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广东珠海六校高一年级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语文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92901/1-1716885908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广东珠海六校高一年级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语文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92901/1-17168859083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广东珠海六校高一年级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语文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92901/1-17168859083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广东珠海六校高一年级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语文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92901/0-171688590622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广东珠海六校高一年级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语文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92901/0-171688590626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广东珠海六校高一年级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语文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92901/0-171688590636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广东珠海六校高一年级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语文
展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被沈约故意曲解”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其中并没有提到沈约故意曲解。
B.“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范晔是南朝人,他所总结的汉代历史是对以往发生的历史的总结,他的假设也并不体现他的见识之高。
C.“中国史学上最早对史学家议论做出直接评价”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原文“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应为“较早”。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可见历史是无法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的”说法错误,由下文“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穷源的开拓意义”可知,司马迁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C、D三项的内容都出自课文内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总结,是事实判断。
B.句子的意思是: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里强调突出了“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是价值判断。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一共六段,第一段“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从而提出问题,阐明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史家议论)的意义。
接着,在第二段中作者以“齐大非耦”为例,指出“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此处论证评论者所处的时代影响着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史家议论)。
然后,在三四五三段中,在第三段中作者指出“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学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然后从事实判断“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和价值判断“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两方面进行阐释,厘清了一些基本问题。
最后,第六段是作者的总结,通过引用洪迈的名言做出“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的论断。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原文“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从中可总结出:结合历史时代、现实时代。
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有人为沽名钓誉,为利禄奔波而不惜臆改讹误、伪造史实,从而贻累古人,延误后学”,从中可总结出:要有质疑、审慎的态度,对史家议论不盲从。
依据材料三第三段原文“但值得注意的是,史书的信誉在下降,戏说历史的各类书籍、讲坛受到欢迎”“一般说来,传统专业史家说什么都要有证有据,讲究的是历史真实性和启示性”“史学本是一门纪实的学科,容不得掺假和戏说,古代一些史家为秉笔直书,牺牲性命的大有人在”,从中可总结出:选择书籍时要注重真实性、启示性、严肃性。
6.A 7.C 8.①当他受怀疑被带到乡政府时,他诧异不安。诧异的是老实巴交的自己居然被提审,不安的是自己可能被人诬告;②当得知真的有人诬告自己且抗议无效时,他痛苦恼火。因为从乡长到群众,大家都不相信他;③当有人归还皮夹后,他坦然又不自在。坦然的是真相大白,自己并没有偷皮夹,不自在的是大家还是不相信他;④当他再次特地赶集想解释流言却遭受打击时,他痛苦失望。一病不起,最后死亡。 9.相同:①周围群众都冷漠,对他人的不幸都嘲笑、不同情,对他人造成致命的伤害(或都使小人物无力挣脱)。不同:①《绳子的故事》中周围众人对老人更多的是不相信并嘲讽,整个社会的“黑白颠倒”,荒唐的道德偏见。人们对诬告和谣言深信不疑并推波助澜,却把诚实、善良等人生而具有的美德视为社会的反常;②《祝福》中众人对祥林嫂则是缺乏同情的冷漠,是一种麻木、愚昧的“看客”心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A.“本文展现的是小人物的性格悲剧”理解片面,本文展现的不仅仅是人物的性格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 “乡长对大爷的审问显出官员的公正客观”理解有误,乡长的问询带有明显的偏见。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
由“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可知,奥什科纳大爷刚被带到乡政府时,他是诧异不安的,他被别人对他的怀疑吓呆了。
由“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可知,奥什科纳大爷得知是马朗丹先生诬陷他后,他极力辩解抗议,但乡长并不相信他,其他人也不相信他,这使他非常生气,着急,恼火。
由“奥什科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可知,奥什科纳大爷得知有人归还皮夹后,自己因真相大白而变得非常坦然;但是人们依然对他指指点点,不相信他,这使他心里又不自在了。
由“他朝克里格多衬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心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什科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在一片嘲笑声中他走了。他眼看着消瘦下去”“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弥留之际,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可知,奥什科纳大爷为了解释流言再次特地赶集,但人们依然不相信他,嘲笑他,这让他痛苦失望,最后卧病不起,直至死亡。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探究不同文本某一问题的异同点的能力。
