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01
    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02
    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雪芹有着哲学家的思想、科学家的精确、历史家的洞察、诗人般的境界,其《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时代的高峰。一部作品各个形象需要塑造,每个形象的个性要突出,如果缺乏艺术个性就谈不上小说创作。《红楼梦》有那么多人物,每个人物又有不同的个性,那它的艺术的个性又何在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把文学艺术作品看成一个活物,有生命、有灵性、有血、有肉、有脉。我们欣赏《红楼梦》,就要把它看成是鲜活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其生命的精华。西方文艺理论要求一件作品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写一个贵妇人,就要写她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戴什么首饰等等。大家看《红楼梦》中有多少这样的描写?林黛玉穿什么衣服,老太太长什么模样,穿戴如何等等,小说很少提及。《红楼梦》为什么不写这个,笔墨用在什么地方。林黛玉、薛宝钗一上场就几句话,很简单。他的笔墨用在刻画人物的个性上,不写外貌衣着,专抓人的“精气神”。
    曹雪芹从书的一开头处处设有伏线,书的表面是一层意思,再细想其内涵还有深层意思。我们读这本书要特别重视这一点。我们看高鹗后续的四十回,是否合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那我们就看看前面所设的伏线。如书的第一回中的“好了歌”及甄士隐的歌注每一句都是全书的伏笔。这段歌注的精神一直贯穿到全书,形成了《红楼梦》的个性。中国的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全宝合说的脍炙人口的相声《改行》,由于大量巧妙的伏笔,引得听众伏仰大笑,成为了相声的经典。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如何写人的呢?荣国府那么多人,他们的相貌、衣着如何;贾宝玉、林黛玉个性如何,千头万绪,从何写起?曹雪芹写《红楼梦》借鉴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以形传神”和“迁想妙得”的艺术主张,写形为了传神,只用几句话就把13岁的贾宝玉给烘托出来了。《红楼梦》最感人的描写是宝玉挨打。一般人都评论说贾宝玉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贾政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宝玉挨打表现了两者之间的殊死斗争。但是贾政打宝玉是八旗的家法严格,贾政打前看了看宝玉、丫环,气也减了几分。后来贾母、王夫人、李纨也来了,贾母抱着被打得半死的孩子哭了起来,李纨这时又想起了亡夫也哭了起来,贾政也如泥塑木雕似的泪如雨下。在同一场合,每个人由于处境不同表现各异,精妙无比,难以言传。
    《红楼梦》的艺术个性还体现在创新上,以往的小说大多千人一面,曹雪芹的书与别人不一样。这个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像新生儿一样是从母体中生出来的。中国有句古语“温故而知新”,真正懂得新,需要先得懂得故,没有比较,就没有所谓的新。《中国小说史略》说:“(《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红楼梦》的创新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的艺术个性》)
    材料二
    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白发苍苍,瘦骨嶙峋,双目视力几乎为零,双耳皆聋,靠助听器生活。但他思维敏捷,一篇篇宏文频频见诸报刊,大著接连出版。周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稿件认真之极。每次打出小样,我校对后都要寄他审校。周先生在视力极差的情况下仍著述无休,稿必躬亲,字斟句酌,更令我感动。他的这种学者治学的严谨作风堪为楷模。先生每次托我办事,都礼数周到,十分客气,也让我暖意盈怀。周先生经常写信于我,对我的工作进行肯定,使我十分感动,现在像他这样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先生在1990年6月30日手书信封的背面,特附言:“我目坏,无法用稿纸按格子写,请谅解。”对我这个小编辑如此关照,令我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如果以为周先生仅仅只是一位躲进书斋里、两耳不闻天下事的学者,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他对时事很关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也时时进言建议,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1990年周先生寄来稿子《碧罗当惜——向首都市府建言》,建议恢复北京历史上的河湖水系。周先生的建言引起了市政府重视,近年来首都这方面工作做了不少,而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周先生应该是较早提出来的。
