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辽宁卷03)(全解全析)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将胡萝卜块茎切成4根粗细相同、长度均为5cm的条,再将这4根胡萝卜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 KNO3溶液中,于30 min和4h后分别测量胡萝卜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
A.胡萝卜细胞从溶液中吸收水与K+的方式不同
B.KNO3溶液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C.能观察到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的是 a 组和 d 组
D.4 h 后,d组胡萝卜的细胞可能不能主动吸收 K+
【答案】C
【分析】a中马铃薯30min和4h后的长度均大于原长,可知其在KNO3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膨胀;
b中马铃薯在30min后长度小于原长,可知细胞液浓度低于KNO3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4h后长度等于原长,可知发生了质壁分离后的复原;
c中马铃薯在30min和4h后长度均小于原长,但4h后的长度比30min后的长度长,可知细胞液浓度小于KNO3溶液浓度,细胞先发生了质壁分离,随后有所复原;
d中马铃薯长度小于原长且不恢复,可知由于KNO3溶液浓度过高,马铃薯细胞失水死亡。
【详解】A、胡萝卜吸水为自由扩散,吸收钾离子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自变量是KNO3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30 min和4h后萝卜的长度,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能观察到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的是b组和c组,C错误;
D、4 h 后,d组胡萝卜的长度不变,说明外界浓度太高了,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故细胞可能不能主动吸收 K+,D正确。
故选C。
2.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包括温度、CO2浓度和光照强度,下图是实验人员测得的光照强度对单个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光极限是指光合作用吸收CO2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的光照强度范围。CO2极限是指光合作用吸收CO2量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的光照强度范围。
A.阴生植物的光极限和CO2极限范围一般小于阳生植物
B.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下适当升温,若细胞呼吸速率增大,光补偿点可能左移
C.达到CO2极限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或温度
D.实际生产中施肥过多会影响植物吸水,施肥不足可能影响叶绿素和相关酶的合成
【答案】B
【分析】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光合色素的种类和数量、酶的含量和活性;外因: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题图分析:曲线横坐标为光照强度,纵坐标为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在图示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先升高后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与阳生植物比,阴生植物对光的需求小,呼吸作用弱,所以阴生植物的光极限和CO2极限范围一般小于阳生植物,A正确;
B、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下适当升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若细胞呼吸速率增大,光补偿点可能右移,B错误;
C、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的外因主要包括温度、CO2浓度和光照强度,达到CO2极限时,光合作用速率不随光照强度改变,则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或温度,C正确;
D、实际生产中施肥过多,缩小根毛细胞细胞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浓度差,减少植物吸水量,甚至导致植物失水。施肥不足,植物可能缺乏N元素来合成光合作用相关的色素和酶,D正确。
故选B。
3.下图所示为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间期和分裂期时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任意相邻两段都是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
B.图中bc段会出现染色体着丝点断裂所致的染色体加倍现象
C.不同温度下,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均为19.3h
D.图中ef段会出现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再变成染色质的现象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0~2h、第19.3h~第21.3h、第38.6h~第40.6h都表示分裂期;第2h~19.3h、第21.3h~第38.6h都表示分裂间期.其中第2h~第21.3h、第21.3h~第40.6h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据分析可知:图中2h~第21.3h、第21.3h~第40.6h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其余相邻两段不能构成细胞周期,A错误;
B、图中bc段表示一个分裂间期,而染色体着丝点断裂出现在细胞分裂期的后期,B错误;
C、据图可知:该细胞周期是21.3h-2h=19.3h或40.6h-21.3h=19.3h,但温度会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反应过程,故不同温度下,细胞周期时间可能不同,C错误;
D、图中ef段可表示细胞分裂期,其中的前期会出现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末期会出现染色体再变成染色质的现象,D正确。
4.如图为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毒将其核糖核酸注入猪细胞内合成逆转录酶后再进行逆转录
B.过程①伴随氢键的形成,过程②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C.参与过程③与过程④的核酸种类相同,但产物完全不同
D.猪感染该病毒后,其子代基因组中不可能含有该病毒的基因序列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通过与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注入其RNA和逆转录酶,在猪细胞内发生逆转录得到DNA,将得到的DNA整合到猪细胞的核DNA上,再转录得到RNA,翻译得到病毒蛋白质,组装得到新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详解】A、据图可知,逆转录酶是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带入猪细胞内的,逆转录酶与RNA一同注入猪细胞内,A错误;
