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第1页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第2页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材料一:
    从学术的角度说,艺术史研究方法有“向内”和“向外”之分:所谓“向内”,指艺术史研究更侧重“艺术”,即关注艺术作品可见的本体,致力于分析视觉文本、笔墨语言、风格形式等,这是传统书画鉴赏、文物修复、分期断代的主要方法;所谓“向外”,指艺术史研究更侧重“历史”,即挖掘艺术现象背后不可见的生产机制,致力于剖析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政治意涵等。
    那么,艺术史研究究竟应该“向内”回归本体,还是应该“向外”继续扩展?我认为,艺术史研究需要一种“向外”的有效跨界。跨界不仅是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这一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走向的大势所趋。当下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跨界,而是如何避免短期功利主义的无效跨界,实现长期互惠互利的有效跨界,进而实现艺术史与更多样学科、更多元文化、更多媒介资源的共创共生。
    实际上,“向外”跨界与“向内”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向内”的所谓不跨界,在实质上往往以某种对本真性的坚守构筑了有效跨界的基石,正如有效的“守旧”可能比无效的“创新”更有助于实现真正跨界。与古为新,本就是从时空跨界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天然就是推进跨界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向内”也可以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我在这里说的跨界是指有效跨界,是针对虚假的、形式主义的、为新而新的无效跨界而言的。
    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要么将艺术现象和历史事实简单嫁接,要么视艺术作品为已知历史叙事的可有可无的点缀,要么以模式化的研究方法肢解艺术的魅力,既对探究艺术和历史新知无所助益,也不利于研发适配于艺术史学科的有效方法论。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往往以跨界为目的和终点,对自身和其他学科、文化、媒介研究均无实质贡献。
    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则将跨界作为方法和起点,跨界的意义不在破界和出界本身,而在以具有能动性的跨越行为抵达更宏阔的视野。有效跨界艺术史研究的目的和终点,恰恰在于更好地认知与解决本学科根本性的艺术本体问题——在跨学科意义上,博采众长以解决其他学科不以为意的艺术问题;在跨文化层面上,求同存异式发掘相较其他文化资源的优秀本土艺术价值;在跨媒介研究方面,以深入媒介特质和引入非传统媒介的方式拓展新时代艺术的定义和边界。因此,相比“向内”回归的艺术史研究,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不仅关注艺术本体问题,更坚持探索艺术本可能、还可以是什么。
    (摘编自董丽慧《艺术史研究需要有效跨界》)
    材料二:
    艺术史研究一定要紧扣“艺术”本体。不管在方法和理论上怎样跨界,艺术史研究者一定要有能力对艺术作品的高下水准做出基本的判断,艺术研究的一些独特之处往往就蕴藏在对作品的专业解释之中。
    其实,艺术史研究并非缺乏本体研究的传统,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传统就是如此。如张彦远、张怀瓘、孙过庭这些艺术史家,往往都对艺术作品有敏锐的感受,他们都精于鉴赏收藏,许多人本身还擅长书画创作,因而才写就书画史传或品评类的不朽杰作,也因此,艺术史在与其他学术门类特别是人文学科对话时才能保持独立的品性。说到底,在艺术史研究中,如果想要真正做出成绩,离不开对艺术作品本体的研究,也离不开学者对艺术作品本身有所感受。仅仅套用或重复其他学科已有的结论,艺术史研究就会缺乏独立价值。
    或许,在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中,也有远离本体、转向外围研究的情况,以至于文学理论界把文学本体研究称作“内部研究”,把文学本体以外的社会、文化研究称作“外部研究”
    相对而言,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研究以符号学、结构主义、形式分析等“内部研究”为主;20世纪后半叶则转向解构主义、性别研究、文化研究等“外部研究”。这种“二分法”经由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揭示,在今天已成为西方文论领域中的常识,可以说基本符合学术史的史实。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学领域“由内而外”的转向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外部研究的拓展和繁荣是建立在内部研究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到的一些从事外部研究的后现代文学理论家,往往也对现代主义的种种内部研究理论与方法投入了很多精力。相较而言,艺术史研究领域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换言之,内部研究是外部研究的一个注定不能被逾越的基础性阶段。艺术界的内部研究在根本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展之时盲目跟风,容易造成“先天不足”的缺陷。