    1988年8月20日,我和周先生在他南竹竿寓中有过一席谈。他对自己做了评价:“我不把名利放在心上,我做的是傻瓜事业。我半生的红学研究除了具体的考证外,大部分是提供给研究者一些头绪,而我自己却没有继续搞下去。我不是千手千眼观音,我的贡献不在于具体单个成果,现在的青年同志承认,都说从我那儿得到过启示,但现在有些学者不承认。历史要几十年以后再检讨,许多问题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放在那儿。由于个人精力和条件,把我限制了,无法再深入研究下去。”
    (摘编自邹士方《忆红学大师周汝昌》)
    1.根据文本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周汝昌观点的一项是( )
    A.西方文艺理论要求描写人物要刻画细致,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不写人物外貌衣着的方法高于西方的文艺理论。
    B.“好了歌”和甄士隐的歌注贯穿全作品,是全书的重要伏笔,这给《红楼梦》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C.“以形传神”“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绘画理论,曹雪芹借用来创作《红楼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D.曹雪芹富有创新精神,他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来许多作家创作出带有浓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
    B.红学界对周先生的研究结论褒贬不一,对此周先生颇为遗憾,而他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继续深入研究。
    C.周汝昌先生既是一位研究精深、著述颇丰的红学专家,又是一位心忧天下、关注时事、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
    D.周汝昌先生十分关爱青年,比如周先生专门在信封背面写附言肯定编辑的工作,这令邹士方十分感动。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周汝昌先生在分析《红楼梦》的艺术个性时,运用了大量的具体例子作为佐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B.文本一第三段中,周先生用侯宝林和郭全宝的相声《改行》进行类比,说明恰当的伏笔可以收到好的艺术效果。
    C.周先生在谈论《红楼梦》的艺术个性时,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总结全文,结构严谨。
    D.文本二中,邹士方先生回忆了周先生生前的小事以及自己跟周先生的交往与感受,使文章既形象具体,又真实感人。
    4.在周汝昌先生看来,“曹雪芹从书的一开头处处设有伏线”。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举例说明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伏笔作用。
    5.刘梦溪在新版《红楼梦新证》发布会上这样评价:“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上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周先生在红楼梦研究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做学问的功夫,叫我们感到钦佩。”周先生有怎样的“做学问的功夫”?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婚
    贾大山
    树宅和树满是我在梦庄结识得最早的两个朋友。我们下乡时,就是树宅赶着大车,把我们从县城拉到梦庄的。他的个子黑粗傻大,满脸黑胡渣子,头上箍着一块油渍麻花的羊肚手巾。一上车,我们都叫他“大伯”。他立刻红了脸说:
    “别这么叫,我今年二十七。”
    我们那一车人,对他的年岁和模样发生了兴趣,都问:
    “你真的二十七?”
    “这还有假?”
    “结婚了吗?”
    “没。”
    “有对象了吗?”
    “也没。”他苦笑着摇摇头说,“我不行,我没吸引力。树满行,他是中学生,他有吸引力。”
    “树满是谁?”我问。
    “我弟弟。他行,他是中学生。”他说着,得意地甩了一个响鞭儿,两头骡子意气风发地奔跑起来。
    到了梦庄,我很快就认识了树满,很快就和他混熟了。
    树满比树宅小五六岁,只上过一年中学。不知是什么原因,他长得清清瘦瘦,并不漂亮,但姑娘们确实喜欢接近他。他呢,对姑娘们却一律地疏远,一律地冷漠。渐渐地,姑娘们也和他疏远了,背地骂他是个“石头人儿”“木头人儿”。
    唯有小芬,对他一直很痴情。小芬那年二十一岁,高高的个儿,粉嫩的脸皮儿,一年能做三百多个劳动日。不少人给她提亲,她都回绝了,偏偏恋上了树满。树满常到我的小土屋里闲坐,小芬也常来串门儿。但是,哪次谈话也不投机。小芬说,房村明天演电影;树满则说,村西生了棉铃虫。小芬说,谁家小子结婚了;树满则说,谁家死人了。一天黑夜,我们正在一起闲谈,外面忽然下起雨来。树满要走,我给了他一把雨伞。小芬也说要走,树满便把雨伞朝她手里一塞:“给你给你!”
