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儿子从父亲体内得到的染色体是( )
A.22对常染色体+Y染色体B.22对常染色体+X染色体
C.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D.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
2.棉蚜虫以吸食棉花叶片汁液为食,异色瓢虫能够咬破棉蚜虫后取食其体液。下图为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各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异色瓢虫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
B.异色瓢虫幼虫发育需要蜕去外骨骼
C.棉花→棉蚜虫→异色瓢虫构成食物链
D.异色瓢虫防治棉蚜虫可减少环境污染
3.下列对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D.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4.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侏儒症B.蛔虫病C.水痘D.肺结核
5.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人的卷舌和单眼皮B.兔的白毛和猪的黑毛
C.番茄的红果和香蕉的黄果D.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6.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上都有DNA,DNA上都有基因
B.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片段
C.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的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都有许多的基因
D.在生物的传种和接代的过程中,基因是随配子传递的
7.近亲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的可能性大的原因是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A.生活环境越相同B.染色体数目越相同
C.生活习性越相同D.遗传基因也越相似
8.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来看,地球上现存物种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依次是( )
A.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B.鸟类和被子植物
C.哺乳动物和裸子植物D.爬行动物和种子植物
9.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12对)染色体。有关水稻受精卵细胞中染色体来源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分别来自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6对
B.分别来自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任意的12条
C.全部来自精子或全部来自卵细胞
D.每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精子,一条来自卵细胞
10.决定豌豆性状这一性状是圆滑还是皱缩的是 ( )
A.DNAB.卵细胞C.染色体D.基因
11.下列生物变异中,由于遗传物质--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一项是( )
A.将萌发的水稻种子放到宇宙飞船中,在太空中一段时间返回地面后播种,选育出了新的水稻品种
B.北方栽培的又香又甜的苹果移栽到广东后,其苹果变得又酸又涩
C.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其杂种第二代豌豆中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出现
D.一对表现正常的表兄妹近亲结婚(他们的外祖父是白化病患者),生了一个白化病和色盲的儿子
12.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是实现经济和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如图是抗虫烟草的培育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抗虫烟草的培育用到了组织培养技术,属于无性生殖
B.抗虫基因本质上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抗虫烟草培育成功说明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D.该实例表明生物在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
13.受伤的哺乳动物经常用舌头去舔伤口,对伤口愈合有一定的作用。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唾液中含抗生素,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唾液中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C.唾液中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唾液中含唾液淀粉酶,有消化病菌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4.下列关于性状与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一对相对性状纯种亲本杂交,后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C.隐性性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所以它不能遗传
D.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所控制的
1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由陆生到水生B.由水生到陆生
C.由低等到高等D.由简单到复杂
16.在嫁接植物时,一定要注意将接穗与砧木的 ( )
A.木质部接上B.韧皮部接上C.形成层接上D.树皮接在一起
17.我们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计划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
B.样品要少于20粒
C.要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D.测量结果用曲线图或直方图表示
18.下列植物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椒草的叶能长成新植株B.向日葵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C.月季可用枝条来扦插繁殖D.桃可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19.喜马拉雅白色家兔在30℃以上的条件下,全身长出白毛,在25℃条件下,四肢、尾巴、耳朵等体温较低的部位长出黑毛。这个事例说明( )
A.生物的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B.生物的基因是环境条件决定的
C.生物的性状仅由基因决定D.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
20.狗的体细胞内含有39对染色体,它的精子、卵细胞、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分别是( )
A.39个,78个,78个B.39个,39个,78个
C.78个,78个,39个D.39个,39个,39个
21.人的性别决定是由精子类型决定的,这是由于它有( )
A.两条X染色体B.两条Y染色体
C.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D.一条X染色体或一条Y染色体
22.科学家把一只灰色雌鼠的体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另一只除去细胞核的黑色雌鼠的受精卵内,然后将这一受精卵在体外培养形成胚胎后,再移植到一只白色雌鼠的子宫内发育,最后生的小鼠体色是( )
A.灰色
B.黑色
C.白色
D.花色
23.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三位航天员会在太空中进行多项科学实验,如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在空间辐射和微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品种.下列关于太空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种子产生的变异都不能遗传给后代
B.植物种子产生的变异对人类都有害
C.植物种子可能会产生能够遗传的变异
D.植物种子产生的变异对人类都有益
24.正在吃桑叶的蚕所处的发育阶段是
A.成虫B.蛹C.幼虫D.卵
25.下列关于鸟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卵细胞的细胞核就是卵黄B.为胚胎发育主要提供营养的是卵白
C.将来能发育成雏鸟的是胚盘D.胚盘、卵黄和卵白构成卵细胞
26.科学家把控制合成杀虫毒素的基因转入到番茄中,培育出具有良好抗虫作用的番茄,这种方法叫做
A.移植技术 B.克隆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生物仿生学
27.将水蜜桃的芽嫁接到油桃树上,这个芽长成枝条后结成的果实是( )
A.油桃
B.水蜜桃
C.油桃和水蜜桃的混合品种
D.油桃和水蜜桃两种
28.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 )
A.产生后代经历时间的长短B.产生的后代性状是否优良
C.能否形成种子D.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9.利用兰花的一段茎尖,能在一年内生产出上百万株兰花幼苗的方法是( )
A.植物的组织培养B.嫁接C.有性生殖D.分裂生殖
30.下列情况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是( )
A.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器B.母婴哺乳
C.与艾滋病患者有性接触D.与艾滋病患者握手
31.枯叶蝶飞行过程中身体呈鲜艳的黄色,便于吸引异性,降落后的体态和体色像一片枯叶,这在生物学上叫拟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进化过程中,天敌对枯叶蝶的不同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
