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九省01)(考试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九省01)(考试版)01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九省01)(考试版)02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九省01)(考试版)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九省01)(考试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九省01)(考试版),共10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
    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
    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全新世气候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从全新世气候转暖起始,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灿烂的古文明;夏商周处于大暖期的后期,中华文明得到延续,诞生了最初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由温暖转温凉,战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杀戮;秦至东汉晚期气候相对温暖,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进入寒冷期,这是一个极糟糕的战乱不已的时代;隋唐气候总体温暖,一度展现盛唐气象;唐中叶并延至五代时期气候转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宋朝经济繁荣曾经举世无双;明清气候相对寒冷,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都与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
    (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
    B.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开始气候逐渐转暖,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
    C.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
    D.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8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小。
    B.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
    C.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
    D.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也偏高。
    3.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
    B.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
    C.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
    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图1说明,气温高时,雪山的雪线就高;气温低时,雪线也会相应变低。
    B.中国气温与挪威雪线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说明气温在时空上有复杂性。
    C.图2显示,中国气温在唐代整体上偏高,与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基本吻合。
    D.从图2来看,在历史上,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
    5.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开满窗户的山坡
    刘亮程
    县上给村里拨了廊坊保护款,每家补贴1.8万元,要求把旧窗户和门都换成塑钢的。村里半数人家住拔廊坊,这种早期汉民居住的老房屋,因为廊檐往外拔出来一两米,有立柱支撑,形成廊,取名拔廊坊。住拔廊坊的人家得了补贴,好多旧木窗木门被拆后扔在一边。也有人家把拆掉的木门窗又换回来。
    我们连买带捡收集了好多旧木门窗,堆在书院里。最先的打算是用这些旧木门窗,把书院朝马路的那段院墙围起来。原来的院墙残缺不整,到处是豁口和窟座。我想把破院墙拆了,做一个最别致的院墙,名字叫村庄纪念墙。大概方案是:收来的每家的旧门窗,用墙垛单独隔一个单元,门朝外,门楣上有这家的姓名和来历。每个门上配一把锁,钥匙发给那家人,什么时候他们想进书院,或是想进自己家的老门了,就拿钥匙打开。
    几十户人家的门窗连成一个长长的墙,看过去户挨户住了许多人家,每户人家的门窗都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漆色不一样,漆掉光后木头的老旧还是不一样。
    我给村里这些人家留了一扇门,这样书院就成了全村人的。他们可能也不会来开那个已经扔掉的门,那扇门里再也没有他们一样东西。但也不一定,在某个夜里,某人被月光喊醒,穿鞋出门,拿着我给的钥匙,梦游似的行到书院墙根儿,找到镶嵌在院墙上他家的旧木门,开锁,推门,可他怎么也推不开。①他不知道我从里面也上了锁,那锁的钥匙在我这里。他推窗户,也推不开,窗户也从里面锁住。他爬窗户上往里望,一院子的月光树影。
    我这样想的时候,仿佛在替另一个人做梦。一定有人会做这样的梦。如果我真的把这些旧木窗做成院墙立在路边,全村人都会因它而做梦。我也会一个一个地梦见他们。每个窗户曾经都是一家人的眼睛,他们扒着窗户往外看时,他们在村庄的内部。我有可能从这些旧门窗里窥见他们的生活,在有月光的夜晚,那些从来关不严实的门缝、变形的窗框里走掉的人声,仿佛又回到屋里。我在每一个窗户后面停下来,爬窗户朝外望,我会看见这一户人家曾经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张望。我会看见他们所看见的,把他们再一次遗忘。
    这个想法让我激动了半个冬天和一个春天,我想等夏日天长了再动手做这件事情。那时候,从天亮到天黑,有17个小时,足够人把好多想法变成现实。可是,没等到夏天,我的这个想法就被另一个想法取代了。
    一日,沟上头的老郭来书院找自己的旧木窗,我们50块钱买他的,他要买回去。我问老郭,你把这个破窗户拿回去干啥?
