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展开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 种,其中 13 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帕戈斯群岛600km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cm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据考证,这14 种达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 万年至300万年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1835 年9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羽毛颜色暗淡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了标本带回英国。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 G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启发,在《物种起源》中论述到:“这些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雀形目小鸟实在令人感兴趣,它们由一个种分化出来而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形目小鸟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这些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
(摘编自邓文洪、郑光美《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
材料二:
1938 年12 月,28岁的英国帅小伙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研究不同种“达尔文雀”的繁殖和觅食行为。每天上午他外出观察这些小鸟,下午则捕捉个体尝试进行圈养,看不同种之间是否会发生杂交。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那样,“达尔文雀”非常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这些“很傻很天真”的鸟,是拉克在野外非常难得的理想观察对象。
1939 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 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 号“达尔文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雀”标本!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而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面对同样的原始资料,1947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
拉克在第一本书中依据野外观察和标本测量数据对“达尔文雀”的分类进行了修订,并把主要篇幅放在了阐述种间以及种内变异上。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之间和同一种但分布于不同岛上的种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受到当时主流观点认为亚种之间形态差异不具备自然选择上的适应性的影响,拉克在“达尔文雀”身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认为上述差异主要是在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当中发挥作用,即同种的雌鸟主要通过喙型来识别同种的雄鸟。而生活在大达夫尼岛的甲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由于具有介于两种之间的喙型,而被认为可能是杂交的产物。
在回到达丁顿会堂学校又教了一年中学生物之后,拉克开始为军方工作,主要是与其他科学家一道为刚刚投入实战不久的雷达提供智力支持。在这期间,生态学上一项名叫高斯原理的理论引起了拉克的注意,并最终改变了他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他明确地指出竞争导致了“达尔文雀”在食物资源利用上的分化,产生了已知的14 个种和它们形态各异的喙。以地雀为例,在同时有大、中、小地雀的岛上,3 种鸟喙的大小都不重叠,对应着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喙的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两个小岛上各只有一种食种子的地雀,因此表现出了竞争释放,即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就是说这两个岛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拉克的新书用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方面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佐证,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
稍显遗憾的是,拉克的新书更多提供的还是一种描述性的结论,定量性统计分析有限。比如,尽管他指出了对食物资源的竞争是主要的演化驱动力,但却没有提供大、中、小地雀在取食种子大小上是如何分化的例证。又如,他指出了对于同域分布的种群而言,生殖隔离是最后形成物种的关键一步,却没能说清楚究竟是何种机制导致了生殖隔离的实现。这些遗憾被开始于34 年之后并延续至今的一项长期研究弥补。
对“达尔文雀”的研究,研究者们手中的工具从达尔文时代的猎枪,到拉克的望远镜,再到后来的雾网和录音机,发展到了今天的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对于“达尔文雀”的认知,既有最初达尔文的慧眼未识珠,也有拉克两本著作之间观点的骤然转变,更有另一个研究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在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研究中应当去追求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演化及生态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尽头。
(摘编自 Rbbi《迈入基因组时代的“达尔文雀”传奇》)
1. 下列关于“达尔文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尔文雀”并非特指某一种鸟,只是它们在体形和羽毛颜色上存有相似的特征。
B. 如果“达尔文雀”的喙部形状和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则表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种。
C. 受主流观点影响,拉克认为“达尔文雀”喙型差异主要在种间生殖隔离中起作用。
D. 受高斯原理启发,拉克提出,食物资源的竞争,导致“达尔文雀”的喙型变得不同。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尔文发现带回的雀形目鸟类是没被描述过的新种,这启发了他关于生物进化的思考。
B. “达尔文雀”性情温顺,易于接近,这有利于研究者进行野外观察以及标本采集工作。
C. 《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主要阐述了“达尔文雀”种间以及种内的变异。
D. 《达尔文雀》用多方面资料佐证观点,提供的是描述性的结论,定量性统计分析不足。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具有介于两种之间的喙型,这是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发生作用的表现。
B. 拉克的新书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出重要结论:不同岛屿的地雀喙型有异是由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造成的。
C. 拉克通过长时间的野外观察和认真的室内研究,掌握了翔实的资料,撰写完成两部关于“达尔文雀”的学术专著。
D. 目前科学家已开始使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来进行研究,弥补了“达尔文雀”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遗憾。
4. 材料二标题为“迈入基因组时代的‘达尔文雀’传奇”,研究“达尔文雀”有哪些“传奇”? 试加以概括。