    (摘编自祝帅《艺术史研究要紧扣“艺术”本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史是一门新兴人文学科,“跨界”是其基本特点,即侧重于对艺术本体的视觉文本、笔墨语言、风格形式等的研究。
    B.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要以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为主,以具有能动性的跨越行为抵达更宏阔的视野。
    C.我国艺术史的研究一直有本体研究的传统,只有坚持对艺术作品本体的研究才能确保艺术史研究能保持独立品性。
    D.20世纪文学理论研究的关注点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上半叶以“内部研究”为主,后半叶转向了“外部研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政治意涵等的艺术研究是无效的艺术跨界。
    B.艺术史的跨界可以是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的,是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C.材料二中加点的“或许”“基本”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论述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D.材料二认为艺术史研究领域还没有做好跨界准备,艺术界的内部研究不能盲目跟风。
    3.下列说法中,属于艺术史“向内”研究的一项是(3分)
    A.敦煌的壁画、彩塑是由泥土、草料、木料、矿物颜料、动物胶制作出来的,非常脆弱,总有
    一天会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要和时间赛跑。
    B.21世纪以来,宋词研究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视野上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集中在词调、词律、题材、意象等方面的研究。
    C.元曲里的大多数题材是知识分子的叹世和归隐,研究者分析了元代的社会背景,认为这是由元代社会极其混乱黑暗、社会不公的现实导致的。
    D.琉璃盏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研究,我们能了解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4.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阐述“向内”“向外”内涵后,提出了艺术史研究需要一种“向外”的有效跨界的
    观点。
    B.材料一在分析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时,先列举了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的具体表现,然后指明其危害。
    C.材料二列举张彦远、张怀瓘、孙过庭等艺术史家的例子,论证中国艺术史研究有艺术本体研究的传统。
    D.材料二将文学理论研究与艺术史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了艺术史“向外”研究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
    5.材料一主张“向外”,材料二主张“向内”,看似矛盾,实则也有共识,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两者的“共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十四片犁铧
    周涛
    ①拖拉机牵引着的二十四片犁铧宛如一组编钟,远远行进的时候看上去却像一只多脚的黑蜈蚣。它来到了草地上,它的任务是把游牧者世世代代牧放畜群的草原犁为田亩,耕耘播种上铺到天边的麦子。
    拖拉机以坦克那样沉重、不容商量的样子行进着,它的履带的钢齿碾过覆盖了绿草鲜花的草原,这是一次可怕的耕耘和播种,它所含有的性质里隐藏着不易被人意识到的恐怖的破坏力。它比烧杀抢掠更阴险蛮横,然而它完全不像烧杀抢掠那么容易判断,它的罪恶感是极其隐秘的。这是一次在耕耘和劳动这种旗帜下的庄严的破坏。
    二十四片犁铧降下去了。
    二十四片犁铧深深地插入了草原,切割的声响尖锐,短促,犁铧切断每一根草的根须时,都发出一声细微的、脆裂的声响,就像斩断一根神经时那样。
    拖拉机猛地顿住了。它遇到了一种从前未曾遇到过的阻力。
    拖拉机喘息了一阵,重新调整了一下力量,发出猛兽的咆哮声,向前拱动。它不相信有什么能够阻挡住它。
    二十四片犁铧昼夜兼程,无所顾忌地前进。它们是由一股强大的力量所牵引的,二十四片犁铧是二十四柄开刃的刀斧,锋快而且有力,比任何刽子手都要无情,比历史的车轮还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比军队执行命令还要坚决。
    对它们来说,一路上剖开大地的肌肤,切断草的根系,有一种快感。对天然锋利坚硬的东西来说,切断别的东西恰恰是它的生存价值,是它的用途。正如对斧斤来说,砍伐是它的使命;对利剑来说,刺杀是它的天性。
    二十四片犁铧在草原的肌肤里切断的远远不止于潮湿的土壤和花草的根须,在它们强有力的锋刃前,掀翻了的是整整一厚层牧草掩护下的世界。②这是真正淋漓尽致的大颠覆、大屠戮!
    草丛中有着不少的大雁、天鹅、叫天子、呱呱鸡之类的禽鸟的窝巢,有待孵的鸟蛋和刚刚孵出的雏鸟,这些以后会飞但现在还不能移动的生命,遇到了不可躲避的劫难。二十四片犁铧的锋刃轻易地把它们切断。
    还有蚯蚓的庞大家族,还有更多的甲虫、昆虫的逃难者队伍……它们全都面临灾难,如同人类不期而遇地撞上了战争,眼睁睁地看着那二十四片神秘可怖的犁铧迎面碾压过来,把它们苦心经营的乐园一劈两半!