B.枯叶蝶为了应对敌害产生了拟态的变异
C.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产生的后代不一定是适应环境的
D.枯叶蝶拟态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2.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同原始生命起源于( )
A.原始海洋B.原始陆地C.原始大气D.原始森林
33.若“△”“□”“☆”表示具有亲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未经变动的不同地层中出现的情况,则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A.△→□→☆B.☆→□→△C.△→☆→□D.☆→△→□
34.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闪电和大气成分,在密闭的装置里,连续进行火花放电,合成了()
A.甲烷B.氨基酸C.核酸和蛋白质D.原始生命
35.病原体是指( )
A.垃圾、废物和污水等B.能够传播疾病的苍蝇、蚊子等
C.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D.能够引起传染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36.下列不是原始大气成分的是( )
A.水蒸气和氢气
B.氢气和氨气
C.氨气和甲烷
D.二氧化碳和氧气
37.生物“进化树”可形象地表示出:鸟类和哺乳类是由古代的
A.爬行类进化来的B.鱼类进化来的
C.两栖类进化来的D.节肢动物进化来的
38.在农田中使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使用年数越长,效果越差。对这一现象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B.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C.害虫会自然发生并巩固抵抗农药的变异
D.农药质量越来越差
3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
A.接种卡介苗B.吃脊髓灰质炎糖丸
C.注射乙肝疫苗D.注射血清球蛋白
40.学习了“人体的免疫功能”后,某同学对所学知识作了总结,你认为正确的是
A.胃黏膜、胃酸属于第二道防线B.接种疫苗可使人体永远具有相应的抗体
C.花粉过敏者吸入的花粉属于抗原D.免疫系统不能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
二、综合题
4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r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针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国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救治病人,抑制病情的蔓延,根据防治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l)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 ,它不具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和内部的________组成,其生活方式为 。
(2)疫情发生后,确诊的病人是该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 ,普通的健康人群是 ;每天对校园环境进行消毒,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属于 。
(3)目前研制的疫苗是防治该病的关键,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 ,这属于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有报道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误导群众抢购该药。双黄连口服液购买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属于 药,使用抗生素治疗新冠肝炎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新冠肺炎由新冠病毒引起,而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_______。
42.下表是一个家庭中各成员性状的调查结果,请分析回答:
(1)人类双眼皮与单眼皮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 。
(2)据表推测,有耳垂是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如果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孩子有耳垂的概率是 。
(3)双眼皮是显性性状(用A表示),单眼皮为隐性性状(用a表示),则父亲的基因组成可能为 。
43.请根据材料I、材料II回答问题:
I、达尔文发现远离大陆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伦岛经常刮暴风,岛上的花草树木大都生得低矮。这里的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的,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的。经过比较发现无翅或者翅小的昆虫数目要远远大于翅发达的昆虫。
II、下图是以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为依据,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绘制的时间轴简图。
(1)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的,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的,这是一种 现象。(填“遗传”或“变异”)
(2)这些昆虫与海风之间相互斗争的关系叫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 。
(3)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时期是 (填图中字母),证实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从无机物生成简单的 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答案:
1.C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常染色体+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常染色体+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条常染色体+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常染色体+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人的精子中的染色体可能为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和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两种,综上所述儿子从父亲体内得到的染色体是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
故选C。
2.A
【分析】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两种,其中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而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详解】A.异色瓢虫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错误。
B.异色瓢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变大,幼虫发育时蜕皮蜕掉的是外骨骼,正确。
C.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生产者开头,箭头指向消费者,不能有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棉花→棉蚜虫→异色瓢虫构成食物链,正确。
D.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异色瓢虫防治棉蚜虫可减少环境污染,正确。
【点睛】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3.D
【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详解】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雌雄异体,生殖和发育都在水中完成,雌雄蛙抱对后,将精子和卵子产在水中,体外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抱对可以增加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率,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为变态发育,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完成的。
故选D。
4.A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按照传播途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详解】A.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不具有传染性,因此不属于传染病,A符合题意。
BCD.蛔虫病、水痘、肺结核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都属于传染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详解】A.人的卷舌和单眼皮是人的两种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兔的白毛和猪的黑毛是不同种的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番茄的红果和香蕉的黄果是不同种的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豌豆茎长的不同表现,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6.C