5. “达尔文雀”的研究历史,给了我们关于科学研究的哪些启示?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资料却得出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②在研究了一百多年后,“达尔文雀”仍有许多未解之谜;③团队坚守荒岛 42 年观察研究。
5. ①科学研究会受同时代观点的影响,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判断;②科学研究需要持久地探索,要有恒心和毅力;③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则表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种”错,原文“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之间和同一种但分布于不同岛上的种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可见单凭喙的大小和形状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属于不同的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达尔文发现带回的雀形目鸟类是没被描述过的新种”错,原文“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 G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选项中“达尔文”应为“Guld”。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这是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发生作用的表现”错,原文“而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喙的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两个小岛上各只有一种食种子的地雀,因此表现出了竞争释放,即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就是说这两个岛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可见应是“食物资源的竞争”的作用。
B.“不同岛屿的地雀喙型有异是由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造成的”错,原文“拉克的新书用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方面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佐证,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可见“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影响的是“物种形成”,而不是“喙型有异”。
D.“弥补了‘达尔文雀’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遗憾”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在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研究中应当去追求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演化及生态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尽头”,没有谈到利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得到的研究成果。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而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面对同样的原始资料,1947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可知,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资料却得出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
②由“这些遗憾被开始于34 年之后并延续至今的一项长期研究弥补”可知,在研究了一百多年后,“达尔文雀”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③由“更有另一个研究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可知,团队坚守荒岛 42 年观察研究。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受到当时主流观点认为亚种之间形态差异不具备自然选择上的适应性的影响,拉克在‘达尔文雀’身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但后来“生态学上一项名叫高斯原理的理论引起了拉克的注意,并最终改变了他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可见科学研究会受同时代观点的影响,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判断;
②由“1938 年12 月……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1939 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 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 号‘达尔文雀’标本”“1947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更有另一个研究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可知,科学研究需要持久地探索,要有恒心和毅力;
③由“对‘达尔文雀’的研究,研究者们手中的工具从达尔文时代的猎枪,到拉克的望远镜,再到后来的雾网和录音机,发展到了今天的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可见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那是汉武帝天汉四年的正月。有一天司马迁正在书房里席地而坐,埋着头写着他的《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的时候,他的外孙杨恽,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进来匐着向他报告:
“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
在司马迁把书案上的稿件略加整理着的时候,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肚子挺得很高。这胖子便是做着益州刺史的任少卿了。当时的地方官每年正月要进京朝见一次,他是才从四川来到长安的。
司马迁立起身来迎接着他,两人拱手对揖。
“少卿你几时进京的?”
“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
“胡子吗?唉……”司马迁含糊着没有回答出下文来。
“我记得你要长我两岁的,我今年三十七,你不是三十九岁吗?”
“是啦。”
“但你看来却只有三十岁的光景啦。你从前是一位有长胡子的瘦子,如今你长得这样白皙而肥胖起来了,你大约是应着“心广体胖”的那句古话啦。你们过着宫廷生活的人真好。你的声音也变了。子长,宫里的姑娘们一定是很欢迎的罢?吓吓。”
一见面便一味唠叨着的这位任少卿,全没有想到他说的话,句句都打中了司马迁的伤痕,司马迁对于这位本来不大喜欢的官气十足的朋友,增加了新的厌恨。
“你请坐罢,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他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不免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话,说李陵的投降怕是策略的投降,因此便触犯了皇帝的怒气,连把他也投在了天牢里。在牢里关了半年,在第二年的正月,终于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自己的宣传工具,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却特别被皇帝看中了,便被超拔了起来,拜为“中书令”,就是皇帝御用的秘书长。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汉武帝对于刑余之人的这样重视,不用说是看上了司马迁的文才,然而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司马迁已经受宫刑了。皇帝的周围是有很多妃嫔的,假如要选用有文才而又完整的人,那岂不是自寻烦恼吗?
