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6分)
2022年8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共享经济”“新常态”“碳达峰”“移动支付”等反yìng时代发展的热词,也收入了一些贴近日常的网络用语,如“网红”“群聊”“脑补”等。此外,一些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也被增补到新版中,如“云”字增补了“比喻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服务的方式”的义项,“刷”字添加了“以类似于‘刷’的动作进行某些信息的录入、输出和识别”的义项等。从中不难发现,词汇之变出自社会生活之变,词语之新源于______。
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单字1.2万余个、词目7.2万余条、例证8万余条。增补一些词语的同时,也删减了一些词语,如“单放机”“八进制”“打柴”等过时或使用pín率较低的词语。增补或删除,呼应了当下社会生活的脉动,展现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
从2004年推出第一版开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迄今已完成3次修订。从收录“非典型肺炎”“软实力”等体现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的词语,再到“点赞”“刷屏”等一些贴近日常的网络用词陆续收录进词典……纵览这些年的变化,我们从中可以体察时间之河在语言的河床上洗刷、沉淀的印记。
新词新义层出不穷,不少网言网语、潮词新语只在一时的热潮中昙花一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在流行中保持恒定的价值,不仅是新词能够进入辞书的标准,而且是这些新词生命力的体现。辞书,不仅呈现语言的真实面貌,服务于当下生活,也是还原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1)依次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mài diànB.mài dìngC.mò diànD.mò dìng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反yìng( ) pín( )率
(3)文段中画横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4)请在选文第一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不超过12个字。
2.2024 年春晚一首《上春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让我们用中国诗词的方式解读春天。用上我们课本里学过的诗文,来写一写春天吧!(8分)
我们写春,不能只写春,要写以想象化冬为春的边塞奇景,“① ,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要写西湖春景的莺歌燕舞,“② ,③ ”(《钱塘湖春行》);要写醉翁亭四季美景中美丽的春花,“④ ”(《醉翁亭记》);要写热闹的乡俗民事,“⑤ ,⑥ ”(《游山西村》);要写春天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⑦ ,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它 , 。 。 ,那么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①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②没有婆娑的姿态
③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④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⑤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
A.④②③⑤①B.②④①⑤③
C.①④②⑤③D.②④③⑤①
4.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图1 近三年咨询办理遗嘱人数 图2 立遗嘱人年龄分布
【材料二】
据中华遗嘱库的案例,年仅21岁的王先生是“00后”立遗嘱人群的其中一员,他在2021年自己生日那天立下了遗嘱。他表示,此前看到一则新闻说丈夫去世了,妻子挨个银行去查询丈夫是否还有存款。王先生担心要是某天突发意外,那么卡里的钱到底该怎么办呢?
【材料三】
在陈凯看来,立遗嘱或许不意味着人们对于死亡没有了焦虑和恐惧,而是他们在订立遗嘱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过往和未来的人生。
【材料四】
分析发现,年轻人群体留下的微信遗嘱中,所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向仰慕的对象表白的,有向闺蜜好友倾诉的,也有向父母倾诉的,等等。
(1)材料一中两幅图分别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2)依据材料二、三、四,说说你对材料一中这种现象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共16分)
你是福尔摩斯吗
①接过初中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和班主任后,我发现有个叫李因松的学生成绩处于中游水平,课桌上有《福尔摩斯探案集》,他平时说话也习惯把“福尔摩斯”挂在嘴上,动辄福尔摩斯如何如何。他和一些学生不同,没有趴在那里使劲学习想追赶一下的状态,反而是一派洒脱的模样。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知道不对他进行针对性疏导的话,他的成绩会继续下滑。
②刚吃完午饭,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李因松母亲的电话。一接通,焦急的声音就清晰地传来:“高老师,我和您说个事儿。家里两盒烟不见了,我怀疑是让儿子拿去了,您得管一管,可别让他学坏啊!”我问:“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是李因松拿了的呢?”她说孩子越来越叛逆,她和丈夫教育起来有些辣手。李因松也和她流露过要拿这两盒烟解闷的想法,她觉得只是说说气话,没想到那两盒烟真的不见了。我说:“我了解一下情况,咱们再沟通。”
③下午课外活动前,我把李因松叫到办公室,一开口问学习状况他就撇撇嘴说:“老师怎么也这么俗啊?”我忍不住笑了:“哦呵,谁还和老师一样俗?”他神情有些不屑:“俺爸妈呗,整天唠叨让我好好学习,考高中考大学什么的,烦死人了!”我严肃起来:“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学生不就得搞好学习吗?难道学生可以不学习去干别的事儿?”