    飞快地跑走了。小芬气得背过身,望着窗,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我对树满的做法十分不满。哄走小芬,我把他找回来,狠狠地挖苦他、数落他。我说,树满你太高傲了,小芬这个姑娘,多么好,哪一点儿配不上你?我又问,你到底爱不爱她?你要不爱,我就托人给她介绍对象了,你可不要后悔。
    他低着头,不作答。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说:
    “你不了解我的家庭情况。”
    我看见,他眼里闪着泪光。
    “什么情况?”我问。
    他说:“我九岁上,父亲就死了,母亲把我拉扯大,全凭哥哥帮着。哥哥很不容易。现在,他二十七了,还没定婚,我怎么能走在他的前头?”
    停了一下,又说:
    “农村的风俗,你不懂。哥哥不定婚,弟弟要是先定了婚,哥哥的事就更难办了。爱,我还不能。”
    “可是,你也是二十多岁的人了啊!”我说。
    “不慌,我不慌。”他说。
    我望着他那清瘦的、平静的面孔,心里一颤,差点儿掉下泪来。
    树宅要定婚了,我和乡亲们一样地高兴。我高兴,不仅是为了树宅,也是为了树满。
    一天黑夜,树满来了,对我说:
    “我哥要定婚了。”
    “晓得。”我问,“哪村的姑娘?”
    “房村的。”他从口袋里掏出一片纸,展开,放在我的小桌上,“请你做个中证人吧。”
    那片纸上写着这样几行文字:
    王树宅家有房屋三间,院内院外共有大小树木一十三棵,王树宅结婚后,家中房屋及树木均归王树宅一人所有。空口无凭,立字为证。
    立字人路继申
    中证人
    这是一个字据。
    路继申,是树宅和树满的舅父。
    我把桌子一拍,大声说:
    “我不做,我不做!”
    “做吧。”树满对我笑了一下,依然很平静,“没有这个字据,人家就不定婚,那就苦了我哥。”
    “可是,你哩?”我担心地望着他说,“你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我不要紧。”他又笑一下说,“我年轻,有力气,我还不能为自己盖两间房子吗?”
    我被他的真诚感动了,被他的平静征服了。我拿起笔,忽然想到一个常识问题:中证人一般需要两个人做,另一个请谁做呢?
    “我做。”我话音刚落,门一响,小芬进来了。她的眼圈微微发红,脸上却挂满着笑。
    我一见她,心里十分难过。我指着那片纸说:
    “小芬,你晓得这是什么?”
    “晓得。”她仰着脸儿,淡淡一笑说,“三间房,几棵树。写吧,中证人,你,我。——树满,我能做吗?”
    树满怔了一下,望着我说:
    “她不能做。”
    “我怎么不能做?”小芬也望着我。
    “能做,能做。”我高兴地说,“你做最有力量了。”
    “什么话!”他们把脸儿一沉,一齐望着我:
    “我怎么有力量?”
    “她怎么有力量?”
    他们照我背上打了一拳,同时骂了我一声“坏家伙”。
    我呵呵地笑着,在“中证人”的后面,签上了我和小芬的名字。——她在前,我在后。
    签好名,我们三个反常地快活。
    树满举起那个字据,发表宣言似的说:
    “今天,我成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了!”
