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罗斯海被誉为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下图为南极地区科考站位置示意图和秦岭站实景拍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于此,主要原因是( )
A. 风力较小B. 终年不冻C. 建设难度小D. 科研价值大
2. 罗斯海新站站房采用高架设计,主要目的是( )
A. 防寒与保暖B. 防强紫外线C. 防积雪堆堵D. 全天候科考
3. 当日(12月7日),该地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圈的投影最可能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材料内容可知,罗斯海域被誉为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所以我国第五个科考站选址难言岛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科研价值巨大,D正确;该区域环境条件恶劣、建设难度大,地处南极圈以内,不可能终年不冻,且受极地东风的影响,风力大,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站房采用高架设计并不能防寒保暖、也不能防紫外线,当地自然环境恶劣,难以全天候科考,ABD错。当地纬度高,积雪厚度大,站房采用高架设计可以防积雪堆堵,C正确。故选C。
【3题详解】
太阳直射点1天大致移动0.26个纬度,12月7日距离12月22日约15天,距离南回归线23.5°S还有4°,所以12月7日大致直射19.5°S,此时70.5°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结合当地纬度可知,此时当地出现极昼现象,①错。②刚好出现极昼现象,应是在70.5°S附近,秦岭站纬度高于70.5°S,②错。该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在当地正北方)依然大于当地0点时刻(太阳在当地正南方)的太阳高度,太阳在地面上的投影表现为正午时刻太阳距离正北方位较远,③正确,④错。故选C。
【点睛】太阳视运动总结: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二分日,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下图为“2024年元旦部分地区北京时间整点时刻晨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甲地日落时北京时间为( )
A. 14时B. 16时C. 18时D. 20时
5. 该日甲、乙两地的昼长差值约为( )
A. 40分钟B. 1小时20分钟C. 2小时D. 2小时40分钟
6. 该日,甲、乙两地昼长不等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球形状B. 地球自转C. 距日距离D. 黄赤交角
【答案】4. B 5. D 6. D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晨线L₃上,晨线L₃与赤道相交于90°E。根所学可知,晨线L₃与赤道交点的时间为6时,即90°E为6时,则甲(位于120°E)此时正值日出,地方时为8时,故甲地日落时间=12+(12-8)=16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日出时刻为8时,而乙所在晨线L₂与赤道相交于105°E,即105°E此时为6时,则可推知乙115°E的日出时刻为6:40。则甲乙两地日出时间相差1小时20分,则其昼长相差1小时20分×2=2小时40分,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由已学可知,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椭圆形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半,因此形成昼夜半球,而地球自转、公转运动产生黄赤交角,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在地球上的直接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造成全球(除赤道外)的昼夜长短变化,越靠近两极地区,其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读图可知,甲乙两地纬度不同,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元旦这一天甲地昼长短于乙地,地球形状是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A错误,D正确;地球自转、距日距离对不同纬度昼长的影响很小,BC错误。故选D。
【点睛】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昼半球所占据的弧/15°=(12:00-日出时刻)×2=24小时-夜长。
贵州梵净山因其特殊的地质成因保存着多种野生动植物,被称为“喀斯特高原中的生态孤岛”。图为梵净山主峰之一“红云金顶”,整座山体呈柱状,在石柱上端又自然裂开为两个峰顶,直刺云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梵净山成为“喀斯特高原中的生态孤岛”,主要得益于( )
A. 丰沛的降水B. 崎岖的地形C. 肥沃的土壤D. 难溶的岩石
8. 推测“红云金顶”的形成过程最可能为( )
A. 岩浆活动一变质作用一地壳抬升一岩层断裂—风化、侵蚀
B. 地壳抬升一沉积作用一变质作用一岩层断裂—风化、侵蚀
C. 地壳抬升一变质作用一岩层断裂—岩浆活动一风化、侵蚀
D. 沉积作用一地壳运动一风化、侵蚀—变质作用一岩层断裂
【答案】7. D 8. A
【解析】
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贵州梵净山因其特殊的地质成因保存着多种野生动植物,被称为“喀斯特高原中的生态孤岛””,降水与土壤与地质作用关系不大,AC错误;喀斯特高原碳酸盐岩广布,碳酸盐岩易被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但梵净山处碳酸盐岩在岩浆喷发后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不易被侵蚀,周围碳酸盐岩被侵蚀掉后,形成高大山体,D正确,与崎岖的地形关系不大,B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贵州梵净山是伫立于喀斯特海洋中的变质岩“生态孤岛”,变质岩来源岩浆喷发形成的侵入岩,后经地壳抬升出落地表,岩层发生断裂,再经风化侵蚀,形成现在的景观,故景观的形成过程为岩浆喷发—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岩层断裂—风化、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某地质勘探队对贺兰山周边进行地质考察,下图是其绘制的考察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 图中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 火山喷发B. 沉积作用C. 变质作用D. 岩浆侵入
10. 符合勘探队由M向N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造剖面是( )
