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辽宁省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试题(解析版)
展开1.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行豌豆杂交时,需要先除去父本花未成熟全部雄蕊
B. 对母本花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C. 玉米和豌豆一样都是两性植株,因此玉米杂交实验中也需要对母本花进行去雄
D. 玉米和豌豆一样都是两性植株,因此玉米在自然条件下也只能自交
【答案】B
【分析】人工异花传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传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在实验中进行杂交时,要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套袋,待母本雌蕊成熟后,进行传粉,然后再套袋,A错误;
B、为防止外来花粉干扰,需要对母本花套袋,B正确;
C、玉米为雌雄同株但为单性花,即雄花和雌花分开,玉米杂交实验中不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C错误;
D、玉米在自然条件下可进行自交和杂交,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高茎豌豆与高茎豌豆杂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现象属于性状分离
B. 棉花的粗纤维和细纤维,狗的长毛和短毛都属于相对性状
C. 细胞中形态大小不同的两条染色体一定不是同源染色体
D.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答案】C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分析。
【详解】A、高茎豌豆与高茎豌豆杂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现象属于性状分离,即亲本为同一性状,而子代中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A正确;
B、棉花的粗纤维和细纤维是相对性状,狗的长毛和短毛也属于相对性状,因为它们都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正确;
C、细胞中形态大小不同的两条染色体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如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大小有差异,但属于同源染色体,C错误;
D、由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因此,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正确。
故选C。
3. 小麦(雌雄同株)的高杆对矮杆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株高杆小麦和一株矮杆小麦杂交得到F1,F1均自交得到F2,F2中高杆:矮杆=3: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代高杆小麦产生的配子有两种基因型
B. F1高杆小麦全为杂合子
C. F2中纯合子占1/2
D. 若F1随机传粉,后代中高杆小麦占到7/16
【答案】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一株高杆小麦和一株矮杆小麦杂交得到F1,F1均自交得到F2,F2中高杆∶矮杆=3∶5,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F2中高杆∶矮杆=3∶5可分解为(3∶1和0∶4),说明F1中用两种基因型,即为Aa和aa,且二者比例为1∶1,因而可推测亲代高秆小麦的基因型为Aa,A正确;
B、一株高杆小麦(Aa)和一株矮杆小麦杂交得到F1,其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高秆)、aa(矮杆),可见F1高杆小麦全为杂合子,B正确;
C、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高秆)、aa(矮杆),二者比例为1∶1,则F2中杂合子比例为1/2×1/2=1/4,可见F2中纯合子占1-1/4=3/4,C错误;
D、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高秆)、aa(矮杆),二者比例为1∶1,该群体中A∶a配子的比例为1∶3,若F1随机传粉,后代中矮杆小麦的比例为3/4×3/4=9/16,则高杆小麦占到1-9/16=7/16,D正确。
故选C。
4. 某种植物的花色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当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两个白花的纯合品系甲、乙,让甲、乙分别与纯合的红花植物杂交,得到F1,两组F1都开红花,两组F1再自交得到F1,F1分离比如下:
甲:产生的F2中红:白=9:7
乙:产生的F2中红:白=27:37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
B. 该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C. 根据品系乙的实验结果,推测该植物的花色至少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
D. 甲品系白花植株与乙品系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可能都为红花
【答案】CD
【分析】题意分析,题意显示某植物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基因型A_B_C_才开红花,其余均开白花。现有两个白花的纯合品系甲、乙,让甲、乙分别与纯合的红花植物杂交,得到F1,两组F1都开红花,F2的性状分离比之和等于16和64,说明该性状受至少3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F1都开红花,两组F1再自交均发生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A正确;
B、F2的性状分离比之和等于16和64,说明该种植物花色的遗传至少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根据品系乙的实验结果,即F2的性状分离比之和等于64=43,推测该植物的花色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C错误;
D、甲品系白花植株与纯合红花(AABBCC)植株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9∶7,说明甲品系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乙品系白花植株与纯合红花(AABBCC)植株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27∶37,说明乙品系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则甲品系白花植株(aaBBcc)与乙品系白花植株(aabbcc)杂交,后代均为白花,D错误。
故选CD。