【分析】染色体:如果将正在分裂的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发现细胞核中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而且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详解】DNA分子存在于染色体上,它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DNA分子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DNA分子可以分成许多片段,每个片段都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基因,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所以说每个染色体上都有许多的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都有许多的基因是错误的,即C错误。
故选C。
7.D
【分析】近亲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详解】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婚配容易导致致病基因形成纯合体,使隐性遗传病得以表达,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
故选D。
8.A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详解】植物的进化进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所以,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来看,地球上现存物种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依次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故选A。
9.D
【分析】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精子,一条来自卵细胞。
【详解】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彻底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因此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又恢复到和亲代体细胞相同点水平。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精子,一条来自卵细胞。
故选D。
10.D
【分析】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详解】豌豆形状是圆滑还是皱缩属于生物的性状,在遗传过程中,传下去的是基因,不是性状,而生物表现出来的各种性状正是由遗传下去的基因所控制的,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一个小片段就是基因,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故选D。
【点睛】弄清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1.A
【分析】生物的遗传物质改变的原因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生物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A.把萌发的种子拿到太空去经过射线辐射,再回地面种植而后长出新品种,是使植物细胞体内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属于基因突变,符合题意。
B.北方栽培的又香又甜的苹果移栽到广东后,其苹果变得又酸又涩属于地区差异,由于水质、土壤、光照、温度等条件引起,与基因无关,不符合题意。
C.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属于基因自由组合,并不能使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D.一对表现正常的表兄妹近亲结婚属于基因自由组合,由于他们的外祖父是白化病患者,他们可能是隐性白化病的携带者,所以生了一个白化病和色盲的儿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遗传物质的改变的原因比较抽象,而是难点,应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12.D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含有营养物质及植物生长激素的培养液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并诱导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结合图示可知,抗虫烟草用烟草细胞培育成的,因此抗虫烟草的培育用到了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培养技术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属于无性生殖,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抗虫基因本质上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D.抗虫烟草是将苏云金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入到普通烟草细胞中,使普通烟草也能产生杀死该虫的毒素,表现出抗虫性,得到了抗虫效果良好的抗虫烟草,抗虫烟草培育成功说明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该实例表明生物在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基因,C正确,D错误。
故选D。
13.C
【解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例如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和消灭。
【详解】受伤的哺乳动物(如小狗)经常用舌去舔伤口,这是因为口腔里的唾液含有溶菌酶,能破坏进入伤口处的病菌的细胞壁,进而杀灭病菌,这种免疫力是天生就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通过杀菌物质消灭进入人体的病菌。
14.C
【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详解】A.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在二倍体生物中,杂合状态下能在表型中得到表现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A不符合题意。
B.一对相对性状纯种亲本杂交,后代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性状是显性性状,得不到表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B不符合题意。
C.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得不到表现,但它还会遗传下去,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C符合题意。
D.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基因包括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15.A
【分析】此题考查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据此作答。
【详解】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由陆生到水生不是进化的总体趋势。故A符合题意。
【点睛】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16.C
【分析】此题可以根据嫁接的概念和要求分析解答。
【详解】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个植物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嫁接成功的关键。
17.B
【分析】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原因的过程中,可采用了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分析结果的方法进行探究。种子实验过少,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应多选种子,并取平均值。
【详解】A.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随机抽样检测法。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样品要有足够的数量,建议不要少于30粒,故B符合题意。
C.花生的大小是不易测量的,所以要选择和设计适当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故C不符合题意。
D.为了形象的展示测量结果,更加地直观形象,测量结果最好用用曲线图或直方图表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对抽样和大小花生的理解以及样本的大小与总体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实验原理。
18.B
【分析】(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详解】椒草的叶能长成新植株、月季可用枝条扦插繁殖、桃可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都属于无性生殖;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因此向日葵通过种子繁殖后代属于有性生殖,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9.D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的性状表现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解】生物的表现型受环境的影响,基因型相同,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型不同。因为正常的喜马拉雅兔体内没有能够表达黑毛的基因,是变异导致长黑毛,即变异影响了基因的传递。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因此正常的喜马拉雅兔是白毛黑爪。但在兔背上剥去一块白毛并放置一块冰后,长出黑毛,说明生物的性状表现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即环境对遗传因子的表达有影响,但并不导致遗传因子组成的改变。因此以上事例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故选D。
