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为A卷和B卷两部分,A卷第1至5页,满分100分;B卷第5至10页,满分60分。全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按题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在试卷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A卷(10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稽首(jī) 蓦然(mò) 维妙维肖(xiā) 箪饲壶浆(dān)
B. 彩釉(yòu) 羸弱(léi) 仰之弥高(mí) 彬彬有礼(bīn)
C. 殉职(xùn) 鲜腴(yú) 笔耕不辍(zhuì) 吹毛求疵(cì)
D. 豢养(juàn) 龟裂(guī) 拈轻怕重(niān) 接踵磨肩(zhǒng)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稽首(jī)——qǐ,维妙维肖(xiā)——xià,箪饲壶浆——箪食壶浆;
C.笔耕不辍(zhuì)——chuò,吹毛求疵(cì)——cī;
D.豢养(juàn)——huàn,龟裂(guī)——jūn,接踵磨肩——接踵摩肩;
故选B。
2.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文学和艺术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岳飞在词作《满江红》中慷慨淋漓地抒发精忠报国之情;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无所畏惧的精神令人刻骨铭心;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唯美画面让人叹为观止;张择端妙手回春地在《清明上河图》中展现了汴梁城中的生动场景。
A. 慷慨淋漓B. 前仆后继C. 叹为观止D. 妙手回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慷慨淋漓: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使用正确;
B.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使用正确;
C.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使用正确;
D.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愈。这里不能形容画画,对象使用错误;
故选D。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只有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B. 加强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避免坐在教室里讲劳动的现象不再出现。
C. 经过激烈的比赛,中国队夺得了202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所有项目的冠军。
D.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十六号,我国航天事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不断刷新纪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可将“只有”改为“只要”,或将“就”改为“才”;
B.否定不当,可删去“不”;
D.语序不当,可将“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改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故选C。
4. 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根深叶茂”“拨动心弦”“异常兴奋”依次是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B. 一位穿着红色校服的同学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这句话的主干是:同学跑过来。)
C. 《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杜甫,“舍弟”是诗人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指“降职”。
D.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一个假设复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B.这句话的主干是:同学跑;“一位穿着红色校服的”是定语,“去喘吁吁地”是状语,“过来”是补语;
故选B。
5. 小秦和小淮确定以“沙”为专题编写诗集。辑录过程中发现古诗里的沙有不同颜色,如“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白色,“平沙莽莽黄入天”的黄色。他们查了一些资料,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比如最常见的黄沙,往往混杂了一些含铝的粘土矿物。
②纯的沙子,即二氧化硅,原本是透明的。
③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沙子有不同的颜色呢?
④就是这些杂质决定了沙子的颜色。
⑤而白色沙滩则是珊瑚的微粒堆积多了形成的。
⑥因为沙子中经常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
A. ①⑤②③④⑥B. ②③④⑥①⑤C. ⑥④①⑤②③D. ②③⑥④①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排序。
②“纯的沙子,即二氧化硅,原本是透明的”是对二氧化硅(纯的沙子)科学的说明,引出说明的对象,因而是首句;③“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沙子有不同的颜色呢?”中“可是”表转折,承接上句,提出后面需要加以说明的问题,且点明实际情况“我们看到的沙子有不同的颜色”;⑥中“因为……”意为解释说明了③句中的问题;④中“这些杂质决定了沙子的颜色”紧接⑥中“杂质”的表述,并详细说明了“杂质”起到的作用,故④在⑥后;①中的“比如”为举例,需承接上句④;⑤和①一样都是举例,但因为多了关联词“而”,故紧跟在①后;故排为:②③⑥④①⑤;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1分)
(一)(13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④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礼愈至 至:周到B. 腰白玉之环 腰:腰间
C.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给予,赠送D. 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则又请焉
B. 以中有足乐者 固以怪之矣
C.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所欲有甚于生者
D. 言和而色夷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8.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篇赠序亦为劝学之作,讲述作者艰苦求学经历,劝勉同乡后学刻苦学习,进德修业。
