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龙有时又像狗。《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这问题对于我们,才特别有意义。不错,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因为我们知道,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
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这图腾的子孙。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曾奉狗为图腾的瑶族,如今还很鲜明的保存着这种意识。陆次云《峒溪纤志》说他们“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属于这类。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确有其绝对的实际作用。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每个老祖宗当然知道谁是它的儿孙,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但儿孙太多时,老祖宗一时疏忽,认错了人,那是谁也不能担保的。所以为保证老祖宗的注意,儿孙们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调,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记忆。这便是前面所讲的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种保证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经常的在装饰上表现着本图腾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随时随地见面就认识。代表这一种手段的实例,便是龙图腾的“断发文身”的风俗。
为什么装扮得像龙,就不为蛟龙所害呢?龙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装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装,也不是存心欺骗,而是一种虔诚心情的表现。换言之,“断发文身”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
至于许慎所谓“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可称为“尊荣说”。这一说似乎与图腾无关,其实不然。就现代人观点看来,人决不以像爬虫为尊荣。这完全是图腾主义的心理。图腾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骄傲的事呢!龙之所以有资格被奉为图腾,当然有个先决条件。定是假定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个身体和心灵都交付给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变得和它一样,那岂不更妙?在这里,巫术——模拟巫术便是野蛮人的如意算盘。
(节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腾有两种,混合式图腾可以玄武神兽为例,化合式图腾可以中国龙为例。
B. 化合式图腾形成,往往是实力较强的团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团族的结果。
C. 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装扮并摹仿其特性与动作,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
D. 图腾是部落子孙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如果是毒虫或猛兽,其护卫功能更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又说“画龙不成反类狗”,可见在龙的形象中糅合了马和狗的特征。
B. 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这个仪式有它的实际作用,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
C. 一旦断发文身,模拟成龙,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拥有神的无边法力,这便是巫术的如意算盘。
D. 龙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但融合众家而成的龙图腾成了华夏文化的基石,中国人至今被称为龙的传人。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避害说”的一项是( )
A. 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注所当决者,因而治之
B.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C. 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
D. 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4. 作者强调,无法也不必分清古代传说中的龙蛇,理由何在?
5. 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而《说文解字》中说“禹,虫也”,请依据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解释。
【答案】1. C 2. B
3. D 4. 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其次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5. 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禹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错误,原文为“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可见图腾不一定是动物。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说“继承了这个传统”于文无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避害说”指装扮得像图腾,提醒祖宗认同,既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
A.是得到祖宗的帮助,不涉及避害。
B.“以五彩丝系臂”没有装扮成图腾,不凭之避害,不属于避害说。
C.是祈福,不属于避害说。
D.装扮得像图腾,是避免被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属于避害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相关内容在第三段。
结合“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可知,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
结合“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可知,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
结合“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可知,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禹,虫也”,意味着治水的大禹和虫有很大关系,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结合“禹,虫也”“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可知,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
结合“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可知,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
“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他本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从而得到人们的敬爱,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江后街考(节选)
范小青
我又双叒叕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这部新长篇叫《平江后街考》。快要大功告成了。满心欢喜。
这个小说的名字,看起来不像一部小说是吧?何况你们知道,有关苏州地域文化的考古书籍十分的多呀,多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出不来的。《宋平江城防考》《吴门表隐》《百城烟水》《清嘉录》《吴地记》《吴越春秋》等等,就连苏州的一条街,都有一本古书与它相配:比如山塘街,就有一本《桐桥倚棹录》;比如一条平江路,就编出一本《平江路志》。
我手边就有这许多,不止这许多,还有好多,很多,更多。
我的小说名字和它们长得很像,要说没受影响,那是骗人的。所以我得事先提醒一下,不要受标题党的蛊惑,误以为《平江后街考》就是一部以小说的形式来考证某些事情的作品。
考,不一定就是考证,还有考试、考虑、考察、考验、考什么什么什么——我已经习惯了形式上的探索。好像不在形式上玩点花招,写小说就没有什么意思。①这可能是老年中二病哦(过分,幼稚)。
现在,这一次的艰难探索,又将开出一朵奇葩了。真是欢欣鼓舞。
可是,可是可是,世间之事,皆为无常,后来就出事了,乐极生悲了——我的即将完成的小说丢失了。确切地说,不是全部丢失,是丢失了最后的一个部分——第九章。
这第九章叫做“后街的后来”。难道是因为这个章节的名字暗含了什么,动摇或者引诱了这个章节,让它逃遁得无影无踪了?
