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I 阅 读 ( 共 5 5 分 )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人应该保持好奇
①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传奇。这是我读史的感想,也是我从个人经验中得出的结论。
②我发现就同一件事,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每一次讲述的也不一样。虽然这些事过去了也不过就是几十年的光景,但它们已经变得众说纷纭,除了主干性的事件还有那么点影子外,细节已经丰富多彩,难辨真假。我发现这些故事在被讲述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润色、升华提高。英雄被传说得更英雄,奇人被传说得更出奇。没有任何一个故事讲述者,是不对自己讲述的故事添油加醋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肯完全客观地记述历史。因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有好恶的,想客观也客观不了。
④看看司马迁的《史记》就知道了,由于遭受过无妄的酷刑,他是一个对刘姓王朝充满怨恨的人。凡是遭到刘家迫害,或被刘家冤杀的人,他都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描述到他们的功绩时,总是绘声绘色地赞美,极尽夸张之能事。譬如对大将军韩信,对飞将军李广,对楚霸王项羽。他把项羽列入“本纪”,让他享受与帝王同级待遇。他写韩信和李广的列传时不直呼其名,而称“淮阴侯”、称“李 将军”,只一标题间,便见出无限的爱慕和敬仰。由此推想,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历史,都是被史学家、文学家和老百姓大大地夸饰过的,都是有爱有憎或是爱憎分明的产物。我们与其说是读史,还不如说是在读传奇;我们读《史记》,何尝不是在读司马迁的心灵史。
⑤而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最早提出司马迁好奇的是汉代的杨雄。宋代的苏辙也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⑥好奇是司马迁浪漫精神的核心。他在二十岁左右,即“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好奇之心促使他游历名山大川,探本溯源,开阔眼界,增加阅历,也使他的文章疏密参差,诡奇超拔,变化莫测 。
⑦司马迁好奇,尤好人中之奇。人中之奇谓之才,奇才。他笔下那些成功的人物都有出奇之处,都有行为奇怪、超出常人之处。而所有的奇人奇才,都是独步的雄鸡、行空的天马。
⑧所以说一部《史记》,正是太史公抱满腹奇学,负一世奇气,郁一腔奇冤,写一世奇人之一生奇事,发为万古千秋之奇文。
⑨欣赏奇才,爱听奇人奇事,是人类好奇天性的表现。只有好奇,才能有奇思妙想。只有奇思妙想,才会有异想天开。只有异想天开,才会有科学的进步和艺术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就是社会的进步。
1.为什么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传奇?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即使是同一段历史,不同人的讲述可能是不相同的。
B.一个人多次讲述同一段历史,不会每次都完全相同。
C.历史在被反复讲述的过程中,重点变得越来越突出。
D.即便是专业的史学家,也无法完全客观地记述历史。
2.关于司马迁的“好奇”,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的好奇心驱使他探索各地的自然与人文。
B.司马迁的好奇源于他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阅历。
C.司马迁的《史记》中记录了他好奇的奇人奇事。
D.司马迁的好奇使《史记》成为千古传颂的杰作。
3.结合第⑨段内容,简要概括人为什么应该保持好奇。(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淡欲有书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①天气晴好的午后,终于放下手机,走进了新华书店。已不知有多久没来过,一楼已经变成了商场,书店已被排挤到了二楼和三楼的空间。书依然很多,人却极少,冷清无比。后来又去了趟图书馆,不管是外借部还是阅览室,依然是众多的书和寥寥的人。来这里 全站资源一元不到!②记得中学的时候,我们常常去书店,那时还不是开架售书,我们只能隔着柜台,看着那些书的 封面暗暗地心痒。或者在周末,相约去图书馆,在阅览室里静静地看杂志。那时的光阴很缓慢也很宁静,有时候去郊外玩,也会带上本书,坐在河边的草地上看上一会儿。而且互相之间借书已是常事,总是感觉这个世界有了书,真好,可以让我们的心自由地栖飞于那些情节和情境之中。
③而现在的状况,所有人都了解。还能坚持着读书的,或者,能对书有着那种清澈的情感的,都拥有着这个越来越繁华的尘世间最淡泊最怡然的心灵。有的人用手机看了许多书,而且每天都看,看到很晚。起初的时候,我也这样,后来在眼睛越来越模糊之后,还是更眷恋于纸质书籍的那种存在感。特别是翻动书页时,手与纸张的接触,细微的感受,就如轻轻接近一个故事的美好。且不去说手机的影响,只说书的变迁,从形式到内容,总让猝不及防的我,有着深深地失落。幸好书店还在,图书馆也还在,它们还在坚持着坚守着,等着迷失的我们。
④让书失去了生活中那么美好地位的,并不是现代生活的繁华与多姿,而是我们的心于这样的繁华多姿中却日益苍凉麻木,许多东西都已在心底淡去,何况那些默然的书。《菜根谭》中说:淡欲有书,神仙之境。其下解释为: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如果心中没有各种欲望,心境便会明阔辽远,而有琴书相伴,就会像洞天中的神仙般逍遥而惬意。
⑤欲望让我们忙碌,让我们躁动,而更可怕的是,有些欲望披着梦想的外衣,竟让我们堕落得无 怨无悔。这个时候,书在哪里?在精美的书柜中成为摆设,在某一天心血来潮时的查找,在时光深处,在眼中,却不在心里。就算每天都奔波劳碌,为了欲望也好,为了梦想也好,总有属于自己心灵的时间吧?哪怕只是短短半个小时,拿本书让心静下来,慢慢地读上几页。这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酝酿。
⑥书,改变的不是我们的生活,而是我们的心境,更深远的,不要去想。朴素地与书共处,不带有任何功利任何目的,心才会真正地淡然恬然,从而超然。就像那些在书店里站着看书的人,岁月都在他们身畔泛着涟漪。即使走出书店大门,如旧的生活依然汹涌而来,可是心底却已经有了一片温柔宁静的湖泊。
