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三次公布《进口税则》,确定海关税率,见如表海关进口税率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使国民政府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B.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D.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统制
2.(本题3分)明代首辅张居正将原来力役与银役两种差役改为一律征银,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以银役代替力役,在客观上
A.除弊振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改变丁役部分摊入土地征收
C.赋税征调方法上化繁为简D.使封建依附关系有了松动
3.(本题3分)根据直隶总督李维均的奏请,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正式颁布诏令,实施摊丁入亩制度。但各省对推丁入亩制度的实际落实时间前后不一,持续长达五十年之久。由此可见,摊丁入亩( )
A.在地方逐步推行B.遭到地主普遍抵制
C.引起民众的反抗D.受到地方各种阻挠
4.(本题3分)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其中,租指的是田租,调指的是各户每年交纳的布帛,庸指的是实物代替徭役。下表为考古出土的唐朝地方政府上交朝廷银饼的情况表。据此可知,唐朝
A.全国统一市场形成B.以白银充当贵金属
C.工匠人身控制严格D.南方成为产银中心
5.(本题3分)从春秋的“初税亩”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再到清初的“摊丁入亩”,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特点的是:
A.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B.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C.税种由简化单一演变为繁杂多项
D.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
6.(本题3分)唐朝后期,由于均田制被破坏,原有赋税制度无法实施。朝廷颁布新的税收制度是
A.租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地丁银
7.(本题3分)清初,政府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乾隆三十七年(1772),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政策的调整B.赋役制度的发展变革
C.统治者强化基层的治理D.高产作物的种植导致人口增长
8.(本题3分)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丁每年需纳粟二石;纳绢二丈、棉三两;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则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由此可知“租庸调”的实施
A.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9.(本题3分)“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该赋税制度使( )
A.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改变B.百姓缴纳免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C.赋役合并,一概折银D.人头税被彻底废除
10.(本题3分)1928年12月7日,国民政府决定,自1929年2月1日起,公布实施《国定进口税则》和国定税率,同时由外交部照会各国。《国定进口税则》平均税率为8.5%,比起协定税率提高许多。这一税则的颁布( )
A.表明中国已完全实现关税的自主化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说明国民政府已主导了海关管理权D.使中国摆脱了西方经济侵略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秦汉时期
12.(本题3分)秦汉徭役:秦汉徭役有 三种。
13.(本题3分)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唐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 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 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标准:每户按 和 缴纳户税,按 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时间:一年分 和 两次纳税。
(4)评价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 。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 的人身控制。
14.(本题3分)租庸调制
(1)历程
①北魏:开始实行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②孝文帝改革:颁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③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 。
④唐初: 制。
(2)内容
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做 ;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 ;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 。
(3)影响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15.(本题3分)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 繁杂多变。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 。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租庸调制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
17.(本题2分)元代的科差其实就是代役税。( )
18.(本题2分)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
19.(本题2分)新中国成立很长时间未征收个人所得税。( )
20.(本题2分)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庸调制。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律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三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律疏议》的地位,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把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新制度的历史背景;请列举3例唐以后科举制发生重大变化的史实。
(3)指出材料三描述的赋税制度名称及其主要征收标准,并分析这一制度确立原因。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清王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土地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还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陶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不利于社会稳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至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两税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摊丁入亩赋税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时间
税率
1928年
分为7级:7.5%、10%、12.5%,15%、17.5%、22.5%、27.5%
1930年
分为12级: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
1933年
分为14级: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80%
文物
铭文
出土地点
岭南道广州怀集县庸调银饼
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陕西西安
岭南道广州游安县庸调银饼
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令彭崇嗣典梁诲,匠王定。
陕西西安
山南道四川通州税口银
通州税口银纳官朱义云二十三两
河南洛阳
田赋
①秦朝 税率极高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 ”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人头税
①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②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对成年人征收收财产税
徭役
①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繁重劳动
②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 ,役期一般是两年
③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1928年到1933年,国民政府的海关税率都在提高,且税则更细,有利于保护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项;国民政府海关税率的提高,是国民政府努力收复关税自主权的结果,削弱了列强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国民政府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全面统制开始于抗战时期,与题中1932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材料“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体现的是一条鞭法的推行,松弛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正确;A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摊丁入亩是在雍正时期推行的,B排除。故选D。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各省对摊丁入亩制度的实际落实时间前后不一,持续长达五十年之久,可见政府并未强制要求各地同时落实摊丁入亩,而是在地方逐步推行,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逐步推行该政策,并未体现出地主抵制该政策,排除B项;此政策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动,且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民众反抗该政策,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循序渐进推行该政策,并未体现受到地方各种阻挠,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唐朝的租庸调制下,赋税的缴纳多为实物,而地方官府上缴的税赋则多为白银,说明白银替代了实物上缴中央赋税,起到了贵金属的作用,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赋税的情况,不能说明全国统一市场形成,排除A;CD和材料信息没有联系,无法体现,排除。