B、过程①为逆转录,逆转录过程中涉及碱基互补配对,会有氢键的形成,过程②为病毒DNA整合到猪细胞DNA上,本质为基因重组,B正确;
C、过程③为转录,过程④为翻译,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翻译以mRNA为模板,通过tRNA将氨基酸携带到核糖体上合成多肽,参与这两个过程的核酸种类不相同,C错误;
D、据图可知,由于病毒逆转录得到的DNA会整合到猪细胞的核DNA上,因此子代猪基因组中可能含有该病毒的基因序列,D错误。
故选B。
5.若控制草原野兔某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某种基因型的雄性胚胎致死。现将捕捉到的一对雌雄草原野兔杂交,F1雌雄野兔数量比为2: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致死基因为B,则F1雌兔有两种基因型、1种表型
B.若致死基因为B,则F1草原野兔随机交配,F2存活的个体中隐性性状占6/7
C.若致死基因为b,则F1雌兔有两种基因型、两种表型
D.若致死基因为b,则F1草原野兔随机交配,F2存活的个体中雌雄比例为1:14
【答案】B
【分析】题意分析:F1代雌雄野兔数量比为2:1,说明有一半的雄兔死于某一基因纯合。由于控制野兔某性状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杂交亲本中母本的基因型是XBXb,父本的基因型为XbY或XBY。
【详解】A、由于控制野兔某性状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B,则F1代雌兔有2种基因型(XBXb和XbXb),2种表现型,A错误;
B、如果致死基因是B,则成活野兔的基因型有:XbXb、XBXb和XbY,让F1代野兔随机交配,则群体中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为1/4XB,3/4Xb,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为1/2Xb,1/2Y,F2代(3/4×1/2=3/8)XbXb、(1/4×1/2=1/8)XBXb和(3/4×1/2=3/8)XbY,则F2代存活的个体中隐性性状占6/7,B正确;
C、若致死基因为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F1代雌兔有2种基因型(XBXB和XBXb),1种表现型,C错误;
D、若致死基因为b,则成活野兔的基因型有:XBXB、XBXb和XBY,则群体中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为1/4Xb,3/4XB,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为1/2XB,1/2Y,则F1代野兔随机交配,F2代(3/4×1/2=3/8)XBXB、(1/4×1/2=1/8)XBXb和(3/4×1/2=3/8)XBY,F2存活个体中雌雄表现型比例为4∶3,D错误。
故选B。
6.甲岛上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由B/b决定,且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如图为该岛上鸟类迁至乙、丙两海岛后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甲岛雌鸟和雄鸟中bb个体占比均为4%
B.若B/b位于X染色体上,甲岛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为4%、20%
C.乙岛中B1基因和丙岛中B2基因的出现为该鸟类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乙、丙两海岛环境的差异导致该鸟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定向改变
【答案】B
【分析】1、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2、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进化,通过生物的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雌雄个体自由交配,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B=80%,B=20%,则bb的比例为20%×20%=4%,A正确;
B、雌雄个体自由交配,若B/b位于X染色体上,甲岛XbXb基因型频率在雌性中的比例为20%×20%=4%,占所有个体的比例为2%;XbY的基因型频率在雄性个体中的比例=基因频率=20%,占所有个体的比例为10%,B错误;
C、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所以乙岛中B1基因和丙岛中B2基因的出现为该鸟类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确;
D、生物的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乙、丙两海岛环境的差异导致该鸟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B。
7.科学家以果蝇为实验材料揭示了AC—DN1P—PI神经介导的高温促进夜间觉醒的调控过程,如图所示。高温使阳离子通道蛋白TrpA1被激活,AC神经元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PI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间觉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高温引起夜间觉醒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神经递质CNMa与其受体结合不会使PI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
C.干扰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
D.用药物抑制CNMa的合成和释放,可降低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高温激活了阳离子通道蛋白TrpA1,AC神经元产生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Ach,促进DNIP神经元的兴奋,其释放神经递质CNMa作用于PI神经元,抑制PI神经元的兴奋。
【详解】A、在高温觉醒的过程中即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A错误;
B、根据CNMa与其受体结合会抑制PI神经元的兴奋可知,CNMa为抑制性递质,其与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上阴离子通道打开,会使PI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B错误;
C、由图可知,高温引起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引起夜间觉醒,若干扰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CNMa的合成和释放,会导致高温夜间觉醒,若抑制CNMa的合成和释放,可避免夜间觉醒,提高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D错误。
故选C。
8.拟南芥种子中有一种隐花色素(CRY1),它是一种感受光的受体。为了研究ABA(脱落酸)与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1)的种子,分别放在MS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置于适宜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A主要在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B.由实验结果可知,CRY1通过感受光刺激促进拟南芥种子萌发