司马迁就这样因受了宫刑而得到了大官。在他下了狱而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他们都说司马迁是“塞翁之马”;甚至于有好几个中年的朋友想自己也有这“塞翁之马”的福分,要司马迁向皇帝介绍,用他们做部下。
司马迁的感触却和寻常不同。得官的重大原因是由于受宫刑已使他感觉着双重的侮辱。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又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这些侮辱,这些愤慨,他是很想努力把它们忘记的,然而总有些东西要时常向他把它们提起来。
任少卿一和司马迁对坐着,又好像突然想起了一样,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
“我还忘记了啦,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们的天官冢宰,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
这又是射中了伤痕的一箭。
“老兄的荣升,真是我们交游辈的光宠啦。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仅相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
司马迁的愤慨这时候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少卿进京的时候自己在狱里,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照顾的。
“少卿,”司马迁说着,“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起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便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我受了皇上的知遇,是因为我受了宫刑,你明白吗?”
少卿听着司马迁的这般愤愤的语句,他惊愕了起来。连忙摇着头说:“老兄,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犹言,耳属于垣’①啦!”
“哼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你用不着那样害怕。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随时都可以死,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这部书我费了十年的功夫来写,但在未下狱之前的几年间我是写得很懒散的,在下狱之后我在一年半的期间便把全部整理了出来,我如今连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
“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我这是永远不朽的书。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要和有权势的人对抗,看我们的生命哪个更长,我们的权威哪个更大,我们对于天下后世的人哪个更有功德。有些趋炎附势的糊涂蛋在藐视我们做文学的人,我要把我们做文学者的权威提示出来给他们看。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这儿是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我的肉体随时可以死,随时可以被人寸断,但我敢相信我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地上的权势,我笑杀它。哼哼,我笑杀它。”
“是,是,是。”少卿被司马迁的气焰压倒了,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
1936年4月26日(有删改)
注:①君子不能轻发言,有人耳朵贴墙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少卿嘴上说司马迁是“交游辈的光宠”,但他一再揭司马迁的伤疤,可见并不是真心诚意来恭贺,只是为了巴结他。
B. 司马迁认为《史记》是“永远不朽的书”“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表现了他的自大与狂妄。
C. 司马迁说自己被任命为中书令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看似对皇上充满感激,其实满怀愤慨不平之情。
D. 小说称赞司马迁受屈辱而发愤著述《史记》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古人身上铸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格追求。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语言、动作等手法刻画任少卿,将一个自私自利、见风使舵、小心谨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 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司马迁和任少卿两个不同的人物。
C. 任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通过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的不赞同。
D. 小说开头由司马迁写《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开始,以介绍《史记》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8. 小说对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 小说插叙了司马迁受宫刑和被超拔为“中书令”的原因,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案】6. B 7. A
8. ①通过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对司马迁的脸色、声音、体质的描写,写出了司马迁受刑前后的变化,表现了刑罚对司马迁身体和心灵双重的伤害。②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司马迁与任少卿的对话,尤其是最后对《史记》的介绍,塑造了司马迁坚强隐忍、坚贞不屈、不畏权势的形象。③通过对比(答衬托、侧面描写也可得分)手法塑造人物。小说通过描写任少卿和其他亲戚故旧的阴暗、卑鄙与丑陋,突出了司马迁的高尚、隐忍与坚贞。
