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卷05-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江西卷)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答对得2分,答错得0分。
1、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而同为脂质的性激素则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溶酶体中合成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C.细胞骨架被破坏,将影响细胞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交流等生命活动
D.核仁含有DNA、RNA和蛋白质等组分,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答案】B
【分析】1、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A、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其中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而同为脂质的性激素则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A正确;
B、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但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合成水解酶在核糖体,B错误;
C、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细胞骨架被破坏,将影响细胞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交流等生命活动,C正确;
D、核仁含有DNA、RNA和蛋白质等组分,真核生物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与某种RNA的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B。
2、某细菌细胞膜上的光驱动蛋白可作为“质子泵”可将H+泵到细胞外,形成的H+浓度梯度可用于ATP合成等生命活动。如图为该菌能量转化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出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协助扩散
B.ATP合成酶既具有运输功能,也具有催化功能
C.该菌的线粒体内膜能发生图中合成ATP的过程
D.抑制光驱动蛋白的活性会导致合成的ATP减少
【答案】C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据图可知,H+输入细胞的过程不消耗ATP,会合成ATP,属于协助扩散,H+从细胞内侧到细胞膜外侧是从低浓度运往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据图可知,图中的ATP合成酶可以协助H+运输,还可催化ATP合成,故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B正确;
C、细菌为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C错误;
D、光驱动蛋白可作为“质子泵”可将H+泵到细胞外,形成的H+浓度梯度可用于ATP合成,抑制光驱动蛋白的活性H+泵到细胞外的量减少,形成的H+浓度梯度减少,合成的ATP减少,D正确。
故选C。
3、酶抑制剂包括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底物争夺酶的结合位点来抑制酶的活性,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酶结合后改变酶的结合位点的结构来抑制酶的活性。下图表示相同酶溶液分别在无抑制剂、两种不同抑制剂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已知该实验中只使用了一种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组为无抑制剂条件下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B.乙组反应体系中加入了竞争性抑制剂,增加底物浓度能促进反应速率提高
C.丙组反应体系中加入了非竞争性抑制剂,增加酶浓度不能促进反应速率提高
D.甲组在底物浓度为 15 时再加入相同的酶,酶促反应速率将呈现上升趋势
【答案】C
【分析】图中甲组为无抑制剂条件下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乙组为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的反应速度曲线,其特点是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底物与酶结合的频率增大,反应速度逐渐增强,丙组为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的反应速度曲线,其特点是酶的结构被改变,酶不再与底物结合,即使增加底物浓度也不能提高反应速度。
【详解】A、甲组为无抑制剂条件下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其反应速率均高于加入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的反应速率,A正确;
B、乙组为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的反应速度曲线,其特点是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底物与酶结合的频率增大,反应速度逐渐增强,B正确;
C、丙组为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的反应速度曲线,其特点是酶的结构被改变,酶不再与底物结合,即使增加底物浓度也不能提高反应速度,但是可以通过增加酶浓度来促进反应速率提高,C错误;
D、甲组在底物浓度为 15 时,酶促反应速率已达最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为酶,故甲组在底物浓度为 15 时再加入相同的酶,酶促反应速率将呈现上升趋势,D正确。
故选C。
4、Klth基因位于人类第13号染色体上,其表达产物会影响端粒酶(能延长端粒)的活性,是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基因。研究发现,Klth基因缺陷的小鼠比正常小鼠寿命缩短了80%,而Klth基因过度表达后能够延长雄、雌鼠的寿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衰老的细胞萎缩,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
B.Klth基因的表达产物抑制了端粒酶的活性,防止细胞衰老
C.自由基可能会攻击Klth基因,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衰老
D.Klth基因缺陷小鼠细胞中可能因DNA受损而引起寿命缩短
【答案】B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4)细胞内的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衰老的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水分减少,细胞萎缩,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A正确;
B、Klth基因表达产物会影响端粒酶(能延长端粒)的活性,Klth基因缺陷的小鼠比正常小鼠寿命缩短了80%,而Klth基因过度表达后能够延长雄、雌鼠的寿命,说明Klth基因表达产物促进了端粒酶的活性,防止细胞衰老,B错误;