C.实验结果表明,ABA在黑暗条件下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大
D.实验结果表明,在光照下CRY1会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ABA的培养基、拟南芥种子的种类和培养条件;据图可知,无论光照条件还是黑暗条件,在添加不同浓度的ABA的MS培养基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发芽率均有所降低,说明ABA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率。
【详解】A、ABA是一种植物激素,主要在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可以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CRY1是一种感受光的受体,与对照相比,野生型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率更低,而CRY1突变体在黑暗和光照培养下几乎无差异,说明CRY1通过感受光刺激可缓解ABA的作用,但无法说明CRY1通过感受光刺激促进拟南芥种子萌发,B错误;
C、据图可知,在添加相同浓度的ABA的MS培养基中,与对照相比,黑暗条件下野生型种子的萌发率更低,说明ABA在黑暗条件下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大,C正确;
D、根据光照条件下实验结果分析:在添加相同浓度的ABA的MS培养基中,野生型种子中含有CRY1,其发芽率比CRY1突变体的发芽率要高,说明CRY1能够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D正确。
故选B。
9.当细菌入侵人体内发生感染时,细胞①就会吞噬入侵的细菌,在细胞①内形成抗原—a复合体,并转移至细胞膜上,再呈递给细胞②,具体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缺少图中的细胞②,会使人体丧失所有细胞免疫功能
C.图中b表示溶酶体,其能产生抗体且与细菌结合
D.图中a内含有的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粗面内质网
【答案】B
【详解】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A项错误;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免疫依靠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缺少T细胞会使人体丧失所有细胞免疫功能,B项正确;a为细胞表面蛋白,和抗体的合成场所均位于核糖体上,C项、D项错误。
【点睛】“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0.蓝细菌水华是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CO2浓度升高会促进蓝细菌的增殖,而且同一物种的个体对当前CO2的响应可能会因该个体先前所处环境条件(预适应)的不同而不同。下图是不同预适应条件下的蓝细菌在较高CO2浓度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P、Fe等元素污染引起的蓝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水华
B.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实时监测蓝细菌种群密度的变化
C.CO2排放增加将导致富营养化水体的蓝细菌水华更为严重
D.可通过极高密度种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体污染物治理水华
【答案】C
【分析】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涉及到的藻类有蓝藻(即蓝细菌)、绿藻、硅藻等。往水体中排放氮素(主要是铵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和磷素(主要是正磷酸盐和各种形态的磷酸盐),会使得淡水富营养化,超出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详解】A、N和P等元素污染引起的蓝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水华,没有Fe,A项错误;
B、应利用细菌计数板实时监测蓝细菌种群密度的变化,B项错误;
C、高浓度CO2本来就可提高光合速率,同时根据图可以看出适应了高浓度CO2的还会在同等条件下有更高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
D、水体污染物治理水华不是利用极高密度,应考虑协调原理;
故选C。
1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捕食关系及食性比例进行了调查,图1表示鲤鱼、沼虾和藻类的捕食关系,图2为该池塘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B.鲤鱼从藻类和沼虾中同化的能量中部分通过呼吸散失,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C.若体长为4.2cm的鲤鱼群体增加1kJ的能量,理论上最少需要藻类提供10kJ的能量
D.在藻类爆发季节为控制藻类数量,最佳方案是向该池塘适量投放体长为2.8cm的鲤鱼
【答案】D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3)能量传递效率:10%-20%。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A正确;
B、鲤鱼从藻类和沼虾中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通过呼吸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B正确;
C、据图2可知,体长为4.2cm的鲤鱼群体中植食性比例为75%,肉食性比例为25%,即75%的同化量来自藻类,25%的同化量来自沼虾,若体长为4.2cm的鲤鱼群体增加1kJ的能量,理论上最少需要藻类提供1×75%÷20%+1×25%÷20%÷20%=10kJ的能量,C正确;
D、据图2可知,与体长为2.8cm的鲤鱼相比,投放到池塘中的鲤鱼体长大于4.2cm时,鲤鱼藻类食性比例更高,沼虾食性比例更低,故在藻类爆发季节,向该池塘中投放体长大于4.2cm的鲤鱼,比投放体长为2.8cm的鲤鱼效果要好,D错误。
故选D。
1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如果生物的所有环境条件都适宜,且没有竞争和捕食的条件下,一个物种所栖息或利用的最大资源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而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实际生态位。活动的时间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位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如果气候适宜、空间充足,三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为基础生态位
C.三种蝙蝠栖息各自占据的实际生态位大小为棕蝙蝠>蓬毛蝙蝠>银毛蝙蝠
D.三种蝙蝠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从而减少种间竞争
【答案】D