9. ①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插入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司马迁外貌的变化,解释了司马迁坚持写《史记》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②更好的突出了司马迁正直、隐忍与不屈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③使情节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在司马迁与任少卿的交谈中对往事的插入回忆,避免了平铺直叙。④暗示主题。作者通过皇上对司马迁的处罚以及破格提拔来讽喻现实,表达作者对当权者和丑陋人性的讽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B.“自大与狂妄”错,更多的是自信和对写成《史记》价值的确信。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心谨慎”错,应该是胆小怯懦。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2)根据“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你长得这样白皙而肥胖起来了”“你的声音也变了”分析,小说通过对司马迁的脸色、声音、体质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司马迁受刑前后的变化,表现了刑罚对司马迁身体和心灵双重的伤害。
(2)根据“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起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便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我受了皇上的知遇,是因为我受了宫刑,你明白吗”“少卿,你用不着那样害怕。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随时都可以死,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这部书我费了十年的功夫来写,但在未下狱之前的几年间我是写得很懒散的,在下狱之后我在一年半的期间便把全部整理了出来,我如今连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我这是永远不朽的书。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要和有权势的人对抗,看我们的生命哪个更长,我们的权威哪个更大,我们对于天下后世的人哪个更有功德。有些趋炎附势的糊涂蛋在藐视我们做文学的人,我要把我们做文学者的权威提示出来给他们看。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这儿是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我的肉体随时可以死,随时可以被人寸断,但我敢相信我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地上的权势,我笑杀它。哼哼,我笑杀它”分析,小说通过司马迁与任少卿的对话,尤其是最后对《史记》的介绍,塑造了司马迁坚强隐忍、坚贞不屈、不畏权势的形象。
(3)根据“司马迁就这样因受了宫刑而得到了大官。在他下了狱而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他们都说司马迁是‘塞翁之马’;甚至于有好几个中年的朋友想自己也有这“塞翁之马”的福分,要司马迁向皇帝介绍,用他们做部下”“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又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去年少卿进京的时候自己在狱里,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照顾的”分析,小说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了任少卿和其他亲戚故旧的阴暗、卑鄙与丑陋突出了司马迁的高尚、隐忍与坚贞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段落或情节作用的能力。
(1)结合“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你从前是一位有长胡子的瘦子,如今你长得这样白皙而肥胖起来了,你大约是应着“心广体胖”的那句古话啦。你们过着宫廷生活的人真好。你的声音也变了”“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随时都可以死,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这部书我费了十年的功夫来写,但在未下狱之前的几年间我是写得很懒散的,在下狱之后我在一年半的期间便把全部整理了出来,我如今连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分析,文中插入司马迁受宫刑这一情节,照应了前文司马迁外貌的变化,解释了司马迁坚持写《史记》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情节更加完整。
(2)结合“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随时都可以死,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这部书我费了十年的功夫来写,但在未下狱之前的几年间我是写得很懒散的,在下狱之后我在一年半的期间便把全部整理了出来,我如今连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我这是永远不朽的书。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要和有权势的人对抗,看我们的生命哪个更长,我们的权威哪个更大,我们对于天下后世的人哪个更有功德。有些趋炎附势的糊涂蛋在藐视我们做文学的人,我要把我们做文学者的权威提示出来给他们看。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这儿是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我的肉体随时可以死,随时可以被人寸断,但我敢相信我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地上的权势,我笑杀它。哼哼,我笑杀它”分析,文中插入司马迁受宫刑这一情节,更好地突出了司马迁正直、隐忍与不屈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
(3)结合“一见面便一味唠叨着的这位任少卿,全没有想到他说的话,句句都打中了司马迁的伤痕,司马迁对于这位本来不大喜欢的官气十足的朋友,增加了新的厌恨。‘你请坐罢,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我还忘记了啦,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们的天官冢宰,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这又是射中了伤痕的一箭。‘老兄的荣升,真是我们交游辈的光宠啦。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仅相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分析,在司马迁与任少卿的交谈中对往事的插入回忆,使情节有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4)结合“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不免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话,说李陵的投降怕是策略的投降,因此便触犯了皇帝的怒气,连把他也投在了天牢里。