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化学(广东卷)(考试版)A3
展开(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班级、试室号、座位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a 40 Ba 13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因减重需要,此次发射的火箭推进舱使用的是极端制造的2.4米超宽铝合金薄板,铝合金板材属于
A.合成材料 B.金属材料 C.复合材料 D.无机材料
2.杭州亚运会“薪火”火炬握把采用可回收材料。下列图标中属于物质回收标志的是
A B C D
3.我们要主动践行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外出旅游时,提倡开私家车到景点 B.种植蔬菜时,过量施用农药化肥
C.处理垃圾时,投入相应分类垃圾桶 D.处理秸秆时,直接焚烧变废为宝
4.《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粗食盐的一种制作过程:“取盐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得南风急,则宿夕成盐”。南风通常指暖风,“南风急”有利于粗盐提纯操作中的
A.溶解 B.沉淀 C.过滤 D.蒸发
5.对下列劳动项目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6.食品保鲜的措施有添加防腐剂、填充保护气、放置干燥剂和脱氧保鲜剂等。下列可用于脱氧保鲜的物质是
A.N2 B.Fe C.CaO D.NaCl
“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水循环”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水循环”,所以水会用之不竭 B.大量开采地下水有利于促进“水循环”
C.“水循环”有利于淡水资源的补充 D.“水循环”中,水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8.自然界中碳、氧循环如题8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分类的角度看,X属于酸,Y属于有机物
B.从能量的角度看,两种循环只涉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从平衡的角度看,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基本不变
D.从微观的角度看,光合作用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9.“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如题9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在液体中挤出胶头滴管中的空气 B.溶解氯化钠
C.称量氯化钠 D.专用胶头滴管使用后归位
10.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碳酸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实验(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Na2C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A.①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1.8%
B.降温时,碳酸钠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C.②中加入氧化钙前、后均为碳酸钠饱和溶液
D.30℃时,碳酸钠饱和溶液的质量一定是139.7 g
11.某同学用题11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操作:(1)检查装置气密性;(2)添加药品,组装固定仪器;(3)将注射器中的浓氨水推入玻璃管内;(4)将玻璃管下端同时浸入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他由实验得出的下列结论或对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说明氨水溶液pH>7
C.该实验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题11图中小气球的作用是平衡压强
12.柚皮是一种中药材,其中含有柚皮苷,具有抑制病菌和消炎作用,柚皮苷的化学式为C27H32O14.下列有关柚皮苷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分子中含有73个原子
C.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碳、氢、氧原子的质量比为27∶32∶14
13.《天工开物》记载的“生铁、熟铁连续生成工艺”,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是现代冶金工艺的雏形。其流程图如题13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熔炼过程中氧化铁被一氧化碳夺去氧 B.选择足量的硫酸可证明生铁是混合物
C.生铁中通入氧气的主要目的是将铁氧化 D.因表面有油隔绝空气,所以切肉的钢刀不易生锈
14.金属镁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是烟花的常用成分。镁元素的相关信息如题14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2 B.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Mg3N2中N为-3价 D.镁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15.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根据题15中的实验事实I~IV,其中推理不合理的一项是
A.实验I说明了溶剂的种类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B.实验II可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C.实验III说明了铁生锈需要有氧气的参与 D.实验IV可以比较Zn和M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 18~21小题各 10分,共55分。
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1)“水为食之先”,《燔石篇》中介绍了用明矾使河水变得清澈的技术,原理如题16~1图所示。明矾中铝离子的符号是 ① ,乙池净水主要利用了木炭的 ② 性。
(2)净化后的水用于酿酒,《本草纲目》记载:“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瓶,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有关过程如题16~2图所示:
① 在甑桶中的粮食加入酒曲,发酵酿酒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C6H12O6 2 C2H5OH + 2 CO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③ 。
② 铁可以用作炊具主要是利用了铁的 ④ 性。用长木棒挑开灶内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⑤ 。
(3)《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① 提取药汁方法与实验室分离固液混合物操作相似,该操作的名称是 ⑥ 。
② 下列哪位科学家 ⑦ (填字母)受启发,成功提取出抗疟新药青蒿素,获诺贝尔奖。
i.拉瓦锡 ii.屠呦呦 iii.侯德榜 iv.张青莲
17.【科普阅读】
随者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
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题17~1图所示。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溶液、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氨基乙酸钾、一乙醇胺、二乙醇胺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题17~2图所示。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 ① 效应增强。自然界吸收CO2的主要途径是 ② 作用。
(2)据预测,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③ 。
(3)碳封存时常用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 。
(4)碳替代指用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目前人类可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 ⑤ (写一种即可)。
(5)对比2图中三条曲线可知,当烟气流速相同时,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的是 ⑥ 。
(6)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⑦ (填字母)。