    九月里,树宅定婚了,很顺利。
    树满和小芬的行动,感动了大队干部。那年征兵时,大队干部让树满当了兵。——那时不像现时,当兵是很难很难的事。
    树满和小芬的行动,也感动了他们的兄嫂。据说,嫂嫂坐月子时,把小芬叫去了,让小芬替她做双鞋。小芬拿着鞋样儿回到家里,在灯下一看,感动得泪如雨下。
    原来,那鞋样儿,是用那“字据”铰的。
    (选自《贾大山小说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宅介绍弟弟时的骄傲劲儿,连两头骡子都“意气风发”,侧面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敬重。
    B.“她仰着脸儿,淡淡一笑”的传神描写,体现了小芬平和无争的鲜明个性,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演进。
    C.树满不让小芬在字据上签字,因为字据是十分重要的证明,“我”作为知识分子可以签名,而小芬资格不够。
    D.树满为了哥哥找“我”立字据,大队干部让他当兵,以及嫂嫂把字据还给小芬等情节表现出小说美好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众人与树宅的一番对话,交代了树宅大龄单身的情况,也为后文树满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推进,哥哥树宅描写简略,是暗线;对弟弟树满则饱蘸笔墨,详细描写,是明线。
    C.作者擅长白描式地刻画人物,或外貌神情,或行动举止,或言语声音,往往寥寥几笔便使人物形神毕现。
    D.小说结构上颇具匠心,从人物出场、矛盾发生到结局,简短的故事中起承转合、张弛有度,吸引读者。
    8.小说中的“字据”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评论家认为,贾大山的创作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传统,表现出了他的美学修养、美学精神和审美表达技巧,形成新时期以来我国短篇小说创作上的一座高山。请结合文本谈谈贾大山小说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战国策》)
    10.下列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B.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C.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D.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的意思是接近,靠近,“就”与《促织》“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的“就”字含义不同。
    B.“刑”的意思是割,杀,“刑”与《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字含义相同。
    C.“数”的意思是指责,列举,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字含义不同。
    D.“尝”的意思是曾经,与《烛之武退秦师》“君尝为晋君赐矣”的“尝”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得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豫让下决心报仇,他认为义士应当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出生命。
    B.豫让改名换姓,装扮成服劳役的犯人来到宫中,想借机刺杀赵襄子,但被机警的赵襄子发现,致使首次刺杀行动失败。
    C.豫让用漆涂身生癫,剃掉须眉毁伤面容,装扮成乞丐去讨饭,在友人的建议下,他又吞炭使嗓子变哑以改变自己的声音。
    D.赵襄子在与豫让交谈之后,认为他非常有义气,就让人把自己的衣服交给豫让,豫让挥剑击刺衣服,以示报答智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如从赵襄子、豫让二人中选一人写人物评论,请列出你的选择和评论要点。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食后
    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午睡醒来,已是日照西斜,品完两碗茶后,一天时光就快要结束了。
    B.快乐的人时时珍惜时光短促,忧虑的人总是因为年底追讨赊欠而感到厌烦。
    C.这首诗以明白晓畅的笔触描绘了食后饮茶无忧无乐、轻松自在的闲适状态。
    D.诗人以议论作结,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诗风闲适,语言毫无生硬之感。
    16.诗人在品茶中悟出了哪些生活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社会,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大众阅读也随着阅读媒介的改变发生着①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从传统阅读到数字化阅读,媒介形式从纸质向无纸化转变,阅读显现出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趋势。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给大众阅读习惯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少人已经很久没有翻开过一本纸质书进行阅读了,②________________的是沉迷于手机短视频,热衷于在网上刷小红书,习惯于在有声小说里废寝忘食。餐桌旁,大街上,公交车里,总有低头一族的身影。这样的图景人们早已③________________。
