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东省日照市日照港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 下列是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区别重要标志是( )
A. 直立行走B. 使用语言
C. 制造工具D. 使用工具
【答案】A
【分析】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详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是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 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结构与人大体相似;骨骼大体上与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四指握合;胚胎发育8~9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这些事实说明( )
A. 黑猩猩将来会进化成人类B. 人类比黑猩猩出现得更晚
C. 人类与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D. 人类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
【答案】C
【分析】黑猩猩属于现代类人猿,它和人类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
【详解】A.黑猩猩属于现代类人猿,其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与森林古猿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现在地球上的自然条件与森林古猿进化时的情况不同。森林古猿是我们现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现代类人猿与能变成人的古猿存在着许多差异,而且生活的环境与原来有很大不同,所以现代类人猿不能再变成人了,A不符合题意。
B.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结构与人大体相似;骨骼大体上与人相同等事实说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能体现人类比黑猩猩出现得更晚,B不符合题意。
C.由题干“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结构与人大体相似;骨骼大体上与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四指握合;胚胎发育8~9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C符合题意。
D.人类和黑猩猩都是由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人类不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双侧输卵管堵塞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结构堵塞将直接导致( )
A. 不能产生雌性激素B. 不能产生卵细胞
C. 精子与卵细胞不能结合D. 月经不能正常形成
【答案】C
【分析】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输卵管能输送卵细胞,是受精的场所;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详解】AB.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AB不符合题意。
C.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处结合形成受精卵,如果双侧输卵管堵塞,精子与卵细胞不能结合成受精卵,因而不能怀孕,C符合题意。
D.女孩进入青春期,卵巢内的卵细胞陆续发育成熟并排出。同时,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厚和血管增生,如果排出的卵细胞没有受精,雌性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会很快减少,引起子宫内膜组织坏死脱落,血管破裂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由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母亲的生育不容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更不容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铭记的。下列关于人的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的分裂开始的。从受精卵的形成到婴儿的出生依次要经过的场所是( )
①卵巢 ②子宫 ③输精管 ④输卵管 ⑤睾丸 ⑥阴道
A. ①②⑥B. ④②⑥C. ③⑤⑥D. ①④⑥
【答案】B
【分析】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成新个体,这一过程是由生殖系统完成的。人类的生殖系统包括女性生殖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
【详解】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因此从受精卵到婴儿依次经历的场所是:④输卵管→②子宫→⑥阴道,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5. 如图是胎儿在子宫中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子宫是胎儿发育的场所
B. 脐带实现了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
C. 阴道是胎儿分娩的通道
D. 羊水为胚胎生活提供了水环境
【答案】B
【分析】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功能。
【详解】A.子宫有的功能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及产生月经的地方,A正确。
B.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其中胎盘是物质交换的结构,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联系的纽带,B错误。
C.阴道是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和胎儿分娩的通道,C正确。
D.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即羊水为胚胎生活提供了水环境,D正确。
故选B。
6. 如图是人体脑部和生殖器官与全身相对生长速率的比较曲线,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 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B.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C. ①表示生殖器官的生长,②表示脑部的生长
D. 生殖器官的迅速发育,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
【答案】D
【分析】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脑的功能也趋于完善。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详解】A.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故A错误。
B.在青春期,神经系统的功能显著增强,但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故B错误。
C.人体脑部生长最快的年龄段是0-5岁,生殖器官发育迅速的阶段是青春期,分析题图可知,曲线①表示脑部生长,②表示生殖器官的生长,故C错误。
D.性发育和成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因此生殖器官的迅速发育,也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故D正确。
故选D。
7. 人体能够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是( )
A. 维生素B. 葡萄糖
C. 脂肪D. 蛋白质
【答案】B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其中有三类能够供给人体能量即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一般储存在皮下备用。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糖类、脂肪、蛋白质必须经过消化成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才能被吸收,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8. 牛奶中的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是( )
A. 重要的能源物质B. 备用的能源物质
C. 直接的能源物质D.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答案】D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A.糖类、蛋白质、脂肪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其中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走路、学习、呼吸等都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大部分是由糖类提供的,A不符合题意。
