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山东省禹城市李屯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06,山东省禹城市李屯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蛋白质。《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倡导青少年要多吃大豆、牛奶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下列不属于蛋白质在人体内作用的是( )
A. 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B. 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
C. 最主要的能源物质D. 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答案】C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蛋白质是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之一,瘦肉、鱼、奶、蛋和豆类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它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另外,蛋白质也能氧化分解,为人体提供一部分能量,但供能的主要物质是糖类,即蛋白质不是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下列饮食建议与可预防的疾病对应不合理的是( )
A. 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坏血病
B. 适当多吃猪肉、鸡肉——白化病
C. 适当多吃胡萝卜、猪肝——夜盲症
D. 适当多吃海带、紫菜——地方性甲状腺肿
【答案】B
【解析】
【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人类的疾病有显性基因控制的,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就是显性遗传病;也有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如血友病、白化病等。
【详解】A.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水果、新鲜蔬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白化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不能通过饮食来预防,B错误。
C.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鱼肝油中,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故夜盲症患者可常吃动物肝脏、鱼肝油、胡萝卜,C正确。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人体必须从外界获取一定量的碘。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以补充碘,故可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D正确。
故选B。
3. 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胃蛋白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而对淀粉却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酶具有( )
A. 高效性B. 专一性C. 多样性D. 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由分析可知,酶具有专一性,也就是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胃蛋白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而对淀粉却不起作用,由此可知,这种现象说明酶具有专一性,B符合题意。
故选B。
4. 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特别提出“每周至少吃2次水产品,每天吃一个鸡蛋”,这样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的( )
A. 糖类B. 蛋白质C. 脂肪D. 维生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要保持平衡。
【详解】A.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谷类和根茎类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糖类,A错误。
B.水产品和鸡蛋里含量最高的是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B正确。
C.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猪油、奶油、蛋黄、花生油、芝麻、豆类和坚果类等食物中含脂肪较多,C错误。
D.维生素是一类比较简单的有机物,种类很多,其中大多数是人体自身不能制造的,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在谷类、新鲜的水果蔬菜等食物中含较多的维生素,D错误。
故选B。
5.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温度对两种酶的影响后,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温度对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种酶在0℃时都会失去作用
B. 两种酶的最适合温度范围是相同的
C. 两种酶都随着温度升高而一直加快反应速度
D. 据图可推测每种生物体内酶的作用都有最适合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详解】A.从曲线图中可看出酶A在0℃的反应速度不是0,酶B在0℃反应速度为0,说明酶A在0℃时仍具有活性,A错误。
B.从曲线图中可看出酶A的最适合温度范围大约是20--40℃,酶B的最适合温度范围大约为60--80℃,B错误。
C.酶A在温度超过30℃左右时,反应速度下降,酶B在温度超过70℃左右时,反应速度下降,C错误。
D.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酶A和酶B的最适合温度分别是30℃和70℃,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温度对酶的影响。
6.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伤病员伤口需要恢复,因此这两类人应该多吃以下什么食物( )
A. 土豆、馒头、地瓜B. 花生、芝麻、肥肉C. 豆腐、蛋、奶D. 苹果、梨、桃
【答案】C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正处在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最快的时期,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而蛋、鱼、肉等食物含有丰富蛋白质,所以,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要多吃豆腐、奶、蛋、鱼、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 和尚食素,但很少有患夜盲症的,这是因为
A. 维生素A可以由其他物质代替
B. 植物性食物也会有维生素A
C. 新鲜水果中也含有维生素A
D. 有些植物性食物内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要明确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存在于哪类食物中。
【详解】夜盲症是人体缺少维生素A造成的,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鱼肝油、动物的肝脏中,玉米和胡萝卜中含有胡萝卜素,到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因此和尚食素,但很少有患夜盲症的。
8. 下列器官与消化无关的是( )
A. 喉B. 唾液腺C. 胰腺D. 肝
【答案】A
【解析】
【分析】消化器官其实指的是消化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由所学可知,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详解】人体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参与消化淀粉;胃腺分泌胃液,参与消化蛋白质;肝脏分泌胆汁,参与消化脂肪;肠腺和胰腺分别分泌肠液和胰液,肠液和胰液都含有多种消化酶,参与消化多种营养物质。所以四个选项中只有喉属于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与消化无关,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9. 下图是淀粉在人体某器官内的消化过程示意图,M表示器官或消化液,a表示淀粉分解形成的产物。则M、a可以表示( )
A. 胃、葡萄糖B. 口腔、麦芽糖C. 唾液、葡萄糖D. 胃液、麦芽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M代表口腔,a代表麦芽糖,B符合题意。
