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名校中考联考二模化学试题
展开1.本试卷共4页,四个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的考生须知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嫦娥七号计划2026年发射,发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助推器分离B. 火箭点火发射
C. 整流罩脱落D. 推进舱帆板展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A.助推器分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火箭点火发射,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整流罩脱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推进舱帆板展开,是形状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认,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 “向材料科学致敬,为中国航天喝彩”,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和航天服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下列航天服的制造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纯棉舒适层B. 羊毛保暖层
C. 镀铝防护层D. 聚氯乙烯管水冷层
【答案】D
【解析】
【详解】A、棉花是天然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B、羊毛是天然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C、镀铝防护层是金属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D、聚氯乙烯是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符合题意。
故选D。
3. 南阳黄牛肉是南阳的特产之一,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南阳黄牛肉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A. 蛋白质B. 糖类C. 维生素D. 油脂
【答案】A
【解析】
【详解】牛肉中富含富含蛋白质。故选A。
4.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有大量白烟产生的是
A. 硫B. 氢气C. 红磷D. 铁丝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5.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中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A. 金刚石B. 氢气C. 铁D. 氯化钠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刚石属于碳单质,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由氢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铁属于金属单质,由铁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合题意。
故选D。
6. 2023年10月,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矿物铌包头矿,其中所含Nb2O3中铌(Nb)元素的化合价为
A. -3B. +2C. +3D. +6
【答案】C
【解析】
【详解】Nb2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铌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2x+(-2)×3=0,得x=+3价;
故选C。
7. 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B. 稀释浓硫酸
C. 取用锌粒D. 测定溶液的pH
【答案】B
【解析】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但图中长颈漏斗玻璃导管将试管内部与外界大气相同,实验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实验操作正确;
C、取用块状固体药品: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锌粒放入试管中,慢慢竖立试管,防止锌粒打破试管,实验操作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B。
8. “中国水周”今年的主题是“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取之不尽
B. 用活性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 冰和水的共存物属于纯净物
D. 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在自然界中虽然可以循环,但大部分是海水,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故说法错误;
B、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说法错误;
C、冰和水的共存物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说法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说法错误。
故选C。
9. 我国的钨储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供应量的85%。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钨属于金属元素B. 钨的元素符号是W
C. 钨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3.8D. 钨原子的中子数为74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钨,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钨的元素符号为W,故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3.8,故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74,而不是中子数为74,故错误。
故选D。
10. 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合理施肥是增加小麦产量的保障。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KNO3中含N、K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故正确;
B、中含N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故错误;
C、Ca3(PO4)2 中含P一种营养元素,属于磷肥,故错误;
D、中含N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故错误。
故选A。
11. 为了缓解温室效应,我国化学家研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该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改变,故A说法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B说法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丙(CH3OH)和丁(H2O)的质量比为32:18=16:9,故C说法错误;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12. 下列根据某些性质区分一些常见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氮气和二氧化碳:伸入燃着的木条
B. 软水和硬水:加入明矾,振荡
C. 羊毛和涤纶:灼烧,闻气味
D. 硫酸铵和碳酸氢铵:加熟石灰混合研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伸入燃着的木条都会熄灭,不可以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B、区分硬水和软水,可以取等量的样品,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浮渣较多的是硬水,用明矾不能区分硬水和软水,故不符合题意;
C、可以通过灼烧来区别羊毛和涤纶,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有特殊气味的是涤纶,可以鉴别,故符合题意;
D、硫酸铵和碳酸氢铵都是铵态氮肥,加熟石灰(氢氧化钙)研磨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不能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 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
B. 木炭还原氧化铜:
C. 除去中的CO杂质:
D. 铁与稀盐酸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A正确;
B、木炭在高温条件下都可以还原氧化铜得到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B错误;
C、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不可用点燃方法,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一氧化碳不能点燃,C错误;
D、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D错误。
故选:A。
14. 某金属混合物由Cu、Fe、Al、Mg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5.6g该金属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得到氢气0.2g,则该金属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的金属是
A. CuB. MgC. AlD. Fe
【答案】D
【解析】
【详解】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反应中镁与氢气的质量比为24:2,则5.6g镁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约为0.47g;
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3H2↑,反应中铝与氢气的质量比为54:6,则5.6g铝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约为0.62g;
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反应中铁与氢气的质量比为56:2,则5.6g铁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5.6g铁与镁或铝的化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0.2g,5.6g铁与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小于0.2g,所以该金属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的金属是Fe,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 空气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
【答案】 ①. 氧气 ②. 铝
【解析】
【详解】空气中的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等;地壳中前五种元素:氧、硅、铝、铁、钙.所以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6. 氢能源被广泛应用的关键之一是要有大规模制氢的途径。现有工业制氢方式中,甲烷和二氧化碳重整制氢是一种重要工艺。在加热的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
【答案】 ①. ②. 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解析】
【详解】在加热的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与氧气燃烧生成水,则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燃烧产物为水,无污染。
17. 某同学用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做中和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1所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据图1分析,当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______色。
(3)图2表示图1中b点时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其中还存在的阴离子为______(填离子符号)。
【答案】(1)
(2)红 (3)
【解析】
【小问1详解】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当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5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其中加入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小问3详解】
b点时溶液pH>7,显碱性,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此时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电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b点时,溶液中微粒应该补充氢氧根离子。
18.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时,甲加入到水中充分溶解,可得到该温度下的甲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溶液的质量:甲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