④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喜欢挑战,我不能给他这个机会,也不打算马上解决他的思想问题。我不容他还嘴,紧接着问他:“李因松,你从家里拿来的两盒烟在哪儿放着?”“啊……啊……”由于太突然,他有些惊愕,不知如何回答,可能看我脸色严肃,就慢慢地低下了头。我直直地看着他,过一会儿他的头又抬了起来:“老师,你是福尔摩斯吗?”他没有直接回答,但这也说明他已经默认了。“走吧,老师和你一起去教室,你把烟拿出来交给我。”
⑤来到门口,我随意地扫视了一下教室里的学生,并没有人关注李因松,他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往门外走来。
⑥再次来到办公室,他递给我两个烟盒,但其中一个已撕开了口,烟也少了几支。我不说话但一直看着他,他犹豫了一下慢慢说道:“我午休时想偷着抽,抽出来了一支。”我还是不说话,仍平静地看着他,他又嗫嚅道:“另外几支去哪儿了我也不知道……”
⑦我轻声问他:“你真不知道的话,老师帮你去找一下吧?”见他点了一下头,我和他再次来到教室,我让班长召集学生全部回来坐下,然后平静地说:“同学们,咱们做个游戏好吗?大家认真检查一下书本中、桌洞里、书包夹层里,看看是否有多出的东西?如果有,大家也不用声张,那是被误放上的,和你毫无关系,悄悄地交给老师就行了。”我站在李因松跟前,他也翻得很认真,包括《福尔摩斯探案集》都拿起来翻了一遍,没有那几支烟的踪迹。
⑧最终大家什么也没找到,我只好摆摆手就此作罢,“大家都到操场上继续进行课外活动,我在这里还有一些事儿,谁也别留在这里打扰我啊。”
⑨等学生都走了,我冷静地看一下四周,很多地方都已检查过了,那几支烟到底在哪儿呢?最后,我的眼光慢慢落在墙角的几把笤帚和扫帚上,果真在扫帚头儿靠近把儿的竹枝条间,我发现了包着几支烟的纸包。
⑩放学时我又遇到了李因松,他嘴里正轻声哼着流行歌曲,见到我后坦然地笑笑,我停下脚步并不软不硬地告诉他:“最后那几支烟我已找到,这个事儿就过去了。”
⑪他一下子神情有些不自然,但很快掩饰过去:“找到了老师就放心了呗。”
⑫我又心平气和地问他:“味道咋样?很苦涩也很呛人,是吧?”见他不吭声,我知道他已明白了我的用意。
⑬他神情彻底放松下来,胆子也大起来:“老师,你是福尔摩斯吗?”
⑭我抬头看一下天边,红红的夕阳正靠向地平线,一阵风儿吹来,天气凉爽了一些。
⑮“老师不是福尔摩斯。老师也喜欢读《福尔摩斯探案集》,过几天我送你一套最新版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好好研究你会发现,福尔摩斯能力出众,知识渊博,想成为福尔摩斯,可需要努力学习哟!这样,以后考上警官学院或警察大学的话,你还真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的福尔摩斯呢!”
⑯见他脸色变得凝重而坚定,我微笑着迈开脚步,向前走去。
(作者:高军。有删改)
处于叛逆期的少年总是对未来有困惑,有迷茫,渴望得到理解、共鸣和疏解。班级举办了“叛逆与成长”主题班会,小豫在“成长故事”环节分享了本文,请你和大家一起阅读,并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5.细读小说内容,从高老师的角度,完成主要故事情节的梳理。(4分)
① ,慎重开展调查→借机询问学习,严肃直切问题→引导上交香烟,② →③ ,整顿班级风气→详聊共同爱好,④
6.文中,李因松共说了两次“老师,你是福尔摩斯吗”,每次针对的事件或场景分别是什么?他两次说这句话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4分)
7.有同学阅读完第⑭段,觉得这段有些多余,请你结合本段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帮助大家理解句段作用。(4分)
8.小说的标题“你是福尔摩斯吗”提出疑问,设题巧妙,同学们针对“文中谁是‘福尔摩斯’?”展开讨论。请你从小说中心主旨的角度说说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9-11题。(共11分)
【文本一】
北京冬奥会如何“绿”起来?