在牢里关了半年,在第二年的正月,终于受了宫刑”“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自己的宣传工具,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却特别被皇帝看中了,便被超拔了起来,拜为‘中书令’,就是皇帝御用的秘书长。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汉武帝对于刑余之人的这样重视,不用说是看上了司马迁的文才,然而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司马迁已经受宫刑了。皇帝的周围是有很多妃嫔的,假如要选用有文才而又完整的人,那岂不是自寻烦恼吗”“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又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司马迁就这样因受了宫刑而得到了大官。在他下了狱而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他们都说司马迁是“塞翁之马”;甚至于有好几个中年的朋友想自己也有这“塞翁之马”的福分,要司马迁向皇帝介绍,用他们做部下”分析,作者通过皇上对司马迁的处罚以及破格提拔来讽喻现实,表达作者对当权者和丑陋人性的讽刺,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节选自《六韬·龙韬》)
材料二: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节选自《战国策》)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善者A见利B不失C遇时D不疑E失利F后时G反受H其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奇正,古代兵法术语。“正”指依规依矩正面临敌;“奇”指打破常规出其不意。
B. 挠,指干扰,和成语“不屈不挠”“百折不挠”中的“挠”字意思都不同。
C. 御、指抵御,和“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御”意思相同。
D. 靡,指浪费、消耗,和“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的“靡”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姜太公强调将领的智慧和思考,用兵掌握主动权,不泄露重要机密,不言说用兵谋划,用兵行动和计谋要出其不意。
B. 良将不靠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智士不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国师的智慧、国工的技艺不能与一般人相同。
C. 作战抓住了时机,就能像迅雷一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一样使人不及闭目,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去常态如狂癫。
D. 武安君分析长平一战秦国虽然取胜,但厚葬死者、照顾伤者、慰劳战胜归来的将士,国力消耗巨大,力阻昭王伐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2)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14. 武安君白起对“赵未可伐”的判断,符合《六韬》中“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10. CEG
11. D 12. C
13. (1)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向敌人示弱,然后进行决战,因此可事半而功倍。
(2)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您却说“不可以进攻赵国”,这种说法是什么道理呢?
14. ①闻则议、见则图:长平战败后赵国君臣励精图治,军民一心,又积极拉拢外援,守备力量是原先的十倍。
②知则困,辨则危:赵国以防备秦国为要务,积极商议应对之策,贸然出兵我军会陷入困境、遭遇危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
根据句式结构特点,“见利不失”和“遇时不疑”都以“善者”为主语,并两者都句式完整,两句其后都断开,故CE处需断开;
“失利”“后时”两个短语并列,表达一样的意思,中间不断开,“后时”后要断开,故G处需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正确。“不屈不挠”和“百折不挠”的“挠”都是“弯曲”。句意: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百折不挠:指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
C.正确。句意: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没有人能抵御他。
D.错误。“靡不毕见”中“靡”意为“无,没有”,意思不同。句意:消费掉国家的资财。/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去常态如狂癫”理解错误,原文“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这里的意思是说抓住时机进攻时,我军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先胜”,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见”,显现;“战”,决战。
(2)“息”,休养;“倍”,加倍;“说”,说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闻则议、见则图:由材料二“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可知,长平战败后赵国君臣励精图治,军民一心,又积极拉拢外援,守备力量是原先的十倍。
知则困,辨则危:由材料二“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可知,赵国以防备秦国为要务,积极商议应对之策,贸然出兵我军会陷入困境、遭遇危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进攻作战的原则是什么?”太公答道:“作战的态势要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战术的变化产生于敌我双方的临阵对垒,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机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谋略不可言传,况且机密极为重要只能藏于心中而不能表现为言论,军队的部署和运用只能隐秘而不可暴露于敌。倏然而去,忽然而来,独断专行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的原则。”
