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五(新高考Ⅱ卷)(原卷版)
展开(新高考Ⅱ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科技向善”选材,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代脉搏;现代文Ⅱ和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采用近年高频出现的读写结合类命题方式,由现代文阅读Ⅰ的科技向善引出话题,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数字文化是数字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出的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祝孔强指出,数字文化可以从文化的数字形态和数字的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数字形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文化信息的数字化呈现,通俗理解为“文化数字化”,如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实现文化数字形态的重要途径。再如从内容创作生产的角度,文化数字化是以数字思维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与平台化转型。数字的文化表征是指数字化的文化环境和数字文化所蕴涵与表达的文化信息,通俗理解为“数字文化化”,既包括数字文化的信息,也包括数字化环境自身的文化特征。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空间中,人们之间发生着交互,产生了对自身和自身关系的构建诉求,塑造着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数字空间日益成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使其中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与交往互动的范式、规范等发生重构,衍生出基于数字空间的新兴文化形态。
与现实世界一样,数字空间的文化价值塑造同样重要,以营造风清气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空间。例如,数字空间的道德观引导“数字向善”,防止虚拟世界成为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数字空间的价值观既尊重数字自由,又维护数字秩序,为数字技术注入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理性,约束数字空间的不理性行为;数字空间的世界观推动数字世界成为人类生活新空间、国家主权新疆域、全球治理新领域,使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理念成为数字空间的发展共识。
人们在数字空间通过虚拟身份完成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形成了与现实空间并存的虚拟世界。这种虚拟世界中包含大量的人类活动,理应是一种文化存在。数字替身就是人们现实身份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调节了人们对虚拟空间的体验。在虚拟世界中,现实中的人借助数字替身参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活动,聚集形成包括消费、购物、娱乐、社交等主题的虚拟社群。虚拟社群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相应的社会系统以及独特的规章和制度,使虚拟数字世界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需要在现实中建构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也要利用数字替身来参与并推动数字世界的文化形成。以网络游戏为例,游戏开发商必须制定相应的运行规则,而玩家在游戏中的交互行为也在建构网络游戏自身的文化生态。Wlgar等(2002)认为,虚拟世界的创造者让虚拟世界具备独特的“社会性”,这种原始的“社会性”通过创造者对这个世界的不断更新以及参与者的再创作,逐渐给虚拟世界注入了人文特性并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这实质上也是数字文化化的实质逻辑。
数字世界相对独立于现实世界,其内生的文化系统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明显区别于现实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系统。同时,数字空间是人类通过技术和想象构建的虚拟世界,是人们凌驾于现实、自行构造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的文化形态是现实世界文化形态的延伸,同时也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文化系统。事实上,人们在数字空间的活动既有纯粹网络空间的交互,如游戏、社交等,也有线上线下的结合,例如,很多网络购物就是通过线上交易、线下交付的方式来完成。再如当前风行的元宇宙,元宇宙拥有起源于现实、依托于现实却又独立于现实的虚拟文明,这套文明系统拥有自己完备的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和虚拟化进程,重塑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当前,数字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新图景,人们通过大量数字化活动赋予“数字”更加鲜明的文化属性。数字空间及其衍生出来的数字文化,正在加速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数字技术都从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飞跃,带来了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高度依赖数字技术的数字文明方兴未艾。同时,数字技术虽然改变了社会形态和文化样态,改变了文明发展方向,但并未改变社会基本价值,尤其是对“善”的追求,而这是超越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根本价值所在。儒家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推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必须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文化的发展,促进“科技向善”,让数字文化惠及全人类,以数字文明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杨永恒《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文化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文化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文化新样态,高度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是传统文化在数字环境下的形态拓展。
