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高二语文月考试卷docx、高二语文月考答案docx、语文答题纸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
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
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边城》的牧歌图式指向一个文化隐喻时,诗意的中国形象诞生了。我在这里使用“形象”一词,因其作用重大,特作一些说明。我们知道,一般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形象分析倾向于个别的典型人物,而在50年代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形象学兴起后,“形象”一词的使用被泛化了,它与特定国家、民族,或某类人等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名词联属,形成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如“美国形象”、“俄国形象”、“英国形象”等。这一形象的范围不限于人,它还可以包括风物、景物描述,甚至观念和言词,总而言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关涉民族与国家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形象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和它必然伴生的自我民族形象,以及形象背后隐涵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相互间的曲解、夸饰和想象是必然的,恒常的,因此,形象服从的不是写实定律,而是民族想象的有效性和合乎逻辑性。我们在《边城》研究中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把牧歌的文化隐喻置于中国被动现代化,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生成的背景中来考察。
像所有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一样,“中国形象”也是一个极具统摄意味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在整体意义上对自我的看法的具象表达。《边城》的牧歌属性充分展示了乡土与传统的诗意,以最为贴切和概括性的形式,将30年代的中国想象——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它的苦难,它的文化优势——凝聚成可感的艺术造型。这形象是崭新的,文坛被“国民性话语”和“阶级话语”支配多年后,一个焦虑中的民族渴望借助文学的形式,展示自己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边城》应运而生。
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化隐喻被提升到民族、国家形象的层面上,除艺术品质的精湛外,高度的概括性和相当的容量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现代文学中,能当如此评价的作品十分罕见,而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是其中最有代表性、文化隐喻又完全相反的两部。我们不应该将两部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的双重根性指认为一个毋须求证的事实,而应该意识到民族形象的建构性和被阐释性,它依附于不同的知识体系。鲁迅的《阿Q正传》是启蒙话语的杰作,沈从文的《边城》的文化隐喻则要放到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去理解。
启蒙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是后发国家对被动现代化的两种主要回应模式。按照美国汉学家艾恺所下的定义,“现代化”指“一个范围及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过程,其组织与制度的全体朝向以役使自然为目标的系统化的理智的运用过程”。现代化进程使社会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资源和劳动力,为国力强盛和人民富足开辟道路,因而得到广泛拥护。另一方面,现代化对任何事物唯一的价值标准就是功利性和效率,这使它必定强调结果的评价,也预设了道德的相对性甚至道德真空,人的工具化和物化也就成为必然之事。由于其与人性的目标相悖,与历史所衍生的诸多文化和道德价值相悖,现代化又不断受到激烈的批判。
在非西方的后发国家,如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同于西欧,它是一个被动的、外来的和强加的过程,并伴随着殖民者的军事入侵和经济掠夺,同时又与本国传统发生剧烈的冲突。因此,现代化及其衍生的观念在唤起民众空前的皈依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了民族的屈辱感和自尊心,引发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文化上的启蒙主义和守成主义是这种现代化进程在思想上的必然反应,在中国近现代,文学成了这种反应的重要表现形式。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作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阿Q正传》将启蒙主义的核心命题“国民性批判”推到极致,塑造了阿Q形象。由于“国民性”命题的特定指向,加上鲁迅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提炼,阿Q形象成为国家和民族形象的代名词,它的价值判断是负面的。