5. 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Ddee,下图为其体内的某个细胞的分裂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的D和d基因正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B. 图中细胞的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C. 图中细胞内含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已分裂,推测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D. 在产生图中细胞的过程中,D和d基因随着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而发生了交换
【答案】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示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正在发生的是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分开的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A错误;
B、图示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因此该细胞中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相同,B正确;
C、图中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已分裂,推测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图中姐妹染色体单体相同位置上出现等位基因,说明在产生图中细胞的过程中,D和d基因可能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而发生了交换,D错误。
故选B。
6.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I
B.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C.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D.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多样性及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
【答案】A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受精作用的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详解】A、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且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A错误;
B、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B正确;
C、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C正确;
D、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呈现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7. 果蝇的部分隐性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正常情况下,雄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上可能有0个、1个或2个白眼基因
C. 若果蝇的Y染色体上存在sn(焦刚毛基因)或sn的等位基因sn+(直刚毛基因),sn和sn+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会与性别相关联
D. pr(紫眼基因)和ru(粗糙眼基因)不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而pr(紫眼基因)和w(白眼基因)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
【答案】D
【分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关于果蝇眼色,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和XwY,因此雄果蝇一条X染色体上可能有0个(基因型为XWY雄果蝇体内无白眼基因或基因型为XwY个体的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中)、1个(基因型为XwY雄果蝇的体细胞或者是精细胞中)或2个白眼基因(基因型为XwY个体的初级精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中),B正确;
C、若果蝇的Y染色体上存在sn(焦刚毛基因)或sn的等位基因sn+(直刚毛基因),sn和sn+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表现为伴性遗传的特征,在遗传时会与性别相关联,C正确;
D、pr(紫眼基因)和ru(粗糙眼基因)不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且pr(紫眼基因)和w(白眼基因)也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D。
8. 某种昆虫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眼睛的颜色有猩红眼和墨色眼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W染色体上不含相关基因。某实验室以猩红眼和墨色眼的该种昆虫为材料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猩红眼和墨色眼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Z染色体上
B. 仅通过上述杂交实验的结果,不能判断眼睛颜色的显隐性
C. 若猩红眼为隐性性状,则控制猩红眼和墨色眼的基因可能位于Z染色体上
D. 若墨色眼为显性性状,则控制猩红眼和墨色眼的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控制猩红眼和墨色眼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Z染色体上,因为这两种位置关系均可以得出上述杂交结果,则亲本相关的基因型可表示为ZBZb和ZbW或Bb和bb,A正确;
B、若控制猩红眼和墨色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图可知,F1中猩红眼个体∶墨色眼个体=1∶1,则不能判断猩红眼和墨色眼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若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ZBZb和ZbW,则可确定猩红眼对墨色眼为显性,B正确;
C、若控制猩红眼和墨色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图可知,F1中猩红眼个体∶墨色眼个体=1∶1,则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若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ZBZb和ZbW,则可确定猩红眼对墨色眼为显性,据此可推测,若猩红眼为隐性性状,则控制猩红眼和墨色眼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C错误;
