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呐喊》作品集中收录的《孔乙己》《药》《明天》《风波》《故乡》《社戏》等篇目,塑造了多位儿童形象,且始终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药》中的少年小栓的病亡原因不可排除家庭中父辈母辈的愚昧因素。尤其是《故乡》和《社戏》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叙事范式,更提供了家庭生活如何构成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的典范。《故乡》《社戏》中的小闰土、窗儿、水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因成长于重视人情物理的乡土中国农民家庭,与少爷“我”非但没有阶级隔阂,反而以自然之子的淳朴天性接纳了少爷“我”。但是,《呐喊》中的儿童毕竟成长于近现代之交的中国社会,他们成长的过程既是告别儿童自然天性的过程,也是重复他们父辈活法的过程——或如中年闰土一般变成“木偶人”,或如中年“我”一般变成漂泊者,进而形成“两端”——儿童的自然性与成人的社会性“相互对照”的故事结构。
《呐喊》作品集之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鲁迅的“立人”观念处于矛盾的摇摆状态,鲁迅的儿童成长观念也同步地增加了晦暗的一面。《彷徨》作品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孤独者》等篇目中的儿童形象,不仅失去了《故乡》《社戏》中的符合儿童自然天性的家庭生活,而且呈现出成人的社会性。尤其,《彷徨》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讲述了那些貌似接受了新文化影响的新式家庭生活如何与封建旧家庭一样令人窒息、如何以新手段压制儿童成长的复杂过程。《幸福的家庭》中的家庭看上去是一个年轻现代新家庭,但这个家庭中的小女孩儿非但没有享受到新型童年幸福,反而成了母亲的旧式“出气筒”。
“五四”新文化落潮后,鲁迅的精神冲突在《野草》中厮杀得极为激烈,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野草》中的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上。当然,《野草》是写给鲁迅自己的,而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但《野草》中的少量散文诗仍然讲述了儿童成长的故事,且仍以“取其两端、相互对照”的故事模式进行讲述。《风筝》中的家庭叙事似乎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倘若从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进行解读,便会发现《风筝》中的家庭生活作为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甚至令人“细思极恐”:在这个家庭中,“大哥”当家,“小兄弟”只能听大哥的。其结果是“大哥”先在无意识里压制了10岁内外的“小兄弟”的飞翔之梦,继而使得成年后的“小兄弟”在无意识里遗忘了童年的飞翔之梦。
不过,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呈现出浙东水乡家庭生活的人情事理对儿童成长的温暖支撑。事实上,家庭生活作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是一个复杂的构成。鲁迅虽然批判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压迫性力量,但同时肯定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例如《朝花夕拾》中的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就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不只是《二十四孝图》中的孝道教育,还有《五猖会》中的“父亲”让“我”背书的蒙学教育,更有《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对“我”的民间文化教育、《狗·猫·鼠》中的同情教育、《父亲的病》中的死亡教育等等。经由这些家庭教育,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得以呈现。
(摘编自徐妍《家庭,作为鲁迅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
材料二:
在鲁迅的小说中,记忆中的“孩子”总是美好的,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在夏夜的月色下闪着迷人的光彩。这个美丽的故乡不仅有少年闰土这样的乡村小英雄,还有不失“孩子”的活泼和率真的双喜和阿发他们,有吕纬甫记忆中的“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的少女阿顺。在这些美好的“孩子”身上,鲁迅重点关注的是他们身上的善,是他们作为“孩子”的天性里的自由和纯真。他们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真的人”。这些“人之子”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在江南水乡夏夜的月色下,在自家的豆田里将他们的纯真和美好展示给我们。他们是这些知识者们往日的美好的梦,然而,再次回乡的知识者们寻找旧日的梦的痕迹时找到的却不是美好的阿顺,而是她那个长得像鬼一样的妹妹阿昭和她的恶狠狠的像要咬人似的弟弟。在鲁迅的小说中,美好的“孩子”都活在过去,活在人们的记忆中。现实中的他们或者被岁月冲刷得变了颜色,或者被环境扼杀,如同闰土,如同阿顺,如同阿毛,如同宝儿。这些消失了的美好的“孩子”使故乡从此永远陷落在阴暗寒冷和萧瑟之中,这些知识者们注定只能再次离乡远行。