    毋庸置疑,大众阅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阅读时代”,阅读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与之相关的“浅阅读”“阅读内容芜杂化”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北京某大学生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倾向于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他说:“我和很多同学有时候会去找电子版的参考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带来的即时性、便捷性是传统阅读方式难以相比的。”另一位年轻的母亲则持否定态度,“看纸质书的传统阅读方式,没有过多的干扰因素,能够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数字阅读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纸质书质量更有保证。”新闻传媒工作者提出了折衷观点:“‘数字化’只是阅读媒介,喜欢哪种阅读方式的选择,大概率基本上还要看实际需要以及个人爱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使用设问修辞改写文中画框的句子,进一步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黛玉和香菱,一个是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嫡亲的外孙女儿,身份尊贵;另一个,则是薛蟠从人贩子手上买来的妾室,①_____________。这样身份悬殊的两个人,相处如此融洽自然,缘于他们有着共同的磁场。黛玉和香菱,都来自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②________________,香菱出身虽不比黛玉高贵显赫,然也出生于当地望族。家庭背景相似,父母性情相近,赋予了她们相似的性格特点,为她们此后的亲密无间打下了基础。香菱身世悲惨、遭遇不堪,然而,她心无城府、至情至性;而黛玉,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纵使周遭环境险恶,也同样不改本色、至良至善。在富足家庭中出生,都曾有过幸福的幼年。五六岁时,本该一生平安顺遂、喜乐无忧的她们,在经历了幼年短暂的幸福后,都遭遇了命运的急转直下。最终,一个“香魂返故乡”;一个“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和香菱,在历经了相似的人生轨迹后,就这样将生命都定格在了青春美好的花季年华。人说“晴为黛影”,而香菱,③________________。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材料中说黛玉和香菱“有着共同的磁场”,请结合文段概括她们的共同点。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罗振宇认为:“他人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不是榜样,不是模范,他就是悬挂在你的花园小径旁边的灯。灯越多,你自己的路就越亮。”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却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疑问。
    走在学习、成长道路上的你,对于“他人的经验与自我的获得”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不写人物外貌衣着的方法高于西方的文艺理论”错,无中生有。材料一“西方文艺理论要求一件作品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写一个贵妇人,就要写她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戴什么首饰等等。大家看《红楼梦》中有多少这样的描写?林黛玉穿什么衣服,老太太长什么模样,穿戴如何等等,小说很少提及。《红楼梦》……的笔墨用在刻画人物的个性上,不写外貌衣着,专抓人的“精气神”可知,原文中周汝昌并没有认为《红楼梦》不写人物外貌衣着的方法高于西方的文艺理论,他只是认为西方的文艺作品要求描写人物的外貌衣着,《红楼梦》作者不注重外貌衣着,注重人物的“精气神”。
    2.答案:C
    解析:A.“因此后来许多作家创作出带有浓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错,材料一最后只说“《红楼梦》的创新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可见,原文并没有得出“因此后来许多作家创作出带有浓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这一结论。B.“红学界对周先生的研究结论褒贬不一,对此周先生颇为遗憾”错,材料二是“我半生的红学研究除了具体的考证外,大部分是提供给研究者一些头绪,而我自己没有继续搞下去”,可见,周先生颇为遗憾的是对自己不能继续研究红学,而不是红学界对周先生的研究结论贬不一的态度。C.正确。D.“周先生专门在信封背面写附言肯定编辑的工作”错原文是“先生在1990年6月30日手书信封的背面,特附言:'我目坏,无法用稿纸按格子写,请谅解。”对我这个小编辑如此关照,令我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可见,周先生专门在信封背面写附言是解释自己无法按照稿纸的格式写信,不是“肯定编辑的工作”故选C。
    3.答案:C
    解析:C.“最后总结全文”错,周先生在谈论《红楼梦》的艺术个性时,采用总分论证结构。首先提出“它的艺术的个性又何在呢”这一问题,然后从“刻画人物的个性上,专抓人的“精气神”“处处设有伏线”,塑造人物采用以形传神”和“迁想妙得”的艺术技巧,以及“艺术个性还体现在创新上”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但作者最后并没有对全文总结。故选C。
    4.答案:为刘姥姥二进、三进贾府做了铺垫,为刘姥姥为巧姐取名,解救巧姐等情节埋下伏笔。