【点睛】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0.B
【分析】染色体、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假如某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则其受精卵为2N;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为N。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
【详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狗的体细胞中有39对染色体,因此,它的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数分别是39个、39个、78个。
故选:B。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1.D
【分析】男性的体细胞内的性染色体是:一条是X染色体,一条是Y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时,形成两种类型的精子,即一种精子内含有X染色体,一种精子内含有Y染色体。
【详解】男性的体细胞内的性染色体是:一条是X染色体,一条是Y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时,形成两种类型的精子,即一种精子内含有X染色体,一种精子内含有Y染色体,如果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后代是女孩,如果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其后代是男孩,故选项D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人类的精子中的性染色体。
22.A
【详解】试题分析: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生下的小鼠的性状是由提供细胞核灰色雌鼠的基因控制的它的毛色为灰色。
考点:克隆技术的应用。
23.C
【分析】本题考查了太空育种可能诱发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对人类有益的变异
【详解】科学家认为,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变异.由于亿万年来地球植物的形态、生理和进化始终深受地球重力的影响,一旦进入失重状态,同时受到其他物理辐射的作用,将更有可能产生在地面上难以获得的基因变异。因此太空育种能诱发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但是产生的变异不一定对生物自身是有利的,也不一定对人类都是有利的,同时太空育种只能产生生物的新品种,而不能培育出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生物。故选C。
24.C
【详解】试题分析:家蚕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正在吃桑叶的蚕出于幼虫期,幼虫的后期,幼虫会吐丝,形成蚕丝。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蚕的发育,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C
【分析】如图鸟卵的结构包括:胚盘,卵壳,系带,卵黄膜,卵黄,气室,卵白,卵壳膜。
卵壳起保护作用;内层卵壳膜和外层卵壳膜起保护作用;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卵黄系带起到固定卵细胞的作用;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
【详解】A.卵细胞的细胞核是胚盘,A错误。
B.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是主要是卵黄,卵白也能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B错误。
C.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C正确。
D.胚盘、卵黄和卵黄膜构成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26.C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之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详解】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科学家把控制合成杀虫毒素的基因转入到番茄中,培育出具有良好抗虫作用的番茄,这种方法叫转基因技术,C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转基因技术原理和应用。
27.B
【分析】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详解】嫁接属于无性繁殖,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将水蜜桃的枝条嫁接到油桃树上,接上去的树枝上结出的成熟的果实为水蜜桃味。
故选B。
28.D
【分析】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无性生殖的优点:后代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等。
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如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详解】无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而有性生殖是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可见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所以D正确。
故选D。
29.A
【分析】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详解】A.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另外,该技术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利用兰花的一段茎尖,能在一年内生产出上百万株兰花幼苗的方法是植物的组织培养,A符合题意。
B.嫁接是指直接把一种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在另一种植物体上,是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利用嫁接可以繁育优良的品种,但不能快速繁殖,B不符合题意。
C.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C不符合题意。
D.细胞的分裂生殖是指由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出大量的新个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0.D
【详解】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故D符合题意。
31.B
【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详解】A.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体色与环境存在差别的容易被天敌吃掉,而体色像枯叶的枯叶蝶活下来,故天敌对枯叶蝶的不同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A正确。
B.变异是普遍存在、且是不定向的,枯叶蝶拟态的变异是一开始就具有的,不是为了应对敌害而产生的,B错误。
C.活下来的枯叶蝶繁殖的后代中有的与环境还存在差别,天敌又把体色与环境有差别的枯叶蝶吃掉,因此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也能产生不利于应对天敌的变异,枯叶蝶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是适应环境的,C正确。
D.敌害来临时,体色与环境差别较大的枯叶蝶容易被发现而吃掉,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枯叶蛾腹部黄色,飞行时引人注目,落地却如一片枯叶,不容易被发现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枯叶蝶繁殖的后代,有的体色与环境一致似枯叶,有的与环境还有差别。敌害再来时,又把体色与环境还有差别的枯叶蝶吃掉,而体色似枯叶的枯叶蝶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枯叶蝶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枯叶蝶拟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32.A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详解】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后来在高温、雷电、紫外线的作用下,在原始大气中产生了简单的有机物;有机物随着雨水一起汇入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有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才形成了具有生命现象的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故选A。
33.A
【分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详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根据题图可知,△在最底层出现,△较单一,说明△较简单、低等;中间一层出现的□较高等;最上一层出现的☆更高等,所以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口→☆,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4.B
【分析】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
【详解】米勒的实验中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B。
