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01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02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共22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
    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中国开启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的现象。家庭成员居住分离,使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亦加速青年世代“断亲”行为。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小家庭独立自主性增强,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新世代青年群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了对亲戚的心理需要,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原子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00后”时代的日常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也都在互联网中实现。特别是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基本上实现网络覆盖,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同一个互联网世界。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坚持的社交方式,已经被青年群体逐渐放弃。“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节选自胡小武《“断亲”背后的亲缘关系重构》《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6期】
    材料二:
    青年群体“断亲”之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将会走向何处?
    中国人向来重视情谊,这体现在乡野、市井、家国,在一切人与人产生联系的场景之中。也正因这份对情感的重视,类似亲缘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变淡等话题才屡屡引发热议。理性观之,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层次变革。各种人际关系都面临着重新磨合调整再建构的过程。比如,亲友虽生活在不同时空,但各种“欢乐一家人”的微信群里,莫不是热闹非凡。再如,随着城市家园居住日久,邻里之间确实不再“鸡犬之声相闻”,但周末假期相约露营、抗疫期间彼此关照等,折射的何尝不是温暖关系的崭新回归。越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就会越渴盼温情。只要内心这份情感追寻不变,只要中国社会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便会有新的密切关系不断萌芽生长。
    随着社会经验增长和心智成熟,身为家长的成年人必然遵循亲戚交往的基本伦理,逐渐适应婚后更多亲戚的交往习惯。为人父母后,在孩子哺育、教育、生活、成长等问题方面,大多会形成中国式家长心理。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心里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懂礼貌有情商、合群、有朋友,这些心理期盼事实上包含一种“亲缘唤醒”功能,表现为对自己繁衍后代的自我认同,对血缘、亲缘关系有直接认知和生命体验。他们多数会逐渐适应“中国式”家庭亲缘关系规则,逐渐学会经营自己的家庭和亲缘网络,最终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
    “人”字一撇一捺,蕴含着“相互支撑”的智慧。任凭时代变迁,人与人之间始终都需要互动交往、友爱相帮、彼此温暖。为加固这份情感联结创造条件,人人相善其群,延绵千年的中国温情必将在现代社会找到更好的存在方式。
    (节选自“中廉在线”《当代青年“断亲”现象恐引发亲缘关系恶劣,需警惕》)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亲人拉起微信群,邻里之间相约露营、小区住户在抗疫期间彼此关照,这些都展现出了中国社会文化始终不变的精神内核。
    B.现代社会的“断亲”现象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青年人身上。学缘关系也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C.当如今的青年人有朝一日成了家长,这些包含有“亲缘唤醒”功能的心理期盼自然就会让他们慢慢学会经营亲缘网络。
    D.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更多元,这也成了青年世代“断亲”的原因之一。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断亲”现象可以说是传统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过程中的一种衍生现象。
    B.材料一对“断亲”抱以一种明显的忧虑,相较而言,材料二的态度更客观理性。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断亲”的问题,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区别。
    D.虽然互联网让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更原子化,但它其实也可以被用来维护亲情。
    3.(3分)下列选项中,最贴合材料一观点的论据是( )
    A.台湾青年演员魏晖倪因为工作留在北京过年,除了为自己备好“一解舌尖上乡愁”的年夜饭,更与岛内家人早早约好“云上”围炉、拜年。
    B.在温州农村,婚礼习俗也越来越有文化味了——文化礼堂里张贴着喜字,披挂着红纱,父母致辞叮嘱传承家训家风,全村乡亲踊跃观礼贺喜。
    C.“今年读书父母终于不用再帮我向亲戚借钱了。”来自千岛湖的学生戴建征接过杭州福彩中心的5000元助学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D.湖南多家教育类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助力“云课堂”的搭建,保障学生在家学习质量。
    4.(4分)中国人一直都看重“同窗”情谊学缘关系。请参照材料一的角度分析学缘关系在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缘由。
    5.(6分)在讨论当下青年人的“断亲”现象时,有人说如今的小青年都厌烦亲戚,就是因为现在的青年人普遍都很自私,对亲情很淡漠。这样的说法不合事实,结合材料进行反驳。
    【答案】
    D
    B
    C
    ①中国古代社会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同窗是比较可靠稳定的社会关系。②当下尤其是内卷加剧之后,青少年社会交往以同学为主,故而学缘关系逐渐占据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③通过学缘关系可以取得生产生活以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这会在情感上加强人们对学缘关系的心理需要。
