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解析专训(2)-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展开1、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2、使用好恰当的工具书和语文课本
3、书写工整规范 4、大量积累生动活泼的信息
5、勤于练笔 6、尝试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7、考点知识各个击破
(1)基础知识 (2)古代诗文的复习 (3)现代文阅读复习 (4)语言运用
8、作文备考———“先死后活”。总之,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一定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槌,而要依照考点,在老师的指导下
9、勤于动笔,规范训练(作文)几多耕耘,几多收获,以上是我的几点教学体会。我热爱教育事业,我将继续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专题03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解析专训(2)(教师版)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朝天子·秋夜吟
李致远
梵宫,晚钟。落日蝉声送。半规凉月半帘风,骚客情尤重。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斑,秋夜永。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曲以“梵宫,晚钟”开头,写傍晚时分,古钟响起,暮色渐渐笼罩佛寺,为描绘秋夜营造气氛。
B.这首曲全篇多采用短句,且在音韵上做到了谐婉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快意流畅。
C.这首曲撷取了诸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一幅凄美秋夜图,词人情感自然流露,毫无生硬之感。
D.面对重重楚峰阻隔,作者结尾言“遮不断相思梦”,可以看出作者用情之深。
【答案】B
【解析】“快意流畅”错误。词作读来凄凉愁苦,不会让人感到快意。
2.有人评价此曲“写心境之凄苦,而以景色衬托”。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凄苦心境的意蕴。(6分)
【答案】①漂泊之凄苦。傍晚的佛寺、蝉声中的落日、凉月这一系列的图景使词人生发出作为漂泊在外的迁客骚人的凄楚感受。②衰老之凄苦。秋夜漫长无尽,笛声不知在哪处楼台响起,词人联想到自己斑白的双鬓、人生的有限,更为自己的衰老而悲伤。③相思之凄苦。山峰绵延阻隔,不知几重,词人不能得见相思之人,饱受相思之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的核心在于“意蕴”,即这首诗蕴含的情感。其次,就是景色,心境的凄苦是从景色那里得到的,所以,分析情感时离不开景色。回答模式:情感:景色分析+情感分析。
小令开头用“梵宫、晚钟”,表现傍晩时分,古钟响起,暮色渐渐笼罩佛寺。面对即将到来秋夜,作者心中不由泛起一阵孤独凄凉之感;“落日蝉声送”,点明秋日的蝉声显得格外嘹亮,声声传入他的耳中,更增添了其内心的苦闷和孤寂;“半规凉月半帘风”,描绘了夜色降临后,凉月升起,一袭凉风款款而至;自古而今,月亮最能勾起文人骚客的思念和愁绪,作者也不例外,“骚客情尤重”,触发起诗人的满怀的愁绪。可见,秋景秋声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在傍晚的佛寺、蝉声中的落日、凉月、秋风营造的凄凉秋夜图下,作者作为漂泊在外的迁客骚人内心的惆怅和凄苦愈发浓烈。
“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斑,秋夜永”,叙述远处的楼台上传来阵阵笛声,不知何人在这寒夜里吹响哀笛,勾起了曲人的哀思:家乡是否也有这样一个人在为自己赋笛一曲,岁月蹉跎,作者已鬓发斑白。在这苍茫无尽的秋夜里,哀怨的笛声让词人联想到自己斑白的双鬓、人生的有限,更为自己的衰老而悲伤。
“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表达了即使有连绵不断的山峰,也无法阻挡作者对她相思的梦。作者其用情至深,可见一斑。相思而不能相见,相念而不能相依,作者的情感在这孤寂的秋夜里愈发显得浓烈,表达了作者饱受相思之苦。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①
【宋】文天祥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②,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
【注】①南康军:宋行政区划名称,今江西境内。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大都,途经南康军作此词。和苏韵: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②汗漫:宽阔无边的水面,这里指长江。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从庐山起笔,气势磅礴,“凄凉处”在辽阔的意境中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B.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谋篇布局类似。
C.词人以“孤舟”自喻,嗟叹自己身处国家倾覆之际,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
D.词人曾途经此地,如今又再路过,可是今昔之间,人事已换,年华空老,不胜感慨。
【答案】C