C、自由基会引起细胞衰老,因此推测自由基可能会攻击Klth基因,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衰老,C正确;
D、Klth基因缺陷的小鼠比正常小鼠寿命缩短了80%,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因此推测Klth基因缺陷小鼠细胞中可能因DNA受损而引起寿命缩短,D正确。
故选B。
5、少数蜜蜂幼虫因取食蜂王浆发育成蜂王,大多数蜜蜂幼虫因取食花粉或者花蜜发育成工蜂。已知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 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 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敲除 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则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的DNA 甲基化会改变DNA的碱基序列
B.表观遗传中的分子修饰只发生在DNA上,不能发生在其他物质上
C.甲基化可能通过影响RNA 聚合酶与调控序列的结合抑制转录过程
D.DNA甲基化造成的表观遗传现象仅存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
【答案】C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DNA甲基化是指DNA分子胞嘧啶上共价连接一个甲基,没有改变DNA的碱基序列,A错误;
B、表观遗传中的分子修饰不仅发生在DNA上,也可发生在其他物质上,如组蛋白的乙酰化,B错误;
C、甲基化可能通过影响RNA聚合酶与调控序列的结合抑制转录过程,C正确;
D、DNA甲基化造成的表观遗传现象可存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的整个生命历程中,D错误。
故选C。
6、果蝇是研究遗传和进化的良好材料,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箱或乙箱中的果蝇的基因组成在喂养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
B.果蝇交配具有严重的同体色偏好,可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
C.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由于长期分养造成的
D.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对食物的选择不同造成体色出现差异
【答案】D
【分析】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是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开始,甲箱和乙箱果蝇虽然同属于一个物种,但是生活在不同区域内,因此分属于两个种群;
2、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详解】A、两组实验喂养食物不同,甲箱或乙箱中的果蝇的基因组成在喂养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A正确;
B、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B正确;
C、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由于长期分养造成的: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
D、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不是主动对食物的选择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D错误。
故选D。
7、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
B.c激素是下丘脑释放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的激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神经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如b过程,体液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是相应的激素,如a、c、d过程,a是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b为神经递质,c为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d为胰岛素。
【详解】A、作用于甲状腺的激素是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即图中的e过程,B错误;
C、d能通过调节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d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调节(a甲状腺激素)、水平衡调节(c抗利尿激素)、血糖调节(胰岛素d)过程都有反馈作用,通过反馈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8、下图表示光照时长、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水稻植株茎生长状况的影响,纵轴表示用不同方法处理不同组别的水稻植株,横轴表示某方法处理后水稻茎的长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分析实验结果,可推知光照和赤霉素均能促进水稻茎的伸长
B.对比第4和第5组结果,说明水稻植株自身能合成赤霉素
C.由图可知,植物生命活动受植物激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节
D.正常生长的水稻喷洒一定量的赤霉素溶液后,可能出现疯长现象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条件对水稻植株茎生长状况的影响,据图分析:赤霉素能够促进水稻茎的伸长,光照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水稻茎的伸长。
【详解】A、据图分析,与光照(8h/d)相比,光照(16h/d)茎长增加,说明光照能够促进水稻茎的伸长;而与与光照(8h/d)相比,光照(8h/d)+赤霉素的茎长增加,说明赤霉素能够促进水稻茎的伸长,A正确;
B、第4组和第5组对比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有无,实验结果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能抑制水稻合成赤霉素,从而影响水稻茎的伸长,也可说明水稻植株自身能够合成赤霉素,B正确;
C、激素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本实验结果可说明水稻植株茎的生长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与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进而可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C错误;
D、赤霉素能够促进茎伸长,正常生长的水稻喷洒一定量的赤霉素溶液后,可能出现疯长现象,D正确。
故选C。
9、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培养在密闭容器中,容器中加入一定体积的培养液,每天取样计算酵母菌的数量,一段时间后,绘制出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密度调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了K值
