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生物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内质网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只有正确折叠的蛋白质才会经囊泡运往高尔基体。未完成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在内质网中积累,当超过内质网控制能力的限度时,会造成内质网的损伤,从而引起未折叠蛋白质应答反应(UPR),UPR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缓解内质网的负担和损伤,恢复内质网的稳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UPR能够降低内质网膜的流动性,减少囊泡的形成
B. UPR能激活内质网中相关的蛋白降解系统,水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
C. UPR能够增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防止内质网中蛋白质的进一步积累
D. 成熟蛋白质产出高尔基体后的运输路线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UPR不能降低内质网膜的流动性,减少囊泡的形成,蛋白质在内质网积累,A错误;
B、UPR能激活相关的蛋白质降解系统,水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缓解内质网的负担和损伤,B正确;
C、UPR能够抑制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防止内质网中蛋白质的进一步积累,C错误;
D、成熟蛋白质产出高尔基体后的运输路线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B。
2. 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胰高血糖素通过信号传递系统,激活肝细胞的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的糖原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
B. 胰高血糖素可以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C. 饱腹时,肝细胞内有活性的磷酸化酶减少
D. 胰高血糖素能有效降低磷酸化酶的活化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胰高血糖素受体结合后,胞内无活性磷酸化酶被活化,促进无活性磷酸化酶活化成有活性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分解,葡萄糖通过膜上葡萄糖载体运输到胞外,增加血糖浓度。
【详解】A、人体内的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A正确;
B、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释放,与肝细胞膜表面的胰高血糖素受体结合,调节血糖浓度,体现了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功能,B正确;
C、据图分析,有活性的磷酸化酶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浓度,而饱腹时,血糖浓度较高,因此饱腹时肝细胞内有活性的磷酸化酶减少,C正确;
D、酶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作用,胰高血糖素不是酶,不具有该功能,D错误。
故选D。
3. 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一种转运蛋白X在顺浓度梯度下可将Na+转运进入细胞,同时可借助膜两侧Na+浓度差的势能将葡萄糖逆浓度运输到小肠上皮细胞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Na+浓度差对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没有影响
B. 核糖体合成X后直接由囊泡将其运输至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
C. Na+和葡萄糖均由X转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两者的运输方式相同
D. 虽然X既可转运Na+又可转运葡萄糖,但其在转运物质时仍具有特异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由于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Na+浓度差的势能有关,故Na+浓度差对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有影响,A错误;
B、X为细胞膜上的一种转运蛋白,转运蛋白在核糖体(核糖体无膜结构)上合成多肽链后,还需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最后由囊泡将其运输至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而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错误;
D、X既可转运Na+又可转运葡萄糖,但是X与Na+、葡萄糖的结合位点不同,其仍具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D。
4. 下列关于研究方法与科学实验对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模型建构法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C.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和研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假说—演绎法
D.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公鸡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减法原理控制变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详解】A、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构建的是物理模型,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构建的是数学模型,二者均运用了模型构建法,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人鼠细胞融合实验采用的方法是荧光标记法,B错误;
C、研究DNA半保留复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孟德尔遗传实验也采用了假说—演绎法,C正确;
D、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这种自变量的设置就是运用了减法原理,探究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对照组对睾丸进行手术但不切除,实验组切除睾丸,运用了减法原理,D正确。
故选B。
5. 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生物(2n=4)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局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互换
B. 该时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和8个核DNA分子