【解析】“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错。从“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可知,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的希望。
4.有人曾评文天祥《酹江月》:其于兴衰,未尝不耿耿也。请结合本词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6分)
【答案】①词人对国土的沦丧耿耿于怀。“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山河依旧人事已换,流露出词人对故国倾覆的悲叹;“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描写途中月夜见闻。描写元兵的号角声响彻夜空的情景,表现出词人眼见大好河山沦为异族统治的悲痛之情。②词人对南宋王朝的倾危耿耿于怀。“风急波翻雪”词人用翻涌的波涛,暗示社会的动荡不安,暗喻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寄寓词人对国运的深切担忧。③词人于故国的恢复耿耿于怀。“还障天东半壁”暗示江山仍存半壁;“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直呼国运未尽,志士仁人犹在,此一处写出词人存一线重振旗鼓恢复江山的希望,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坚贞不移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耿耿:有心事的样子。形容有心事,无法排遣释怀。这里的“耿耿”即是对兴衰(是指国家而不是个人的身世)的忧虑,体现的是词人爱国的情怀。
①词人对国土的沦丧耿耿于怀。“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庐山依然如旧,最使人凄凉的,是一望无际的江南风光景物。山河依旧人事已换,流露出词人对故国倾覆的悲叹;“风急波翻雪”,风涛怒吼,翻卷起雪花般的波浪万斛。此句不仅是写景,更隐喻现实。词人用翻涌的波涛,暗喻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寄寓词人对国运的深切担忧;“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夜夜人静,寒月高挂,愁绪满怀,听得胡笳声声,嘹亮凄苦。描写途中月夜见闻。描写元兵的号角声响彻夜空的情景,表现出词人眼见大好河山沦为异族统治的悲痛之情。
②词人于故国的恢复耿耿于怀。“空翠睛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山色空自翠碧,晴烟随处飘动,漫无边际,又遮蔽住东南半壁河山,“还障天东半壁”暗示江山仍存半壁;“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天地尚未老去,地钟神秀,应还有英俊人杰辈出。直呼国运未尽,志士仁人犹在,回顾近年来的坎坷经历,不由得悲愤填膺。然而,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的希望,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坚贞不移的品格。
【译文】
庐山依然如旧,最使人感到凄凉的,是一望无际的江南风光景物。晴日下,山色空自翠碧,山中雾气随处飘动,漫无边际,又遮蔽住东南半壁河山。鸿雁掠过孤峭的峰巅,猿猴回到高峻的山岗。风涛怒吼,翻卷起雪花般的波浪万斛。天地尚未老去,应该还有英俊人杰辈出。
感叹我就像那孤舟一样到处漂浮。天将破晓,客中梦觉,催促明朝登途。南浦飘逸的云朵,连接着远方的草树。回首遥望,红旗或明或暗,隐约难睹。回首这三十年来,有十年两次路过南康军这个地方,徒自落得无数斑斑白发。夜深人静,寒月高挂,想到国家已经灭亡的现实,我就满怀愁绪,听得胡笳阵阵,嘹亮凄苦。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其二)
卢象升①
搔首问天摩巨阙,平生有恨何时雪?天柱孤危疑欲折!空有舌,悲来独洒忧时血。
画角一声天地裂,熊狐蠢动惊魂掣。绝影②骄骢看并逐,真捷足,将军应取燕然勒。
【注】①明末清兵入侵,卢象升是朝廷所倚重的军事将领之一。②绝影:良马名。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搔首”“问天”“摩巨阙”三个动作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生动传达出作者内心压抑、悲愤的情绪。
B.作者将正遭受战火而飘摇欲倾的明朝比喻为“欲折”的“天柱”,面对艰险国势,作者不由得忧心如焚。
C.作者精心遣词来传情达意,如“空”写出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奈,“真”则表现出驰骋战场的满怀豪情。
D.这首词写了作者亲见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亲闻画角声声、熊狐惊吼,是一首忧国忧民的壮歌。
【答案】D
【解析】“亲见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亲闻画角声声、熊狐惊吼”错误,“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熊狐惊吼”并非作者“亲见”“亲闻”。这不是真正的疆场杀敌的场景,而是诗人的想象,寄托豪情。
6.有人评价此词:上阕“哀”,下阕“激”。请结合下阕,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激”的。(6分)
【答案】①夸张奇特。如:以“天地裂”来形容号角之声的激昂,以“惊魂”来写将士心情的激荡,把读者带到刀光剑影、天惊地动的战场。②借用典故。“燕然勒”化用汉代窦宪率兵破匈奴单于,刻石勒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作者期盼自己也能像窦宪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激越心情。③想象虚写。“绝影”三句作者通过想象,展现了一幅骏马奔驰、冲锋陷阵、克敌制胜、勒铭记功的英雄凯旋图景,抒发了作者渴望能一往无前、骁勇杀敌的豪迈激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如何”二字把要点体现在表现手法上。