“敌人听说我军兴兵,就会商议应对之策;敌人发现我军行动,就会设计对我算计图谋;敌人了解我军企图,我军就会陷入困境;敌人摸清我军规律,我军就会遭遇危险。所以善于用兵的,取胜于军队行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能够消除祸患于未然;善于打胜仗的,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战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因此,经过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的,不是良将;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的,不是智士;智慧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师;技艺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工。用兵最重要的莫过于所攻必克,作战最重要的莫过于保守机密,行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其不意,计谋最重要的莫过于神妙难测。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向敌人示弱,然后进行决战,因此可事半而功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看到有胜利把握就进攻,没有获胜的可能就停止。用兵的害处,最大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所以,明智的指挥者抓住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经决定就绝不迟疑。所以投入战斗才能像迅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使人不及闭目,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阻挡它的就被击破,靠近它的都被消灭,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
(节选自《六韬·龙韬》)
材料二:
秦昭王在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兵器车辆得到整顿之后又想攻打赵国。武安君说:“不可以进攻赵国。”秦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进攻赵国’,这种说法是什么道理呢?”武安君说:“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的得到厚葬,受伤的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劳苦的饮酒解乏,吃饱喝足并得到馈饷,消费掉国家的资财。赵国战死的人得不到收殓,受伤的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尽力共同分担忧患,加紧耕田劳作多生资财。如今大王能够派出的军队虽然超过从前的一倍,臣下料想赵国守备国家的军队也会超出原来的十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四面派出使者向诸侯求和,同燕、魏两国结为同盟,同齐、楚两国连成伙伴,处心积虑,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正当现在这个时候,是不可以攻打赵国的。”
(节选自《战国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宋〕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因排挤去官。闭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作。②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功夫。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写出了山中夏日鲜明的季节特征,词人在这清丽的自然中消解了劳顿困苦。
B. 雨后傍晚的美景如图画一般,无法用文字形容,“风景”句以实写虚,更添想象美。
C. 词的上下阕有时间跳跃之愁,用“午醉”呼应上阕的“卖酒”,可使联系更紧密。
D. 结尾的问句是质问白鸥还是问自己,令人玩味,流露出词人难以言说的淡淡愁思。
16. 本词深得李易安特色,也极具个人风格,这在词中如何体现?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用语平白浅俗,符合易安特色。词中“一霎儿价”“怎生”“说话”等等口语的运用深得易安特色。②意境清新,情调深婉,符合易安特色,词中“骤雨”“山水”等意象的选取营造了清新旖旎的山中景象,细腻柔媚。③化用典故,语言诙谐,极具个人风格,“白鸥”隐含归隐之意,词人嗔怪自的不下来谈话,暗含不平之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以实写虚”错,“风景怎生图画”一句,以虚代实,包含着词人对雨后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分析题干可知,此题需要分别回答李易安和辛弃疾作品特色在本词中的体现。可联系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李清照的《声声慢》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二人词作的特色。《声声慢》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柔婉抒发,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具有多用典又善用典的特点。
“骤雨一霎儿价”,无须多言,一个“骤”字,一个“一霎儿价”,便将此地夏日阵雨来去皆快的特点淋漓尽致勾勒而出。“一霎儿”,口语,一会儿工夫。“价”,也是当时口语,语尾助词,此处使用口语,形象地写出夏日“骤雨”来得快、走得也快的特点。用语平白浅俗,符合易安特色。
“千峰云起”四句,描写了乌云笼罩着群山,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马上雨止了,天也晴了。在远处斜阳照在翠绿的树上,风景美丽动人的景象。“青旗卖”四句,写酒店的门上挂着卖酒的青旗,可想而知,在山的那边,另有人家居住。只要在这山光水色,美丽迷人的地方,没有什么事情扰乱我,平静地过一个夏天,就很幸福了。词中“骤雨”“山水”等意象的选取营造了清新旖旎的山中景象,细腻柔媚。意境清新,情调深婉,符合易安特色。
“却怪白鸥”中的“白鸥”化用黄庭坚《登快阁》中的“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隐含归隐之意。“觑着人欲下未下”,白鸥它们窥探着人,似乎想下,却又在天空盘旋犹豫。作者对白鸥迟迟不肯下来,若即若离的责怪,猜想白鸥可能是新来的,对白鸥的猜想和诘问颇显幽默。化用典故,语言诙谐,极具个人风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 《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列子·汤问》中“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借动物的动作来写音乐之美妙,与之类似的还有李贺《李凭箜引》中的“___________”和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