在现实中,他们碰见了另一类“孩子”。这些“孩子”是狂人眼中所见的“孩子”,是六斤,是魏连殳开始喜欢后来捉弄的房东的“孩子”大良和二良,是《示众》里面做着麻木的看客的胖孩子,被老妈子教着做看客的婴儿,是在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还不会走路却能拿着苇叶指着路人喊“杀”的幼儿。这些“孩子”给我们构成了一个惨淡破败萧瑟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和过去的那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个现实世界也是一代知识者和启蒙者立志要改变的世界。
(摘编自谢晓霞《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中国的农民家庭重视人情物理,这是《故乡》和《社戏》等作品中儿童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B.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其中都有与儿童成长有关的叙事。
C.《风筝》中,因为在家中“大哥”当家,所以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
D.少年闰土、双喜、阿发等孩子形象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的“真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提到《故乡》《社戏》中小闰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他们都是作为论据出现的。
B.《朝花夕拾》对家庭生活中的压迫性力量和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持既批判又肯定的态度。
C.材料一主要依据鲁迅不同的思想发展阶段,和其文学作品的不同类型,来安排行文思路,阐述观点。
D.鲁迅小说中的知识者们回乡寻找旧日的梦痕,感到现实中的故乡不再那么美好,于是只能再次离乡。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狂人日记》中,“妹子”五岁夭折的悲剧命运,是由家庭生活中的大哥所奉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所操纵的。
B.鲁迅《肥皂》中的少年学程尽管上了新学堂,可在家中他还不能独立,其言行仍被伪道学家的父亲四铭所规训。
C.鲁迅《颓败线的颤动》借助梦境表现儿童长大后并未以爱和抚慰的方式报答母亲,反而以仇恨和厌弃的方式来“反哺”年老的母亲。
D.鲁迅《祝福》中的“我”只是鲁镇上无所作为的匆匆过客,不能回答关于灵魂问题,明知鲁镇落后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4.同是评论鲁迅作品,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5.材料二中,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形象有哪两类?分别有什么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出神
陈毓
十几年的光阴随水流去,江河归位,空气中又能闻见成熟庄稼的芬芳气息,孩子的笑闹声随炊烟在村庄上空明亮升起……
禹觉得郁积在胸口的一股气慢慢散开,让他的身子仿佛要飘起来,又仿佛终于能够放下似的觉得轻松。从山巅向下望,阳光照耀着河流,照耀着村庄,照耀着田里劳作的男女。那些人,他们现在在路上遇见他,都要远远站住,静静垂下双臂,把头偏向一边,微微地向他笑,低低地唤他一声“禹爷”,然后目送他走远。那景象让禹有点幸福、有点疲惫,还有点莫名的感伤。
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
他越来越不爱出门,无聊地躺在石榻上,看着墙上裂缝中一株雨季里长出后又枯死的灰白的草发呆。呆着,不觉想到了来世。今生似乎没甚可想了,那来世呢?若是真有来世,还作个治水的贤人么?禹独自呵呵地笑了。
来世?自己倒愿意变作一棵树,禹想。不做激流中的石头,不做可以轻松飞过湍急流水的飞鸟,就做一棵苍苍的枝深叶茂的树,长在人迹不能至的山之凹,自在之外,顺便给远行的飞鸟停停脚,让劳顿的兽在它的枝干上蹭蹭痒……
呵呵,禹感觉快乐、感觉宽慰,再次笑了。他听见耳边飒飒的、簌簌的、淅淅的声响,恰似风吹树叶的声息,树枝沐在雪中雨中的声息,多么好啊。禹仿佛真的感觉到鼻息之间那树叶清苦的潮润气息,闻见当风到来雨到来雪到来时,树散发的各个不同的美好气息。
被这种念头拧着心,禹不觉并拢了双脚,伸直身子,双手合十,用力向上提升身体,同时向右旋转。禹慢慢旋转,慢慢把重心转到一只脚上,并且越来越快地旋转,快到自己感觉都要飞起来了。他真的是飞起来了吗?禹听见身体中“噼噼啪啪”的声响,仿佛体内正在开花,在一声紧似一声的“噼啪”声中,他感到上半身越来越轻,而他的双脚似乎合二为一了,那么牢靠、那么扎实地和大地亲密相融。他真切地感到脚下泥土松软的温热气了。
惊喜和幸福涨满内心,让禹有点昏晕,他顺其自然地昏晕了半刻钟。随后他慢慢从那种昏晕里醒过来。低头打量自己的身体,他看见自己的下半身已然是一截苍苍树木了,他将信将疑地沿着树身向上看,他看见自己的头上正顶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树冠,巨大的幸福感冲击着禹的头,使他沉沉睡去。
醒来的第一个念头,禹就是热切地等待妻子。他一心一意地等妻子到来,他一定要说服她也变成一棵树。想当年,三过家门不入,的确使她颇受了些冷落和委屈,现在,如果妻子也愿意变成一棵树,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再说,单是变树时的美妙感觉,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她试一试。要是她不肯听他的呢?