②无论后街前街,无论大街小街,无论东街西街,无论什么什么,到后来都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是吗?
既然到后来都一样,所以它不想等到后来了,它提前逃走了?
闻所未闻。
它是从电脑里逃走的。
但又不是通常我们都会碰到的电脑故障或粗心大意那些原因,现在的电脑已经进步到即便临时断电或者别的什么突然故障没来得及存盘,它也会自动留下痕迹,这简直如同救人性命。早些年我们刚开始使用电脑写作的时候,可是吃过无数的亏,我相信我的同行们都有差不多的经历和一辈子也去不掉的心理阴影,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书写,一瞬间就没了。
说不得,说不得,一说都是伤心泪。
顿足捶胸也没用,椎心泣血也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凭着记忆,把还记得的内容再写出来,是呀是呀,现在我得赶紧的,把我的《平江后街考》第九章“后街的后来”从大脑里复制出来。
结果却是再一次的闻所未闻。
我的大脑空空如也。里边没有第九章,完全没有,什么也没有: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语言,一切的一切都没有。
我慌了。
它不仅从电脑里逃走了,也从我的大脑中,甚至从我的生命中逃走了。
我一口气地、昼夜不息地、神魂颠倒地把《平江后街考》的前八章读了又读,读了再读,但是我仍然想不起来第九章写的什么。
好在我还有笔记本。
我有好多的笔记本。从刚开始写作,甚至写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记笔记。我对笔记本没有要求,所以我的笔记本是极不规范的,各式各样,有16开本的,有24、32、48等等开本的,也有各种大小卡片,有手撕小本纸,有A4复印纸,也有随手记在信封信纸上的,还有许多会议室和宾馆酒店提供的会议记录用纸之类,后来有了电脑和手机,更加方便,我记笔记的习惯就更随意也更混乱了。
就说手机吧,在一只手机可能记事的所有角落,都有我随手记下的东西,在“备忘录”里,在“文件传输助手”里,在“收藏”里,在“微信”里,在“图库”里,在“录音机”里,总之,爱记哪就记哪,简直无法无天。
③当然,笔记乱归乱,但是在我的心里,还是有据可依的,所以我很快就找到了记录有《平江后街考》内容的笔记,不幸中之万幸,里边果然有关于最后一章“后街的后来”的构思记录,是这样写的:“后街的后来”这个故事,本身已经具备了一个小说的几乎全部的要素,它其实就是小说本身了——也可以换个说法,“后街的后来”其实就是《平江后街考》整个小说的起因、动力、灵魂。
看到这段话之后,我更着急心慌了,前后翻找,前面或后面一定会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后街的后来”故事记录。
可是没有。
空白。
一个灵魂丢失了。我不把它找回来,《平江后街考》不仅不完整,它就是一部没有灵魂的小说。
小说的灵魂丢了,我的灵魂也丢了。我丧魂落魄,逢人就诉说我的遭遇,大家听归听,根本不往心里去。那是当然。如果反过来,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来找我诉说,难道我就会往心里去吗?
④你以为呢?