故选B
10. 经消化道消化后的葡萄糖、氨基酸以及水和无机盐被吸收最终转运到( )
A. 胃B. 大肠C. 小肠D. 组织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详解】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经消化道消化后的葡萄糖、氨基酸以及水和无机盐被小肠吸收后,转运到小肠周围的毛细血管,最终随着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生命活动利用。
故选D。
11. 如图曲线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示意图(甲、乙、丙表示消化道部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②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B. 部分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成葡萄糖
C. 丙内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 该图说明了丙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横坐标表示各段消化道,其中甲是咽和食道,乙是胃,丙是小肠;曲线①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曲线②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曲线③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详解】A.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乙是胃,曲线②代表的物质,在乙处开始消化,故②代表的是蛋白质,A错误。
B.部分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成麦芽糖,B错误。
C.小肠内有肠腺,肠腺分泌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胰管输送到小肠内,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酶,C正确。
D.图中可以说明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无法说明是吸收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C。
12. 医生从小王消化道的某器官中取出少量液体,经化验发现含有葡萄糖、麦芽糖、淀粉、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则该器官是图中的( )
A. 1B. 5C. 3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1是肝脏,2是胆囊,3是小肠,4是胃,5是胰腺。
【详解】淀粉最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它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在口腔中被分解成麦芽糖,再在小肠中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再在小肠中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在小肠内进行,先是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再被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提取的液体内有氨基酸,说明一定不是在口腔和胃内,因为口腔内不会消化蛋白质,胃内虽然能消化蛋白质,但也是对其进行初步消化,不会将其彻底分解成氨基酸,只要有氨基酸出现就说明已经在小肠中了,由分析可知,1是肝脏,2是胆囊,3是小肠,4是胃,5是胰腺,所以医生从小王消化道的某器官中取出少量液体,经化验发现含有葡萄糖、麦芽糖、淀粉、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则该器官是图中的3小肠,C符合题意。
故选C。
13. 消化系统中不与食物接触的器官是( )
A. 肝脏B. 小肠C. 大肠D. 胃
【答案】A
【解析】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由口腔至肛门,为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长约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
【详解】胃、小肠、大肠属于消化道,是食物经过的通道,而肝脏是消化道外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经导管流入肠,促进脂肪的消化作用,但食物不会经过肝脏。
故选:A。
14. 如图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1”、“剪刀2”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其中“剪刀2”能出现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 )
A. 口腔B. 胃C. 小肠D. 大肠
【答案】C
【解析】
【详解】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图示①表示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②表示麦芽糖和淀粉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可见C符合题意。
15. 下列有关人体营养或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
B. 小肠中的肠液、胰液、胆汁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C. 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D. 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1)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3)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详解】A.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是糖类、蛋白质、脂肪,错误。
B.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肠液、胰液中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不含消化酶,错误。
C.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正确。
D.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错误。
故选C。
【点睛】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
16. 图表示某人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曲线ac段表示吸气过程,此时胸腔容积扩大
B. 曲线ce段表示吸气过程,此时呼吸肌收缩
C. 曲线bc、cd段表示呼气过程,此时呼吸肌舒张
D. 曲线ab、de段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胸腔容积缩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中:ab段和de段,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bd段,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详解】AB.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所以,结合分析可知:ab段和de段表示吸气过程,此时,呼吸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AB错误。
CD.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结合分析可知:bd段表示呼气,此时,呼吸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C正确、D错误。
故选C。
17. 甲、乙图分别表示人体肺部气体交换和呼吸运动模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I、II过程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B. 乙图模拟甲图I过程,此时膈肌收缩
C. a、b分别代表二氧化碳和氧气,其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完成
D. 流经肺部的血液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动脉运回心脏
【答案】D
【解析】
【分析】(1)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2)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乙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
(3)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详解】A. 过程I、II表示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故A正确。