    老郭说,他在山坡上挖了一个洞,做猪窝,想在洞顶上装一个窗户,这样猪就能看见太阳了。
    这样猪也能看见星星了。我随口说了一句。
    我知道老郭挖猪窝的那片山坡,就在他家对面,坡上黑洞洞的有好几个猪窝。老郭和别人不一样,竟然想给猪洞安一个窗户。
    他的想法启示了我,我突然想到用这些收购来的窗户,把一座山上安满窗户。那个山坡下原是一所废弃的小学,靠山面水,山坡上是麦田,麦子翻山越岭生长向远方。我上下远近地打量这座山,想着把它用旧窗户镶嵌起来该多有意思。我无法把整座山镶起来,我收集的窗户也不够,我只是想把山的下部用窗户一层层镶起来,镶到几十层,窗户里装上灯,从河对岸看,整个山坡的麦地开满窗户。到夜晚,整座山因为亮着的窗户而悬空起来,看上去仿佛许许多多的人家住在半空。我会把这些窗户主人的名字留在窗框上,有一天他们从地里回来,找不到门,或者门锁的钥匙丢了,他们找到窗户,朝里看,全是厚厚的土,是麦子扎的根须。
    这个想法也破产了,原因是我根本干不了多少事情,书院建设就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耗了进去。想想我刚来这个村庄时我有多大的心劲儿啊。我到菜籽沟那年,和村里签有70年的独家旅游开发经营权,作为乙方的我,承诺在村里建一座书院,用收购的几十个老宅院,邀请艺术家入住作为其工作室,建成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利用自己和艺术家们的知名度,让这个不为人知的村庄成为中国的名村。那时我50岁刚出头,想在这个村庄干一番大事。但是仅仅过了几年,那个开发村庄做旅游的打算被我忘记了。那个合同也早被扔到一边。
    现在,山坡下那块地方仍荒着,村里把地卖给一个老板,说是投资开客栈。老板怎么会把钱投在这个一百年也收不回本钱的项目上呢。只有我这样的人,会为一个梦投资,为一个天真的想法和冲动投入。②四年前我51岁,人过50岁,心还在40岁,时常冲动地用40岁的心驱动50岁的身体。
    我心里有建一个书院的劲儿。③在那个山坡上开满窗户的劲儿,也一直在心里攒着。窗户也在书院院墙边攒着,风吹雨淋,一年年腐朽。一直等它们朽到窗框散架,完全不能用,这要不了多少年。那时我散步走过它们身边时,会做何感想呢。
    我确实是一个适合想事情的人,我想的许多事情写成了书。在我想过的所有事情中,在菜籽沟一座山上开满窗户这件事,在我心里早已经无数次地完成了。某日天色渐暗时我开车路过,朝河那边的山坡望去,看见满山坡的窗户依次亮起来,从山根一直亮到山顶。
    那个曾经想在山坡上开满窗户的我,已经远去。仅仅过了四年,许多事情便不用去实现了。④其实这是多好的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提到菜籽沟村特色民居拔廊坊及县里换门窗的要求,由此切入处理旧门窗和文化保护这两个关联话题。
    B.“我”的第二个梦想是给山坡装上窗户,这个想法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是一种精神皈依,但“我”却对它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C.“我”在菜籽沟村建书院,建艺术家村落,在处理旧门窗的设想方面富有创意,是一个有浪漫情怀和有使命感的作家。
    D.小说多次提到“我”要在门窗上留主人的姓名和来历,目的是让村民想念“旧家”时更好辨识,体现“我”的细心周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我”将门从里面上锁与前文中“给每个门上配一把锁”,这两个“锁”字的含义相同。
    B.句子②表面上写“我”的激情与冲劲,实则含蓄地写出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力不从心的慨叹。
    C.句子③中的“攒”是“我”的一种心理状态,写出了“我”对在山坡上开满窗户这一想法的执著。
    D.句子④是“我”在心里无数次完成梦想后的自我宽慰,隐藏的则是现实中没有完成梦想的深深遗憾。
    8.“那个山坡下原是一所废弃的小学”这个段落,体现了“在菜籽沟一座山上开满窗户”这一梦想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请作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说,本文作者“有意抹去了小说和散文的边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搏其髀,仰天而大笑曰:“乐哉!今日之饮也。”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为夺,诛戮如仇雠。自是观之,茀[注]又将出,彗星之出,庸可悲乎!”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七·外篇》)
    【注】茀:通“孛”,指彗星。
    材料二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馆,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二·内篇谏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君之行A义回邪B无德C于国D穿E池沼F则欲G其深H以广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置,摆设,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中的“置”意思相同。
    B.辞,言辞,与“辞不赴命”(《陈情表》)中的“辞”意思不同。
    C.薄,减轻,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中的“薄”意思不同。
    D.鳏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泛指老弱孤苦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在泰山摆设酒宴款待了群臣,并在宴会上为自己即将舍弃国家死去而痛哭流泪,身边一些近臣也陪着他难过、流泪。
    B.晏子认为人的生死、物的盛衰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如果前代的国君没有死亡,景公也不会拥有现在的国家。
    C.晏子认为景公惧怕死亡十分怯懦,但景公实际上是因为彗星出现并指向自己的国家,自己作为君主将承担恶果而哀伤哭泣。
    D.景公在自己的猎狗死后,让人给它置办棺材并准备祭奠它,但最后景公听从晏子的劝告,及时停止了这种行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
    (2)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14.通过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5-16小题。