C. 该细胞形成的另一个子细胞中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D. 若所有的B基因在复制前被³H完全标记,则含有图示两条染色体的子细胞继续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都含3H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含有A和a,由于不知道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因此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详解】A、该二倍体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图示细胞内一条染色体上含有A和a,可能是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
B、图示为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局部示意图,染色体移向两极,细胞膜正在缢裂,说明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为4条,细胞内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为8,B正确;
C、图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不能判断姐妹染色单体上A/a的来源,因此不能确定该细胞形成的另一个子细胞中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若图中是A突变为a,则另一个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C错误;
D、若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在DNA复制前全被3H标记,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而产生的两个DNA分子均有同位素标记,则含有图示两条染色体的子细胞继续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均含有3H,D正确。
故选C。
6. 倒伏不仅影响小麦产量、降低品质,还会增加收获难度。研究发现,在小麦抽穗期喷施人工合成的矮壮素,能影响茎秆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粗度,增强抗倒伏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矮壮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效果稳定
B. 喷施矮壮素时只需要注意控制喷施浓度即可
C. 喷施矮壮素后会促进小麦茎秆节间细胞伸长
D. 赤霉素与矮壮素在影响茎秆伸长方面起到协同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矮壮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植物体内没有分解植物生长调节的酶,所以作用效果稳定,A正确;
B、喷施矮壮素时不仅需要注意控制喷施浓度,还要注意喷施时间、喷施部位等,B错误;
C、喷施矮壮素后会增加节间粗度,增强抗倒伏能力,说明矮壮素会抑制小麦茎秆节间细胞伸长,C 错误;
D、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施用适量赤霉素能解除矮壮素的生理作用,赤霉素与矮壮素在影响茎秆伸长方面起到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A。
7. 农业害虫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有很大差异,春夏季大量繁殖,到了冬季由于寒冷原因而大量死亡,仅有少数个体能存活下来,如下图所示(抗药性为隐性突变)。第二年春,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因存活的少量个体繁殖而恢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
B. 若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第二年夏天该二化螟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为0
C. 图示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化,不能说明抗药性状不利于二化螟生存
D. 该现象表明,在自然界中抗药性的个体的存留具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二化螟春夏季大量繁殖,到了冬季由于寒冷原因而大量死亡,仅有少数个体能存活下来,据图分析,冬天存活下来的个体都是无抗药性个体。
【详解】A、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杀虫剂对抗药性起到选择作用,A正确;
B、据图可知,冬天保留下来的是无抗药性的个体,已知抗药性为隐性突变,若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无抗药性个体可能是抗药基因的携带者,第二年夏天该二化螟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不一定为0,B错误;
C、冬季二化螟大量死亡是由于寒冷环境引起的,无法判断是否与抗药性有关,图示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化,不能说明抗药性状不利于二化螟生存,C正确;
D、图中冬天保留下来的都是无抗药性的个体,该现象表明,在自然界中抗药性的个体的存留具有一定偶然性,D正确。
故选B。
8. 舌头味蕾和鼻黏膜上分布着一些神经末梢,它们都能接受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信号,并在大脑皮层相同位置一起产生一个组合效应,从而形成相应的味觉和嗅觉(如图所示)。现普遍认为,一些肺炎患者的嗅觉障碍主要与肺炎病毒破坏嗅觉上皮细胞和损害嗅觉中枢功能有关。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糖分子与舌头味蕾中相应受体结合最终产生甜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 当人的鼻腔通道堵塞时,其嗅觉敏感性通常会降低
C. 神经冲动沿噢神经向上传导时会引起兴奋区域的 Na⁺内流
D. 肺炎病毒损害嗅觉中枢功能的同时也会引发味觉障碍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详解】A、糖分子与舌头味蕾中相应受体结合最终产生甜觉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当人的鼻腔通道堵塞时,传递嗅觉信号减弱,其嗅觉敏感性通常会降低,B正确;
C、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向上传导时,该区域的细胞膜对 Na⁺通透性增大,会引起兴奋区域的 Na⁺内流,产生兴奋,C正确;
D、肺炎病毒损害嗅觉中枢功能的同时,还会导致兴奋不能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引起味觉障碍,D正确。
故选A。
9. 抗体是机体抵抗外来感染关键,其产生受到辅助性T细胞(Th)的调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细胞在细胞因子辅助下增殖,增殖后产生抗体
B. Th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C. Th和B细胞一样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D. 抗体能够吞噬抗原并将其清除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A错误;
B、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
C、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Th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C错误;