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开私家车 b.双面打印纸质资料
c.关注个人卫生,使用一次性筷子 d.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18.【基础实验与学科实践】
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如医疗急救、航天航空、化工等。
I.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氧气常用的装置。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① ;② ② ;
(2)甲兴趣小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开测量收集氧气的体积。
①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③ (填字母)。
② 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 。
③ 若用C测量生成的O2体积,如图读数,则读数 ⑤ (填“偏大”或“偏小”)。
Ⅱ.2023年初,制氧机需求旺盛,市场上出现多种类型的制氧机。
化学药剂制氧机:如图1是某品牌制氧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在反应仓中首先加入水、粉末状过碳酸钠2Na2CO3·3H2O2,然后加入粉末状二氧化锰,即产生氧气。
(3)该制氧机的制氧原理:
第一步:2Na2CO3·3H2O2 = 2 Na2CO3 + 3 H2O2
第二步: ⑥ (写出反应方程式)。
Ⅲ.乙组同学用如图4装置测定制得的“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集气瓶中“富氧空气”体积为100mL,底部残留少量水,燃烧匙内有足量红磷),操作如下:
① 往量筒内加入适量水,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V1 = 60 mL。
② 用电点火装置点燃红磷,充分反应。
③ 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待右侧量筒内液面不再变化时,排出气球中的气体,调节两边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2 = 33 mL。
(4)用排水法收集“富氧空气”,气体应从装置图3中管 ⑦ (选“a”或“b”)通入。
(5)本次实验测得“富氧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⑧
19.【科学探究】
食品安全大于天,“双吸剂”是常用的袋装食品的保鲜剂,可用来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在袋装食品中发现一包 “双吸剂”的保鲜剂,其标签如图所示。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双吸剂”的固体样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品名:食品双吸剂
成分:铁粉、生石灰等
厂家:XX省XX市XX公司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收集资料】1.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生成氯化亚铁:Fe + 2FeCl3 = 3FeCl2
2.打开固体包装观察:部分粉末呈黑色、部分粉末呈白色、另有少数红棕色的块状固体。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CaCO3。你猜想固体中可能含有Fe2O3的依据是: ① 。
【实验探究】如表是甲组同学设计并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质疑】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在实验中得出“一定不含有Fe2O3”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⑤ ;
你认为甲组同学操作 ⑥ 得出的结论也不合理(填:“1”或“2”或“4”),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⑦ 。
【继续探究】为验证固体中是否含有Fe2O3,乙组同学用 ⑧ 先分离出铁粉,向残留固体中加入足量 ⑨ (填名称),若溶液呈黄色,证明固体中含有Fe2O3。
20.甲醇(CH3OH)是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平台分子,我国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名为“分子围栏”的催化剂,能在低温下高效实现甲烷(CH4)转化为甲醇,该原理如题20图所示。
(1)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常用作家庭燃料的是 ① (填化学式,下同)。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有 ③ 。
a.原子个数 b.分子个数 c.元素种类 d.催化剂的性质
(3)“分子围栏”内的反应实际上分2步进行。
第1步:进入“围栏”内的H2和O2原位转化为H2O2;
第2步:“围栏”内高浓度的H2O2将CH4氧化为CH3OH。
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第 ④ 步反应,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是第 ⑤ 步反应。
(4)“分子围栏”催化剂主要成分为“分子筛”,限制了H2O和 ⑥ 向外扩散。
(5)甲醇和甲烷完全燃烧的产物均为CO2和H2O,相同质量时完全燃烧耗氧较少的是 ⑦ 。
21.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Ⅰ.室温下,各物质的电导率数值如下表(稀硫酸、Ba(OH)2溶液的浓度相同)
Ⅱ.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电导率越大。
Ⅲ.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实验一:Na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滴入稀硫酸。测得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实验过程中,溶液由 ① 色变 ② 色。
(2)c点溶液的溶质是 ③ (填化学式)。
按如图1所示装置连接好仪器,在烧杯中加入100 g质量分数为w的Ba(OH)2溶液。开启磁力搅拌器,逐滴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曲线(部分)如图2所示。
(3)A点后,随着稀硫酸的不断滴加,溶液导电性逐渐增强。但电导率始终没有增加到3921 uS/cm的原因是 ④ 。
(4)实验结束后,将悬浊液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2.33 g,求质量分数w的值。(写出计算过程) ⑤
选项
劳动项目
解释
A
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渍
油渍易溶于洗洁精
B
将堵塞的花洒浸泡在白醋中除去水垢
醋酸可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及氢氧化镁反应
C
在钢制金属工具表面上刷漆或涂油
隔绝空气和水蒸气,防止工具锈蚀
D
在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
性质稳定,且不能供给微生物呼吸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
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蒸馏水,搅拌溶解
固体部分溶解,并放出大量热
固体中一定含有 ② (填化学式)
2.过滤,取滤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3.取滤渣加入足量稀盐酸
固体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得到浅绿色溶液
固体中一定含有 ③ 填名称),一定不含有Fe2O3
4.将操作3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固体中一定含有 ④
物质
蒸馏水
稀硫酸
Ba(OH)2溶液
BaSO4悬浊液
电导率(uS/cm)
3
3921
3273
3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化学(重庆卷)(考试版A3):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化学(重庆卷)(考试版A3),共4页。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化学(云南卷)(考试版)A3: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化学(云南卷)(考试版)A3,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物质分类是一种化学观念,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化学(济南卷)(考试版)A3: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化学(济南卷)(考试版)A3,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