被动现代化,如在其他非西方国家一样,在中国也激起了相反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从辜鸿铭、梁启超,到梁漱溟、学衡派等,众多的知识精英为本土和传统文化张目。他们在强调差异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文化守成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萌芽于五四时期的乡土抒情之作,作为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20年代周作人的一部分散文,废名的小说,表达了作家对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眷恋与依赖。进入30年代,一代京派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芦梵、林庚等,更以流派的规模,对传统和乡土作诗意诠释。五四主流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之间形成的张力在京派作家笔下获得新的阐释和意义,并且得到升华;此外,在“乡愁”的发酵,“古都”的回眸,“原始人性”的塑造,及“古典意象”的挖掘等方面表现新的民族形象的多角度尝试。可以说,1934年初沈从文的颠峰之作《边城》发表前后,一个整合、提升新的中国形象的文学外部环境已然成形。
(选自《〈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阿Q正传》和《边城》虽然艺术品质精湛,但他们所反映的民族的双重根性并非事实。
B.《边城》的诞生恰逢其时,它塑造了崭新的形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符合民族想象的逻辑性。
C.形象学兴起后,“形象”一词的外延扩大了,在文学理论领域中,它不局限于指个别典型人物。
D.现代化之所以受到激烈的批判,是因为它把功利性和效率作为唯一价值标准,与人性的目标和传统的道德价值相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城》的牧歌属性体现了中国形象的诗意,其中的文化隐喻达到了民族、国家形象的层面。
B.现代化进程虽然能促进国力强盛、经济富足,但是也必然带来人的工具化和物化。
C.在中国近现代,启蒙主义作品在“国民性”命题上,往往具有特定指向,所塑造的形象都具有负面的价值判断。
D.文化守成主义作家有意在作品中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以此抵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民族屈辱感,缓解民族认同危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不符合启蒙主义核心命题的理念的是()(3分)
A.《子夜》(茅盾)B.《家》(巴金)
C.《受戒》(汪曾祺) D.《骆驼祥子》(老舍)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边城》的创作背景。(4分)
5.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你对下列文段中“启蒙者的姿态”和“保守的姿态”的理解。(6分)
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了现代中国面对乡土社会的两极,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面对乡村社会显现出的基本姿态是逃离,试图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唤醒民众,改造乡土社会的愚昧。沈从文则站在另一极,传达出来的是对乡土的依恋,是回归乡土。他摆出的不是一种启蒙者的姿态,而是一种保守的姿态。(宁夏《乡土的逃离与回归》)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山大地①(节选)
杨志军
到了湟水河滩有草的地方。父亲说:“给这两只羊起个名字吧,藏族人的家畜都是有名字的。”我和才让忽闪着眼睛说:“叫什么呢?”父亲又说:“这只头上有黑色的斑点,像雨点,就叫它‘德牧',这只的毛色就像披了一件雪花织成的衣服,就叫它‘冈拉',记住了没?”我说:“记住了,德牧和冈拉。”我问才让:“草原有多大?马多还是羊多?我也想骑马。”才让看着我的嘴,突然走过去,抱起一只羊掂了掂,又过来拦腰抱了抱我,高兴地把羊牵了我跟前。我明白他的意思,我可以骑羊,以后还会明白,骑羊的前提是我的重量不能超过羊。羊大了,已经是大绵羊了,我骑了一下德牧,看它走得踉踉跄跄,就下来了。这是我第一次骑羊,以后再也没骑过,因为我觉得这是才让的羊,才让对羊好,我也应该对羊好,为什么非要骑它?才让要去保育院了②,以后就是我一个人放羊了。
德牧和冈拉似乎知道它们是才让用一对描金画龙的小瓷碗换来的,尽管是我在天天照顾它们-—-不是牵它们去河滩吃草,就是割草拔草给它们吃——但它们对我总不如对才让亲,才让来时它们会咩咩叫,走时也会咩咩叫。星期天,才让会和我一起带它们出去,它们宁肯忍着饥饿不吃草,也会待在才让身边,期待他抱一抱。才让会轮番抱起它们走很长的路。我有时也想抱,但就是力气太小抱不动。我想,羊跟人一样,要是一个母亲从来不抱自己的孩子,孩子肯定也会疏远她。①除了抱,才让还会在它们身上抠来抠去。我说它们又不痒痒,你抠它们干什么?后来听父亲说,羊在长毛、脱毛或有寄生虫时都会痒痒,牧人是知道的,总会想办法解除它们的痒痒。要是才让会说话,一定早就告诉我这些了,我也会天天给它们挠痒痒。
一个星期天,我们锁了家门,把羊拴在院子里,直奔粮店。回去一看:德牧和冈拉呢?明明拴在院子里,怎么不见了?姥姥轮番敲开院子里其他三家的门:看见我家的羊没有?都说没有。我们放下鱼,就去街上寻找,逢人就问:见到两只羊没有?突然有个吃过我家糌粑和酥油的孩子从后面跑来说:“我知道你们的羊在哪里。”他带我们朝城外走去。到了城门口,姥姥走不动了,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揉她的小脚。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座土墙围起的院子前。那孩子指着关闭的院门说:“就在这里头,我看见有人把羊拉进去了。”姥爷说:“这里头是先祖的陵墓,肯定有守墓人,你们不要过去,小心有狗。”他自己蹑手蹑脚走到跟前,耳朵贴到门扇上听了听,轻轻敲了几下,看没有反应,又重重敲了几下,还是没有反应,便哗的一下推开了门。院子里没有房屋,只有三面木头支起来的草棚,草棚下面坐着或躺着一些人。院子的一角,放着几块石头的地方,有人正在拿麦草生火,身前是一堆柴火,柴火旁边拴着两只羊,正是德牧和冈拉。姥爷走了进去,我们都走了进去。姥爷大声说:“我们的羊,怎么在这里?谁偷的?”没有人作出反应。德牧和冈拉一见我们就咩咩地叫起来。才让抢先跑过去,从柴火上解下绳子,拉起来就走。还是没有人作出反应。生火的人回头看着,一脚踩灭了已经燃起的麦草。