    解析:年过古稀的刘姥姥因没有钱财度日,她想到了祖上和王夫人之父的交情,于是前往贾府“认亲戚”。刘姥姥拜托了周瑞家,得以引荐,才见到了王熙凤。虽然刘姥姥没有见到王夫人,但她收获了王熙凤给她的二十两银子。这为刘姥姥打通贾府上下关系,做了的铺垫。刘姥姥二进贾府是带着回礼前来,刘姥姥感念王熙凤给她的二十两纹银,等到家中的瓜果蔬菜熟透后,她拿着果蔬前来拜见王熙凤。随后,刘姥姥拜见了贾母,贾母见刘姥姥和自己一般大,便对刘姥姥很照顾。在贾母的示意下,刘姥姥和众人一同进入了大观园。席间,刘姥姥用机智幽默的语言给众人带来了无数欢乐,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位朴实憨厚的妇人。王熙凤还让刘姥姥给女儿取名。刘姥姥三进贾府一是来看看被抄家的贾府,看望王熙凤,得以解救王熙凤之女巧姐。刘姥姥很感恩多年来贾府上下对自己的恩惠,当贾府落败后,刘姥姥第一个挺身而出将巧姐救于水火之中。所以,刘姥姥一进贾府,刘姥姥二进、三进贾府做了铺垫,为刘姥姥为巧姐取名,解救巧姐等情节埋下伏笔。
    5.答案:①勤奋努力,治学严谨:在身体患病的情况下坚持研究,做事认真,稿必躬亲,字斟句酌,成果丰硕。②谦逊理智: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不承认的情况,不做辩解,希望用时间来检验,显得理智又谦逊。③淡泊名利:沉醉于学术研究,从不把名利放在心上。
    解析:结合“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白发苍苍,瘦骨嶙峋,双目视力几乎为零,双耳皆聋,靠助听器生活。但他思维敏捷,一篇篇宏文频频见诸报刊,大著接连出版。周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稿件认真之极。每次打出小样,我校对后都要寄他审校。周先生在视力极差的情况下仍著述无休,稿必躬亲,字斟句酌,更令我感动。他的这种学者治学的严谨作风堪为楷模”分析,勤努力,治学严谨:在身体患病的情况下坚持研究,做事认真,稿必躬亲,字斟句酌,成果丰硕。结合“我不是千手千眼观音,我的贡献不在于具体单个成果,现在的青年同志承认,都说从我那儿得到过启示,但现在有些学者不承认。历史要几十年以后再检讨,许多问题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放在那儿”分析,周先生直对别人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不承认的情况,不做辩解,希望用时间来检验,显得理智又谦逊。结合“我不把名利放在心上,我做的是傻瓜事业。我半生的红学研究除了具体的考证外,大部分是提供给研究者一些头绪,而我自己却没有继续搞下去”分析,周先生沉醉于学术研究,从不把名利放在心上,所以,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6.答案:C
    解析:C.“而小芬资格不够”错误。结合后文““能做,能做。’我高兴地说,"你做最有力量了”可知,小芬做中人最有分量。故选C。
    7.答案:B
    解析: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推进”错误。小说没有采用双线结构,小说以兄弟俩的婚事为线索。故选B。
    8.答案:①通过立字据的事件,体现了树满及小芬身上美好的品质,突出了人物形象。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结尾“字据”的再次出现,使情节走向高潮。
    ③字据的两次出现,表现了兄弟之间都替对方着想的美好亲情,深化主题。
    解析:由“王树宅家有房屋三间,院内院外共有大小树木一十三棵,王树宅结婚后,家中房屋及树木均归王树宅一人所有。空口无凭,立字为证”可知,树满为了哥哥的婚事,放弃的家产;小芬为了爱情,甘愿做中人,通过立字据的事件,体现了树满及小芬身上美好的品质,突出了人物形象。由“小芬拿着鞋样儿回到家里,在灯下一看,感动得泪如雨下”“原来,那鞋样儿,是用那“字据’铰的”可知,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结尾“字据”的再次出现,使情节走向高潮。弟弟为了哥哥的婚事顺利,甘愿放弃家产;“树满和小芬的行动,也感动了他们的兄嫂”,字据成了“鞋样”,意味着哥嫂也放弃了家产,字据的两次出现,表现了兄弟之间都替对方着想的美好亲情,深化主题。
    9.答案:①人物之美:小说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表现出了他们的可贵品质。例如树满的无私与为他人着想,小芬对待爱情的纯洁态度等,体现了人物的心灵之美。
    ②结构之美:小说一波三折,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吸引读者。树满疏远女孩子,订立字据:最后小芬拿到字据鞋样儿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③主题之美:小说表现了农村传统悌爱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让读者获得了人性美、亲情美的享受。例如弟弟让兄长,兄嫂又宽待弟弟,小芬追树满,树满躲小芬,立字据,还字据等情节。
    ④语言之美:小说语言质朴自然,简约精当,白描刻画,对人物、场景和情节的进行真实性描述,显得很有张力。如人物对话多用短句,形象突出。
    解析:由“王树宅家有房屋三间,院内院外共有大小树木一十三棵,王树宅结婚后,家中房屋及树木均归王树宅一人所有。空口无凭,立字为证”可知,树满为了哥哥的婚事,放弃的家产;小芬为了爱情,甘愿做中人,通过立字据的事件,体现了树满及小芬身上美好的品质,突出了人物形象。最后弟弟为了哥哥的婚事顺利,甘愿放弃家产;“树满和小芬的行动,也感动了他们的兄嫂”字据成了“鞋样”,意味着哥嫂也放弃了家产,字据的两次出现,表现了兄弟之间都替对方着想的美好亲情,可以说,小说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表现出了他们的可贵品质。贾大山小说的“美”表现在人物之美。
    小说结构上颇具匠心,可以说小说一波三折。小说先写树满疏远女孩子,设置悬念;然后订立字据,最后小芬拿到字据鞋样儿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贾大山小说的“美”表现在结构之美。由“他的个子黑粗傻大,满脸黑胡楂子,头上着一块油渍麻花的羊肚手巾”“他说着,得意地甩了一个响鞭儿,两头骡子意气风发地奔跑起来”“小芬说,房村明天演电影;树满则说,村西生了棉铃虫。小芬说,谁家小子结婚了;树满则说,谁家死人了”可知,小说语言质朴自然,简约精当,白描刻画,对人物、场景和情节的进行真实性描述,显得很有张力。如人物对话多用短句,形象突出。贾大山小说的“美”表现在语言之美。