⑦淡欲而有书,我们不一定要做超凡的神仙,只要能回归自然纯朴,重新成为一个烟火尘世中的凡人,守着一窗的生活,那么,书就会是手中的眷恋,心头的温暖。就像遥远的朴素年代,面对一本书,人们脸上泛起的澄澈笑意。
4.读①②段,说说这两段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5.读第③段,说说“我”为什么重新选择阅读纸质书籍。(4分)
6.读④⑤段,说说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让书失去生活中的美好地位”。(4分)
7.读⑥⑦段,说说读书的意义是什么。(6分)
三、阅读《经典常谈》的节选部分,完成8、9题。(7分)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 《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8.选文介绍了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3分)
9.本文作者是朱自清,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做学问上有何特点?答出两点即可。(4分)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0题。(3分)送李少府贬峡中①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②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③上秋帆远,白帝城④边古木疏。
圣代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①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②衡阳:地名,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③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④白帝城:今属重庆。⑤圣代:古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美称。
10.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的一“嗟”一“问”,表现了他对被贬友人们的深厚情谊。
B.颔联中诗人思念友人留下了“数行泪”,又寄出“几封书”慰问友人。
C.颈联并非实写,而是想象两位去往不同方向的友人将看到的风景。
D.尾联的“多雨露”虽有微讽之意,但重点在于“莫踌躇”的劝勉之情。
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11~14题。(15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样,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策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B.水波不兴 兴:兴盛
C.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D.曾不盈寸 盈:满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A.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B.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C.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写繁而不杂,充分地表现了核舟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B.文章先重点描写了船舱,接着依次描绘船头、船尾、船背。
C.文章对两舟子的神态描写,渲染了舟中庄严、沉垂的气氛。
D.文章最后进行数量和数字统计,目的是赞美雕刻者的水平。
1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Ⅱ 表 达 ( 共 6 5 分 )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9题。(15分)
①读诗就是读礼乐。②《诗经》是中国礼乐制度的演绎者。读诗就是要用诗经所反映的美好境界 感化大家,树立纯正无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显然,礼乐属于制度层面,某种意义上含有政治意味,带有一定的 作用,而诗不仅具有和风细雨、漫浸细润的特殊 ,更有朗朗上口、喜闻乐见的 大众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与周王朝所推崇的礼乐制度,方向完全一致,目的高度契合,并且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实践形式。
③据《汉书》记载,汉昭帝英年早逝,权臣霍光把昌邑王刘贺扶上帝位,后见他难以驾驭,又罗列罪状欲治他于死地。某天,他们故意找刘贺帝师王式的麻烦,在朝堂上质问王式:“皇帝如此胡作非为,你作为皇帝的老师,怎么不上谏书啊?”王式答曰:“诗三百,篇篇是谏书。还用得着我单独给皇帝上谏书吗?”正是这句巧妙回答,让他逃过一劫。可见,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在当时就是一部道德法则,具有非常重大的教化作用。
④北京大学教授李零说:“我读《论语》,主要是拿它当思想史。”《论语》反映了当时的意识形态,比《论语》更早的《诗经》何尝不是呢?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也应拿《诗经》当思想史来看。
⑤《毛诗序》曰:“《关雎》,后妃之德,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此处仅用一个生动且深沉的“风”字,所以足以看出社会对诗有着多么强烈而巨大的教化作用。
⑥《诗经》的编撰体例[A] 无疑也属于制度范畴[B] 在具体的编排时间上,《诗经》大体遵循了 “自今往古”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先从眼前说起,逐步向古溯源[C] 这种做法开创了我国诗歌集编撰顺序的先河[D] 也为后来的诗歌选编奠定了一个基本法则。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漫浸(jìn) 细润 B.潜(qián)移默化 C.契(qiè)合 D.编撰(zhuàn)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读诗就是要用诗经所反映的美好境界 感化大家,树立纯正无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显然,礼乐属于制度层面,某种意义上含有政治意味,带有一定的 作用,而诗不仅具有和风细雨、漫浸细润的特殊 ,更有朗朗上口、喜闻乐见的大众