“激”可以理解为慷慨激昂愤激之情,词人在下阕展开了自己慷慨激昂的情感抒发,如“画角一声天地裂,熊狐蠢动惊魂掣”,号角长鸣,惊天动地,清兵如熊狐蠢动,前来进犯,牵动着守疆将士的心。在这二句中以“天地裂”来形容号角之声的激昂,以“惊魂”来写将士的心情,把读者带到刀光剑影、天惊地动的壮阔战场。
“将军应取燕然勒”,大将军应当建立杀敌拓土之功。这一句用典,化用汉代窦宪率兵破匈奴单于,刻石勒功而返的典故,作者热望自己也能象窦宪一样有所建树,青史留名。心情激越。
“绝影骄骢看并逐”,这是诗人的想象,他仿佛随着号角声骑着骏马,驰骋沙场,所向披靡,最终取胜归来的景象,展现出词人建功立业、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赏析】
上片写忧国之情。词人生活在明朝末年,内部政治腐败,饥荒连年,民不堪命,义军蜂起;外部则清人崛起,觊觎中土,大军压境,国势日蹙,明王朝已处在覆亡的前夕。作为忠于明王朝的一员大臣,卢象升目睹危局,心中充满悲愤怨恨。首先他怨老天之不公,为何不佑护明朝而让它有倾覆之危,其实他是借“怨天”的形式表达对国事的忧念。人在遭遇怨愤不平时往往会追问到“天”这一最高的主宰,屈原有《天问》之作,有“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离骚》)之叹,词人在此也像屈原那样叩天门而问天,追问其中的缘由。“天柱”一句极写明王朝之摇摇欲坠,忧国之心溢于言表。“空有舌”两句则自叹势孤力单,无回天之功。如果说上三句是“怨天”,那么此二句则透出“尤人”之意,感叹其抗敌之略不为朝廷所理解采纳,反受大臣的掣肘。史载宰臣杨嗣昌与中官高起潜主和议,与象升持论不合,时时掣肘,象升名虽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其悲愤至于独洒忧时血泪也就不难理解了。词人在此发出“空有舌”之叹也颇耐人寻味。在古人看来,舌头是他建言献谋以干人主的凭藉。张仪受辱后,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史记·张仪列传》)张良也说过:“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为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留侯世家》)而今象升自叹空有此舌,隐然有回天乏力,愧对古人之意。
下片翻进一层,明报国之志。过片承上申足国势艰危、社稷倾覆之意。句中所描述的是明末烽烟四起、山河破碎的景况,从此词的写作背景来考察,主要当是指清军之入寇中原。自清以武力犯边以来,国家的河山就陷入了分裂,清兵之横行令天下为之震惊。那么面对国事日非的处境,是不是只能坐以待毙或但求全身自保呢?词人的可贵处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管他势单力薄,孤立无援,他还是要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力撑危局。“绝影”句以下展现了一幅骏马奔驰,冲锋陷阵,克敌制胜,勒铭记功的英雄凯旋图景。尽管这只是想像中的一种景象,但词人表现出的那种矢志报国、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确是感人至深的。结句切和范仲淹词的题旨。范仲淹在守边时所作的《渔家傲》词云:“燕然未勒归无计。”卢象升翻而为“将军应取燕然勒”,志在必胜,词情昂扬,尤过范词。后来局势的发展虽未如词人所希望的那样,但他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报国之志,与洪承畴辈的䩄颜事敌适成对照。
四.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文士二首
陶安
其一
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
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
其二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
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
【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千驷我何加”“富贵一浮沤”虽修辞手法不同,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
B.“雨雪欺茅屋”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欺”字有“欺负、欺侮”之意。
C.“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不能依赖外部条件,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
【答案】D
【解析】“不能依赖外部条件”说法有误。“时来志或酬”表明文人实现志向是需要时机的,光有时机也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条件,而且山林和庙堂本就是外部条件。
8.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示例一:①第一首诗歌代表隐者人生模式。②它的价值在于“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③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自甘贫贱,不慕富贵,须忍受甘食藜藿、“雨雪欺茅屋”的生涯。