那就一把抱住她,哄她、教她——收拢双脚,双手合十。帮她旋转,飞升。看,变成树了吧。变树的感觉如此美妙,体会到了,她也不会埋怨的吧。可是,妻子怎么还不到来呢?禹打算像一棵树那样伸展身体,向着远处张望张望。却只听见脚底下“啪”的一声,犹如瓦钵摔碎在地的声响。禹惶然低头,却看见自己依然端坐在神龛上,在终日镣绕,从不肯有片刻歇忽的香烛烟雾里。禹仿佛做梦似地长久地发了一回呆。
被常年的烟火熏灸,禹感觉自己的眼睛是那样肿胀,他的肩背僵硬如同死了一般,治水时落下的腿病使他的双腿沉重,没有一丝想要动弹一下的欲望。
收回视线,端正目光,从深沉的恍惚中清醒,禹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
(选自陈毓小小说集《伊人寂寞》,四川文艺出版社)
文本二:
理水
鲁迅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奇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只拦住了气喘吁吁的从后面追来的一个身穿深蓝土布袍子,手抱孩子的妇女。
“怎么?你们不认识我了吗?”她用举头揩着额上的汗,诧异的问。
“禹太太,我们怎会不认识您家呢?”
“那么,为什么不放我进去的?”
“禹太太,这个年头儿,不大好,从今年起,要端风俗而正人心,男女有别了。现在那一个衙门里也不放娘儿们进去,不但这里,不但您。这是上头的命令,怪不着我们的。”
禹太太呆了一会,就把双眉一扬,一面回转身,一面嚷叫道:
“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王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
局里的大厅上也早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奔来的也临近了,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节选自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与文本二都写到大禹的妻子,但体现的情感态度不同,文本一表现的是大禹对妻子的歉意与深情;文本二则表现大禹对妻子的无奈与冷淡。
B.文本一不以情节的冲突来塑造人物的性格,而用柔韧、含蓄的语言营造意境;文本二则使用杂文笔法,体现了庄与谐、哲理品格与喜剧风格的统一。
C.文本一首段写治水成功后尘世幸福祥和的景象,侧面表现大禹治水的功绩;文本二在对历史的讲述中加入细节的虚构,生动再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
D.文本一大禹出神的原因是天下安定后,已无事业可做,只能赋闲在神位上;文本二大禹妻子嚷叫的原因是大禹过于看重他的治水事业而忽视家庭。
7.文本一多次写到“笑”,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河归位后,孩子的笑闹声烘托了社会安定、祥和的景象。
B.劳作的男女对禹微笑,表现他们对神的感激、崇拜与敬畏。
C.面对百姓的拥戴欢呼,禹的笑体现了他对自身处境的迷惑。
D.想到来世时,禹独自呵呵地笑说明这是他对再做治水贤人的否定。
8.两个文本中禹的人物形象与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4分)
9.两个文本都属于“故事新编”,请联系文本一,分析其“新”在何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有贤士五人。献公为太子时,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逃,凡十九年。其后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①欲上天,五蛇②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有删改)
【注】①龙:喻重耳。②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五位贤士。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介子推苟不欲A见B而欲隐C吾D独E焉知F之G遂背H而I行J终身K不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施惠百姓”的“施”是施与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中的“施”含义不同。
B.“周流天下”的“周”是到处的意思,与《离骚》中的“何方圜之能周兮”中的“周”含义相同。
C.“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的“王”的用法与《项脊轩志》中的“垣墙周庭”中的“垣墙”用法相同。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文公结束逃亡岁月回到晋国后,他会给予臣子们或分封城邑或授以爵位的赏赐,从回答壶叔的一番话中,也可看出晋文公论功行赏,施惠晋人。
B.晋文公当上国君,并没有想到给介子推相应的俸禄,介子推的母亲极力劝说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子推志向高洁,不愿用言语去获取名利,于是母子俩一起归隐,再也没有露面。
C.介子推当初一路紧紧追随着晋公子重耳,后来却跑到绵上山中远离了拥有万辆兵车的晋文公,这是由于晋文公已经没有受他拥戴的德行了。
D.《史记》和《吕氏春秋》对介子推的记载有不同之处,例如有关“悬书宫门”一事,司马迁认为是介子推的随从所写,而《吕氏春秋》则认为是介子推自己所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2)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
14.材料二认为“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请结合两则材料,用原文的语言简要概括介子推“离俗远”的表现。(3分)
(二)古诗词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望海潮①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②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③。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访隋氏陈迹。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③纹锦制帆:隋炀帝以锦缎制船帆。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官女洒明珠于龙舟上,以拟雨雹之声。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