A. B.
C. D.
【答案】9. D 10. A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形成,D正确。火山喷发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如砂岩、石灰岩,B错误。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如花岗岩变质成为片麻岩,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根据图例信息可知,从M到断层岩层逐渐变老,应为背斜的一翼,不可能为向斜的槽部,CD错误;从断层到N,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且较老的岩层埋藏深,较新的岩层埋藏浅,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是由地壳中先形成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下,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以及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一般来说因为形成先后的关系,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背斜一般是两翼新、中间老,向斜是两翼老、中间新。
科学研究表明,在冰盖消融区内,因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会缓慢恢复,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读2万年前北美大陆冰盖分布及近50年海岸线的升降特点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北美冰盖消融以来,甲地的海平面和陆面的垂直变化方向分别为( )
A. 上升,上升B. 上升,下降C. 下降,上升D. 下降,下降
12. 北美冰盖消融以来,乙地海岸线总体上升,则符合该地沉积物分布的是( )
A. B.
C. D.
13. 近50年来,造成乙地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 毁林开荒B. 修建水库C. 港口建设D. 填海造陆
【答案】11. A 12. A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结合材料可知,冰盖未消融之前,冰盖厚重挤压陆面,导致陆面下降,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应导致陆面上升;之所以甲地表现为海岸线下降,是因为冰盖消融快,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则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表现为海岸线相对下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乙地据其海陆轮廓可知是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北美冰盖消融表明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三角洲面积变大,水下三角洲部分应较大,BD选项水下三角洲面积较小,不符合题意,BD错误;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入海口附近流速减慢,由于搬运能力下降,大颗粒沉积物首先沉积,小颗粒沉积物会继续向海的方向沉积,A正确,C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得知乙地乙地海岸线总体上升,这说明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流域内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使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B正确;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入海泥沙量增加,海岸线应向海洋推进,不符合题意,A错误;港口建设和填海造陆都会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
相关人员对湖北省所有县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调查,对各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功能进行了等级划分(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的首要依据是( )
A. 气候资源B. 耕地条件C. 灌溉水源D. 人口密度
15. 鄂东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粮食保障功能较二十年前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 )
A. 长江黄金水道地位下降B. 农业受灾面积增多
C. 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D. 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大,粮食安全保障功能高,山区耕地面积小,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低。故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的首要依据是耕地条件,B正确;在小区域中,气候资源各地差异不大,A错误;图中一些远离河流的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甚至高过位于河流附近的地区,因此灌溉水源并不是其划分依据,C错误;武汉人口密度较大,神农顶山区人口密度小,武汉和神农顶地区粮食保障功能一样,因此人口密度也不是其划分依据,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鄂东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粮食保障功能较二十年前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鄂东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C正确;粮食保障功能下降与长江黄金水道地位下降关系不大,A错误;图文材料中没有农业受灾面积增多的相关信息,B错误;鄂东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农业科技水平并不落后,D错误;故选C。