A.指导 强迫 效果 效应 B.指导 强制 效应 效果
C.启发 强制 效果 效应 D.启发 强迫 效应 效果
17.下列方括号中填人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诗经》的编撰体例[A] 无疑也属于制度范畴[B] 在具体的编排时间上,《诗经》大体遵循了“自今往古”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先从眼前说起,逐步向古溯源[C] 这种做法开创了我国诗歌集编撰顺序的先河[D] 也为后来的诗歌选编奠定了一个基本法则。
A., B., C. 。 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此处仅用一个生动且深沉的“风”字,所以足以看出社会对诗有着多么强烈而巨大的教化作用。
A.仅用此处一个生动且深沉的“风”字,就足以看出社会对诗有着多么强烈而巨大的教化作用。
B.此处仅用一个生动且深沉的“风”字,所以足以看出诗对社会有着多么强烈而巨大的教化作用。
C.仅用此处一个生动且深沉的“风”字,所以足以看出社会对诗有着多么强烈而巨大的教化作用。
D.此处仅用一个生动且深沉的“风”字,就足以看出诗对社会有着多么强烈而巨大的教化作用。
19.将“在中国古代,礼乐就是制度法规的代名词”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3分)
A.第③段开头 B.第④段开头 C.第⑤段开头 D.第⑥段开头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课堂上人人都在做笔记,怎么做却各不相同。小雅将板书的每个字都工工整整抄录下来,还花大量时间,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画上漂亮的线条和插图,看起来赏心悦目。小灿的笔记则简单得多,寥寥几句话,只记下了需要记忆的重点和准备课后思考的问题,看起来甚至有些粗糙。
可是,小雅的学习效率却比小灿低得多,成绩也远远不如。了解情况的老师笑着提醒小雅:“笔记不是美术作品,而是用来辅助你学习知识的工具,可不要本末倒置呀!”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也许应该更多地专注于那些能够带来实际成效的行动。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硚口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答案
一、(10分)
1.C(文中没有提到“重点变得越来越突出”)(3分)
2.B(因果倒置)(3分)
3.共4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好奇能激发人的创造力(2分),推动社会进步(2分)。
二、(20分)
4.共6分,每点3分。围绕以下核心语意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作者对于现在人们不再读书的感慨和惋惜;(2)作者对于以前美好读书时光的怀念。
5.共4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长时间的手机阅读后,眼睛不适;(2)眷恋于纸质书的存在感。
6.共4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即可。
(1)舍弃过多的欲望;(2)每天都找时间静心读书。
7.共6分。每点3分。围绕以下核心语意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拥有恬淡(宁静)的心灵;(2)拥有精神的依托(慰藉)。
三、(7分)
8.共3分。围绕以下核心语意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选文介绍了“四书”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9.共4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核心语意,答出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1)学识渊博(2)治学严谨(3)有批判/思辨精神(4)深入浅出
四、(3分)
10.B(颔联两句是诗人想象两位友人各自去往峡中和长沙的情景,“泪”与“书”是想象中的友人所流所写。同时,“归雁”一般指南雁北飞。)(3分)
五、(15分)
11.B(兴:起)(3分)
12.C(3分)
13.C(“庄严、沉重的气氛”有误)(3分)
14.共6分。“启”“观”“雕栏”“相望”各1分,整体语意正确2分。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六、(15分)
15.C(契qì合)(3分)
16.C(3分)
17.B(应为句号)(3分)
18.D(3分)
19.D(3分)
七、作文(50分)
20.审题参考与写作建议小雅虽然笔记精美,但学习效果不佳;小灿的笔记简洁,却能有效辅助学习。老师的话更是直接点明了这一道理,提醒我们不要本末倒置。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主题为“追求目标时应注重实际效果”。这一主题要求我们在写作时,探讨如何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选择能够带来实际成效的行动,避免形式主义。
文章思路可包含下面几点:
阐述注重实效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如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工作成果、节省时间和精力等。
举例说明注重实效的行动。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描述那些能够带来实际成效的行动,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分析形式主义的危害。可以讨论形式主义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分散精力、降低效率、浪费资源等。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