【分析】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曲线分析,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相互重叠,说明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但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这种相互错开觅食,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生态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
B、一个物种所栖息或利用的最大资源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因此在气候适宜、空间充足的条件下,三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不是基础生态位,B错误;
C、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实际生态位,图示曲线表示的日落后的时间与活动频率的关系,不能确定三种蝙蝠实际生态位的大小,C错误;
D、由曲线可知,三种蝙蝠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只在特定的时间段活动,有利于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从而减少种间竞争,也有利于对当地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
故选D。
13.某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贴壁生长至接触抑制时,需分装培养,实验操作过程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加消化液的目的是使细胞与瓶壁分离B.②加培养液的目的是促进细胞增殖
C.③分装时需调整到合适的细胞密度D.整个过程需要在无菌、无毒条件下进行
【答案】B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36.5℃±0.5℃;适宜的pH:7.2~7.4。(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A、①加消化液的目的是使细胞与瓶壁分离,A正确;
B、②加培养液,多次加培养液先洗去残留的消化酶,然后终止消化液的消化作用,并对细胞加以稀释,B错误;
C、③分装时需调整到合适的细胞密度,因为若密度过大细胞直接仍存在接触抑制,C正确;
D、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无菌无毒环境,因此整个过程需要在无菌、无毒条件下进行,D正确。
故选B。
14.在现代刑侦领域、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确定等社会事务中,DNA 指纹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如何提取DNA 并进行鉴定则尤为重要,下列关于“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滤液沉淀过程在4℃冰箱中进行是为了防止DNA 降解
B.离心研磨液是为了加速DNA 的沉淀 ˇ
C.在一定温度下,DNA 遇二苯胺试剂呈现蓝色
D.粗提取的DNA 中可能含有蛋白质
【答案】B
【分析】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过滤液沉淀过程在4℃冰箱中进行可以使酶的活性降低,可以防止DNA降解,A正确;
B、离心研磨液是为了加速细胞膜、细胞器、一些较大杂质等的沉淀,B错误;
C、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试剂呈现蓝色,C正确。
D、粗提取的DNA中可能含有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15.为了观察手掌上附着的微生物,某小组成员将自己的手掌在配制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上轻轻按压后,盖上培养皿盖,将平板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 h,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配制的培养基经高压蒸汽灭菌后,还要调节pH才能用于接种
B.待高温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50 ℃左右后,再进行倒平板
C.在超净工作台上和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操作,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
D.手掌上的某些微生物在该培养基上并没有生长繁殖形成菌落
【答案】A
【分析】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培养基除了含有主要营养物质之外,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需求。例如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且培养基一般先调节pH后进行灭菌。
【详解】A、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时,先调节pH,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
B、待高温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50 ℃左右后,再进行倒平板,此温度下培养基不烫手,便于后续操作,且培养基尚未凝固,容易倒出,B正确;
C、超净工作台在使用前经紫外线消毒,而酒精灯火焰附近存在一个无菌区,为了防止杂菌污染,要在超净工作台上和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操作,C正确;
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虽然营养齐全,但并非所有微生物均可在其上生存,如病毒则无法在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D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光系统”是指光合生物中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多蛋白复合物。高等植物具有两个光系统(光系统Ι和光系统Ⅱ)。在强光照射下,植物会发生光抑制现象。许多研究表明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光系统Ⅱ(PSⅡ)是光抑制的敏感部位,它能在光合过程中传递电子。为研究NaCl对光抑制现象的影响,某研究人员选取若干株长势相同的冬小麦幼苗,分别用含0、100、200、300和400的NaCl培养液培养两周,取小麦相同位置的叶片作为材料,测量荧光光化学猝灭效率(猝灭效率越低,光抑制现象越明显),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的NaCl浓度
B.强光照射不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C.低浓度的NaCl在1500lx时,可能会促进PSⅡ进行传递电子的过程
D.高浓度的NaCl会使冬小麦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就发生光抑制现象
【答案】CD
【分析】由题意“为研究NaCl对光抑制现象的影响”,并结合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的NaCl浓度和光照强度,因变量为对冬小麦幼苗的光抑制情况,以荧光光化学猝灭效率(猝灭效率越低,光抑制现象越明显)作为因变量的指标。
【详解】A、由题意及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的NaCl浓度和光照强度,A错误;