相同点:
由题干段落中的加点字可知,祥林嫂周围的群众所谓的“同情心”,隐藏着的是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好奇,是一种真正的冷漠。
文中划线句子集中表现了周围群众对奥什科纳大爷的不信任,面对他的解释无动于衷,甚至还给予嘲笑,而正是他们的这种态度将奥什科纳大爷推向死亡。
由此可见,两篇小说中的周围群众都冷漠,对他人的不幸都嘲笑、不同情,对他人造成致命的伤害(或都使小人物无力挣脱)。
不同点:
柳妈和鲁镇上的人们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因为自身的痛苦对他人也变得麻木而冷漠,祥林嫂丧子的不幸只是成为了他们自己“有幸”的证实,并通过不幸的反复展示和咀嚼,来加强和增大自己存在的幸福感。当别人的痛苦、悲哀 “咀嚼赏鉴”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他们的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实际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他们混沌,没有同情心、悲悯心,对生活麻木不仁。
《绳子》中周围众人对奥什科纳大爷更多的是不相信并嘲讽,他们对的马朗丹先生诬告和谣言深信不疑,不去理会诬陷的原因,更不怀疑诬陷人的人品,他们表现出的是对黑白的颠倒,是一种荒唐的道德偏见。
10.CEF 11.D 12.D 13.(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给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2)所以小祸是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大祸是身死国家被灭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 14.材料一侧重讲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
材料二侧重讲不贪财,不施暴的执政为民方式。
材料三侧重讲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既要宽厚又有威信的执政为民方式。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
“故”,表示因果关系,放在下一句句首,其前应断开,故C处应断开,D处不断开;
“处安而动威”与“战胜而守固”是并列关系,结构一致,应分别成句,在E处和F处断开。
故在CEF三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二者都是被动用法。句意:函谷关被攻占。/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害。
B.正确。
C.正确。
D.“成语‘疾言厉色’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错误。疾言厉色: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所以,“疾”,应是“急速”的意思。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错误,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讲先富民,再教民,人民有一定的产业,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谨”,形作动,认真地从事;“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通“斑”,花白。
(2)“是以”,因此;“兵挫而地削”,被动句,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政”,为政;“慎”,谨慎对待。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
由材料二“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可知,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最后导致灭亡,从反面强调执政为民,应为不贪财物,不实行暴政。
又材料三“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是故……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可知,善为政者要用实际政绩来证明,对百姓既要宽厚又有威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小猪、狗、大猪,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给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材料二:
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材料三:
古代的圣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暴君之所以丧失国家,危及社稷,宗庙倾覆,被天下人消灭,不是由于失掉人们拥护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现今拥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防务巩固,大的想统一天下,小的要称霸诸侯,却不重视争取人。所以,弄得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所以说:“人”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这是天下顶重要的问题。
我们说:得人的方法,莫如给人以利益;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所以,善于为政的,总是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朝廷安闲而官府治理得好,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上层人士,总是崇尚公正而鄙视阿谀之风,士民,总是重视勇武而鄙视财利,平民,总是爱农而厌恶大吃大喝,从而财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所以,君主要宽厚而有所减免,人民要从而无所怨恨,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不善于为政的,总是田荒芜而城邑空虚,朝廷惊扰而官府混乱,公废弃而邪道风行,仓库空虚而监狱人满,贤罢退而奸臣得用。上层人士,总是阿谀成风鄙视公正;士民,总是重视财利而轻视勇武;民,总是喜好吃喝而厌恶耕作,于是财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难。君主非常残暴苛刻而无减免,人民特别固执凶顽而不肯服从,上下互相争利而不协调,所以生活不安定而办事无威信,战争不胜而防守不固,所以小祸是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大祸是身死国家被灭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
15.B 16.①因仕途失意而打算归隐(出世)和期待被再度起用(入世)的矛盾。
②颔联:“新扫旧巢痕”暗指朝廷最近无情地扫除了旧官员,因此诗人逐渐将五亩田地作为终老的依托。
③尾联:诗人早与东风相约,希望像梅开二度一样再次得到君主顾念,重回朝廷。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写冬去春来,天气回温……钓鱼坐的石头也变得温暖舒适”错误,“已觉来多钓石温”是说“垂钓的石台也被我坐温”。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意为: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诗人被贬谪到黄州,官制改革使其更失去了返回朝廷的信心,于是置办的田地渐渐成为他终老的依托,他说自己终老,显然是因政治失意被贬之后,他渐渐有了终老于黄州的打算,表达出诗人打算归隐的出世想法。
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意为: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诗人又说自己早已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希望自己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委婉表示重回朝廷的期待之情。作者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
可见,诗人既有因政治失意而生归隐之心,又有希望得到君王的顾念而能重返朝廷的期待,所以他的情感是矛盾的。
17.①在古语中使用较多/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
②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