    在这些翻耕过的土块上,各种遭受劫难的小生命,有的像战争后的伤兵那样蠕动着,有的则成为尸体半掩在土块里。
    二十四片犁铧继续推进,它不管这些。但是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二十四片犁铧的上空聚集了大批的鸟群。鸟群低低地盘旋,鸣叫,紧紧追随围绕着犁铧,仿佛是海鸟追随船尾组成的护送仪仗队。
    鸟群越集越多,乌鸦、大雁、鹅、天鹅,还有成群的白鸥和各种鸟雀,鸣叫并盘旋,飞起复落下。在它们的鸣叫声和动作里,有着兴奋焦急的情绪。
    它们是来争食那些翻耕出来的小动物的,也是来翻食那些刚播下的麦种的。翻耕过的土地成了一席摆给鸟群们的盛宴。
    日日夜夜,它们飞去又飞来,不知疲倦地追随着犁铧,变得越来越大胆,越来越寡廉鲜耻,越来越不像鸟。尤其是那些外形高雅优美的大鸟,它们穿着那样洁白整齐的羽毛,却啄起一条蛇飞向空中,或者凶相毕露地在壤块间追杀一只伤残的小田鼠。这时候,所有的鸟原形毕露,露出了一个生命凶残贪婪的一面。
    唉,生命就是生命,再美丽的生命也有丑陋的那一面。③所有的生命在本质上是同等的,美具有欺骗性。
    二十四片犁铧依然昼夜兼程,在春天的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它不停顿地推进,从草原的这一头一直犁到了天的尽头。它像一艘沉重缓慢的驳船,老也不停地行驶着,只有鸟群日日夜夜追随着它。
    辽阔的草原以及草原上的栖息者们承受了这一划时代的灾难,无声无息。除马达从远处传出的低沉轰响以外,这里的一切都如过去那样宁静、寂寥。
    直到有一天,拖拉机犁遍了周围的草原,使一座哈萨克人的白毡房成为仅存于翻耕土地间的一块礁石、一个孤岛。凶猛的牧羊犬激烈地抗议着,围绕在这只长了二十四只脚的陌生怪兽周围跳跃、咆哮,牧犬的叫声激愤而狂怒,同时含有恐惧。
    一个哈萨克老妇人从毡房里出来,她一手拄杖,一手牵着小孙子,在离毡房两米处站定。她一言不发,面色冷峻,她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自始至终沉默着,没说一句话。
    草原上的风掀起她的白发,露出她的额角上一道道苍老的皱纹。她向二十四片犁铧投过一道目光,那目光里凝缩了七十个冬天的寒冷!
    那不是愤怒,而是藐视。
    那样一个眼神扫过之后,二十四片犁铧突然不再闪闪发光,④它们在一瞬间变得铁锈斑驳了,好像一指头就能弹碎。二十四片犁铧可以剖开草原的肌肤,劈斩无数种生命,切断草根、土地和顽石,但是它受不了这位老妇人沉默而又寒冷的目光,它受不了这种无言的、高贵的藐视。游牧者的异样的沉默间的一瞥,使二十四片犁铧像二十四颗苍老衰弱的牙齿一样可怜。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拖拉机牵引着的二十四片犁铧把草原犁为田亩这一行为是借耕耘和劳动的名义进行的破坏行为。
    B.“它遇到了一种从前未曾遇到过的阻力”中“阻力”一语双关,既是耕耘时自然的阻力,也有生命和当地居民的阻力。
    C.文中对犁铧翻地场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引发人们对耕作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生命消亡的思考。
    D.文中描写了鸟群争相追食小动物的画面,意在揭示耕耘草原这一行为给自然中的动物们带来了生存困境。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把拖拉机比喻为“多脚的黑蜈蚣”,突出了拖拉机耕耘速度快的特点。
    B.句子②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同时开启了下文对“大屠戮”场景的描写。
    C.句子③阐述了美具有欺骗性的一面,容易让人忽视生命的本质和真实的道理。
    D.句子④表明了作者对二十四片犁铧耕耘草原一事的情感倾向,深化了文章主题。
    8.文中“哈萨克老妇人”的出现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周涛是以诗成名的,他的散文具有明显“诗化”倾向,请结合文本从作品选材、语言、思想等角度入手对此做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十一年冬,楚子①为陈夏氏乱故,伐陈。谓陈人无动,将讨于少西氏。遂入陈,杀夏征舒,车②诸栗门,因县陈。
    申叔时使于齐,反,复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征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征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对曰:“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故书曰:“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书有礼也。
    (选自《左传》有改)
    材料二:
    庄王使士亹傅太子箴,辞曰:“臣不才,无能益焉。”王曰:“赖子之善善之也。”王卒使傅之。问于申叔时,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悛而不摄,则身勤之,多训典以纳之,务慎惇笃以固之。摄而不彻,则明施舍以导之忠,明久长以导之信,明度量以导之义,明等级以导之礼,明恭俭以导之孝,明敬戒以导之事,明慈爱以导之仁。若是而不济,不可为也。”
    (选自《国语》,有删改)