B.增大酵母菌的起始浓度,不会改变K值,但会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
C.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只通入适量无菌空气不会改变酵母菌种群K值
D.在de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减少属于种群数量小幅波动过程
【答案】B
【分析】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
【详解】A、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该用抽样检测法,在显微镜下对样方中的个体进行计数,逐个计数法往往是调查个体体积较大,种群数量较少的物种,活动范围有限,A错误;
B、因为容器的体积、所加培养液的量等环境条件不变,所以环境容纳量不变,当增加酵母菌的起始浓度后,会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B正确;
C、题中酵母菌数量是在密闭环境下测得的,如果通入空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营养物质会得到彻底利用,获得能量较多有利于增殖,因此比无氧环境中酵母菌的数量明显增多,所以会增加K值,C错误;
D、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是因为资源被消耗殆尽,有害物质不断积累导致的,而不属于种群数量的波动,D错误。
故选B。
10、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决定停止湿地开垦,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湿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尽量选用外地树种以增加物种多样性
B.退耕还草时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局,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湿地中引入有机污水可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相对于开垦湿地的经济效益,湿地的生态效益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D
【分析】生态工程是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尽量选用当地树种以避免外来物种入侵,A错误;
B、退耕还草时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局,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错误;
C、湿地中引入有机污水可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相对于开垦湿地的经济效益,湿地的生态效益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D。
11、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为探究某种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人员在接种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放置了含某种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一段时间后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富集培养,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培养三代,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
B.需要用特定的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
C.平板中①号区域的滤纸片不含抗生素,起空白对照的作用
D.随培养代数增多,抑菌圈的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
【答案】A
【分析】1、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抗生素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包含四大作用机理,即: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
2、实验原理:若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在该抗生素纸片周围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病原菌对抗生素越敏感,若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不敏感,则不会出现透明圈。根据题干信息实验人员在接种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放置了含某种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故抑菌圈直径越大说明耐药性弱,抑菌圈直径越小,细菌耐药性越强。
【详解】A、细菌耐药性的变异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存在,一定浓度的抗生素起选择作用,能够筛选出具有耐药性的细菌,A错误;
B、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获得的单个菌落且便于计数,故需要用特定的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B正确;
C、为排除滤纸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增设空白对照组,即增加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或含无菌水的滤纸片作为对照组;平板①号区域的滤纸片不含抗生素,起空白对照的作用,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实验人员在接种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放置了含某种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故抑菌圈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题表可知随培养代数增多,抑菌圈的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D正确。
故选A。
12、小鼠(2N=40)是常用的实验动物。研究人员通过下图所示的流程培育出了雄性小鼠A和小鼠B.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卵巢的卵母细胞被采集后可以直接用于体外受精
B.动物细胞应置于含95%空气和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C.小鼠A通过克隆技术培养出小鼠B利用了细胞核的全能性
D.小鼠A的性状与小鼠B的性状可能不完全相同
【答案】A
【分析】据图可知,小鼠A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获得,为有性生殖,小鼠B通过克隆技术获得,为无性生殖。
【详解】A、小鼠为高等哺乳动物,卵巢采集的卵母细胞应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再用于体外受精,A错误;
B、动物细胞培养箱中的气体环境为95%空气和5%CO2,B正确;
C、小鼠A通过克隆技术培育出小鼠B是利用了动物细胞细胞核的全能性,C正确;