B、强光照射影响光反应阶段,进而影响暗反应阶段,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实验组100mml⋅L−1 和200mml⋅L−1 的NaCl培养液在1500lx时,它们的荧光光化学猝灭效率比对照组(0mml⋅L−1的NaCl培养液)高,说明低浓度的NaCl可能促进PSⅡ进行传递电子的过程,从而缓解光抑制现象,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实验组300mml⋅L−1和400mml⋅L−1的NaCl培养液在光照强度较低时,它们的荧光光化学猝灭效率比对照组(0mml⋅L−1的NaCl培养液)低,说明高浓度的NaCl会使冬小麦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就发生光抑制现象,D正确。
故选CD。
17.果蝇(2n=8)某精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两条链均被32p标记,将其置于普通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减数分裂。下图表示染色体组数部分曲线变化,下列关于BC段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表示减数分裂,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B.若表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具有放射性的占1/2
C.若表示有丝分裂,细胞中每个核DNA都有1条链被标记
D.若表示有丝分裂,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和2条Y染色体
【答案】CD
【分析】减数分裂: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再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原始的生殖细胞如卵原细胞,成为初级卵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较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另一个较小的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一个大的卵细胞,小的为第二极体,卵细胞即雌配子。
【详解】A、BC段染色体组数加倍,应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半保留复制原则,最开始,每条染色体的DNA两条链均被32p标记。先进行有丝分裂后,每条染色体的DNA只有一条链均被32p标记;然后进行减数分裂,直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只有一半染色体的一条链被32p标记,具有放射性,A错误;
B、根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各自形成一条染色体,随机前往细胞两极,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形成两个精细胞,其中两个子细胞均可被标记或只有一个细胞被标记。故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子代细胞中具有放射性的占1或1/2或3/4, B错误;
C、根据半保留复制原则,若为有丝分裂,BC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每个核DNA中都有一条链被标记,C正确;
D、果蝇为XY型生物,其中雄果蝇性染色体为XY。根据半保留复制原则,若为有丝分裂,BC段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和2条Y染色体,D正确。
故选CD。
18.心脏的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其中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受体,使心肌细胞的收缩受到抑制,心率减慢;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强度不是等同的。利用心得安和阿托品进行如下实验(心得安是β-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对两组健康青年分别注射等量的阿托品和心得安各4次,给药次序和测得的平均心率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每一组的每位健康青年共进行了8次心率的测定
B.注射阿托品后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副交感神经作用减弱
C.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使得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D.副交感神经对心跳的抑制作用远超过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
【答案】AC
【分析】1、阿托品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注射阿托品会阻断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收缩受到的抑制作用减弱,心率加快;心得安是β-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注射心得安会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
2、分析图可知:注射阿托品和心得安前后对比可知,注射阿托品使心率加快,注射心得安使心率减慢,且减慢的幅度小于加快的幅度,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跳的抑制作用远超过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
【详解】A、据曲线图可知,加上对照组,每一组的每位健康青年共进行了9次心率的测定,A错误;
B、注射阿托品后心率加快,说明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副交感神经作用减弱,B正确;
C、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的收缩受到抑制,心率减慢,说明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C错误;
D、图中最后一次测得的心率比对照组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跳的抑制作用远超过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D正确。
故选AC。
19.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水下淤泥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图中数值单位为k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M、N和遗体残骸间进行循环往复
B.立体养殖技术充分利用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进行资源整合
C.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488kJ/(m2·a)
D.若增加海带养殖量会增加能量输入,对其他生物没有影响
【答案】ABD
【分析】1、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2、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又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量。
【详解】A、能量不能循环往复利用,A错误;
B、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垂直结构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错误;