B.脂肪一般是储存在体内,是备用的能源物质,B不符合题意。
C.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C不符合题意。
D.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9. 关于“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
B. 燃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剩余的灰烬是无机盐
C. 设置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进行分析
D. 实验所测得的能量等于食物实际所含的能量
【答案】D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测量食物中的能量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
【详解】A、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如花生种子等,故A正确;
B、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因此食物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有机物(或糖类、脂肪、蛋白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不能燃烧是无机盐,故B正确;
C、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故C正确;
D、食物燃烧时,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些释放的能量能被水吸收,水在加热时吸收这些热量后水温会升高,通过测量水升高的温度,就可以推算出被燃烧的食物中含有多少的能量,食物燃烧时散失的热量影响实验结果,实验所测得的花生能量低于花生实际所含能量,故D错误。
10. 如下表中的疾病与其致病原因,不相符的一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分析】(1)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2)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仅占体重的4%左右。无机盐对人体也非常重要,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例如,无机盐中含有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
【详解】A.人体内缺乏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故A正确。
B.人体内缺乏含钙的无机盐或者缺乏维生素D会患佝偻病,故B错误。
C.饮食中缺乏含锌的无机盐,人的味觉会发生障碍,故C正确。
D.人体内缺乏维生素A,人会得夜盲症,即晚上看不清东西,故D正确。
故选B。
11. 下列关于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胆囊,可以分泌胆汁
B. ②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也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
C. ③分泌的消化液流入小肠,含有多种消化酶
D. ①因为含多种消化液,所以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答案】C
【分析】(1)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2)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
【详解】A.①是肝脏,肝脏分泌的胆汁暂时储存在胆囊里,故A错误。
B.②是胃,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但不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故B错误。
C.③是胰腺,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小肠,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故C正确。
D.①是肝脏,肝脏的功能是分泌胆汁,没有吸收功能,故D错误。
故选C。
12. 如图是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应将3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
B. A、B对照,探究的是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 A、C对照,实验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D. A中滴加碘液后变蓝,证明淀粉已被分解为麦芽糖
【答案】D
【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A.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因此,将3支试试管放入37℃水浴的目的是模拟口腔里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大,A正确。
B.A、B对照,唯一变量是唾液,其它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能够探究的是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B正确。
C.馒头块表示没有经过牙齿的咀嚼,而馒头碎屑表示经过了牙齿的咀嚼;搅拌模拟了舌的搅拌功能。可见,A、C对照,实验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正确。
D.实验中A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D错误。
故选D。
13. 胰酶肠溶胶囊是治疗胰腺炎的药物,该药物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胰酶发挥消化作用的原理与胆汁相似
B. 胰酶不能消化蛋白质
C. 胰酶中的胰淀粉酶能消化淀粉
D. 三种酶在胃中释放并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
【答案】C
【分析】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胃能吸收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详解】A.该药的有效成分胰酶,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的成分,所起消化作用属于化学性消化,而胆汁不含消化酶,所起消化作用属于物理性消化,A错误。
B.该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胰酶,含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而胰蛋白酶可以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消化分解,B错误。
C.该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胰酶,含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而胰淀粉酶可以将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分解,C正确。
D.该药物属于肠溶胶囊,在胃中(酸性条件)无法释放,从而对多种营养物质进行消化,D错误。
故选C。
14. 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 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C. 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D. ②与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
【答案】B
【分析】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
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是胰液。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X是小肠。
【详解】A.结合分析,①是唾液,能够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不是葡萄糖),A不符合题意。
B.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小肠的起始部位)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B符合题意。
C.x表示小肠,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如a葡萄糖、b氨基酸、c甘油和脂肪酸等)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C不符合题意。
D.结合分析,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如图表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部分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①为胰腺,则②为胰液
B. 若②含有脂肪酶,则①是肝脏
C. 若①为肠腺,则②能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D. 若④为毛细血管,则③可以是氨基酸