B. 全文叙述为主,杂以情景描写,记叙与描写交错,议论与抒情交融,增强文章表现力。
C. “乡之先达”倨傲粗暴,与作者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的学习态度。
D. 文章结尾处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的得意之姿、骄人之态。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答案】6. B 7. C 8. D
9. (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B.句意:腰间挂着白玉环。腰:腰间挂着;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如果/ 连词,却;
B.连词,因为/副词,已经;
C.都是介词,比;
D.连词,表并列 /连词 表修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有误,文章结尾处并没有流露出作者“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的得意之姿、骄人之态;根据“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可知,说作者骄傲的人,都是不了解他的人;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以:因为;中:内心;足:值得;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比得上。
(2)论辨:辩论;言和:言辞谦和;色夷:脸色平易。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二)古诗文积累。(8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4)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5)《十五从军征》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自己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答案】 ①. 会挽雕弓如满月 ②. 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 无限山河泪 ⑤. 十五从军征 ⑥. 八十始得归 ⑦.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⑧.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挽、雕、汗青、限、始”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回答问题。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1. 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阅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13.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4. 作者阐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答案】1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12.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谈读书的,先阐述读书的不同目的,接着阐述读书的几种方法,最后阐述读书的作用,可以塑造性格、弥补精神缺陷。(意对即可)
13.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使论点更加鲜明,更有说服力。(意对即可)
14. 示例:作者认为读书时不能盲目相信书本,应该以辨证的态度去看待。不是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能给我们正确的知识,如果完全相信书本所写,没有辨证的看待和分析全盘吸收,就不会有好的读书效果。(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根据题干“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提示,找到中心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得答案。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博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根据“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句中“狡黠者”“无知者”“明智之士”把三种人进行对比,突出了“鄙”“羡”“用”的不同态度,可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结合“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知,有力地论证了只有“用读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书上有的是知识,并没有把如何运用告诉读者,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社会的观察。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然后运用,不能照抄照搬,机械运用。所以说,不可尽信书中所言。
四、作文(50分)
15. 林徽因的四月天里,有一束光,抱一怀温柔的爱意,洒落人间;海峡那头最深情的凝望里,有一束光,目及之处皆是家的方向;精神的三间小屋里,有一束光,摇曳在心中,照亮前行之路。成长路上,总有一束光,给我们启迪或带来希望。
请以“有一束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③不得出现透露自身信息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
【答案】例文:
有一束光
一个心中有光的人一定会有一个充满鲜花的旅程,那里到处都是鲜花,他的梦想也会开花。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注意到那个地方了。恍惚中,我小小的心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仿佛这就是我命中注定的天堂,仿佛我要去一个前世未完成的约定。抬头一看,闪闪发光的牌匾有点刺痛我,但四个字,像商标一样,被刻在我的心里——北京大学。从那以后,关于北京大学的梦想成了我心中的一束光,指引着我前进。
我把手放在斑驳的红墙上,精致的柳树留下了轮廓。我的头靠在红色的墙上,一种近乎绝望的悲伤涌上心头:在我面前的道路上有多少未知和困惑?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何时会实现?黄金入场券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属于我?我与北京大学的距离如此之远,令人望而生畏。
我抬起头,但这时候,月光从树枝上照下来,穿过眼睑,穿过眼睛的底部,进入心里。这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个声音在我心里响起:“怕什么?我必须用我的脚步去衡量这个世界上艰难的道路!”