③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 18.B 19.示例一:①“猴”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②既通俗地表达了“骑马”的意思,又将骑马的动作呈现地生动有趣。③既体现了王熙凤对贾宝玉的关心爱护,也表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的性格特点。
示例二:①“挺尸”形象化地展现了贾琏醉后沉睡的画面。②体现了贾母对他的责备和批评。③展现了荣国府老祖宗的另一面,即一个责骂后辈的老太太,使人物形象雅俗兼有,丰满立体。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首先根据“但”字确定转折关系,根据前文主语为“毕”,后文为古语中较多适用“毕”的例证,因此可知此处可填“在古语中使用较多”或“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
②处,前文通过举例展示了古语与方言的关系,同时根据“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确定此处必须确定“其”所指代的内容,同时作为“强大生命力”的证明。而由后文“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口耳之间的古语确实很多”,即可确定此处应表达“方言中有很多古语”的意思。但根据全文论述重点确定“其”应该是“古语”,因此需将“方言中有很多古语”改为“古语活在方言里”。
③处,根据前文“江南烟雨”推测此处是四川方言中“雨”的表达,同时由后文“‘飞飞’即‘霏霏’”和“纸飞飞儿”的表述确定,此处应填“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多音字,理解古今异义的能力。
A.正确。“咧”是“了”的意思,表肯定;“哩”是“呢”的意思,表疑问。
B.错误。锋芒毕露中的“毕”意思是“完全”,“寿毕”中的“毕”的意思是“完成”,两者不同。
C.正确。
D.正确。“眼珠间或一轮”中“间”读作“jiàn”。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示例一:
(1)句说“别学他们猴在马上”,“猴”字在此句中把名词用作动词,属于词类活用,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描写恰当贴切,形象生动。这种描写方式通俗地表达了凤姐眼里的一部分人“骑马”的样子,同时又将骑马的动作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王熙凤作为姐姐对贾宝玉这个弟弟的关心爱护,同样也表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能说会道的性格特点。
示例二:
(2)句说“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挺尸”字面上的意思是尸体直挺挺地躺着,通常用来形容人睡觉的样子,有时带有贬义,暗示某人懒惰或不活跃。“挺尸”一词用在此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贾琏醉酒后沉睡的样子。用在文本中表现了贾母对贾琏的责备、批评以及不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责骂后辈的老太太的形象,这就是活脱脱的荣国府老祖宗贾母的形象,使人物形象兼有“雅趣”与“俗趣”,丰满立体。
20.C 21.A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是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但……反而……”搭配不当,应改为“不但……而且……”;
二是“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语序不当,表范围的定语应放在形容词性修饰语的前面,应改为“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22.例文:
不拘泥于细节
蔺相如不拘泥于廉颇口出恶言,于是将相和的故事流传千古;诸葛亮与诸蔼谨不拘各侍一主,兄弟情感依旧完好;卓文君不拘于司马相如的家境贫寒,于是一曲《凤求凰》成就千古姻缘.不拘泥于细节,让生活更美好。
不拘泥于细节,让友情更坚贞。
卡耐基的许多朋友被认为是怪人,而卡耐基认为他们的本性和我们一样,只是与我们生活习惯不一样而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又怎么有完全相同的人呢?如果拘泥于这些细微末节,你终将成为一个孤僻的人。关羽义气,张飞粗鲁,刘备文雅,三个性格迥异,但桃园三结义又如何尝不是民间流传的佳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祖宗留下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呢?水浒一百单八将,谁又完全一样呢?李逵大大咧咧,宋江义气,时迁鸡鸣狗盗,哪一个不是个。性十足?但一百单八将的情义却实让人羡慕。
不拘泥于细节,让亲情更温暖。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摇篮.从儿童到少年,中年,这个避风港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当青春期的我们遇上更年期的他们,争吵,矛盾又怎能避免?难道我们又该因此而记恨一辈子吗?于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大儿子因为疑心父母偏心小儿子,于是与父母老死不相往来.最后父母为了见大儿子只好以他不负养老费的名义将儿子告上法庭。如果大儿子不拘泥于那一点细节又怎会落到如此地步。不拘泥于细节,别让亲情失了颜色。
不拘于细节,让爱情更甜蜜。
当司马相如遇上了卓文君,他不嫌弃她是再嫁之妇,她亦不嫌弃他出身卑微,于是在那个礼法的时代铸就了一曲千古绝唱。只要是爱.我卓文君当垆卖酒又有何妨?当简爱遇上罗契斯特,当爱的火花擦出的那一秒,即使是罗契斯特残疾了,简爱也未曾拘泥于他的身体。让我做你的眼,你的腿,感受这个世界。而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苦守一个有头无尾的结局,一舟一人,守候一辈子。若傩送不拘泥于细节,那美丽的凤凰古镇中又会多一对恩爱夫妻,又怎么有那句“那个人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满目凄凉呢?
不拘泥于细节,让友情更坚贞,让亲情更温暖,让爱情更甜蜜,让生活更美好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司马迁借历史人物樊哙之口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意思是干大事不用顾及小的礼节,讲大礼节不用顾及小的责备。这里强调了不用过分注重“小节”,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必执着于细节。表层义为“干大事不必拘泥于细节”,或者“讲大节的无须在意小的责备”;引申义可理解为“人生要阔步向前”“细琐也可阻碍前进的脚步”等;材料二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话“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可理解为“细节决定成败”;也可以取引申义“小的事情可以成就你”“干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等。也可以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综合关照“大与小”的关系,比如可理解为“在重视细微的基础上放长眼光”;也可以引申立意为“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等,只要是对两则材料进行的合理的概括或提炼,都是切题的。
写作时可从其中一个角度入手,围绕“大业”与“小节”的关系来谈。可在文章开头结合材料明确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如论证“大业”不顾“小节”,可列举刘邦从鸿门宴不辞而别脱身的事例,韩信不纠结于“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等例子,有力地论证观点。与此相对,也可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名言来论证“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强调注意细节方能成就大业。
立意:
1.临危不惧不拘小节,成就大事必做于细。
2.不修“小节”难成大业。
3.注重小节,也要阔步向前。
4.细节是成功的基石。
广东省珠海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2页。
广东省珠海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附解析),共18页。
广东省珠海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珠海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广东省珠海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