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指定命题
一、积累与应用(共27分)
1. 碧水听芦,诗画西溪。西溪湿地,亦“诗”地。
我们漫步湿地,望见西溪雅致之景,不由诗从心来。从“蒹葭苍苍,①_____________”“蒹葭萋萋,②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从“③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体味到女主人公思念的失落与惆怅;从“④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感受到劳役者痛快淋漓的怨言;从“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领会克服空间阻隔的真挚友情。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我们综合视觉和听觉,从“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定平和;也透过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了作者借观钓者的心情委婉表达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从政的心愿。
【答案】 ①. 白露为霜 ②. 白露未晞 ③. 青青子衿 ④. 微君之躬 ⑤. 海内存知己 ⑥. 天涯若比邻 ⑦. 阡陌交通 ⑧. 鸡犬相闻 ⑨. 坐观垂钓者 ⑩. 徒有羡鱼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需要注意“霜、晞、衿、躬、涯、羡”这几个字词的书写。
2. 小语要为这次的活动撰写宣传主持稿,请你帮他完善。
就学以来,我们接触了许多名家名篇。在某个时刻,我们会蓦(①______)然想起一篇名作,感叹自然之绚丽、生命之美妙;在某个瞬间,我们心中会浮现一句诗,电光火石间拨开了心上的雾霭(②______),理解了作者的心绪,懂得了人情(shì)______故;在前行的道路上,对前途目空一切、不知所(cuò)______时,我们也会因读到了某一名篇佳作而倍感震撼,在诗文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读书月,校文化节准备开展主题为“山水草木寓情深”。本次活动由主题佳作选录与解读两部分组成。请同学们积极参加本次活动,展现你的青春风(cǎi)______。
(1)请给文中加点字注音。蓦然(①______) 雾霭(②______)
(2)请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①人情(shì)______故 ②不知所(cuò)______ ③青春风(cǎi)______
(3)文中划横线的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绚丽B. 目空一切C. 震撼D. 展现
(4)划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mò ②. ǎi
(2) ① 世 ②. 措 ③. 采 (3)B
(4)句末加“的活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注音。
蓦然:意思是突然,猛然。“蓦”意思是“突然;忽然”,读mò。
雾霭:意思是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霭”意思是“云气;烟雾”,读ǎi。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书写。
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意思是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青春风采:qīng chūn fēng cǎi,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使用。
A.绚丽:灿烂美丽。使用正确;
B.目空一切:形容妄自尊大,一切都不放在眼里;为贬义词。句中形容前途,属于褒贬误用,使用错误;
C.震撼:震动;摇撼。使用正确;
D.展现:指明显地表现出来的意思。使用正确;
故选B。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校文化节准备开展主题为‘山水草木寓情深’”这一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活动”。
3. 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班级开展“优秀典籍文化”活动,请你参与。
(1)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完成下表。
(2)班级组织了辩论会,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
【答案】(1) ①. 春秋 ②. 孟子
(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帮助人们树立理想,懂得担当。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传统文化经典穿越千年而不过时,教会我们许多,如阅读《史记》中“一诺千金”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人应该恪守“言必信”的经商之道。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和经济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可知,这是《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结合“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可知,这是《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辩论词。答题思路:作为正方,反驳对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大”的观点,有理论,有依据。
示例:我不同意反方的观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对于发展经济表面看没有直接关系,实则二者关系密切。文化经典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人的道德品质、视野、思维都有着重要影响,有着深厚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例如文化经典中“商鞅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支持就要守信,这也是经商之道,所以,文化经典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阅读(共63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 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中雎鸠鸟象征着美丽善良的女子,女子在河中的小洲,可望而不可即。
B. 采摘荇菜运用起兴的写法,写出男子日夜都在追求心中的女子。
C.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际上是想象着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的情景。
D. 这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表达出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感情。
5. 诵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时,小语认为“悠”字需重读,小文则认为“辗转”需重读。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说明理由。
【答案】4. A 5. 示例一:我同意甲生的看法。“悠”是忧思的样子,“悠”字反复使用,加重了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男子的相思之苦,所以应该重读。示例二:我同意乙生的看法。“辗转”运用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男子夜不能寐的相思之苦和极其不平静的内心,所以我认为“辗转”应该重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开头以起兴开篇,借眼前的景物起兴,由雎鸠鸟的和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表现对美好贤良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雎鸠鸟象征美好的爱情;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意分析。
示例:我同意甲生的看法。“悠”是忧思的样子,悠哉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意思是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两个“悠”字把主人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应该重读。
(二)(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B)!