    5.①讨论的“断亲现象”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厌烦亲戚”则是主观的情感倾向。②“如今的小青年都厌烦亲戚”不合实际,现在还是会有很多青年人会通过微信群、节日聚会等方式来热络亲戚关系。③材料一已经充分分析了青年群体出现“断亲”的原因是多元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这些都展现出了中国社会文化始终不变的精神内核”错误。由原文“理性观之,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层次变革,各种人际关系都面临着重新磨合调整再建构的过程。比如,亲友虽生活在不同时空,但各种‘欢乐一家人’的微信群里,莫不是热闹非凡。再如……”可知,这些是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层次变革,各种人际关系都面临的重新磨合调整再建构的过程,所以并不是“始终不变的精神内核”。
    B.“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错误。由原文“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可知,原文说的是学缘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而非“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C.“……自然就会让他们慢慢学会经营亲缘网络”错误。由原文“他们多数会逐渐适应‘中国式’家庭亲缘关系规则,逐渐学会经营自己的家庭和亲缘网络,最终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可知,原文是“他们多数会……”,注意是“多数”,不是全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材料一对‘断亲’抱有一种明显的忧虑”错误。两则材料的态度都是比较客观理性的,材料一只是在某些点上,比如“‘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这种话语中隐含有一些忧虑,明显的忧虑无从谈起。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对应文本中“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而其他三项都并非指向“断亲”的现象。
    A、B.说的是亲情的连接和保持;
    D.与亲情无关。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同窗是比较可靠稳定的社会关系。
    根据“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被同学所替代”可知,当下尤其是内卷加剧之后,青少年社会交往以同学为主,故而学缘关系逐渐占据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
    根据“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可知,通过学缘关系可以取得生产生活以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这会在情感上加强人们对学缘关系的心理需要。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偷换概念。“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而“厌烦亲戚”则是主观的情感倾向,二者概念不一样。
    以偏概全。“如今的小青年都厌烦亲戚”过于绝对,只能说部分青年不太爱走亲戚,况且有的是因为距离原因无法经常走动,但还是会有很多青年人会通过微信群、节日聚会等方式来热络亲戚关系。
    根据“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可知,如今青年群体出现“断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说现在的青年人普遍都很自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本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在这一夜的行军序列中,是全军的后卫。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虽然前面不断地传来“跟上!”“跟上!”的口令,然而这种现象始终很难消灭。
    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
    “老子掉进田里啦!你急啥?”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管理主任仍旧向后走。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一百七十万冀币①、二百万蒋币②、三十块银洋。”于是他越发着急了,他觉得他肩上的担子几乎完全失掉了重量,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就这样,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实在累了,打算坐下来休息两三分钟再走。但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一点也听不见“跟上,跟上!”的命令了,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很想找到一座小庙,哪怕是小得连人也进不去,只要能把两包钱放进去就行;要不然,这样淋到天明,都会湿透的。但,小庙又到哪里去找呢?
    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意思好像是说: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雨停了,阴云渐渐炸开缝来,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本来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离开了道路,向左穿过没腰的荒草,攀登着生满小树的高山。在一座浓密的杉树林里,他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而后侧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顽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炸弹就会响的,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太阳从杉树的叶子上滑过去,在他那湿透了的军衣和帽子上,在他那圆脸、宽肩和露在袖口外的棒棰似的粗胳膊上,划着一条条的花纹。
    确实,这一天,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做了一个梦:他已经回到了团里,管理主任把他挑的钱拿出来,买了好几口肥猪,大家在会餐,许多人和平时一样,把一些实在太腻人的肥肉块子,都往他的碗里送,他张着大嘴不停地嚼着。但忽然一不小心,自己咬住了自己的舌头。他醒来了,太阳已经偏西。
    王德胜弄好担子,束紧皮带,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衣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转眼功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进速度,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持,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声音很近,子弹嗦嗦地穿着树枝。他已经发现,前边山根下就是公路,路东是自己的队伍,路西是白军。从这里下去,过了公路,跳进田里,就能回到自己的队伍。王德胜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弄好了鞋带子,拴紧了皮带,右手提着炸弹,火索已经挂在指头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
    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门口,用他那高亢的鲁西口音喊着:“报告!”刚把右脚跨进门槛,他就大声说道:
    “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元在这里!”
