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专题训练7生物与环境(一)课件
展开DAN XIANG XUAN ZE TI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3·新课标卷,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解析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就能调查种群密度或种群数量或物种丰富度,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A、B、C正确;幼年个体也会在拍摄区域活动,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也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D错误。
2.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们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等县蝗,……寻为鸲鹆食之皆尽,赦禁罗弋鸲鹆”,意思是引入鸲鹆能防治蝗虫,禁止捕捉鸲鹆;明代时期“然蝗虫之所至,……独不食榆桑与水中菱芡,宜广种此”,意思是蝗虫经过的地方,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种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B.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C.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D.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都是单独起作用的
解析 由题干信息“鸲鹆食之皆尽”可知,鸲鹆以蝗虫为食,故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A正确;蝗虫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故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B正确;上述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天敌和减少食物来源,故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C正确;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D错误。
3.(2023·辽宁省协作校高三二模)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动态的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B.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草原上物种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C.常绿乔木比落叶乔木更能适应我国华北等地夏季凉爽、冬季较为寒冷的自然环境D.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一般是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
4.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属于水平结构B.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具有季节性的变化C.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可以有效的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和空间D.池塘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
解析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而不是水平结构,A错误;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错误;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5.(2023·测评题)林德曼研究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发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入射光能、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的值依次为0.1%、13.3%和22.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得出上述数据之前,应该先绘制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B.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应该大于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上述研究得到的数据可以说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D.食草动物呼吸消耗和排出粪便等导致其同化量仅占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13.3%
解析 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故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需要先绘制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A正确;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B正确;根据研究可知,下一营养级只获得了上一营养级部分的能量,说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C正确;食草动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D错误。
6.(2023·湖北,7)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解析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利用有机碳的生理过程为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碳,释放二氧化碳,会加速碳的排放,B错误;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被微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成二氧化碳,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因此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提高有助于光能的充分利用,可使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增加,即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7.(2023·湖北七市联考)为防治某大型水库发生“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尝试在水库中投放适量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进行生态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引起“水华”的藻类与水库中其他浮游动植物共同组成群落B.适量投放鲢、鳙,增加物种数,可提高该水库的抵抗力稳定性C.定期适量投放和捕捞鲢、鳙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D.可依据捕食对象储存的有机物总量确定鲢、鳙投放量
解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引起“水华”的藻类与水库中其他浮游动植物不能组成群落,这里没有包括其他动植物以及微生物,A错误;适量投放鲢、鳙,增加物种数,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可提高该水库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定期适量投放鲢、鳙,可以防治水华,定期捕捞鲢、鳙,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C正确;捕食对象为鲢、鳙提供食物,可依据捕食对象储存的有机物总量确定鲢、鳙投放量,D正确。
8.(2023·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如图为利用藻类和细菌处理污水的一种生物氧化塘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C、O、N等元素的循环仅在氧化塘内部进行B.流入该氧化塘的能量全部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C.处理后流出的水不需要控制藻类和细菌的量D.该氧化塘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和协调等原理
解析 C、O、N等元素的循环可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A错误;流入该氧化塘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污水中的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B错误;处理后流出的水需要对细菌等的量进行控制,还需要对主要污染物进行检测,C错误。
9.(2023·预测题)“鸟击”是指飞机等航空器与鸟类相撞的飞行安全事件,机场内的开阔草地、场边排水的露天沟渠和小水塘、净空附近村庄和农田,都会吸引鸟类前来栖息觅食。下列有关预防鸟击的措施和原理,不正确的是( )A.机场外围的农田改为大棚种植或不种植鸟类取食的农作物,减少能量流向鸟类B.定期割草控制草高,减少鸟类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C.繁殖期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昆虫雄虫,主要通过提高昆虫死亡率减少鸟类食物来源D.利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播放仿生音效、鸣枪和扎稻草人等方法驱赶鸟类
解析 由题意可知,减少机场附近鸟类食物的来源,可减少鸟类的数量,从而预防鸟击,A正确;繁殖期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昆虫雄虫,主要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昆虫出生率,C错误。