D、若控制猩红眼和墨色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图可知,F1中猩红眼个体∶墨色眼个体=1∶1,则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若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ZBZb和ZbW,则可确定猩红眼对墨色眼为显性,据此可推测,若墨色眼为显性性状,则控制猩红眼和墨色眼的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
9. 果蝇的腹部长刚毛和腹部短刚毛是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的相对性状,此外A(a)还控制果蝇胸部刚毛的有无。一对腹部长刚毛的雌雄果蝇交配,后代中腹部长刚毛:腹部短刚毛=3:1.后代腹部长刚毛个体中胸部无刚毛:胸部有刚毛=1:2.后代腹部短刚毛个体胸部均有刚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都为Aa
B. 后代腹部长刚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和Aa
C. 根据上述杂交结果推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胸部有刚毛
D. 根据上述杂交结果推测,亲代雌雄果蝇的胸部均有刚毛
【答案】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一对腹部长刚毛的雌雄果蝇交配, 后代中腹部长刚毛:腹部短刚毛=3:1,说明腹部长刚毛应为杂合子Aa,A正确;
B、亲代Aa杂交,子代AA∶Aa∶aa=1∶2∶1,腹部长刚毛:腹部短刚毛=3:1,且亲代是腹部长刚毛Aa,据此推测腹部长刚毛是显性性状A-,即后代腹部长刚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和Aa,B正确;
C、后代腹部长刚毛个体(基因型为AA和Aa)中胸部无刚毛:胸部有刚毛=1:2,说明基因纯合AA时,果蝇的胸部无刚 毛,A基因杂合Aa时,果蝇的胸部有刚毛,C错误;
D、根据上述杂交结果推测,亲代雌雄果蝇都是杂合子Aa,表现为胸部有刚毛,D正确。
故选C。
10. 某种昆虫的大斑点翅和小斑点翅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让一只小斑点翅雄虫与一只大斑点翅雌虫杂交,F1中大斑点翅:小斑点翅=1:1,F1中表型为小斑点翅的雌、雄虫相互交配,F2中大斑点翅:小斑点翅=5:7,不考虑互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昆虫大斑点翅和小斑点翅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 F1中小斑点翅的雌、雄虫相互交配,F2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小斑点翅对大斑点翅为显性
C. F2中大斑点翅:小斑点翅=5:7.推测含a基因的雄配子部分不育,而含A基因的雄配子全部可育
D. 让F1中小斑点翅雌虫与一只大斑点翅雄虫杂交,后代中大斑点翅可能占到5/6
【答案】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该种昆虫大斑点翅和小斑点翅是一对相对性状, 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该种 昆虫大斑点翅和小斑点翅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 正确;
B、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F1中小斑点翅的雌、雄虫相互交配,F2中出现性 状分离,说明小斑点翅对大斑点翅为显性,B正 确;
C、由于小斑点翅对大斑点翅为显性,F1中表型为小斑点翅的个体基因型是Aa,子代F2中大斑点翅aa:小斑点翅(A-)为5:7,大斑点翅占5/12,根据F1可知,小斑点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正常,推测含a的卵细胞占卵细胞的比例为5/12÷1/2=5/6,则含A基因的卵细胞占卵细胞的比例为1/6,说明含A基因的卵细胞有4/5不育,C错误;
D、结合C可知,含A基因的卵细胞占卵细胞的比例为1/6,让F1中小斑点翅雌虫(Aa)与一只大斑点翅雄虫(aa)杂交,则雌配子A∶a=1∶5,雄配子是a,则后代中大斑点翅可能aa占到5/6,D正确。
故选C。
11. 某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绿叶和浅绿叶为一对相对性状,受A(a),B(b)和D(d)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已知体细胞中同时含有A、B和D基因时表现为绿叶,否则表现为浅绿叶。现有甲、乙和丙三种浅绿叶植株,基因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不考虑互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让甲和乙杂交、乙和丙杂交、甲和丙杂交,三个杂交组合的F1都为绿叶植株
B. 让甲和乙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绿叶植株占1/2
C. 让甲和丙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浅绿叶植株占7/16
D. 让甲和乙杂交得到F1,对F1进行测交,后代中绿叶植株:浅绿叶植株=1:1
【答案】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甲、乙、丙三种个体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DD、AAbbDD、AABBdd,则甲和乙杂交、乙和丙杂交、甲和丙杂交,的子代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可见三个杂交组合的F1都为绿叶植株 ,A正确;
B、让甲和乙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其自交得到F2,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为1aaBBDD(浅绿叶)∶1AAbbDD(浅绿叶)∶2AaBbDD(绿色),可见绿叶植株占1/2,B正确;
C、让甲和丙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其自交得到F2,其中A/a、D/d表现为自由组合,则F2的性状分离比为浅绿叶∶绿色=7∶9,可见浅绿叶植株占7/16,C正确;
D、让甲和乙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对F1进行测交,后代中的基因型为aaBbDd和AabbDd,二者比例为1∶1,均表现为浅绿叶,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有关“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践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B.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两个磷酸相连接
C. 若仅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并构建一个含10个碱基对(A有2个)的DNA双链片段,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28个
D. 若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和T,用另一长度的塑料片代表G和C,则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粗细相同,具有恒定的直径
【答案】A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A正确;