我沐浴在月光下,我的心豁然开朗。普通人眼中的那面普通的红墙成了我梦寐以求的地方。我摩挲着红墙,想象着未名湖上的柳树与月影,想象着在我身后一定有无数的学生在梦里想着这座殿堂,因为它是许多中国人梦想起航的地方!接着,内心又增添了几分自信和坚持。
有一束光在我心中,那就是北京大学。我相信当我困惑的时候,它会为我照亮前进的道路;当我难过的时候,它会教会我乐观开朗;当我颓废的时候,它会支持我去黎明。正是因为有一束光在我心里,相信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前方等待我的,一定是胜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由“材料”和“命题”两部分组成,此时不能只看命题,而必须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中心,进而把握命题的范围,让自己的思维在给定的疆域里驰骋。根据材料“林徽因的四月天里,有一束光”“海峡那头最深情的凝望里,有一束光”“精神的三间小屋里,有一束光”可知,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也可以是某个物品,某个话语、某个动作等,提示入手点要具体;根据材料“成长路上,总有一束光,给我们启迪或带来希望”可知,写作的主题应是积极向上的,给人的感觉应是温暖美好的。再结合命题“有一束光”可知,“光”考查的是考生对于生活中的感动的总结、提炼和表达。
第二,选材构思。本题适合写记叙文,要有具体的事例,最好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印象比较深刻。写作时,要选取能够指引我们走出黑暗和迷茫,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帮助我们学会坚韧与顽强等的人和事。可以写平时生活中亲近的人或某个瞬间带给你的感动,如学习时父母深夜的陪伴,考试失利时老师的鼓励等,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出成长中为你带来光亮的人或事,抒发出真挚的感情。素材要尽量小、真、新,对于素材的处理要能够引发共鸣,打动读者。
B卷(60分)
一、阅读理解(48分)
(一)(8分)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6. 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
17. 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6 思绪之绵长(无穷)
17. 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
【16题详解】
考查词语的表现力。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去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所以这里的“悠悠”运用叠词的手法,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按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17题详解】
比较阅读。一问,写法上的共同点。甲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为用典,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乙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借汉文帝的荒唐对当权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所以两首诗都使用了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二问,通过对写作手法的分析,即可归纳出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甲词借对孙权的赞颂,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乙诗通过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等史实,对像贾谊一样怀才不遇的人寄以同情,对命运的坎坷磨难发出自己的慨叹,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对造成这一结果的上层统治者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讽刺和揭露。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大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②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③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史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8.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发郡中豪杰( ) (2)薄内地( )
(3)在燕凡三年( ) (4)安事二姓( )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史卒曰:“吾事毕矣。”
20.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8. ①. 征发 ②. 逼近 ③. 总共 ④. 侍奉
19. 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
20. ①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②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降。③文天祥守节不屈。兵败后,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为:征发州中豪杰。发,征发。
(2)句意为:逼近内地。薄,动词,迫近,逼近。
(3)句意为:文天祥在燕共三年。凡,总共。
(4)句意为:怎么可以侍奉第二国。事,侍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殊:十分,特别;从容:镇定;谓:对……说;毕:完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①段“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大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句意可知,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据此可概括为:文天祥才华出众;依据②段“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③段“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句意可知,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降。据此可概括为:文天祥忠君爱国;依据③段“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史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可知,兵败后,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据此可概括为:文天祥守节不屈。
【点睛】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在童子时,看到学校祭供的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像,谧号都叫“忠”,就高兴地景仰他们。他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当时理宗在位时间长,政务渐渐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长达一万多字,不起草稿,一挥而就,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奏道:“追份答卷古义好像明镜,忠心像铁石,所以臣敢为获得人才而庆贺。”
德佑初年,江上告急,诏令天下起兵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哭泣,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位英雄都回应,集中一万人的军队。事情上报,任命文天祥为江西提刑安抚使召他进京。友人阻止他,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会这样。但国家养育群臣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急难,征集天下军队,却没有一个人一匹马进京门,我对这种情况感到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要以身殉国,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文天祥在燕共三年,皇上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召进宫中告诉他道:“你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蒙受宋恩典,担任宰相,怎么可以事奉第二国?希望赐我一死就足够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情结束了。”向着南方拜别以后就义。几天后,他妻子欧阳氏收他的尸体,面色如生,享年四十七。他的衣带中写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惟有取义,才能仁至。读圣贤书,学习何用,从今以后,可以问心无愧。”
(三)(12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十一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就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1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1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晴,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21. 开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2. 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23. 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21. 讲述《红楼梦》中冬天开花的怪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植物“预测术”,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2. 举例子、列数字,用事实和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
23. 能够有效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减少损失;能够有效预测天气变化情况,便于合理安排农活等。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段的作用。
首段“《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十一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写《红楼梦》中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十一月却开满了鲜花的怪事;联系第②段“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可知,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植物“预测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第⑥段画线句中“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等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1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列举了1983年,日本秋田地震前合欢树生物电位的变化的事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本段“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的内容,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概括的能力。
从第③段“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第④段“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第⑤段“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可知,植物能够预测地震,人们能够有效预防地震等自然灾害,减少损失;从第⑦段“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第⑧段“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晴,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可知,植物可以预报天气,我们可以根据植物判断天气,便于安排农活等。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24-27小题。
今天接着昨天
冯骥才
①夜里,起大风了!