D、小鼠A的性状与小鼠B的性状受细胞质基因、环境、变异等因素影响,性状可能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2项或2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呼吸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呼吸电子传递体组成的将电子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ATP合酶也可分布在叶绿体内膜上
B.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能量推动H+跨过内膜到达线粒体基质
C.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了氧气
D.图中电子传递过程与ATP合成过程偶联,利用H+浓度梯度驱动合成ATP
【答案】CD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中存在一群电子传递链,在电子传递链中,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分别经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最后形成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
【详解】A、光合作用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生成ATP,故叶绿体内膜上无图中的ATP合酶,A错误;
B、据图可知,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能量推动H+跨过内膜到达线粒体内外膜间隙,B错误;
C、在电子传递链中,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了氧气生成水,C正确;
D、由图可知,图中电子传递过程与ATP合成过程偶联,消耗H+的化学势能在ATP合酶作用下合成ATP,D正确。
故选CD。
14、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该病以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形成白斑为特征,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发病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氧化反应会产生物质X,X可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据此推测X可能为自由基
B.树突状细胞特异性摄取、处理黑色素细胞释放的抗原,作用类似的细胞还有巨噬细胞
C.T细胞分化产生的Th17细胞可以减弱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D.黑色素细胞内酪氨酸酶基因缺失或酪氨酸酶活性低,均可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
【答案】AC
【分析】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详解】A、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地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如磷脂,导致细胞衰老,则X代表自由基,自由基破坏细胞内生物分子,导致释放黑色素细胞特异性抗原,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后传递给T淋巴细胞,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但树突状细胞没有特异性,B正确;
C、由图可知,抗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一个途径,黑色素细胞释放的抗原还可被树突状细胞吞噬摄取和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进而解除了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二途径,C正确;
D、白癜风病人的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酶的活性低,或者控制酪氨酸酶基因缺失,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可以导致患病,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图示的途径(属于自身免疫病)患病,D错误。
故选AC。
15、人类7号和9号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易位(如图1,易位的染色体用7+、9+表示),若易位后细胞内基因结构和种类不变,则相应个体属于染色体易位携带者,表型正常。若细胞中有三份R片段,则表现为痴呆;有一份R片段,则导致早期胚胎流产。图2表示某家族因易位而导致的流产、痴呆病的遗传系谱图,已知Ⅱ-1为染色体正常个体,Ⅲ-4为新生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A.图2中个体I-2为易位携带者,可产生4种配子
B.可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Ⅱ-3的染色体组成是否异常
C.Ⅲ-2为痴呆患者可能是由含有2个R片段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受精导致
D.Ⅲ-3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概率为1/2,Ⅲ-4为易位携带者的概率为1/4
【答案】ABC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已知Ⅱ-1的染色体组成正常,而Ⅱ-1和Ⅱ-2的后代有痴呆患者,说明Ⅱ-2是易位携带者,进而可推出Ⅰ-2为易位携带者,产生的配子有4种:79、7+9、79+、7+9+,A正确;
B、Ⅱ-2是易位携带者,Ⅱ-3与Ⅱ-2是兄弟关系,Ⅱ-3表型正常,但不确定其染色体组成,可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Ⅱ-3的染色体组成是否异常,B正确;
C、Ⅱ-1的染色体组成正常,Ⅲ-2是痴呆患者,根据题意知Ⅲ-2含有3个R片段,因此由Ⅱ-2产生的含有2个R片段的精子(7+9)和Ⅱ-1的正常卵子(79)结合生成的受精卵中含有3个R片段,B正确;
C、由A项分析可知,Ⅱ-1的染色体组成正常,产生配子为79,Ⅱ-2是易位携带者,产生的配子有4种(79、7+9、79+、7+9+);Ⅲ-3表现正常,Ⅲ=3的染色体组成为7799或77+99+,两者的比例为1:1,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概率为1/2,Ⅲ-4已经出生(染色体组成不可能为7799+),但不知道是否痴呆,则Ⅲ-4的染色体组成为7799(正常)、77+99+(携带者)、77+99(痴呆),Ⅲ-4为易位携带者的概率为1/3,D错误。
故选ABC。
16、下列关于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AB.BC.CD.D
【答案】ABD
【分析】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原理:DNA不溶于酒精,但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DNA在不同浓度的 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它能溶于2 ml/L 的NaCl溶液。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会呈现蓝色,因此二苯胺试剂可以作 为鉴定DNA的试剂。
【详解】A、酵母菌的纯培养实验,对照组的灭菌平板上应该不接种酵母菌,若长出菌落,可能是由于无菌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A正确;
