多少回,烙了多少次,我早已记不清了,但每到冬天,我总是禁不住想起儿时在土炕上烙手的情景。
⑩如今农村,变化之大,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旧时代缩影的土炕已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近几年,各式高档家具的入驻已然宣告土炕为王的时代已成历史。
⑪“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时光荏苒,年龄渐长的我越发痴迷那些沾染了时光,承载着乡情的老物件,尤其是那洋溢着温情的土炕。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舍不得土炕就此消失,再奢华舒适的床也替代不了它在我心里的位置……
12.看拼音写汉字。
消róng ______
13.本文围绕“土炕”回忆了“我”与“土炕”哪些事?请分别概括。
①早上起床后,在土炕上吃饭。
②
③
14.结合加点字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记忆中那一颗颗黄豆,出的芽弯弯扭扭,密密匝匝挤在一起,一天天变粗变长……
15.请结合鲁迅《社戏》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谈谈你对第⑪划线句“再奢华舒适的床也替代不了它在我心里的位置”的理解。
五、名著阅读
16.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年级组织了“品读《经典常谈》,赓续中华文明”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读经典,有收获:根据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同学们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展开阅读。汇总成表格,请你将表格补充完整。
(2)读经典,有感悟:阅读完《经典常谈》,同学们对“读经典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想。请你结合对本书的阅读体验,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蒋丞这样说:读经典,不但可以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还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等历史事实。
徐欣这样说:读经典,让我充分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脉发展,我在读《诗经》《辞赋》《诗》这三篇时,既明白了《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知道了各位大诗人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自古至今,中国人对诗歌的热爱是融于血脉中的。
我这样说:
六、作文
17.作文。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适当议论和抒情,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 气蒸云梦泽 天涯若比邻 寤寐思服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蒸、泽、涯、邻、寤、寐、髫、怡”等字的正确书写。
2.逆流而上去追寻 3.A
【解析】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溯洄从之”的意思是:逆着流水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去追寻。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全诗每章都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描绘主人公反复追寻的情状”表述有误。每章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故选A。
4.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5.C 6.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清;③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④碧 7. 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 对青溪的喜爱和赞叹
【解析】4.此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杰出诗人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乙文画线句“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的重点词语有:
之:的;跳珠:像跳跃的珍珠;溅雪:像溅落的雪片;亦:也;无以异于: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译为: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故选C。
6.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描写了潭水的清澈。
《游青溪记》中“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通过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来比喻水色,说明了溪水碧绿的特点。
7.此题考查情感主旨。
《小石潭记》柳宗元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哀怨的情感。
《游青溪记》袁中道通过描写秋天壮丽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青溪的喜爱和赞叹,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时隐时现。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8. 作比较 突出说明了经度的差异知识影响物候的第二因素,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要比内陆迟一个星期。 9.②-⑤段是按照有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展开的;符合人们认知规律。另外,②-④段按照空间因素排列;第⑤段是时间因素,故而不能互换。 10.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取决于纬度。从地理位置而言,广州在南,北京在北,而过两个月在北京还能看到玉兰花开,说明越往北花开越迟的特点。 11.B
【解析】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
首先需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判定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如”“又如”提示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北京要迟”等词提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一个星期”等词表明句子也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了经度差异也影响物候,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
9.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文的常见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解答问题时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弄清楚段落运用了哪些说明顺序,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以此证明段落位置是否调换。
根据第②段“首先是纬度”、第③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④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分析,第②至④段是按照逻辑顺序介绍对物候现象的影响的因素,是主要因素。第⑤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是次要因素,是按时间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故不能调换位。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可知,材料讲的内容是郭沫若发现北京的物候现象比广州晚了两个月,北京和广州的差异主要是纬度差异,北京的纬度高于广州,因此先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又在北京看见了玉兰开花。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第②段提到“冬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选项说“两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说法错误;
C.第④段“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提到要考虑到逆温层的特殊情况,“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并非是绝对;
D.第⑥段指出“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就是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的总和”说法错误;
故选B。
12.融 13. 每日睡觉前,一家人在土炕上学习、生活。 儿时,在土炕上烙手。 14.加点词语运用了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豆芽长势之茂盛,突出了热炕的温暖和舒坦。 15.“再奢华舒适的床也替代不了它在我心里的位置”是因为土炕承载着乡情、洋溢着温情,作者借对土炕的不舍,表达对童年美好淳朴生活的怀念,链接材料中“再没有吃到那夜的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戏”并非那夜的豆最好吃,那夜的戏最好看”原因在于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更多的是那种淳朴真挚、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对农村淳朴、真挚人情的怀念。
16.(1) 李白 纪传体 儒家(儒家学派)
(2)示例一:读经典,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史记》,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司马迁发愤著书,不但有着严谨的治史精神,更有着持之以恒的初心。
示例二:读经典,可以让我明晓事理,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四书”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指导了我要及时复习的学习方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让我明白了大丈夫就要坚守心中正道,不屈不挠。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天上谪仙人”,可知①为: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知②为:纪传体。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可知③为:儒家(儒家学派)。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读经典,可以学到不少的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还有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等。可以给予我们充足的精神营养,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兴趣点
所读篇目
阅读收获
古代文化
《诗第十二》
① (填人名)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止谪仙人”。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这新制。
《文第十三》
《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析分明。
古代历史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开创了“② ”(填史书体例),叙事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的时候。《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
诸子百家
《诸子第十》
孔子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的③ (填学术流派)。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孔子之后又出现了孟子、荀子两位大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崇明区部分学校联考(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上海市崇明区部分学校联考(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翻译下面句子,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完成结构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崇明区部分学校联考(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