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第1页
    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第2页
    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第3页
    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山东省泰安第十五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mèi)。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líng)镜。
    B. 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jiū)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jūn)裂的形象……
    C. 到处呈现一片衰(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D.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xìng)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研,有如向地壳(qià)寻求宝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彩棱(líng)镜——léng;
    B.掀(jiū)起——xiān;
    C.衰(āi)草连天——shuāi;
    故选D。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纽扣洞上的勋章,并且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B. 每逢骤雨卒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窒息。
    C.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锁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D.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痴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B骤雨卒至——骤雨猝至;
    C.锁屑——琐屑;
    D.痴笑——嗤笑;
    故选A。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振聋发聩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C. 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D.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句中形容涛声,用错对象,使用不当;
    B.战战兢兢: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使用正确;
    C.垂垂暮老:快要到老年。使用正确;
    D.开卷有益: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使用正确;
    故选A。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圆满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营后将填补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
    B. 北京国家速滑馆之所以用最新环保技术制冰的原因,是因为要实现低碳冬奥的目标。
    C. 能否建立创新型国家,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大批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人才。
    D.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成分残缺,“填补”缺少宾语,应在最后加“的空白”;
    B.句式杂糅,“之所以”表原因,与“……的原因”重复,可删掉“的原因”;
    C.一面与两面,前面有“能否”,后面只说了好的一面,可把“能否”改成“要”,或者把“要有”改成“要看是否有”;
    故选D。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壮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累每一粒土壤,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B. 据后代文人考证,《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C.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D.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有误,“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累每一粒土壤,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为问句,结尾句号改为问号;
    故选A。
    6.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集《踪迹》。《经典常谈》是他为中学生撰写的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 自强不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论语》“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都是关于自强的论述。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D. 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
    A.有误。朱自清的著名散文集是《背影》,而不是《踪迹》。《踪迹》是朱自清的诗与散文集,第一辑是新诗,第二辑是散文;
    故选A。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求甚解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去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句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足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桑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兆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底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晚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 )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7. 选文中有四处(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句话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段( )处B. ③段( )处C. ⑥段( )处D. ⑨段( )处
    8. 对选文的论证思路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多种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B. 作者的论证思路清晰条理:谈误解,树靶子→溯源头,析本意→驳观点,论主张;最后,总全文,得结论。
    C. 作者论述问题循着读者的思考路径来写,与读者一起思考,一起辩驳,一起得出结论,流畅自然。
    D.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9. 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为了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一观点,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诸葛亮“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从正面进行了论证。
    B. 第③段主要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C. 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名词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D. 《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10. 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含蓄工整,委婉平和B. 自然亲切,语气平和