15.对比柳、秦两首《望海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所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
B.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弄晴”“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C.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
D.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
16.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__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2)《项脊轩志》中写妻子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并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氓》中“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4)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直接请求终养后,进一步表示自己的辛酸悲苦,“______,______”,以打消武帝的疑虑。
(5)在《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社恐”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提起“社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欧,比如芬兰人在寒冷的公交车站排队,每人精准相隔两米。北欧人的“社恐”本质上是自我独立意识,是一种主动选择。与北欧不同,日本社会中的“社恐”则更多源于社会压力。老一辈人上班谨小慎微,下班后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①健谈的邻居、话痨的司机、热情的商场店员……②各种社交场合,每个人要花大力气“读空气”③,努力维护和谐的气氛。这些场景直接触发日本年轻人的疲惫和恐惧。他们主动为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 A 。
中国“社恐”流行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亲密度下降。与父母一辈拼命赚钱、 B 相比,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性——④工作中的压力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抽身。
虽然“社恐”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都鼓励“关注自我”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主动地融入社会,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18.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用法和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冒号表解释说明,对前文“打交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阐述。
B.②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表明社交的对象很多,突出了社交活动之多。
C.③处引号表特殊含义,“读空气”指根据现场的气氛和状况来采取合适言行。
D.④处破折号表语意的转折,从中国充满活力的正面论述转向不利一面。
19.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3分)
A.(1分)补写一个成语______
B.(2分)补写语句:______(不超过15字)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予以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此时,我正站在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准格尔丹霞地质公园的观景台上,如痴如醉地听着民歌《黄河船夫曲》。歌手的声音穿云裂石,仿佛猛虎呼啸于山谷一般,他的目光里荡漾着一层湿漉漉的水雾。
我的脚下就是浩浩荡荡的黄河,它宛若一匹骏马奔驰在内蒙古高原上。此刻的黄河是灵性的,她智慧地改变了天下黄河向东流的步伐,逆流而行,自东向西,流出了一段夺人眼目的传奇。
黄河,顾名思义,就是黄泥沙多的河。但谁能想到此刻的黄河之水会是碧蓝一顷?她像一面微倾的镜子,映照着两岸风光,映照着蓝天白云。她用智慧的脚步,丈量出一道壮观的峡谷景观,又怎能不让我心旌摇荡?河岸边水清见底,游鳞可见,谁又会想到黄河也会有如此俏丽的身影?
准格尔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黄河在这里却出现了“天下黄河向东流,龙口回头朝西走”的奇观。这里山脉如龙,河边的龙口小镇因地得名。黄河水似不甘被拘束在狭长的晋陕大峡谷中,从龙壕峡谷中倾泻而出,于河中央留下了两片不小的滩涂,仿若两个金元宝,浮在水中。