    [注]①楚子:楚庄王。②车:古代车裂酷刑。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若是A而不从B动C而不悛D则文咏E物F以行之G求贤良H以翼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责备,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中的“让”字词义不同。
    B“信有罪矣”与“烟涛微茫信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字词义相同。
    C.“吾未之闻也”与“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两者文言句式不同。
    D.抑,貶抑,与“抑本其成敗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抑”字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征舒杀死他的国君,楚庄王带领诸侯征伐,杀死夏征舒后对其施以车裂,还把陈国设置为县,申叔时并不认同楚庄王的做法。
    B.楚庄王从谏如流,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重新恢复陈国,并从陈国每乡带回一人让他们集中居住,史书认为楚庄王此做法符合礼仪。
    C.楚庄王让士亹教导太子,士亹觉得自己没有才能,不能胜任,但楚庄王没有同意,认为士亹可以胜任,并让士亹做太子的老师。
    D.士亹向申叔时求教怎样做太子老师,申叔时认为要使太子成为仁德之人,关键是用典籍的道理加以教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4分)
    (2)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4分)
    1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说说材料一中申叔时对楚庄王“杀夏征舒,车诸栗门,因县陈”而“独不庆”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弹琴李长史往洪州
    钱起
    抱琴为傲吏,孤棹复南行。
    几度秋江水,皆添白雪①声。
    佳期来客梦,幽思缓王程②。
    佐牧无劳问,心和政自平。
    [注]①白雪,古琴曲名,传为春秋时晋国的师旷所作,泛指高雅艺术。②王程,奉王公命差遣的行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抱琴”二字可见李长史情趣高雅,与诗题中“弹琴李长史”相呼应。
    B.颔联通过想象李长史的琴声久久回荡在江面上,夸赞了他琴艺的高超。
    C.颈联诗人劝慰李长史要耐心等待,奉王公命差遣的人很快就要到来。
    D.“心和政自平”一句诗人嘱咐李长史要心平气和,待友真情溢于言表。
    16.请简要分析“孤棹复南行”一句中“孤”“复”二字所蕴含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了山路崎岖曲折,诗人沉醉其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的情状。
    (2)苏轼《赤壁赋》中,把船比作苇叶,以宽广的水面衬出了船之渺小的两句是“ , ”。
    (3)小刚拍摄了一张鸥鸟在水面上飞行的照片,老师说,配上“ , ”两句诗句,画面会更富韵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肌少症不只是肌肉量减少,低肌力才是肌少症诊断的关键特征。以肌肉力量作为肌少症诊断依据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识别肌少症性肥胖。许多人会把肌少症与消瘦联系在一起,但 A 。肥胖也会增加肌少症的风险,因为这部分患者身体脂肪过度积聚的同时,也存在肌肉质量减少的情况,导致体重与脂肪比例失调,而肌肉内脂肪浸润增加也会影响肌肉力量和功能,进而加重肌少症。 B ?肌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肌肉质量和力量的减少会导致患者活动能力的下降,进而增加跌倒、骨折、致残甚至致死的风险。同时, C ,有些人因为害怕跌倒而内心恐惧不安,甚至不敢活动,对社会活动缺乏信心,欲望降低甚至抑郁。
    ①自2016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才正式将肌少症定义为一种疾病,②而我国对肌少症的研究和认识也较晚,③所以我们以前很少听到肌少症这种疾病,④其实肌少症并不少见。⑤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肌少症患病率为6%~12%,⑥全球约有5000万人罹患肌少症,⑦预计大约到2050年患此症的人数将高达5亿。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战斗是异常激烈的,敌人排炮密集地轰击着这个小小的山头,整连整营的白军集团发起冲锋。战士们拼死地坚持着,熬过了艰苦的一天。傍晚,阵地终于被敌人突破了,连队接到了立即撤出战斗的命令。可就在彭绍明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一阵昏黑,他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彭绍明醒来了,朦胧中闻到一股血腥气味;睁眼一看,身旁是连的指导员,负了重伤,已是 ① 了。看见彭绍明醒过来,指导员强打起精神,把驳壳枪和两条子弹,以及一条满装银圆的米袋子递给了他。