②发狂的风是大自然无形的疯子。它把河水抛上堤岸,将大树压得弓弯欲折,放肆地闯入一切空间。如果它闯入人心,也会把那方寸之间一起搅乱。
③他,一个小伙子,隐形在黑夜的大氅里,借助这遮掩所有响动的大风帮忙,用他洁净的、没有给邪恶玷污过的手指,头一次弄开一扇陌生的门。
④忽然门“呀”的一响——有人!一惊之下,他竟然不知往哪里跑,仿佛原地粘住了。跟着,眼前金煌煌地一亮,只见面前这弥漫迷蒙的橘黄色灯光的长方形门框里,站着一个头发蓬松的老婆婆。
⑤“你……干什么?”老婆婆声音沙哑。他慌乱得嘴巴也不听使唤。
⑥“噢,你是那边等长途汽车的,到这儿来避风的吧!那你……就请进来,哎,进来吧!”老婆婆宽和地说。
⑦他想应付这老婆婆两句就赶紧溜掉。“你进来暖和暖和,那边汽车天亮时才来呢!我不叫你帮着干活儿,只求你陪我一会儿……”她竟用恳求的口气,而恳切得叫人难以拒绝。
⑧他没拿定主意,就已经被老婆婆带进这间又大又空、并不温暖、也不明亮的房间。
⑨“我就怕夜里起大风。一听这风声,就别想再睡。我想儿子,我儿子就在这样的大风天里死的……”老婆婆哀叹地嘟囔着。
⑩听到这话,小伙子才明白这老婆婆对自己毫无恶意。他立刻神定心安,发觉自己已经坐在一张大藤椅上了,那老婆婆坐在对面一个矮矮的木凳上,仰脸瞅着他说:“听,这风声,就和我儿子死的那天一样……”
⑪“如果他活着,整整四十岁了。”灯光遮暗的墙壁上挂着一个旧镜框,照片上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光彩而透亮。老婆婆的目光停在照片上,“他直到高中毕业,年年考试都是班里的头一名。你说这算不错了吧!”
⑫“哦,哦……”小伙子心不在焉地随口应答。
⑬“怎么?你不信?我拿给你看——”小伙子被迫地打开讲义夹。里边是厚厚一叠存放已久而夹得极平的分数单,纸已经变得深黄发脆,却像古物一样精心保存,没有一点儿残破,上边的字迹虽已发黑,却能清楚地看到这些优异的成绩。分数单上的每一个数字肯定早就印在她心里了……
⑭忽然,老婆婆从小伙子手中把讲义夹夺过去,“别看了!一看它,以前那些事就全涌上来……那天,当人家给我送信儿,说他为了救一个孩子死了,我急着往医院跑,那天的风和今夜一样,像发了疯,直刮了两天两夜……”
⑮救人?孩子?大风?
⑯小伙子心里怦然一动。他一下子想到自己的童年,不是也被人救过?他和邻居的孩子在铁路的路基上扒石子、捉蛐蛐,风大,没听见火车开来的声音,千钧一发时,被一个青年冲上来,猛地推下路基。火车开过去,他们得救了,那青年却被轧死了。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人总带着他去看望人家父母。可是谁知道往后这联系怎么就断了呢?