B、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淀粉分解后会产生葡萄糖(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若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于未水浴加热导致的,B正确;
C、新鲜猪肝细胞含有DNA,可用于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组试管中未出现蓝色,可能原因是未进行沸水加热,C错误;
D、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若使用蔗糖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过度失水死亡,加入清水后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龙须菜是生活在近岸海域的大型海洋经济藻类,其生长受诸多因素影响。图1为龙须菜光合作用过程中某阶段的示意图。研究人员将龙须菜放在光周期为12小时光照和12小时黑暗的智能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将光照强度设置为低光照(LL)和高光照(HL)两个水平,在每个光照强度下设置低盐(LS)、中盐(MS)、高盐(HS)三个盐度梯度,记录龙须菜的O2释放速率,即净光合速率[Pn,单位为μml/(g·h)],实验结果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条件下,龙须菜通过位于叶绿体 上的色素捕获光能,将其转化为图1“X”中的化学能,X代表的物质是 。突然增强光照时,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的C3含量降低,原因是 。
(2)图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 。低盐高光照条件下,实验中检测到叶肉细胞中的O2消耗速率比产生O2速率 ,这是因为 。
(3)有人认为,大气中CO2浓度持续升高会导致海水酸化,将影响龙须菜的生长。请你结合图2实验结果,写出探究海水酸化对龙须菜生长影响的实验思路: 。
【答案】(1) 类囊体薄膜 ATP和NADPH 突然加强光照,C3的还原加速,消耗增多,但短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固定不变
(2) 光照强度和盐浓度 小 光合作用产出氧气速率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速率
(3)在中盐(MS)高光(HL)适宜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让龙须菜处于水中,在密闭箱体中,在维持箱体二氧化碳浓度一致的条件下, 设置无碳酸氢钠组和不同浓度梯的碳酸氢钠(提供不同的二氧化碳)组进行实验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
【详解】(1)光合色素可参与光反应过程,位于类囊体薄膜上,光照条件下,龙须菜通过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捕获光能;图中的X可参与C3的还原过程,所以X代表的物质是ATP和NADPH;突然加强光照,C3的还原加速,消耗增多,但短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固定不变,故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减少。
(2)据图可知,图2设置了两个变量,光强(LL和HL)和盐度(LS、MS和HS);净光合速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从图中看出,低盐高光(LS、HL)下,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0,即氧气消耗速率比氧气产生速率小;原因是光合作用产出氧气速率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速率。
(3)分析题意,实验目的是探究海水酸化对龙须菜生长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海水是否酸化,因变量是龙须菜生长情况 , 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要在其余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改变水体的酸性条件,但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在中盐(MS)高光(HL)适宜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让龙须菜处于水中,在密闭箱体中,在维持箱体二氧化碳浓度一致的条件下, 设置无碳酸氢钠组和不同浓度梯的碳酸氢钠(提供不同的二氧化碳)组进行实验。
18、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在非消化期,胰液几乎不分泌或很少分泌。进食时胰液分泌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部分过程如图甲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迷走神经中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神经属于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
(2)酸性食糜进入肠腔后,会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从而引起胰液分泌。某研究小组验证该过程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从对照角度分析,还应该增加的一组实验处理是 。
②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碳酸氢盐以中和胃酸,有利于 。
③进一步探究刺激迷走神经和酸化小肠在胰液分泌中的相互影响,所得数据如图乙所示。据图可知 ,说明激素与神经对胰液的分泌存在相互加强作用。
(3)已知胰液分泌过多、过快、排出受阻可导致“自身消化”而引发急性胰腺炎,某药物能阻断突触处兴奋的传递,通过减少胰液的分泌量来缓解症状。上述的“自身消化”是指胰酶被异常激活导致了胰腺组织细胞的损伤,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答出两点)
【答案】(1)副交感
(2) 适量小肠黏膜研磨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 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保护酶分子的空间结构;提供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环境 在酸化小肠时刺激迷走神经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于两者单独作用之和/C组处理的效果大于A组与B组单独处理的效果之和
(3)阻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分泌;阻断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与神经递质竞争结合受体;促进神经递质的分解/提高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1)迷走神经中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能够促进消化腺的活动增强;
(2)①分析题意,该实验目的是验证酸性食糜进入肠腔后,会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入的试剂及注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分泌量,为排除稀盐酸的作用,从对照角度分析,还应该增加的一组实验处理是适量小肠黏膜研磨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