B、DNA分子中,每条链3′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DNA片段含有10个碱基对,其中A=T=2个,则G=C=8个,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则氢键数=2×2+8×3=28个;构建一个DNA的基本单位需要2个订书钉,构建一个含10对碱基的DNA双链片段,首先要构建20个基本单位,需要40个订书钉;将两个基本单位连在一起需要1个订书钉,连接10对碱基组成的DNA双链片段,需要将20个基本单位连成两条链,需要18个订书钉。故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28+40+18=86个,C错误;
D、因为A与T配对,G与C配对,嘌呤必定与嘧啶互补,若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和T,用另一长度的塑料片代表G和C,则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粗细不同,直径不同,D错误。
故选A。
13. 下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示意图。假定在以下实验条件下,不考虑大肠杆菌的裂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属于空白对照试验,其中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
B. A组和B组试管Ⅲ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均与搅拌是否充分密切相关
C. 若B组用15N代替35S标记大肠杆菌,则试管III沉淀中的子代噬菌体全都含有15N
D. 若A组用15N代替35P标记大肠杆菌,则试管ⅢI的上清液中会出现很高的放射性
【答案】C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为实验材料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了研究,方法如下: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本实验属于对比试验,其中A组和B组均为实验组,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照得出结论,A错误;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 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释放出子代噬菌体,搅拌不充分,35S标 记的噬菌体(即B组)及蛋白质外壳没有和大肠杆菌分离而随大肠杆菌到了沉淀物中,这样会造 成沉淀物放射性偏高,而A组实验的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偏高,则搅拌是否充分对本组实验结果影响不大,B错误;
C、蛋白质和核酸中都含有15N,若B组用15N代替35S标记大肠杆菌,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带有15N,因此,试管III沉淀中的子代噬菌体全都含有15N,C正确;
D、若A组用15N代替35P标记大肠杆菌,则试管Ⅲ的上清液中不会表现出很高的放射性,因为15N没有放射性,且15N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D错误。
故选C。
14. 生长在海洋中的一种水母的DNA上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基因实验表明,转入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样发出绿色荧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母和老鼠的基因都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B. 水母和老鼠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水母和老鼠的DNA中碱基序列和数目不同,但二者所含碱基种类相同
D. 水母和老鼠的DNA均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是转基因技术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之一
【答案】A
【分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基因在DNA分子上,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特异性的碱基排列顺序,因此不能说水母和老鼠的基因都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A错误;
B、水母和老鼠都是细胞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因此二者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水母和老鼠的遗传信息不同,因此二者DNA中碱基序列和数目不同,但二者所含碱基种类相同,即都有A、T、G、C,C正确;
D、水母和老鼠的DNA均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且具有相同的基本单位,这是转基因技术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之一,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有关遗传学研究和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 摩尔根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C. 艾弗里用减法原理设计了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B
【分析】1、假说—演绎法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萨顿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摩尔根通过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该过程利用了假说-演绎法,B正确;
C、艾弗里用减法原理设计了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并非证明其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
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用假说—演绎法和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15N不是放射性同位素,D错误。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某种二倍体植株的性别受一组复等位基因G+、G、g控制,其中G+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雄株,不含G+基因但含有G基因时表现为两性植株,只含g基因时表现为雌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该植物群体中不存在基因型为G+G+的植株
B. 让一株两性植株与雌株杂交,后代可能出现两性植株和雌性
C. 让一两性植株与雄性植株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
D. 若该种植物群体自由传粉,且仅考虑G+、G和g基因,雌雄配子间的结合类型最多有9种
【答案】AB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由题意“G+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雄株,不含G+基因但含有G基因时表现为两性植株,只含g基因时表现为雌株”可推测,雌株基因型为gg,两性植株基因型为GG、Gg,但因为雌株和两性株中都不含基因G+,因此雄株基因型为G+G、G+g,不存在基因型为G+G+的雄株个体,A正确;