    10.答案:D
    解析:句意:可是赵襄子却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耳”为句末语气词,故在“耳”后需断开,可排除BC;“此天下之贤人也”为判断句,故“也”后需断开,可排除A。故选D。
    11.答案:B
    解析:A.“就”,接近,靠近/即,随即。句意:于是他就投效知伯/(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B.“含义相同”错。“刑”,割,杀/通“型”,榜样。句意:把自己割脸彻底毁容/给自己的妻子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C.“数”,指责,列举/多次,屡次。句意:因此赵襄子就当面责备豫让说/范增屡次对项王使眼色。D.“尝”的意思均是曾经。句意: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您曾经给予晋国国君恩惠。故选B。
    12.答案:C
    解析:C.“在友人的建议下,他又吞炭使嗓子变哑以改变自己的声音”错。原文“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意思是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意思是接近,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相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故非“在友人的建议下,他又吞炭使嗓子变哑以改变自己的声音”。故选C。
    13.答案:(1)凭您的才干,去好好地侍奉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接近并宠爱您。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解析:(1)“以”,凭借;“事”,事奉;“幸”,宠爱
    (2)“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偌大的天下;“从”,追随;“故事”,前例。
    14.答案:赵襄子:①胸怀大度;②敬重有义之人;③善解人意。
    豫让:①坚持感恩之心;②深明君臣之义;③坚韧不拔,敢于牺牲。
    解析:赵襄子:①由原文“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可知,赵襄子胸怀大度;②由原文“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可知,赵襄子敬重有义之人;③由原文“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可知,赵襄子善解人意。故如为赵襄子写人物评论,评论要点为:①胸怀大度;②敬重有义之人;③善解人意。
    豫让:①由原文“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可知,豫让坚持感恩之心;②由原文“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可知,豫让深明君臣之义;③由原文“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可知,豫让坚韧不拔,敢于牺牲。故如为豫让写人物评论,评论要点为:①坚持感恩之心;②深明君臣之义;③坚韧不拔,敢于牺牲。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忧虑的人总是因为年底追讨赊欠而感到厌烦”错。“年赊”的意思是时间过得太慢了。因此“忧人厌年赊”的意思是忧虑的人因时间过得太慢而厌烦。故选B。
    16.答案:①忧虑的人往往希望早日结束忧愁,因此总嫌弃时间过得太慢而心生厌烦;②时间不会因为人的情绪而变长变短,人不该总被情绪左右,要放宽心态,正确面对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食后》描写诗人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抒发了清静淡泊的情趣。前四句概写其一天中饭后的活动,显得如此平淡、悠闲;后四句从乐、忧两面立言,诗语自然平实,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意趣。“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是说快乐的人时时珍惜时光短促,忧虑的人往往希望早日结束忧愁,因此总嫌弃时间过得太慢而心生厌烦;“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是说时间不会因为人的情绪而变长变短,人不该总被情绪左右,要放宽心态,正确面对人生。
    17.答案:
    (1)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解析:
    18.答案:①前所未有;②取而代之;③司空见惯
    解析:第一空,语境说的是大众阅读也随着阅读媒介的改变发生着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变化,故选用“前所未有”。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过。
    第二空,语境说的是用手机短视频,网上刷小红书、有声小说的阅读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故选用取而代之”。取而代之:原指夺取别人的权位而代替他,现泛指用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第三空,语境说的是人们对餐桌旁,大街上,公交车里,总有低头族这样常见的图景早已不觉得奇怪,故选用“司空见惯”。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
    19.答案:阅读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它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