②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碳酸氢盐以中和胃酸,有利于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保护酶分子的空间结构;提供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环境;
③结合图示可知,在酸化小肠时刺激迷走神经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于两者单独作用之和/C组处理的效果大于A组与B组单独处理的效果之和,据此推测,激素与神经对胰液的分泌存在相互加强作用;
(3)分析题意,已知胰液分泌过多、过快、排出受阻可导致“自身消化”,引发急性胰腺炎,据此推测,上述的“自身消化”是指胰酶被异常激活导致了胰腺组织细胞的损伤,导致其不能发挥作用,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阻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分泌;阻断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与神经递质竞争结合受体;促进神经递质的分解/提高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19、长白山地区发现的中华蛩蠊填补了我国蛋蠊目昆虫的空白,因其稀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蛩蠊仅分布在长白山海拔2000m的陡崖滑坡处,主要食物为植物(苔藓)和小虫。中华蛩蠊发育缓慢,一年才从卵中孵化出来,5~8年才能发育完全,适生温度在0°C左右,超过16°C死亡率显著增加,故高温是限制其迁移和扩散的主要阻隔。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表中为该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能量数值(单位:104kJ),净同化量=同化量一呼吸作用消耗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由题中信息可知,中华蛩蠊作为稀有物种容易灭绝的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保护中华蛩蠊就是保护 。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kJ,植物未利用的能量指 。由表推知,中华蛩蠊同化的能量为 kJ。
(3)蛩蠊目昆虫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因为蛩蠊类保留有原始特征,是唯一的古老残遗类群,堪称昆虫纲中的活化石。中华蛩蠊对研究昆虫纲的起源、演化及其与地史演变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答案】(1) 适合中华蛩蠊生存的生活环境十分有限;生长周期相对较长;数量稀少 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2) 1.8×106 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同化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1.6×105
(3)直接
【分析】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详解】(1)由题中信息可知,中华蛩蠊仅分布在长白山海拔2000m的陡崖滑坡处,说明适合中华蛩蠊生存的生活环境十分有限;该虫发育缓慢,一年才从卵中孵化出来,5~8年才能发育完全,说明中华蛩蠊的生长周期较长;因其稀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说明其数量稀少。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中华蛩蠊就是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同化量=净同化量十呼吸作用消耗量=(110+70)×104kJ=1.8×106kJ。植物未利用的能量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同化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由表可知,植物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21-58)×104kJ=31×104kJ,小虫同化的能量为(8+10)×104kJ=18×104kJ,因此植物流向中华蛩镰的能量为31×104-18×104=13×104kJ小虫流向中华蛩蠊的能量为(8-2-3)×104kJ=3×104kJ,中华蛩蠊同化的能量为(13+3)×104kJ=1.6×105kJ。
(3)中华蛩蠊对研究昆虫纲的起源、演化及其与地史演变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0、研究人员利用水稻细胞培育能产生人HIV抗体2G12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其基本流程包括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转化、水稻细胞转化、转基因植株的筛选等。
(1)为成功构建表达载体,需在人工合成的人HIV抗体2G12基因首端添加启动子,你的选择是 (填字母),依据是 。
A.人B细胞启动子 B.HIV启动子
C.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 D.农杆菌启动子
(2)科学家用PCR技术获得了大量目的基因,过程中需要在缓冲溶液中添加Mg2+,其作用是 。设计引物是该技术关键步骤之一。某同学设计的两组引物(只标注了部分碱基序列)都不合理(如图),请分别说明理由:第1组 ;第2组 。
(3)目的基因插入染色体的具体位置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可采用反向PCR技术检测。下图是利用这一技术分析人HIV抗体2G12基因插入染色体位置的流程图。
欲得到图中环状DNA,过程Ⅰ酶切时 (填“能”或“不能”)利用不同限制酶。由图中环状DNA至少经过 轮循环才能得到图示链状产物。
【答案】(1) C 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在水稻胚乳细胞中更容易被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而驱动转录
(2) 激活耐高温DNA聚合酶 引物I和引物II发生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 引物 I'自身折叠后会出现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
(3) 能 3
【分析】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有:目的基因的获取、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采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或个体水平检测。
【详解】(1)利用水稻细胞培育能产生人 HIV 抗体2G12 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在水稻胚乳细胞中更容易被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而驱动转录,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在PCR的过程中,需要在缓冲溶液中添加Mg2+,Mg2+能激活耐高温DNA聚合酶。分析图中引物可知,第1组引物中引物I和引物II的碱基之间存在互补配对关系,这可能会导致引物1和引物II会发生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第2组引物中引物 I'自身存在互补配对关系,折叠后会出现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