B、让一株两性植株(Gg)与雌株(gg)杂交,后代可能出现两性植株Gg和雌性gg,B正确;
C、让一两性植株(Gg)与雄性植株(G+g)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雄株(G+g)、雌株(gg)和两性植株(Gg),C正确;
D、若该种植物群体自由传粉,且仅考虑G+、G和g基因,雄配子有G+、G、g,雌配子有G、g,雌雄配子间的结合类型最多有3×2=6种,D错误。
故选ABC。
17. 某雌雄异株(XY型)的植物花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A/a控制,茎高度由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现用两株该植物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花色的基因A/a和控制茎高度的基因B/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子代中雌雄表型比例不同的原因是花色性状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在雌雄中表型不同
C. 若对亲本中的红花高茎植株进行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表型,且比列为1:1:1:1
D. 用子代中红花雌株和白花雄株杂交,后代中雌株全为白花,雄株全为红花
【答案】ABD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题表分析,亲本白花与红花杂交,子代雌株红花∶白花=1∶3,雄株红花∶白花=3∶1,题意显示,植物花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A/a控制,据此推测子代雌性表型不同可能Aa的植株在雌雄中表型不同;高茎与高茎杂交,子代雌株高茎∶矮茎=3∶1,雄株高茎∶矮茎=3∶1,子代雌雄表现型及比例一致,该性状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由题表可知亲本高茎×高茎杂交,子代雌雄株表型及比例均为高茎∶矮茎=3∶1,红花和白花杂交,在雌雄中的表现有差异,但均表现为3∶1,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为9∶3∶3∶1,因而可知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结合题表信息可知子代雌株红花∶白花=1∶3,雄株红花∶白花=3∶1,且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上,则亲本基因为Aa×Aa,由于雌株和雄株表型及比例不同,推测可能Aa的植株在雌雄中表型不同,且表现为Aa植株若为雌性,则开白花,若为雄株,则开红花,B正确;
C、若对亲本中的红花高茎植株(AaBb)进行测交,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则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Bb、Aabb、aaBb、aabb,由于雌雄比例均等,因此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3(白花高茎)∶3(白花矮茎)∶1(红花高茎)∶1(红花矮茎),C错误;
D、用子代中红花雌株(AA)和白花雄株(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则雌株全为白花,雄株全为红花,D正确。
故选ABD。
18. 睡眠状态提前综合征(FASPS)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受一对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与绝大多数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不同,表现为早睡(下午4~5点)早起(凌晨1~2点)。研究人员对患有FASPS的某家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推测FASPS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也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因FASPS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图中2号、4号、6号和8号个体都含致病基因的概率极低,推测FASPS最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C. 若FASPS为显性遗传病,则图中女性患者一定都为杂合子
D. 若FASPS为显性遗传病,3号和4号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
【答案】ABC
【分析】题图分析,该遗传病表现为代代都有患者,因而可能为显性遗传病,且家系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因此该病极有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病。
【详解】A、根据系谱图推测FASPS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因为12号为患者,但其父亲6号表现正常,也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7号患者生出了正常的男孩13号,A正确;
B、因FASPS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则该家系中的外来人员,即图中2号、4号、6号和8号个体都含致病基因的概率极低,推测FASPS最可能是显性遗传病,B正确;
C、若FASPS为显性遗传病,且无论是常染色体显性还是伴X显性遗传病,则图中女性患者一定都为杂合子,因为1号生出了正常女儿,而3、5、7、10均有表现正常的父亲,C正确;
D、若FASPS为显性遗传病,若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3号和4号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和aa,则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1/2=1/4,若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3号和4号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和XaY,则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D错误。
故选ABC。
19. 为探究使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甲组实验,可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B. 乙组和丙组中,酶处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将蛋白质和DNA完全水解
C. 乙组培养基中长出的菌落边缘都是光滑的,而丙组都是粗糙的
D. 加热使S型细菌的蛋白质变性失活而DNA可能依然有活性
【答案】AD
【分析】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S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将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S型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甲组将S型菌高温加热后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出现S型菌,可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A正确;