B. 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图中乙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因此,乙图模拟甲图I过程,此时膈肌收缩,故B正确。
C. a、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a表示二氧化碳,气体b表示氧气,故C正确。
D. 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因此,流经肺部的血液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静脉运回心脏,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18. 唱歌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缓解压力,还能够锻炼人心肺功能。在歌唱过程中,当人处于呼气状态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胸腔容积变小B. 膈的顶部下降
C. 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D. 肋骨向下向内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详解】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体积变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故选B。
19. 人体吸收的氧气最终去向是( )
A 用来构成组织细胞B. 用来与血红蛋白结合
C. 用来交换二氧化碳D. 用来氧化分解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吸入人体的氧气最后会用来氧化分解有机物。
【详解】呼吸经过呼吸道首先是把氧气吸入肺部,和肺部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随着血液循环,运到需要氧气的细胞,就会与二氧化碳交换物质,细胞中二氧化碳出来,氧气进去,最终把有机物(如葡萄糖)分解,为身体提供能量。
故选D。
20. 潜入水下游泳时,游泳者的口鼻处冒出一串长长的气泡,此时呼吸肌所处的状态是( )
A. 肋间肌收缩,膈肌舒张B. 肋间肌、膈肌都收缩
C. 肋间肌舒张,膈肌收缩D. 肋间肌、膈肌都舒张
【答案】D
【解析】
【分析】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两个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详解】潜入水下游泳时,游泳者的口鼻处冒出一串长长的气泡是进行呼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1. 下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吃饭时大声谈笑,食物容易由③误入气管
B. ⑤的分支末端膨大形成肺泡
C. ⑥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D. 吸入体内的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内被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的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⑥肺。
【详解】A.吃饭时大声谈笑,食物容易由②咽误入气管,A不正确。
B.⑤支气管的分支末端膨大形成肺泡,B正确。
C.⑥肺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C正确。
D.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所以吸入体内的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内被利用,D正确。
故选A。
22. 运用呼吸运动的原理给溺水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分钟的次数应为( )
A. 应快速进行,次数越多越好
B. 应与正常呼吸频率相当,每分钟15~20次
C. 应缓慢而充分地进行,大约10次即可
D. 应保证30次以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可用人工方法让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运动减弱或暂时停止呼吸的患者维持肺的通气功能,这就叫人工呼吸。
【详解】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据测定,呼吸频率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5---20次/分,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人工呼吸的频率应和人体自然呼吸的频率相同。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23. 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 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B. 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C. 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D. 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详解】当阻塞物经咽、喉后,堵住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按照图中所示方法施救,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随后,气体才能顺利进入肺。
故选C。
【点睛】掌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是本题解题关键。
24. 下列关于平静呼吸过程的表示,哪项是正确的?( )
A. 胸廓扩大→肺缩小→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B. 胸廓回缩→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C. 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D. 胸廓扩大→肺缩小→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详解】ACD.根据分析可知,当胸廓扩大时,肺跟着扩张,此时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即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由此可见,AD错误,C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当胸廓回缩时,肺随之回缩,此时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排出肺,B错误。
故选C。
25. 图一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三表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图四表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一中的[2]表示呼吸道,[1]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B. 图二中a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血液从[4]端流到[5]端后,其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
C. 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一中的[3]膈肌应处于图三中的甲状态
D. 图一中的[3]膈肌处于图三中的乙状态时,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对应图四中的AB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1)图一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2)图一中:1为肺,2为呼吸道,3为膈肌,图二中,a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表示吸气、d表示呼气。
【详解】A、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因此,图一中的2为呼吸道,1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A正确;
B、图二中a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瑞流到[5]端后,其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减少,静脉血变成动脉血,B正确;
C、图二中c代表的物质是氧气,d是二氧化碳。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即肺的吸气,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膈顶位置下降,胸廓变大,肺的容积变大,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气体被吸入,即图三中 的乙状态,C错误;