当然听我诉说的人,也有不同的情况。有人纯粹是不好意思拒绝听我的诉说,就硬着头皮听了;也有人挺替我可惜惋惜,皱着眉,咂着嘴,但他的眼神却逃避不了我的尖锐的注视,他眼睛里分明藏着幸灾乐祸,他的眼睛在说:活该,让你拼命写。报应。
其实这个也还不错,至少他是听进去了我碰到的事情。有一个人说,噢,那你可以去起诉他们呀。我懵了一下,我说,我起诉谁?
他也懵了,想了想说,咦,你不是说有人、有人那个什么,剽窃了你的文章——哦,不对,是偷取了你的灵魂,你告他呀。
还有一个更逗,说,我有个建议,你去农家乐玩玩吧——他什么意思?是感觉我太紧张了,压力太大?
更有几个人一致认为,说我可能根本就没有写过第九章,却以为自己写了。那就是我的记忆出问题了?
当然,记忆本来并不可靠,它甚至可能是个最大的骗子,人的一生中不知道要被记忆要骗多少回,但是它把我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骗走,那是有多残酷。
我差不多彻底失望了,算了吧,没有这一章,小说也能成立。但是我的执拗的习惯,是不允许我丢失第九章的,我必须找到它。
……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小说中多处使用了时下流行的网络热词,行文活泼调皮,幽默亲切,极具时代感和生活气息,能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亲切感。
B. 小说取名为“平江后街考”,其中的“考”多少受到了《宋平江城防考》等古籍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指“寻找、追索”的意思。
C. 为了记起第九章的内容,“我”“一口气地、昼夜不息地、神魂颠倒地”将前八章读了再读,这表明“我”对小说的钟爱之情。
D. 丢了小说第九章的“我”就像丢了灵魂一样,听“我”诉说遭遇的人反应虽有不同,但他们其实并不关心“我”所关注的内容。
7. 对文中画线句子或段落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用“可能犯了老年中二病”来自嘲“我”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习惯,表达了“我”在写作上的某种执著和努力。
B. 句子②连用四个“无论”后又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是吗”反问,意在揣测小说第九章丢失的原因,感情强烈,引人深思。
C. 段落③通过叙写“后街的后来”的构思记录,强调了第九章内容之于小说和“我”的重要意义,为“我的寻找”张本,推动情节发展。
D. 句子④单独成段,有强调的意味,能引发读者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产生代入感,从而站在“我”的立场上,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8. 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闻所未闻”的表达效果。
9. 小说围绕“《平江后街考》第九章的丢失”展开叙写,构思新颖奇特、照应严密,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第一处”闻所未闻”是“我”对保存于电脑中的小说第九章的突然丢失的诧异:
第二处“闻所未闻“是“我”对“后街的后来”记忆也彻底丧失的惊讶。前后两个”闻所未闻“强调了事情的蹊跷和反常,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小说着力强调了“小说第九章’后街的后来‘的离奇丢失”,以及“我”与之相关的记忆也消失殆尽,这一情节设计富有想象力,增强故事的荒诞感,体现了构思的新颖奇特;之后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寻找“后街的后来”上,紧扣题中的“考”字,可见小说照应严密的特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这表明‘我’对小说的钟爱之情”错误,结合“我一口气地、昼夜不息地、神魂颠倒地把《平江后街考》的前八章读了又读,读了再读,但是我仍然想不起来第九章写的什么”可知没有钟爱之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从而站在‘我’的立场上”错误,应该是站在每个读者的立场上。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闻所未闻”意思是,听到了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形容事情新奇。
结合“既然到后来都一样,所以它不想等到后来了,它提前逃走了?”“它是从电脑里逃走的”可知,第一处“闻所未闻”是“我”对保存于电脑中的小说第九章的突然丢失的诧异;
结合“我的大脑空空如也。里边没有第九章,完全没有,什么也没有: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语言,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它不仅从电脑里逃走了,也从我的大脑中,甚至从我的生命中逃走了”可知,第二处“闻所未闻”是“我”对“后街的后来”记忆也彻底丧失的惊讶。
前后两个“闻所未闻”强调了事情的蹊跷和反常,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构思技巧的能力。
构思上,结合“不是全部丢失,是丢失了最后的一个部分——第九章”“它是从电脑里逃走的”“它不仅从电脑里逃走了,也从我的大脑中,甚至从我的生命中逃走了”可知,”我“的新长篇小说《平江后街考》快要大功告成,满心欢喜时,丢失了最后的一个部分——第九章。小说着力强调了“小说第九章‘后街的后来’的离奇丢失”,以及“我”与之相关的记忆也消失殆尽,这一情节设计富有想象力,增强故事的荒诞感,体现了构思的新颖奇特。
结构上,结合“我的大脑空空如也。里边没有第九章,完全没有,什么也没有: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语言,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可是没有”“空白”可知,在小说第九章“后街的后来”离奇丢失后,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寻找“后街的后来”上,先说从电脑找,然后从大脑中找,再然后从笔记本中找,紧扣题目“平江后街考”中的“考”字,可见小说照应严密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合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文本二: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①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②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 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
(节选自吴敏树③《君山月夜泛舟记》)
【注】①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②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与下文“超上人”中的“超”均是僧人之名。③吴敏树:湖南岳阳人,清道光十二年举人,后辞官专治古文,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B. 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C. 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D. 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德,是曹操的字,孟指排行老二,德与操同义;类似的如孙权,名权,字仲谋,仲指排行老二,而权和谋相关。