C、分析图可知,M同化的能量是3281+2826=6107kJ/(m2·a),用于呼吸作用的能量是3619kJ/(m2·a),则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107-3619=2488k/(m2·a),C正确;
D、若增加海带养殖量会增加能量输入,直接以海带为食的生物种群数量会上升,继而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D错误。
故选ABD。
20.田间常施用草铵膦(含碳有机物)农药,在环境中难以降解。科学家通过图1所示方法筛选出了可降解草铵膦的植物乳杆菌(ST-3),并研究了固定态(固定在多孔载体上)和培养液中游离态的ST-3的降解效果,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图1中②过程可使用无菌水,③④⑤过程应用以草铵膦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B.图1中平板培养基的配制顺序为:称量→溶解→调pH→定容→灭菌→倒平板
C.由图2可知,固定态ST-3对土壤中草铵膦的降解效果优于游离态ST-3
D.固定态ST-3降解率高可能是因为载体避免ST-3直接接触高浓度草铵膦
【答案】AC
【分析】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可以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之后经培养得到的单菌落一般是由单个微生物繁殖形成的纯培养物。
【详解】A、图1中②过程进行梯度稀释时要使用无菌水,防止引入杂菌,实验目的是为了降解草铵膦的植物乳杆菌,所以③④⑤过程应用以草铵膦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A正确;
B、图1中平板培养基的配制顺序为:计算→称量→溶解→定容→调pH→灭菌→倒平板,B错误;
C、相同时间条件下,固定态ST-3对土壤中草铵膦农药降解率均高于游离态ST-3,C正确;
D、固定态ST-3降解率高可能是因为固定化载体可为微生物提供大量的有效接触和附着的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及代谢废物运输,D错误。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55 分。
21.(11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由两个光反应系统即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Ⅱ(PSⅡ)相互配合来完成。如图所示,两个光系统之间由细胞色素b6(Cyt·b6)-f(Cyt-f)和铁硫蛋白(Fe-SR)组成的复合体连接。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PSI和PSⅡ位于 上,其中P700是一个吸收远红光的特殊 分子,最大吸收峰在700纳米处。
(2)LHCⅡ等受光激发后将接受的光能传到PSⅡ反应中心P680,并在该处发生光化学反应,同时激发出e-,接受e-的最初受体是 ,再传给靠近基质一侧的结合态质体醌(QA),从而推动PSⅡ的最初电子传递。P680失去e-后,变成强氧化剂,它与位于膜内侧的电子传递体M争夺电子而引起水的分解,直接产物为 。
(3)P700受光激发后,把e-传给A0,经A1、X等,再把e-交给位于膜外侧的Fd与FNR,最后由FNR使NADP+被还原,该过程还要消耗基质中的H+,并形成 留在基质中,用于暗反应中 过程。
(4)PSI辅助复合物中含叶绿体中基因编码的D1蛋白,其能促进光反应。为增强小麦应对高温胁迫的能力,科研人员将控制合成D1蛋白的基因转入小麦染色体DNA上得到M品系,科研人员检测了野生型和M品系小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D1蛋白的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常温下M品系小麦细胞中D1蛋白含量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野生型,结合图示推测,高温胁迫下M品系小麦产量明显高于野生型的原因是 。
【答案】(1)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叶绿素(a)
(2) Phe 氧气(O2)和H+
(3) NADPH C3的还原
(4) 高于 野生型小麦高温下D1蛋白含量下降,影响光反应,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而M品系D1蛋白含量受高温影响较小
【分析】该生物膜为类囊体薄膜,PSⅠ和PSⅡ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绿叶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可用于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中H2O分解为O2和H+,同时光反应还产生了NADPH和ATP,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过程。
【详解】(1)PSI和PSⅡ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故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据图分析,P700是一个吸收远红光的特殊叶绿素(a)分子。
(2)据图分析,LHCⅡ等受光激发后将接受的光能传到PSⅡ反应中心P680,在该处发生光化学反应,同时激发出e-,接受e-的最初受体是Phe。P680失去e-后变成强氧化剂,与电子传递体M争夺电子引起水的分解,直接产物为氧气(O2)和H+。
(3)NADP+被还原时,消耗基质中的H+,形成NADPH,后者可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
(4)据图分析,常温下M品系小麦细胞中D1蛋白含量高于野生型。D1蛋白能促进光反应,野生型小麦高温下D1蛋白含量下降,影响光反应,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而M品系D1蛋白含量受高温影响较小,因此高温胁迫下M品系小麦产量明显高于野生型。
22.(11分)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农业科技人员不断研究以期获得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已知冬小麦大穗与小穗由等位基因(D/d)控制,抗病与不抗病由等位基因(T/t)控制。现有纯种大穗不抗病和纯种小穗抗病冬小麦若干,以这两种冬小麦为亲本进行正反交,F1全为大穗抗病。回答下列问题:
(1)大穗对小穗为 (填“显性”或“隐性”)。
(2)控制抗病与不抗病的基因不在细胞质中,判断依据是 。
(3)F1植株的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两种可能,请在下图中将其在染色体上的可能位置补充完整 。
为确定上述两对基因的位置,将F1自交得F2。(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①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图甲所示;
②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图乙所示。
(4)科研人员经研究确定上述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了获得纯种大穗抗病植株让F1自交得F2,F2自交得F3,单株收获F2中大穗抗病植株的种子(F3),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 的株系均表现为大穗抗病。
【答案】 (1) 显性 (2) 以纯种大穗不抗病和纯种小穗抗病冬小麦作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结果一致 (3) 大穗抗病:大穗不抗病:小穗抗病=2∶1∶1 大穗抗病:大穗不抗病:小穗抗病:小穗不抗病=9∶3∶3∶1 (4)