B、乙组和丙组中,分别加入蛋白酶和DNA酶分解DNA和蛋白质,酶处理时间要足够长,以使底物完全水解,排除其作用,B错误;
C、丙组DNA酶能分解DNA,因此丙组无转化因子,最终培养基上只有一种R型细菌,没有荚膜,属于粗糙型,而乙组的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DNA仍可发挥转化作用,但转化率不是100%,则乙组培养基中长出的菌落边缘有光滑性和粗糙性,C错误;
D、加热使S型细菌的蛋白质变性失活而DNA可能依然有活性,故DNA可发挥转化作用,D正确。
故选AD。
20. 科学家曾提出DNA复制方式的三种假说,如下图所示(图1)。为探究DNA复制的方式,科学家做了如下(图2)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只出现1条中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不可能为全保留复制
B. 若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带,说明DNA复制方式是分散复制
C. 若第二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2条带,说明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D. 若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n代(n≥3),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
【答案】ACD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B、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但不能肯定是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A正确,B错误;
C、若子代Ⅱ可以分出一条中密度带和一条轻密度带,则可以排除分散复制,同时肯定是半保留复制,C正确;
D、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n代(n≥3),形成的子代DNA只有两条链均为14N、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含有15N两种类型,因此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只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甲图为正在复制的双链DNA分子,其中①和②分别表示DNA复制相关的两种酶。乙图中I、II、III均为大肠杆菌拟核中的双链环状DNA,I类型DNA两条链均不含32P标记,II类型DNA两条链中只有其中一条链含32P标记,III类型DNA两条链均含32P标记。回答下列问题:
注:实线表示不含32P的脱氧核苷酸链;虚线表示含32P的脱氧核苷酸链。
(1)在动物细胞中,DNA进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DNA复制提供精确的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2)图甲中酶①能破坏DNA两条链之间的______键,酶②能将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子链的________(填“3'”或“5'”)端。
(3)若甲图中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上存在数量关系(A+C)/(T+G)=m,则其互补链上(A+C)/(T+G)的值是____________。若甲图中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上的部分碱基序列为5'—GAATTC—3',则其互补链上的对应区段的碱基序列为5'—____________—3'
(4)若将不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置于含有32P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31P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则理论上I类型、II类型和III类型DNA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细胞核 ②. 模板 ③. 碱基互补配对
(2)①. 氢 ②. 3'
(3)①. 1/m ②. GAATTC
(4)1∶3∶0(或2∶6∶0)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小问1详解】
在动物细胞中,DNA进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中也可进行;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DNA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此外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小问2详解】
图甲中酶①是解旋酶,能破坏DNA两条链之间的氢键,将DNA双链解开,成为单链;DNA分子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酶②DNA聚合酶能将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子链的3'端。
小问3详解】
若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C)/(T+G)=m,该比例在DNA的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因此它的互补链中(A+C)/(T+G)=1/m;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若甲图中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上的部分碱基序列为5'—GAATTC—3',则其互补链上的对应区段的碱基序列为5'—GAATTC—3'。
【小问4详解】
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不含32P,该大肠杆菌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形成4个DNA,其中2个DNA为32P32P,另外2个DNA为31P32P,再转到含有31P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共得到8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是31P31P,6个DNA是31P32P,故理论上I类型(两条链均不含32P标记)、II类型(只有其中一条链含32P标记)和III类型DNA(两条链均含32P标记)的数量比为2∶6∶0(1∶3∶0)。