5.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特点,从春秋的“初税亩”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再到清初的“摊丁入亩”,这种演变体现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也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C项表述与史实相反,应是由繁杂多项到简化单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赋税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因此B正确;A是在北魏至唐中叶之前推行的赋税制度,A排除;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改革时期推行的,C排除;D是在清朝推行的,排除。故选B。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乾隆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清初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乾隆时期废除人丁编审,反映出政府对于户籍管理的松弛,结合所学可知,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因此户籍失去征收赋税的辅助功能,从而引发这一变化,B项正确。清朝土地政策并未发生较大变化,排除A项;伴随着赋税制度的变革,户籍制度与地方基层组织发生变化,基层从里甲组织变为保甲组织,因果关系颠倒,排除C项;明清以来,高产量农作物导致人口增长是连续性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材料“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摇役,则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体现了租庸调制下,如不愿服徭役,可以“以庸代役”,这有两点意义:首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其次,“以庸代役”表明人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放松,促进了人员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租庸调”的实施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唐中期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均田制破产,租庸调制最终也被两税法所取代,由此可见,“租庸调”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说法并不准确,排除C项;“以庸代役”表明人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和“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及所学知识可知,该赋税制度是明朝的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计亩征银,C项正确;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改变是两税法,排除A项;百姓缴纳免役钱,官府募人代役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免疫法,排除B项;人头税被彻底废除是雍正时期取消人头税,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据材料“《国定进口税则》平均税率为8.5%,比起协定税率提高许多”可知,国民政府税则的颁布说明其一定程度上收回关税自主权,关税税率的提高,增加了外来商品的成本,反之则保护了本民族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才基本上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并主导了海关管理权,摆脱西方的经济侵略,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田赋 与民休息 兵役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①田赋税率极高。汉朝统治者采取“②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秦汉的徭役有更卒、正卒和戍卒。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③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12.更卒、正卒、成卒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成卒三种。
13. 均田制 杨炎 人丁 资产 田亩 夏季 秋季 财政收入 人丁 农民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中后期:两税法实施的背景:①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②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内容标准:每户按③人丁和④资产缴纳户税,按⑤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时间:一年分⑥夏季和⑦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⑧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⑨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⑩农民的人身控制。
14. 租调制 均田制 租调役 租庸调 租 调 庸 以庸代役
【详解】(1)历程
①北魏:根据所学,北魏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②孝文帝改革:根据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③隋朝:根据所学,隋朝时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④唐初:根据所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
(2)内容
根据所学,唐朝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
(3)影响
根据所学,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15. 附加税 募役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故填空1.附加税;2.募役法。
16.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不是租庸调制,因此错误。
1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科差是中国唐宋元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代役税,元代成正式赋税项目,因此正确。
18.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一条鞭法就是将各种徭役、田赋和各种杂费,并而为一,折合银两征收,因此本题说法正确,故选正确。
1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正确。
20.错误
【详解】唐朝开始实行租庸调制,故题目错误。
21.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1)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2)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3)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详解】特点:根据“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得出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根据“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得出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1)根据“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得出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2)根据所学可得出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3)根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得出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2.(1)地位: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影响: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对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2)历史背景: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列举:宋代:“取士不问家世”(或糊名法、“誊录法”等);元代:一度废止科举制,后恢复;明代:南北卷制度、八股取士;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清代:1905年废除科举制。
(3)制度:两税法;主要标准:财产;
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无法维持。
【详解】(1)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影响:根据材料“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可归纳出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根据材料“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律而来”可归纳出对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2)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可从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等角度进行分析;列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宋代“取士不问家世”(或糊名法、“誊录法”等);元代一度废止科举制,后恢复;明代推行南北卷制度、八股取士;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清代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
(3)制度: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以判断出是两税法;主要标准:根据材料“以贫富为差”可归纳出标准是财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无法维持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23.(1)特点:以“量出制入”原则确定税额;土著户和客居户纳税标准趋同;主要按财产征税;明确流动商贩的税率;征税时间固定。
(2)原因: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社会矛盾尖锐;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条件。
影响:废除了人头税,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
【详解】(1)特点:根据“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得出以“量出制入”原则确定税额;根据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得出”土著户和客居户纳税标准趋同;主要按财产征税;根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得出明确流动商贩的税率;征税时间固定。
(2)原因根据“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土地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还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陶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不利于社会稳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社会矛盾尖锐;根据“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得出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条件。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废除了人头税,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练,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训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