【解析】由题意分析:纯种大穗不抗病和纯种小穗抗病冬小麦为亲本进行正反交,F1全为大穗抗病个体,说明两对基因均为核基因,且大穗、抗病均为显性性状。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为纯种的大穗和小穗冬小麦杂交,子一代均为大穗个体,说明大穗为显性性状。
(2)由于纯种大穗不抗病和纯种小穗抗病冬小麦作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结果一致,说明控制抗病与不抗病的基因不在细胞质中。
(3)上述两对等位基因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亲本为纯种大穗不抗病和纯种小穗抗病冬小麦可推测,D和t连锁,d和T连锁,所以F1植株的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 ,两对基因也可能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F1植株的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 。为确定上述两对基因的位置,将F1自交得F2。
①若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图甲所示,则F1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Dt∶dT=1∶1,F2的基因型和比例为DDtt∶DdTt∶ddTT=1∶2∶1,表现为大穗不抗病∶大穗抗病∶小穗抗病=1∶2∶1。
②若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图乙所示,则F1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DT∶Dt∶dT∶dt=1∶1∶1∶1,F2的表现型为大穗抗病∶大穗不抗病∶小穗抗病∶小穗不抗病=9∶3∶3∶1。
(4)根据F2中大穗抗病的个体基因型和比例为1/9DDTT、2/9DdTT、2/9DDTt、4/9DdTt,可知1/9DDTT的植株上不发生性状分离,均表现为大穗抗病,所以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1/9的株系均表现为大穗抗病。
23.(11分)关于激素的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正常情况下,葡萄糖是大脑必需的重要能源物质。大脑需不断从血液中获取葡萄糖,一旦血糖浓度低至生理浓度之下,机体就会通过有效的调节提升血糖浓度,其主要过程如图所示。甲、乙、丙表示器官,A、B表示激素,a、b表示激素含量变化情况。
(1)器官甲中的 分泌激素A激素,激素B为 。
(2)如果用↑↓表示激素含量升高、降低,则当血糖浓度下降时,a、b两处分别是 。
(3)低血糖时,器官丙中增强的过程有______。
A.合成脂肪B.分解脂肪C.合成糖原D.分解糖原
(4)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将调节结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称为______。
A.分级调节B.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D.正反馈调节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小肠L细胞分泌的激素,具有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欲等功能。
(5)GLP-1作用于脑中摄食中枢的神经细胞,此过程属于 (选填神经或激素)调节,进而使人食欲降低据题意可知,具有GLP-1受体的靶细胞有 。
A.胰岛B细胞 B.小肠L细胞 C.胰岛A细胞 D.胃细胞
(6)给糖尿病患者注射GLP-1后,检测血糖、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浓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注射GLP-1后糖尿病患者血糖会 。其原因可能是 。
(7)研究发现,血液中的GLP-1发挥作用后能被二肽基肽酶4快速灭活并降解,当L细胞分泌的GLP-1不足时,会导致Ⅱ型糖尿病。基于上述发现,请提出开发治疗Ⅱ型糖尿病新型药物的思路。
【答案】(1) 胰岛A细胞 肾上腺素
(2)↓ ↑
(3)BD
(4)B
(5) 激素 ACD
(6) 下降 注射GLP-1后胰岛素浓度升高,降低了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减少了血糖的来源
(7)抑制二肽基肽酶4活性的药物,促进L细胞分泌GLP-1的药物。
【分析】甲器官是胰脏,乙器官是肾上腺,丙器官是肝脏。激素A是胰高血糖素,激素B是肾上腺素。
【详解】(1)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B是肾上腺素。
(2)血糖浓度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糖,分泌增加。
(3)低血糖时,组织细胞会通过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肝糖原的分解来补充血糖,所以器官丙中增强的过程有分解脂肪、分解糖原。
(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将调节结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称为反馈调节。
(5)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小肠L细胞分泌的激素,所以GLP-1作用于脑中摄食中枢的神经细胞,此过程属于激素调节。胰高血糖素样肽-1具有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欲等功能,由此可知具有GLP-1受体的靶细胞有胰岛 B细胞 、胰岛A细胞 、胃细胞。
(6)据图分析,注射GLP-1后胰岛素浓度升高,降低了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减少了血糖的来源,所以注射GLP-1后糖尿病患者血糖会下降。
(7)血液中的GLP-1发挥作用后能被二肽基肽酶4快速灭活并降解,当L细胞分泌的GLP-1不足时,会导致Ⅱ型糖尿病,所以治疗Ⅱ型糖尿病可以研发出抑制二肽基肽酶4活性的药物,促进L细胞分泌GLP-1的药物等相关的药物。
24.(11分)红树林中的植物健康生长需要适宜的淹水环境和盐度。随着底泥的淤升,华侨城湿地红树林生境陆化严重,红树植物长势变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华侨城湿地红树林优势种为秋茄,平均树高约7米,林下有零星分布的桐花树。秋茄与桐花树高低错落,说明具有 结构,有利于 。
(2)下图为该红树林中样方面积与所含物种数量的关系,调查该群落中的物种数量,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 。若在调查某种运动能力强、运动范围广的动物数量时,调查数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有 (写出一点即可)。
(3)研究人员通过周期性补水,模拟秋茄林的淹水生境,在研究区域的秋茄林内设置3个补水组样方和3个对照组样方,对照组的处理是 。处理相应时间后,采用取样器取样,每个样方内取3个30cm深的沉积柱样土壤底泥,每个沉积柱以5cm间隔进行分样,将3个沉积柱同一水平的分样混匀,总共获得 份沉积物样品。测量底泥的理化性质如下表所示:
已知补水对秋茄成林具有修复作用,推测该区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 。
(4)科学家利用遥感影像技术,对红树林样方不间断拍摄,下表为用遥感技术测得的红树林保护区内的主要植物类型及其所占面积比例,以及相应树种的生长速度、树种类型。
相对于调查种群密度的传统方法,遥感影像技术不间断拍摄的优点是 。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请你根据题中信息为今后红树林的扩大种植工程提出一项合理的建议 。
