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泰兴中学、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①“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 A ,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②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B ,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 C ,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
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王褒、沈全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签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第③段中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
②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③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④“高木”则空阔,⑤然则“高树”则饱满,
A.①②③⑤② B.③①②⑤④ C.③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④②
2.下列句不能证明第④段中“木”特点的一项是()(3分)
A.风高群木落,夜久数星流 B.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
C.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 D.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3.请在文中A、B、C处补写相关语句,使上下文语意完整,不超过20字。(6分)
4.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为何第①段中划直线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中的“木叶”不能改成“树叶”?(4分)
5.第①段使用了很多问句,请分析划波浪线问句的表达效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第四幕 第三场
〔换景。太液池边,一片萧瑟的深秋景象。)
歌声起,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武 帝 我十八岁修茂陵,那时候我相信,我是用不到它的,越是修得宏伟,越是用不到它。海外仙山,秘制丹药,我早晚会成仙的。你们祭拜茂陵的时候,我在天上看着你们……
司马迁 这么多年求仙访药……
武 帝 闭嘴!我现在想的,是自己怎么躺在茂陵里。
(停顿。)
武 帝 那边是海鸥在飞吗?那群黑点,晃来晃去的。
司马迁 好像是越冬的大雁。
武 帝 哦,日子过得真快。
司马迁 看不见了。今年冷得早。
武 帝 ……是哪年来着?
司马迁 什么?
武 帝 有一年在东海,我一支箭,射下两只海鸥。
司马迁 ……元封元年?泰山封禅①之后,东巡海上。
武 帝 海天一色,蓝得耀眼,海鸥的叫声忽高忽低,白云变化无穷,像海外的仙山,不可捉摸……差远了,这片水就是个小池子!
司马迁 先父在那年去世,臣奉命随驾而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海。辽阔,单调,说不出的烦闷……
武 帝 那些年特别顺,逐匈奴,通西域,灭南越,兴水利,做什么成什么……
司马迁 记得有一天风急浪高,陛下不听人劝,非要站在礁石上……
武 帝 ( )对,有这么回事!海水的那股咸味,现在还能闻到!四顾苍茫,无边无涯,我守住了高祖创立的天下,开疆拓土,铲除外患,财货流转,钱谷满仓,我缔造了一个盛世!你忘了自己说过的话,这是盛世,是盛世……
司马迁 是陛下的盛世。不是臣的盛世。
武 帝 你的盛世,是书里的漂亮话。
司马迁 也许吧。陛下站得高,看到了壮阔的景色,我看到的,是脚下的尸骨。衰败的种子,正从骨头缝里发芽。总有一天,它会盘根错节,无法清除……自古如此,几千年之后还是如此。这是盛衰之理,这是天道。
武 帝 这是正确的废话。因为早晚要死,就不活了?
司马迁 不,知道会死,人才会活得更像人。一心想活下去,早晚变成畜生……
(停顿。武帝脸色阴沉。)
司马迁 臣说的是自己。臣想活得像个人。
武 帝 你跟我抬杠?
司马迁 臣不敢。
武 帝 你在逼我。
司马迁 臣不敢。
武 帝 (冷笑)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你在书里写得明明白白,你还有什么不敢的?
司马迁 臣说的是《春秋》之道,陛下表彰儒学,臣著史,理当师法孔子。
武 帝 你跟我谈儒学?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让你对先帝和朕指手画脚吗?你也配谈儒学?朕赐你的书刀②呢?
(司马迁举起腰间佩戴的书刀。)
武 帝 我提醒过你。看来这把刀太小了,得换把大的。
司马迁 臣用笔写书,用刀改错——错了,才会用到刀。
武 帝 你没错?——你自请宫刑,是为不孝!妄议君主,是为不忠!心怀怨愤,是为不仁!假作恭顺,是为不义!
司马迁 是!陛下说得对!(长跪)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臣有负君恩!杜周是酷吏,罗织罪名,人人自危。李广利是庸才,屡战屡败,国库虚耗。沈命法是恶法,地方官吏层层瞒报,最终是盗匪,百姓受苦。陛下任用江充这等小人,致使巫蛊的血腥席卷大汉……所有的定计议策,我都在陛下身边,我熟读历代史籍,我事先就知道这一切会导致什么后果,一切都按我的预料发生了,但我什么都没做,我不曾劝阻陛下,哪怕稍稍的一点暗示都没有公孙丞相罪不至死,他被灭族我一言不发,致使祸乱升级,波及太子;太子被迫发兵,陛下雷霆震怒,我一言不发,最终长安大乱,死伤无数;陛下说任安坐观成败,将他腰斩,我一言不发,未尽到朋友之义:太子被抓捕之时,谣言纷飞,多少小人借机构陷,我一言不发,未尽到臣下之责……臣有罪!臣闭紧了嘴,是因为怕死!不,是怕死了就完不成这部书!