    C. 语言犀利,晦涩难懂D. 用语典雅,气势充沛
    【答案】7. B 8. C 9. D 10. B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结合“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可知,这句话意在说明读书需要一个由陌生到了解的过程,这与第③段“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衔接紧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辨析。
    C.有误,作者首先提出问题,先体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选文并未运用比喻论证;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
    本文运用细腻翔实的道理论证和平易简约的语言,在具体说理过程中论证观点,语言自然亲切、语气平和,令读者一目了然;
    故选B。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1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苟全性命于乱世 躬耕于南阳
    C. 愿陛下亲之信之 以告先帝之灵
    D.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学而不思则罔
    12. 下面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B.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译文:接受(先帝的)任命以来,(我)白天黑夜忧愁叹息。
    C.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文:宫廷中的人和相府中的人,都是一个国家中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不应有所不同。
    D.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13.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皆良实。
    A. 故人不独亲其亲B. 互相轩邈C. 先天下之忧而忧D. 将军身被坚执锐
    14.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这一文体本是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其用语多谦卑低微,文中作者一直使用自贬自谦的词语形容自己,如“布衣”“谨慎”“卑鄙”等,文字在轻描淡写中自然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否定。
    B. 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文章这部分寓情于叙,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之中,也贯穿一抒情线索。
    C. 文中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D. 全文既不借助华丽的辞藻,而引用过去的典故,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答案】11. B 12. C 13. D 14. C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连词,因/介词,把;
    B.都是介词,在;
    C.代词,代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助词,的;
    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C.有误,一体:一个整体;陟罚臧否:赏罚褒贬。因此翻译为: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例句句意: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信实的人。
    A.亲:名词作动词,赡养;
    B.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C.先: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D.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由文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句子可知,诸葛亮是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我肯定,并非“自我否定”;
    B.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文章这部分寓情于议,并非“寓情于叙”;
    D.全文既不借助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过去的典故,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问”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C. “我报路长嗟日暮”上句说作者回告天帝,我所走的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D.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诗人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镜。这正反映了地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16.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B. “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
    C. “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虚到实,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D.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故选C。
    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
    五、(17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⑴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⑵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⑶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⑷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⑸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⑹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⑺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答案】 ①. 江入大荒流 ②.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 箫鼓追随春社近 ④. 四面歌残终破楚 ⑤.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⑥. 雾凇沆砀 ⑦. 归雁洛阳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庇、箫鼓、衡、雁、雾凇、沆砀”等字词容易写错。
    18.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风雨兼程、① 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铸就历史伟业,是我们党② 、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历史和现实雄辩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我们党打江山、守江山的目的所在、胜利之本,只要我们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四字词语。
    ⑴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始终不渝 ②. 攻坚克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一空,结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风雨兼程、_____的奋斗目标”可知,此处形容目标自始至终不曾改变,用“始终不渝”或“矢志不渝”等词语恰当。
    二空,“依靠人民铸就历史伟业,是我们党_____、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可知,此处形容我们党攻克一切难关,用“攻坚克难”或“披荆斩棘”等词恰当。
    19. 阅读下列漫画材料,按要求做题。