D、抗体可以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阻止病原体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但不能吞噬抗原并将其清除,D错误。
故选B。
10. 为研究种子萌发和休眠的调控机理,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据表分析,赤霉素是种子萌发必需的植物激素
B. 在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ABA和CK作用相抗衡
C. GA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
D.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只有GA、CK和ABA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2、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据表分析,能够萌发的组别是1、 2、 4均有赤霉素,不能萌发的5、 6、 7、 8不含赤霉素,均不能萌发,说明赤霉素是种子萌发必需的植物激素,A正确;
B、第5、6组对比发现,无GA和CK时,不管ABA存在与否,种子都休眠;第6、8组比较发现,无GA有ABA,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第5、7组比较,无GA和ABA时,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说明在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ABA和CK的作用相抗衡,B正确;
C、GA是赤霉素,赤霉素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C正确;
D、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多种激素发挥作用,如生长素也可参与调控,D错误。
故选D。
11. 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10年时田鼠的种群数量最多B. 第5~10年田鼠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
C. 第15~20年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D. 35年内田鼠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题意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详解】AB、据图可知,在1-10年间λ>1,种群数量增加,10年后λ<1,种群数量减少,故第10年时田鼠的种群数量最多,而第5~10年田鼠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正确,B错误;
C、第15~20年λ<1,田鼠的种群数量减少,C错误;
D、S形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维持相对稳定,在1-10年间λ>1,10-35年内λ<1,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是S形(型)增长,D错误。
故选A。
12. 为提高培育转基因植株的成功率, 所选择的植物受体需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和遗传稳定性。下列关于植物转基因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受体细胞遗传稳定性的早期检测, 可通过观察细胞内细胞核形态是否改变判断
B. 对受体细胞遗传稳定性的早期检测, 可通过分析染色体组成是否改变进行判断
C. 受体细胞失去特有的形态和功能, 进而形成愈伤组织, 该过程属于再分化
D. 受体细胞变成完整植株, 体现了受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转基因植株要经过植物组织培育,要提高培育转基因植株的成功率,应该选再生能力和遗传稳定性较强的受体,这种受体全能性较高,能保持生物的性状。
【详解】AB、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在显微镜下可见,故对培养的受体细胞遗传稳定性的早期检测,可通过观察细胞核形态是否改变进行判断,也可以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裂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量,分析染色体组型是否改变,AB正确;
C、受体细胞失去特有的形态和功能, 进而形成愈伤组织, 该过程属于脱分化,C错误;
D、受体细胞变成完整植株,经历了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 体现了受体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C。
13. 某醋厂和啤酒厂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酒曲含有霉菌、酵母菌、乳酸菌;醋醅含有醋酸菌;糖化即淀粉水解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 糯米“蒸熟”与大米“蒸煮”的目的是利于糖化和灭菌
B. 发酵原理是利用真菌的无氧呼吸与细菌的有氧呼吸
C. 啤酒酿造流程中适当增加溶解氧可缩短发酵时间
D. 醋酸发酵过程中经常翻动发酵物,可控制发酵温度和改善通气状况
【答案】B
【解析】
【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详解】A、糯米“蒸熟”与大米“蒸煮”的目的均有利于灭菌和糖化过程,A正确;
B、图中制酒用到了酒曲,酒曲含有霉菌、酵母菌、乳酸菌,霉菌属于真菌,其为需氧型,该过程霉菌产生的淀粉酶有利于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其中的乳酸菌进行的是无氧呼吸,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过程完成酿酒的过程,醋酸发酵过程中主要利用了醋酸杆菌的有氧呼吸进行醋酸发酵,B错误;
C、啤酒酿造流程中利用的原理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若适当增加溶解氧有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能量满足酵母菌自身增殖的需要,因而可缩短发酵时间,C正确;
D、醋酸发酵过程中利用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在发酵过程中经常翻动发酵物,有利于散热,可控制发酵温度和改善通气状况,D正确。
故选B。
14.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跨越植物种属间生殖隔离的屏障,培育出新的作物类型。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索,也实现了用不同种动物的体细胞进行杂交(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细胞融合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B. 杂交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具有两种生物的特征
C. 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诱导方法是灭活病毒诱导法
D.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 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详解】A、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实现,A正确;