21.下列选项中,与画横处的句子句间关系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C.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2.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用“我”“谁”两个代词,各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的郊外,花桃、果桃竞相绽放,游人如织。果桃羡慕地对花桃说:“同是桃花,你花朵硕繁,娇艳无比,而我的花朵却浅浅淡淡,无人问津,真是惭愧啊!”花桃枝叶低沉:“可是你能结出甜美的果实,我只会消散在风中……”看花人停下脚步,认真说道:“无论如何,你们都对得起这个春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人生思考,请以此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昌十九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C“所以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这个家庭中,‘大哥’当家,‘小兄弟’只能听大哥的。其结果是‘大哥’先在无意识里压制了10岁内外的‘小兄弟’的飞翔之梦,继而使得成年后的‘小兄弟’在无意识里遗忘了童年的飞翔之梦”可知,“大哥”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所以说“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和原文意思不符。
2.B“对家庭生活中的压迫性力量和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持既批判又肯定的态度”错误,曲解文意。《朝花夕拾》批判的是家庭生活中对儿童成长的压迫性力量,肯定的是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二者不能混在一起表达。
3.D A.材料可以证明鲁迅塑造儿童形象,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B.材料可以证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鲁迅的“立人”观念处于矛盾的摇摆状态,鲁迅的儿童成长观念也同步地增加了晦暗的一面。C.材料可以证明“五四”新文化落潮后,鲁迅的精神冲突在《野草》中厮杀得极为激烈,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野草》中的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上。D.《祝福》中的“我”不是儿童形象,不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4.①材料一从家庭视角,聚焦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家庭书写,认为鲁迅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阐述了家庭生活和儿童成长的关系。
②材料二则主要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阐述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解析:结合材料一关键句“《呐喊》作品集中收录的《孔乙己》《药》《明天》《风波》《故乡》《社戏》等篇目,塑造了多位儿童形象,且始终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药》中的少年小栓的病亡原因不可排除家庭中父辈母辈的愚昧因素。尤其是《故乡》和《社戏》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叙事范式,更提供了家庭生活如何构成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的典范”“《彷徨》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讲述了那些貌似接受了新文化影响的新式家庭生活如何与封建旧家庭一样令人窒息、如何以新手段压制儿童成长的复杂过程”“《野草》是写给鲁迅自己的,而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但《野草》中的少量散文诗仍然讲述了儿童成长的故事,且仍以‘取其两端、相互对照’的故事模式进行讲述”“不过,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呈现出浙东水乡家庭生活的人情事理对儿童成长的温暖支撑。事实上,家庭生活作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是一个复杂的构成。鲁迅虽然批判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压迫性力量,但同时肯定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可知,材料一从家庭视角,聚焦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家庭书写,认为鲁迅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阐述了家庭生活和儿童成长的关系。
结合材料二关键句“在鲁迅的小说中,记忆中的‘孩子’总是美好的,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在夏夜的月色下闪着迷人的光彩。这个美丽的故乡不仅有少年闰土这样的乡村小英雄,还有不失‘孩子’的活泼和率真的双喜和阿发他们,有吕纬甫记忆中的‘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的少女阿顺”“这些‘孩子’给我们构成了一个惨淡破败萧瑟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和过去的那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个现实世界也是一代知识者和启蒙者立志要改变的世界”可知,材料二则主要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阐述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5.第一问:①一类是记忆中的“孩子”,鲁迅重点关注他们身上的善和天性里的自由和纯真;②一类是现实中的“孩子”,他们给人们构成了一个惨淡破败萧瑟的现实世界。
第二问:①前者代表了知识者们往日的美好的梦。②后者所代表的现实世界成了知识者和启蒙者立志要改变的世界。