    “好,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他把彭绍明的共青团团证和自己的党证放在彭绍明手里,用力抓住他的手, ② 地说:“小彭,你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个共青团员,是革命的……”他又一连吐了两口血,话都含混不清了,“就……就是剩一滴血,也要为……人民……流!”说完,他手一松,闭上了眼睛。
    彭绍明含着眼泪,掩埋了自己的指导员以后,带上战友的遗物和要求,沿着山石和丛林坚持着向西走。他原希望能赶上自己的部队,但当他走到江边上时,只见江岸上一片火把通明,敌人已经修好了被红军炸毁的浮桥,大队的国民党军队正 ③ 地拥过江去。要想超过这些密密层层的追兵,赶上自己的部队,已经不可能了。
    他躲在一丛小树后面,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和成群的敌兵,呆呆地坐着,思索着,直到天快亮了,他才拿定了主意:往回走,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去进行斗争!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加点的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省略号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其作用加以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中写道:“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A项,“对艺术本体的视觉文本、笔墨语言、风格形式等的研究”是“向内”的研究,不是跨界。B项,“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要以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为主”说法错误。C项,“只有坚持对艺术作品本体的研究才能确保……”说法过于绝对,坚持本体研究不一定保证艺术史研究能保持独立品性)
    2.A(根据材料一可知,“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政治意涵等的艺术研究”是对艺术的“向外”研究,但不能说是无效的跨界)
    3.B(A项,说的是对艺术的传承和保护;C项、D项,体现的是“向外”的研究)
    4.D(“论证了艺术史‘向外’研究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说法错误,原文“向外”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只是一种假证,不是论证的目的)
    5.①二者并不是对立的,(1分)材料一说“‘向内’也可以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1分)材料二说“一些从事外部研究的后现代文学理论家,往往也对现代主义的种种内部研究理论与方法投入了很多精力”。(1分)②两则材料都认为“‘向内”是“‘向外”的基础,(1分)材料一说“‘向内’的所谓不跨界,在实质上往往以某种对本真性的坚守构筑了有效跨界的基石”,(1分)材料二说“外部研究的拓展和繁荣是建立在内部研究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1分)
    6.D(意在揭示的是生命的贪婪、凶残与丑陋)
    7.A(“突出了拖拉机耕耘速度快的特点”说法错误,把拖拉机比喻为“多脚的黑蜈蚣”是从外形的相似性进行描写,突出的是作者对拖拉机的厌恶)
    8.①“哈萨克老妇人”作为灾难的见证者,见证了草原以及草原上的栖息者们承受了这一划时代的灾难,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②具有象征意义,“哈萨克老妇人”象征着对以“二十四片犁铧”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进程的藐视。③“哈萨克老妇人”寄寓了作者对现代化和自然、土地、人类文明的敏锐思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5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本文取材于西部乡土生活的变迁,体现了诗歌乡土、故园的传统取材范围。②本文语言呈现出雄浑、苍凉之美,善用修辞,是“诗化”的语言。③本文在思想上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及对新旧文明冲突的思考,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
    11.C(两者文言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式)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5页)】 ·24-453C·
    12.D(“关键是用典籍的道理加以教导”表述绝对。根据文中“悛而不摄,则身勤之,多训典以纳之……若是而不济,不可为也”可知,并没有“关键是用典籍的道理加以教导”之意)
    13.(1)用讨伐的名义号召诸侯,却用贪婪来作为结局,恐怕不可以吧?(得分点:“讨”动词作名词,“讨伐的名义”;“归”,趋向一点,结局;“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得分点各1分,语意理解 1分)
    (2)用《语》来教育他,使他发扬美德,知道先王务必以美德对待百姓。(得分点:“教之《语》”省略兼状语后置,用《语》来教育他;第一个“明”,发扬,弘扬;“务”,务必,一定。得分点各1分,语意理解1分)