【答案】(1) 垂直 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 S5 标记物易脱落;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或死亡;标记个体不易再捕到;标记个体部分迁出种群(写出一点即可)
(3) 无周期性补水(不补水) 36 底泥含水量降低和盐度降低
(4) 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动态监测种群数量的消长) 适当控制引进树种的规模,扩大种植本地物种
【分析】恢复生态学主要是利用生物群落演替的理论,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的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详解】(1))同一地点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植物之间高低错落,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从S1到S5,物种数量一直在增加,S5到S6不再增加,因此S5是最佳面积;调查某种运动能力强、运动范围广的动物数量时运用标记重捕法,N总=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因此若重捕中标记数片偏小将会导致调查数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有标记物易脱落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或死亡;标记个体不易再捕到;标记个体部分迁出该种群。
(3)本实验自变量是探究周期性补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组的处理是进行周期性补水,而对照组的处理是无周期性补水或不补水;由于每个样方内取3个30cm深的沉积柱样土壤底泥,每个沉积柱以5cm间隔进行分样,则取样的数目为30÷5×3×2=36个;补水后秋茄成林,表格中的数据表明在没有补水的条件下,含水量和盐度降低。所以该区红树植物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底泥含水量降低和盐度降低。
(4)遥感影像技术比的调查种群密度的传统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适当控制引进树种规模,扩大本土树种的种植,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5.(11分)家禽的饲料中富含谷物,纤维素是谷物的重要成分,但家禽消化道中缺少能降解纤维素的酶,阻碍了家禽对饲料的吸收与利用。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改造乳酸杆菌,将其添加到饲料中,以提高家禽养殖效率。枯草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可降解纤维素的酶,这种酶由W基因编码。为在乳酸杆菌中表达W基因,需使用图1中质粒作为载体,图2为含W基因的DNA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乳酸菌除乳酸杆菌外,还有 。家禽肠道内的乳酸杆菌可利用葡萄糖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酸性物质,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请写出相关的反应式: 。
(2)利用PCR技术扩增W基因时,用到的DNA聚合酶与普通的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 。扩增完成后,常采用 法来鉴定PCR的产物。为得到含W基因的乳酸杆菌,可采用平板划线法纯化乳酸杆菌,进行划线操作要注意: (写出2点即可)。
(3)W基因以乙链为转录模板链,转录时mRNA自身延伸的方向为5'→3'。下表是几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图1、图2标注了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为获得能正确表达W基因的重组质粒,应分别使用哪些限制酶对质粒和含W基因的DNA片段进行切割? 。
【答案】(1) 乳酸链球菌 C6H12O62C3H6O3+能量
(2) 耐高温 琼脂糖凝胶电泳 从第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进行第二次划线;不要将最后一次的划线与第一次的划线相连;每次划线前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
(3)质粒:限制酶HindⅢ、MfeⅠ;含W基因的DNA片段:限制酶HindⅢ、EcRⅠ
【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
【详解】(1)常见的乳酸菌除乳酸杆菌外,还有乳酸链球菌;乳酸杆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其反应式为:C6H12O6 2C3H6O3+能量。
(2)PCR是一项体外扩增DNA的技术,该过程中温度可能达到90℃左右,故用到的DNA聚合酶与普通的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耐高温;PCR产物的鉴定方法是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用平板划线法纯化乳酸杆菌,目的是得到单菌落,且该过程应注意无菌操作,故进行划线操作要注意的是:从第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进行第二次划线;不要将最后一次的划线与第一次的划线相连;每次划线前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
(3)选择限制酶时应注意:不能破坏目的基因,质粒要确保至少含有一个完整的标记基因,目的基因和质粒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还要能互补配对,据图分析,BamHⅠ会切割到启动子,EcRI在质粒上有两个酶切位点,故均不能选择,MfeⅠ与EcRⅠ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但MfeⅠ会破坏目的基因,故质粒使用限制酶MfeⅠ、HindⅢ切割,含W基因的DNA片段使用限制酶EcRⅠ、HindⅢ切割(能切下目的基因)。
含水率/‰
盐度/‰
对照组平均值
40.20±4.10
1.89±0.37
补水组平均值
42.46±3.20
2.12±0.45
植物种群
无瓣海桑
秋茄
卤蕨
老鼠簕
其他
所占面积比例%
82.01
5.01
3.82
3.31
5.85
生长速度
快
慢
慢
慢
-
树种类型
引进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
限制酶
EcRⅠ
BamHⅠ
KpnⅠ
MfeⅠ
HindⅢ
识别位点
↓
5'-GAATTC-3'
3'-CTTAAG-5'
↑
↓
5'-GGATCC-3'
3'-CCTAGG-5'
↑
↓
5'-GGTACC-3'
3'-CCATGG-5'
↑
↓
5'-CAATTG-3'
3'-GTTAAC-5'
↑
↓
5'-AAGCTT-3'
3'-TTCGAA-5'
↑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江苏卷03)(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江苏卷03)(全解全析),共19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广东卷03)(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广东卷03)(全解全析),共19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福建卷03)(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福建卷03)(全解全析),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