【答案】B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详解】A.胰腺能够分泌胰液,若①为胰腺,则②为胰液,A不符合题意。
B.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B符合题意。
C.若①为肠腺,能够分泌肠液,则②是肠液,能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C不符合题意。
D.若④为毛细血管,氨基酸、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能够通过小肠壁进入毛细血管,则③可以表示为氨基酸,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下接大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如图是小肠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小肠内表面有[1]皱襞、[2]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B. 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
C. [3]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D. 某人为减肥切除一段小肠,以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这样做会影响人体健康
【答案】C
【分析】人的小肠细长,盘曲在腹腔内,长5~6m。小肠的内表面有很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和微绒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一侧。由于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内表面积比原来增大了近600倍。估计一个成年人小肠的内表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内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吸收。另外,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详解】图中,1是小肠的环形皱襞,2是小肠绒毛,3是小肠绒毛壁。
A. 小肠内表面有[1]皱襞、[2]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促进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正确。
B. 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胰脏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肠腺分泌的肠液,正确。
C. [3]是小肠绒毛壁,很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吸收营养物质,错误。
D.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吗,切除一段小肠,会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影响人体健康,正确。
17. 如图中的曲线表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Ⅰ代表淀粉的消化程度
B. a、c分别代表的器官是口腔和胃
C. 蛋白质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b
D. 脂肪在器官d中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C
【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图中a是口腔,b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大肠。
【详解】消化道中,口腔里只有消化淀粉的酶,故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因此曲线Ⅰ表示淀粉的消化,胃里只有消化蛋白质的酶,从小肠里才有消化脂肪的酶,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曲线Ⅱ表示蛋白质的消化,曲线Ⅲ表示脂肪的消化,A不符合题意;a口腔,淀粉被起始消化的部位,c胃,蛋白质起始被消化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食物的消化分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情况,物理性消化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把食物与消化液混合的过程,化学性消化指在消化酶的作用下物质被分解的过程。蛋白质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c胃,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变成多肽,C符合题意;脂肪在器官d小肠中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D不符合题意。
18. 王奶奶最近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医生建议王奶奶加强营养,进行食物辅助治疗。在下列食物中,请你帮王奶奶选择最需要的食物( )
A. 鸡蛋B. 西红柿C. 猪瘦肉D. 猪肝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如果食物中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维生素的吸收利用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物质代谢失常,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以致表现为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A的功能是: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人体缺乏维生素A就会患夜盲症,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王奶奶最近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说明她体内缺乏维生素A,患了夜盲症,除了口服维生素A外,还要多吃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动物肝脏、鱼肝油、玉米、胡萝卜等。故选D
19.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其中与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有( )
①小肠长约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内有许多种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胰液、肠液、胆汁等
③小肠内壁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大量的小肠绒毛
④小肠绒毛壁和其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答案】B
【详解】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所以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肠腺,可产生消化液,有利于消化,不是有利于吸收,故选B。
20. 有甲乙丙丁四种消化液,它们都不是胰液,甲乙两种消化液都能消化淀粉,而丙、丁两种消化液均不能消化淀粉,但丙的消化液能使蛋白质得到初步消化,在甲、乙两种消化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的丁后,丁可使消化液消化脂肪,而不能促进甲消化液消化脂肪.则这四种消化液分别是( )
A. 唾液、肠液、胃液、胆汁B. 唾液、胃液、肠液、胆汁
C. 唾液、胆汁、肠液、胃液D. 肠液、唾液、胃液、胆汁
【答案】A
【分析】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而这些物质的消化需要各种消化液的参与。
【详解】参与消化食物的消化液有口腔中的唾液、胃里的胃液、小肠中的肠液、胰液和胆汁,唾液中只含有能够初步消化淀粉的酶,胃液中只含有能够消化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已知甲乙丙丁都不是胰液,甲和乙都能消化淀粉,丙和丁都不能消化淀粉;则甲和乙为唾液和肠液,丙和丁为胃液和胆汁,又知丙能使蛋白质得到初步消化,丁可促进脂肪消化,则丙是胃液,丁是胆汁;丁不能促进甲消化脂肪,说明甲中不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应该是唾液,则乙是肠液。即甲乙丙丁四种消化液分别为唾液、肠液、胃液、胆汁。
故选A。
21. 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各场馆菜单均是中西合璧,另配有各种传统特色小吃,满足四海八方来客。下列早餐食物的营养搭配最合理的是( )
A. 花卷、玉米粥、煎小黄鱼、肉包
B. 油条、米皮、煮鸡蛋、豆腐脑
C. 馒头、大米粥、清炒油菜、豆沙包
D. 牛奶、面包、火腿切片、果蔬拼盘
【答案】D
【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要保持平衡。
【详解】A.花卷、玉米粥、煎小黄鱼和肉包都富含糖类和蛋白质,但没有提供足够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A不符合题意。
B.油条、米皮、煮鸡蛋和豆腐脑提供了一定的糖类和蛋白质,但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不符合题意。
C.馒头、大米粥、清炒油菜、豆沙包中能提供糖类、维生素,但缺乏一些脂肪和动物蛋白,C不符合题意。