(节选自《核舟记》)
【乙】
予所见奇技:云间①潘君仲以纸制弈子②,状如滇式③,色莹亦然,且敲之有声;其为五瓣梅花香盒蒙之以锦不可觅其联缝之迹。又于友人方无违家见竹根制一蟹一蝉,情态毕肖,置之几上,蠕蠕欲动,出金陵濮仲谦手。一花篮,竹丝所织,纹细于发,潆回④百状,相传岭南一青衿⑤手造。竹扇坠仅盈寸许,刻画玲珑,二老须眉衣摺⑥皆如白描,立松树下指点,山间月出,山石凸凹,石理细皱,为嘉定朱三松作。
小道⑦可观,至此已极。虽仿之者众,相较悬绝(C)。今之刻核舟者多,而未必尽出王叔远手。真赝之间,巧拙大异,非识者谁与解之?
(选自《媚幽阁文娱》)
【注释】①云间:上海松江的古称。②弈子:围棋子。③滇式:云南出产的棋子,色泽柔润,广受喜爱。④潆回:回旋的样子。⑤青衿:青色交领长衫,代指秀才。⑥摺:同“褶”。⑦小道:指技艺。
6. 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7.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为五瓣梅花/香盒蒙之以锦/不可觅其联缝之迹。
B. 其为/五瓣梅花香盒蒙之以锦/不可觅其联缝之迹。
C. 其为五瓣梅花香盒/蒙之以锦/不可觅其联缝之迹。
D. 其为五瓣梅花香盒蒙之/以锦不可觅/其联缝之迹。
8. 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真赝之间,巧拙大异,非识者谁与解之?
9. 请从甲文中摘录一句话,评价“一蟹一蝉”“竹扇坠”这两件作品。
10. 同样是使用数词,乙文用在事物之前,甲文却多用在事物之后。甲文这样使用好在哪里?
【答案】6. (1)贻:赠,赠送;(2)肖:像;(3)盈:满;(4)赝:假的,伪造的 7. C
8. ①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核桃刻成的。②真品和赝品之间,精巧和拙劣差异很大,不是识货的人谁会给你辨别呢?
9. 技亦灵怪矣 10. 甲文将数字多用在事物之后,说明表达的重点是数词,强调了所雕刻的人、物之丰富,从侧面衬托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贻,赠送。
②译为:神情和姿态都很像。肖,像。
③译为:有一个竹扇坠仅仅满一寸。盈,满。
④译为:真品和赝品之间。赝,假的,伪造的。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意思是:那是一个五瓣梅花形状的香盒,用锦布蒙盖,看不到联结缝合的痕迹。
“其为五瓣梅花香盒”主谓结构,应在“盒”后停顿;“蒙之以锦”状语后置句,偏正结构,应在“锦”后停顿;
因此断句为:其为五瓣梅花香盒/蒙之以锦/不可觅其联缝之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简,挑选;修,长;为,雕刻。
②赝,赝品;异,差异;解,辨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竹根制一蟹一蝉,情态毕肖”和“竹扇坠仅盈寸许,刻画玲珑”可知,这两件工艺品雕刻技艺高超;甲文“嘻,技亦灵怪矣”为作者对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赞叹,因此可用“技亦灵怪矣哉”来评价。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数词可用在事物前或后,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甲文“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中,数字多放在事物之后,说明表达的重点是数词,强调了所雕刻的人与物之多;结合“嘻,技亦灵怪矣哉”可知,从侧面衬托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湛。
【点睛】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乙】我所见的奇特技艺:云间的潘君仲用纸制作围棋子,形状像云南出产的棋子,色泽也是柔润的,而且敲起来有声音;那是一个五瓣梅花形状的香盒,用锦布蒙盖,看不到联结缝合的痕迹。又在朋友方无违的家里见过用竹根制作的一只蟹和一只蝉,神情和姿态都很像,放置在茶几上,像虫子似的前后蠕动身体.(这两件物品)出自金陵的濮仲谦之手。有一只花篮,用竹丝织成,(竹丝)比头发还细,多种回旋,相传是岭南一个秀才亲手编制的。有一个竹扇坠仅仅满一寸,刻画细致精巧。有二个老人像,胡须、眉毛、衣服的褶皱都像用线条勾画的,站立在松树下指指点点,山间的月亮出来,照出山石的凸凹,石头纹理细皱,是嘉定的朱三松制作的。
技艺值得一观,到这里已达到顶点。即使仿效的人很多,但相比较差别很大。现在雕刻核桃的人很多,可是不一定都出自王叔远之手。真品和赝品之间,精巧和拙劣差异很大,不是识货的人谁会给你辨别呢?