B. 丁卯,即丁卯年,我国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组成六十干支,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C. 斗牛,指斗宿和牛宿。星空按东南西北分为四大星区,分别是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每个星区七个星宿。
D. 志,文中指地方志,用以记述一定区域的历史与现状,它取材宏富,全面系统,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写箫歌互和,“余音”二句写出箫声的凄婉哀怨,推动了情感的转变;文本二开篇讨论“游之上者”,“始得”二字使“如愿以偿”之感溢于言表。
B. 文本一是“文赋”,既有赋体的整齐,如多用铺陈、排比,又有散文的自由;文本二是“记”,记寻常风物独具情趣,谈神话传说虚幻迷离,行散而神聚。
C. 文本一苏轼缅怀曹操时,用“固一世之雄”顿挫以蓄势,以“而今安在哉”折落来寄慨;文本二吴敏树缅怀苏轼时,有感于赤壁之战,吟诵了东坡之赋。
D. 文本一通篇以景贯串,情景理完美融合,既有诗情画意,也有议论理趣;文本二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有时写景状物,有时联想考据,文章摇曳生姿。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
14. “水”“月”是文中作者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试比较分析两则文本中“水”“月”所寄托的不同情感。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但如今在哪里呢?
(2)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3)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4)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5)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那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
14. ①文本一借助“水”“月”表现了作者自然如斯生生不息的旷达,并展现了其积极追求超脱、乐观与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②文本二借助“水”与“月”营造幽静安谧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然而,这个地方靠近君山脚下,应当有生出云气的洞穴吧?山后没有人居住,但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了几个草棚,这是沙洲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时建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
“近”的宾语是“山根”,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 B、C;
“数家”是指棚的数量,而“洲人”是后一句“避水来”的主语,所以应在“洲人”前面断开,排除 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误,应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文本二吴敏树缅怀苏轼时,有感于赤壁之战,吟诵了东坡之赋”错误。文中说的是“‘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由此可知,吴敏树并未有感于赤壁之战。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酾”,斟酒;“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但如今在哪里呢。
(2)“盖”,表示假设;“自”,从;“曾”,竟。
(3)“直”,变得笔直;“就”,接近;“利”,变得锋利;“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日乎己参省”每天对自己反省;“知”,通“智”,智慧。
(4)“之”,这;“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乃”,竟,竟然。
(5)“渔火数十星”,定语后置句,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次第”,一个接一个;“小船捞虾者也”,判断句,那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由原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知,作者借“水”“月”这两个自然事物从“ 变”和“不变”的角度来阐述道理,来说明万事万物和我们都是生生不息的,从而表现作者自然如斯生生不息的旷达,并展现了其积极追求超脱、乐观与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由原文“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可知,本文写了作者夜游周君山的情景。由原文“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可知,借助“水”与“月”营造幽静安谧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文本二: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游玩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是否曾经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曾经在诗歌中写下这个愿望。现在是同治六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这样一次环游君山的机会。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被月光照耀呈金碧色的湖水中行进。同游的是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那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的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能见到一个挺拔突出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高大。我是初次知道它,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孙子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吟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后来又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之前。一起谈起这里有地道可以通往吴中的事。有人说:“这里有几百间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吧?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想起传说中的湘灵和洞庭君,恍惚间仿佛可以和他们问答一般。