    ⑴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漫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80个字。
    ⑵写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0个字。
    【答案】(1)漫画中的年轻人戴着礼帽和眼睛,穿着西服,拄着手杖走在前面;老人穿着破旧的衣服,吃力地提着行李箱跟在年轻人的后面,漫画在右上角写着“某父子”,还有作者的题名和印章。
    (2)反映了社会上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不对等现象;讽刺了年轻人道德滑坡的现象。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示例:漫画主体是两个人,走在前面的年轻人西装革履,拄着拐杖;身后老人衣衫褴褛手拿行李,吃力的跟在年轻人身后。漫画右上角注有“某父子”以及作者题名和印章。
    (2)本题考查漫画寓意。
    示例:漫画讽刺当前社会某些不尊重孝敬父母、凡事依赖父母的道德缺失现象。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①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②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③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④,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⑤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⑥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⑦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⑧,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⑨,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籓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⑩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注释)①光武:东汉开国皇帝汉世祖刘秀。②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③杖策:指策马追随。④封拜:赐爵授官。⑤明公:指刘秀。⑥竹帛:指史册。⑦赤眉、青犊:指农民起义军。⑧三辅假号: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假号,自立名号。⑨屈起:兴起。屈,同“崛”。⑩不足:不难。
    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2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因留宿闲语 闲:
    (2)更始虽都关西 都:
    (3)深虑远图 图:
    (4)莫如延揽英雄 延:
    22.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③北渡,追及于邺。
    (2)但愿明公⑤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⑥耳。
    23. 光武帝和邓禹有哪些才能与优秀品质?请分别予以概括。
    (1)光武帝:
    (2)邓禹:
    【答案】20. 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21. (1)闲:私下 (2)都:定都 (3)图:谋划 (4)延:邀请
    22. (1)等到听说光武帝在河北集结,马上策马追随向北渡过黄河,在邺追上了光武帝。
    (2)只想让您的威望和德行遍及四海,我能够为此效点力,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功绩和名字罢了。
    23. 光武帝:知人善任,善于纳谏
    邓禹:少有才智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不如邀请招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四个分句:“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因此可断句为: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闲:私下。
    (2)句意:刘玄虽然定都在关西。都:定都。
    (3)句意:深远的思虑长远的谋划。图:谋划。
    (4)句意:不如邀请招揽四方英雄。延:邀请。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及:等到;闻:听说;集:集结;即:立刻,马上。
    (2)但:只;愿:希望;四海:代指天下;尺寸:此指微薄功劳;竹帛:史册。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光武笑,因留宿闲语”“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可知,光武帝知人善任,善于纳谏。
    由“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可知,邓禹少有才智,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点睛】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几年后返回家乡。
    等到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等听说光武帝镇守河北,立即驱马向北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光武帝笑了,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邓禹提议说:“刘玄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军、青犊军之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更始既没有挫败过他们,而他们也不听指挥裁决,各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发财,争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远的思虑长远的谋划,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天下分崩离析,形势一目了然。明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为今之计,不如邀请招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
    李海燕
    ①一场大雨把我家的麦子地泡了三分之二。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嚎啕,之后在泥泞的路上朝着家的方向狂奔。
    ②母亲扑进屋子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的父亲。母亲抢起拳头一下一下砸在父亲身上。母亲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那几页稿纸,三下两下撕个粉碎,然后,甩在父亲的脸上。
    ③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惭愧,还是悲伤。
    ④夜很艰难地覆盖了白天。家里一片静寂。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没睡着的时候,我曾听到他的几声压抑着的咳嗽。母亲和衣躺在炕上,脸冲着炕墙,无声地抽泣。
    ⑤第二天早晨,我醒了。母亲不在屋子里。父亲手里拎着一只皮箱,站在地中间。那是只陈旧的箱子,之前与一些杂物并排放在橱柜上面。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但终于只是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
    ⑥我爬起来,趴在窗户那儿看父亲。父亲摇摇晃晃地穿过门前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走向那条河。
    ⑦那天的阳光很灿烂,岸边出现一片黄灿灿的花儿。我断定那是油菜花。父亲站在油菜花里似乎还回了一下头,风一吹,就不见了。
    ⑧后来我坚信父亲是在那片油菜花里走掉的。那年我六岁,或者五岁。
    ⑨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此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家里没有了那个不务正业的男人(母亲如是说),一下子安静下来,这让我觉得父亲走了未必是件坏事。
    ⑩开始,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父亲的样子,尤其记得父亲临走之前站在地中间看着我欲说还休的样子,还有他在那片油菜花里消失的样子。我时常站在里间屋的门口,好像父亲还坐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支笔,笔尖含在嘴里,不停地转动,抬头看见我,温柔地一笑。