(3)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的名称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 弊在赂秦(也) ③. 老鱼跳波瘦蛟舞 ④. 舞幽壑之潜蛟 ⑤.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⑥. 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弊”“蛟”“壑”“扪”“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路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可以提升肌肉和心血管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全身耐力性运动能力、心脏收缩能力,以及改善心肺功能。同时, ① 。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步行半小时,可增加热量消耗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公斤的脂肪。另外,每天坚持走路还可以改善睡眠、舒缓情绪。当然, ② 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否则,运动频率太低,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会减弱。
③ ,但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损伤身体。那么,如何掌握正确的走路方法呢?首先,走路的运动量应适度,遵循循序渐进为原则,过度步行会发生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其次,要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走路健身需要持之以恒,比如可以结伴而行,既增强趣味性,又易于坚持。走路时还应避免上下坡行走,尽可能平地步行。如果行走后出现关节或其他部位疼痛的现象,要停止训练,尽快就诊以避免遭受二次损伤。
18.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19.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可以提升肌肉和心血管的适应性”中的“可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部电影拍摄手法十分独特,很可以看一看
B. 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C. 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D. 这封信意思清楚,结尾又有趣味,也就可以了。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向,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 修改为:首先,走路的运动量应适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过度步行会导致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
19. C 20. ①走路可以起到减脂的作用②只有走路达到一定的强度(“只有走路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也可)③尽管/虽然走路对健康/身体的益处有很多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句有两处错误:
“遵循循序渐进为原则”句式杂糅,可将“遵循”改为“以”,或将“为”改为“的”;
“发生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搭配不当,可将“发生”改为“导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可以提升肌肉和心血管的适应性”中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
A.“可以”表示值得;
B.“可以”表示很、厉害;
C.“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
D.“可以”表示不坏、还行、过得去。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公斤的脂肪”可知,此处应是说明走路还能起到减脂的作用,故可填“步行可以起到减脂的作用”。
②根据后文“否则,运动频率太低,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会减弱”,可知前面应是说明运动频率不能太低,也就是要达到一定强度,故可填“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走路”。
③第一段是在说走路对健康或身体的好处,而后文在说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损伤身体,所以所填的句子是对前文的总结,可填“尽管/虽然走路对健康/身体的益处有很多”。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①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②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2.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它们表达效果的异同。
【答案】21. ①运用比喻修辞,把菌子外形比作银元,突出圆整的特点;又把菌子比作鸡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②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
22. (1)同:两处标点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
(2)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回答出“侧重于‘问’”这个意思即可)第②处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回答出“侧重于‘感叹’‘惊叹’”之意即可)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的角度看,“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恰似鸡油一样”运用了比喻。把鸡油菌的大小比作“银元”,突出了鸡油菌圆圆的外形特点;把鸡油菌的颜色比作“鸡油”,突出了其颜色浅黄,鲜嫩可爱。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贴近生活,亲切活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同:
从“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两处都叠用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使情感表达更强烈,可以引发读者的关注。
异:
分析“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知,第①处是反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疑问,“这种东西也能吃?!”表达是“这种东西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表达了质疑和嫌弃之情。
分析“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第②处是疑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表达了惊叹和喜爱之情。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五一”,淄博烧烤火速出圈;2024年元旦,哈尔滨文旅异常火爆。两地政府因势利导、优化服务,整座城市温暖守信、真诚待客,充分展现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强大合力,让大家看到城市“暖实力”的巨大力量。
有人认为,在我们国家迅速提升“硬实力”“软实力”的同时,当今更需要这种“暖实力”,因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借一波怒涛之势,歌一场烟火升空
从淄博到哈尔滨,地方文旅事业的爆火正是刚柔并济、阴阳调和的结果,当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软实力相结合,当真诚友善的人情化作“暖实力”流淌于每一个游客心间,我们发现,暖实力正是硬实力与软实力托举升空的人间烟火。借软硬实力的怒涛之势,歌暖实力的烟火升空,我们方能拥抱文旅发展的蓬勃生机,接住网红与流量的“泼天富贵”。
提升硬实力,为暖实力奠定坚定基石。“夜间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秩序的有力引导;“亲子游”的热度升温,离不开相关设施的大力建设;“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便捷高效,背后是桥路相通的交通规划;“博物馆奇妙夜”的引人入胜,背后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利用……暖实力中的游人如织、亲子相依、海内存知己,无一离不开硬实力强而稳健的依托。用“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以“新生产动能”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惟有借硬实力的怒涛之势,才能在礁石上击打出暖实力的温暖浪花。
发展软实力,为暖实力注入温润生机。轻舟绿溪之上,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上,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多地文旅局局长纷纷扮相出镜,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网红局长”火出圈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接过传统的火炬,我们看到渊澄取映,看到川流不息,也穿越时空与古人饮酒对歌,看到文变染乎世情的百代人间烟火。
拥抱暖实力,为中国梦增添砖瓦砝码。无论是淄博的“烧烤专列”,还是哈尔滨的“冻梨刺身”,亦或是“悠游吉林”的在线听劝,归根结底都是城市政府与人民的真诚相待,是地方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双向奔赴,是“阳光政府”、“温暖政府”的文旅体现。中国梦正是不同人群的温暖重叠映照而生成的璀璨烟火,是一簇簇微光最终汇聚成了一轮火热的太阳。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俯下身、沉下心,越来越多的工作者不畏难、做实事,越来越多的游客尊规律、出创意,文旅事业方可日益繁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亦可计日而待!
借一波怒涛之势,歌一场烟火升空。新时代的烟火照亮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共同携手,用硬实力、软实力、暖实力,迎接发展愈来愈汹涌的伟大浪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列举淄博和哈尔滨这两座城市因为“温暖守信、真诚待客”的“暖实力”而成为旅游火爆城市,火速出圈。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引出写作话题,提出三个关键词“硬实力”“软实力”和“暖实力”。而且从材料中的“当今更需要”中,可以看出命题者对“暖实力”的肯定态度,并希望考生能够借此阐述对“暖实力”的思考和感悟。同时,材料的引导语中也着重提到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个写作身份,考生在写作时应该要关注到“青年”“新时代”这些信息。
材料提到的这三个关键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就一个国家来说,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暖实力”近年来提出的新说法。就材料来看,“暖实力”是指城市释放出来的温暖守信、真诚待客,优化服务的精神以及城市居民那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强大合力。其实所谓暖实力,就是某个人、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让人感到温暖、使人感动的力量。它体现的是社会的主旋律,传递的是一股正能量,如越来越多的感人事迹,其实就是推动社会崇德向善的“暖实力”。考生在讨论“暖实力”的时候既不能脱离材料,又不能局限于材料,可以适当引申到青年的“暖实力”、国家的“暖实力”等。
考生写作时可以开篇亮出观点:新时代需要暖实力。接着阐述新时代不仅需要硬实力、软实力,还要“暖实力”的加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具备“暖实力”:国家具有“暖实力”,才会让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人产生由衷的自豪感,才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有利于引领和谐社会风尚,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国民的凝聚力,有利于加速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同时,只有人人争当提高“暖实力”的参与者,社会才会更加温暖动人;只有人人争当推动“暖实力”的践行者,社会才能更加文明和谐;只有每个人为“暖实力”的提升添砖加瓦、锦上添花,社会才能向上向善。国家和个人,都是形成“暖实力”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号召广大青年,从“我”做起,做“暖实力”的构建者。
立意:
1.新时代需要暖实力。
2.国家强大有你我,温暖相伴生助力。
3.实力彰显温度,人人尽责共温暖。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共23页。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