【点睛】城镇化的表现包括:农业生产活动转为非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用地转为城镇用地;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
POPs被大量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同时也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经过不断的排放—传输—沉降过程,可以输入到偏远山区。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青藏高原地区POPs富集的条件主要包括( )
①邻近的印度次大陆等地,工农业活动密集②高原面积广,可沉降面积大
③受西风与季风共同影响,多方向输入④气温低且降雪多,利于沉降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17. 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分别出现在( )
A. 夏季夏季B. 夏季冬季C. 冬季夏季D. 冬季冬季
18. 应对青藏高原地区POPs跨境转移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
A. 印度等污染物输出国禁止POPs等污染物排放
B. 中亚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
C. 我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工程措施切断污染物输入
D. 多国开展合作,研发POPs的替代物
【答案】16. C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材料提及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青藏高原气候受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印度季风影响着着青藏高原南部地区,高原北部则受西风带影响,受西风与季风共同影响,多方向输入使得POPs数量较多,③正确;POPs被大量用于防治农林害虫,青藏南部地区临近印度,其人口众多,工农业活动多,POPs数量多,①正确;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POPs进入高原后流动性变差,并伴随降雪逐步沉降,青藏高原地区POPs富集与高原面积广并无关联,主要是位置特殊性影响,④正确,②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
【17题详解】
青藏高原气候受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共同影响,印度季风影响着着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而夏季风(西南风)可以把印度地区的POPs吹往青藏地区,故青藏高原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在夏季;高原北部则受西风带影响,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西风带主要影响青藏地区主要在冬季,故青藏高原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在冬季。B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B。
【18题详解】
禁止POPs等污染物的排放过于绝对,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渐续性,A错误;中亚国家经济能力有限,且技术水平较低,排放的POPs较少,让中亚国家负担不太可行,B错误;POPs污染主要借助风力,通过工程措施难以阻止,C错误;青藏地区主要是跨境转移污染,故应多国开展合作,并积极研发POPs的替代物,才是有效手段,D正确。故选D。
【点睛】青藏高原虽然自身的污染排放非常有限,但其周边是人口聚集、污染物使用量大及使用时间长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排放的污染物随着大气环流而被输送到青藏高原。因此,从区域尺度来看青藏高原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不同气候环境要素与污染分布之间的关系,是解释污染物传输机制的重要基础。
2020年位于黄河三角洲湿地的300口油水井生产设施完成关停拆除,为生态环境保护让路。下图示意2000年和2020年黄河三角洲部分县、区湿地生态安全状况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9. 2000~2020年该地生态安全状况变化正确的是( )
A. 安全区的区县数量增加B. 不安全区域总体面积减少
C. 预警区的区县数量减少D. 非常不安全区域面积减少
20. 该区域关停部分油水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维护生态安全②利于粮食安全③保障能源安全④保障水资源安全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据图可知,2000年安全区的区县为东营区和广饶县,2020年安全区的区县为无棣县,故安全区的区县数量减少,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安全区域总体面积减少,B错误;预警县从利津县转变为广饶县,数量没有变化,C错误;非常不安全区域面积增加,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由已学可知,油水井能够提取原油,关停会减少原油产量,影响能源安全,③错误;但关停后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湿地环境,减轻了石油生产对水资源的污染,保护了湿地和水环境,①④正确;由材料“关停拆除,为生态环境保护让路”可知,关停拆除油水井并没有进行开荒耕种,而是恢复周边生态环境,②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