    管理主任马上拉住了他那沾着很多汗泥的双手。
    (有删改)
    [注]①冀币,当时解放区用的,冀南银行的纸币。②蒋币,蒋管区用的,所谓法币。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军过程中,有战士叮嘱“可不敢掉队呵”,由此可以看出该战士对战友的关心以及形势的紧张。
    B.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担动担不动”,担心王德胜难以完成任务,说明他心里不认可王德胜的能力。
    C.王德胜在山上“甜蜜蜜地睡熟了”,全然不顾可能会有敌人前来袭扰的风险,可见他当时确实疲惫。
    D.在解放战争的诸多大场面中,小说记叙一名战士掉队又归队的小故事,意在表现王德胜的独特性。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士们只有当胸脯碰上马屁股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掉队,写出了夜晚之黑,也为后面王德胜的掉队埋下了伏笔。
    B.王德胜路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这一突发事件,表现了归队途中的凶险,使情节产生波澜,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C.小说对王德胜的动作描写细腻丰富,如睡觉前“拉”“挂”“包”“拴”等词,表明他是一名经验丰富、行动利索的战士。
    D.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均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将故事写得诗意盎然,表达对解放军战士的赞美。
    8.(4分)小说标题“他回来了”是对故事结局的交代,你从中可以读出哪些情感?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6分)小说善于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
    6.A
    7.D
    8.①惊喜之情。王德胜竟然能在和队伍失散后很快归队,并且所负责的钱财也安然带回,令人惊讶,让人惊喜。
    ②钦佩之情。王德胜克服迷路、大雨、敌袭、困等重重困难,独自一人安全归队,表现了他的顽强、忠诚等美好品质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令人钦佩。
    9.①与环境的冲突。下雨又无处避雨,王德胜用身体保护纸币不被淋湿。表现了他以集体为先、富有责任感的形象。
    ②与敌人的冲突。无论睡觉还是赶路,时刻面临敌人威胁,王德胜对此准备充分。表现了他经验丰富、有勇有谋的形象。
    ③与自身的冲突。赶路途中,身体困、饿、累,王德胜均坚持下来。表现了他意志坚定、顽强执着的形象。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认可王德胜的能力”错误,管理主任的询问表现出他对王德胜的关心,而非不认可其能力。
    C.“全然不顾可能会有敌人前来袭扰的风险”错误,王德胜是在做好各项准备后才睡觉,充分考虑了敌人袭扰的问题。
    D.“意在表现王德胜独特性”错误,小说是通过“王德胜”这一人物形象展现解放军战士群体的优秀品质,揭示解放军战斗力的根源。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清新淡雅的语言”错误,《百合花》的语言是清新淡雅,本小说的风格是质朴、平实。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但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一点也听不见‘跟上,跟上!’的命令了,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王德胜刚开始的时候掉队了,“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王德胜经过艰苦努力的行进,最后终于跟上了大部队。“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元在这里”,王德胜竟然能在和队伍失散后很快归队,并且所负责的钱财也安然带回,令人惊讶,让人惊喜,故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惊喜之情。
    “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王德胜克服迷路、大雨、敌袭、困等重重困难,独自一人安全归队,表现了他的顽强、忠诚等美好品质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令人钦佩,故我们可以从中读出钦佩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很想找到一座小庙,哪怕是小得连人也进不去,只要能把两包钱放进去就行;要不然,这样淋到天明,都会湿透的。但,小庙又到哪里去找呢”“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下雨又无处避雨,王德胜用身体保护纸币不被淋湿。在与环境的冲突中,既体现了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又表现了他以集体为先、富有责任感的形象。
    “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无论睡觉还是赶路,时刻面临敌人威胁,王德胜对此准备充分。在与敌人的冲突中,表现了他经验丰富、有勇有谋的形象,值得钦佩。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持,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赶路途中,身体困、饿、累,王德胜均坚持下来。在与自身的冲突中,表现了他意志坚定、顽强执着的形象,值得我们每个人向他学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①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②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孝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③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遑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
    ④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
    ⑤是时,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⑥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⑦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班固《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10.(3分)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将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进言者A皆曰B天下已安C已治矣D臣独以为E未也F曰G安且治者H非愚I则谀J皆非事实K知治乱之L体者也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现指学位。
    B.“乃草具其仪法”与《墨子·兼爱上》“天下之物,具此而已矣”中的“具”字含义相同,都有“完备、齐全”的意思。