【点睛】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35.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详解】A.垃圾、废物和污水等属于环境,A错误。
B.能够传播疾病的苍蝇、蚊子等,属于传播途径,B错误。
C.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属于传染源,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能够引起传染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是病原体,D正确。
故选D。
36.D
【分析】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
【详解】水蒸气、氢气、甲烷、都是原始大气的成分,ABC不符合题意;原始大气中肯定没有的是氧气,D符合题意。
【点睛】关键点:原始大气层中没有氧气,也没有生命。
37.A
【分析】试题分析:如图生物进化树:
【详解】可见,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故选A。
38.B
【分析】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
【详解】首先害虫存在两种变异品种:抗药能力强的害虫与抗药能力差的害虫。农药使害虫中抗药能力差的害虫死亡,而抗药能力强的害虫活了下来。这样控制抗药能力强的基因得到积累与加强,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是因为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9.D
【解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据此答题。
【详解】A.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结核杆菌起到拮抗作用,属于计划免疫,故A不符合题意。
B.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症,属于计划免疫,故B不符合题意。
C.注射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属于计划免疫,故C正确。
D.注射血清蛋白,血清蛋白中含有抗体,不属于计划免疫,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正确理解计划免疫的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40.C
【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详解】A.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胃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它能分泌胃酸,错误。
B.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但是抗体在人体存留的时间不一定,并不都是永远的,错误。
C.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花粉过敏者吸入的花粉属于抗原,正确。
D.免疫系统能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以及免疫的类型。
41.新冠病毒 细胞结构 寄生 传染源 易感人群 切断传播途径 抗体 特异性 非处方 细菌
【解析】(1) 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3) 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还有地方性,季节性等)
(4)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①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②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③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人尽量做到“五早”(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及时处理。②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消除各种媒介生物。③保护易感人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按时接种疫苗等。
【详解】(l)由分析可知,新冠肺炎作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它的病原体是新冠病毒,该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2)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故疫情发生后,确诊的病人是该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传染源,普通的健康人群是易感人群。结合分析可知:每天对校园环境进行消毒,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阻挡、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当病原体侵袭人体时,起抵御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
(4)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所以,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处方药(Rx)需要凭医师的处方购买,按医嘱服用,适用于不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大病、危重病;非处方药(OTC)不需凭处方购买,按说明书服用,适用于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病。故双黄连口服液购买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属于非处方药,标识为OTC。
(5)生物的变异分为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称为可遗传的变异。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同为冠状病毒,它们的基因组成仅有约20%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生物的变异导致的。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之间在形态结构、致病机理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相似性,这说明它们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传染病的特点、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安全用药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2.相对性状 显性 75%(或3/4) AA或Aa
【解析】(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2)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1)人类双眼皮与单眼皮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相对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父母都有耳垂,而出现了无耳垂的儿子,说明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是隐性性状。若决定有耳垂的基因为A,决定无耳垂的基因为a,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一对夫妇,生的孩子无耳垂,说明夫妇双方控制耳垂有无的基因组成都是Aa,如图所示:
从图解中可以看出:如果这一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有耳垂的可能性有75%。
(4)双眼皮是显性性状(用A表示),单眼皮为隐性性状(用a表示),则父亲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A或者Aa,母亲基因为a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变异、相对性状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借助图解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43. 变异 生存斗争 生存自然选择 A 有机物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详解】(1)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的,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的,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2)这些昆虫与海风之间相斗争的关系叫做生存斗争。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4)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时期是A,证实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从无机物生成简单的有机物是完全有可能的。
(5)原始地球条件无游离状态的氧,因此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不需氧型。
(6)根据时间轴上植物类群出现的顺序,推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点睛】主要掌握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及生命的起源的各个阶段。成员性状
父亲
母亲
儿子
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眼皮
双眼皮
单眼皮
双眼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多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生物期中试题docx、2023-2024第二学期七年级生物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2023-2024第二学期七年级生物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骏景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