①十多年间,城市在变、社会在变,奥运创造的遗产却得以传承。“绿色奥运”就是其一。
清洁电力——绿电保驾护航
②一度绿电,能让冬奥会颁奖广场的主舞台亮22秒左右;一度绿电,能让厨师在冬奥村的“全电厨房”烹饪2份美味菜品;一度绿电,能为太阳能充气保障帐篷的电暖器供电约30-40分钟……这是冬奥保电队员在工作中总结出的数据。
③此次冬奥会充分利用张家口的风能、太阳能,实现了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绿电入网。场馆清洁能源的使用在以往的奥运会中都有所体现,但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由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这在奥运历史上还属首次。
绿色制冰——二氧化碳奥运首创
④作为2022年冬奥会期间极具特色的“中国方案”,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被视为目前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在制冰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而不是对臭氧层有伤害的氟利昂,是因为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制冷性能和环保特性。
⑤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4个冰上场馆将统一采用该技术,在为“最快冰面”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还将实践冷热联供的节能理念与碳排放趋近于零的环保理念,直接减少900吨二氧化碳吨排放。
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石油自产自供的氢气,点燃了冬奥圣火。奥运火炬“飞扬”的内核是“氢芯”,储存氢气的气瓶采用了铝合金材质,并用上了碳纤维缠绕,实现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火炬零碳排。
⑦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交通服务方面,氢能亦开始崭露头角。搭载国家电投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大巴有序工作。与传统化石能源客车相比,氢能大巴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约7O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在冬奥会三大赛区周边,大规模应用氢燃料大巴车在延庆、张家口赛区的交通保障服务,也支持了区域绿色环保。
北京冬奥——绿色奥运的里程碑
⑧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北京2022年冬奥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绿色能源、绿色交通、低碳场馆等无处不在的“绿意”,成为北京冬奥会最大亮点,更重要的是,北京冬奥会积极发挥了示范效应,向公众推广普及绿色、可持续理念,带动公众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承载着人类建设绿色家园的共同梦想。坚持绿色低碳,秉持“可持续·向未来”的诚挚愿景,北京冬奥会成为展现中国绿色发展成就的窗口,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文本二】
①“飞扬”是本次冬奥会使用的手持式火炬名称,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它采用氢气作为燃料,实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绿色“环保”的进一步结合。氢能是环保的燃料,燃烧的时候只产生水,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
②冬奥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一是用氢气做燃料。除了环保属性外,氢燃料的特性保证了火炬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并可抗风10级,这也意味着氢燃料的燃烧罐需要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③冬奥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二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的耐高温碳纤维材料,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其质量是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至九倍,被誉为材料中的“黑黄金”。火炬外飘带还使用了中国独创的碳纤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令火炬具备更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紫外线辐射等特性。点火段则采用铝合金,可耐800摄氏度以上高温。
(选自《揭秘冬奥会火炬“飞扬”背后的高科技》选文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3分 )
A.文本一第三个小标题可以概括为:清洁能源——氢能崭露头角
B.两个文本都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文本一的语言不仅准确严密,而且生动形象。
D.在制冰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而不是对臭氧层有伤害的氟利昂,是因为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
E.两个文本都提到了关于“绿色能源”的内容。
10.文本一是如何逐步得出“北京冬奥”是“绿色奥运”这一结论的?(4分 )
11.文本一画线句和文本二都提到了“冬奥圣火”这一对象,但其在文中的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谈谈你的理解。(4分 )
三、古诗文阅读(共15 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 12-15题。(共11分)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节选自《孟子》
【乙】
①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②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中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大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曲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节选自《周本纪》
1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的词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一“拂乱”和“拂士”读音不同,第一个“拂”是“违背”的意思,第二个“拂”同“弼”,是“辅佐”的意思。
B.卫“幽王悦之”中的“悦”是感到高兴的意思。这里是说周幽王看到褒姒被逗笑了,自己也很开心。
C.“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这里的“后”指皇后。
D.“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苦”“劳”“饿”,都是使动用法。
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结合甲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列举一个事实论据。(3分)
15.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排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阐述了国家灭亡观点,请你依据此观点并结合选文解释乙文西周灭亡的具体原因。(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题。(共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有人说这首诗的基调由悲郁转向昂扬,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17.有同学认为诗歌最忌重字,请你向他解释颈联“惶恐”“零丁”为什么要重复。
四、名著阅读(4分)
18.学校组织进行“走近名著”阅读活动,本期的主题是“小说世界”。采取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等方法,有助于对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运用你的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收获。(100字左右)
备选名著:《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西游记》《水浒传》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在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上,主持人小尼终于把春晚舞台魔术上的牌对上了!关于那两张没对上的Q和A,他说:“Q和A,就得在一起,因为我们的生活,一半是问题,一半是答案。”生活就是一半问题一半答案,多好的解读。