武 帝 〔冷笑)原来是怕死。我杀一个人,用不着等这么久。这些年,我待你如何?
司马迁 〔苦笑)陛下厚待我,和宠爱那个倡优③有什么两样?
武 帝 你和他比?你很会装,比他更像一个戏子!
司马迁 〔沉痛地〕是,臣是戏子。
武 帝 和人斗了一辈子,对手的心我一清二楚,偏偏是亲信的人,漆黑一团!(愤怒地)都是忘恩负义、不忠不孝的畜生!
司马迁 是,我是戏子,演着演着就成真了。这些年,我塞住耳朵,蒙住双眼,闭紧嘴巴,一天天地苟活,都是为了写书。我以为把一切写到书里就够了。一想到我为它忍受的耻辱,我就感到快意。我将因它而不朽,我的父母、我的家族也会享有不朽的荣名,千秋万代之后,人们还在把它传颂……我鞭打自己的耻辱,让它更为耻辱,这样我就可以俯视一切,我在一切之上,在时间与历史之上……我竟然忘了,我活在人间。我像个陪葬的木俑,记录陛下的诏令,我一边记一边想,什么东西可以做我的材料,什么东西写进书里就是精彩的一笔,我忘了我记下的这些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无数人的生死。我什么都没做。我是戏子,我是死人,我是陪葬的明器,我只写了这部书……我对自己说,它是为大汉写的,是为祖先为后人写的,其实我是为了自己,为我的才学,为我的名声——是,陛下没看错,也是为了我的愤怒……
武 帝 我不在乎你为了什么。我是什么样的人,轮不着你说三道四。
司马迁 陛下是什么样的人,不那么重要。陛下的作为,远远大于陛下的为人。
武 帝 我这一生,岂是你区区一支笔能概括的!你写了一部书,我写下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司马迁 这是傲慢。傲慢让人心如铁石,让人盲目自信……
武 帝 你不傲慢?你的傲慢都在你的书里!你写下的,就是真的,就是对的?你没写的,就不重要,就没发生过?通篇都是残缺不全的一己之见。自以为通晓古今,洞彻天道,这是最大的傲慢!
(停顿,恍然大悟。)
司马迁 对,一样的傲慢,但我们的位置不同。你的傲慢,由百姓承担后果,我的傲慢,交给后世评判……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这部书……救了我!把我的傲慢、耻辱、愤怒变成了另外的东西……我一笔一画写下这个盛世,就是抗议这个盛世!我用一支笔,记下这个变动的时代,为蒙难之人送葬守灵。天道无情,历史无声又无形,替它说话,给它一个形状,追寻它的轨迹,功过是非,各得其所,这就是史官的责任……我一直是,我永远是——大汉的太史令!
(选自尚思伽《中书令司马迁》,有删改)
【注】①泰山封禅:始于古代的祭祀礼仪,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曾举办过封禅大典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②书刀:在竹木简上刻字有误时用来削改的刀。③倡优:以表演歌舞技艺为业的人。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则戏剧和《雷雨》一样在结构上遵循“三一律”,将武帝和司马迁对于生死、人生追寻的矛盾冲突集中在同一时空内加以表现。
B.戏剧《雷雨》以“雷雨”为题,既因故事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又象征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C.课文《窦娥冤》的语言雅俗结合,既清新质朴,通俗自然,善于使用方言、俗语,同时又大量化用典故和诗文,典雅而优美。
D.《哈姆莱特》中,一件重大任务被加在一个不能执行它的人身上。哈姆莱特拥有美丽纯洁高尚的品质,但是缺乏构成英雄的胆识。他辗转反侧,在苦思冥索中失掉了行动。
7.学校艺术节要进行戏剧展演,以下是同学们推敲剧本后形成的演出本(【】中为同学们对剧本的处理方式)。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窦娥: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一边是婆婆痛哭流涕的悲痛,一边是窦娥指斥天地的怨怒,两人的念白互相交错。】
B.《雷雨》第二幕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屋内是气派华丽的周宅,窗外是绿荫荫的树丛,可用略显急促的蝉鸣作为背景声。】
C.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三个“萍”(“凭”)字之间适当停顿,要表现出激动、悲愤与克制的情绪。】
D.司马迁:先父在那年去世,臣奉命随驾而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海。辽阔,单调,说不出的烦闷……【要读出父亲去世却不得不随行的无奈,可用大海上笼罩着乌云来作为背景。】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表现了风云际会中取得莫大成就的雄主壮怀。
B.《秋风辞》语言清丽、明快,句句押韵,节奏快,乐感强,在艺术风格上受楚辞影响较大,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
C.武帝将越冬的大雁看成晃来晃去的海鸥,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当年在东海一支箭射下两只海鸥的事情,心境开阔、情绪激昂。
D.司马迁在面对杜周等酷吏、庸人、恶法、小人祸乱国家时不曾劝阻,在面对任安等的冤屈时“一言不发”,是因为他愤怒于自己的遭遇,想看着武帝自食其果。
9.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提供给演员的说明性语言,包括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请为文中画波浪线处添加必要的舞台说明,并说明理由。(4分)
10.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的“言外之意”。
是,我是戏子,演着演着就成真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
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绶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绶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橡,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牧,号樊川,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晚唐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B.《过华清宫》为杜牧诗作,它揭示了唐太宗和杨贵妃生活的奢靡。
C.赋是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
D.《阿房宫赋》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总结秦亡的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王子皇孙 王子皇孙: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女