    14.材料二中,申叔时认为要通过教导让人的行为符合道义。楚庄王杀死夏征舒,是属于道义的行为;但楚庄王把陈国设置为县,贪图它的富有,是不符合道义的行为。(总结原因“认为要通过教导让人的行为符合道义”1分,具体阐释各占1分。若其他解析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十一年冬季,楚庄王因为陈国夏氏变乱,征伐陈国。对陈国人说,不要骚动,他将要讨伐少西氏。于是(楚庄王)进入陈国,杀死夏征舒,在栗门对其施以车裂酷刑,趁机把陈国设置为县。
    申叔时在齐国出使,回国,向楚庄王复了命以后就退下去。楚庄王派人责备他,说:“夏征舒无道,杀死他的国君,我带领诸侯讨伐而杀了他,诸侯、县公都庆贺我,独独你不庆贺我,什么缘故?”申叔时回答说:“我还可以申述理由吗?”楚庄王说:“可以呀!”申叔时说:“夏征舒杀死他的国君,他的罪恶是很大了;讨伐而杀了他,这是君王应当做的事。不过人们也有话说:‘牵牛来践踏别人的田地,就把他的牛夺过来。’牵牛践踏田地的人,确实是有过错的;但夺走他的牛,惩罚就太重了。诸侯跟从君王,说是讨伐有罪。现在把陈国设置为县,这就是贪图它的富有。用讨伐的名义号召诸侯,却用贪婪来作为结局,恐怕不可以吧?”楚庄王说:“好啊!我没有听说过这些话。归还陈国的土地,可以吗?”申叔时回答说:“这就是我辈小人所说的从别人的怀里拿出来给他呀。”楚庄王于是重新恢复陈国。从每个乡带一个人回楚国,集中住在一地,称为夏州。所以《春秋》记载说:“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记载符合礼仪。
    材料二:
    楚庄王委派士暨教导太子箴,士亹推辞说:“臣不才,没有能力使太子受益。”楚庄王说:“依靠先生的善行使太子为善。”楚庄王最终要士亹做太子的师傅。士暨向申叔时求教,申叔时说:“用《春秋》来教育他,从而使他懂得褒扬善行而贬抑邪恶,来诫勉他的心;用《世》来教育他,从而使他知道有德行的人能名声显扬,昏庸的人要被废黜,来鼓励和约束他的行为;用《诗》来教育他,对他宣扬先王的美德,来指引他的志向;用《礼》来教育他,使他知道尊卑上下的法度;用《乐》来教育他,来洗涤他身上的污秽,使他稳重而不轻浮;用《令》来教育他,使他懂得百官的职事;用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5页)】·24-453C·《语》来教育他,使他发扬美德,知道先王务必以美德对待百姓;用《故志》来教育他,使他懂得历代成败兴衰的道理而引起警戒;用《训典》来教育他,使他知道宗族的发展繁衍,使行为符合道义。如果这样还不听从,举动失当而不改正,那就用文辞托物讽谏来劝导他,寻求贤良之士来辅佐他。改正了还不稳固,那就身体力行来带动他,经常用典籍来教导他让他接受,努力审慎地用笃厚的品德来巩固他。稳固了却不通达,那就阐明推己及人的道理,引导他讲忠恕;阐明如何可以使国祚长久的道理,引导他讲诚信;阐明度量关系上要适度,引导他处事得宜;阐明上下等级的秩序,引导他遵循礼法;阐明谦恭克俭的道理,引导他孝敬亲人;阐明恭敬警戒的原则,引导他办事成功;阐明要以慈爱之心待人,引导他实行仁德。像这样去教导仍然不能成就,那就不可以作为了。”
    15.C(颈联中“幽思缓王程”意思是你郁结在心间的思绪是等待王命的到来,可是这一时刻来得太慢了)
    16.①“孤”字写出了李长史孤身南往洪州的处境,既突出了李长史孤傲,又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内心的孤苦。②“复”,意为“又”。一个“复”字,可见李长史身为“傲吏”,宦海浮沉,颠沛流离,饱含着诗人对其处境的同情及愤愤不平。(每点 3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每句1分,句子选用正确,没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即可给分。字迹书写难以辨认或书写不规范,写异体字、繁体字、草书、篆书等均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得分]
    18.①肥胖和肌少症也经常并存 ②肌少症有什么危害呢 ③肌少症还会使患者精神遭受损害(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19.第②句“而我国对肌少症的研究和认识也较晚”修改为“而我国对肌少症的认识和研究也较晚”;第⑦句“预计大约到2050年”不合逻辑,“预计大约到2050年患此症的人数将高达5亿”修改为“预计到2050年患此症的人数将高达5亿”或“大约到2050年患此症的人数将高达5亿”。(每处2分,序号、修改各1分,其他修改方法符合要求即可)
    20.①奄奄一息 ②断断续续 ③急急忙忙(每处1分,意思符合语境即可。第①处填“生命垂危、命悬一线、危在旦夕”等亦可得分;第②处填“语重心长”等亦可得分;第③处填“匆匆忙忙、火急火燎”等亦可得分)