D.牛奶、面包、火腿切片和果蔬拼盘包含了蛋白质、糖类、脂肪、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符合健康饮食的原则,D符合题意。
故选D。
22. 李大爷最近总觉着腿疼, 经确诊是骨质疏松症,医生建议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食补。下面是 4 种食品所含营养成分的相对含量图,李大爷选择的最佳食品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详解】缺钙和缺乏维生素D都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是因为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的吸收,缺维生素D一定会导致缺钙。补钙的关键在于吸收,吸收的关键在于维生素D,因此通常补钙的同时,也要补维生素D。
分析题意可知,李大爷患有骨质疏松,是饮食中缺钙引起的,又因为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要注意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和维生素D。而四个选项中表示的食品中含维生素D和钙最多的图示是A。故A符合题意。
23. 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下列对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吸道有骨或软骨作支架,保证了气流通畅
B. 鼻腔内的鼻毛和黏液在阻挡灰尘、细菌时形成痰
C. 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会遮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D. 鼻腔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
【答案】B
【分析】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这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又能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
【详解】A.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了气流顺畅通过,A正确
B.鼻腔内的鼻毛和黏液能阻挡灰尘、细菌进入,但不会形成痰;痰是在气管和支气管形成的,B错误。
C.咽是食物与空气的共同通道,咽介于口腔和食管之间。吸气时,会厌软骨静止不动,让空气进入气管;吞咽时,喉上升,使会厌软骨覆盖气管,令食物进入食道。因此,人在吞咽时,会厌软骨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C正确。
D.鼻腔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空气,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D正确。
故选B。
24. 如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 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 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 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答案】B
【分析】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完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通气。
【详解】)吸气:膈肌和肋骨间肌肉收缩使胸廓扩大,因此肺被动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最终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膈肌和肋骨间肌肉舒张胸廓缩小,因此肺被动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最终气体排出肺。图甲曲线ab段、de段气压小于大气压为吸气,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bc段、cd段气压大于大气压为为呼气阶段,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因此B正确。
25. 如图是某同学做模拟实验,并绘制的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曲线的AB段与乙图都表示吸气状态
B. 甲图中曲线的BC段与乙图都表示呼气状态
C. 甲图中曲线的AB段与丙图都表示呼气状
D. 甲图中曲线的BC段与丙图都表示吸气状态
【答案】D
【分析】1.图甲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2.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
【详解】AC.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可见,甲图中曲线的AB段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图乙气球变小,都代表呼气,AC错误。
BD.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可见,甲图中曲线的BC段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图丙气球变大,都代表吸气,B错误、D正确。
故选D。
26. 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 b<c<aB. a<b<c
C. a<c<bD. c<a<b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呼吸运动之所以能实现肺的通气,是因为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了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
27. 如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气体a、b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
B. 外界的a进入红细胞穿过5层细胞膜
C. ①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
D. ②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
【答案】C
【分析】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结合图示中箭头的指向,不难判断图示b表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a表示从外界吸入的氧气,图示①表示的是肺泡与血液和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据此解答.
【详解】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图示表示的是肺泡与血液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A、由图示可以判断过程中的箭头可以看出,肺泡内的气体a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气体b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说明是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此项说法正确。
B、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要通过两层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经过四层细胞膜;氧气进入血液后,再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又经过了一层细胞膜;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一共经过了五层细胞膜。此项说法正确。
C、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它们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此项说法错误。
D、②组织里的气体b进入血液,说明是在组织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原理是扩散作用,此项说法正确。
28. 游泳时大家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若水超过胸部,会感觉呼吸有些吃力。这是因为( )
A. 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B. 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C. 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D. 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答案】D
【分析】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厢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详解】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若水超过胸部,胸廓会由于水的挤压而向内收缩,导致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造成吸气困难.