22. 蜜蜂无性染色体;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2n=32),可通过正常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雄蜂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图甲表示雄蜂形成精子的过程,图乙曲线中A→G段为雌蜂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分析,雄蜂的1个精原细胞可产生________个精子(不考虑退化消失的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2)一只雌蜂与一只雄蜂交配所产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AabbDd、Aabbdd、aaBbDd、aaBbdd;雄蜂是AbD、Abd、aBD、aB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亲代雌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有________种(不考虑互换)。
(3)图乙中,C→D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E→F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据图及题干信息推测,G→K段可能代表________(“雄蜂”或“雌蜂”)的第一次卵裂(有丝分裂)。
【答案】(1)①. 1 ②. 0
(2)①. AaBbDd ②. abd ③. 4
(3)①. 32 ②. 16或32 ③. 雄蜂
【分析】蜜蜂分为蜂王、工蜂和雄蜂,其中蜂王和工蜂都是二倍体,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食用王浆的天数;两者都属于雌性(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是蜂王可以产生卵细胞,而工蜂不育(可以产生王浆)。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含有1个染色体组),可以通过进行"“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
【小问1详解】
据图甲分析,雄蜂的1个精原细胞可产生1个精子,由于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雄蜂体内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即1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对同源染色体。
【小问2详解】
一只雌蜂与一只雄蜂交配所产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AabbDd、Aabbdd、aaBbDd、aaBbdd;雄蜂是AbD、Abd、aBD、aBd。由于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因此雄蜂的基因型就代表了母本雌蜂产生的配子类型,由于母本雌蜂产生的配子种类为AbD、Abd、aBD、aBd,据此可推测母本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中A和b、a和B连锁),从子代雌蜂的基因型中去掉卵细胞的基因型可知亲代雄蜂提供的精子基因型为abd,因此,这对蜜蜂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和abd(♂),亲代雌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有4种,即子代雄蜂的基因型。
【小问3详解】
图乙曲线中A→G段为雌蜂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由于雌蜂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和核DNA数目的增加是不同步的,且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图中C→D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32条,E→F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该过程中有着丝粒分裂过程,因此该时段中染色体数目为16或32条。图中G→K段表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6条,分裂后依然为16条,由于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该阶段可能代表雄蜂的第一次卵裂(有丝分裂)。
23. 人的某条染色体上B、D、E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考虑互换及突变)。这三个基因都各有多个等位基因(B1、B2、B3和B4互为等位基因,D1、D2、D3和D4互为等位基因,E1、E2、E3和E4互为等位基因)。一对夫妇及他们儿子的基因型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B、D、E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填“伴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遗传(不考虑XY同源区段),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的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3)该对夫妇再生一个基因型为B4B1D3D2E3E1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若该对夫妇的第二个孩子的B基因组成为B1B3,则E基因组成为_______。
【答案】(1)①. 常染色体 ②. 父亲体内基因B2、D1、E2连锁在一起,基因B1、D2、E1连锁在一起,存在等位基因且儿子基因B2、D1、E2来自于父亲
(2)①. B2D1E2 ②. B1D2E1
(3)①. 1/8 ②. E1E4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题意显示,人的某条染色体上B、D、E三个基因紧密排列,即表现为连锁关系,且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父亲体内B2、D1、E2连锁在一起,B1、D2、E1连锁在一起,存在等位基因且儿子基因B2、D1、E2来自于父亲,因此基因B、D、E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遗传。
【小问2详解】
儿子的基因型为B4B2D1D3E2E3,结合双亲的基因型可判断,其中基因B4、D3、E3来自母亲,且连锁在一起,来自父亲的基因B2、D1、E2连锁在一起,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为B1、D2、E1。
【小问3详解】
不考虑交换,则该对夫妇中母亲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B4D3E3∶B3D4E4=1∶1,父亲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为B1D2E1∶B2D1E2=1∶1,再生一个基因型为B4B1D3D2E3E1=(B4D3E3+B1D2E1)女孩的概率为1/2×1/2×1/2=1/8。若该对夫妇的第二个孩子的B基因组成为B1B3,则该孩子的出现是基因型为B1D2E1的精子和基因型为B3D4E4的卵细胞结合产生的,可见该孩子体内E基因组成为E1E4。
24. 绿脓杆菌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致病细菌。科研人员欲利用噬菌体来杀灭高耐药性绿脓杆菌,将噬菌体PaP1的DNA和噬菌体JG的蛋白质外壳重组获得重组噬菌体,噬菌体JG、噬菌体PaP1、重组噬菌体对不同类型(PA1、PAO1)的绿脓杆菌的吸附率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PaP1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其合成所需原料为_______。