B.在数字环境中,在人与人、人与机器双向甚至多向互动中,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呈现出各种文化现象。
C.人建构起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用数字替身参与活动,形成虚拟社群,而社会系统就随着虚拟社群规模的扩大形成。
D.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但要注意的是社会基本价值没有改变,对“善”的追求没有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文化包含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存储和传播,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库建设,也包含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生产环节。
B.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发呈现出对数字自由的尊重,但要切记虚拟世界不是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防止出现一些不理性行为。
C.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对独立,数字文化及其内生的文化系统也不同于现实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系统,不过,数字文化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
D.数字文化要繁荣发展,离不开对社会效益优先和价值理性的坚守,在重视数字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要让数字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吴文化博物馆精心挑选了8件具有江南特色的馆藏文物,以数字藏品盲盒的形式进入元宇宙世界,成为被网络一代追捧的新社交符号。
B.从来都是朴素的京剧也要花团锦簇,出现各种豪华版,把舞台美术往舞蹈和影视上引,铜雀台盛景、火烧赤壁奇观、草船借箭梦幻……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表示,“数字革命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潜力,但应该对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合理应用予以关注”。
D.5G全连接工厂里,工人用激光投影仪将面料形状投射在裁床上,自动化切割刀具在裁床上“依样画葫芦”,与传统服装制作车间的景象不同。
4.下列对数字文化的形成和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文化可以从文化的数字形态和数字的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
B.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与数字空间得以深度交互,形成了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
C.原始的“社会性”给虚拟世界注入人文特性并演变成一种文化形态,于是有了数字文化化。
D.数字文化是人们凌驾于现实、自行构造的虚拟世界,所以也凌驾于现实世界的道德法规。
5.文章前三段,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对数字文化内涵进行阐释?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龙船
沈从文
吃饭时隔溪有人喊过渡,翠翠抢着下船,到了那边,方知道原来过渡的人,便是船总顺顺家派来作替手的水手,一见翠翠就说道:“二老要你们一吃了饭就去,他已下河了。”见了祖父又说:“二老要你们吃了饭就去,他已下河了。”
祖父同翠翠到城里大河边时河边早站满了人。细雨已经停止,地面还是湿湿的。祖父要翠翠过河街船总家吊脚楼上去看船,翠翠却以为站在河边较好。两人在河边站定不多久,顺顺便派人把他们请去了。吊脚楼上已有了很多的人。早上过渡时,为翠翠所注意的乡绅妻女,受顺顺家的款待,占据了最好窗口,一见到翠翠,那女孩子就说:“你来,你来!”翠翠带着点儿羞怯走去,坐在他们身后条凳上,祖父便走开了。
翠翠虽被那乡绅女孩喊到身边去坐,地位非常之好,从窗口望出去,河中一切朗然在望,然而心中可不安宁。挤在其他几个窗口看热闹的人,似乎皆常常把眼光从河中景物挪到这边几个人身上来。还有些人故意装成有别的事情样子,从楼这边走过那一边,事实上却全为得是好仔细看看翠翠这方面几个人。翠翠心中老不自在,只想借故跑去。一会儿河下的炮声响了,几只从对河取齐的船只,直向这方面划来。先是四条船皆相去不远,如四枝箭在水面射着,到了一半,已有两只船占先了些,再过一会子,那两只船中间便又有一只超过了并进的船只而前。看看船到了税局门前时,第二次炮声又响,那船便胜利了。这时节胜利的已判明属于河街人所划的一只,各处便皆响着庆祝的小鞭炮。那船于是沿了河街吊脚楼划去,鼓声蓬蓬作响,河边与吊脚楼各处,都同时呐喊表示快乐的祝贺。翠翠眼见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年青人,便是送酒葫芦到碧溪岨的二老,心中便印着三年前的旧事,“大鱼吃掉你!”“吃掉不吃掉,不用你管!”“狗,狗,你也看人叫!”想起狗,翠翠才注意到自己身边那只黄狗,已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便离了座位,在楼上各处找寻她的黄狗,把船头人忘掉了。
她一面在人丛里找寻黄狗,一面听人家正说些什么话。
一个大脸妇人问:“是谁家的人,坐到顺顺家当中窗口前的那块好地方?”
一个妇人就说:“是砦子上王乡绅家大姑娘,今天说是来看船,其实来看人,同时也让人看! 人家命好,有福分坐那好地方!”
“看谁人? 被谁看?”
“嗨,你还不明白,那乡绅想同顺顺打亲家呢。”
“那姑娘配什么人? 是大老,还是二老?”
“说是二老呀,等等你们看这岳云,就会上楼来看他丈母娘的!”
另一个女人便插嘴说:“事弄妥了,好得很呢! 人家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
有人问:“二老怎么样? 可乐意?”