29. 某些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来辅助呼吸,如图所示。为了保证双肺都能获得氧气,气管插管从患者口腔进入后,依次经过和最终到达的位置是( )
A. 咽、食管、气管
B. 咽、食管、气管、支气管
C. 咽、喉、气管
D. 咽、喉、气管、支气管
【答案】C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详解】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为了保证双肺都能获得氧气,气管插管从患者口腔进入后,依次经过咽、喉、气管,因为是要保证两肺都能获得氧气,所以插管进入到气管就可以,不需要到达支气管。而食管是消化道的组成部分,气管插管不需要进入食管,ABD都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0. 人的血液组成包括( )
A 血清和血细胞B. 血浆和血细胞
C. 血浆和红细胞D.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答案】B
【详解】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血浆中90%以上是水,其余是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凹的圆饼状,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呈圆球状,唯一有细胞核的血细胞,功能是防御疾病;血小板形状不规则且无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故选B。
31. 如图是观察人血涂片的模式图,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饼状
B. 血液因细胞③含有血红蛋白而呈红色
C. 图中的②是白细胞
D. 图中的①是最小的血细胞,有细胞核,能运输氧气
【答案】D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③红细胞、②白细胞和①血小板,其中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用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能运输氧;白细胞能吞噬病菌,防御疾病;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和废物,运载血细胞。
【详解】A.图中③红细胞数量最多,呈双面凹的圆饼状,A正确。
B.③红细胞因含有血红蛋白而呈红色,B正确。
C.②白细胞个体最大,数量最少,有细胞核,能穿透血管壁,能够吞噬病菌,有免疫功能,C正确。
D.①是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D的说法错误。
故选:D。
32. 下列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达血液、血浆、血细胞三个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血液分为两部分: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91%--92%),还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详解】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在加入抗凝剂的血液中出现分层现象后可观察到血液的组成,即血浆和血细胞是并列关系,同属于血液。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3. 小强同学在探究血液的成分时,将等量的新鲜鸡血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在A、D两支试管内加入抗凝剂,B、C不做上述处理。静置较长一段时间后,下列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分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浆,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不加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凝结成血块,血块的上方会出现少量淡黄色液体,叫做血清。
【详解】A、A中加入抗凝剂,A分层,上面的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A正确;
B、B中没有加入抗凝剂,B不分层,上面析出的是血清,下面的是血块,B错误;
C、C中没有加入抗凝剂,C不分层,上面析出的是血清,下面的是血块,C错误;
D、D中加入抗凝剂,D分层,上面的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D错误。
34. 图甲为“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图乙为“淀粉消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试管I加入2mL唾液,模拟口腔消化过程
B. 37℃模拟口腔内温度,保温10分钟利于馒头消化
C. 滴加碘液后,预期实验结果为试管 Ⅱ 变蓝
D. 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图乙过程①只发生在口腔,a是淀粉酶,b是葡萄糖
【答案】D
【分析】(1)口腔中具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 A.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试管Ⅰ加入2mL唾液,与试管Ⅱ形成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A正确。
B.实验中37℃保温,模拟的是口腔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保温10分钟是为了有充足的时间使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有利于馒头消化,B正确。
C.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初步分解淀粉为麦芽糖,试管Ⅱ中加入的是2mL清水,没有唾液,不能模拟口腔消化的过程,试管Ⅰ加入的是唾液,可以模拟口腔消化过程,滴加碘液后,预期实验结果为试管Ⅱ变蓝,C正确。
D,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小肠中也有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D错误。
故选D。
35. 某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了如下表实验。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②号试管应加入2mL的清水
B. ④试管加碘液后的现象是:不变蓝
C. 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馒头中的淀粉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为葡萄糖
D. 据①③④试管加碘液后的现象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答案】B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必需都相同且适宜。②试管在实验过程中与①试管作为对照实验,则变量是有无唾液,加入的液体量应该相同为2mL清水,故A正确。
B.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④试管加碘液后的现象是变蓝,故B错误。
C.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成葡萄糖,故C正确。
D.③④试管在80℃或0℃加碘液后有变蓝现象,说明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分解;①试管在37℃加碘液后不变蓝,说明试管内的淀粉已被分解。由此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故D正确。