10.(2023·湖北省十一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改编)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的模型。以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制约、互为因果B.该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C.若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二者同化的能量关系呈倒金字塔形D.当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时,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也符合该模型
11.(2023·辽宁省协作校高三第二次模拟)含铅汽油的燃烧、对铅的开采及提取等人类活动都可以增加大气和土壤中的铅含量。植物能吸收含铅物质,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而在体内累积铅。铅在人体内聚集和浓缩可引发智力障碍、神经麻痹,甚至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和叶片吸收非生物环境中的铅B.非生物环境中的铅均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分解者回归非生物环境C.铅能沿食物链富集的原因是铅在生物体内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排出D.利用清洁能源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采用生物吸收等方法可对铅进行集中处理
12.(2020·山东等级考)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解析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可以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BU DING XIANG XUAN ZE TI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3.(2023·趋势题)下图展示的是某海洋中的生物量金字塔,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3.6%B.金字塔中所有生物构成了该海洋的群落C.同种生物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层次中D.海洋中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解析 图中的数据为生物量,并非能量,所以无法计算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图中金字塔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无法构成群落,B错误;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所以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层次中,C正确;海洋中不同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态位,D正确。
14.(202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改编)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蚜虫发出的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C.蚜虫同化的能量一部分会通过“蜜露”流向蚂蚁D.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由此可见,蚜虫发出的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B正确;“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5.(2023·福建厦门高三质量检测改编)某海域的斑马贻贝通过船舶压载水入侵到某湖泊,斑马贻贝因缺乏天敌而在该湖泊迅速繁殖,并逐步蔓延到该湖泊周边水域。给该湖泊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湖泊有着和原海域相似的、适合斑马贻贝增殖的生态环境B.斑马贻贝的大量繁殖会增加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斑马贻贝入侵会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可以从原海域引入斑马贻贝的天敌来防治斑马贻贝泛滥
解析 斑马贻贝能在该湖泊迅速繁殖,说明该湖泊有着和原海域相似的、适合斑马贻贝增殖的生态环境,A正确;斑马贻贝入侵湖泊后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说明斑马贻贝破坏了入侵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C错误;不可贸然引入斑马贻贝的天敌来防治斑马贻贝,因为该天敌有可能成为新的入侵物种,D错误。
16.(2023·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改编)蜜獾因喜食蜂蜜而得名。蜜獾常通过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毁蜂巢的响蜜找到蜂巢,并用利爪捣毁蜂巢,与响蜜分享蜂蜜。如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组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蜜獾与响蜜的种间关系为原始合作B.图中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共6条C.若黑曼巴蛇大量死亡,则短时间内蜜獾和蚱蜢均减少D.蟾蜍、蚱蜢的存在能够加快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由题意可知,蜜獾与响蜜的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A正确;捕食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所以图中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有2条,即植物→蚱蜢→蟾蜍→黑曼巴蛇→蜜獾,植物→蚱蜢→蟾蜍→蜜獾,B错误;若黑曼巴蛇大量死亡,则蜜獾大量捕食蟾蜍,蟾蜍数量减少,从而使蚱蜢数量增加,且蜜獾所处营养级由四、五变为四,食物链缩短,获得的能量更多,短时间内数量增多,C错误;蟾蜍、蚱蜢为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FEI XUAN ZE TI
三、非选择题17.(2023·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柞蚕是一种吐丝昆虫,因喜好食用柞树叶而得名,柞蚕产业是辽宁省的传统特色产业,历史悠久,柞蚕丝绸是辽宁省一大特产。回答下列问题:(1)柞园(柞蚕场)集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和薪柴林于一体,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价值。
(2)在柞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柞蚕属于________,请用文字和箭头将能量流经柞蚕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3)超量放养柞蚕会造成柞园植被破坏,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放养柞蚕时要估算目标柞园中柞蚕的_______________,合理确定放养量;同时采取移栽适龄柞树、种植灌木类中草药、草菇及阴生植物等措施对柞园进行生态修复,从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角度分析,采取此项措施可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上述措施可以使该生态系统达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征的生态平衡状态。以上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2个)。
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
解析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在柞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柞蚕属于消费者。能量流经柞蚕的示意图详见答案。
18.适度放牧可刺激牧草分蘖,去除植物的衰老组织,且动物会将种子踩入土壤中,排泄粪尿还起到均匀施肥的作用。下图是有蹄类放牧量与植被净光合作用合成量之间的关系,请回答:
(1)食草动物对不同牧草采食的选择会形成镶嵌的大小斑块,这构成群落的________结构。(2)图中的________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保护该草原的最大控制放牧量。在该点牧草所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植物代谢的角度分析,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过度放牧和停止放牧都会破坏草原,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说明人类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适度放牧刺激了牧草的分蘖、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提高了牧草的光合作用,去除植物的衰老组织降低了呼吸消耗,使净光合作用合成量随放牧量的增加而增加
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但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19.(2023·山东,24)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素能提升7实验与探究微专题1教材基础实验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素能提升7实验与探究微专题1教材基础实验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联网,重点突破,砖红色沉淀,甲紫溶液,提取绿叶中的色素,DNA和蛋白质,一和二,18O,②标记重捕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易错训练3稳态与调节模块生物与环境模块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易错训练3稳态与调节模块生物与环境模块课件,共60页。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专题训练9实验与探究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专题训练9实验与探究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