有人就轻轻的说:“二老已说过了,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作那个碾坊的主人!”
“你听岳云二老亲口说吗?”
“我听别人说的。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
“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
“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
当时各人眼睛对着河里,口中说着这些闲话,却无一个人回头来注意到身后边的翠翠。
翠翠脸发火发烧走到另外一处去,又听有两个人提到这件事。且说:“一切早安排好了,只须要二老一句话。”又说:“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想得出这劲儿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
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 听到这个,翠翠心中不免有点儿乱。
翠翠人矮了些,在人背后已望不见河中情形,只听到敲鼓声渐近渐激越,岸上呐喊声自远而近,便知道二老的船恰恰经过楼下。楼上人也大喊着,杂夹叫着二老的名字,乡绅太太那方面,且有人放小百子鞭炮。忽然又用另外一种惊讶声音喊着,且同时便见许多人出门向河下走去。翠翠不知出了什么事,心中有点迷乱,正不知走回原来座位边去好,还是依然站在人背后好。只见那边正有人拿了个托盘,装了一大盘粽子同细点心,在请乡绅太太小姐用点心,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便想也挤出大门外到河下去看看。从河街一个盐店旁边甬道下河时,正在一排吊脚楼的梁柱间,迎面碰头一群人,拥着那个头包红布的二老来了。原来二老因失足落水,已从水中爬起来了。路太窄了一些,翠翠虽闪过一旁,与迎面来的人仍然得肘子触着肘子。二老一见翠翠就说:“翠翠,你来了,爷爷也来了吗?”
翠翠脸还发着烧不便作声,心想:“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二老又说:“怎不到我家楼上去看呢? 我已要人替你弄了个好位子。”
翠翠心想:“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
二老不能逼迫翠翠回去,到后便各自走开了。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 是忧愁吧,不是! 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 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象是在生自己的气。她挤到水边去,一眼便看到了自己家中那条黄狗,同顺顺家一个长年,正在去岸数丈一只空船上看热闹。翠翠锐声叫喊了两声,黄狗张着耳叶昂头四面一望,便猛的扑下水中,向翠翠方面泅来了。到了身边时狗身上已全是水,把水抖着且跳跃不已,翠翠便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选自沈从文《边城》第十章,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借顺顺家水手之口,告诉二老请翠翠和爷爷去他家看赛龙船,暗示二老对翠翠有好感,也突出顺顺热情好客。
B. 乡绅女孩虽然与翠翠是“竞争对手”,但她主动邀请翠翠坐上好位置欣赏赛龙船,这是因为乡绅家有碾坊作为陪嫁。
C. 翠翠看到顺顺家请乡绅太太小姐享用点心,就“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表明她性格纯朴善良,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D. 翠翠认为“碾坊陪嫁”是“稀奇事情咧”,暗示了她对这种“陪嫁”的不解,也突出了《边城》赞美纯真爱情的主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赛龙船的过程写得比较简单,是因为赛龙船只是翠翠与二老故事的相交点,这体现了沈从文小说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B. 第三段写二老在赛龙舟中的精彩表演,既与前文二老“已下河”情节相呼应,又引出下文街坊妇女讨论二老的内容。
C. 选文部分通过翠翠的心理活动描写,补叙了三年前与二老邂逅的故事,交代了这场爱情的渊源,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D. 文章事件集中,无论是正面描写翠翠、二老,还是通过其他人来侧面描写,都突出了两人的爱情这个中心。
8. 选文部分多次提到翠翠的“黄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黄狗在文中的作用。
9. 沈从文认为《边城》“对人类‘爱’字一度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请结合教材内容与选文部分,谈谈你对这些“爱”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息教而重敛,大其私暱①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暱,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选自《国语》,有删改)
材料二: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②伤目,子反③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郤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而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夫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
(节选自苏轼《士燮④论》)
【注】①私暱(nì):指所亲近、宠爱的人。②楚子:指春秋时楚王。因楚君始封为子爵,故称。这里专指楚共王。③子反:春秋时期楚国司马,是楚共王的叔父。④士燮:即范文子。祁姓、士氏、封地名为范,名燮,即范燮。因谥号为“文”,故又称为范文子。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虢公A败B戎C于桑田D晋偃知E其必亡F曰G是天夺之鉴H而益其疾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的“伐”的意思完全不同。
B. 弑,本意是指子杀父、臣杀君,在古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文中指厉公被臣子诛杀。
C. 惧,文中是警惕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意思不同。