    21.①“密集地”体现了敌人炮火的猛烈,进攻势头之猛;②“小小的”体现了我军防守的艰难;③二者相互映衬,体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战士们的英勇顽强。(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22.文中省略号表说话断断续续,(1分)既再现了当时的场景,(1分)又表现了指导员的凛然大义和顽强的意志力。(2分)(意思答对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5页)】·24-453C·23.【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名言类新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共有两句名言,列宁的名言强调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为已经成为记忆,特别是历史性民族记忆,是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的,如果一定要人为地去阉割历史记忆,那只能是出自背叛规律和悖逆真理的企图,所以我们必须铭记历史,铭记过去。丰子恺的名言则要求“不念过往”,“不念”并不是“忘掉”或“遗忘”,“不念”只是不必挂在嘴上,不要老想着过去。两则名言看似矛盾和对立,实际上是互为统一的。“过去”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必须正视,应当铭记在心;但“过去”已经成为历史,如果“现在”还终日沉湎于过去之中,无法摆脱,就有可能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找不到脚下的路。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铭记过去,又不为“过去”所羁绊;不畏将来,不负现在。人生如此,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参考立意:①铭记过去;②不为“过去”所羁绊;③往事不谏,来者可追;等等。
    【题意评分解说】
    【补充说明】
    关于立意:
    如果考生对“铭记”和“放下”有辩证认识,分数应在40分以上;若文章有理有据且重点突出,可得45分以上;若能进一步联系社会现实,且表达有明显亮点,可得50分以上;如果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5页)】 ·24-453C·
    考生只写“铭记”或“放下”中的一点,分数应在40分以下。
    关于表达:
    1.文体:文体特征不明的文章,建议总分不超过36分;文体不合要求的,建议总分不超过30分;文体格式不对的,建议总分不超过50分。
    2.结构:写足字数成篇,层次分明,过渡衔接紧密,可视为“结构严谨”;首尾完整,段落连贯,可视为“结构完整”;字数超过400字,但缺少自然结尾的视为“结构基本完整”;明显拼凑,或者直接抄袭试卷相关文段的,以“结构混乱”处理。
    3.语言:“语言流畅”原则上是指没有语病;“语言通顺”可以允许有偶发病句(2个左右),但是不影响相关阅读和意思表达;“基本通顺”可以允许有3个句子不通顺,但是能够表达基本意思;全文有6个以上病句则视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对于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表达的,评卷时需要慎重处理。
    4.字迹:全文个别文字书写不标准或有涂改的不视为“字迹潦草难辨”。
    关于扣分:
    1.缺标题扣2分。
    2.字数不足 800字,每少50字扣1分。建议字数不够600字的文章,总得分控制在36分以内。全文不足400字,综合给分不能超过20分。不足200字,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
    3.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上限5分(考虑偶有1~2字笔误的情形,评卷程序从第3个错别字开始扣分,扣满5分为止)。
    4.标点错误多,或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的,扣1到2分。
    5.用繁体字或甲骨文;用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5 页(共5页)】·24-453C·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鲜明,主旨集中、明确。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C.能严格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所选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明确。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三类文
    42~47分
    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基本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基本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局部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B.内容大致具体,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残缺、思路混乱。C.未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不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要求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共13页。

    河北省保定市九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九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