    C.“乃毁谊曰”中的“毁”与《屈原列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囊王”中的“短”意思一样,均可译作“诽谤、诋毁”。
    D.赞,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赞曰”跟“太史公曰”一样,都表达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论和总结。
    12.(3分)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包括文学和政治两方面。作者寓评于叙,把他的生死和楚国的存亡对照起来写,凸显其对于楚国的价值和意义。
    B.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廷尉推荐而入仕,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当上太中大夫。
    C.天下甫定,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僭越占据土地;淮南王、济北王被敌人杀害。贾谊上疏陈述政事,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
    D.刘向惋惜贾谊的怀才不遇,而班固认为贾谊虽然英年早逝,做官也没到公卿之位,但是他的政治主张还是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2)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14.(3分)清代李景星《四史评议》认为《屈原贾生列传》“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请根据两则材料阐述此评议的理由。
    【答案】
    DFHJ
    B
    C
    13.(1)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2)这如同把火种放在柴堆下而自己睡到上面,柴堆没有被点燃,就说很平安,当前国家的形势,跟这种情况有什么两样呢!
    14.①司马迁为屈原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追怀屈原的为人;②司马迁从《服鸟赋》看到了贾谊看轻生死,看淡得失,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悲伤。③司马迁对屈贾二人的怀才不遇和一生坎坷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并且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作者个人无限的身世感慨。所以说“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国家已经安宁已经治理好了,我独自认为国家远未治理好。说国家安定并治理好的人,不是愚蠢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从事实出发知道治乱的根本的人。
    “进言者皆曰”是主谓结构,“天下已安已治矣”是“曰”的内容,不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D处断开;
    “臣独以为未也”主谓宾齐全,“也”是句末语气词,F处断开;
    “曰安且治者”是句子的主语,后面可以断开,H处断开;
    “非愚则谀”是对“曰安且治者”的判断,后面J处断开。
    故选DFHJ。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准备;全都。句意: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天下纷乱的事情,全都摆在这里了。
    C.正确。句意:就诽谤贾谊说。/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淮南王、济北王被敌人杀害”错,“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意思是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祖”,效法;“从容”,委婉得体;“莫”,没有人。
    (2)“厝”,放置;“积薪”,柴堆;“寝”,睡觉,休息;“因”,于是,就;“何以异”,与……有什么区别。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思想观点的能力。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司马迁为屈原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追怀屈原的为人;
    “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司马迁从《服鸟赋》看到了贾谊看轻生死,看淡得失,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悲伤。
    司马迁对屈贾二人的怀才不遇和一生坎坷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并且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作者个人无限的身世感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材料二:
    ①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当地。汉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以前和李斯同乡,又曾经向李斯学习,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廷尉就提到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他,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②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贾谊却能一一应对,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意思。博士们从此就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汉文帝很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升到太中大夫。
    ③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后来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
    ④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 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⑤这时,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 较宽松。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其大意是: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国家已经安宁已经治理好了,我独自认为国家远未治理好。说国家安定并治理好的人,不是愚蠢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从事实出发知道治乱的根本的人。这如同把火种放在柴堆下而自己睡到上面,柴堆没有被点燃,就说很平安,当前国家的形势,跟这种情况有什么两样呢!