    ⑪上学后,我的各科功课都不错,无其作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每次得到奖励,母亲会变得温和。那时候我才觉得母亲也是个女人,有灿烂的笑容,有温柔的目光,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
    ⑫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时常把我带到他的宿舍,给我看他那些文学藏书。在那些书籍里,我喜欢上了一本诗集。诗人有个很特别的笔名——第叁条岸。
    ⑬诗集的扉页上,印着诗人的一张黑白照。那是个看不出实际年龄的男人,头发和胡子长而凌乱,唯有那双眼睛深邃明亮。他是谁,怎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再仔细看,又是陌生的。
    ⑭语文老师把那本诗集送给了我。
    ⑮我开始阅读那本诗集。诗人有很多首诗是描写麦子的,他说,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子,月亮是麦子的家,嫦娥是麦娘,玉兔是麦童……我为诗人那独特的语言所倾倒所疯狂。不知为何,父亲出走时的情形,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读诗的时候,但我似乎忘了那个拎着皮箱,消失在油菜花里的男人是我的父亲,我痴迷的只是他那种奇妙的诗意的消失方式。
    ⑯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了语文)下滑得厉害,班主任找上门来。母亲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吼出一句,报应!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
    ⑰班主任老师走了以后,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她说,你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如同被浓墨涂抹。
    ⑱我的脑海里奔跑着凌乱的碎片:拎着皮箱的男人,泡烂的麦子地,亮晶晶的河水,黄灿灿的油菜花……
    ⑲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个男人一样,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种我的麦子。那天我没去上学,母亲说教了半天,见毫无作用,气呼呼地去了麦子地。外面的阳光金品仙的。我又看到了岸边那片油菜花。我的思维里跳出那个拎着皮箱的男人,他越过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然后消失在油菜花里。我望着橱柜,原来放皮箱的位置依然空着。
    ⑳我一下子确定,那个反复出现在我记忆里的、在油菜花里消失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我变得很激动,端详着诗集上的诗人照片,我发现我有一双和他一样的眼睛,深邃而明亮。原来他就是我的父亲。
    ㉑我背着那本诗集,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河床并不宽,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阳光跳跃,麦子一片金黄。我忧然,那天我看见的是阳光里的麦子,而不是油菜花。
    ㉒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泛着碎银子一样的光。我想,父亲大抵是顺着这条河走的。如果我顺着这条河走,也许有一天,我会与父亲相遇。我试探着走进河水里,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
    ㉓突然,我看到了母亲,她站在此岸的麦子地里,嘴张得很大,我听不到她的声音,却分明听到她在嘶喊。我不甘心这样妥协上岸,把脸扭向彼岸。不可思议的是,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我吓得如梦初醒,浑身颤抖着爬出那条河。
    ㉔五年后,我在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读研。那年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名叫《长在地上的麦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减2023.01)
    24.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5. 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但终于只是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
    (2)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早早,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如同被浓墨涂抹。
    26. 小说以“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7. 为何“我”将第一本诗集取名为“长在地上的麦子”?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24. ①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看到麦子地被泡后,扑进屋子与父亲吵闹(或:班主任因“我”成绩下滑找上门来时,母亲撕碎了“我”书包里的诗稿)。②母亲是个坚强、有责任感、勤劳能干的人。在父亲离家后,不再抱怨,可见其坚强;她独自担起家里的重担,可见其有责任感;她一个人把家和麦子照顾得很好,可见其勒劳能干。③母亲也有温柔的一面。当“我”写作受到奖励时,她脸上有灿烂的笑容、温柔的目光。
    25. (1)运用动作描写,“看”“挥”“走”写出了父亲离家那一刻的情景,表达父亲对我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家的无奈。
    (2)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的黑暗,渲染悲凉气氛,烘托“我”被母亲要求放弃写诗的悲伤难过。
    26. ①交代内容,暗示主旨,此岸的麦子喻指现实,彼岸的麦子喻指理想。彼岸的麦子由“油菜花”变成麦子,表明原来虚幻遥远的理想,通过努力终究会实现。②“麦子”贯穿全文,使文音叙事紧凑,两岸的“麦子”在文中交替出现,线索清晰。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麦子”重复出现,引发人们对两岸“麦子”深层含义的思考。
    27. ①“麦子”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人生的体验。②“麦子”寄托着“我”对益越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③“长在地上”与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远影响。④“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第②段“母亲扑进屋子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的父亲。母亲抢起拳头一下一下砸在父亲身上。母亲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那几页稿纸,三下两下撕个粉碎,然后,甩在父亲的脸上”,母亲看到麦子地被泡后,扑进屋子与父亲吵闹;第⑯段“母亲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吼出一句,报应!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班主任因“我”成绩下滑找上门来时,母亲撕碎了“我”书包里的诗稿等语句,可看出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根据第⑨段“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此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在父亲离家后,不再抱怨,可见其坚强;她独自担起家里的重担,可见其有责任感;她一个人把家和麦子照顾得很好,可见其勒劳能干;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个坚强、有责任感、勤劳能干的人。
    根据第⑪段“每次得到奖励,母亲会变得温和。那时候我才觉得母亲也是个女人,有灿烂的笑容,有温柔的目光,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当“我”写作受到奖励时,她脸上有灿烂的笑容、温柔的目光。由此可看出她是一个温柔的人。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但终于只是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中的“看着我”,“挥了一下手”,“走出门”是描写父亲离家那一刻的情景,“看”“挥”“走”这几个动词把父亲离家的不舍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结合第③段“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惭愧,还是悲伤”,第④段“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没睡着的时候,我曾听到他的几声压抑着的咳嗽。母亲和衣躺在炕上,脸冲着炕墙,无声地抽泣”表达了父亲喜爱文学却顾不上家务而不得不离家缓解窘境的无奈以及对“我”的不舍之情。