【答案】(1) ①. 不相等 ②. 饱和
(2)小于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示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不相等;
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1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15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7.5g,则可得到该温度下的甲的饱和溶液;
【小问2详解】
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大于氯化钾,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硝酸钾溶液中的水的质量小,降温到t3℃,两物质的溶解度均减小,都有溶质析出,得到的仍为饱和溶液,t3℃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为硝酸钾溶液中的水的质量小,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也小,故溶液的质量甲小于乙。
19. 已知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A~E五种物质都能与F发生反应,A~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且图中所涉及的反应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反应),A常用于建筑行业及补钙,E可用于造纸、纺织、洗涤等行业,F由两种元素组成,D与C均属于碱。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
(2)C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3)E→A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4)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
(2)改良酸性土壤 (3)复分解反应
(4)
【解析】
【分析】已知A~F是初中化学常见六种物质,A常用于建筑行业及补钙,可推出A为碳酸钙,E可用于造纸、纺织、洗涤等行业,E能转化为A,可推出E为碳酸钠,D与C均属于碱,D能转化为E,可推出D为氢氧化钠,A能转化为B,B能转化为C,C能转化为D,可推出B为氧化钙,C为氢氧化钙,F由两种元素组成,A~E五种物质都能与F发生反应,可推出F为盐酸,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A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C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小问3详解】
E→A的反应可以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小问4详解】
D→E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 2024年3月13日,国内首艘投运的甲醇燃料加注船在洋山港完成甲醇燃料补给测试。甲醇燃料可替代汽油和柴油,用于各种机动车、锅灶炉等。请写出甲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当氧气不足时,甲醇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若一定质量的甲醇燃烧生成了、和mgCO,则m的数值为______。
【答案】 ①. ②. 2.8
【解析】
【详解】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化学反应前后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均不变,甲醇中氢元素质量是10.8g××100%=1.2g, 甲醇的质量是1.2g÷(×100%)=9.6g, 甲醇中碳的质量是9.6g×(×100%)=3.6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是8.8g××100%=2.4g,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是3.6g-2.4g=1.2g,则生成的一氧化碳质量是1.2g÷(×100%)=2.8g,则m=2.8。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 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放在衣柜中用于防虫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会变小甚至消失。
(2)湿衣服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解析】
【小问1详解】
放在衣柜中用于防虫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会变小甚至消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小问2详解】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22. 为加深对燃烧的条件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40℃以上,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挤压滴管2,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80℃,观察到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请写出挤压滴管2后,双球管中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答案】(1)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2)
【解析】
【小问1详解】
挤压滴管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40℃以上。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是因为可燃物没有与氧气接触;
【小问2详解】
挤压滴管2,双球管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 农业上常用10%~20%的溶液选种,小明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16%的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
(1)请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_。
(2)将称量好的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_____
(3)小明在进行步骤②时存在错误(其他操作均正确),该错误会对所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造成影响是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答案】(1)
(2)加速溶解 (3)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所需固体的质量=。
【小问2详解】
将称量好的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小问3详解】
使用托盘托盘称量氯化钠遵循左物右码,在使用游码情况下,该错误操作称量药品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称量氯化钠质量偏小,其他操作均正确,造成氯化钠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24. 现有银、铜、镁三种金属,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银、铜、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镁片和银片在实验前需要先用砂纸打磨,其目的是什么?
(2)请写出实验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如图实验还不能完全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补充一个实验继续探究。(简要叙述实验步骤)
【答案】(1)去除表面的氧化物薄膜
(2)
(3)把银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解析】
【小问1详解】
金属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膜,故镁片和银片在实验前需要先用砂纸打磨,其目的是除去铝丝表面氧化膜。
【小问2详解】
镁与硫酸铜反应产生铜和硫酸镁,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实验Ⅰ镁能与硫酸反应,实验Ⅱ银不能与硫酸反应,说明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实验Ⅲ镁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无法比较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补充实验为将铜丝插入到硝酸银溶液中,若铜能置换出银,则铜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或将银丝插入到硝酸铜溶液中,观察银不能置换出铜,也可以判断出铜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继氧气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气体,该气体不仅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而且对地球上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请随着以下线索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开展探究之旅。
【探究二氧化碳的发现】
(1)①公元300年左右,西晋学者张华就在《博物志》一书中作了“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其中“白石”即石灰石,同时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十七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范·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会产生一种气体,蜡烛的火焰在该气体中会熄灭,说明这种气体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
小明利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为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取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理论上最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探究使用不同物质吸收的可行性】
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于是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向注射器内分别装入等体积的、饱和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溶液,利用图1所示装置分别进行3次实验,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4)结合图2数据分析,实验使用的三种物质中,对吸收效果最好的是______。
(5)有同学提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也会导致压强变化。小组同学将压强传感器更换为温度传感器,重新进行了部分实验,实验数据如图3所示。由数据可知,与溶液的反应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结合图3数据综合分析,图2中溶液对应曲线在内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得出结论:吸收时,要多角度考虑其方案的可行性。
【答案】(1) ①. ②.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2) ①. BC ②.
(3)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8.8g,
则理论上最多能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8.8g
(4)氢氧化钠溶液 (5) ①. 放热 ②. 与溶液反应,装置内压强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烧白石作白灰”是指高温煅烧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蜡烛的火焰在该气体中会熄灭,说明这种气体的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小问2详解】
利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为固液常温型反应,则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只能用C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应选用的发生与收集装置为BC;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见答案;
【小问4详解】
由图2可以看到,相同时间内,滴入NaOH溶液后,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的最快,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更好的吸收二氧化碳;
【小问5详解】
由图3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到,滴入NaOH溶液时,温度在升高,证明NaOH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时放热反应;装有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内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瓶内气压逐渐减小,故有图3中对应曲线在100s﹣300s内压强变化。
05,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05,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文件包含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