B、图中的杂交细胞是动物体细胞融合获得的,该杂种细胞不能发育成新个体,B错误;
C、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中诱导融合的方法不完全相同,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电激)、化学法(PEG)和生物法(灭活病毒),而植物体细胞杂交中诱导融合的方法只有物理法和化学法,即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诱导方法是灭活病毒诱导法,C正确;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既具有B细胞能产生抗体的特征,也具有骨髓瘤细胞无限增殖的特点,D正确。
故选B。
15. 欲得到更多的后代,可进行胚胎分割,如图为哺乳动物胚胎分割和性别鉴定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过程分割出少量胚体细胞可鉴定性别
B. 图②过程得到的两个a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繁殖
C. 进行胚胎分割只能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囊胚
D. 通过胚胎分割产生的两个或多个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胚胎分割时,一般采用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期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特别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的胚胎恢复和进一步发育;胚胎分割产生的后代遗传物质相同,属于无性繁殖。
【详解】A、图①过程能够得到滋养层细胞,由于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为胎儿的胎膜和胎盘,图①过程分割出的少量胚体细胞可鉴定性别,A正确;
B、图②经胚胎分割过程得到的两个a的生殖方式没有经过精卵结合,是无性生殖,B错误;
C、进行胚胎分割只能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囊胚或桑葚胚(桑椹胚),C错误;
D、来自同一胚胎分割产生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
16. 某家族中存在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分别为 A/a、B/b,该家族的系谱图如下。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基因检测,用相同的限制酶处理基因 A/a、B/b后进行电泳,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注:“+”表示检测到该基因或片段,“一”表示未检测到该基因或片段,空白表示未进行检测
A. 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B. 甲病的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增添后产生的
C. 基因型与Ⅰ-2相同的女性与Ⅱ-8结婚,生育的孩子均表现正常
D. Ⅱ-6 和Ⅱ-7 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1/18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 Ⅰ-1和Ⅰ-2生出患甲病的Ⅱ-5(为女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3含有基因B和 b且表现正常,说明乙病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病,因此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 Ⅰ-1和Ⅰ-2生出患甲病的Ⅱ-5(为女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3含有基因B和 b且表现正常,说明乙病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病,因此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结合Ⅱ-5 的电泳结果分析,1350的碱基对对应基因a,200 和1150的碱基对对应基因A。基因A/a的碱基对数量相同,发生了碱基替换,B错误;
C、结合电泳结果,1650的碱基对对应基因B,1350的碱基对对应基因b, Ⅰ-2的基因型为AaBB,Ⅱ-8的基因型为2/3Aabb,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6,C错误;
D、 Ⅰ-2的基因型为AaBB, Ⅰ-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Ⅱ-6的基因型为2/3AaBB,Ⅱ-7 的基因型为2/3AaBb,生育患甲病男孩的概率是1/18,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它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图乙为来自树冠不同层的甲、乙两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变化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在______上,提取和分离色素所用的试剂分别是______。
(2)b点限制群体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答出2点即可),叶面积系数对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是______。
(3)农业生产中将叶面积指数控制在______点能获得更多的农产品,控制叶面积系数的方法是______。
(4)图乙中c点的含义是______,甲、乙两种叶片来自树冠上层的是_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 ②. 无水乙醇、层析液
(2) ①. 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②. 叶面积系数通过影响光照强度,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3) ①. a ②. 合理密植
(4) ①. 甲、乙叶片的光补偿点 ②. 甲
【解析】
【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小问1详解】
在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光合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故用无水乙醇提取光合色素,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故同层析液分离色素。
【小问2详解】
分析图甲,b点时,随着叶面积系数增大,群体光合速率不再变化,故b点限制群体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叶面积系数通过影响光照强度,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小问3详解】
分析图甲,当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上升,当叶面积系数大于a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由此可知,农业生产中将叶面积指数控制在a点能获得更多的农产品;据此可以看出过度密植会导致产量下降,控制叶面积系数的方法是合理密植。
【小问4详解】
分析图乙,c点时甲、乙两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为0,即c点的含义是甲、乙叶片的光补偿点。由于上层叶片对阳光的遮挡,导致下层叶片接受的光照强度较弱,因此下层叶片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较上层叶片低,由此可知乙叶片位于树冠下层,甲叶片位于树冠上层。