故选B。
二、解答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36. 大多数人在很小的时候都问过自己的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父母的回答可能有很多版本,其实你既不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也不是快递小哥给的,更不是扫码送的。请跟着下图来感受生命的起源吧([ ]中填数字或字母, 上填文字)。
(1)人的新生命的起点是图1中的[ ]___。产生A的器官是图2中[ ]____, A和B结合的场所是图2中的[ ]_______。
(2)图1中的C不断进行分裂形成多细胞的胚泡,这时的营养物质由__________提供。然后其缓慢移动,最后植入图2中的[ ]_____上,这就是怀孕的开始。从D→E过程中,经历了细胞的分裂和_____。
(3)胎儿发育所需的氧气和养料通过脐带和图3中的[ ]__________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等废物也要通过母体排出。妈妈十月怀胎期间在心理和生理各方面负担都很重,我们应该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感恩父母。
(4)从受精卵到胎儿发育成熟大约需要______周的时间,成熟的胎儿经母体阴道产出的过程叫__________。
【答案】(1)①. C 受精卵 ②. 1 卵巢 ③. 2 输卵管
(2)①. 卵黄 ②. 5 子宫内膜 ③. 细胞分化
(3)①. b 胎盘 ②. 二氧化碳、尿素
(4)①. 38 ②. 分娩
【分析】图中A卵细胞,B精子,C受精卵,D细胞分裂,E胚胎,1卵巢,2输卵管,3子宫,4阴道,5子宫内膜,a子宫,b胎盘,c脐带,d胎儿,e羊水。
【小问1详解】
受精的过程:B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A卵细胞(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C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2输卵管。受精卵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小问2详解】
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B精子和卵巢产生的A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C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此时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5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D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
【小问3详解】
胎儿生活在3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b胎盘、c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4阴道排出,即分娩。
【小问4详解】
怀孕到38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
37. 如图中,图一是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图二表示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a~e表示消化液,XYZ表示营养物质消化的最终产物;图三表示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图四表示小肠内部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中,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主要分布在图一中的第___层(填罗马数字),这类营养物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图二中的物质X,X的名称是___。
(2)图一中的Ⅲ、Ⅳ层食物中富含蛋白质,是青少年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图三中代表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___(填罗马数字)。只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的器官是___(填器官名称),最终蛋白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Y后被吸收,那么物质Y的名称是___。
(3)仔细分析图二中营养物质消化为产物Z的过程,我们推测d和e可能是___两种消化液。
(4)某学生因偏食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建议该学生多摄入图一中第___层食物(填罗马数字)。
(5)小肠壁内表面有许多结构②___(填名称),它的表面又有很多突起结构③___(填名称),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有利于使小肠成为___的主要场所。
【答案】(1)①. Ⅰ ②. 葡萄糖
(2)①. Ⅱ ②. 胃 ③. 氨基酸 (3)肠液、胰液
(4)Ⅱ (5)①. 环形皱襞 ②. 小肠绒毛 ③. 消化和吸收
【分析】图一中的Ⅰ谷类和根茎类、Ⅱ果蔬类、Ⅲ瘦肉、鱼、蛋类、Ⅳ奶类及奶制品和豆类及豆制品、Ⅴ油脂类;图二中的a唾液、b胃液、c胆汁、de胰液和肠液、X葡萄糖、Y氨基酸、Z甘油和脂肪酸;图三中的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大肠和肛门、Ⅰ淀粉的消化、Ⅱ蛋白质的消化、Ⅲ脂肪的消化;图四中的①一段小肠、②环形皱襞、③小肠绒毛。
【小问1详解】
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淀粉在口腔被唾液分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中,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淀粉(糖类)主要分布在图一中的第Ⅰ层,这类营养物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图二中的物质X葡萄糖。
【小问2详解】
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胃内的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氨基酸。图一中的Ⅲ、Ⅳ层食物中富含蛋白质,是青少年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图三中代表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Ⅱ。只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的器官是胃,最终蛋白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Y氨基酸后被吸收。
【小问3详解】
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消耗糖类、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物质。仔细分析图二中营养物质消化为产物Z甘油和脂肪酸的过程,推测d和e可能是肠液、胰液两种消化液。
【小问4详解】
某学生因偏食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建议该学生多摄入图一中第Ⅱ层果蔬类食物,因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维生素C丰富,能够有效的预防牙龈出血等坏血病症状。
【小问5详解】