后来又向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而向东行进,水面映照出一片灯火光亮,那就是岳州城。云雾从船边浮起,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已经变成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升,一会儿就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觜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个地方靠近君山脚下,应当有生出云气的洞穴吧?山后没有人居住,但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了几个草棚,这是沙洲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时建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觜,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志》记载君山周围长七里有余,可能是因为我们乘坐的船走得缓慢,感觉似乎不止七里长。
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子鸡拌着苦瓜吃。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仅仅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他回到庙里,拿着茶又回来了。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山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即事
吕本中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①自无知。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注】①两种植物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出了诗人对春光留恋,“强来”流露出诗人因担心花期将逝而急切赏春的心情
B. 颔联上句正面描述初春冰雪消融的景象,下句则借诗人的依恋来侧面烘托庭院的景致之美。
C. 颈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借自然界事物的“有意”和“无知”写出了诗人赏春的感受。
D. 诗歌前两联叙事,照应标题“即事”;后两联写赏春所见所感,情由景出,情景交融。
16. 请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围绕“垂柳”来表现诗人心绪的。
【答案】15. A 16. ①以景衬情,以垂柳柳条丰盈柔美来衬托诗人病起赏春的孤单寂寞。
②细节描写,以折柳的动作细节来表达诗人无人共赏的寂寞与欲折柳寄人的渴望。
③反问,以反问来强化有柳可折而无人可寄的失落感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花期将逝而急切赏春的心情”理解错误,“强来”一词写的是诗人病后身体衰弱而勉强来庭前赏花时的状态。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能力。
尾联的意思是:池塘边的垂柳在风中摇动着它婀娜的腰肢,我想把它折下送人,可心中的人啊,你此时又在何地?
“垂柳腰支活”是以景衬情,以垂柳柳条丰盈柔美来衬托诗人病起赏春的衰弱与落寞。
“折尽长条为寄谁”,诗人由眼前的杨柳想到送别,而所送之人早已走了,所以诗人是以折柳的动作细节来表达诗人无人共赏的寂寞以及欲折柳寄人的渴望。而反问句式的使用则这种有柳可折而无人可寄的失落感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美人为喻,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登上顶峰之后的情形,极言山之高峻险拔,让人感到惶悚不已。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扰动人们的情思心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②. 谣诼谓余以善淫 ③.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④.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⑤. 但见悲鸟号古木 ⑥.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嫉、蛾、谣诼、扪、膺、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棉花看中国, ① 。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 ② 。 2013~2014 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 450 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 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 18%左右。截至 2020 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都连续 26 年位居全国第一。
早在 2018 年, ③ 。100 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 10 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 500 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 93%。
18. 请用两个比喻句点赞“新疆棉花”,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
19.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8. 示例:①新疆棉花是棉中贵族; ②新疆棉花是白色黄金; ③新疆棉花洁白如雪。(两个即可)
19. ①中国棉花看新疆; ②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 ③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拟写比喻句的能力。
首先要筛选出新疆棉花的特点“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拟写比喻句。比如从色泽上看,新疆棉花“洁白光泽”,如白雪,可以拟写出“新疆棉花洁白如雪”;“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而珍贵,可以拟写出“新疆棉花是白色黄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句式“天下棉花看中国”可知应写“中国棉花看什么”,然后根据后文“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可知,应写“中国棉花看新疆”。