江苏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多为淤泥质海岸,滩涂广阔,开发历史悠久,其土地利用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图为“元明时期以来江苏海岸线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江苏沿海北部岸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变化B. 河道变迁C. 地壳运动D. 风暴侵扰
22. 自元明时期以来,江苏沿海滩涂主要利用方式的演变顺序是( )
A. 垒灶煮盐、垦荒植棉、围海养殖、临海工业
B. 垦荒植棉、垒灶煮盐、临海工业、围海养殖
C. 垦荒植棉、围海养殖、垒灶煮盐、临海工业
D. 垒灶煮盐、垦荒植棉、临海工业、围海养殖
【答案】21. B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江苏沿海北部岸线变化程度很大,在图中可以看到古黄河,说明古代黄河在该区域入海,携带泥沙物质在此堆积,北部沿海海岸线向海洋延伸,然后由于黄河改道,导致不在此地入海,泥沙量减少,海岸线向陆地延伸,因此可判断该区域海岸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河道变迁,主要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关系不大,B正确,C错误;元明时期以来气候变化不大,A错误;风暴侵扰对岸线变化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22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可知,元明时期海岸线位置靠近内陆,海岸线附近地名中有南沈灶等,推测当时主要利用方式是垒灶煮盐;明清时期,江苏沿海滩涂面积受古黄河影响,面积明显增加,主要利用方式是垦荒植棉;近代以来,江苏沿海滩涂主要利用方式是围海养殖;现代以来,随着生产力发展,江苏沿海滩涂主要利用方式是临海工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一般分为岛屿海岸线和大陆海岸线。它是发展优良港口的先天条件。曲折的海岸线极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运输。海岸线的划界以该地正常高潮位浸水水面的高程划定,即浸水水面为海域,干出地带为陆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大理是大理岩的命名地,自古就有下关风、上关花(四季鲜花不断)、苍山雪、洱海月四大美景的美誉,西侧剧烈抬升,形成海拔约4000米的苍山。苍山山体有大量混合花岗岩和大理岩出露地表,东坡发育了多条河流,在河流入湖口处形成集中连片的洪积扇,此处洪积扇砾石含量较高且缺少泥质沉积。东侧洱海属于断陷湖,下图为苍山洱海及其周边事物分布示意图。
(1)运用地质作用原理,推测苍山大理岩形成过程。
(2)说明泥石流多发生于点苍山东麓地带的原因。
(3)分析洱海西岸洪积扇砾石含量较高且缺少泥质沉积的原因。
【答案】(1)外力沉积形成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地壳断裂抬升,岩浆沿裂隙侵入;高温使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2)东麓地带河流多;流出处多巨大洪积扇,砾石多,泥质少,结构疏松;河床纵比降大(落差大);多顺直,流速快,搬运作用强。
(3)①河流流程短,洪水期,径流量大;②地势落差较大,坡度较陡,流速快,搬运能力强;③山体以硬度较大的变质岩为主,风化碎屑产物粒径偏大;④物源区海拔高,冻融风化作用强烈。
【解析】
【分析】本题以云南大理是大理岩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由材料“苍山山体有大量混合花岗岩”可知,该地区在地质时期,存在大强度的岩浆侵入活动。外力作用沉积形成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由于地壳断裂,苍山山体抬升过过程中,内部岩浆沿裂隙侵入,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石灰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大理岩。
【小问2详解】
点苍山东麓地带河流稠密,分布多;流出处多巨大山前洪积扇,砾石多,泥质少,地表堆积物质结构疏松;从图中看点苍山东麓有南北走向的断层陡坡分布,使河床纵比降大,落差大,河曲少,多顺直河道,阻力小,流速快,搬运作用强。
【小问3详解】
洪积扇砾石含量较高且缺少泥质沉积主要从河流的搬运能力或物源等角度来分析。该区受夏季风影响强,洪水期,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受点苍山东麓南北走向的断层陡坡影响,地势落差较大,河床落差大,河流流程短,坡度较陡,河流流速快,流水搬运能力强;山体以硬度较大的变质岩为主,风化碎屑产物粒径偏大,小颗粒的物质少;物源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冻融风化作用强烈,大颗粒物质的砾石多。
2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晴隆县山地多、平地少,坡陡且垦殖率高,水土流失、耕地石漠化严重,人民生活贫困。2010年,该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6l.6%,其中石漠纯地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6.3%。2010年以来当地政府组织农民在陡坡岩溶山地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殖优质肉羊,探索出了一条若溶山区种草养畜与挟贫开发、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路子,被称为“晴隆模式”。下面左图为晴隆的位置,右图为贵州的“晴隆羊”。
(1)分析贵州晴隆石漠化问题突出的自然原因。
(2)从地形角度,分析晴隆县牧草品质优良的原因。