示例二:①第二首诗歌代表出仕者的人生模式。②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③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瘼”这样彻夜工作、忧虑缠身的代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诗歌展现是中国古代文人“林栖阅岁华”的生活,即隐者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不用为朝不保夕而忧惧,以及“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不用日日为案牍之劳形而束缚,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但与此相对,隐者生活也意味着清贫,与世隔绝,因此,他们要忍受“甘藜藿”的粗茶淡饭、“雨雪欺茅屋”的布衣茅屋之生活。
第二首诗歌,根据“时来志或酬”“所期功业盛”可知,代表的应是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在这里,“时来志或酬”表现的是文人豪情壮志得以实现,因此可产生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意思是自己的丰功伟绩能够光照千秋万代,为后人铭记,因此这里有生命不朽之乐;“所期功业盛”则表现自己能够生逢盛世,创造伟业之乐。而想要达到这些成就,非殚精竭虑、辛苦经营不可得,因此,诗人在诗歌里也表达了文人“玉堂清不夜”这样彻夜工作的辛苦,以及为人民与国事而“白发忧民瘼”之忧虑缠身的代价。
【赏析】
其一
首联写文士贫穷而自足的生活。藜藿、林栖,从食物与居住情况两方面入手,表现文士生活的贫穷。甘,意动用法,以……为甘、觉得……甘甜,一个“甘”字,表现了诗人君子固穷、穷且益坚的高尚品质。在首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同样是“一箪食,一豆羹,居陋巷,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的颜回般的君子贤士的形象。同时,“林栖”一词,又透露出诗人的超尘脱俗的隐逸气息。
颔联写诗人的自足。有一条被子覆身,诗人便感到满足,即使四千匹马这样的富贵,在诗人看来,对于自己也是毫无益处的。通过“一”与“千”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的淡泊与超然以及非我所有则丝毫不羡丝毫莫取的洁身自好孤高自守。
颈联写诗人钓槎逍遥。上句中,一个“欺”字,使用拟人手法,突出地表现了雨雪之大之恶与茅屋之简之陋,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贫困,流露出诗人淡泊超然的品性。下句中,一个“任”字,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凭槎闲钓任意东西的道遥与自由。 同时,在“乾坤”这一 宏大背景的映衬下,这一份自由逍遥显得更为潇洒与不羁。
尾联写诗人采摘松花。上句设疑,写“果”:今天早上生火做饭比平日晚了;下句释疑,写“因”:这是因为我去采摘仍然带着露水的松树的花儿。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同时,又起到了强调突出“采松花”这一动作行为的作用。而诗人之所以要突出“采松花”这一动作,而且明确指出是带着露水的十次花,不过是因为诗人想告诉读者他采摘松花是为了服食养生。正如唐代姚合《采松花》所言的“拟服松花无处学,嵩阳道士忽相教。”松柏后凋,故古人认为服食松花同样可以起到让人“后凋”的作用。而露水,在古人观念中,更是具有神奇作用的上天赐予,否则汉武帝不惜人力物力铸造仙人承露盘干什么呢?明乎此,就可以知道诗人强调“带露采松花”,不过是为了表现自己超尘脱俗高洁淡远的情怀,以及服食养生以求登仙的人生追求。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节选)
欧阳修
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正经①首唐虞,伪说起秦汉。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
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
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
【注】①正经:指被儒家视为经典的“六经”。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料记载,欧阳修未仕时家境贫寒,读书求学并非易事;诗中对此也略有涉及。
B.有些经书,后人多有附会杜撰,不但篇章句读有所不同,解说注释也真伪难辨。
C.两军交战时,双方摇旗呐喊,鼓角相催,人马出汗,诗歌以此为喻,形象生动。
D.欧阳修在诗中娓娓道来,叙述了自己年少时的读书体会,教导后生,言之恳切。
【答案】D
【解析】“年少时”错误,从“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等诗句来看,应该是“年老时”;“教导后生”错误,原文没有相关信息,无中生有。
10. 这首诗歌在读书方面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活到老,读到老。“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即使年岁已长,也要孜孜不倦;“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即使老眼昏花,也要读书不倦。②多读经典作品,舍弃伪说。“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儒家经典首创于唐尧虞舜,欺人之谈起源于秦汉。赋予了儒家经典神圣性、权威性和永恒性。③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对书中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要敢于取舍,读书人要有勇敢果决的精神。④以读书为乐,勤于读书。