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济南卷)(考试版)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济南卷)(考试版)第1页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济南卷)(考试版)第2页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济南卷)(考试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济南卷)(考试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济南卷)(考试版),共8页。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2分)
    “立春东风回暖早”,雪雨过后,春的爱音就已经响起。大地还是一片沉寂,随着日子的深入,使积雪加速融化,溪流不断充盈,萧索的原野在悄悄隐匿。山上那些瘦削的枝条开始变得柔软起来,每一棵树都在向新一轮葱茏发起冲刺,雨水开始平添了几许婀娜。春寒还是料峭,温训的憨憨的鸭子,已(振奋/振作)着精神,叫时光变得灵动起来。因为燕子、柳莺等候鸟尚未归来,麻雀就(义无反顾/当仁不让)做起了主角。柳树率先吐出叶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迎春花果敢亮出了一串又一串的金黄,它是春天特别称职的信使。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瘦削(xiā) 葱茏B.婀娜(ē) 平添
    C.主角(jiǎ) 料峭D.称职(chèn) 温训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振奋 当仁不让B.振作 义无反顾
    C.振作 当仁不让D.振奋 义无反顾
    3.在文中四处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接着,叶蕾绽开
    ②一挂挂的枝条晃悠着白色的逗点
    ③这样,柳树早早发笔,画出了春日盎然的第一幅清亮的写意
    ④河堤上、池塘边就笼住了一团团的轻烟
    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③①②
    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日子的深入,使积雪加速融化,溪流不断充盈,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
    B.随着日子的深入,使溪流不断充盈,积雪加速融化,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
    C.随着日子的深入,积雪加速融化,溪流不断充盈,萧索的原野在悄悄隐匿。
    D.随着日子的深入,积雪加速融化,溪流不断充盈,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
    5.中国,三千年文明历史,崇尚“和”,和文化的思想源远流长,和形式丰富多彩,和为贵历来就是中国人民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和谐”的社会建设。我校九(3)班举行“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也是其中一员,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4分)
    (1)【补写标语】根据下列一段话中画线句,补写出对联的下联。(2分)
    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等,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征。这启示我们要自觉传承优秀的“以和为贵”的思想。
    上联:学习悠久和文化
    下联:
    (2)【设计内容】此次活动中你积极参与,对“和”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班级举行“以和为贵”的黑板报,班长已经设计了两个板块,请你再帮助设计两个板块。(2分)
    板块一:探和之义 板块二:寻和之用
    板块三: 板块四:
    二、(36分)
    (一)课内外文言文阅读。(21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乙】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少好经书。家富给而遵恭俭恶衣服。丧母,负土起坟。尝为部吏所侵,结客杀之。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及光武溃王寻等,还过颍阳,遵以县吏数朝见,光武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史。从征河北,为军市令①。光武为大司马时,舍中儿②犯法,遵格杀之。光武怒,命取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③,是教令所行也。”光武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拜征虏将军,定封颍阳侯。
    (选自《后汉书·祭遵传》,有删改)
    【注释】①军市令:官职名。②舍中儿:府中的家奴。③避:避让。
    6.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一反焉”的“反”,同“返”,往返。
    B.“杂然相许”的“许”,意为“赞同”。
    C.“少好经书”的“好”,意为“喜好”。
    D.“始龀”,刚刚换牙,指十三四岁。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甚矣,汝之不惠 遵格杀之
    B.其如土石何 县中以其柔也
    C.以残年余力 乃以为刺奸将军
    D.而山不加增 人不知而不愠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
    B.【甲】文中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得到了妻子的反对和智叟的极大嘲笑。
    C.【甲】文作者用“愚”和“智”这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增强了对比和讽刺的效果。
    D.【乙】文首段写祭遵少时爱好读书、恭俭孝顺,为下文刻画其形象作了铺垫。
    9.下面句子有二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2分)
    家富A给B而遵C恭俭D恶衣服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2)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11.【甲】【乙】两文都围绕“改变”塑造人物形象。【甲】文通过写愚公改变自然,表现了愚公
    的精神。【乙】文中汉武帝对祭遵态度发生了多次改变,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其改变的原因:

    。(4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共7分)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联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二联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两联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就被疾去的轻舟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13.请你结合诗歌的最后两联,品味作者的情感。(4分)
    (四)根据原文默写。
    14.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
    三、(7分)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校开展“漫步名著,与经典为友”为主题的“悦读”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名著阅读任务。
    15.任务一:【阅读交流分享会】请你完成四位同学的名著阅读交流观点。(3分)
    《西游记》是① 创作的古代章回体小说,赞扬了孙悟空等人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寄托了作者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理想;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的② 为主线,描写了祥子从最初的善良勤劳走向自暴自弃、麻木懒惰,揭示了黑暗混乱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短篇小说,以主人公③ 的成长经历为线索,热情讴歌了苏联青年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16.任务二:【阅读闯关挑战】根据阅读交流分享,完成闯关任务。(4分)
    班级小组将以下六部名著分成了三组,请从内容、主题、艺术手法等角度谈谈,你觉得哪组的组合最为合理?请阐明你的理由。
    A组:《海底两万里》 《西游记》
    B组:《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组:《儒林外史》 《骆驼祥子》
    四、(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经常旅游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城市都保留了一座古代的鼓楼,而且这些建筑都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那么,这些鼓楼是做什么用的呢?其实,在古代,鼓楼是用来报时和警示的建筑,与“钟楼”相对。大多数的钟楼和鼓楼都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偏北侧,而根据我们命名的习惯,鼓楼所在的位置就被称为“鼓楼”。据记载最早的鼓楼在北魏时期建成,当时的兖州刺史李崇为了防止盗贼的发生和稳定治安,他命令每个村庄都建造一座高楼,楼顶悬挂一面巨大的鼓。一旦发现有盗贼出没,就立刻敲响这面大鼓。附近的居民听到鼓声后,就会立即封锁各个通道,上报官府并准备缉捕盗贼。这个方法非常有效,于是,各府州县纷纷效仿。后来,建造鼓楼的位置逐渐从农村乡镇转移到了城市,其作用也从最初的击鼓防盗,演变成了祭祀、迎宾、报时等多种用途。鼓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地标,记录着城市的演变与发展。它见证了无数战争、革命和和平,让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素材来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二】
    2月8日,南宁重磅级文旅地标——钟鼓楼正式亮灯,钟鼓楼亮灯,仅是邕州古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华丽亮相的第一步。未来的中山路,将以“邕州古城”之名,通过与“三街两巷”、水街成片打造、统一运营,共同组成南宁市邕州古城景区,构筑起南宁承古开新的城市景象。
    钟鼓楼,一直以来都是老南宁的象征之一。旧日南宁的钟鼓楼建于明代,位于旧城北门与南门的轴线上,为古南宁最负盛名的一景。据《邕宁县志》“古迹志·平楚楼”载:嘉靖十年,南宁卫指挥佥事王佑铸铜钟置其上,今名钟鼓楼。”钟鼓楼的钟重2000斤,高1.8米,口径1.2米,钟上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雕铸在铜钟顶端耳环处的两条苍龙栩栩如生,是南宁古代难得的珍贵文物和艺术珍品,现安置于南宁人民公园镇宁炮台。数百年来,巍巍钟鼓楼与邕江之畔的南城门相互守望,迎送着一个又一个日月交替,见证了昔日“船舶绵延,桅帆交错”的南门之盛,亦历经了中山路的骑楼林立、商贾络绎。钟鼓楼晨钟暮鼓之音日夜回荡在邕城内外,为百姓的劳作生息提供着准确的时间信息。特别是楼里传出的悠远绵长的钟声,成为人们百“听”不厌的风景。
    (素材来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三】
    鼓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在历史上曾被视为城市的中心和标志性建筑物。鼓楼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政府部门和各级文化机构的高度重视和保护。近年来,相关部门对鼓楼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加强了其文化意义的传承和保护。
    (素材来自网络)
    17.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不相符的一项是( )(4分)
    A.很多城市都保留了一座古代的鼓楼,而且这些建筑都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B.钟楼和鼓楼都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偏北侧,我们习惯将鼓楼所在的位置称为“鼓楼”。
    C.中山路、“三街两巷”、水街成片打造、统一运营,共同组成南宁市邕州古城景区。
    D.钟鼓楼晨钟暮鼓之音日夜回荡在邕城内外,为百姓的劳作生息提供准确的时间信息。
    18.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南宁文旅地标钟鼓楼亮灯,主要目的是打造邕州古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B.加点词“之一”表明“钟鼓楼”是老南宁的象征之一,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C.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钟鼓楼的体积之大,造型之美。
    D.材料(二)的说明对象是南宁重磅级文旅地标——钟鼓楼,主要介绍它的历史。
    19.对于材料三中相关部门修缮和保护钟鼓楼的做法,你认为有意义吗?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共19分)
    让心欢喜的不是花
    曹化君
    ①老家到处都是树。河岸,路旁自不必说,操场边,胡同口,房前,屋后,院落……走路稍有分神,就会和树撞个满怀。树,不仅是村庄的容妆,更是小孩子的乐园,粘知了,掏鸟窝,打红枣石榴……