解析:第一问:结合在鲁迅的小说中,记忆中的‘孩子’总是美好的,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在夏夜的月色下闪着迷人的光彩。这个美丽的故乡不仅有少年闰土这样的乡村小英雄,还有不失‘孩子’的活泼和率真的双喜和阿发他们,有吕纬甫记忆中的“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的少女阿顺。在这些美好的‘孩子’身上,鲁迅重点关注的是他们身上的善,是他们作为‘孩子’的天性里的自由和纯真”可知,一类是记忆中的“孩子”,鲁迅重点关注他们身上的善和天性里的自由和纯真;结合“在现实中,他们碰见了另一类‘孩子’。这些‘孩子’是狂人眼中所见的‘孩子’,是六斤,是魏连殳开始喜欢后来捉弄的房东的‘孩子’大良和二良,是《示众》里面做着麻木的看客的胖孩子,被老妈子教着做看客的婴儿,是在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还不会走路却能拿着苇叶指着路人喊‘杀’的幼儿。这些‘孩子’给我们构成了一个惨淡破败萧瑟的现实世界”可知,一类是现实中的“孩子”,他们给人们构成了一个惨淡破败萧瑟的现实世界。
第二问:结合“他们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真的人’。这些‘人之子’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在江南水乡夏夜的月色下,在自家的豆田里将他们的纯真和美好展示给我们。他们是这些知识者们往日的美好的梦”可知,前者代表了知识者们往日的美好的梦。结合“这个现实世界和过去的那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个现实世界也是一代知识者和启蒙者立志要改变的世界”可知,后者所代表的现实世界成了知识者和启蒙者立志要改变的世界。
6.A“表现大禹对妻子的无奈与冷淡”有误。文本二中的大禹忙于治水,无暇顾及妻子,而非“无奈与冷淡”。
7.C“对自身处境的迷惑”错误,应是被人民拥戴的幸福和与人民产生距离感的无奈与感伤。
8.人物形象:①文本一塑造了一个想从被人膜拜的“神”的世界出来,向往世俗快乐生活、享受家庭幸福的大禹形象。②文本二塑造了一个倾全心治水救灾,数过家门而不入,吃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形象。方法:①文本一主要通过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属于正面描写;②文本二既有对刻画禹的外貌、动作的描写(正面描写),同时又通过禹妻的语言来侧面烘托人物(侧面描写)。(一点1分,共4分)解析:人物形象:结合“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可知:文本一中的大禹想从被人膜拜的“神”的世界出来。结合“来世?自己倒愿意变作一棵树……长在人迹不能至的山之凹,自在之外”“醒来的第一个念头,禹就是热切地等待妻子。他一心一意地等妻子到来,……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可知,大禹向往世俗快乐生活、享受家庭幸福。
结合“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王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可知:文本二中的大禹倾全心治水救灾,数过家门而不入。结合“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可知,大禹吃苦实干、公而忘私。
方法:
文本一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塑造大禹的形象,结合“想当年,三过家门不入,的确使她颇受了些冷落和委屈,现在,如果妻子也愿意变成一棵树,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再说,单是变树时的美妙感觉,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她试一试。要是她不肯听他的呢”可知,为心理描写。结合“收回视线,端正目光,从深沉的恍惚中清醒,禹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可知,为动作描写。
文本二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结合“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可知,刻画禹的外貌、动作,为正面描写。结合“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王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可知,为侧面烘托。
9.①人物形象塑造有新意:摒弃了大禹一贯的过家门不入的英雄形象,将历史神话中人们心中的“神”赋予普通人的情感——追求世俗的爱情与家庭的幸福,彰显了普通人性之美;
②情节设置有新意:脱离大禹治水的常规情节,设计治水成功后“出神”与“神回”的情节。大禹“出神”,将来世设想成一棵与妻子终日厮守的树,与他今生的为治水奔波游走、忽视家庭的现实形成对比;而恍惚中清醒后,禹依然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缺乏走出神位的勇气和能量。小说以强烈的现代意识,引发人们对生命真实状态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③主旨有新意:一反歌颂英雄的固定模式,反而关注英雄被膜拜后的孤独、无奈与普通的情感需求。同时,引发对处置事业和家庭矛盾的现代思考。(一点2分,共6分)
解析: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结合“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可知:文本一中的大禹想从被人膜拜的“神”的世界出来。结合“来世?自己倒愿意变作一棵树……长在人迹不能至的山之凹,自在之外”“醒来的第一个念头,禹就是热切地等待妻子。他一心一意地等妻子到来,……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可知,大禹向往世俗快乐生活、享受家庭幸福。作者摒弃了大禹一贯的过家门不入的英雄形象,将历史神话中人们心中的“神”赋予普通人的情感,富有新意。