18. 拟南芥是公认的模型植物,植物科研的“小白鼠”。拟南芥的果实为长角果,成熟时果荚会开裂并释放种子。科研人员就拟南芥果荚开裂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利用T-DNA插入的方法,获得3个果荚不开裂的突变纯合体甲、乙、丙。其中突变体甲是T-DNA插入到M基因中,导致其编码的M酶活性丧失。M基因由于T-DNA的插入突变为m基因,此过程是基因突变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经检测突变体乙是T-DNA插入到E基因中,导致其编码的E酶活性丧失;突变体丙的M酶和E酶活性均丧失。将上述突变体进行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①由杂交组合一,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推出M、m与E、e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②让杂交组合二的F1自交,F2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________。
(3)现有另一突变体丁,其果荚开裂程度为中等开裂(介于完全开裂与不开裂之间)。经检测其M和E基因均正常,由另一个基因F突变成f基因引起;检测其开裂区细胞内M酶和E酶的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推测果荚中等开裂的原因是f基因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插入后产生的是等位基因,且基因位置和数目未改变
(2) ①. 不能 ②. 无论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后代均会出现完全开裂:不开裂=1:3 ③. 完全开裂:不开裂=9:7 ④. 1/2
(3)一定程度抑制M和E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内M酶和E酶的量下降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时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适用条件: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小问1详解】
M基因由于T—DNA的插入突变为m基因,插入后产生的是等位基因,且基因位置和数目未改变,故该过程是基因突变。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突变体为不开裂,突变体甲是T—DNA插入到M基因中,导致其编码的M酶活性丧失,则甲的基因型为EEmm,突变体乙是T—DNA插入到E基因中,导致其编码的E酶活性丧失,则乙的基因型为eeMM,突变体丙的M酶和E酶活性均丧失,则丙的基因型为eemm,若M、m与E、e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则杂交组合一的F1与F1'基因型分别为Eemm、eeMm,F1与F1'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4EeMm、1/4Eemm、1/4eeMm、1/4eemm,表型及比例为完全开裂:不开裂=1:3;若M、m与E、e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则杂交组合一的F1与F1'基因型分别为Eemm、eeMM,且F1产生的配子为Em、em,F1'产生的配子为eM、em,F1与F1'杂交,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4EeMm、1/4Eemm、1/4eeMm、1/4eemm,表型及比例仍然为完全开裂:不开裂=1:3,即无论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后代均会出现完全开裂:不开裂=1:3,故由杂交组合一,不能推出M、m与E、e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杂交组合二,甲×乙→F1,F1基因型为EeMm,F1自交,F2代基因型及比例为(E_ M_):(E_ mm+eeM_+eemm)=9:7,即完全开裂:不开裂=9:7,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1/16EEMM、3/16E_ mm、3/16eeM_、1/16eemm,所以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8/16=1/2。
【小问3详解】
经检测其M和E基因均正常,由另一个基因F突变成f基因引起;检测其开裂区细胞内M酶和E酶的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推测果荚中等开裂的原因是f基因一定程度抑制M和E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内M酶和E酶的量下降。
19.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体内存在甲状腺抗体,此抗体能破坏甲状腺上皮细胞。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③表示的激素是______,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
(2)甲状腺抗体由______分泌,破坏甲状腺上皮细胞后,图中______(填序号)含量升高。
(3)图中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___调节,在血糖平衡调节中与③作用相抗衡的激素是______。
(4)激素调节的特点有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 ①. 甲状腺激素 ②. 全身的细胞
(2) ①. 浆细胞 ②. ①②
(3) ①. 分级 ②. 胰岛素
(4)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全身的细胞。
【小问2详解】
甲状腺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抗体能破坏甲状腺上皮细胞,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导致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
【小问3详解】
此图解中下丘脑通过激素控制垂体,而其又通过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控制其激素分泌的多少,属于分级调节;在血糖平衡调节③的作用是升高血糖,因此在血糖调节中与③作用相抗衡的激素是胰岛素。
【小问4详解】
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内;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0. 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如图为某总面积为300hm2的湿地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有害物质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种类体内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估算燕鸥种群密度时常用______,原因是______。
(2)有害物质a在银鸥体内含量最高的原因是______。
(3)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有______。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价值。
(4)大量化工厂污水输入该生态系统后,导致水质持续恶化,此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与______有关。