D、图三中的乙状态表示膈肌 处于收缩状态,胸廓变大,肺的容积变大,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气体被吸入,即图四中的AB段,D正确。
【点睛】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以及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重点掌握,平时识记时要注意图文结合。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0分)
26.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患贫血,医生建议他多吃含___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2)小明进入青春期后,妈妈每天都让他多吃含___丰富的食物,因为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它。
(3)小明有一段时间每到傍晚的时候就看不清东西,这可能是因为其体内缺乏___(填维生素名称),妈妈让他坚持每天吃点熟胡萝卜。
(4)妈妈在炒菜时加入适量含有___(填无机盐名称)的食盐,可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5)芹菜、柑橘、玉米等食物中富含___,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
【答案】(1)铁 (2)蛋白质
(3)维生素A (4)碘
(5)膳食纤维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小问1详解】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人若缺铁,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会使人患贫血症,建议多食用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小问2详解】
蛋白质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开蛋白质。因此,小明进入青春期后,妈妈每天都让他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小问3详解】
每到傍晚的时候就看不清东西,是夜盲症的表现;缺少维生素A,会出现皮肤干燥、夜盲症等症状;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胡萝卜中虽然没有维生素A,但是胡萝卜素进入人体后会转化成维生素A,因此可以预防夜盲症。
【小问4详解】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人体必须从外界获取一定量的碘;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因此,妈妈在炒菜时加入适量含有碘的食盐,可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小问5详解】
膳食纤维是指除淀粉以外较复杂糖类物质,包括纤维素和果胶等,这些复杂的糖类物质人体是不能消化和吸收的;但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因此,芹菜、柑橘、玉米等食物中富含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
27. 坐在考场的你此刻大脑如陀螺般飞速运转,笔尖轻快地写下答案,这些生命活动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能量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图一中X、Y、Z三条曲线代表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表示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___,最终消化产物是___。
(2)图一中的D结构是图二中的[ ]___,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该器官中的___和___增大了吸收面积。体现了___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我们感冒时吃的胶囊往往是用淀粉做成,主要原因是避免对图一中[ ]___产生刺激,图一中曲线___所代表的淀粉消化过程,这类营养的消化是从图二中[ ]___开始的,在该部位参与其消化的消化液是___。
【答案】(1) ①. Z ②. 氨基酸
(2) ①. 4小肠 ②. 环形皱襞 ③. 小肠绒毛 ④. 结构
(3) ①. C胃 ②. X ③. 5口腔 ④. 唾液
【解析】
【分析】图一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大肠,X代表淀粉的消化过程,Y代表脂肪的消化过程,Z代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图二中,1唾液腺,2肝脏,3十二指肠,4小肠,5口腔,6食道,7胃,8胰腺,9大肠,10肛门。
【小问1详解】
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成氨基酸;图一曲线Z代表的营养物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C胃,被彻底消化的部位是D小肠。因此,在图一中,表示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Z,最终消化产物是氨基酸。
【小问2详解】
图一中的D是消化的主要部位,代表的是小肠,图二中4所指部位是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长5~6米,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以上特点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小问3详解】
胃中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故将某些药物装入淀粉胶囊中口服,可以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因此,我们感冒时吃的胶囊往往是用淀粉做成,主要原因是避免对图一中C胃产生刺激。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口腔中的唾液含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图一中曲线X代表的淀粉消化过程,这类营养的消化是从图二中5口腔开始的,在该部位参与其消化的消化液是唾液。
28.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要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①、③号试管进行实验,那么图中③号试管处的“?”的处理方式是______;①、②号试管组成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
(2)将三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保温,5分钟后取走滴加碘液,③号试管变蓝,那么①、②号试管呈现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填“变蓝”或“不变蓝”)
(3)将三支试管重新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发现③号试管的蓝色逐渐变浅,当继续到15分钟时,蓝色完全褪去,而①、②号试管中仍呈现原来[即(2)时]的现象。请推断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口腔内的唾液、牙齿和舌等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
【答案】(1) ①. 不搅拌 ②. 唾液
(2) ①. 不变蓝 ②. 变蓝 (3)唾液
【解析】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号试管和③号试管,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
【小问1详解】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实验中,把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因此,以①、③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除对馒头块不做处理外,加入唾液后还不能进行搅拌,所以,图中“?”处的处理方法是:不搅拌。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形成了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小问2详解】
将三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①号试管中馒头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会变蓝;而②号试管中的清水不能消化淀粉,淀粉依然存在,因此滴加碘液会变蓝。
【小问3详解】
由实验可知,馒头分解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其中唾液起决定作用。
