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主题班会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我的家乡主题班会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博白小吃发籺,博白小吃簸箕炊,博白小吃米饼,博白小吃糍粑籺,民间文艺,“中国杂技之乡”,风景名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世界第一大客家人口聚居县
博白县古称白州,是玉林市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桥头堡”和主通道,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口聚居县、中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国乡村振兴百强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中国桂圆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空心菜、桂圆、那林鱼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博白县下辖28个镇、317个行政村,面积3835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
博白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介于北纬21°38′48″-22°28′28″,东经109°32′20″-110°17′08″之间。东与陆川县相邻,东南与广东省廉江市毗连,西与钦州市浦北县交界,南与北海市合浦县相依,北与玉林市福绵区接壤。东西宽77.4千米,南北长95千米,总面积3835.85平方千米。
博白县通用语言有3种,分别是普通话、地佬话和客家话。主要方言有2种,即客家方言(称新民话或涯话)和粤方言(称地佬话)。地佬话:即本地方古老的方言,或按王力教授所说:“地佬话是本邑原有的方言。”博白地佬话划属于粤方言——桂南系次方言。客家话(新民话):因其称“我”为“涯”,称“什么”为“麦介”,故又称为涯话、麦介话。新民者,为新迁来之移民。
博白话广义是指在博白县内及周边附近地区使用的汉语方言,狭义来讲博白话一般指代博白本土粤语方言,本地旧称地老话,也有称博白白话。地佬话是粤语的一支,也称桂南话、博白话,主要流行于博白县北部及周边乡镇,学术上属于粤系方言一支,形成于唐代,由古汉语和当地语言互相影响和渗透形成,保存了《宋代广韵》的声调系统,有十个调数,被誉为汉语方言的“活化石”。同时,“地佬”原为“地僚”,“佬”“僚”在古代是同一个意思,代表成丁的人,是古俚獠族人的自称,后来成为族名。博白县另外还有民系讲客家方言-新民话(涯话),另历史上曾记载有漳州话分布,今已难觅该方言民系群体,博白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群-粤语-勾漏片-博白白话。博白新民话又称涯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群-客语支-粤台片-涯话小片。
博白县沉淀了深厚的客家美食文化,有以白切鸡、白切鸭、白切鹅、白切猪手、白切猪肉等“白切”美食。
博白鸡窝籺主要由米浆蒸制而成,通常使用早春的大米磨成米浆,因为这种米浆较为粗糙,蒸后不会特别粘。
发籺,由米粉和发酵粉、糖为原料做成,蒸熟后有爆开裂纹,寓意大发大旺,松软香甜,比较好吃。在博白的很多农村,各种喜事的场合都会吃发籺。
叶籺,又叫叶子饽,以糯梗两种米磨成粉做成,有甜和咸两种口味的馅料。叶子饽通常是采芭蕉叶来做,蒸出来的叶子饽不仅色泽嫩亮,还有一股淡淡的叶香味,口感细软香糯不粘牙,寓意开枝散叶,添丁发财,子孙兴旺。
虾公籺,也叫虾儿籺,馅料有小虾、韭菜等,经过油炸过后的籺,不仅吃起来香脆可囗,在米香当中还带有油炸过后虾的美味,再加上当中小香葱油炸过后的香气,那味道怎一个香字了得,香味扑鼻,让人垂涎三尺。
簸箕炊,也叫盖籺,因其采用竹篾编制而成的簸箕为盛具而著称,放磨成浆的米粉于簸箕当中,待一层熟透后再逐渐添加,一般都有三层以上。待米粉全熟后,用小刀将其剐成菱格状,以方便食用。其中,以龙潭的簸箕炊最为传统。
米饼,以米粉为原料蒸制而成,馅料有芝麻,花生,白糖等。其中,以水鸣的米饼最为传统。
糍粑籺,也就是糯米糍,以糯米粉为原料做成,外面油滑光亮,里面有花生、芝麻、白糖、椰糠等,吃起来油滑有劲道,越嚼越香。
禾线粉,是客家特有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原产博白英桥镇的禾线粉最为有名,它不仅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也是外地食客慕名前来购买的佳品,可炒可煮。博白人喜欢趁新鲜放大蒜酱油香油,再蘸上扣肉和扣肉汁,色香味俱,滑嫩爽口。
作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之乡”,博白县包容了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客家民间艺术。桂南采茶戏、博白杂技、客家山歌、乡傩歌舞、木偶戏、僮傀戏等成为了此地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
桂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桂南采茶戏,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
博白芒竹编制技艺博白芒竹编织,是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客家人利用芒、竹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一种传统技艺。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利用竹、芒、藤等植物编织成各式各样的器具,一根根不起眼的芒竹藤条,在灵巧的双手下幻化为宝。
博白芒竹编织,手指翻飞编出绚丽光彩
博白县地处广西东南部,因编织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盛产竹子、芒草、藤蔓等植物,为芒竹编织技艺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说早在宋朝时,博白当地就已有编织竹篓、米筛、簸箕等器具的习惯。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依靠口授手传的技巧,世代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宴石山风景名胜区宴石山风景名胜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博白县境西部的顿谷镇石坪村,景区山体多为方山,顶平而开阔,有“山如方石”之喻。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山峰秀、岩洞奇、石头美、江水清等特点。景区面积24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7平方千米,南流江蜿蜒而过。
王力故居,被誉为“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王力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位于县城西郊的新仲村岐山坡队,距离县城1千米。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王力的祖父王紫庭所建,共3进27室,为泥砖柏桶单层体悬山顶结构,典型的南方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占地1400平方米,为省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博白县博物馆博白县博物馆,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0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30平方米),为两层仿古悬山顶吊楼式结构。馆藏文物:共5225件(套),有96 件(套)为国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84件。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地方特产——博白桂圆肉
博白桂圆肉,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博白桂圆肉色泽黄亮、肉厚、糖分较多,泡开果肉呈梅花形,汤色微黄透澈,气味芳香、清甜可口。博白县龙眼树种植面积1.33万公顷,年产鲜果3万吨,年产值超过1.09亿元。2010年12月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博白桂圆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博白蕹菜,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雍菜,又名空心菜或通心菜,以其鲜、绿、脆、嫩著称。既可做菜亦可做汤,具有消暑解毒、生津、消炎之功,对便秘者、高血压病人也有疗效。2011年8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博白蕹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那林鱼,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那林鱼主要以草鱼为主,具有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鱼肉可以一片片一层层剥开,片片层层皆质白肉嫩,久煮不碎。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那林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王力,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中国百年来最卓越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
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内容几乎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有许多且具有开创性。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20课 我的家乡(课件+教案+练习),文件包含第20课我的家乡课件ppt、第20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doc、第20课我的家乡试卷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国庆主题班会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辉煌的中国,歌曲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道德主题班会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感恩无限,第一环节感恩父母,你知道吗,爱的天平,第二环节感恩老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