    (2)通过“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早早,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如同被浓墨涂抹”中的“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可知,这是描写夜晚漆黑一片的景象,这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结合第⑫段“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⑰段前文“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她说,你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可知,“我”非常喜欢写作,但是却被迫放弃写诗,“如同被浓墨涂抹”,这是通过环境的渲染,表达“我”被母亲要求放弃写诗的内心的悲伤难过。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根据第㉑段“我背着那本诗集,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河床并不宽,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阳光跳跃,麦子一片金黄。我忧然,那天我看见的是阳光里的麦子,而不是油菜花”,第㉒段“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泛着碎银子一样的光。我想,父亲大抵是顺着这条河走的。如果我顺着这条河走,也许有一天,我会与父亲相遇。我试探着走进河水里,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可知,标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交代内容,暗示主旨,此岸的麦子喻指现实,彼岸的麦子喻指理想。彼岸的麦子由“油菜花”变成麦子,表明原来虚幻遥远的理想,通过努力终究会实现。
    根据第①段“一场大雨把我家的麦子地泡了三分之二。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嚎啕,之后在泥泞的路上朝着家的方向狂奔”,第⑮段“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子,月亮是麦子的家,嫦娥是麦娘,玉兔是麦童……”,第㉑段“我背着那本诗集,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河床并不宽,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可知,标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中的“麦子”贯穿全文,使文章环节更加紧凑,两岸的“麦子”在文中交替出现,线索清晰,交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㉓段“我看到了母亲,她站在此岸的麦子地里,嘴张得很大,我听不到她的声音,却分明听到她在嘶喊”,“不可思议的是,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可知,文末多次出现“麦子”,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不禁思考两岸“麦子”深层含义。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⑰段“班主任老师走了以后,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她说,你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⑱段“我的脑海里奔跑着凌乱的碎片:拎着皮箱的男人,泡烂的麦子地,亮晶晶的河水,黄灿灿的油菜花”、㉑段“我背着那本诗集,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河床并不宽,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等内容可知,“麦子”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人生的体验。“麦子”寄托着“我”对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结合⑮段“我开始阅读那本诗集。诗人有很多首诗是描写麦子的,他说,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子,月亮是麦子的家,嫦娥是麦娘,玉兔是麦童”、⑲段“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个男人一样,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种我的麦子”等内容可知,“长在地上”与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远影响。“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
    八、写作(50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处世之道应是不要爬上山顶,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尼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答案】例文:
    山顶的美景
    你去爬高山,会竭尽所能登上顶峰吗?还是会在半山腰身体疲倦时就放弃了?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吧,登上高山顶峰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山顶的风景比山腰的美太多了。俯瞰连绵群山,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是何等痛快?
    学习也如登高山,我不喜欢山腰庸碌的感觉,我更爱山顶的雄伟壮阔。
    我是一个普通女孩,学习普通,样貌普通,所有的一切都很普通。于是我尝试改变,样貌没法改变,家庭没法改变,只剩学习了,于是我的书桌上多了一句话:“向韦神学习,做学习上的高手!”
    第一晚,完成了学校作业后,我开始猛攻数学这座“高山”。看到那看不懂的题目、复杂的公式、烦琐的证明过程,我好困啊!原来“登山”那么难,我忍不住想吐,脑子也要爆炸。在我想放弃的时候,书桌上那句话“向韦神学习,做学习上的高手”好像那么刺眼,也许它在嘲笑我吧!我不能就这样草草收兵!于是我深呼几口气,闭目稳稳心神。题目看不懂的地方,就去问百度。一番折腾后我终于学懂了这一节,真应“普天同庆”。
    第二晚,将课本翻到了第20页。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我一次没有问“度娘”。仅凭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算草本,竟完全学通了,我从未如此开心过。原来“登山”的过程中不仅有辛苦劳累,大汗淋漓,偶尔也会有春风拂过,心旷神怡。
    又一晚,翻到了课本第40页。我被这“山”的陡峭惊了一下,我由原来晚上个小时,增加到两个小时,竭尽全力去攻这座“山”。想想床上的舒服与惬意,有时候真想放弃。转念一想,它的陡峭不也正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吗?爬惯了缓坡,再去挑战陡峭的峰峦,也是一种体验啊。于是,我继续沉浸其中,直到指针指向了深夜这一天,翻到了课本的末尾,几乎所有的题目我都已得心应手。历时两个多月,数学这座山被我征服了,我真的有了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期末考试的成绩验证了我的努力,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但那是幸福的泪。
    还在山腰的朋友,请继续攀爬吧!请竭尽全力爬到山顶,因为那里有更美的风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材料中尼采的话和王之涣的这句诗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所以,我们可以循着命题者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思考,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二、立意:①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②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③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三、文体。可围绕以上立意,讲述经历和见闻,写记叙文;可发表见解,写议论文。

    相关试卷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A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A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A卷解析版docx、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A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