“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读书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整日伏案读书,孜孜不倦老而弥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意思是,我生来就是一介寒儒,如今老了,还是手不释卷。视力虽然已经疲惫,读书之心却丝毫没有倦怠。这部分写诗人对读书的态度,诗人从自身出发,写自己对于读书始终如一的热爱。前两句中,诗人借助“生”和“老”两个时间点,勾勒出自己生于书香之家、年老犹嗜读书的人生侧面,显示了诗人对读书的由衷的喜爱。后两句,着重写当下的情况:诗人虽然年老,虽然视力衰减,但读书的劲头丝毫没有倦怠。通过进一步的摹写,凸显出自己对读书愈老而弥笃的感情。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活到老,读到老,即使年岁已长、老眼昏花,也要读书不倦。
②“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意思是,儒家经典首创于唐尧虞舜,欺人之谈起源于秦汉。这部分,写诗人读书的体验。诗人从围绕儒家经典的争论入手,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自己真切的读书体验。这四句,回顾了儒家经典的起源和伪说杂兴的现象。诗人指出儒家经典首创于唐尧虞舜的时代一方面表现了儒家经典的起源之早,赋予了儒家经典人文初始的巨大光环;一方面,借助尧舜等古代明君,赋予了儒家经典神圣性、权威性和永恒性。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多读经典作品,舍弃伪说。
③“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意思是,从此儒家经典的句读、解释、注解就各不相同了。是是非非,互相攻击,对于它们的取舍却决于读书人的勇敢果决。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对书中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敢于取舍。
④“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意思是,起初的时候,争论的双方就像两支军队交锋;优势的一方还会乘着胜利的形势加紧进攻,劣势的一方却不甘心失败,只见两支军队正在激烈战斗。当他们双方的旗帜和战鼓催促战斗时,连我这个旁观的人甚至我所骑乘的马都在不知不觉间流下了汗水。我整日埋首书案畅游书海,可以说普天之下,读书是最快乐的事情了。这几句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诗人沉醉而酣畅的阅读体验。这里写围绕儒家经典的激烈论战,写论战双方的激烈争锋,透露出诗人投入其中的沉醉与酣畅,表现了诗人读书所获得的巨大的审美体验和知性启迪,表现了诗人辨伪存真去粗存精之后获得真知的读书之乐。末二句收束上文,写诗人对读书的评价。诗人写自己整日伏案读书,孜孜不倦老而弥笃,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在诗人看来,读书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诗人使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喊出读书之乐无可比拟的心声,不仅在内容收束了前文,还把诗人对读书的喜爱之情推向高潮,让文章在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中告一段落。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以读书为乐,勤于读书。
专题03 原句与改句效果分析考点解析专训(03)-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这是一份专题03 原句与改句效果分析考点解析专训(03)-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文件包含专题03原句与改句效果分析考点解析专训03教师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专题03原句与改句效果分析考点解析专训03学生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2 成语填空辨析考点解析专训(03)-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这是一份专题02 成语填空辨析考点解析专训(03)-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文件包含专题02成语填空辨析考点解析专训03教师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专题02成语填空辨析考点解析专训03学生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解析专训(03)-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这是一份专题03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解析专训(03)-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文件包含专题03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解析专训03教师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专题03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解析专训03学生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