第二空,根据“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可知,后句是前句的结果;根据后文“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 450 万吨”可知,此空在说新疆棉的产量大,据此推断出应写“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
第三空,根据“早在 2018年”“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可知,应填写采棉机早就在新疆使用。故填写“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 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20. 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这样的”中引号用法使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钟扬的学生们“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
B. 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
C. “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 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21.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非常贴合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妙处。
22. 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 “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是否更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20. A 21. ①把核桃叶比作金铃铛,喻体非常美好也很形象,香雪年龄小,这一比喻符合人物认知;② “怂恿”“唱歌”两个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香雪的纯洁和不再害怕后的内心的满意。
22. ①原文三个“这样的”指代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改后语意不好区分;②原文用三个感叹句,形成排比,与前文形成呼应,表达更加细致,效果更好。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这样的”引号表强调。
A.表示强调;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把核桃叶比作金铃铛,核桃叶子这时候颜色是枯黄的,和“金色”接近;核桃叶子卷起来形状和“铃铛”很像。这个喻体非常美好也很形象,香雪年龄小,这一比喻符合人物认知;
② “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说风“怂恿”,说叶子“歌唱”,都是拟人手法,一是符合香雪孩子气的特点,二是这样的声音感觉很美好,结合“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可知,写出了香雪的纯洁和不再害怕后的内心的满意。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①原文“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三个“这样的”分别指代大山、月亮和核桃树,指代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改后共用一个“这样的”,语意不好区分;
②原文“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用三个感叹句,并且都是“……原来是这样的!”句式,形成排比,与前文“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形成呼应,表达更加细致,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相马、赛马、养马”是人才选拔培养的三种说法。“相马观”认为选拔人才最重要,因为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赛马观”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仅靠印象和经验,要像赛马一样,让大家在实际的岗位上竞争,最终脱颖而出的才是人才。“养马观”认为人才投资才是最具价值的投资,要取得持续发展,保持持续竞争力,就要做好内部人才培养。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人才培养”的三种标准,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也是任何机构、公司、团体、组织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相马”即选拔人才,通过对人的素质考察,来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如果人才没有选好,在后面的使用、考核、激励、培养方面就会遇到一系的问题,不仅会使工作变得更加吃力,增加培训的负担,分散工作的精力,也会导致较高的人才流失率。“赛马观”强调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质,让人才在工作岗位上竞争,使压力与动力并存,以此选拔出优秀人才。“养马观”强调进行人力资本的培训、培养,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如果说“相马”关注的是人才的过去,“赛马”关注的是人才的现状,那么“养马”关注的是人才的未来。因此,材料中所说的三种人才观,在现实中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是兼容的。相马、赛马、养马相辅相成,在人才的选拔中缺一不可,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三种方法才能起到选拔、激励、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才能涌现更多的“千里马”,呈现“万马奔腾”的局面。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谈,也可以综合考虑,选择其中的两个或三个综合立意。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才选拔需要“相马”、“养马”、“赛马”兼顾。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人才选拔德才兼重,要“相好马”。选拔一个人才的标准不仅在于学历、学校、能力这个“帽子”,更在于德行、品质、人格这个“里子”。二、加大人才投资,“养好马”。要提供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为人才的发展进阶提供支持。三、动态评价打破“永久牌”,要“赛好马”。引入动态评价标准,打破“永久牌”,坚持“严上真下”,以实干论实绩、从实绩看德才,让想干事、能干事者有机会,让“不干事者出局”,做好“赛马”工作。
立意:
1.不拘一格得人才,英雄何须问出处。
2.用人不疑,相中则用。
3.在实际工作中让人才脱颖而出。
4.自己培养出人才,才有源头活水来。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