29. 呼吸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如果人体长期吸入粉尘污染的空气,肺泡组织会被损坏,继而出现异常修复、肺组织纤维化,造成“尘肺病”。患者出现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机生命。下面甲图是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乙图是膈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示意图,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一为___过程,是通过___实现的。
(2)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甲中的[ ]___,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图乙中的A模拟___,B模拟___,C模拟___,D模拟___。
(4)当我们在吸气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状态,此时D处于___状态。
(5)人患“尘肺病”后,会出现咳痰现象,痰形成的部位是___。
【答案】(1) ①.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②. 呼吸运动 (2)②组织细胞
(3) ①. 气管 ②. 肺 ③. 胸廓 ④. 膈肌##膈
(4) ①. B ②. 收缩 (5)气管和支气管
【解析】
【分析】(1)人体的呼吸包括四个过程: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四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图甲中:①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②代表组织细胞。
(2)图乙中:A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B小气球代表的是肺,C钟罩代表的是胸廓,D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A图模拟呼气,B图模拟吸气。
【小问1详解】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经过图甲中一过程,肺与外界进行了气体交换,是通过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完成的;因此,图甲中的一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小问2详解】
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因此,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甲中的②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小问3详解】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体腔被膈肌分隔成胸腔和腹腔;由胸骨、肋骨和脊柱围成的笼状支架是胸廓。因此,图乙中的A模拟气管,B模拟肺,C模拟胸廓,D模拟膈肌。
【小问4详解】
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因此,图乙中的B表示吸气,此时D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小问5详解】
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有腺细胞,腺细胞可以分泌黏液,可以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当黏膜上的纤毛向喉部摆动时,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因此,痰形成的部位是气管和支气管。
30. 下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表示___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此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___状态,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都___。
(2)在坐标系中的B点,肺内气压___大气压。
(3)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至少需要穿过___层细胞。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中的___结合,随血液到达全身组织细胞。
(4)人体细胞中的有机物,在___的作用下分解,释放___,用于进行各项___和___。
【答案】(1) ①. 吸气 ②. 收缩 ③. 扩大
(2)等于 (3) ①. 两 ②. 血红蛋白
(4) ①. 氧气 ②. 能量 ③. 生命活动 ④. 维持体温
【解析】
【分析】(1)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2)图示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是吸气过程,BC段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是呼气过程。
【小问1详解】
图示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都扩大,胸腔容积增大。
【小问2详解】
AB是吸气过程,BC是呼气过程。因此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B点还是呼气开始的一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0,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
【小问3详解】
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至少需要穿过两层细胞;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随血液到达全身组织细胞。
【小问4详解】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人体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用于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这属于呼吸作用。
31. 如图一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系统包括[ ]___和[ ]___,后者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清洁、___和___。
(2)图二中a、b表示___,通过___实现。
(3)图二中b代表的物质是___,血液从[4]端流到[5]端,其成分变化是___气体含量减少。
(4)图二所示的肺内气体按照d方向排出肺泡时,图一中[3]___应处于___状态。
【答案】(1) ①. 1肺 ②. 2呼吸道 ③. 温暖 ④. 湿润
(2) ①.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②. 气体扩散作用
(3) ①. 氧气 ②. 二氧化碳
(4) ①. 膈肌##膈 ②. 舒张
【解析】
【分析】图一中,1肺,2呼吸道,3膈肌;图二中,a表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表示的气体是氧气,c表示吸气,d表示呼气,4肺动脉,5肺静脉;
【小问1详解】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2呼吸道和1肺两部分。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有利于完成气体交换;2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具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减少对肺的不良刺激。
【小问2详解】
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通过气体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通过气体扩散进入肺泡,交换的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因此,图二中a、b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小问3详解】
图二中a表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表示的气体是氧气。肺泡内的气体b氧气浓度高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毛细血管中a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因此,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小问4详解】
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因此,肺内气体按照d方向排出肺泡时,表示呼气,图一中3膈肌应处于舒张状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禹城市李屯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禹城市李屯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禹城市李屯乡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