②韩魏之经营 经营:筹划料理
B.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蜀山兀 兀:光秃
C.①六王毕 毕:完结
②缦立远视 缦:萦绕
D.①辇来于秦 辇:乘辇车
②钩心斗角 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
13.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也。
C.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谁为大王为此计也?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4.小杨同学想以表格的形式,整理“为”字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请为其选出对应例句正确的一项()(3分)
[为]①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为之奈何
④我为鱼肉 ⑤何辞为 ⑥公为我献之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用作动词 “为”用作介词 “为”用作语气词
(1) (2) (3)
A.①③④/②⑥⑦/⑤ B.①②④/⑥⑦/③⑤
C.①④/②⑥⑦/③⑤ D.①②④/③⑥⑦/⑤
15.文中划线部分对比喻的使用别具匠心,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7~18题。
松江
王安石
宛宛虹霓堕半空,银河直与此相通。
五更缥缈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
鸥鹭稍回青霭外,汀洲时起绿芜中。
骚人自欲留佳句,忽忆君诗思已穷。
【注】①此诗当为治平三年(1066年)春作者在杭州与两浙漕运使王胜之的酬和之作。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半空中的虹霓,突出其宛宛形态之美,它与银河直通,气象开阔。
B.颈联写鸥鹭盘旋,青雾迷蒙,绿草摇曳,汀洲时隐时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
C.尾联写作者被松江景色之美感染,从而引发诗情,却感叹自己才思不及友人。
D.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借助不同感官体验,绘声绘色,描画出一幅动态立体图。
18.颔联借用数字突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 , ”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讲早有预料。
( 2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了“用人纳谏”的策略“ , ”,为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
(3)《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20.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背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只关注古典诗词的字句与技法,便是缘木求鱼,对诗意的理解终归枉然。
B.阅读《乡土中国》要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此就能批郤导窾,促进对整本书的深入理解。
C.“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可谓切中肯綮。
D.“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所谓工匠精神,即要有善刀而藏的精神追求,倡导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21.疫情的压力之下,校长引用诗句以鼓励毕业生,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B.自从他回家看了病危的父亲后,一直闷闷不乐,不说一句话,不吃一点东西。
C.对于这种侵害顾客利益的行为,商场负责人拒不认错,于是几位顾客只好状告法院,以求公正。
D.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比如,我们说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丁解牛》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丁解牛》这则寓言的寓意,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春学期泰兴中学、泰州中学
联合质量检测语文学科试卷答案
1.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给句子分类,从内容上看,①②都在说叶子少,即“高木”,体现出空阔感,归为一类,且从“所谓”可知是对前句的解释,应放在后面:③是说叶子多,即“高树”,单独分为一组:而④⑤是对前面的总结句,由“然则”可知,⑤应放在前面。然后分析原文。前面在说“高树”的意象,“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能够与之衔接的应该是③,“叶子多”照应“借满树叶子”,“感情··饱满”照应“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接着应该说“高木”,由“而”“所谓”可知先①后②;最后的总结句,按着内容顺序是先“高树”再“高木”,即⑤④。最后排序为③①②⑤④。
2.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第④段中“木”的特点是“疏朗”。由诗句中“云深隐”“雨”等词语可知,这是初秋的季节,天气还比较热,诗人站在窗前远眺,只见乌云笼罩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树木也显得一片迷蒙,而雨不停地飘落。可见这里的“木”并不是深秋落叶已尽,而是还带有“叶子”的树木,不具备第④段中“木”的“疏朗”的特点。故选C。
3.答案:A.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B.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C.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
4.答案:①“木叶”应该用于秋天叶落的季节。这句诗歌正是表现秋天寒风吹落树叶的景象,因而用“木叶”更好;此外“木”带有疏朗之感,往往令人想到落叶,而诗句确实是描写秋天落叶纷飞的景象,因而用“木叶”更好。
②而“树叶”一词在诗歌中不常见;此外“树叶”带有繁茂、浓荫的联想,不具备“疏朗”的特点,与诗句的环境氛围不符。
5.答案:①问句引领着四个结构层次,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作者也通过这些问句把议论层层推向深处。