从情节设置上看,结合“可是,妻子怎么还不到来呢?禹打算像一棵树那样伸展身体,向着远处张望张望。却只听见脚底下‘啪’的一声,犹如瓦钵摔碎在地的声响。禹惶然低头,却看见自己依然端坐在神龛上,在终日镣绕,从不肯有片刻歇忽的香烛烟雾里”可知,写大禹“出神”,将来世设想成一棵与妻子终日厮守的树,之后又从恍惚中清醒后,依然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缺乏走出神位的勇气和能量。两相对比,设计治水成功后“出神”与“神回”的情节。作者以强烈的现代意识,引发人们对生命真实状态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富有新意。
从文章主旨上看,结合“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他越来越不爱出门,无聊地躺在石榻上,看着墙上裂缝中一株雨季里长出后又枯死的灰白的草发呆”“那就一把抱住她,哄她、教她——收拢双脚,双手合十。帮她旋转,飞升。看,变成树了吧。变树的感觉如此美妙,体会到了,她也不会埋怨的吧”可知,写出了英雄被膜拜后的孤独、无奈与普通的情感需求。一反歌颂英雄的固定模式,极具新意。同时,大禹对妻子的歉意与深情也引发了读者对处置事业和家庭矛盾的思考。
10.CGJ【解析】原文如下:“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11.B【解析】《离骚》中的“周”是相合之意,两者含义不同。
12.B【解析】介子推的母亲并没有极力劝说他去邀功,“邀功”也不对,“邀功”多指把别人的功劳抢过来当做自己的,含贬义。介子推的母亲只是建议介子推要去求赏。从原文“盍亦求之,以死谁怼?”“亦使知之,若何?”“能如此乎?与女偕隐”等可看出。
13.(1)“我明知他们犯了错误还去效仿他们的行为,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口出怨言,绝不能再吃国君的俸禄。”(尤,犯过错;效,效仿;有甚,更大;且,况且。各1分。)
(2)现在世上那些追逐私利的人,尽管每天早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回来,口干舌燥,日夜思虑,还是不能满足私欲。(晏,名词作状语,晚,很晚;焦唇干嗌,口干舌燥,嘴唇喉咙干焦;犹,还是;未之能得,宾语前置。各1分。)
14.①推亦不言禄(不食其禄)。
②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③今得之而务疾逃之。
(一点1分,第①点是材料一中的,必须答到;第②③点是材料二中的,答对其中的两点就可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贤能之士,自己手下就有五位贤人。在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曾经派宦官履鞮追杀重耳。重耳逃离晋国总共十九年,到了壬寅年重回晋国军队。丁未年入朝武宫,登上国君之位,这就是晋文公。晋文公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文公还未来得及赏赐完毕,周襄王因弟弟王子带叛乱逃到郑国居住,于是来向晋国告急。晋国刚刚安定,想派军队去,又担心国内发生动乱,这时文公赏赐随从的逃亡者,但还未顾及到退隐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向晋文公索要俸禄,文公赏赐的俸禄也没轮到他。介子推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国君您还健在。晋惠公、怀公没有亲信,晋国内外都唾弃他们;上天还没让晋国灭亡,必定要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除了国君您还有谁呢?上天确实在助您兴起,可是他们魏无子那几个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很荒谬可笑吗?偷了别人的财物,这就称得上是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功的人呢?臣下掩盖罪过,主上赏赐奸佞,上下互相欺骗,我难以与他们相处了!”介子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如果你死了怨谁?”介子推说:“我明知他们犯了错误还去效仿他们的行为,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口出怨言,绝不能再吃国君的俸禄。”母亲说:“那就让文公了解一下你的情况,怎么样?”介子推回答说:“言语是每人身上的装饰,身体都想隐藏起来了,何必再使用装饰呢?装饰是为了让自己显达。”介子推的母亲说:“你果真要像你说的这样做吗?那我和你一起隐藏起来吧。”母子俩至死没有再露面。
介子推的随从们很怜悯他,就在宫门口挂上一张牌子,上面写道:“龙想上天,需五条蛇辅佐。龙已深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了自己的殿宇。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文公出宫时,看见了这几句话,说:“这一定是介子推。我正为王室之事担忧,还没能考虑他的功劳。”于是,文公派人去召唤介子推,但介子推已逃走。文公就打听介子推的住所,听说他进了绵上山。于是,文公把整座绵上山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为介推田,又起名叫介山,“以此来记载我的罪过,而且表彰贤能之人。”
有一个随从文公逃亡的微贱之辈壶叔说:“您三次赏赐功臣都没有轮到我,请问我有什么罪过。”文公回答说:“用仁义教导我,用道德防备我犯错,这应受到上等赏赐。用行动辅佐我,最终使我获得成功,这应受到次等赏赐。承担被弓箭射杀的危难,给我立下汗马功劳,这应受到再次等赏赐。假如只是用苦力侍奉我,而没有弥补我的错误,这样也还可以受到再次一等的赏赐。这三次赏赐之后,就会轮到你。”晋国人听到文公这番话,都很高兴。
材料二:
靠富贵受人拥戴容易,靠贫贱受人拥戴很难。当时晋文公逃亡在外,遍行天下,困窘极了,卑贱极了,然而介子推一直不离开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具有受他拥戴的德行。晋文公返回晋国后,拥有万辆兵车,然而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由于当时晋文公已经没有受他拥戴的德行了。困难的时候能有美好德行,在容易的时候反而丢掉了美好德行,这正是文公不能成就王业的原因啊!