才让不止一次地跑进厨房去安抚咩咩叫的羊,羊好像惊魂未定。姥爷便说起坏人偷羊的事。角巴叹口气说:“这种时候这种地方,你们怎么还能养羊?”他拍了一下才让的头,“你是藏族人,把羊拉回来是不对的。”才让瞪着角巴说话的嘴,眼睛扑闪扑闪的,突然伸手在角巴拍他的地方也拍了一下。我们知道他听懂了角巴的话,却仍然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角巴第二天一早就走了,说:“羊还是吃掉的好,你们不吃,就叫别人吃掉。饥荒的时候,雪山大地怪罪的不是偷窃的人,是把着食物不肯舍散的人。”才让一眼不眨地瞪着角巴说话。
我们回身进家,姥爷要送才让去保育院,才让却跑进厨房,牵出了德牧和冈拉。姥姥说:“你牵羊干什么?叫洋洋去放,你赶紧跟你姥爷走。”才让知道姥姥在说什么,却还是拉着羊出了家门,也出了院门。姥姥要拉他回来,追了过去,在院门外拦住了才让和两只羊。才让仰脸望着姥姥,眼里泪汪汪的。姥姥叹口气,突然挥了一下手:“去吧,去吧。”看我走出了院门,又说,“洋洋,你们两个一起去。”我莫名其妙地跟着才让走过街道,走向城外,来到了我们昨天来过的那座土墙围着的院子前。我说:“这里头有偷羊的坏人。”说完了才意识到我们就是来找“坏人”的。我抓住了着羊的绳子,想把羊夺过来,看看才让严肃而虔诚的表情,又什么话也没说,好像我跟他一样,辛辛苦苦养大了德牧和冈拉,就是为了在这样一个乌云翻滚的日子里把它们送人。才让上前推开门,拉着德牧和冈拉走进去,看了看草棚下面坐着或躺着的那些人,②最后一次给它们挠了挠痒痒,然后解下拴在它们脖子上的细麻绳,退到了门口。德牧和冈拉咩咩叫着跟过来。才让迅速转身,关上了吱吱扭扭的院门。才让跑起来,我跟着他跑起来。以后,姥姥不止一次地念叨:“后悔死了,我挡下就好了。”姥爷有一次说:“谁也没有把你捆住,你为什么不挡?你是狠不下心来把它们宰掉,毕竟是自己喂大的嘛。就算你能请个人来宰,事后你又会说,后悔死了,我怎么把羊宰掉了?我还不知道你?你别再叨叨了。”我知道姥爷说的是对的。
(有删改)
[注]①《雪山大地》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父亲20世纪50年代深入沁多草原,调查牧民生活为主线,贯穿青藏高原的生产、教育、商业、医疗、环保等方面,全景式展现了牧民生活的发展与变迁。②保育院,为保护教育失去父母或无父母照管的儿童而设置的机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才让用一对描金画龙的小瓷碗换来了两只羊,父亲按照藏族人的习惯给羊取了名字,这是父亲入乡随俗的做法。
B.“我”问才让“草原有多大?马多还是羊多?我也想骑马”,表现了“我”对草原的好奇,也暗示了才让藏民的身份。
C.小说前后两次写到草棚下面坐着或躺着一些人,突显了“偷羊人”生活的困苦,隐含着“我”对这些人的同情。
D.才让“突然伸手在角巴拍他的地方也拍了一下”,表明才让虽然听懂了角巴的话,但对他的话并不认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我”用母亲不抱孩子会被孩子疏远来比喻“我”与羊的不亲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羊不与“我”亲近的理解。
B.角巴的话既交代了社会环境,解释了偷羊人偷羊的原因,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才让送羊的情节作了铺垫。
C.小说细节富有表现力,如姥姥阻拦才让将两只羊牵出门时,才让“眼里泪汪汪的”,表现了才让的不舍与祈求。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儿童视角讲述故事,使得内容更显真实,这与《大卫·科波菲尔》的写法有相似之处。
8.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挠痒痒”动作分别有什么含义?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有人评价《雪山大地》充满了大爱大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尸上而哭之,涕沾襟。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泆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免而哭,哀尽而去。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安用礼A乎B昔者C吾与夫子游D于公阜E之上F一日而三G不听H寡人I今其孰J能然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于今十有七年”与“犹其有四休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有”意思不同。
B.“弦章归”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两句中的“归”意思不同。
C.御,指驾驭车马的人,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意思相同。
D.“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景公在菑地游玩时,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后,便立马赶了回来,之后用被章子指出超越礼制的方式悼念晏子。
B.景公认为,自己过于放纵而不知收敛的行为,使百姓积累了怨恨,但上天没有降祸于自己,却降祸给了晏子。
C.景公在宴请大臣时拉弓射箭,不料箭射得脱了箭靶,而大臣们却异口同声地称赞景公,这使得景公恼羞成怒。