    解析:本句是陈述句,讲的是阅读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意义。使用设问修辞改写句子,就是要自问自答。首先要设置一个问句,本句可以设置“阅读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这样一个问句;然后给出答案:它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
    20.答案:“数字化”只是阅读媒介,喜欢哪种阅读方式,大概率还要看实际需要以及个人爱好。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喜欢哪种阅读方式的选择”成分赘余应删去“的选择”;二是“大概率基本上”语义重复,可删去“基本上”或“大概率”。
    21.答案:①身份低微;②黛玉出生于官宦之家;③则更像是黛玉的另一个分身(影子)
    解析:第①处,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拿黛玉和香菱的身份做比较,由前文“一个是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嫡亲的孙女儿,身份尊贵”及香菱是“薛蟠从人贩子手上买来的妾室”可知,此处应填“身份低微”
    第②处,结合后文“香菱出身虽不比黛玉高贵显赫,然也出生于当地望族”可知,黛玉出身高贵显赫,故此处应填“黛玉出生于官宦之家”。
    第③处,结合材料中说黛玉和香菱“有着共同的磁场”及前文“人说'晴为黛影””可知,香菱更像是黛玉的影子,故此处可填“则更像是黛玉的另一个分身(影子)”。
    22.答案:她们出身相似、品性相类、际遇相仿、结局相同。
    解析:由材料原文“都来自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家庭背景相似,父母性情相近,赋予了她们相似的性格特点”可知,她们出身相似、品性相类。由材料原文“香菱身世悲惨、遭遇不堪,然而,她心无城府、至情至性;而黛玉,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纵使周遭环境险恶,也同样不改本色、至良至善”可知,她们品性相类、际遇相仿。由材料原文“在富足家庭中出生,都曾有过幸福的幼年,五六岁时,本该一生平安顺遂、喜乐无忧的她们,在经历了幼年短暂的幸福后,都遭遇了命运的急转直下。最终,一个'香魂返故乡’;一个'花落人亡两不知”可知,她们结局相同。综上可知,黛玉和香菱“有着共同的磁场”
    2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出自罗振宇,指出他人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能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突出了他人的经验与建议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性。第二句话引自苏轼的《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意思是任何事物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就妄加推断,这样可以吗?这启示我们要探求真理,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实践出真知,避免主观臆断。题干中“对于'他人的经验与自我的获得’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这一提示语明确了写作方向。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他人经验与自我获得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青年成长的作用,考生对此应辩证分析、全面看待,既要看到他人经验对自身成长的积极意义,也不能完全依赖他人,而是应该汲取他人智慧,付诸亲身实践,助力自身成长。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他人经验与自我获得的辩证关系,二者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处理他人经验与自我获得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如何正确处理他人经验与自我获得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青年一代应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广泛汲取经验,以他山之石,攻生活之玉;青年一代应脚踏实地、躬身实践,在亲身实践中获得成长的钥匙;青年一代应兼顾他人经验与自我获得,行稳人生发展之路。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唐太宗治国时期,深知自己并非全能,因此他能够以人为镜,虚心纳谏,明辨得失,最终成就“贞观之治”的事例,论证兼听则明,青年一代应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更好地帮助自己成长。也可以引用徐志摩“少年的时候,我疯狂地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的名言,以及歌德“对年轻一辈要求就要更严格些,他们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应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的理论,论证借鉴他人经验与躬身实践、自我求索的重要性。
    立意:
    1.借他人经验箴言,寻自我成长出口。
    2.汲取他人智慧,付诸躬身实践。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兼听则明。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共12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