(3)有些限制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相同,故能利用不同限制酶切割,环状DNA的两条链为母链,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PCR过程一般需要经过3轮循环才能得到图示链状产物。
21、某种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毛色的黑色、黄色由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M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基因型为MM、Mm的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效应,该动物的色觉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B基因存在时表现正常。研究者利用多只纯合(XBY,XbY也为纯合子)的黑毛色觉正常个体(①)、黄毛色觉正常个体(②,一种基因型)和黄毛色盲个体(③,与毛色相关的基因均为隐性)进行了杂交实验,统计F1,F2的表型及比例,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一可知,控制毛色的基因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 。实验一F₂黑毛中纯合子(色觉基因考虑在内)的比例为 。
(2)实验二中②的基因型为 ,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 。
(3)当该动物的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时,其中一条X染色体会高度螺旋形成巴氏小体,其上的基因无法进行表达,因而无法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图所示。若要探究与色觉相关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否存在巴氏小体,现有与色觉相关的各种表型的纯合子,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生物变异)。
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若 ,则与色觉相关的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存在巴氏小体,否则不存在巴氏小体。
【答案】(1) 不遵循 基因M、m与基因A、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1/4
(2) AAmmX"Y或aaMMX"Y或aammX"Y 黄毛色觉正常雌性:黄毛色盲雌性:黄毛色觉正常雄性:黄毛色盲雄性=1:1:1:1(或“均为黄毛,雌雄均为色盲:正常=1:1”)
(3) 选取多对色盲雄性个体与色觉正常雌性个体杂交,统计后代雌性个体的表型及比例 后代雌性中出现色盲个体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实验一中F2的表型及比例为9:3:3:1,满足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实验结果,由此可知Mm、Aa、Bb三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控制毛色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F2的表型及比例可推知①(♀)的基因型为AAMMXBXB,③(♂)的基因型为aammXbY,F2的黑毛基因型及比例为AAMM:AaMm=1:2,纯合子的比例为1/3,F1中与色觉有关的基因型为XBXb、XBY,F2中纯合子为3/4,因此F2黑毛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3/4=1/4。
(2)实验二的亲本均为黄毛,杂交后的F1也为黄毛,②的基因型可为AAmmXBY或aaMMXBY或aammXBY,③(♀)的基因型为aammXbXb,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与色觉相关的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雌雄个体中色觉正常和色盲各占一半,与毛色相关的表型均为黄毛,因此表型及比例为黄毛色觉正常雌性:黄毛色盲雌性:黄毛色觉正常雄性:黄毛色盲雄性=1:1:1:1。
(3)当该动物的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时,其中一条X染色体会高度螺旋形成巴氏小体,其上的基因无法进行表达,因而无法控制生物的性状,若要探究与色觉相关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否存在巴氏小体,选取多对色盲雄性个体与色觉正常雌性个体杂交,统计后代雌性个体的表型及比例,若后代雌性中出现色盲个体,则说明与色觉相关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存在巴氏小体。
培养代数
平板各区域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cm
①号区域
②号区域
③号区域
④号区域
第一代
0
2.27
2.13
2.27
第二代
0
1.95
2.02
1.87
第三代
0
1.80
1.87
1.78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可能原因
A
酵母菌的纯培养
对照组平板上出现菌落
无菌操作不规范
B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组用斐林试剂检测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加斐林试剂后未水浴加热
C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实验组试管中未出现蓝色
选择新鲜猪肝为材料
D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加入清水后未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使用的蔗糖浓度过高
组别
处理
胰液分泌量
甲
适量稀盐酸注入狗的肠腔
增加
乙
适量促胰液素注入狗的静脉
增加
丙
适量稀盐酸注入狗的静脉
无明显变化
增加
适量稀盐酸与小肠黏膜研磨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
丁
项目
净同化量
呼吸作用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植物
110
70
21
58
小虫
8
10
2
3
组别
亲本
F1
F2
实验一
①(♀)×③(♂)
黑毛色觉正常
9/16黑毛色觉正常、3/16黑毛色盲、3/16黄毛色觉正常、1/16黄毛色盲
实验二
②(♂)×③(♀)
1/2黄毛色觉正常、1/2黄毛色盲
福建省卷01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卷01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卷01-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原卷版docx、卷01-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卷02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卷02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卷02-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原卷版docx、卷02-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原卷版docx、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