【答案】(1) ①. 标记重捕法 ②. 燕鸥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有害物质a是难以被分解的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而银鸥处于最高营养级
(3) 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②. 间接
(4) ①. 正反馈 ②. 组分多少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
【解析】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污染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小问1详解】
燕鸥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估算燕鸥种群密度时常用标记重捕法。
【小问2详解】
有害物质a是难以被分解的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而银鸥处于最高营养级,故有害物质a在银鸥体内含量最高。
【小问3详解】
图示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小问4详解】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大量化工厂污水输入河流后,河流水质持续恶化,河流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此过程中发生了正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与组分多少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2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原癌基因表达的产物。EGFR由胞外区、跨膜区(跨细胞膜区)、胞内区三部分组成,EGFR与某些对应物质结合后能引起一系列基因活化,导致肿瘤细胞增殖。DNEGFR基因是EGFR基因缺失了胞内区的突变基因,科研人员研究了DNEGFR基因表达和定位情况,流程如下图,请回答:
(1)从人结肠癌组织中提取总RNA,经___________过程合成cDNA.根据人EGFR前体cDNA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扩增得到DNEGFRcDNA,其表达产物因缺失胞内区而没有信号转导功能,但其能够与___________竞争结合某些对应物质,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2)PCR过程所用引物如下,据上图可知,构建重组质粒时使用的两种限制酶是___________。研究人员将DNEGFR和EGFP融合在一起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AAAAGCTAGCACCATGCGACCCTCCGGGAC-3'
5'-TAATCCGCGGTACGTACCGCATGAAGAGGCCGATCCC-3'
(3)向感受态细菌悬浮液中加入重组质粒混匀。扩大培养后取菌液涂布于含有___________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37℃正向放置0.5h,然后倒置平皿37℃培养12~16h.挑选菌落分别扩增、鉴定,待鉴定正确后大量提取质粒。
(4)将重组质粒pEGFP-N1-DNEGFR包裹到主要由___________构成的脂质体内,与动物细胞发生融合,重组质粒最终发生转化。72h后再利用光谱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结果见图A,检测表明融合蛋白成功锚定于___________。为了让结果更加严谨,设置B、C两组对照,推测B组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逆转录##反转录 ②. EGFR
(2) ①. NheⅠ和SacⅡ ②. 借助EGFP基因的达产物来鉴定筛选成功导入DNEGFR 基因的受体细胞,并以EGFP的位置来进行DNEGFR的亚细胞结构定位
(3)卡那霉素 (4)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 细胞膜 ③. 含pEGFP-N1的脂质体转染细胞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目的基因的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从人结肠癌组织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过程合成cDNA;已知EGFR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引起一系列基因活化,根据人EGFR 前体cDNA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扩增得到的 DNEGFRcDNA包括EGFR前体信号肽段、胞外区及跨膜区的cDNA,其表达产物因缺失胞内区而没有信号转导功能,但其能够与EGFR竞争结合配体,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小问2详解】
结合题图可知,RT-PCR 过程所用引物中分别含有NheⅠ的识别序列(GCTAGC)和SacⅡ的识别序列(CCGCGG),所以构建重组质粒时使用的两种限制酶是NheⅠ和SacⅡ;EGFP是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其表达出的绿色荧光蛋白在特定条件下能发出绿色荧光,研究人员将DNEGFR 和EGFP融合在一起,表达的为DNEGFR 与EGFP的融合蛋白,其目的是:借助EGFP基因的达产物来鉴定筛选成功导入DNEGFR 基因的受体细胞,并以EGFP的位置来进行DNEGFR的亚细胞结构定位。
【小问3详解】
图示重组质粒中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故扩大培养后取菌液涂布于含有卡那霉素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进行筛选。
【小问4详解】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分析图A可知,融合蛋白成功锚定于细胞膜上;若信号肽段在翻译后加工时被裂解,或转入感受态细菌的是质粒pEGFP-N1,则会出现细胞质存在少量荧光的现象,为了让结果更加严谨,设置B、C(空白对照)两组对照,结合实验设计的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可知, B组的处理方式是含pEGFP-N1的脂质体转染细胞。组别
1
2
3
4
5
6
7
8
GA(赤霉素)
+
+
+
+
-
-
-
-
CK(细胞分裂素)
+
+
-
-
-
-
+
+
ABA(脱落酸)
+
-
+
-
-
+
-
+
种子状态
萌发
萌发
休眠
萌发
休眠
休眠
休眠
休眠
个体
电泳结果/碱基对
200
1150
1350
1750
1650
Ⅰ-1
+
+
+
—
+
I-2
+
+
+
—
+
Ⅰ-3
+
+
+
+
+
Ⅰ-4
+
+
+
+
—
Ⅱ-5
—
—
+
Ⅱ-8
+
—
杂交组合一
甲×丙→F1
F1与F1'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完全开裂:不开裂=1:3
乙×丙→F1'
杂交组合二
甲×乙→F1
F1与丙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完全开裂:不开裂=1:3
2024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生物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生物试题,共8页。
2024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2024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pdf、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