晋文公返回晋国后,介子推不肯接受封赏,他为自己赋诗道:“有龙飞翔,遍行天下。五蛇追随,甘当辅佐。龙返故乡,得其归所。四蛇追随,享其恩泽。一蛇羞惭,枯死荒野。”他把这首诗悬挂在文公门前,自己隐居山下。文公听闻这件事后说:“啊!这一定是介子推。”于是文公向士人和百姓下令说:“有能找到介子推的,赏赐上卿爵位,田百万亩。”有人在山中遇到介子推,见他背着釜,上插一把长柄笠作为伞盖,就问他说:“请问介子推住在哪儿?”介子推回答说:“那介子推如果不想出仕而想要隐居,我怎么会知道他在哪里?”说罢就转过身走了,终生也没有出来做官。
人心大有不同,难道不是十分厉害吗?现在世上那些追逐私利的人,尽管每天早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回来,口干舌燥,日夜思虑,私欲还是不能得到满足。而今介子推可以得到名利却一心想着赶快逃离它,介子推的节操超离世俗之人也太高远了。
15.D“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城市的盛况”错。柳词描摹城市的盛况的词句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无对比手法。
16.①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此词描写了钱塘的繁华,自然风景与人情风物之美让人陶醉流连,表现了钱塘人民生活的美好与惬意,以此来称颂当地官员为官有方。结尾寄托词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②秦词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词的上阕极写扬州的繁华兴盛,下阕极写隋炀帝在扬州时的豪奢生活,而今那时的繁华景象都如孤鸿远去,物换星移,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情感概要1分,解析2分,共6分。)
解析:此题注意根据柳词中的“钱塘自古繁华”“叠巘清嘉”“归去凤池夸”分析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秦词注意根据词中的“追思故国繁雄”“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分析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
17.(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3)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4)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8.(3分)D【解析】破折号此处表示解释说明。
19.(3分)①独来独往/离群索居(指向“与社交圈拉开距离”之意即可)②为了家庭牺牲自己(指向“重视家庭”即可)
评分参考:答对成语给1分,答对句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提高),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或“人际”)亲密度下降
【解析】第一处:“独立意识”与“增加”搭配不当。第二处:“人与人之间的”与“人际”语意重复。(评分参考: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给3分。)
21.B(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与B项的句间关系都是转折关系。A项,并列关系;C项,顺承关系;D项,假设关系。)
22.①前一句用人称代词“我”,表达“我”在欣赏黄河的峡谷景观时的心旌摇荡的感受,突出了景色的壮观。②后一句用疑问代词“谁”,表达黄河水清见底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之意,突出了黄河水清的特点。(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
23.审题立意:
属于寓言式材料作文,这段材料通过描绘春天郊外花桃和果桃的不同特点以及游人的评价,传达了关于个体价值、多样性和自我认同的深刻内涵。
花桃和果桃虽然都是桃花,但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却截然不同。花桃以其花朵硕繁、娇艳无比的特点吸引了游人的目光,而果桃的花朵则显得浅浅淡淡,相对不那么引人注目,但能结出甜美的果实。这种差异体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果桃与花桃的各自特点,果桃花不好看但花能结果;花桃花好看但花不能结果;果桃羡慕花桃的花而“惭愧”,花桃羡慕果桃的果而“低沉”,因为他们只看到对方的优点,没有看到自己的亮点;或者说只盯着别人的好,而忽略了自己的好;或者说只知道拿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自找不愉快。这种相互羡慕和自我否定的态度,实际上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误解。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长轨迹和价值所在,无需与他人比较或否定自己。
看花人又代表一种人生态度。“无论如何,你们都对得起这个春天!”核心是如何面对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可以说是心态的一种积极调整,人生都有遗憾,但人人都有其努力绽放的意义。这既是对花桃和果桃各自价值的肯定,也是对自然界多样性的赞美。它告诉我们,每个个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无需过分追求外在的认可或比较。看花人具有更加关注自我个体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更多关注自己做得怎么样,欣赏他人也同样学会欣赏自己,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中激励自己树立自信心,坚定奋进力。
这段材料通过花桃和果桃的对话以及游人的评价,向我们传达了关于个体价值、多样性和自我认同的重要信息。它提醒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这种多样性,同时也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立意参考:
①不盲目羡慕别人,自己拥有的更值得珍惜。(这是最基本的立意。)
②人生难求完美,只要努力去经历了、挑战了,哪怕有遗憾,也足以安心。
③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更要懂得欣赏自己。
④物有其性,人有所长,跳出既定的圈子,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2024年江西南昌东湖区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江西南昌东湖区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共10页。
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docx、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预测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南昌十九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南昌十九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