(3)说明晴隆模式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石漠化治理。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山地多,平地少,地势起伏大;境内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广泛,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植被根系浅,水土保持能力较弱。
(2)海拔高,夏季气候温凉;山地阻挡冬季冷空气入侵;受地形影响,降水多,气候湿润;云贵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
(3)改良草地,加强人工种草;合理安排载畜量;因地制宜布置小水窖,收集雨水;改良牲畜品种;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稳产增收;发展舍饲养殖。
【解析】
【分析】本题以晴隆在贵州的位置图及贵州的“晴隆羊”图为背景材料,涉及石漠化问题的自然原因、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石漠化的动力是流水侵蚀,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多在800 mm以上,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当地山地多,平地少,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贵州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广,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易被侵蚀,且难以恢复;由于土壤浅薄,植被根系较浅,水土保持作用较差。
【小问2详解】
地形不仅仅是直接影响牧草,地形还会影响气候中的气温、降水、光照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当地牧草的质量。当地地处山地,海拔高,夏季气候凉爽,适合牧草生长,北部的山地冬季时阻挡冷空气深入,冬季温和。当地地势起伏较大,水汽易抬升,降水较多;山地的阴坡处光照弱,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好,适合牧草的生长。
【小问3详解】
“晴隆模式”的意义主要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经济和社会角度:由材料可知,从“坡陡且垦殖率高,水土流失、耕地石漠化严重”到“在陡坡岩溶山地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殖优质肉羊”,调整了农业结构,改良牲畜品种,发展舍饲养殖,延长了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提高了农民就业率,提升了农民收入;生态角度:退耕还草、改良草地,合理安排载畜量,减少地表裸露和水土流失,缓解了石漠化发展和人地矛盾,因地制宜布置小水窖,收集雨水,减少该地流水侵蚀。
25.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岙山岛,其储备的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拉美和俄罗斯,以中东为主。岙山有良好的深水岸线资源,是首批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址之一,另外3个分别位于宁波镇海、山东青岛和辽宁大连。岙山和镇海均位于长三角地区,且舟山岙山油库与镇海油库已实现管网互联。下图是岙山岛位置示意图。
(1)简析在岙山岛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有利条件。
(2)简析首批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有两个建在长三角的原因。
(3)请你为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案】(1)拥有良好的深水岸线资源,便于运输和装卸石油;位于长三角地区,交通(海运)便利;接近消费市场。
(2)长三角经济发达,石油需求量大;交通便利,方便石油运输;长三角地区技术先进,可为石油储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加强石油资源勘探,提高石油后备储量和产量;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推进技术革新,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
【解析】
【分析】本题以舟山岙山油库与镇海油库为材料,设置3小题,涉及石油资源储备及石油安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可从与石油产地与消费市场的距离等角度展开分析。由图文信息“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岙山岛”可知,岙山岛与陆地岸线有一定的距离,“岙山有良好的深水岸线资源”,石油的运量大,吃水深,需深水满港,便于运输和装卸石油;位于长三角、河海交汇处,有海运、河运等交通便利;位于东部地区,靠近东部庞大的消费市场。
【小问2详解】
由材料联系已学可知:该长三角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常规能源不足,生产、生活石油需求量大;我国储备的石油主要来源“中东、拉美和俄罗斯,以中东为主”,长三角河海交通便利,方便石油运输;长三角地区教育发达,有众多的大学院校科研机构,能为石油储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所以首批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有两个建在长三角。
【小问3详解】
由所学可知,开采本国石油和外购他国石油是两条有效路径。具体可以加大对国内石油勘探,提高国内石油的生产量,加强与国际石油生产国的战路合作,开辟多源、稳定的国际石油供应市场,稳定石油进口渠道,确保石油供应量,完善国内石油储备体系,增加储备量 ;同时,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推进技术革新,发展节能技术,提高国内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能耗产业。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