⑰似乎有种铅样的沉重东西压在他心上。
⑱老婆婆忽然指着那扇黑乎乎、给凶猛的气流推动得“嘎嘎”响的大窗子,说:“听,这风,就是这风,没有这风,河里没浪,我儿子会水,救上那小孩子后也能上来……”
⑲小伙子的精神突然一振,睁大眼问,“他是在河里……”“是啊,一个浪头把他压到冰下边去了。”老婆婆摇着头,悲恸欲绝。
⑳然而,小伙子这时倒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21)“我儿子刚死去那些天,那个被救的孩子常来看我,每逢年节,他们一家人准接我去吃饭,那孩子每次都对我说‘我就是您儿子’!可是……时间一长就变了……热乎劲儿冷了……说过的话都忘了……那孩子也渐渐不来了……”
(22)“他——”小伙子说“他”,却一下子想到自己。才放松的心,又被碰了一下。
(23)“我愈琢磨愈觉得冤,我儿子死得太早,死得不值得呀!且不说我这孤老婆子没人照管,就说当年那个被救的孩子吧,他在哪儿呢?今年他也得二十多岁,和你年纪差不多吧!”
(24)“我?”他的心什么地方,好像又被碰了一下。
(25)“是呵!你说,那孩子现在干什么?当工人?干部?什么样儿的人?他能和我儿子一样聪明、能干、仁义吗?这都不说!如果他游手好闲,如果他道德败坏?比方……小偷——”
(26)小偷!这个词儿就像一根又尖又硬的针,猛地戳在他心上,并像电光大火一样,热辣辣把他全身刺穿。
(27)“哎,你也说句话呀。”她欠起身,把皱巴巴的手放在小伙子的肩上摇了摇。
(28)小伙子慢慢把他这仿佛无比沉重的脑袋抬起来,“我就是被您儿子救活的人……找您来了!”
(29)老婆婆顿时惊呆了。她站起伛偻的身子,用湿乎乎、发红的双眼,迷惑地盯着这张年轻的面孔。这黑亮亮的澄澈的目光,这真切、赤诚、坚定不移的情感,只有在当年那被救的孩子的眼里见过。于是,她的心,她全身都被一种强有力的温暖包裹起来。
(30)她充满母亲的宽厚的柔情望着他。她忽然发现,这小伙子脸颊映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的、异样清明的光辉。两人不觉一起向那窗子望去。
(31)哦,什么时候天亮的?
(32)风也无声无息停止了。
(33)明洁的晨曦,静悄悄爬上这结满冰花的大窗户,展开一片晶莹而纯净的境界。
2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景物描写开头,突出环境的恶劣,渲染紧张的氛围,暗示下文将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B. 标题中“今天”和“昨天”点出了过去与现在时间的连接和延续,暗示小伙子的成长与转变,具有象征意义。
C. 小说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故事,使故事叙述更主观、更全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D. 文章结尾处,老婆婆其实已经知道了真相却没有说穿,因为她的心被小伙子的强有力的温暖包裹了。
E. 本文第26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偷”一词给人的羞愧感受具象为遭受针扎和电光大火的灼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偷”一词对小伙子的警醒之大,由此唤醒了小伙子心底的良知,为下文作铺垫。
25. 班级开展讲故事比赛,故事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阅读全文,分别从“小伙子”和“老婆婆”的角度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小伙子:初次行窃被发现,却被老婆婆请进房门→________________→回忆自身被救经历,忘记报恩深受触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婆婆:_______________→诉说对儿子的思念,讲述儿子当年救人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故事要讲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离不开悬念和误会。文章与《驿路梨花》一样构思巧妙,请找出本文中的两处悬念和误会,谈谈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27. 故事快要讲完的时候,有同学认为小说的结尾不够完整,建议续写如下结尾。你更欣赏哪个结尾?请陈述理由。
一段时间后,小伙子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向老婆婆说出了自己出现在门外的真实原因,他紧接着坚定地说:“以后我不会再自甘堕落,我会向您儿子一样照顾您,不再让您孤单!”老婆婆感动地说:“我相信你,你是一个好孩子,谢谢你带给我的温暖!”