    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5.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诗颔联使用反问的方法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劝告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B.杜诗中,作者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措辞直接,入情入理。
    C.“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使人想见山园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下句言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D.辛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16.这两篇作品都写到了扑枣者,试比较杜甫和辛弃疾对扑枣者的态度和情感的异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句子是“ , ”。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句中,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
    (3)杜甫常在诗歌中使用鸟类作为意象抒发内心情感,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生活中最常见的光是太阳光,它是一种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混合光。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其实已经在大气中衰减了,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并没有那么强烈。
    但是激光不同,激光只能输出一个颜色的光波,颜色非常纯净。①激光的能量很强,②从起始点出发,如果传输过程中没有遮挡就不会停止;③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④你可能不敢相信,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A)直射人的眼睛可能会使视网膜被损坏,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造成失明。
    对于参加演唱会的粉丝们来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人 ,不少人想通过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精彩时刻。(B)与此同时,一些场馆为了防止版权不受侵害,会在演出开始前使用激光照射现场以示警。在其他场景下,镜头也有可能受到激光照射而损坏。比如夜间的灯光秀、激光笔等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 ”。
    18.“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句表述不当,请作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俗话说“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如何掌握好度?一起来看古人能控制酒量的“智能杯”——公道杯。
    公道杯整体釉色青翠,由杯和托两部分组成,杯与杯托的外腹部均刻有划花菊瓣纹,鸡笼式杯座凸印缠枝莲纹,寓意“清廉”。
    这只杯子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杯中有一位老人(即“公道佬”),这也是公道杯得名的原因。与其他杯子不同, ① :当向杯中注酒时,如果只有八分满,即可品尝到美酒;但若酒高过“公道佬”的胸部,杯中之酒则迅速从杯内泄光,流到下面承接的杯托之中。
    原来,“公道佬”体内有一根倒U形管, ② 。低的一端是出水口,穿过杯底与杯外的大气连通;高的一端是进水口,通过暗口与杯中的美酒相连。当公道杯内液体高过倒U形管的顶端时,容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倒U形管,从充满液体的高的进水口一端向低的出水口流出。蕴含物理原理的公道杯也就因此被用来讲述“( )”的道理。
    ③ ,酒里彰显中庸。小小的杯子,集科学、哲理与情趣于一身,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21.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若无,实若虚B.其进也锐,其退也速
    C.满招损,谦受益D.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尼格买提在配合刘谦的魔术时,产生失误,没有成功对上扑克牌。当时,他绝望的神情马上被网友捕捉并调侃“像极了坐在老师身边的差生”“感觉他在台上都快碎了”。本该被批评的失误,反而被观众们津津乐道,也意外成为龙年春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对于这次失误,撒贝宁在春晚上直言不讳地揭穿,春晚导演于蕾在访谈中坦然承认,尼格买提更是在社交平台上与网友“心碎地”互动。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上,尼格买提续变了魔术,圆上了春晚扑克牌的失误,也成就了一个有趣的节目。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共12页。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Ⅱ卷01)(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Ⅱ卷01)(解析版),共21页。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Ⅰ卷01)(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Ⅰ卷01)(考试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新高考九省01)(考试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