(1)请以“这就是我的答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白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年河南省中招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参考答案
语文
1.(1)A(2) 映 频(3)去掉“能否”的“否”(4)时代发展之新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野芳发而幽香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3.D
4. (1)近三年咨询办理遗嘱人数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加入了立遗嘱行列。(立遗嘱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
(2)不设统一答案,看法一:既然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提前“谋划”未来,思考对他人的责任,无疑是一种进步。
看法二:用立遗嘱这种对生死态度的转变,是一种理性的态度。直面生与死,才能更好地生活。
看法三:在新一代年轻人眼里,遗嘱的意义已经不再是不祥和悲伤,而是承载着他们对身边人的爱,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纯真感情的向往。
5,家长焦急来电 发现仍有缺失 巧设游戏调查 借机教育鼓励
6. 第一次:在单独调查时,“我”不经询问就确认了李因松从家里拿走了两盒烟的事件。他惊愕、心虚,知道做错了事,等待“我”的“审判”。第二次:放学时又碰到李因松,“我”找到了他丢失了的几支烟后,他坦然、敬佩,愿意与“我”交流沟通。
7.第⑭段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对令人舒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我”通过解决问题,达到与学生沟通交心的目的之后的愉悦心情,同时也为下文“我”巧妙地鼓励李因松好好学习做铺垫。
8.示例:我认为小说中的“福尔摩斯”是高老师。他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先是“破解”了李因松拿香烟、尝试抽香烟、缺失香烟等“案件”,然后化解了班级学生在叛逆期蠢欲动的不良风气,最后巧妙地利用李因松的兴趣爱好,点醒了李因松,引导他积极进取,最终达到了教育目的。他是为处在迷茫与困惑时期的学生,破解了成长的谜题的“福尔摩斯”。
9.BD
10.首先,以“奥运创造的遗产得以传承”这一话题引出说明对象“绿色奥运”;着分别从清洁电力、绿色制冰、清洁能源三个方面说明绿色奥运的具体体现;最后通过北京冬奥无处不在的“绿意”所产生在巨大影响和作用进一步说明北京冬奥是“绿色奥运”
11.文本一的说明画线句提到关于这一对象,目的是为了引出本段的说明对象氢能,体现绿色冬奥的特点。文本二提到关于“冬奥圣火”这一对象,目的是为了揭秘冬奥会火炬“飞扬”背后的高科技,此处的“冬奥圣火”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12.C
13.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1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 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论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复国。
15.西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周幽王迷恋美人不讲信用,后又亲近奸臣,又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导致“入则无法家拂士”;同时,周幽王贪图安逸,没有忧患意识,最终“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走向灭亡。
16.同意。诗的前三联高度概述了国家的艰危困厄和自己九死一生的悲愤抑郁之情,尾联则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17.颈联意思为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说起惊恐不安的心情,如今在零丁洋里又感叹自已的孤独无援。“惶恐”“零丁”巧借地名,运用双关,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意思对即可)
18.示例一:阅读《海底两万里》的时候,我采取了快速阅读的方法。我快速阅读名著后,根据内容制作“鹦鹉螺号”潜艇,然后复原潜艇的经历过程,跟随自信坚毅的尼摩船长,感受着海底环境的奇妙,体会了科学和幻想带来的魅力。
示例二:我阅读《水浒传》时采用了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分析了鲁智深的人物形象。我将“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等内容筛选出来,按照故事发展顺序,了解到他是一个侠肝义胆、粗中有细的英雄。
示例三: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我采取了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作品中比较难懂的诗词,我运用了跳读。对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精彩情节进行了精读,从而体会出师徒四人取经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19.【详解】(1)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这就是我的答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要求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或人生感悟出发,探讨对“答案”的理解和追求。“答案”不仅指具体的解题答案,更寓意着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决策和结果。“这就是我的答案”要求我们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展示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立意上,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积极面对挑战,寻求答案;反思与成长,寻找更好的答案等。
第二,选材构思。在选材上,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个人成长经历:描述自己在某个关键时刻如何做出选择,并坚持自己的答案,最终取得积极成果。比如,在学业上选择了一条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道路,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选择的正确性。社会现象分析:选取当前社会中的热点话题或现象,分析其中蕴含的“答案”元素。例如,可以讨论年轻人在职业选择时如何权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启示:从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寻找灵感,分析其中人物如何面对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写作时,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观点,同时加入适当的分析和议论,使文章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2)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生活就是一半问题一半答案”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生活是由问题和答案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编织着人生的丰富多彩。这个观点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应逃避,而应积极寻找答案,以问题和答案为契机,推动自己不断前行,不断成长。因此,本文的立意可以确定为:以问题和答案为双翼,拥抱丰富多彩的人生;问题和答案共同推动我们成长;面对挑战,积极寻找答案等。
第二,选材构思。要求写成议论文。结合立意分析,围绕“生活是由问题和答案构成的”这个论题确定一个中心论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素材积累摆事实、讲道理,层次分明的阐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具体材料可以选取一些名人或身边人的例子来佐证观点,比如科学家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如何面对问题、寻找答案,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成长;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自己在面对问题时的心路历程和成长体验。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对比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吸引力。
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助力文化传承,解读汉字妙用,任选一题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8页。
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