【答案】24. CD 25. ①. 倾听老婆婆诉说,得知老婆婆儿子已去世 ②. 冒名顶替“被救者”,内心纯净放弃行窃 ③. 发现小伙子站在门外,邀请进来避风 ④. 得知当年的“被救者”来看她,心里充满温暖。(抓住叙述角度,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6. (1)悬念和误会:小伙子的真正来意是什么?老婆婆误以为小伙子是来等车避风的;老人的儿子救的人是小伙子吗?小伙子误以为老人的儿子救的是自己。(2)好处:两个悬念与两次误会环环相扣,不断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27. 我更欣赏原文结尾。(1)文章结尾运用景物描写,营造了一个晶莹美好的世界,象征了小伙子心灵变得纯净美好。(2)升华主题,突出了“爱”和“善”的力量既可以感化他人也能温暖自己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总结全文,和开头的景物描写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4)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我更欣赏续写的结尾。(1)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写出了小伙子痛改前非,使故事更完整。(2)通过小伙子的转变和成长,突出了“爱”和“善”的力量既可以感化他人也能温暖自己的主题。(3)发人深省,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手法分析。
C.“小说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故事,使故事叙述更主观”表述有误,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应是是更加客观,更具有真实性;
D.根据第㉙段中的“老婆婆顿时惊呆了。她站起伛偻的身子,用湿乎乎、发红的双眼,迷惑地盯着这张年轻的面孔。这黑亮亮的澄澈的目光,这真切、赤诚、坚定不移的情感,只有在当年那被救的孩子的眼里见过”可知,文章结尾处,老婆婆并不知道真相。
故选C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第一空:根据第⑩段到第⑱段中两人的对话“如果他活着,整整四十岁了”“那天,当人家给我送信儿,说他为了救一个孩子死了,我急着往医院跑,那天的风和今夜一样,像发了疯,直刮了两天两夜”可得:倾听老婆婆诉说,得知她的儿子已经去世。
第二空:根据第㉘段中的“我就是被您儿子救活的人……找您来了”和后段中的“这黑亮亮的澄澈的目光,这真切、赤诚、坚定不移的情感,只有在当年那被救的孩子的眼里见过”可知,他内心变得纯净,放弃行窃的想法。
第三空:根据第⑥段中的“噢,你是那边等长途汽车的,到这儿来避风的吧!那你……就请进来,哎,进来吧”可得:发现小伙子站在门外,邀请进来避风。
第四空:根据第㉙段中的“老婆婆顿时惊呆了。她站起伛偻的身子,用湿乎乎、发红的双眼,迷惑地盯着这张年轻的面孔。这黑亮亮的澄澈的目光,这真切、赤诚、坚定不移的情感,只有在当年那被救的孩子的眼里见过。于是,她的心,她全身都被一种强有力的温暖包裹起来”可得:得知当年的“被救者”来看她,心里充满温暖。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悬念和误会:结合第⑤段“你……干什么?”可知悬念一:小伙子的真正来意是什么?结合第⑥段“噢,你是那边等长途汽车的,到这儿来避风的吧!”可知误会一:老婆婆却误以为小伙子是来等车避风的;结合第⑯段“小伙子心里怦然一动。他一下子想到自己的童年。不是也被人救过?”可知,悬念二:老人的儿子救的人是小伙子吗?结合“他和邻居的孩子在铁路的路基上扒石子、捉蛐蛐,风大,没听见火车开来的声音,千钧一发时,被一个青年冲上来,猛地推下路基”可知,误会二:小伙子误以为老人的儿子救的是自己。
好处:小伙子行窃时被房主老婆婆误会,请进屋子,讲述了儿子的经历,小伙子误会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解除误会后,被感动,决定“冒名顶替”被救者,不再行窃,好好对待老婆婆。两个悬念与两次误会环环相扣,不断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悬念和误会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读来引人入胜。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
原文:“明洁的晨曦”“结满冰花的大窗户”“晶莹而纯净的境界”以景结尾,描绘了一个晶莹纯净的美好境界,“晶莹而纯净”象征了小伙子的转变和成长。结合上文“我就是被您儿子救活的人……找您来了!”可知,升华主题:表现了双向救赎、彼此温暖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合“哦,什么时候天亮的?”“风也无声无息停止了”可知,小说戛然而止,留白令人回味无穷。
续写:“以后我不会再自甘堕落,我会向您儿子一样照顾您,不再让您孤单!”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写出了小伙子痛改前非,使故事更完整。结合“我相信你,你是一个好孩子,谢谢你带给我的温暖”可知,通过小伙子的转变和成长,突出了一个小小的善举可能改变他人一生的主题。主题升华,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二、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2分)
28. 名著阅读
(1)横线上填写与名著内容相对应的书名或人名。(范围为指定的名著阅读书目)
①“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文字是出自苏联小说,这是书中主人公“_______”对生命的诠释。