    ②于我而言,树就是诗和远方。站在高高的枝丫上,望田野堤坝,望天涯海角,望远方……累了,就坐在树杈上,听小鸟唱歌,听云朵和风说悄悄话,或揪一片绿叶,放在嘴边学着样儿地吹口哨,两条腿耷拉着,一摆一摆,多么惬意、自在。而且,会爬树了,就不用拉着母亲去够扔到树上的沙包或书包了,于是我下定决心学爬树。
    ③一天,下课后,我跑到教室后面的一棵大树下,伸出两条胳臂,紧紧抱住树干,然后提起两条腿,盘在树干上,然后就一动不动地黏在树干上了。“用腿夹住树干,然后腾出一只手来,向上攀爬。”后桌男生指点我说。
    ④我得了秘笈似的兴奋不已,可是,手一松开树干,就滑了下来。怕后桌男生笑我笨,我找个借口跑掉了。
    ⑤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到我家西面小树林里的一棵大树下接着练,一连爬了十来次,都是一松手就滑下来。我一点儿不泄气,心想,爬到第一百次的时候,就不会滑下来了——我常常这样劝说自己,跳绳累了,就对自己说,再跳一百下就停下来。想赖床了,就对自己说,数到一百就起……我开始算一笔账,每天爬二十次,五天就学会了;每天爬三十次、四十次、五十次……我决定每天爬一百次,当天就学会了。
    ⑥可是,爬到第十五次的时候,天就黑了,而且也没了力气。第二天,胳膊疼得厉害,还有手心,皮都磨破了,一想起粗粝的树干,心里就打怵。然而,想要学会爬树的决心赶走了心里的“怕”,我用手绢把手缠起来,接着练。我接着上回爬的次数往下数,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第二十三次的时候,我松开的那只手竟然向上攀住了树干,我下意识地腾出另一只手,向上攀,再腾出另一只手,再腾出另一只……
    ⑦“我会爬树啦!”我蹦着高儿对大树喊,对小鸟喊,对风喊……忽然看见后桌男生,我大声朝他喊:“我会爬树啦!”他斜我一眼,不以为意地说:“会爬树有什么好高兴的。”仿佛一盆冷水浇到头上,把我的高兴劲儿给浇灭了,但很快,快乐的火苗儿又蹿上来,在心里一跳一跳。
    ⑧我奇怪,会爬树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呀,后桌男生怎么说“有什么好高兴的”呢?
    ⑨几天后,数学考试成绩出来,后桌男生终于及格了,老师表扬了他,并说放寒假时把进步奖的奖状发给他。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说话的声音也比平时高了好几个分贝,放学回家的路上,追着我说:“我得到奖状啦!”
    ⑩回到家,眼前仍然浮现着后桌男生激动的样子,我不解,他为什么那么高兴?母亲说:“他一定是下了苦功才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就像你学会爬树一样,不也高兴得追着这个说追着那个说嘛,鸡都被你追得飞到墙头上去了。”我似懂非懂。
    ⑪多年后,当我走进姹紫嫣红的花圃只是展颜一笑,却看着自己在花盆里种下的几粒花生破土,发芽,长叶,开花,而惊喜了好几个月,惊喜出一页页文字的时候,我懂了,让心欢喜的不是花,是奔向花儿的路途中,美好的期待在汗水中一点点长大的样子,是汗珠忽而盛开的惊诧和欣畅。
    20.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6分)
    A.选文标题“让心欢喜的不是花”运用否定句式,有暗示中心的作用。
    B.选文材料处理详略得当,“我”和“同学”各自经历相互映衬,更有助于表达中心。
    C.第⑦段“我”的狂喜与后座男生的不以为意,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对“我”的轻视。
    D.选文中的“我”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我”的两次不解都推动了文章情节的发展。
    2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1)结合选文第②段,说说加点词的含义。(2分)
    于我而言,树就是诗和远方。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一天,下课后,我跑到教室后面的一棵大树下,伸出两条胳臂,紧紧抱住树干,然后提起两条腿,盘在树干上,然后就一动不动地黏在树干上了。
    2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表现了“我”有怎样的性格特征?(5分)
    我常常这样劝说自己,跳绳累了,就对自己说,再跳一百下就停下来。想赖床了,就对自己说,数到一百就起……
    23.联系全文,揣摩文中第⑪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让心欢喜的不是花,是奔向花儿的路途中,美好的期待在汗水中一点点长大的样子,是汗珠忽而盛开的惊诧和欣畅。
    五、(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古诗中蕴含大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道出了认知角度的重要性。朋友,换个角度看问题,坎坷也许变坦途,平庸也许变卓越。
    作为当代中学生,上面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主题
    古诗文名句
    思乡情
    秋天最惹思乡情,戍边将士有家难还,借酒消愁,“① ,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表达了他们忧国思家的情怀,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③ ,④ ”两句也写尽羁旅之思。
    友情
    毕业在即,你给一个同学在“同学录”上写下“⑤ ,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为赠别留念,表明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的友谊。给另一个同学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⑦ ”(李白《行路难》)两句,祝愿朋友要乐观自信,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爱国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⑧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辛弃疾的报国情怀。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疆卷)(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疆卷)(考试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满分150分,默写,有学者认为《水浒传》有两个主角,.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徐州卷)(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徐州卷)(考试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用斜线,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云南卷)(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云南卷)(考试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选择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