(三)(20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发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地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远去。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似乎只有沉默,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迎接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者。
1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作者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B.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或是被目送者,情绪消极无奈。
C. 第⑥段引用柳永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趣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D. 选文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12. 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13. 仔细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14. 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1. D 12. A无奈 B十七岁时的夏末秋初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 C六年后的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 D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
13. (1)“无限地拉长”用词精妙,描绘父亲深情凝望女儿远嫁他方的背影,突出父亲目送我时内心的不舍与难以释怀的落寞。(2)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痛苦”比喻成“又重又黑、深不见底的铅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目送父亲离世的悲痛之情。
14. 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作者由目送经历中生发出了人生感悟;点明叙事线索;把人生比作一场场目送,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最后的三段作者将自己的经历与龙应台的目送相对比,突出“我”对目送的真正理解,目送中有成长或衰败,应该勇敢放手,迎接新生活,选项中“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理解错误;
B.根据第⑨段“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可知,作者通过龙应台的《目送》理解到了目送的真正含义,感悟到了生命中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总是沉浸在因离别而产生的痛苦之中,而应勇敢放手,去迎接新的生活,选项中的“情绪消极无奈”理解错误;
C.“人生自古伤离别”意思是: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根据第⑨段“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可知,作者在文末点明主旨:目送有成长也有衰败,不都全是痛苦的、伤感的,所以选项中“揭示文章的主旨”理解错误;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
A.根据“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的提示,可找到第①段“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地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可概括出“我”目送着母亲的离开,当时的心理是无奈的;
B.根据“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的提示,可找到第②段“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可概括出:十七岁时的夏末秋初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
C、D.根据第③段“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可知,C处内容是:六年后的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楼下目送我出嫁。“我”当时的心理是: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①结合句子中“父亲的目光”“孤单”“拉长”等词语,再联系前文“我要嫁到远方去”来分析“无限地”体现出了父亲当时怎样的状态和心理。“无限地拉长”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描绘父亲深情凝望女儿远嫁他方的背影,目光不能被拉长,被拉长的是父亲对“我”的不舍与自己将孤身一人的落寞之情。
②从“痛苦像铅海”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然后联系本句的“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以及前文的“父亲躺在玻璃棺里”来分析,这个比喻句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我”因为父亲离世而产生的悲痛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题目常有点明主旨,概括主要内容,充当文章的线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本文题目中的“目送”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全文都是围绕一次次的目送展开,所以题目是文本的线索;通过一次次的目送,作者感受到了生命中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总是沉浸在因离别而产生的痛苦之中,而应勇敢放手,去迎接新的生活;这个题目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引起了读者的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10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吴燕京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与动物的吼叫不同,人类在数万年的进化中学会了发出各种复杂的声音。这些复杂的语音变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人类语言。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如今,人们触摸脸部已经没有了具体的交流意义,然而,摸脸的行为作为人类语言进化的残留物成为了今天人类的习惯动作。
⑤由于高级思维过程是由语言作为支撑的,人在进行思考时会下意识地触摸脸部或者头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语言学家艾纽卡琳达教授研究发现,人在进行思考、回答问题还有表达某些情感时,触摸面部的频率是平时的2倍左右。
⑥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⑦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⑧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⑨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
⑩有研究发现,自信心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群体中较少触摸自己的面部。另外,医生、警察、律师等从事特定职业的人也较少在群体中触摸自己的面部。这不光是受职业素养的影响,也是由于所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特殊性和不可代替性,让这些人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⑪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表现丰富的内容。
B. 就像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一样,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C. 语言学家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D. 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样做可以产生心理暗示,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16. 第①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7. 第④段“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中加点字“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15. C 16. ①列举人们总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习惯性摸脸的现象,引出说明对象: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②运用设问,设置悬念,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照应标题,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做铺垫。