②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往往具有相似性。《__________》(填作品)中的范进醉心功名利禄,引出一幕幕啼笑皆非的悲喜剧,让我们联想到孔乙己深受科举毒害,最终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和三个徒弟西天取经故事,《海底两万里》讲述了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教授等人海底旅行的故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唐僧和尼摩船长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个人的性格对团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选其中一人结合具体情节,试着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1)①保尔.柯察金 ②. ② 《儒林外史》 ③. (2)分析人物的正反面形象,可结合人物事迹进行分析。示例一:唐僧作为团队领导者,他慈悲为怀,目标明确,为了求取真经而任劳任怨、不畏艰险,始终坚持西行取经(正面)。但是,从他听从八戒教唆,赶走悟空,却在被白骨精抓住无法自救时却又想起悟空,可知其懦弱无能,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示例二:尼摩船长的正面形象如知识渊博,遇事冷静沉着,碰到问题机智果断,自强不息,反面形象如有着强烈的复仇欲望,神情阴沉,冷酷无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①题目中“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选自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这段话是主人公保尔所说的。②《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如书中所刻画的人物“范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之至文”,竟然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旦中举,立即成为众人羡艳的对象,集名利于一身。(2)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和“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教授等人海底旅行的故事。尼摩船长是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但他却有着强烈的复仇欲望,神情阴沉,冷酷无情的特点。《西游记》中的师傅唐僧慈悲为怀,目标明确。为了求取真经而任劳任怨、不畏艰险,始终坚持西行取经。但是,从他听从八戒教唆,赶走悟空,却在被白骨精抓住无法自救时却又想起悟空,可知其懦弱无能,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在分析人物的正反面形象,可结合人物具体的事迹进行。
29. 有人读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拟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内容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结合《西游记》中的有关情节为其补写出下联。
上联: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
下联:
【答案】降魔伏妖,悟空荡平取经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根据所给人物品质,结合上联(身残志坚)是人物品质,保尔(人物名字)唱响生命曲(动宾短语),拟写为:智勇双全,悟空铲除老妖魔。
30.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刘亚和小姨离开杏林河来到深圳,她们换一个地方也是换一种活法,寻得一个出路,在历练中走出人生困境。请根据地点及身份变化,将《西游记》“孙悟空成长轨迹图”补充完整。
【答案】①水帘洞探洞称王
②嫉恶如仇、忍辱负重、重情重义、懂得感恩、善恶分明、敢作敢当、有责任心……
③斗战胜佛
④收心敛性(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与名著人物。
第①空:结合《西游记》的内容可知,孙悟空“美猴王”的称号由花果山水帘洞探洞称王而来,他发现了水帘洞,为猴群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被猴群尊称为“美猴王”;
第②空:结合《西游记》的内容可知,孙悟空“孙行者”的称号是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后给他起的混名,一路上孙行者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历经磨难,降妖除魔保护唐僧,从中可以看出他有责任心,敢作敢当,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嫉恶如仇、忍辱负重、重情重义、懂得感恩、善恶分明;
第③空:结合《西游记》的内容可知,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第④空:纵观孙悟空的成长轨迹图可知,孙悟空由最初的随心所欲,到最后收敛心性,修成正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2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省内江第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四川省内江第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四川省内江第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2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