(2)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噬菌体JG对绿脓杆菌_______(填“PA1”或PAO1)的杀灭效果更好,重组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后繁殖出的子代噬菌体对绿脓杆菌_______(填“PA1”或PAO1)的吸附率更高。
(3)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噬菌体对绿脓杆菌的吸附率主要取决于噬菌体的_____________(填“蛋白质外壳”或“DNA”)
(4)有人为上述实验还不够严密,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应增设D组,做法是将噬菌体_______(填“PaP1”或“JG”)的DNA和噬菌体_______填(“PaP1”或“JG”)的蛋白质外壳重组获得重组噬菌体,测定该重组噬菌体对不同类型(PA1、PAO1)的绿重脓杆菌的吸附率,支持(3)中推测的预期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DNA ②. 脱氧核苷酸
(2)①. PAO1 ②. PA1
(3)蛋白质外壳 (4)①. JG ②. PaP1 ③. 该重组噬菌体对绿脓杆菌PA1的吸附率高,且与噬菌体PaP1对绿脓杆菌PA1的吸附率基本相同。
【分析】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故噬菌体和铜绿假单胞菌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噬菌体侵染铜绿假单胞菌时,其尾丝蛋白通过与细胞壁上的脂多糖结合进而吸附在铜绿假单胞菌表面,不同噬菌体的尾丝蛋白不同,这就使得噬菌体的侵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专一性)。
【小问1详解】
噬菌体属于一类病毒,噬菌体PaP1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合成所需原料为脱氧核苷酸,且需要宿主细胞提供原料。
【小问2详解】
结合题意可知,噬菌体JG对绿脓杆菌PAO1的吸附率高,说明噬菌体JG对绿脓杆菌PAO1的杀灭效果更好,重组噬菌体对绿脓杆菌PAO1的吸附率高,与噬菌体JG相似,重组噬菌体由噬菌体PaP1的DNA和噬菌体JG的蛋白质外壳组成,所以噬菌体对绿脓杆菌的吸附主要取决于其蛋白质外壳,由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重组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后繁殖出的子代噬菌体具有PaP1的特征,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重组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后繁殖出的子代噬菌体对绿脓杆菌PA1的吸附率更高。
【小问3详解】
上述实验结果显示,重组噬菌体对绿脓杆菌PAO1的吸附率高,且与噬菌体JG相似,据此可推测噬菌体对绿脓杆菌的吸附率主要取决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小问4详解】
有人为上述实验还不够严密,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应增设D组,做法是将噬菌体“JG”的DNA和噬菌体PaP1的蛋白质外壳重组获得重组噬菌体,测定该重组噬菌体对不同类型(PA1、PAO1)的绿脓杆菌的吸附率,若该重组噬菌体对绿脓杆菌PA1的吸附率高,且与噬菌体PaP1对绿脓杆菌PA1的吸附率基本相同,则支持(3)中推测的预期实验结果。
25. 某昆虫的圆眼和棒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h纯合时,会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个体发育为不育雄性。让一只棒眼雌性个体与一只棒眼雄性个体杂交,F1中♀棒眼:♂棒眼:♂圆眼=3:3:2。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昆虫的圆眼对棒眼为_____性,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杂交组合中,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1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__。
(3)让F1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_,后代中棒眼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4)若让一只杂合的棒眼雄性(可育)个体与一只杂合的圆眼雌性个体杂交,后代中♀棒眼:♀圆眼:♂棒眼:♂圆眼=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隐 ②. 棒眼与棒眼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2)①. HhXBY ②. XY和XX
(3)①. 5:7 ②. 13/16
(4)3:0:1:4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小问1详解】
由于亲代雌雄昆虫都是棒眼,子代中出现了棒眼和圆眼的性状分离,因此圆眼是隐性。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h纯合时,会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个体发育为不育雄性,F1中出现了雌性与雄性之比是3:5,因此有1/4的雌性个体是由于hh基因纯合而发育成了不育雄性个体,因此双亲的基因型是HhXBXb与Hh XBY;F1中的雄性个体包括hhXX与HHXY、HhXY和hhXY三种类型,其性染色体组成是XX和XY。
【小问3详解】
F1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HHXBXB、HHXBX b、HhXBXB、HhXBXb,比例为1:1:2:2,雄 性个体的基因型有HHXBY、HhXBY、HHXbY、HhXbY、hhXBY、hhXbY,比例为1:1:2:2: 1: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可分别计算常染色体基因 的遗传和性染色体基因的遗传,因此就有(HH: H h比例为1:2)雌性个体与(HH:Hh:hh比例为 1:2:1)雄性个体的自由交配,结果为H-:hh= 5:1,性染色体的随机交配为XBXB和XBXb与XBY与XbY个体杂交,结果为XBXB、XBXb、XbXb、XBY与XbY,比例为3:4:1:6:2,其中的hhXB XB、hhXBXb、hhXbXb发育为不育雄性,其所占 比例为1/12,因此最终后代中雌雄比例为5:7;后 代中XBXB、XBXb、XBY都发育为棒眼个体,因此 棒眼个体的比例是3/16+4/16+6/16=13/16。
【小问4详解】
杂合的棒眼雄性的基因型是HhXBY,杂合的 圆眼雌性基因型是HhXbXb,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 HHXBXb、HHXbY、HhXBXb、HhXbY、hhXBX b、hhXbY,比例为1:1:2:2:1:1,表现型分 别为棒眼雌:圆眼雄:棒眼雌:圆眼雄:棒眼不育 雄:圆眼雄,因此最终表现型为棒眼雌:圆眼雌: 棒眼雄:圆眼雄=3:0:1:4。亲本
子代性别
子代表型及比例
(♂)红花高茎×白花高茎(♀)
雌株
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3:1:9:3
雄株
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9:3:3:1
父亲
母亲
儿子
基因型
B1B2D1D2E1E2
B3B4D3D4E3E4
B4B2D1D3E2E3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2页。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