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有:小肠长约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小肠内有胆汁、肠液、胰液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壁内表面有许多结构②环形皱襞,它的表面又有很多突起结构③小肠绒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有利于使小肠成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38. 呼吸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如果人体长期吸入粉尘污染的空气,肺泡组织会被损坏,继而出现异常修复、肺组织纤维化,造成“尘肺病”。患者出现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机生命。甲图是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乙图是膈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示意图,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我们在吸气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状态,此时D处于___状态。
(2)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甲中的[ ]__________,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经呼吸道处理后变得___。因呼吸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组织纤维化,此时影响了图甲中肺与[ ]___内血液的气体交换。
(4)人患“尘肺病”后,会出现咳痰现象,痰形成的部位是___。
(5)“尘肺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很难治愈,接下来它会对其它系统产生影响,威胁人的健康。这说明人的各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体现了人体是一个___的生物学观点。
(6)图乙中的字母___模拟的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在细支气管末端形成的___,可以和缠绕在它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1)①. B ②. 收缩
(2)②组织细胞 (3)①. 清洁、湿润、温暖 ②. ①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4)气管和支气管 (5)统一的整体
(6)①. B ②. 肺泡
【分析】(1)人体的呼吸包括四个过程:一肺的通气;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四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图甲中:①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②组织细胞。
(2)图乙中:A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B小气球代表的是肺,C钟罩代表的是胸廓,D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
【小问1详解】
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结合分析可知,图乙中的B气球增大,表示吸气过程,此时D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小问2详解】
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是被组织细胞利用的。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利用氧,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可见,图甲中②代表组织细胞。
【小问3详解】
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了呼吸道的畅通;呼吸道黏膜内有毛细血管,对空气有温暖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且能分泌黏液,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但是,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泡处积存,会引起肺部纤维化,肺泡弹性下降,导致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受阻,使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即图甲中的肺与①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交换会受到影响。
【小问4详解】
气管与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
【小问5详解】
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相互配合,使得人体能有序的进行各项复杂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复杂、协调、完整的统一整体。可见,“尘肺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很难治愈,接下来它会对其它系统产生影响,威胁人的健康。这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小问6详解】
图乙中的字母B模拟了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位于人体胸腔内,分为左肺和右肺,肺中的支气管经多次反复分枝成无数细支气管,它们的末端膨大成囊,囊的四周有很多突出的小囊泡,即为肺泡,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
选项
疾病
病因
A
坏血病
缺乏维生素C
B
佝偻病
缺乏维生素B1
C
味觉发生障碍
饮食中缺锌
D
夜盲症
缺维生素A
【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胰酶,含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
【性状】本品为肠溶胶囊,内容物为类白色至微带黄色粉末。
【适应症】用于消化不良、胰腺疾病引起的消化障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6粒,一日3次。餐前服用。
【注意事项】本品在酸性条件下容易被破坏,服用时不可去除胶囊外壳。
试管
加入的物质
处理
温度
加碘液后的现象
①
馒头碎屑+2mL唾液
搅拌
37℃
不变蓝
②
馒头碎屑+___清水
搅拌
37℃
变蓝
③
馒头碎屑+2mL唾液
搅拌
80℃
变蓝
④
馒头碎屑+2mL唾液
搅拌
0℃
___
生物:山东省日照市日照港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山东省日照市日照港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3,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港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03,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港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共10页。
72,山东省日照市日照港中学2023-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生物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72,山东省日照市日照港中学2023-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生物试卷(无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