    ⑥(后来)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⑦班固评论说:刘向认为“贾谊解说夏商周三代和秦朝安定与动乱的观点,其论断之佳,通晓洞达国家的典章制度,即使古时候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如果他在当时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哀悼痛惜。”回顾历史,看孝文帝沉静地身体力行,来改变风俗,贾谊所陈述的政治主张基本上得到了实施。至于说到他想改革制度,认为汉是土德,颜色崇尚黄色,数字以五为吉利数字,等到他把这种政治主张试用于属国,用五饵三表之术来对付单于,他的办法本来就很浅薄了。贾谊英年早逝,虽然没作到公卿,也不算是不得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朱熹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装短笠任阴睛。鸣桡细雨沧洲①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②,渔父何劳笑独醒。
    【注】①沧州,朱熹晚年在此创立考亭书院,著书讲学。②双佩,《列仙传》中郑交甫在江汉之湄遇到了江妃二女, 她们解下玉佩赠予郑交甫。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一个“分”字,表明词人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未来的人生是寄身于江湖。
    B.“任阴晴”,颇有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洒脱的气度。
    C.三四两句,一朦胧,一明亮,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描绘了一幅江湖晴雨图。
    D.“未忘情”,写词人看到奇绝美景后,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
    16.(6分)渔父曾笑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本词末句却说渔父“何劳笑独醒”,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D
    16.①渔父笑屈原“独醒”,希望屈原放下执念,能够与世推移;②本词化用渔父典故,写不需劳烦渔父笑“独醒”,表达了词人坚定的人生信念。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错,“奇绝处,未忘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江湖奇绝之处的深深眷恋,即使身处江湖之中退隐山林,但他依然无法忘记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因而并没有什么矛盾心理。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众人皆醉我独醒”,意为: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这句话意味着在世人都沉迷于世俗或昏庸不堪的环境中,只有屈原一个人保持清醒和纯洁,不同流合污。渔父笑屈原“独醒”,是嘲笑屈原不能随波逐流,做个明世事的“智者”,他希望屈原能够放下执念,能够改变自己的理想,能够与世推移。
    本词“渔父何劳笑独醒”,意为:不需劳烦渔父笑屈原“独醒”。诗人化用渔父典故,是说渔父嘲笑屈原,却也改变不了屈原的志向和理想,表达了词人对屈原崇高理想的肯定和赞美,诗人也借此暗示自己会坚定的人生信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描写颠沛流离老弱孤病的状况,《登高》中与之内容相近的诗句是“ , ”。
    (2)《赤壁赋》中苏子与客谈论水与月的变化,认为如果“ , ”,所以不用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3)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作为城市名称,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表现之一是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
    【答案】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作客、捣、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那是难忘的一晚。在海边临时搭起的简易舞台上,一群穿着渔家彩衣的女子,载歌载舞。她们的歌声,仿佛带着海水的味道,时而粗犷狂放如 A ,时而悠扬深情如微波荡漾,此起彼伏,宛若天籁,在深邃幽蓝的夜空久久回响, B 。我想到了王勃的《滕王阁序》:①“渔歌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生动惊艳的一幕,令我 C 。
    汕尾渔歌来自海上生活的疍民。开门见水色,闭户闻涛声,疍家人彼此的交流主要通过歌声,他们用歌声互通信息,表达情意,驱散寂寞,激励精神。情有所感,心有所动,迎风踏浪间,且吟且颂,发声成歌,正所谓“来航去舶,擢歌相闻”。久而久之,渔歌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表达。1927年,②“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出版了《疍歌》一书,将被他评价为③“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以文字记载下来,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疍家渔歌,被世人进一步了解。不少音乐名家创作的歌曲,都曾从中汲取养分。20世纪80年代,一首《军港之夜》一夜之间风靡全国。直到来到这里,我才知道其旋律来源于汕尾渔歌。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3分)下列句子中的“所谓”与文中加点的“所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诗人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他讲了很多,但我听后却感到不知所谓,不明白他想说什么。
    C.譬如他的亲事山我们倒替他干着急,他自己却好像无所谓。
    D.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20.(3分)文中序号标注的四处双引号,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处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
    A.惊涛骇浪/波涛汹涌 B.余音袅袅/绵延不绝/不绝如缕 C.心醉神迷/如痴如醉/叹为观止
    A
    20.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成语的能力。
    A.根据语境“时而粗犷狂放如”可知,这里应是表示海水粗犷狂放的成语,且与后文“微波荡漾”相反,故可填“惊涛骇浪/波涛汹涌”。惊涛骇浪:令人惊恐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波涛汹涌:意思是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B.此处所填内容应与前文“久久回响”意义相似,可填“余音袅袅/绵延不绝/不绝如缕”。余音袅袅: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绵延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C.语境“这生动惊艳的一幕,令我……”指的是舞蹈令人惊艳难忘,可填“心醉神迷/如痴如醉/叹为观止”。心醉神迷:指处于类似出神入迷的兴奋状态,形容佩服爱慕到极点。如痴如醉:意思是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
    19.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所谓”意思是所说的,用于对“疍家人彼此的交流主要通过歌声”的复说、引证等。
    A.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
    B.所说的意思;意旨。常用于句末。
    C.无所谓:不足道;不在乎。
    D.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第①处表示引用。
    B.第②处表示特定称谓。
    C.第③处表示引用。
    D.第④处表示引用。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联网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或者提供相应服务。通俗地说,它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系统一般分为感控层、网络层、处理层和应用层。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将感控层收集的数据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进行传输;处理层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应用层则根据处理层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应用层的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应用系统、物联网可视化等,它们使物体具有服务和创新的能力,是建立物联网的目的和意义。
    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全等领域。例如,工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工厂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优化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农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__________③__________,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21.(5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6分)请根据材料内容,给“物联网”下定义。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90个字。
    【答案】
    21.①感控层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 ②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 ③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调控/监测作物的生长条件