②问句能够深化概念认识,剖析概念的细微区别。
③引导读者思考,吸引读者注意力,让读者在逐层推进中接近自己的观点,使得结论能够得到读者认可,更有说服力。
6.答案C。“大量化用典故和诗文,典雅而优美”错。杂剧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使用方言、俗语,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
7.答案B。《雷雨》:“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使人异常烦躁。”这部分文字,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舞台气氛沉重压抑,暗示雷雨即将来临。而“屋内是气派华丽的周宅,窗外是绿荫荫的树丛”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使人异常烦躁”的舞台气氛不协调。
8.答案:B。A.《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而本文中起、飞与落、归这几个动词组合,给人以物换星移、生命流逝的紧迫感。
C.晃来晃去承上文想到自己生命终将消失,表现此时心中的烦闷。
D.在面对杜周这些酷吏、庸人、恶法、小人等祸乱国家时不曾劝阻,在面对任安等的冤屈时“一言不发”,是表明为了完成“这部书”,司马迁宁愿舍弃自己一世的名声,违背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足见这部书的重要性。
9.答案:沉思,继而昂头,双目炯炯看向远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对,有这么回事!海水的那股咸味,现
在还能闻到!”可知,武帝陷入回忆当中,可添加舞台说明“沉思”;由“我守住了高祖创立的天下,开疆拓土,铲除外患,财货流转,钱谷满仓,我缔造了一个盛世!”可知,武帝很为自己缔造了一个盛世而骄傲,可添加舞台说明“继而昂头,双目炯炯看向远方”。
10.①“是,我是戏子”是司马迁对武帝“你很会装,比他更像一个戏子”的回应和强调。由下文“我像个陪葬的木俑”可知,司马迁是指自己沉浸在书里,为了写书不关心现实,像个木俑一样苟活。
②作为臣子,司马迁的确是在皇帝面前演戏。表面看我写书是为了大汉,为了祖先和后人,实际是为我自己而写,为我的才学、名声和愤怒而写。
③“演着演着就成真了”,是指自己写着写着就真正沉浸于历史书写之中,忘却了人间的苦痛:虽然本质上出于个人原因去写,但实际上写出了国家时代历史的轨迹。
11.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唐太宗”错,应该是唐玄宗。
12.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王子皇孙: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女应为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②句意:韩魏收藏的。经营:名词,金玉珠宝等物。
B.①句意: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一铢都搜刮干净。铢(zīzhū):古代重量名,一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C.②句意: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绶:长久。
13答案:D。A被动句。B宾语前置。C判断句。D第一句非特殊句式,第二句判断句。
14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为:动词,做。句意:那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皇帝。
②为:动词,作为。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③为:介词,对。句意:这件事怎么办?
④为:动词,表判断,是。句意: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
⑤为:语气词,呢。句意:还辞别什么呢?
⑥为:介词,替。句意:您替我把它们献上去吧。
⑦为:介词,被。句意: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②④是动词/③⑥⑦是介词/⑤是语气词。
15.答案:通过博喻(或排比式比喻)修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阿房宫里美人的各种活动(1分),铺叙阿房宫中生活的荒淫无度奢靡浪费(1分),为下文秦王朝的覆灭埋下伏笔做下铺垫(1分)。
16.(1)成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阿房宫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这样做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3)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17.答案:A。(“虹霓”并非实写,而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18.答案:①“五更”月色,突出黎明前的朦胧、微寒;②“千山”“万里”,突出空间的宏阔、旷远:③“一笛”冷风,衬托环境的寂静、冷清。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1)至于怨讲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0.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这里强调如果背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仅仅关注画的题材与技法,方向不对,达不到目的。正确。
B.批导: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出自《庄子·养生主》。语境是说阅读《乡土中国》,抓住重要概念就能找到读懂的关键,正确。
C.切中肯綮:典出《庄子·养生主》。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形容这位疱丁的技艺高超。后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三个有余,三个不足”确实是问题的关键,正确。
D.善刀而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用来修饰“精神追求”,使用不正确。
21.答案C。
22.答案:D。A“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不能“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B缺少主语,去掉“自从”。C状告法院,歧义。
23.按2023年高考评分标准。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