D.弦章认为若自己接受景公的赐鱼会违背晏子的行为准则,便拒绝了景公,为此君子称赞弦章与晏子一样廉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
(2)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
14.弦章认为大臣为景公叫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甫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注】①至德元年(756),杜甫被安禄山叛军俘获;次年择机逃出长安,至凤翔投奔肃宗,任左拾遗。后因上疏营救宰相房琯触怒当权者,被贬华州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交代了诗人两次出都城金光门的经历:前一次是冒险归顺君主,后一次是被贬华州。
B.“西郊胡正繁”“至今残破胆”两句诗呼应“间道归”,写出了往日出逃的艰难和凶险。
C.诗人回到京城后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不久被调任华州掾,诗人感到尊严尽失,失落沮丧。
D.诗人抚今追昔,以“无才”自我宽解,临行前又驻马回望长安千门宫殿檐房,情感沉郁。
16.清人黄生在《杜诗说》中评价本诗“立言忠厚”。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具体表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活着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死后也要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羡慕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并感慨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与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杜甫《客至》“ ____________ ”一句,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____________ ”一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血栓病发病率高,隐匿性强,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毛细血管血栓等。那么,血栓究竟是怎么来的?_A_,就像流水在河道里流淌。河道有泥沙,血液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血液有瓣膜控制开关。如果水流缓慢,极易导致泥沙沉积,河床堵塞,就会使河水泛滥成灾。同理,血液中若是血脂稠、凝血因子多,血细胞自然会大量堆积黏合在血增里_B_。
要想远离血栓病,必须从源头抓起。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其他相关基础疾病的人,应尽快降低血液黏稠度,服用抗凝药物,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同步治疗,彻底铲除滋生血栓病的土壤。同时,_C_,就会使静脉血栓的风险上升,而动起来则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秋冬季,①务必采取注意防寒保暖,②呵护血管健康。③提倡食用清淡、低脂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④如新鲜果蔬、鸡肉、芹菜、鱼虾;⑤忌食辣椒、肥肉等辛辣油腻的食物。⑥同时可以穿弹力袜,⑦静脉回流得以增强,⑧延缓下肢静脉曲张的进程。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火里求财非常辛苦。铁器行内一句顺口溜:“干铁匠,大肚汉,一天只吃两顿饭。”铁匠的炉子轻易不会点燃,一旦点燃,就没有暂停键,满满一天的活等着去干。铁匠师徒们吃过早饭便点燃火炉,趁热打铁,中午不能休息, ① 干到天黑,直到手中的活干完才能吃晚饭。从日出东山到夜幕四合,铁匠铺里充斥着叮叮当当的声音。
铁匠做工,锤出声,人不出声。开工前,铁匠师傅只用小锤击砧子尾巴招呼徒弟前来干活。师傅挥臂抡锤汗如雨下,徒弟 ② ,紧随师傅的节奏,只闻铁器的敲击声,不闻人语。师傅站如一棵松,左手执钳,右手拎小锤,俩徒弟分列两侧抡大锤,师傅开始指挥这个合唱团了。他重锤,徒弟就抡圆了胳膊重锤;轻敲,徒弟就跟着轻敲;他紧击,徒弟紧跟…… ③ ,节奏分明,韵味十足。看着器物捶打得差不多了,师傅就在砧子耳朵上轻敲一下,发出停止的信号,徒弟见机便戛然而止,配合得十分默契。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眼中的遥远之物。
B.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不作声了。
C.他面色蜡黄,有气无力地对大家说:“你……你们……快……快去看看。”
D.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我不知所以地回到了自己的部队里。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师傅站直了身子,左手和右手分别拿着钳子和小锤,俩徒弟分别站在两侧抡大锤,师傅开始指挥徒弟敲击铁器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元旦,哈尔滨火了。雪城哈尔滨不断“整活”,从冻梨摆盘、冻梨咖啡,到人造月亮、飞马踏冰,每一种设计都别具匠心,受到游客的频频点赞。所有这些,都展示了哈尔滨以“冷资源”成就“热经济”的良苦用心。
类似这种“冷”“热”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我们也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高二语文试卷docx、高二语文答案docx、高二语文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