    22.示例: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人或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的网络。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上文对物联网的分层表述,此处是说“感控层”的功能,“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说的是采集数据,应填:感控层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
    ②此处位于段首,具有总括性,“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全等领域”说的是物联网应用广泛,应填: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
    ③前面“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是说农业上用传感器对作物进行监测或调控,应填: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调控/监测作物的生长条件。
    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分析“物联网”的属概念,它是一种网络系统。
    再筛选“物联网”的特点:根据“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概括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人或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根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概括出“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根据“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概括出“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最后用一个单句形式表述为:物联网是一种……的网络。注意表述内容的连贯和衔接,符合逻辑。
    六、作文(共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普通人生活平凡、琐碎,他们也许没有卓异的天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依然可以发出光亮,温暖自己,照耀他人。这个普通人可以是你,是他,是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答案】例文:
    微弱却璀璨:普通人的光芒与力量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英雄豪杰与卓越之才固然如璀璨星辰,引人注目。然而,更多的却是那些平凡如尘土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卓异的天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照亮了人生的道路,温暖了自己,也照耀了他人。
    普通人,他们是社会的基石,是时代的见证者。他们或许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每天辛勤劳作,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或许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用知识的火炬照亮了学生的未来;又或许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用仁爱和医术守护着人们的生命。他们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热烈的掌声,却以平凡而真实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普通人之光,或许不如明星般耀眼,却更为持久和温暖。他们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图名利双收,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正能量,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像支月英投身山区教育,矢志不渝;如王宽救济孤儿,呕心沥血。他们的存在,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
    普通之光,虽然微弱,但汇聚起来却能照亮整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盏照亮他人的明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无论是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还是传递正能量,我们都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当今社会,有些人对普通人持有偏见和歧视。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慕强的功利思想作祟。须知,纵然要成功,也是从普通事情中做出来。即使是普通事情,做好了,也可以变得不普通。普通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存在和付出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激。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普通人的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他们的坚韧、善良、勤劳和朴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不因为他们的平凡而轻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无论这些梦想是否伟大,都值得我们去支持和鼓励。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普通人的存在和价值。他们是我们的伙伴和朋友,是我们共同前行路上的同行者。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普通之光照亮人生的道路,努力追求自我的生命意义,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两句话,阐述“普通人”的含义和价值,说明平凡的普通人也可以绽放自己的光芒,温暖自己,照耀他人,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本题立意不难,关键在于考生能否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挖掘身边普通人不普通的精神价值,阐述自己对普通人的思考。在解析材料的过程中,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普通人如何发出光亮?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的内在品质和行为表现。比如,普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发出光亮;或者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温暖他人,从而照亮他人的生活;
    普通人的光亮有何意义?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普通人发出的光亮,可能不像名人或伟人那样耀眼,但它同样具有意义。这种光亮可以鼓舞他人,激发他人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看待普通人的平凡和琐碎?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平凡和琐碎是人生的常态,而不是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和人生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世界。无论平凡还是伟大,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
    基于以上思考,考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写作角度和立意。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描述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他们的价值和意义;或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论述普通人发出的光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明确文体方面,这个题目并没有特别的限制,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比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无论选择哪种文体,都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生动性,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立意:
    1.平凡生活的不平凡之光。
    2.灿烂普通的光芒。
    3.平凡之光。
    4.微弱却璀璨:普通人的光芒与力量。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全国卷通用02)(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全国卷通用02)(考试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全国卷通用02)(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全国卷通用02)(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全国卷通用01)(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全国卷通用01)(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要分析剃头匠何爹的性格特点,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