17. 不能。“几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并不代表“全部,都”,如果删去则表示全部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结合第⑥段“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可知,“语言学家”错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第一段的作用。说明文第一段的作用有:引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提出问题或引用传说、故事、诗歌以及生活中的某种现象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第①段的“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引出说明对象——摸脸;“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用设问,设置悬念,启发读者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照应标题“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做铺垫。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特点的把握能力,往往考查一些限制性词语,如“可能”“大概”“主要”“大多”等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不能删除,如果删除就会改变句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了。
本句中的“几乎”意思是十分接近;差不多,起限制作用,句意是“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差不多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如果删去,则表示“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全部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三)(10分)
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阅读材料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21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18.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两则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中提到的低碳生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低碳生活指以节能的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的生活方式。
19. ①. 示例:①今天你低碳了吗?②低碳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③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④低碳生活,从我做起。⑤温室效应我不要,低碳生活我拥抱。⑥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②. 打印纸两面用,随手关灯、少用一次性筷子等,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生活方式都属于低碳生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根据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和材料三“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可知:低碳生活指以节能的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的生活方式。
【19题详解】
(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
围绕“低碳生活”来写,宣传标语应该体现出“低碳生活”的意义,注意宣传标语的简洁性。
示例1:低碳生活,健康你我他;
示例2:生活低碳化,空气变清新。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低碳生活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少用纸巾、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多步行少开车等。
三、写作(共60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写作。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诉说着贺敬之对“母亲延安”的深情;“二”黍许、“三”人、“四”窗、“八”扇则再现了古代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有“九”级台阶的房屋,是“父亲”毕生的追求;不满足于“走一步”,而是“再走一步”……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常常牵连着数字,有时又凝结为数字。
关于数字,你有过怎样的故事?又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自拟一个包含数字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例文:
3秒流程的故事
凌晨3时23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也无法再次入睡,于是穿上衣服,锁好家门,一个人孤独地走在凌晨3时30分北京道路上。
忽然看见一位穿着棉大衣的青年正在迅速地将车搬起,举过胸口,整齐地,极有效率地将小黄车垒在一辆绿色挎斗的电动三轮上。
漆黑的天空,昏黄的灯光,黑色的大衣,戴着手套,很容易让人误会——偷车贼。短短的20秒钟的时间,他以极快的速度早已将5辆车搬上了车。眼看此“贼”就要跨上三轮,逃之夭夭,我不得不使出全身的气力,大吼一声:“站住!”
那人惊了一下,回过头,那满是紧张的面孔使我有些许得意,走近质问:“你,干什么还偷车,有没有点素质!”
“哦,我是共享单车整理人员,每天要将共享单车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一瞬间,想好的话语因对方身份的转变而变得毫无意义,心中也羞愧难当。“看你也挺闲的,也不了解我们这个职业,走,上车,和你说会儿话。”我木然地上了车,在他的话语中,我逐渐明白之前那熟练地动作流程应是:刷车,握住主梁,用手臂腰腹的力量将车举到胸口,平稳地将车移至三轮车上,然后再去刷另一辆车,如此循环,而这也被称为3秒流程。
很快,在我和他合力下,早早地将车辆转移完毕。分离之际,他说:“谢谢您,您是我见过的最值得尊敬的人,同时也感谢您帮助我早早地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再见。”
凌晨,5时48分,回到家,打开电脑桌前的电脑,搜索了一下“共享单车整理员”的信息,突然发现网页中所显示的冰冷的14257第一次活了起来,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就像空气,默默地围绕在我们身旁,我们却好像没有发现他们的存在,每天14257名整理员在凌晨的寒风搬送车辆,冰冷的数字背后第一次让我看见了他们的故事,而正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所谱写的非凡的“1”组成了那些庞大的数字,组成了数字的故事。
也许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个数字的累积,就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真实的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审题立意。这段材料围绕生活中的数字展开,列举了一些与数字相关的事例,引语中“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常常牵连着数字,有时又凝结为数字”强调了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和联系。立意时可以从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情感、经历、成长等方面入手,比如通过某个特定数字展现一段难忘的经历、表达一种对特定事物的执着追求,或者探讨数字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二、选材构思。本题选材比较广泛,但要注意与数字息息相关,标题中也要体现明确的数字。比如可以拟定题目《“三”生有幸遇见你》,讲述自己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都遇到了同一个给予自己重要帮助和影响的人,通过“三”这个数字串起自己与这个人的故事,体现这份遇见的珍贵和难得,表达对这个人的感恩之情;如可以写《难忘的“100 天”》,回忆自己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100 天,详细描述100 天里的坚持、付出、困难与收获,突出这 100 天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和改变;又或者《“七”彩的青春》,以“七”为线索,展现青春时期的七种不同色彩,如奋斗的红色、友情的蓝色、梦想的紫色等等,体现青春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总之,在选材构思时要紧紧围绕自己拟定的包含数字的题目,选取与之契合的、能充分体现主题的具体事例和情节,通过生动的描述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文章既富有内涵又能引发读者共鸣。
经典
谈经典
①《___________》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说文解字》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②《___________》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尝贻余核舟一
联系常见成语
情态毕肖
迁移课内字词
竹扇坠仅盈寸许
根据语境推断
真赝之间
语段
事情
我的心理
①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A
②
B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③
C
D
④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痛苦深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教研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教研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教研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