D. 按剑,指用手抚剑,是准备击剑之势,与《鸿门宴》“按剑而跽”的“按剑”意思一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是否出兵攻打楚国的问题上,范文子坚决反对出兵,认为胜楚必然导致内乱,但是可惜无人相信,无人支持。
B. 晋国在鄢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但没多久就大乱,晋人因厉公不减免赋税,杀害了他的羽翼,并葬之于东门外。
C. 范文子不贪求一时的功劳反对出战,表明他有长远的政治眼光,苏轼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D. 苏轼认为,一场战争的胜败不足以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弱,但是可以预示一个国家是否安定,鄢陵之战就是如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2)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
14. 晋国胜楚而亡,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世警诫。如果你是晋君,你会如何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中“斜日”点明了时间,“西风”突出了季节,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在秋日把酒临风时的所见所感。
B.“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两句描写荷花如同被胭脂染过一般红艳,可谓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词人愁思之深。
C.“尚想三径菊花丛”一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意,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写词人想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直抒胸臆,进一步表达词人的归隐之情。
16.(6分)“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三句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出空灵曼妙的意境,“ , ”两句,寄寓了离人情怀和月洒江林的寥落。
(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 ”。
(3)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文人墨客也留下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表达各自的情怀,如李白的“ ”,陶渊明的“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穿过风的誓言,记忆的碎片掩映成一曲曲忧伤的歌,斑驳的过往,长满青苔的院墙,记忆里你的容颜未改,一直随春风荡漾。
我的虹溪,你仿佛是一位 ① 的画家,用一纸流觞,道尽你曾经风华一世、传奇一生的十八寨历史;我的虹溪,你宛如是一道 ② 的工艺,用几许精湛,写尽你曾经叱咤风云、精忠爱国的地下党辉煌。我喜欢你的不争与清丽,喜欢你的沧桑和传奇,如果可以,我想一直依偎在你的怀抱里,享受你所有的温柔呢喃,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 )当你离开家乡久了,你每晚的 ③ ,彻夜不眠,都是因为,你想家了。思乡的情结藏在每个游子的内心深处,真切而隐隐作痛。
人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但又渴望被看穿。在外的游子尝尽异乡的凄凉与无情,心底唯一眷恋的,却始终都是故乡的人和事。那些留有我们美好记忆的起点,像电视剧里的背景,总是掩映下我们的所有悲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深沉”与文中加点的“深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铁镐掘着冻硬的土地,发出深沉的声响。
B.长大了我才明白,母亲的絮叨包含着对远行的我最深沉的挂念。
C.纵然是深沉的黑夜,也无法完全遮挡黎明的光亮。
D.大海水平如镜,像一位深沉的作家。
20.下列诗句中,最适合填入括号的一项是( )(3分)
A.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B.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跑步已经不只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 ① 。跑步者们开始使用各种高科技产品来跟踪并分析他们的跑步表现,从配速、距离到卡路里消耗,无一不在统计范围之内。然而,在这种过分关注数字化数据的趋势之下, ② 。对心率在跑步训练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测量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反映出运动时身体对运动的直观的反应和承受能力。
通过科学地控制心率,可以达到更高效、更安全的跑步训练效果。无论是增强心脏健康、减肥、还是提高耐力,适当的心率控制都是不可少的。比如, ③ ,运动时维持在温和到中等强度的心率区间,最有利于脂肪燃烧。这是因为在这一心率区间,身体主要通过氧化脂肪来供能,从而实现体重减轻的效果。而对于寻求提高运动耐力的跑者,应将心率控制在更高的区间,心肺功能得到加强,同时能有效地提升肌肉耐力。
21.(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中指出:“推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必须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文化的发展,促进‘科技向善’,让数字文化惠及全人类,以数字文明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新高考语文押题卷一(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新高考语文押题卷一(原卷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新高考语文押题卷五(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新高考语文押题卷五(原卷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新高考语文押题卷三(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新高考语文押题卷三(原卷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